第九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ppt.ppt_第1页
第九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ppt.ppt_第2页
第九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ppt.ppt_第3页
第九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ppt.ppt_第4页
第九章 元代的工艺美术.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讲老师 于鹏 第九章元代的工艺美术 第一节概述 背景分析蒙古族系游牧民族 最初不重视农业 在蒙古贵族统治初期的北方 大量的农田被废为牧场 致使生产凋敝 造成严重的影响 直到元世祖时期 为了巩固政权 充实赋税 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提出了以农桑为急务的方针 使传统的丝织工艺得以复兴 元代的手工业 最初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但是元代贵族统治者为了满足奢侈的生活享受和军事上的需要 十分重视对工匠的搜刮 把工匠作为俘虏的对象 在战争的征服中 唯工匠得免于死 工匠分为两种 制造兵器者 编为 军匠 有其他技艺者 则为系官人匠或称官匠 一般称为匠户 他们都只能免除工厂制造之外的差科 工匠的地位是世袭 子孙都不能脱籍 婚嫁之事也不得自由 只能在监督下从事工艺生产劳动 实际上是一种工奴 第一节概述 背景分析元代的手工业有官办和民间的两种 官办组织庞大 分工很细 是前所未有的 元代的工艺美术发展极不平衡 有的畸形繁荣 有的凋零衰落 一部分奢侈想用的工艺品 制作堪称精美 元代的工艺美术 其中较有成就的 染织工艺中有织金 即在丝织物中采用加金技术 这时元代的特色 织金锦 是著名的品种 毛织物的制作也十分发达 棉织工艺在元代得到了普遍发展 替代了传统的麻织品 实用物美价廉 陶瓷工艺除钧窑在北方得到发展外 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完成 是元瓷的一项重要贡献 琉璃工艺因宫殿寺庙建筑的普遍采用而得到发展 金银器生产 随着贵族统治者的奢侈风尚而制作日益精美 漆工艺也有较大提高 第二节陶瓷工艺 一 陶瓷元代的陶瓷 总的趋势是较为衰落 制瓷工艺除官办窑厂外 民间磁场大都质量不高 然而这时期制瓷技术仍有新的发展 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 彩瓷的大量流行 白瓷已经成为瓷器的主要品种 釉色白里泛青 元朝在景德镇开设官窑 制作比较精美 从元代开始 景德镇已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 元代景德镇继续生产影青瓷 烧制地点主要在景德镇南山一带 除了烧制影青之外 还烧成了一种蓝釉 除景德镇外 南方的龙泉仍是产瓷的重要地区 龙泉窑多制作大件的器皿 瓷瓶高达三尺以上 瓷盘径过两尺 釉色翠绿 装饰以莲瓣 缠枝牡丹等花纹 元代龙泉作品 瓷盘流行另加盘底 瓷罐流行采用荷叶盖 瓷瓶则流行用瘦长的莲瓣纹作装饰 北方的钧窑烧制仍很普通 但制作粗糙 元代钧窑以天蓝釉为主 也有豆青 月白 米黄等色 造型有碗 盘 钵 炉 瓶 缸等 磁州窑也很流行白地黑花器 有的还有元代特有的八思巴字铭 第二节陶瓷工艺 元代的陶瓷有成就的就是青花 釉里红的烧制 1 青花 是在白色瓷器上绘有青色花纹的一种瓷器 青花的原料是一种钴盐类的金属元素 呈色性很强 鲜明而稳定 在元代以后形成一个主要品种 浙江文管会在龙泉曾发现几片青花瓷片 这是现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青花瓷 元代后期青花制作已达到了成熟阶段 2 釉里红 和钧瓷紫红釉的制作有关 最初为自然形成的色釉效果 以后则已成为人工掌握的一个装饰品种 元代陶瓷的造型 胎质厚重 多有杂质斑点 常在胎上涂一层护胎釉 常见的品种有以下几种 1 大盘 盘口有较宽的半沿 底足小 故弧度较大 有浅的感觉 一般作为菱花形 有10瓣 12瓣 16瓣不等 通体作为菱花形 则是元代特有的形式 2 瓶 以玉壶春最为流行 其他各类大都以玉壶春为基本形而加以变化 此外还有梅瓶 蒜头瓶 凤尾瓶 3 壶 以玉壶春为基础 加以壶流和把手 流长通腹 柄长通身 第二节陶瓷工艺 4 杯 以高足杯最有特色5 匜 流行样式 除瓷制品外 常见有金银制品和铜制品 6 炉 腹大 高耳 矮足元代陶瓷的装饰方法有 印花 刻花 划花 贴花 捏雕 绘花等 而在陶瓷上画花则成为这时的主流 也是明清陶瓷以彩绘装饰为主的先声 元代陶瓷的装饰花纹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花卉 有缠枝花 折枝花 花朵留白边 不填满色 叶有1至5个尖瓣 呈葫芦状 多用平涂的方法 具有装饰性 2 松竹梅 这是元代具有时代特点的装饰题材 具有清高 坚贞不屈的含义 流露出汉族人对于异族统治的不满和高洁的情绪 明清时代也被广泛采用 3 鱼藻 藻纹排列有序 叶粗根细 常用鲤 鲇 鲫 鳜配成玉足 点缀其间 4 鸳鸯荷花 均有水纹 仿佛有流动感 5 荷花 常做一束莲 此外还有变形莲瓣 常装饰在器皿的肩部或足部 6 山石 海涛 7 龙凤麒麟 8 云纹 有垂云和如意云等 9 几何纹 回纹和卷线纹 10人物 元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高18 7厘米 底径4 5厘米 口径4厘米 造型奇特 小口短颈 矮圈足 腹体扁圆 壶流塑成凤鸟的头部 羽毛长而飘洒 壶柄拳曲作凤尾 配上用青花勾画的两翅垂至壶体两侧 下面绘缠枝花卉 好像凤鸟飞翔于花丛之中 通体施白釉 釉色白中泛青 青花色泽浓重艳丽 有晕敌现象 扁壶造型新颖独恃 将天鸡壶和马蹬壶的造型合二为一 配上精美的青花纹饰 相互衬托 使其更增添几分艺术感染力 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元景德镇窑青花方形小罐藏高6厘米 腹径6厘米 器呈四方形 方口 肩部四角有系 平底无釉 器外均施青白釉 四面釉下绘青花梅雀纹 青花呈灰黑色 笔绘简练随意 清新活泼 元景德镇窑青花莲池鸳鸯纹碗高12厘米 口径29厘米 足径10厘米 撇口 浅腹 小圈足 属元代典型器型 内外绘青花纹饰 内心单圈绕内绘莲池鸳鸯纹 池中莲荷盛开 两只鸳鸯相对游弋 画面清新 笔绘自然流畅 内口沿绘缠枝栀子花一周 外壁绘缠枝莲纹一周 腹下部为元青花常见的仰蓬纹装饰 元景德镇窑青花龙纹扁方瓶高36 8厘米 唇口 短颈 圆肩 扁方体 肩两侧各有两条向上爬行状青花螭龙 组成双系 通体绘青花 颈部绘卷草纹 两面上部绘如意状云肩纹 内绘花卉凤纹 下部绘海水三爪云龙 两侧绘如意纹和花卉纹 造型别致 同类形制传世极少 制作精美 堪称佳品 元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高足杯高10厘米 口径11 5厘米 足径4 1厘米 撇口 弧腹 下承竹节状高足 足内中空 内外绘青花纹饰 构图简练 笔道流畅 内底心绘菊花纹 纹样草率 内口沿有卷草纹一周 外壁主体纹饰为三爪行龙 龙体飞舞 极为灵活 元景德镇窑青花莲瓣形盘高3 6厘米 口径29 6厘米 足径9厘米 器呈八瓣莲花形 每一花瓣凹凸明显 花瓣中间为一凹线 盘心平坦 底有直圈足 内外均施透明釉 盘内莲瓣均匀青花绫 分绘莲花 火珠 珊瑚树 盘肠 海螺等杂宝 盘心绘莲荷纹饰一组 此器制作采压印工艺 胎体厚实 釉层肥厚 呈青白色 青花色泽蓝中见黑 笔绘流畅活泼 同类制品传世较为少见 是元青花瓷中的重要作品 景德镇窑釉里红飞雁衔芦纹匜元5 5x14 3x8 7厘米一该器物敞口 底略内凹 长方槽形短流 流下有一卷方形系 口沿无釉 砂底 四外施青白釉 釉面光泽莹润 内壁的釉里红绘一周宽带纹 内刻水波纹 底心绘飞雁衔芦纹 青花釉里红开光楼花盖罐元通高41 2厘米此大罐以覆盆式盖 顶塑一坐狮 腹部四周堆贴双勾菱花形串珠纹开光 大腹小口 短颈溜肩 肩部绘青花水波纹托衬白莲纹 盖面 腹下部绘青花莲纹 颈 肩绘牡丹纹来装饰罐面 纹饰繁而不俗 在菱花形的开光里雕镂青花夹红的花卉 朵朵釉里红的花像镶嵌的红宝石 十分美丽华贵 雕工也分外精细 是青花釉里红瓷器中的精品 元釉里红高足转杯高12 8厘米 口径10 4厘米 此杯 侈口 碗状深腹 细高足呈竹节状 胎质细腻 施青白釉 温润光泽 口内侧模印回纹一周 回纹以下至内底印梅花和缠枝菊花纹 器内底心及外壁饰有几块釉里红彩斑 彩斑周围有明显的晕散现象 呈色艳丽 活泼 加上彩斑内的绿色斑点 显得自然 洒脱 腹下部堆塑一螭龙 屈体爬行 此高足杯的形状 从外表看 与宋元时期流行的普通高足杯没有差别 仔细观察 你就会发现 此杯底与圈足结合处的构造极为奇特 圈足上端稍内收为 卯 与杯底心上小下大圆锥形 榫 嵌合 两者之间留有间隙使之可以转动 与这件釉里红高足转杯形状相似的高足转杯 在江西高安县窖藏中还出土一件 唯纹饰为点缀菊瓣的折枝菊图案 这两件高足转杯 设计巧妙 制作精良 实为酒器中罕见的珍品 第二节陶瓷工艺 二 琉璃琉璃专指用于建筑砖瓦上的一个品种 琉璃是一种铅釉陶 在汉代即已普遍制造 它是这种釉陶烧制的发展和演变 六朝时已将琉璃应用在建筑上 唐时还只装饰在屋顶的周边 称为 剪边琉璃 宋代的建筑专著 营造法式 具体记述了琉璃瓦的釉料配方 是以黄丹 洛河石和铜末制成 反映了琉璃的制作在当时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 元代的琉璃产地以山西最著 此时的琉璃已被广泛应用于宫殿和寺庙建筑上 除用作建筑装饰之外 还大量用来制作寺庙的各种器皿 元琉璃镂空三彩龙凤薰炉通高37厘米 口径22厘米 直口 短颈 圆腹 腹下承三兽足 颈部两侧贴两桥形耳 炉盖山峰重叠 一条黄彩蟠龙盘绕在山峰中 上有镂空 烟香从此飘然而出 这种形式保留了汉代博山炉的造型 盖与炉身用槽口衔接 颈部与腹部镂雕龙凤穿牡丹雕花装饰 通体施孔雀蓝 草绿 黄 白等多种釉色 十分精美 是元代琉璃制品中的珍品 玻璃莲花盏 托元盏口径8 6厘米高4 8厘米托口径12 5厘米高1厘米甘肃省漳县元汪世显家族墓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玻璃盏与托各一件 应系一套 盏为普蓝色玻璃 半透明 体内有气泡 口及腹呈七瓣莲花形 假圈足 底心略凹 托亦为普蓝色 但比盏的颜色稍浅 体内含气泡较多 平折沿 作八瓣莲花状 腹壁略向外撇 平底 莲花形盏 托 出土於汪世显家族墓葬第二十号墓中 廖该墓的绝对年代为元大德十年 公元1306年 这套盏 托的器形较大 制作精美 色彩艳丽 是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宝 第三节染织工艺 元代的染织工艺 为了供应贵族统治者的需要 元政府曾在一些手工业机构中设立管理染织生产的司或局 规模极为庞大 民间的染织工艺却受到摧残 元代统治者把从各地掳来的工匠几种在官营作坊强迫服役 失去人身自由 沦为工奴 桑树也遭到了大量破坏 直到元世祖时期 才得以逐渐复苏 染织工艺以金锦 毛织 棉织作为有特色 一 丝织元代的丝制品中 织金最为有名 称为那石失等 元代在弘州和荨麻林等地都设有那石失局 元代金锦生产的兴盛 有其社会原因 1 是由于贵族统治者的享受挥霍 衣金锦以显示其华贵和权威 2 是用金锦作为赏赐物品 此外也与喇嘛教的盛行有关 所用袈裟 帐幕等都为金锦所制 在丝织生产中 四川蜀锦仍很著名 花色很多 长安竹 雕团 象眼 宜男 宝界地 天下乐 方胜 狮团 八搭韵 铁梗衰荷等十样锦名目 第三节染织工艺 元代染织工艺 在封建中央和地方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中各有分工 有专为元代宫廷织造缎匹的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督府 专为诸王百官织造缎匹的 属于工部管辖 这两种生产部门 主要是生产金锦等高级染织品 这种丝织的加金的工艺在元时非常盛行 擅长这种工艺的多是回鹘族人 元代的加金织物 可分为金线织出和织后加金两种制作方法 用金线织出的 称为金缎匹 金缎匹又分为金锦和金绮两种 全部用金线织成的称为浑金缎 拍金 跟现在的贴金相似 先是用凸版花纹用粘合剂印在织物上 然后贴以金箔 销金 方法很多 有印金 描金 点金等种 印金是用凸版花纹涂上粘合剂先印花纹 再洒上金粉 或是用粘合剂调以金粉 直接印在织物上 描金 是用描绘出金色花纹 点金又称为洒金 是在织物上用金粉洒出点子 元代染织工艺的丝织 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材料上多采用金线 2 由于当时中外交通的发展 许多著名的外国染织品 如回回锦 缅甸锦等传入我国 因而使我国的染织工艺的艺术风格为之一变 而多采用西法 元明红地织金锦宝相花华盖华盖为织金锦 主体部分以红色为地 四周衬以绿色织金锦 中心以片金技法织宝相花纹 周围以宝杵纹为边饰 色彩肃穆 工艺考究 惜部分金片已脱落 缂丝东方朔偷桃图轴元纵58厘米横33厘米图缂织东方朔偷取仙桃后疾走之状 其回头张望 银须飘拂之状极生动 另配仙桃 灵芝 水仙 竹石 寓意 芝仙祝寿 东方朔是西汉文字家 性诙谐 传说其三次偷食西王母蟠桃 此桃三千年一结实 食一枚寿与天齐 故东方朔被奉为寿星 后世常以此题材作祝寿之意 元代缂丝一改南宋细腻柔美而为简练豪放的风格 此图以平缂作色块平涂 在纹样边缘或二色相交处 则用构缂勾勒 长短戗进行调色过渡 寿石用深蓝 蓝和浅蓝三晕色戗缂 突出山石的立体感 运用以两种色丝捻合后的 合色线 技法 如东方朔手指缝的黑 白二色丝 灵芝茎部的石表 米色 表现物象糙涩的质感 极具特色 现存元代缂丝作品极少 而似此艺术上佳之作更为罕见 鉴藏印记 乾隆内府诸印 秘殿珠林初编 朱启钤 清内府藏刻丝书画录 著录 缠枝宝相花纹织金锦此款金锦以片金纬显花 宝相花为纹样主题 饶以缠枝 宝相花是唐代代表纹样 此锦虽为元制 但纹样仍不失唐朝风韵 造型饱满丰腴 布局疏朗有致 是不可多得的织金锦中之珍品 织金锦多只以金线显花 而以丝质线织地 因此保存有一定困难 须兼顾二种材料性情 宜密切关注存放处温 湿度 使丝质地不致脆化 发霉而缩短寿命 金不致氧化而色泽晦暗 元代织金锦半袖元代织金锦袍 第三节染织工艺 二 毛织元代的毛织极为发达 这是适应蒙古民族游牧生活的一种染织品 从制作用途看 可以分为毡和罽两类 毡 蹂毛而成 厚五六分 多无花纹 有白 黑 青蓝 粉青 明绿 柳黄 柿黄 赤黄 肉红 深红 银褐等色 常用作帽 案席 褥等材料 罽 用羊毛 野蚕丝等织成 毛软厚 进行剪绒 即今日的地毯 无花纹的称为剪绒毯或裁绒毯 有花纹的称为剪绒花毯 有五色 七色 九色以及十色不等 花纹为山水 楼阁 花鸟 人物 动物 云纹等 元代毛织以上都 和林以及宁夏为主要产地 第三节染织工艺 三 棉织棉织是元代发展的一种新兴染织工艺 元代在浙东 江东 江西 湖广 福建等地 设置了木棉提举司 以都提举司总管 元代著名的棉纺织工艺家黄道婆 对我国棉织工艺的发展 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改进了 用手剖去其子 的去棉子的原始方法 运用了轧车 进入半机械化 大大提高了工效 2 改进了用 线弦竹弧 的弹棉工具 运用了新式弹弓 比用手指拨弦的小弹弓省力省时 3 提高了纺纱效能 由过去的一个纺锭 增加到三个纺锭 4 发展了棉织的提花方法 使普通的棉布能呈现出 折纸 团凤 棋局 字样 粲然若写 的图案花纹 因此 这种技术改革 不仅免除了厥功甚艰的纺织状况 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而且也使棉织工艺成为了一枝新花 使实用和美观结合起来 第三节染织工艺 四 刺绣元代的刺绣使用了很多针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如下 辫针 使用最早的一种刺绣法 具有牢固和纹样清晰的特点 适合表现线条 平针 现今刺绣工艺中最重要的一种 能表现光洁的表面 打子 针路形成一圈一圈的小球 适于表现花心和各种点状物 抢针 表现物象色彩深浅浓淡的一种针法 即可由浅到深 又可由深到浅 使产生退晕的效果和层次的变化 富有装饰感 鳞针 表现鱼鳞般的形状 适于表现鱼身 或在大的面积中使用 网针 针法编织成各种几何网状 适用于变现大面积的 切针 用于表现轮廓线的整齐划一 元代刺绣夹衫这件刺绣夹衫 在两肩及前胸部位均用刺绣装饰 动物纹有仙鹤 凤凰 野兔 鹿角 彩蝶 双狸 鹭鸶 乌龟等 植物纹有荷花 野菊 水草 芦苇 牡丹 幽兰 灵芝 百合 牵牛 竹叶以及云纹等 第四节金属工艺 元代的金银工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的金银器可分为三类 一是制作各种生活日用器皿 如碗 盏 杯 盒 壶等 二是制作各种首饰 有钗 条脱等 三是作为货币使用的金银锭和金银条 元代的金银工艺制作 大体是流行在江南一带 元代的铜器中 铜镜的制作工艺已不如以前讲究 有的饰以简略的缠枝牡丹纹 云鹤纹 双鱼纹仍较流行 多数则为素面 制作粗糙 少见有精致产品 元高足金杯 元章仲英造金把杯元貘纹金带釦元如意云纹金盘 元银镜架说明 江苏苏州南郊吴门桥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 通高32 8厘米 宽17 8厘米 镜架折合式 分为前后两个支架 结构略似交杌 后架上部镂雕凤凰戏牡丹纹 框沿为如意式 顶端立雕流云葵花 中部分为三组 中雕团龙 左右二组对称 如窗式 透雕牡丹 四角有柿蒂形镂空 下部为支架 铜镜式古人用于照颜饰容的一种青铜制品 历代铜镜铸造完成后都经过了打磨抛光处理 从而使其光可照人 为避免光洁的镜面被磨损 古人通常都用布帛作镜衣把铜镜包裹后放置在专用容器内 如竹笥 漆奁 木匣 金属奁 瓷盒和镜箱等 这是古人置放铜镜的基本方式 而大型铜镜不便经常移动 通常就斜支在台架上 平时给铜镜穿上镜套或盖上镜袱 软帘 这种置镜方式最早见于元代 至清代依然沿用 红楼梦 第四十二回 黛玉会意 便走至里间 将镜袱揭起照了照 第五十二回 宝玉 便自己起身出去 放下镜套 银槎元通高18厘米长2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槎身作老树椏杈之状 瘿结错落 枝杈纵横 一道仍倚槎而坐 右手持卷 专心研读 槎杯是用白银铸成以后在施雕刻的 道人的头 手及云头履等 皆铸后焊接而成 但混然如一体铸成 毫无痕迹 槎尾刻 龙槎 二字 杯口下刻杜本题句 腹下刻 百杯狂李白 一醉老刘伶 知得酒中趣 方留世上名 五言绝句一首 尾后刻作者款识 银奁元通高24 3厘米1964年7月江苏省苏州饰南郊吴门桥元张士诚父母合葬墓出土江苏省苏州市博物馆藏银奁通体为六瓣葵形 上下分为三层 以子母口结合 奁外壁刻以各种折枝团花 内盛一套梳妆用品 奁下有一托盘 圆唇 敛口 浅腹 平底 口沿刻一周缠枝 内底刻一组折枝团花 梵文银盘元口径14 8厘米1966年4月江苏省檀县湖溪元窖藏出土江苏省镇江市博物馆藏盘为圆唇 平折沿 浅腹 平底 盘口沿刻一周回纹 盘底锤饰八瓣仰莲 莲及莲瓣内压印梵文 莲花周围饰以法器降魔杵 作工精良细腻 刘景花瓣式银托 盏元通高5 8厘米盏高5 5厘米口径8 8厘米托高1 5厘米径18厘米1960年4月江苏省无锡市南郊钱裕墓出土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此器用银片分别锤成花形盏及托盘 花瓣之上阴刻折枝花卉纹饰 器表镏金 托盏为该墓所出银器中的精品 缠枝花果长方形金饰件元长15 3厘米宽8 7厘米厚1 2厘米1959年1月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金饰为长形 四周有框 框内用锤碟和镂刻方法做出高浮雕状缠枝花果 文王访贤 金饰件元长10 9厘米宽7 2厘米1959年1月江苏省吴县吕师孟墓出土南京博物馆藏平面接近长方形 走边上折成框 框内锤出 文王访贤 图样 饰件一端有孔 当为穿系所开 元代八宝人物纹镜说明 直径8 6厘米 重105克 元代八宝人物镜直径8 6厘米 重150克 镜子为圆形 立缘 银锭式钮 装饰人物 八宝 飞雁 花果等 纹饰呈高浮雕式 清晰精美 镜面光洁鉴人 呈黄黑色 保存完好 元唐王游月宫鎏金菱花镜说明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藏径18 7厘米元 1962年宁夏隆德出土 菱花形 圆形钮 通体鎏金 主要饰月宫图 右侧一株桂树 右侧饰山门 半掩同人侧身远眺 旁有玉免捣药 下侧为一桥 左右一人 右有一人长袍束带 两侧各一执扇侍者 元人物故事柄镜说明 吉林省博物馆藏径15 3厘米元 1981年吉林永吉出土 长柄 左侧置一树 树下一人手擎华盖 前有一人推小车 车上坐一人 侧旁一人席地而坐 另一卷尾小狗 前有两人手持三角旗开道 远处一妇人凭栏而望 树旁栏侧各置一块山石 第五节漆器工艺 元代的漆器曾有过较大的发展 著名品种有雕漆 戗金 螺钿等 元雕漆花卉长方盘 剔犀云纹圆盒 元高3 9厘米口径11 6厘米清宫旧藏盒扁圆形 从子母口分出盖与器 通体黄漆素地雕朱漆如意形云头纹 上下两面纹饰相同 盒内髹黑漆 剔犀是雕漆的一种 明代黄成 髹饰录 载 剔犀有年面 有黑面 有透明紫面 或乌间朱线 或红间黑带 或雕等复 或三色更叠 其文皆疏刻剑环 绦环 重圈 回文 云钩之类 此盒刀口断层处露出黑漆线一道 正是 红间黑带 的做法 剔红双层茶花海棠纹圆盘元高3厘米口径26 8厘米清宫旧藏盘圆形 矮圈足 盘边凸起弦纹四道 盘内雕双层花卉 下层为紫色茶花 上层为红色海棠花 盘外壁为剔犀卷草纹 足边光素 底髹黑漆 乌黑光亮 为清代乾隆时重髹 并有清代黄条 其上墨书 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初三日收宁寿宫呈览红雕漆圆盘一件缺漆蜡补 此盘双层花纹的方向相反 漆色不同 相映成趣 是传世的元代双层雕漆器珍品 黑漆嵌螺钿花鸟纹舟式洗元高7 8厘米长38 5厘米宽21 7厘米清宫旧藏洗皮胎 椭圆形 平底 洗内有一竖板将其隔为两部分 与 舟 形相似 通体黑漆地嵌螺钿 洗内底椭圆形开光 内饰折枝石榴花纹 内壁饰荷花鹭鸶 寓 一路荣华 之意 内口边为缠枝花纹 外口边为二方连续回纹 外壁饰缠枝石榴花 外底为折枝茶花五朵 此洗形状特殊 茶花 鹭鸶以细小规整的菱形螺钿片镶嵌而成 鹭鸶体态优美 随意自然 荷花亭亭玉立 舒卷自如 元代螺钿漆器传世稀少 国内仅有两件完整器物 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黑漆嵌螺钿花卉纹舟式洗元高7 8厘米长38 3厘米宽22 6厘米清宫旧藏洗皮胎 内外皆黑漆地嵌螺钿 洗内底椭圆形开光内饰折枝茶花 内壁为缠枝牡丹花 内口边为球形锦纹 外口边缠枝小菊花 外壁及底为缠枝勾莲花纹 底的边缘饰莲花瓣纹一周 此洗胎薄体轻 所有纹饰均以宽为0 05厘米的螺钿条拼接而成 其工艺难度之大令人惊叹 该洗所嵌螺钿介于厚螺钿与薄螺钿之间 表面呈白色 在不同角度下 又泛出红 蓝 绿美丽的光泽 并在树干上刻细小的划文 以表树干的皴理 制作极为精湛 堪称传世国宝 剔犀云纹葵瓣式盏托元高8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1 1厘米清宫旧藏盏托由圆形盏 葵瓣式盘 高足组成 通体髹紫红色漆 雕如意云头纹饰 花纹刀口侧面露出黑漆线一道 托内髹黑漆 乌黑黝亮 有自然断纹数道 并刻有 乙 字 为乾隆时所刻的收藏标记 元代剔犀盏托仅见此例 所雕如意云头纹有的似桃形 极为罕见 雕刻刀法流畅快利 具有元代雕漆的特点 剔犀又称云雕 其工艺先以两或三色漆相间髹于胎骨上 每一色漆都由若干道漆髹成 至相当的厚度后 斜剔出云钩 回纹等图案花纹 故在刀口断面 可见不同的色层 剔红芙蓉锦鸡图葵瓣式盘元高3厘米口径29 3厘米清宫旧藏盘八瓣葵花式 随行圈足 通体雕朱漆 盘心做弦纹随形开光 内雕一雄锦鸡立于寿石之上 一雌锦鸡行于石傍 互作盼状 下为草地 两旁为芙蓉花和松树 构成一幅完整生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