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附件: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调整实施方案1 概述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调整实验项目针对国家地面观测测站报文传输监控业务开展,重新规划国家地面测站数据传输流程,规范报文格式,设计开发站级测报和传输软件。通过项目的实施能够满足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收集、分发以及传输监控的业务需求,能自动、高效、可靠、稳定的运行。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调整实验项目要求实现以下目标:(1) 规范报文格式(2) 统一测站数据处理规范(3) 加强报文格式检查,支持站级质量检查2 现状目前,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传输以字符代码传输为主,其中常规报和航空天气报为WMO编码方式的电报码传输(以下简称为电报码),自动站报文为国内自定义格式的原始文件报文方式传输(以下简称为原始报文文件),这2种格式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全部在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中交换,为各级业务和科研应用系统提供服务。同时这2种格式的地面资料部分为同城用户提供服务,参与国际交换的仅有电报码地面观测资料,其中的原始地面观测资料不参加国际交换。2.1 交换流程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在全球的交换流程见图1.1所示。图1.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全球交换流程国家地面观测站通过自动站采集软件,正点获取自动观测数据并插入部分人工观测数据如能见度、云、降水量等,生成自动站观测原始报文和定点电报码报文文件,通过各省专线传输到省级中心站。区域自动观测数据则直接从测站传输到省级中心站。省级中心站软件将收集的原始文件报文进行解码入库,为省级值班员提供实时监视和数据服务,并对本省自动站报文进行打包(部分省该功能在国内通信系统中实现),发送给省级国内通信系统,由通信系统通过局域网传输到存储系统进行数据服务,或者直接发送给MICAPS等其他应用系统,同时通过地面宽带传输到国家级国内通信系统;电报码报文则不通过中心站,由测站直接传输到国内通信系统,经国内通信系统进行格式检查和打包合并后,通过本地局域网分发给存储系统或者其他应用系统,通过地面宽带网传输到国家级国内通信系统。国家级国内通信系统将收集的电报码报文分发到国际通信系统进行国际交换,同时接收国际通信系统收集的国外地面资料;将收集的电报码报文和原始文件报文分发给存储系统、同城服务系统、MICAPS系统以及其他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地面观测资料服务。2.2 数据格式和传输文件名在国内交换的电报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包括的气象报告有:天气报、天气加密报、热带气旋加密报、雨量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土壤墒情报和航空天气报告,其中航空天气报告主要由军队和民航使用,部分需参加国际交换,其他报文均为气象部门内部使用。天气报、天气加密报、热带气旋加密报、雨量报、重要天气报、气象旬(月)报、气候月报、土壤墒情报均已实现文件上传,即由观测站形成报文文件后,上传至省级通信系统,再由省级通信系统上传至国家级国内通信系统,航空天气报告的报文传输方式大多数仍使用电报的方式通过电信部门转至数据应用部门。上述各种气象报告的编码格式见表1.1。表1.1 电报码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格式简表报告类型报类编码格式天气报SM、SIGD01天气加密报SXGD05雨量报热带气旋加密报WT重要天气报WSGD11-气象旬(月)报ABHD-03土壤墒情报气候月报CSFM71-X CLIMAT航空天气报SAGD21-在国内交换的原始文件报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中,包括的气象报文文件有: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文件、气象辐射数据文件、日数据文件、日照数据文件、状态信息文件。其传输文件名见表1.2。表1.2 原始文件报文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传输文件名文件文件名单站省级打包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自动雨量站观测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CCx.txt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PRF_FTM-CCx.txt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SM_FTM-CCx.txt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SM_FTM-CCx.txt气象辐射数据文件Z_RADI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RS_FTM-CCx.txtZ_RADI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RS_FTM-CCx.txt日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CCx.txt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DAY-CCx.txt日照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CCx.txt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SS_DAY-CCx.txt状态信息文件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R_AWS_FTM-CCx.txt无2.3 不同编码格式传输内容的对比通过电报码报文和原始文件报文观测要素的对比可以看出,原始文件报文包括的观测要素比电报码报文多,除了气象旬(月)报中的农情和灾情没有包含,天气现象要素不足外,原始文件报文基本包含了电报码报文的所有观测要素,详见表1.3所示。表1.3 电报码文件观测要素与自动站观测要素比较表文件类型主要观测要素自动站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是否包含该文件全部要素天气报风、温、压、湿、露点、能见度、云、降水、降雪、冰雹、电线结冰、天气现象天气加密报风、温、压、湿、露点、能见度、云、降水、天气现象雨量报降水热带气旋加密报风、温、压、湿、能见度、云、降水重要天气报风、温、压、湿、露点、能见度、云、降水、天气现象气象旬(月)报基本气象段、农业气象段、灾情段、地温段、产量段、地方补充段-土壤墒情报灌溉状况、土壤湿度测定方法、干土层厚度、10cm至50cm每隔10cm深处土壤湿度占田间持水量百分率等-气候月报温、压、降水、雷暴、冰雹-航空天气报天气现象、跑到视程、气温、气压、风向、风速、趋势预报-3 业务流程调整对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的调整必将对现有台站、省级、国家级的信息系统带来影响。各级气象信息部门以国内气象通信系统为纽带,进行数据的上传下达;数据存储与服务系统提供一体化的数据存储管理和统一的数据服务;建立要素质量控制系统,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气象数据;监控系统提供信息业务和观测系统的监视。为满足业务调整过渡期间的数据服务需求,提供格式转换功能模块,实现多种编码之间的数据相互转换功能。调整后的地面观测业务信息系统如图2.1所示。图2.1地面观测业务信息系统示意图在测站级需要调整测报软件,测报软件负责报文的处理;生成符合文件名、文件格式的报文文件、对观测要素进行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等质量控制;将报文文件传输到省级通信系统。在省级取消中心站软件,原中心站软件的数据存储功能并入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数据打包功能、数据收集与分发功能并入到国内通信系统。为满足现行业务需求,在省级国内通信系统中增加格式转换功能。在省级信息系统中增强本省范围内实时数据质量控制功能,增加数据资料时空一致性的检查。同时这些质量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国内通信系统可以及时分发到数据源单位,协助观测系统及时发现问题并作调整。通过国内通信系统实现数据、服务请求、监视信息在各级信息系统间传递与交换。通过数据服务请求可以实现国家到省的数据请求功能。通过监视信息可以实现国家级和省级业务系统的监视。4 调整内容4.1 调整资料类型调整资料类型见表3.1所示。从表1.3可以看出,天气报、天气加密报、雨量报、热带气旋加密报等4种电报码观测要素除天气现象要素不足外,其他观测要素均包含在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中,因此本项目将此4种文件调整到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中,同时对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扩充,以包含4种电报码文件的全部观测要素。表3.1 调整资料类型表序号调整资料类型调整前编码方式1天气报电报码2天气加密报3雨量报4热带气旋加密报5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国内自定义格式4.2 文件名调整取消天气报、天气加密报、雨量报、热带气旋加密报等4种电报码文件,保留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的文件名不变,即单站文件名称: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打包文件名称: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4.3 文件格式调整详见关于附录1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修改格式。5 站级调整为了更好地完成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的调整,满足测站对地面观测业务流程、文件名以及文件格式的调整要求,需要对测站的测报软件进行修改,增加要素质量控制功能。修改现有测报软件,使其按规定文件名、文件格式输出指定发报数据文件,在输出数据文件前对观测要素进行质量控制,通过站级传输软件上传到省级国内通信系统。6 省级调整省级需要对本省各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进行打包、合并,以省为单位进行数据上传;为满足天气报参加国际交换的需要,以及应用系统的平稳过渡,省级需要对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将其转换成电报码报文、BUFR报文、旧格式地面气象观测要素数据文件、Micaps格式数据文件。省级国内通信系统需转换地面观测报文文件见表6.1所示。表6.1 省级需转换地面观测报文文件表原始文件转换文件类型转换后文件名调整后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天气报MSG_SPYYGGgg.CCC天气加密报MSG_SPYYGGgg.CCC热带气旋加密报MSG_SPYYGGgg.CCCMicaps格式报文根据Micaps要求生成BUFR格式报文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bfrZ_SURF_C_CCCC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bfr旧格式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Z_SURF_C_CCCC-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由于省级国内通信系统交换的地面观测报文来源于本省测站,当测站碰到网络故障等无法正常发报的情况时,需要通过报文录入界面来输入观测要素,因此在省级信息系统中需增加报文录入界面,考虑到现有自动站报文格式的复杂性,不适于通过界面录入,因此,将只录入风、湿、温、压、降水、人工观测项等观测要素,然后再进行相关的格式转换工作。为实现省级和国家级以及省级间的数据、服务请求、监视信息在各级国内通信系统间传递与交互,省级需对搭建数据试验平台,并对试验数据进行监视、统计和格式检查。在省级取消中心站软件,原中心站软件的数据存储功能并入到数据存储服务系统。 省级需要增加的功能有以下几点。6.1 报文录入报文录入软件部署于省级中心,由省级值班人员将通过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收到的测站资料录入。报文录入子系统采用B/S结构,省级值班人员通过IE等浏览器录入报文,提交给服务器,生成地面气象要素数据文件,由通信系统系统处理。6.2 格式检查根据标准的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对文件名、各段报文进行检查,不符合规范的作为错报处理。错报文件中附加错误信息,并通知监控子系统。6.3 要素质量控制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省级需要对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格式检查和要素级的质量控制。其中要素级质量控制不在本项目中实现,本项目只是给质量控制系统留下一个接口。6.4 格式转换为满足国际交换需求,以及应用系统的平稳过渡,需要对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格式转换,转换内容包括:(1)电报码格式:天气报、天气加密报、雨量报、热带气旋加密报等4种报文文件。(2)BUFR码格式数据文件。(3)Micaps格式数据文件。(4)旧格式的自动站资料格式文件。7 国家级调整7.1 格式检查根据标准的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格式,对文件名、各段报文进行检查,不符合规范的作为错报处理。错报文件中附加错误信息,并通知监控子系统。7.2 要素质量控制为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国家级需要对地面观测气象要素数据文件进行格式检查和要素级的质量控制。7.3 格式转换由于国际交换和国内交换BUFR模板不同,国家级需要对BUFR格式进行转换,以满足与国际交换BUFR报文的要求;转成Micaps格式,提供给中央台使用。7.4 存储检索调整利用现有存储系统,建立新的存储结构,将新原始报文文件入库;建立新原始报文文件的资料存档和归档流程。8 试验期方案试验期的主要目的是为测站、省级、国家级提供各种阶段测试环境;检查各级系统的稳定可靠性;建立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新的业务流程;检验新流程的合理性。试验期的业务流程见图7.1所示,其中省级质量控制不在本项目中实现,只是给质量控制系统留下一个接口。图7.1 试验期地面观测报文传输流程8.1 测站级利用站级测报软件将新测报系统生成的新原始报文文件传输到省级通信系统;对错报进行修改;监视本测站报文传输情况和报文预览。8.2 省级通信系统利用现有通信系统,增加新的运行账户和运行环境,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 生成电报码报文,并对新旧电报码报文进行比较,包括文件名和文件格式;(2) 转成Micaps格式,提供给本省Micaps系统使用;(3) 新原始报文文件的存储入库处理,以满足本省数据服务的需求;(4) 转成BUFR格式,以满足本省数据服务的需求; (5) 将新原始报文文件上传国家气象信息中心;(6) 将新原始报文文件转换为旧原始报文文件,以满足本省数据服务的需求;(7) 在测站无法正常发报的情况下,利用报文录入界面输入观测要素,生成新原始报文文件,并完成上述6个功能;(8) 实现数据、指令、服务请求、监视信息在省级和国家级以及省级之间国内通信系统间传递与交互;8.3 国家级通信系统利用现有国内通信系统,增加加新的运行账户和运行环境,在不影响现有业务的情况下,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 BUFR格式转换,以满足与国际交换BUFR报文的要求;(2) 转成Micaps格式,提供给中央台使用;8.4 国家级存储检索系统在现有存储系统环境下,增加新的数据库和库表,开发新的数据入库和查询检索软件,实现新的自动站数据的入库管理,提供用户试用新的自动站数据,主要完成以下工作:(1) 利用现有存储系统,建立新的存储结构,将新原始报文文件入库,并对新、旧库的比较,以检查是否满足存储服务需求;(2) 建立新原始报文文件的资料存档和归档流程。9 并行运行方案并行运行阶段在试验期完成后,在建立了地面观测报文及传输方式新的业务流程的情况下,进入新旧业务并行运行,以满足地面观测报应用系统的调整和修改需求。在并行运行阶段,测站、省级和国家级在保持原有业务不变的同时,增加新建的地面观测报文业务,其中测站和省级需要上传的文件如下。9.1 测站(1) 电报码文件(2) 新原始报文文件,即新长Z文件;9.2 省级(1) 电报码文件(2) 旧原始报文文件,即旧长Z文件;(3) 新原始报文文件,即新长Z文件;(4) BUFR码格式原始报文文件;9.3 国家级并行阶段,在国家级建立新的业务流程。建立从数据通信、存储管理和数据存档管理在内的整个业务流程。在新的数据条件下,进行数据的比对和测试应用系统和服务用户,为系统的业务运行做准备。10 任务分工序号软件名称软件功能完成单位协作单位1地面测报软件完成台站测报软件的修改,对上传地面要素进行质量控制湖北 华云公司2省级通信系统调整将新原始报文文件转换成电报码、BUFR码、Micaps格式、旧Z文件;省级报文录入界面;省级和站级交互;省级和国家级的交互;格式检查;试验数据监视、统计、错报修改等功能;数据试验平台。河北国家气象信息中心3国家级通信系统调整BUFR格式转换、格式检查、数据试验平台国家气象信息中心4国家级存储检索系统完成新原始报文文件在国家级的存储入库,提供数据服务。国家气象信息中心5省级中心站功能调整入库处理、数据服务湖北通信部分由省级通信系统完成国家气象信息中心11 实施计划2011年:4月,试点单位完成软件开发工作,完善有关方案,改进相关业务软件,编制调整后的观测业务工作流程,组织开展试点。5-7月,试点单位根据试点情况,改进数据格式、完善相关系统软件。8月,试点单位完成试点情况评估和总结报告,提交台站和省级相关系统软件,资料应用部门开展业务系统适应性修改。9月,组织开展业务培训,试点省气象局所有台站、其它省气象局3个台站开展报文传输业务调整试验。12月,各省气象局完成业务调整准备。2012年:1月,所有台站实施报文传输业务调整试验,实行报文与数据文件并行传输。计划从2012年7月开始取消台站地面观测报文、实施传输方式调整,各类观测资料全部通过数据文件上传。附录1: 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数据文件修改格式(2011.03.10修改稿)1. 文件名国家级站:Z_SURF_I_IIiii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区域级站:Z_SURF_I_IIiii-REG_YYYYMMDDHHmmSS_O_AWS_FTM-CCx.txt在文件名中:Z: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国内交换的资料;SUFR:固定代码,表示地面观测;I:固定代码,指示其后字段代码为测站区站号;IIiii:测站区站号;REG:区域站资料标志,固定代码。区域站资料标志为可选标志,如果文件名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区域级测站观测资料;如果文件名未包含此标志,则表示文件内容为国家级测站(包括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观测资料;yyyyMMddhhmmss:文件生成时间“年月日时分秒”(UTC,国际时);O: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观测类资料;AWS: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自动气象站地面气象要素资料;FTM:固定代码,表示定时观测资料;txt:固定代码,表示文件为文本文件。 说明:IIiii与R字段间的分隔符为减号“-”,其它字段间的分隔符为下划线“_”。2. 文件内容该文件共分为13段。具体如下:(1)测站基本信息(53 Byte);(2)气压数据(46 Byte);(3)气温和湿度数据(64 Byte);(4)累计降水和蒸发数据(41 Byte);(5)风观测数据(68 Byte);(6)地温数据(97 Byte);(7)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25 Byte);(8)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气现象(67 Byte);(9)其它重要天气(27 Byte);(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123 Byte);(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不定长);(12)数据质量控制码(3行,每行158 Byte);(13)文件结束符。详细数据项及排序如下:段序要素名单位长度Byte说明1 测站基本信息段1.1区站号55位数字或第1位为字母,第2-5位为数字1.2观测时间14年月日时分秒(国际时,yyyyMMddhhmmss),其中:秒固定为“00”,为正点观测资料时,分记录为“00”1.3纬度6按度分秒记录,均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纬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1.4经度7按度分秒记录,度为3位,分秒为2位,高位不足补“0”,台站经度未精确到秒时,秒固定记录“00”1.5观测场拔海高度0.1m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1.6气压传感器拔海高度0.1m5保留一位小数,扩大10倍记录,高位不足补“0”,无气压传感器时,录入“/” ,若低于海平面,首位存入“-”1.7观测方式1当器测项目为人工观测时存入1,器测项目为自动站观测时存入41.8质量控制标识3依次标识台站级、省级、国家级对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的情况。“1”为软件自动作过质量控制,“0”为由人机交互进一步作过质量控制,“9”为没有进行任何质量控制2 气压数据段标识符:PP22.1本站气压0.1hPa5当前时刻的本站气压值2.2海平面气压0.1hPa5当前时刻的海平面气压值2.33小时变压0.1hPa4正点本站气压与前3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2.424小时变压0.1hPa4正点本站气压与前24小时本站气压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2.5最高本站气压0.1hPa5每1小时内的最高本站气压值2.6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最高本站气压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2.7最低本站气压0.1hPa5每1小时内的最低本站气压值2.8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最低本站气压出现时间3 温度和湿度数据段标识符:TH33.1气温0.14当前时刻的空气温度3.2最高气温0.14每1小时内的最高气温3.3最高气温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最高气温出现时间3.4最低气温0.14每1小时内的最低气温3.5最低气温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最低气温出现时间3.624小时变温0.14正点气温与前24小时气温之差,非正点时记为缺测,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7过去24小时最高气温0.14软件自动统计求得,在18、0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1SnTxTxT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8过去24小时最低气温0.14软件自动统计求得,0、6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2SnTnTnTn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3.9露点温度0.14当前时刻的露点温度值3.10相对湿度1%3当前时刻的相对湿度3.11最小相对湿度1%3每1小时内的最小相对湿度值3.12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最小相对湿度出现时间3.13水汽压0.1hPa3当前时刻的水汽压值4 累计降水和蒸发量数据段标识符:RE44.1小时降水量0.1mm4每1小时内的降水量累计量4.2过去3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4.3过去6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4.4过去12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4.524小时降水量0.1mm5软件从小时降水量自动统计,自动站缺测时,为雨量筒人工观测降水量,非正点时记为缺测4.6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描述时间周期2任意时段累积降水量,人工设置,满足应急加密观测需要。无加密观测降水量时,记为缺测4.7人工加密观测降水量0.1mm5在4.6中指定累积时段的降水量。无此内容时,记为缺测4.8小时蒸发量0.1mm4每1小时内的蒸发累计量5 风观测数据段标识符:WI55.12分钟风向13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向5.22分钟平均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2分钟平均风速5.310分钟风向13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向5.410分钟平均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风速5.5最大风速的风向13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的风向5.6最大风速0.1m/s3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5.7最大风速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10分钟最大风速出现时间,时分各两位,下同5.8瞬时风向13当前时刻的瞬时风向5.9瞬时风速0.1m/s3当前时刻的瞬时风速5.10极大风速的风向13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的风向5.11极大风速0.1m/s3每1小时内的极大风速5.12极大风速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极大风速出现时间5.13过去6小时极大瞬时风速0.1m/s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911fxfx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4过去6小时极大瞬时风向1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或人工输入,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915dd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5过去12小时极大瞬间风速0.1m/s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5.16过去12小时极大瞬间风向13由软件自动从自动站数据中挑取,非正点时记为缺测6 地温数据段标识符:DT66.1地表温度0.14当前时刻的地面温度值6.2地表最高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高温度6.3地表最高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地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6.4地面表最低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地面最低温度6.5地表最低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地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6.6过去12小时最低地面温度0.14在业务软件中自动计算求得,0时加密天气报中,为编报3SnTgTgTg组,非正点时记为缺测6.75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5厘米地温值6.81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0厘米地温值6.915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5厘米地温值6.102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20厘米地温值6.114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40厘米地温值6.128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80厘米地温值6.1316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160厘米地温值6.14320厘米地温0.14当前时刻的320厘米地温值6.15草面温度0.14当前时刻的草面温度值6.16草面最高温度0.14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高温度6.17草面最高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草面最高温度出现时间6.18草面最低温度 0.14每1小时内的草面最低温度6.19草面最低出现时间4每1小时内草面最低温度出现时间7 自动观测能见度数据段标识符:VV77.1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1m5当前时刻的1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7.2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1m5当前时刻的10分钟平均水平能见度7.3最小能见度1m5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7.4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 4每1小时内的最小能见度出现时间8 人工观测能见度、云、天数据段标识符:CW88.1能见度1km4正点的能见度,由人工输入8.2总云量1成3正点的总云量,由人工输入8.3低云量1成3正点的低云量,由人工输入8.4编报云量1成3正点的低云状或中云状云量,由人工输入,为编报Nh8.5云高1m5正点的低(中)云状云高,由人工输入,为编报iRiXhVV中的h;当无Nh的云时,若无云高值,均写入25008.6云状24由人工输入,最多8种云,按简码编8.7云状编码(云码)3正点的云状编码,由人工输入,为编报CLCMCH8.8现在天气现象编码2按GD-01规定形成的现在天气现象编码(ww),由人工输入8.9过去天气描述时间周期2对于天气报为06,补充天气报为03,加密天气报的00时为12,其他为068.10过去天气(1)1按GD-01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1)8.11过去天气(2)1按GD-01规定形成的过去天气编码(W2)8.12地面状态26时人工观测值,由人工输入9 其它重要天气数据段标识符:SP99.1积雪深度0.1cm4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0时为编报925SS组9.2雪压0.1g/cm230时或应急加密观测时次观测值,由人工输入9.3冻土深度1cm30时人工观测的最大下限值,由人工输入9.4龙卷、尘卷风距测站距离编码1Mw码,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 9.5龙卷、尘卷风距测站方位编码1Da码,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9.6电线积冰(雨凇)直径1mm3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为编报934RR组9.7最大冰雹直径1mm3在18、0、6、12时加密天气报中,人工输入,为编报939nn组10.小时内每分钟降水量数据0.1mm120段标识符:MR。每分钟两位11.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不定段标识符:MW12.数据质量控制码段标识符:QC12345678910111212.1台站级158各占1行。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行行首加记录分级标识符(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标识码与质量控制码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12.2省级15812.3国家级15813.文件结束符4NNNN有关存储说明如下:(1) 除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外,其它数据项均为定长。(2) 第211段,每段的段标识位于该段观测数据的行首,与观测数据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第12段的段标识符占1行。(3) 除数据质量控制码段中的台站级、省级和国家级质量控制码各为1行外,其他各段中,数据项之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数据质量控制码段的国家级码后面加上“=”,表示单站数据结束,其他段尾用回车换行“”结束,表示各为1行;文件结尾处加“NNNN”,表示全部记录结束。(4) 在各段中,某时次不需要观测或编码的项目或要素缺测,相应记录或编码用相应位长的“/”填充。(5) 云状位数不足时,高位用“/”补足。风向为方位时,按照方位对应的中心角度记录,静风时,固定记为PPC。其他要素位数不足时,高位补“0”。(6) 各要素的最大(小)值是指前1小时正点至当前时刻内出现的最大(小)值。(7) 对于可能出现负值的要素,给出了基值的概念,基值即为大于该要素可能出现最大值的最小值,以此来表示要素的正、负号。(8) 小时内逐分钟降水量共120Byte,每分钟2Byte,即12位为第1分钟的记录,34位为第2分钟的记录,如此类推,119120位为第60分钟的记录;每分钟内无降水时存入“00”,微量存入“,”,降水量10.0mm时,一律存入99,缺测存入“/”。(9) 没有出现积雪时,积雪深度存入“0000”,仅微量积雪,积雪深度存入“,”。 雪深5cm无雪压,雪压一律补“000”,雪深5cm无雪压,雪压按缺测处理,存入“/”。(10) 冻土深度为微量者,上下限分别录入“,”。当地表略有融化,土壤下面仍有冻结时,上限为“,”,下限可以有数值。(11) 人工观测连续天气现象按A文件格式规定存入当日20时至当前时刻的全部天气现象。在每小时正点由人工输入,逐时追加,当需要记录起止的天气现象在小时正点没有终止时,记录至该时整时整分。以“.”表示结束。因缺测无记录时,存入“/,.”。(12) 数据质量控制码对应210段的各数据项,每个数据项对应1位的数据质量控制码,段间用1个半角空格分隔。为此,数据质量控制码共10组,第1组为分级标识(Q1:台站级、Q2:省级、Q3:国家级),第210组的字节分别为8、13、8、16、19、4、12、7、60Byte,另加9位分隔符,共158Byte。质量控制码的定义如下表:质量控制码描述0数据正确,未作过修改1数据可疑,未作过修改2数据错误,未作过修改3数据缺测,未作过修改4数据有订正值5原数据可疑,对数据进行过修改6原数据错误,对数据进行过修改8 原数据缺测,对数据进行过修改9未作数据质量控制3. 数据记录单位和特殊说明直接编码的要素按GD-01或GD-05规定执行;其他要素遵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存储各要素值不含小数点,具体规定如下表:要素名记录单位存储规定气压0.1hPa原值扩大10倍变压0.1hPa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温度、变温0.1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相对湿度1%原值水汽压0.1hPa原值扩大10倍露点温度0.1定义基值为1000,以基值减原值扩大10倍存入降水量0.1mm原值扩大10倍风向1原值风速0.1m/s原值扩大10倍蒸发量0.1mm原值扩大10倍自动观测能见度1m原值人工观测能见度0.1km原值扩大10倍云量1成0表示微量或无云(根据有无记录云状判断),10-表示云满布全天,但有云隙云高1m原值,为0时表示无低(中)云状云积雪深度0.1cm原值扩大10倍雪压0.1g/cm2原值扩大10倍冻土深度1cm原值地面状态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规定编码电线积冰直径1mm原值冰雹直径1mm原值4. 天气报与数据文件的关系天气报中各组与上传文件要素的反演关系如下表:天气报或加密天气报对应上传文件中的数据编报时次报文组要素所在段序号IIiii11.1全部iRiXhVViR由6RRR1或6RRR2组确定全部iX由7wwW1W2组确定h88.5VV88.1NddffN88.2全部dd55.1ff55.21snTTTsnTTT33.1全部2snTdTdTdsnTdTdTd33.9全部3P0P0P0P0P0P0P0P022.1全部4PPPPPPPP22.2按GD-01的规定编5apppappp22.3全部6RRR1RRR44.300、06、12、186RRR2RRR44.4007wwW1W2ww88.8全部W188.10W288.118NhCLCMCHNh88.4全部CLCMCH88.7333固定编码全部0P24P24T24T24P24P2422.4全部T24T2433.61snTXTXTXsnTXTXTX33.700、12、182snTnTnTnsnTnTnTn33.800、06、123snTgTgTgsnTgTgTg66.6007R24R24R24R24R24R24R24R2444.500、21911fxfxfxfx55.13按GD-01的规定编915dddd55.14919MWDaMW99.4Da99.5925SSSS99.1934RRRR99.6939nnnn99.7附录2: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文件数据质量控制方法1. 数据质量检查的内容地面气象要素上传文件的各要素值的质量控制以实时检查为主,检查内容包括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气候极值检查、数据内部一致性检查和数据时间一致性检查。(1)气候学界限值检查:指从气候学的角度不可能发生的要素值,观测记录应在气候学界限值之内的检查。(2)气候极值检查:指气象记录是否是超气候极值的检查。气候极值是指在固定地点的气象台站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出现概率很小的气象记录。(3)内部一致性检查:指同一时间观测的气象要素记录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一定规律的检查。(4)时间一致性检查:指对气象记录变化是否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变化具有特定的规律的检查。1.1 气候学界限值气候学界限值各要素允许范围如下。要素名允许范围值气压870 1100 hPa(海平面高度上)温度80 60相对湿度0 100 水汽压0 55 hPa露点温度80 35 风向0 360风速(2min或10min平均)0 75 m/s风速(瞬时)0 150 m/s草面温度80 60 地面温度80 80 5 cm地温50 50 10 cm地温50 50 15 cm地温50 50 20 cm地温50 50 40 cm地温30 40 深层(0.8m 1.6m 3.2m)地温30 40 分钟雨量0 40 mm小时降水量0 600mm小时蒸发量0 2 mm云量0 10成最大积雪深度300 cm最大积雪雪压100 g/cm2最大冻土深度600 cm电线积冰最大直径900 mm时间0小时23,0分钟59或为24时00分1.2 气候极值气象要素的气候极值随地理区域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的,所以大部分要素的气候极值应按月设置。内容说明内容说明本站气压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40CM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本站气压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40CM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气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0.8米地温气候极限最高值分月数据气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数据0.8米地温气候极限最低值分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封闭阳台窗户节能改造与安装一体化服务合同
- 2025年充电桩车库租赁合同包含充电桩技术升级及改造承诺
- 2025年度医疗健康数据录入标准合同
- 2025版平房房屋买卖合同(含产权证变更及登记手续)
- 2025版石材运输合同与支付结算管理规范
- 2025年智能家居设备模具设计与委托制造合同范本
- 2025电子合同在物流行业区块链技术应用中的应用实施
- 2025版日文外贸企业信用证借款合同
- 2025版酒厂租赁与原酒生产加工一体化合同
- 2025年6月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图形化等级考试二级真题(试题及答案)
- GB/T 19289-2019电工钢带(片)的电阻率、密度和叠装系数的测量方法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二版)》第一章导论
- 《安娜·卡列尼娜》-课件-
- sg1000系列光伏并网箱式逆变器通信协议
- 妇科疾病 痛经 (妇产科学课件)
- 重庆大学介绍课件
- 《李将军列传》教学教案及同步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
- GMP基础知识培训(新员工入职培训)课件
- 基于Java的网上书城的设计与实现
- 酒店客房验收工程项目检查表(双床房、大床房、套房)
- 开音节闭音节中元音字母的发音规律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