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腹泻性疾病_第1页
夏季猪腹泻性疾病_第2页
夏季猪腹泻性疾病_第3页
夏季猪腹泻性疾病_第4页
夏季猪腹泻性疾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位同行大家好!欢迎参加研讨会.,夏季猪腹泻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及其防治,李新伟 河南郑州牧专,1.腹泻性疾病2.呼吸系统疾病3.繁殖障碍性疾病4.神经系统疾病5.皮肤出血淤血性疾病6.高烧不食.,一.猪腹泻性传染病的流行特点猪的传染病按照临床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重要类型:,原来有些季节性很强的传染病,例如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一般主要发生在秋冬季,但是由于这些病主要侵害子猪,而春、夏季节是产仔旺季,子猪数量大大增加,因此现在这些病在夏季也较常见。,有些传染病同时兼有上述多种类型,例如猪瘟和伪狂犬. 猪的许多传染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即随着季节的变化其流行情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例如,一般秋冬和早春呼吸道疾病较多,而晚春和夏季气温升高,利于媒介昆虫和肠道病原体的孳生,同时体内代谢加快,因此消化道疾病特别是腹泻性疾病增多.,幼龄猪发病较多见,尤其是2月龄以内的猪更易发病,而且危害严重,往往给养猪场和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猪腹泻性疾病的一般流行特点是:,这些病一旦进入猪场往往流行很长时间,很难清除.,这些传染病往往都无特效治疗方法或根本来不及治疗,只能或主要依靠综合性预防措施来控制.,1.流行特点,二.常见腹泻性疾病及其防治,一)仔猪副伤寒 又称猪沙门氏菌病,是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性传染病。,常与其它病继发或混合感染,危害较大,难控制.发病率高,病程长, 可分为以下二型.,多雨、潮湿及产仔旺季多见.与环境,卫生,饲养管理等有关.,呈地方流行性,多途径、多方式传播,但以消化道传播为主.,本病多见于1-4月龄仔猪,尤其是断奶前后子猪.,所有动物均对沙门氏菌敏感, 猪对猪 霍乱,猪伤寒,鼠伤寒,肠炎,德尔俾沙门氏菌易感;,困难,体表发紫,病程1-4天,病死率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2.症状,急性 多见于流行初期.主要是败血症表现.,少数突然死亡,其他猪精神沉郁、减食,发热,(41 以上),腹痛,下痢(黄、带血、腥臭),呼吸,猪急性副伤寒,慢性 最常见,体温40以上,精神沉郁,不食,畏寒,钻草堆,拥挤,脓性眼眵,长久下痢,偶尔干结,粪便灰白、淡黄、黄绿、腥臭、带血,后躯污染严重,毛乱,消瘦,贫血,皮肤有湿疹或皮痂,病程1个月左右,发育迟滞,最终死亡或成为僵猪.,急性者败血症死亡, 全身广泛瘀血,出血,皮肤发紫,尤其脾脏肿大.淋巴结索状肿.,3.病理变化,猪急性副伤寒,慢性特征病变是回、盲、结肠广泛的坏死性肠炎,即糠麸样坏死, 肠壁增厚.肝、脾肿大、有坏死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坏死.,4.诊断1)流行病学 2)临床症状 3)病理剖检4)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鉴定)5)鉴别诊断 : 猪瘟、猪痢疾、链球菌病5.防制,1)治疗 庆大,磺胺,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可用拌料、饮水或注射等方法,亦可新霉素拌料.最好做药敏试验.注意对症治疗.,猪副伤寒疫苗,断奶时接种,效果不理想,注意接种后反应.,2)预防,搞好一般卫生、防疫措施,微生态制剂为沙门氏菌制剂,已上市2年,但效果平平.,提倡在断奶前后用药物预防(拌料).,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对动物是有益的.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特别是初生幼畜十分易感.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所造成的损失日益明显,是引起子猪腹泻和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仔猪大肠杆菌病,主要分为三种: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出生至断乳仔猪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1-3日龄最为多见,7日龄以上极少发病。仔猪黄痢发病率高,同窝猪发病率在90以上,猪场一次流行后,经久不断。,1.流行特点,仔猪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约70-80,最少30-40,气候不好、阴雨潮湿、冷热不定、卫生条件差、饲料品质不良、母猪饲料突然改变、乳汁太浓、太稀或过多、过少均能增加发病的机会.,仔猪黄痢:潜伏期最短12小时内发病,最多1-3日.初期突然1-2头仔猪表现全身衰弱,呈昏迷状态,很快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稀粪,内含凝乳小片,有腥臭味,肛门呈红色松驰,消瘦,脱水,皮肤皱缩,眼球下陷,昏迷死亡。,2、临床症状,仔猪白痢: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糊状粪便,乳白、灰或黄白,有特异的腥臭味,病猪拱背,行动缓慢,毛粗糙无光,皮肤失去光泽,食欲减少,体温40左右,发育迟滞。病程短的2-3天,长者一周左右,少数达2周以上。能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仔猪黄痢:尸体干瘦,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和气体,肠壁变薄,松驰,肠系膜淋巴结有出血,肝、肾有小坏死灶。,3、病理变化,仔猪白痢:尸体苍白、消瘦。结肠内容物呈浆糊状或油膏状,乳白或灰白色,粘腻,常有部分粘液附于粘膜上,胃内乳汁凝结不全,含有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肝肿胀,肾苍白。,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发病日龄、腹泻、排黄色或白色粪便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细菌学检查.,仔猪黄痢:病猪排出的黄色稀便,仔猪白痢:病猪的乳白色糊状粪便,5、防制1)一般措施 注意搞好环境卫生,尤其是产房.定期消毒,保持干燥。保持母猪乳头洁净。有病猪场应对母猪、仔猪的猪圈和运动场固定,防止流窜。2)疫苗预防 对孕猪于产前肌注基因工程苗.最好用多价苗.产后3-4天母猪再免疫1次以防白痢. 3)药物预防 用土霉素或链霉素50100万单位在母猪临产时肌注,产后仍连续用3天,可使仔猪免受感染。,4)治疗 对仔猪白痢,可用下列药物治疗.应全窝给药.磺胺脒0.5克或土霉素每次0.125克压碎后用蜂蜜调成 糊状抹于舌面,8小时一次,连用3天。 链霉素8-12万单位加25%葡萄糖5毫升腹腔注射,每天一 次,连用3-4天。 黄连素、穿心莲各1-2毫升,肌注一次即可。 诺必达油剂口服2-3毫升,8小时一次。 促菌生于仔猪吃奶前2-3小时喂3亿活菌,以后每天1次, 连用3次。促菌生与药用酵母同时喂服,可提高疗效。 在服用促菌生期间禁止服用抗菌药物。,红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又称仔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下痢呈红色、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三)子猪红痢,1.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常常呈急性。在同一猪群各窝仔猪发病率不同,最高可达100,病死率20-70.本病菌随粪便排出,污染哺乳母猪奶头、垫料,初生仔猪吮奶或吞入污染物而发病.,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消除。,最急性型:生后一天内即发病,突然下痢,后躯沾满血样稀粪。仔猪虚弱,不愿走动,很快为濒死状态,少数病例不见血痢,便昏倒和死亡。 急性型:病程常2天,一般在第三天死亡。排出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的红褐色液体粪便。 亚急性型:腹泻不见出血,粪便黄色,后成液状,内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片,类似米粥样,病猪食欲不振,消瘦脱水,一般5-7天死亡。 慢性型:少见,病程在一周以上,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粪便呈黄灰色糊状。逐渐消瘦,生长停滞,于数周后终于死亡或淘汰。,2.临床症状 体温40-40.5。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色。病程长的肠粘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性假膜,容易剥离。有的扩散到回肠。脾边缘有小出血点,心肌苍白,心外膜有出血点。肾呈灰白色,膀胱粘膜有小出血点,腹水增多呈血性,有的病例出现胸水。,3. 病理变化,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特点可作初步诊断.如本病发生于1周龄的仔猪,红色下痢,病程短,坏死性肠炎等.进一步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临床实践中应与仔猪黄痢、白痢、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区别诊断。,4.诊断,1)加强饲养管理,对猪舍、场地、环境经常进行清洁卫生和消毒,特别是产房更为重要。 2)可在母猪产前1个月和半个月各肌注仔猪红痢灭活菌苗1次,每次5-10毫升。3)必要时用抗生素对刚出生仔猪立即口服,每日2-3次,作为紧急药物预防。在未吃初乳前及以后的3天,青霉素G钾和链霉素各10万单位,加蜂蜜调制成糊状抹于舌面,可防止本病发生。,5. 防制,4)治疗 急性一般无效,慢性可用5葡萄糖20毫升,庆大霉素8万单位,地塞米松10毫克,混合一次静注。 或:5葡萄糖20毫升、10复方磺胺嘧啶5毫升、氢化可的松5毫升,混合一次静注。硫酸阿米卡星2毫升+VC2豪升+葡萄糖录化钠10毫升.腹腔注射.,本病又称血痢、黑痢,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以消瘦、腹泻、粘液性或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大肠粘膜有出血性至坏死性炎症. 本病分布广泛,见于各主要养猪国家.我国1978年从美国传入本病,我省1981年出现本病.近2年有上升趋势,且多从4月份开始发病 。,四)猪痢疾,1.概况,只有猪感染发病,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2-4月龄多发,且严重. 小猪发病率、病死率都比大猪高,发病率75,病死率5-25.病猪和带菌猪粪便含大量菌体,污染周围环境、饲料、饮水、用具通过消化道感染. 以4-5月和9-10月发病较多,流行缓慢,持续时间长达数月,且可反复发病,较难清除.变换饲料、阉割、运输、拥挤及寒冷、过热或卫生不良等都是诱因.,2.流行病学,潜伏期平均1-2周(2-70天) 最急性型: 流行初期多见,突然死亡. 随后出现病猪,废食、剧烈下痢,先呈灰黄软状,随即水泻.重者1-2天粪便充满血液和粘液,腹疼,体温稍高,精神沉郁,肛门松驰,粪便失禁,有腥臭味,眼球下陷,抽搐死亡,病程1-2天.,3.症状及病变,急性 病初排软粪,继则含有大量半透明粘液,粪呈胶冻状,多数含有血液、凝血块及咖啡色或黑红色脱落的粘膜组织.食欲减少、口渴、腹痛、逐渐消瘦,病程7-10天,有的死亡,有的转为慢性.亚急性和慢性 多见于流行的后期. 粪中有黑红色粘液,里急后重,反复发生,消瘦、贫血、食欲减退、生长停滞.少数康复后经一定时间又复发,甚至多次复发,最后死亡.病程亚急性2-3周,慢性4周以上.病变局限于大肠,回盲结合处尤其明显,急性可见出血性肠炎.大肠、盲肠覆盖带血块的纤维素.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大肠粘膜表面坏死.,4.防制 本病尚无疫苗可用.1)严禁从疫区引猪,必须引进时,应隔离饲养2个月.2)一旦发现病猪,最好淘汰、清扫、消毒并空圈2-3个月.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结合清除粪便、消毒、干燥及隔离等措施,可以控制本病和净化猪群.3)药物治疗:用0.5痢菌净每千克体重2-5毫克肌注,12小时1次,连用3-5天.症状轻者用药一次见效.亦可用下列药:庆大、链霉素、磺胺, 新霉素.同时结合对症治疗,采用补液、强心等措施.停药后易复发.,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消化道传染病,以剧烈腹泻、呕吐和严重脱水为特征,感染率几乎100, 2周龄以内仔猪发病后严重脱水和电解质丧失而损失严重,5周龄以上的小猪,病死率很低。较大的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并产生免疫力。偶见在不良环境、管理因素诱发下导致重新发病。病毒与非典病毒属同一类,即冠状病毒.,五)猪传染性胃肠炎,冠状病毒,冠状病毒,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但仔猪病后死亡严重, 由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原来多见于秋末至春初,但近2年不同, 夏季也不断发生,病例较多,流行较严重.易与流行性腹泻、子猪白痢和轮状病毒混和感染,从而使死亡率大大提高。,1.流行特点,2.症状潜伏期一天左右,有的可延长2-3天。突然发病,先吐后泻,排黄浊污绿或灰白稀粪,带奶瓣,后躯污染,腥臭.,呕吐,拉稀,呕吐,烦渴, 脱水,消瘦.病程2-7天.2周龄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耐过猪发育不良,成为僵猪.,拉稀,3.病变,4.诊断1)现场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2)实验室诊断 病原分离鉴定:,5.防制1) 现在已有弱毒活苗和死苗,主要是免疫母猪.因其免疫机制是细胞和局部免疫, 故口服活苗效果好 ,注射不行,不产生局部和细胞免疫.,3)鉴别诊断,主要与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猪瘟子猪白痢等区别开,但多为混合或继发感染。,注射灭活苗只能诱导体液免疫.目前市场上有流行性腹泻与胃肠炎二联灭活苗,且要穴位注射.2)治疗 对症治疗,但幼龄猪效果不好.3)一般措施,本病又称流行性病毒性腹泻,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目前世界各地多有本病流行。,六)流行性腹泻,本病仅发生于猪,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但小猪严重。哺乳仔猪、架子猪、育肥猪的发病率很高,可达100,成年母猪1090。发病率高、死亡率较TGE低。病毒随粪便排出后,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及用具等而感染,其途径主要经消化道。原来多发生寒冷季节(12月翌年2月),夏季也有发病的报道。临床上与TGE无法区分。,1、 流行特点,潜伏期58天,人工感染12-30小时。主要表现水样腹泻或在腹泻间呕吐,仔猪吃奶或吃食之后多呕吐。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龄仔猪发生腹泻后3-4天,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体温正常或稍高,精神不振、厌食、持续性腹泻。少数猪恢复后生长发育不良。育肥猪症状轻,拉稀可持续4-7天。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2、临床症状,眼观变化仅限于小肠,小肠扩张、肠壁变薄,内充满黄色液体,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水肿,胃内有多量的黄白色凝乳块。,3、病理变化,4、诊断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无显著差别,只是传播速度较缓慢。实验室诊断常用荧光检查、免疫电镜、间接血凝试验等诊断方法。与相似症状的疾病有猪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本病应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对病猪及时补液,让其自由饮用葡萄糖甘氨酸溶液,不能饮水的病猪,静注或腹腔内注射5-10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庆大霉素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12小时1次。干扰素2000-3000单位,每天1-2次皮注。2.5恩诺沙星注射液1毫升10千克,肌注,每天2次。用鸡新城疫系苗(500羽份)1瓶加注射用水50毫升,每头每次5毫升,肌注,每天1次,连用2天。,5、防制,主要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抵抗力。搞好卫生和消毒,经常清除粪便,禁止从疫区引进仔猪。可用猪流行性腹泻弱毒疫苗或灭活苗进行预防接种。一旦发生本病,应及时隔离。猪舍、用具用2氢氧化钠或510石灰乳、漂白粉消毒。,子猪轮状病毒感染特征为精神萎顿、厌食、呕吐、腹泻、体重减轻、脱水死亡,而中猪和大猪则呈隐性感染,无临床症状。感染的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死亡率为7-50,减轻体重约在10-15,若有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病情则更加严重。该病毒是于1968年在美国的一个农场中发现的,由于病毒形状似车轮状,所以采用了轮状病毒这一名称。,七)猪轮状病毒病,病毒主要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土壤等,经消化道传染易感家畜。1-4周龄仔猪群发病率一般超过80,病死率7-20,主要发生于10日龄仔猪。本病原来多发生在晚秋至早春,但目前也见于夏季.应激因素,特别潮湿、不良的卫生条件、劣质饲料和其他疾病的袭击等,均可促使疾病的发生。,1、 流行特点,潜伏期12-24小时,呈地方性流行。多见于8周龄以内仔猪。发病率一般50-80. 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不愿走动,常有呕吐。迅速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色黄白或暗黑,脱水明显。腹泻开始后3-7天,体重可减轻30。症状决定于发病日龄和环境条件,特别是环境温度下降和继发大肠杆菌病,使症状严重和病死率增高。10-21日龄仔猪接种时,常腹泻1-2天痊愈,残废率低,3-8周龄仔猪,病死率3-10,严重可达50。,2、临床症状,根据多侵害幼龄动物,突然发生水样腹泻,发病率高,病变集中在消化道等特点可作出初步诊断. 要注意与相似的疫病作区别诊断,如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仔猪白痢、红痢、黄痢、猪伪狂犬病等疫病。,3、病理变化,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胃充满凝乳块和乳汁,肠壁菲薄,半透明,肠内容物水样或浆性,灰黄色或黑色,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胆囊肿大。,4、诊断,目前无特效治疗药物,采用疫苗免疫有一定预防效果,一般多采用妊娠母猪产前注射灭活苗或弱毒苗的方法,哺乳仔猪可获得被动免疫的保护。 注意供给初乳,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有母源抗体,所以应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5.防制,发现病猪后除采取一般防疫措施外,应加强饲养管理,停止哺乳,密度不宜过大,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抗病力。1)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用糖盐水给病猪自由饮用。2)磺胺脒2克,次硝酸铋2克,小苏打1克口服.3)黄柏100克加水煎至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