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60103)、咸阳师范学院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重点项目(xy09xsyk1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杜忠潮(1956-),男,陕西咸阳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联系电话0);Email:。杜忠潮(咸阳师范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陕西咸阳 712000)摘要: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研究的述评,就研究区发展帝陵遗产旅游的区位交通优势、经济基础、市场需求,以及政策倾向和发展势头等因素进行评价。概括和梳理出其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的类型及特点,分析了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对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提出对策性建议。关键词: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保护;旅游开发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Mausoleum Heritage Resources in Guanzhong ShaanxiZhong-chao Du(College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anyang,shaaxi 712000,China)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view of Mausoleum heritage tourism in Guanzhong area of Shaanxi Province, the assessment was mad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Mausoleum heritage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gional transportation advantages,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market demand, the policy trends, the developmental trends and other factors. The typ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usoleum heritage tourism resources were generalized and teased out,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usoleum heritage tourism in Guanzhong area were analyzed. Also, several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nd approaches about the Mausoleum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in Guanzhong area were proposed. Keywords: Guanzhong regions; Mausoleum heritage,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tourism development陕西省关中地区历史悠久,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丰富的帝王陵墓遗产资源,其空间分布之集中,文化内涵之丰富,品位价值之高,为世所罕见。加之关中地区是我国产业基础好、科教实力强、资源赋存丰富、水土丰裕的地区之一,具有成为西部大开发龙头地区的良好条件。“关中-天水经济区”既是国家级重点建设的经济区,也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涵盖以黄帝陵、宝鸡炎帝陵以及天水伏羲庙、卦台山为核心的华夏始祖陵寝和以临潼秦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为中心,以汉茂陵、阳陵、汉长安城遗址和唐乾陵、昭陵、唐长安城为代表,以宝鸡西周遗址、雍城遗址和秦公大墓遗址为支撑的周秦汉唐文化旅游精品区。借助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和地理区位优势,通过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构建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壮大一批名牌文化企业,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国际旅游都市,关中地区必将成为国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1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研究述评近年来,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成为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关注的“热点”。如刘华祝阐述了西汉帝王陵的选址理念、园寝布局及营建礼俗,指出帝陵建筑艺术反映了 “事死如生”的生死观,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1。段景琪考证昭陵六骏作为唐太宗削藩平雄征战中所乘坐骑的写真石雕,是唐代石雕艺术的典型代表,堪称中外闻名、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纪念性雕浮雕艺术作品2。韩养民等探讨了古代风水理论对西汉皇陵的选址、陵寝布局的影响3。王双怀对唐陵陪葬墓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唐陵陪葬墓呈现前期多后期少的特点,与统治者的政策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君臣关系和综合国力的变化4。杨尚英等从五陵原帝陵遗产遗产主题体验精品旅游走廊开发策略与思路着手,系统阐释了该体验性旅游产品的模式要素与价值5。杜忠潮等提出环大西安旅游圈是陕西省精品文物旅游资源富集之地,精品文物旅游资源又以汉、唐帝王陵园为主打旅游产品6。杨军等提出去博物馆化已经成为帝陵大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的一种新的模式7。崔杜娟等指出咸阳陵墓旅游朝着景区化、体验化、休闲化方面发展8。杨波从唐代帝陵选址、建筑艺术与人文精神诠释了唐代帝王陵墓文化的内涵,强调其人与自然亲和、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建筑文化品格风貌9。王双怀分析了关中北部“以山为陵”的唐十八陵的地理分布,指出其分布无序、制度一致的特征及原委10。王亮等基于实际调查阐述了咸阳帝王陵墓群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其旅游开发存在的优劣势、机遇与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模式及开发策略建议11。张始峰对关中东部从远古帝喾时期至唐末的十二处帝王陵墓的位置、陵园规制、石雕碑刻及陪葬墓等详加考证,为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奠定基础12。赵克礼探讨了渭河两岸原地和北部山系为主的帝王陵墓人文景观的形成及其旅游项目开发思路13。赵金瑞等从历史发生学的角度分析了陕西丰厚的陵墓遗存及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开发14。张沛等在分析秦始皇帝陵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背景困境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秦始皇帝陵旅游客源市场定位、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功能导向等关键问题15。张颖岚分析了秦始皇帝陵遗产遗产地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和利用,以及社会、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秦始皇帝陵遗产遗产资源管理的具体对策和建议16。朱思红分析了秦始皇帝陵保护存在的诸多问题,借鉴历史经验,提出保护与规划管理等建议17。张娟飞基于对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张娟飞运用SWOT分析法,剖析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出以汉服文化为切入点,开发西汉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具体实施措施18,19。 上述研究对陕西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理论分析不乏真知灼见,应用研究亦有切实可行的开发策略。但应该看到,已有研究多是对关中地区局部或区分汉、唐代帝陵遗产及其旅游开发进行分析,就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系统梳理和分析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结合笔者对关中古代陵寝文化资源的实地调查和考察,拟对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帝陵资源类型与特征,以及帝陵遗产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开发对策作分析和探讨。旨在为关中帝陵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支持。2 关中地区开发帝陵遗产旅游条件分析2.1关中区位优势陕西关中地区,指陕西省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渭河流域一带),平均海拔约500米,有渭河平原、关中平原等称谓。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盆地、秦巴山脉,为陕西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的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又有秦岭、黄河等山河屏障,是极具政治、军事、经济战略意义的地区,古来有 “陆海”、“天府”之美誉。关中地区总面积5.55万平方公里,行政范围包括西安、铜川、渭南、宝鸡、咸阳、商洛等6个城市,集聚了全省约60%的人口。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地处我国大陆腹地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关中地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以它独特而优越地理区位,自西周、秦汉至隋唐时代,曾历经千余年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当今西安是欧亚大陆桥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其工业基础、商贸设施、金融机构等实力是沿桥城市中最强的。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是沿桥经济带最发达的地段,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东、中部地区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关中地区处于“中心开花”的地理位置,一旦内线突破将对周边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产生辐射作用。 2.2关中地区交通便利发达表1 关中地区各市经济总量与居民收入统计数据(2010年)市/区GDP(亿元)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西安市3241.49385665824222447750咸阳市1098.68219003307189145056宝鸡市976.09261243945189785040渭南市801.42147532228159184372铜川市187.73223173370158844789杨凌示范区47.29239343614222977128合计6352.70注:据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统计公报市/区公报。/0/1/65/365/371/98626.htm关中地区交通便利,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干线交织,是我国西部交通网络最为密集的地区和北方内陆重要的交通中枢地区。陇海铁路横贯东西 ,西包西康铁路、宝中宝成铁路成为我国西部的南北大动脉。 连霍、京昆、包茂、福银及陕沪高速公路干线汇集西安,构成的“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全省高速公路里程3800km的一半在关中,关中地区5市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贯通。 西安咸阳机场新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将使机场设计旅客吞吐量达到3100万人次,比原有能力和目前实际水平分别提高210%和72%,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港正在崛起。以陇海铁路陕西段、西安至郑州的高铁和宝潼(连霍)高速公路为轴线, 已形成城镇连绵带, 东至潼关、西到宝鸡市区 , 分布着西安、 咸阳、渭南、宝鸡、铜川5个中心城市和杨凌农业示范区 , 以及 250 多个小城镇。这些构成了一个长达300余km 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平均间距约为100km,交通联系紧密 ,形成了以西安咸阳 都市圈为中心的“2小时交通圈”和省内当日往返、周边中心城市当日到达的“一日交通圈”。此外,以关中环线为格架,关中地区所有县市有公路或高速公路贯通, 市区或县城 2/3 以上处于国道线上, 所有重要市镇均有主干公路相连。 2.3关中地区经济增势强劲,旅游市场需求显著增长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陕西关中地区经济发展也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全省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达到8186.65亿元,增长率13.6%,高出全国4.9个百分点,居全国各省市区第十七位。新世纪以来连续8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关中地区经济增势强劲,截止到2008年底,关中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连续6年达到10%以上,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2009年关中地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5 247.59亿元,占全省国民生产总值的64.1%21。旅游是与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高速密切相关的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为陕西关中地区的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和条件,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关中地区经济总量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使居民收入水平和旅游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10年关中地区各市经济总量(GDP)达到6352.70亿元,各市区人均GDP在22005800美元之间,其中西安市高达5824美元,渭南市最低为2228美元,其余市区都在3000美元之上(表1)。就2010年关中各市区城乡居民收入来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致介于1580022200之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基本是在43007750之间 据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统计公报市区/公报。/0/1/65/365/371/103915.htm。依据世界银行最新划分标准按世界银行2009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为(人均GDP):低于99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996至3945美元之间为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3946至12195美元之间 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于12196美元为高收入国家。据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人均国民总收入的概念及世界银行国别收入分组标准. /tjzs/t20090911_402586498.htm.2009-09-11 18:10:56,关中地区西安市、宝鸡市和杨凌示范区经济发展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区水平,咸阳市、渭南市和铜川市经济发展步入中等偏下收入地区水平。居民消费行为进入转型期,即对高档消费品和文化类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消费结构升级态势明显。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咸阳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以旅游消费为主)占总消费的比重由2000年的4.2%提升到2007年的7.51%,增加了3.31个百分点22。今后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一比例将加快上升,可以说旅游已渐渐成为居民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是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放松身心、回归自然的有益活动,其本质与中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的思想如出一辙。在经济较快增长和回归自然的双重作用下,文化旅游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4 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的政策倾向与发展势头我国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成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的重点经济区之一。国务院批复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的战略定位,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周秦汉唐文化旅游精品区与宝鸡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较多的涉及到关中地区帝陵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陕西是我国最先发展旅游业的省域之一。历经30年的发展积淀,在入境旅游方面位处全国第十名左右。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皆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出现逐年攀升的趋势(表2,图1)。仅2010年“五一”3天假日,全省共接待游客617.31万人次,同比增长29.5%,旅游总收入21.31亿元,同比增长32.8%。这些为陕西(关中地区)旅游快速增长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表2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统计数据(20042010) 年份入境旅游者(万人)外汇旅游收入(万美元)国内游客(万人)国内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200480360004150185200592.84446005987.9316.32006106.115100069503782007123.136120080154582008125.76600090565612009145.087710011410715.282010212.1710160014353.8915.92合计885.0343750059922.73529.5注:据2004-2010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图1 陕西省旅游业发展统计指标(2004-2010)此外,我国现行公休假制度规定全年有5个三天小长假(即元旦、清明、五一、端午和中秋节)和2个七天长假(即春节和国庆节),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原来的十天增至二十三天,加上双休日,人们全年的假日时间达115天,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休假期。统计表明,人们在1/3休假时间和1/3业余时间内的休闲消费,已占到总消费的1/3左右。美国著名休闲学专家戈比预言:“与其他现代化国家一样,休闲活动在中国经济体系中也将扮演一个日益重要的角色”。据调查,西安以休闲为旅游动机的游客约占旅游总人数60%,而且人们出游正在逐步由基本的观光型旅游向高层次的文化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过渡,体验文化、康体养生、回归自然的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适应新时期旅游市场的这一变化,处在中国历史文化核心区和不同自然景观交融区的陕西(关中地区),必然成为我国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理想选择目的地。3陕西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特点“秦中自古帝王州”, 陕西关中地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建立朝代最多的地区,共有大小13个王朝在此建都。因此,关中地区帝王陵墓遗产资源赋存具有类型多样、数量多,地理分布相对集中,资源内涵丰富及价值品位高等特点。3.1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多 据考证,陕西经确认或初步确认的古代帝王陵墓共65处。其中62处分布在在关中西起杨陵和彬县,东至白水和蒲城的山岭与黄土台塬地带 20,其数量之多、跨越时间尺度之长、分布的相对集中,在我国帝王陵寝分布区中实属仅见。这些古代帝王陵墓按时间跨度分为:一是华夏始祖陵寝,如黄陵黄帝陵、宝鸡炎帝陵及合阳帝喾陵等;二是西周王陵、战国秦公陵等先秦王公陵墓。后者分布于凤翔、咸阳原、临潼区等地;三是统一封建王朝的皇帝陵。如秦始皇陵、西汉11帝陵、隋泰陵与渭北唐18陵等。四是分裂割据时期封建政权王陵。如散布在咸阳原、彬县、富平、高陵、白水诸县区的十六国前赵刘曜之父的永垣陵(白水)、前秦苻坚墓(彬县)、后秦太祖原陵和高祖偶陵(高陵);北朝的西魏文帝永陵和北周文帝成陵(富平)、武帝孝陵(咸阳原);五是西安南郊的明十三秦藩王陵墓。按帝陵营造形式有“积土为冢”和“因山为陵”两大类。前者如咸阳原的秦惠文王公陵和秦悼武王永陵(也有学者认为应为秦惠文王夫妇墓),帝喾陵、秦始皇陵、西汉帝陵(文帝霸陵属“因山为陵”),后者以唐帝陵(其中献、庄、端、靖陵 属“积土为冢”)和黄帝陵为主。还可按封土丘或山陵的存在与否、考古发现确认与否区分。如秦公大墓、后秦太祖原陵和高祖偶陵、北周文帝成陵、武帝孝陵等属于地面无封土丘而为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所确认,而史传分布在长安沣河中下游一带的西周王陵,迄今尚未被发现和确认。3.2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地理分布呈带状、片状与点状结合,相对集中关中帝陵呈现带状分布:一是西汉帝陵空间上的“勺柄形”带状分布。即分布在咸阳五陵原的9座西汉帝陵,以及西安东南郊白鹿原霸陵与杜东原杜陵围绕汉长安城呈现出“勺柄形”带状分布;二是唐代帝陵空间上的弧线状分布。 关中唐十八陵均位于渭北山地和台塬,具体地理范围是在东经10813至10939,北纬3434至3503的范围之内。大致以唐都长安为中心,东连泰陵,西连乾陵,可形成一个102度的扇面,东西长140公里,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公里。唐代十八帝陵基本分布在该扇形面的边缘,弧线状特征及其明显。呈现片状分布的主要是分布在凤翔三畤原、咸阳原、临潼芷阳原等地的先秦时期秦公王陵园区,以及西安市南郊黄土台塬区的明十三秦藩王陵墓。呈现点状散布的主要是汉唐之间处在分裂割据时期的王陵和炎帝陵、黄帝陵、帝喾陵、隋泰陵及秦陵等。诸如散布在咸阳原、彬县、富平、高陵、白水诸县区的十六国前赵刘曜之父的永垣陵(白水)、前秦苻坚墓(彬县)、后秦太祖原陵和高祖偶陵(高陵);北朝的西魏文帝永陵和北周文帝成陵(富平)、武帝孝陵(咸阳原)等,以及杨陵区的泰陵、临潼秦始皇陵、黄陵县黄帝陵与合阳县帝喾陵等。3.3 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内涵丰富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积淀深厚、内涵丰富的历史文化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帝陵选址上重视地形地势、方位向背和位置安全,追求平实、宽敞、高丘或靠山的风水理念;其次是归葬形式选择高亢平阔之地积土为陵、或以山为陵,取居高临下、凌空俯瞰,成“南(东)面而立,北(西)向而朝”之势。尤其是唐十八陵的南面而立,与我国古代坐北朝南的传统文化方位观相吻合。再次是陵园纪念性礼制建筑规模的宏大,地表石刻和地下壁画艺术水平之精湛,代表和彰显着“汉唐雄风”。最后是帝陵及其陪葬墓体量规模大小体现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陵区布局模仿都城,陵园建筑规划渗透严格的礼制逻辑和突显皇权的尊严1,9。3.4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资源的价值品位极高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心,更是以帝陵为核心载体的精品文物旅游资源富集之地,其主打旅游产品又以汉、唐帝王陵寝为主。咸阳北塬上东起汉阳陵、西至茂陵,有九座西汉皇帝陵列阵,数百座陪葬墓群,形成方圆数百平方公里、无比壮观的西汉皇家大陵园景区;以位于咸阳西北郊县的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为中心的盛唐时代的名陵大墓,是令人神往的唐代皇家大陵园景区。如果将这俩处“皇家大陵园景区”整合一起,将构成我国乃至世界独一无二的“关中汉唐大陵园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其中拥有9座西汉帝陵的五陵原区和沿渭北山地台塬分布的唐十八陵,堪称极品帝陵遗产旅游产品。3.4.1 五陵塬区 西汉王朝共经历了11个皇帝,其皇陵均分布在今陕西省关中地区, 在咸阳渭北塬上,西自兴平茂陵,东至阳陵,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达13公里的范围内,由东向西依次分布有汉茂陵、平陵、延陵、康陵、渭陵、义陵、安陵、长陵和阳陵9座西汉王朝的帝王陵墓。其中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汉惠帝安陵、汉高祖长陵、汉景帝阳陵设置有陵邑,史称五陵塬。加上后妃、贵戚、功臣等陪葬墓群,现存墓冢250余座。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此后,汉惠帝刘盈修建安陵,汉景帝修建阳陵,汉武帝修建茂陵,汉昭帝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仿,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汉代出于“强干弱枝”政治企图下的“迁豪实陵”,相继在五陵原兴建起拱卫京师长安,人口密度高、经济繁盛的卫星城市群。而且因“五方杂错,风俗不纯。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通奸”(汉书地理志),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陵区生活风尚9。西汉诸陵中茂陵规模最大、最为壮丽,修建期长达53年,埋葬珍宝多,并且有诸多在华夏历史文化上有过重大影响的当朝将相的陪葬陵墓,如卫青、霍去病、霍光等3。考古工作者在五陵原先后发现了诸如秦都咸阳宫殿建筑遗址、望夷宫、六国宫殿等名胜古迹,还先后发现了汉代玉奔马、鎏金铜马、皇后玉玺以及数以千计的陪葬兵马佣等珍贵文物。此外,还有不少古代的窑址亭塔等名胜古迹,其中秦汉窑址、杜邮亭、平陵肥牛亭、北杜铁塔最具代表性,使得五陵塬成了我国最为重要的文物基地之一2。五陵塬上已经建成独具特色的汉阳陵遗址地下博物苑和汉茂陵陵园博物馆,并已正式对外开放。3.2.2 关中唐十八陵 唐代的18个帝陵自西向东散布于渭北原区,史称关中“唐十八陵”。其中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则天乾陵,唐睿宗桥陵先后建成博物馆并对外开放,管区和陵区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旅游胜地。特别是唐代“依山为陵”的帝陵景观,展示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帝王陵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大型礼制建筑 代表了当时建筑技术和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反映了皇帝的极权及生死观9。唐代帝王陵墓石刻以独具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其中弥足珍贵的是“昭陵六骏”,它吸取了佛教雕刻艺术的减底浮雕手法,是唐代石雕艺术的珍品和华夏文明的稀世珍宝,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非凡的创造力,因此堪称浮雕石刻中的经典之作。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和葬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东北22.5公里处的九嵕山主峰。昭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葬制的先河。陵墓方城四角建有角楼,四面有四神,设门楼、双阙及石狮,神道两旁有石人、石马、驼鸟、翼马等。昭陵由于陵南为陡山,石刻集中布置于陵山北阙前,其东西两庑陈列太宗生前在削平群雄建立唐王朝的征战中所乘的六匹坐骑的写真石雕,是中外闻名的浮雕艺术作品,也是一组具有重要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纪念性雕刻3。关中众多帝陵之外,王公贵族、名人名臣陵墓不计其数。其中著名的有:秦二世胡亥墓(西安)、汉代霍去病墓(兴平)、苏武墓(武功)、唐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三墓均为乾陵的陪葬墓、杨贵妃墓(兴平马嵬城)等。拥有高大封土的汉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雄伟磅礴的唐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其旷世遗物和精湛绝伦的壁画石刻,均是陕西历史文物资源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奇葩。五陵塬地区还保存有董仲舒、孔安国、班固、司马相如等一大批著名历史文化人物的墓葬和遗迹,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发陵寝文化旅游具有重要价值。4关中帝陵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4.1帝陵遗产资源损毁严重、保护不力据笔者等的实地考察和调研,陕西省关中地区帝陵遗产资源损毁破坏较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帝王陵墓封土丘因耕种、取土及现代墓葬逼近受到破坏和影响。此方面以西汉帝陵及其陪葬墓较为突出,如汉元帝渭陵、汉哀帝义陵、汉惠帝安陵及汉高祖长陵等,都存在农田和现代坟墓逼近和蚕食帝陵封土丘的状况,至于各帝陵的陪葬墓,因当地群众取土使封土残损乃至消失者数以百计笔者对新编咸阳市文物志中所记述的五陵原区古墓葬进行统计表明:迄至2007年底,现存封土的帝王陵12座,其他不同时期陪葬墓等229座。记载为“封土已平”的陪葬墓数量竟达到220座、封土“破坏严重”的有10余座。 ;二是依山为陵型帝陵因人工建筑、采石挖山破坏山陵景观。如唐十八陵多数依山为陵,讲究地貌山形与陵墓位置的谐调匹配。据考证,唐泰陵、桥陵、景陵、简陵等当初都是建于山环水绕、气宇葱茏的“风水宝地”。可是,考察中所看到的大多数唐帝陵山陵,一方面因采石挖山破坏了陵墓所在山地的形态和气势,给人满目疮痍的明显印象;另一方面聚落建筑、农田在陵园的分布和建立,委实破坏了古人占卜陵址追求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景观;三是唐帝王陵墓的神道两边皆设有华表、石狮、石人、石马、石兽和藩王像等。这些大型石质文物,一方面其石灰岩本体自然风化(溶蚀)显著,另一方面是人为盗窃流失与破坏严重。就考察中所见,绝大多数陵墓石雕、石刻,至今仍然裸露于荒郊野外,原地存放,大部分处于农田和村落附近,有的石雕埋入土层中、精美的石翁仲和石兽被人为破坏残损的情况极其普遍。只是在桥陵、顺陵等处的少数石质文物被铁栏围护。此外,除了乾陵、桥陵等少数保护利用较好的帝陵设有博物馆或文管所之外,其余帝陵的保护力量还显单薄,有的仅有兼职文管员而已。4.2缺乏独立的帝陵遗产旅游精品线路据最新报道,2009年,来陕西旅游的游客中70%的游客只游西安据华商报相关报道.2009-11-26 06:26.华商网:。西安是西北地区最大城市和我国十大旅游“热点”城市之一,也是大多数来陕国际国内旅游者的首选之地。与之仅相距28公里的咸阳市,正好处在西安的影子区范围内。尽管咸阳处在大西安旅游圈西线之上、西咸“旅游同线”也迈出了步伐,并作出“西安后花园”的定位。可是除乾陵一度被纳入环大西安旅游圈西线之外, 大多数帝陵旅游景点游离于大西安旅游圈之外,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帝陵遗产旅游精品线路6。4.3帝陵遗产旅游项目单一, 吸引力不大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开发基本上是依托原有旅游资源基础上建立的博物馆,旅游项目单一,缺乏体验性和参与性。而随着客源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要使关中旅游经济达到一定的规模,仅靠已开发开放的几个寥若晨星的帝陵及其博物馆是不够的,应该从保护性深层次开发入手,不能把目光仅仅停留在帝王陵墓的挖掘上。仅以帝陵本身为旅游吸引物,很难吸引大量游客。4.4 帝陵遗产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不够以咸阳为例,2009年整个咸阳地区在旅游方面的投资不过几十万元据咸阳市旅游局旅游工作情况汇报,2009年。 ,而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景区的相应投资超过了上千万。因为资金缺乏,咸阳市无力在主流媒体上宣传推介自身旅游产品,举办高规格、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节庆活动,甚至在城市街区、机场、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基本看不到反映城市形象和旅游景区的宣传标牌等,严重影响本市旅游宣传促销。游客对关中帝陵的景点,位置了解不多,许多游客可能还不知道存在哪些帝陵及其开发建设状况。5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和建议旅游规划是旅游开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和先导。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促使旅游规划实践与理论研究都获得了较大发展。做好关中地区帝陵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找出切入点或突破口,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帝陵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基于此,就关中帝陵遗产旅游开发建议如下:5.1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提高关中地区帝陵旅游资源的知名度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探求欲更加强烈。近20年来,影视剧中出现的武则天、大汉天子、汉武大帝、贞观长歌等,百映不衰,观众追捧的热度不减;特别是央视十套“百家讲坛”出现了秦、汉、唐时代的名人故事等热潮。相关的文物古迹旅游景点游客倍增。茂陵博物馆在汉武大帝热播期间及其后续时期,前来游访的客人络绎不绝。在这些游客中大部分属于追求历史文化知识型的老中青年旅游者,其中以青少年学生居多。文物古迹旅游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旅游产品,具有较强的文化交流功能和审美价值,适合广大游客的需要,受到广大旅游着的青睐。据国家旅游部门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2万亿元,这是陕西旅游业发展的机遇,更是关中地区再次掀起帝陵遗产旅游热的大好时机。因此,应该加大旅游宣传和促销,每年固定在央视,或者省内外一些知名的旅游媒体宣传帝陵遗产旅游景点的风光片;在省内各旅游景点及西安、咸阳等地的主要交通干道、机场、车站等设立符合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和旅游导游地图,设置旅游电脑查询系统、建立广告牌,刷写广告标语,提高咸阳地区帝王陵墓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学习研究和宣传推介汉唐历史文化,推出有关汉唐皇帝传奇及其死后安寝之地的书籍、文章、影视剧等。可进行考古发掘的直播,编辑科教短片,能更好的吸引游客对考古的兴趣和体验。5.2加大汉唐帝陵遗产资源整合、申遗步伐通过申遗有利于提高旅游的品牌档次,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申遗过程和申遗成功都是展示形象和宣传促销的良机,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以前名不见经传,申遗之后声名雀起,旅游业发展更是异军突起,旅游产业迅速做大做强。有利于改变旅游客源结构,开拓更为广阔的旅游客源市场。世界遗产景区是国内外大型旅行社的重要客源市场,申遗成功后有利于吸引国内发达地区和国外游客以团队形式来景区旅游,改变客源结构单一的局面。如泰山和陕西省的兵马俑等景区属于世界遗产景区,国内外大型旅游社每年制定团队工作计划时能稳居其中,带动了景区和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景区保护和管理水平,促进景区健康、持续、跨越式发展。黄山、武夷山等景区就是通过申遗引入了国际先进理念,使景区保护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景区发展更加科学化、和谐化、持续化。有利于提升景区基础设施档次和旅游服务水平。峨眉山、三清山等景区以申遗统览景区拆迁、建设、开发和旅游服务等各项工作,在申遗的短短数年内迅速提升了景区基础设施档次和旅游服务水平。号称中国“金字塔”群的关中汉唐帝陵,其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都当之无愧的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但单一帝陵规模、知名度不够,资金不足,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只有通过整合汉唐帝陵遗产资源,打造汉唐帝陵遗产精品路线,通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陕西旅游产品上水平、上档次,树立品牌。5.3 打造深度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关中旅游应由观光型旅游升级为深度文化体验型旅游,从文物旅游到历史文化旅游。深度文化体验型旅游就是要让游客从简单的观光旅游提升为旅游文化的感知、认知和体验,达到心灵的震撼、共鸣,以及文化感知。一般的观光旅游属旅游的初级产品,其旅游诉求是突出求新、求奇、求特、求异;而深度观光旅游就是要突出心灵的感悟和体验,要求有旅游的情景、意境和心境感知设计,突出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和身临其境的感知。以汉阳陵为例,汉阳陵的10条外藏坑,有体现西汉文化、科技、民俗的1 700件珍贵文物和南阙门遗址、宗庙遗址等。茂陵博物具有“马踏匈奴”等17件西汉石刻艺术品,以及帝陵和陪葬陵墓群,其封土堆体现帝陵地貌特征、帝陵艺术表演(西汉歌舞、民俗、乐器),使游客梦回西汉。陕西省数十年来花费大气力建造了一批文物古迹类旅游景区,尤其将帝陵类产品打造成文物观光类旅游产品,如茂陵、乾陵和昭陵相继建成博物馆。这些景区和旅游产品一直是关中文物旅游的主打产品,也是陕西旅游立足于我国旅游大省的基础和条件。但是,面对新时期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新变化,陵墓文物类观光旅游产品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旅游市场需求。优势在地下的陵墓类文物旅游,一定要走向外显的历史文化旅游,从不可见的历史文物旅游转变为可见的历史文化旅游。5.4去博物馆化所谓去博物馆化,是相对于传统的博物馆模式而言的。传统模式对于陵墓旅游资源的开发多是在景点所在地建立博物馆,将其历史文物通过展览的方式直观地展现给游客这种模式,多年来被大部分陵墓旅游景点所采用。然而,随着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以及旅游市场需求与旅游活动参与方式的不断更新,博物馆模式表现出局限性,制约着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自身旅游经济效益的实现。去博物馆化,就是打破传统的博物馆式开发模式和运营管理模式,将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成为一种以文物遗址所承载多元赢利能力的综合性旅游景区7。目前,该思路已经成为大型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一种新开发模式。例如,在咸阳的一些帝陵景区可效仿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做法开发出一些游客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活动。另外,可以在这些景区举办大型的汉唐演艺节目来吸引游客,以延长游客在这些景区的逗留时间。彻底改变游客对于来咸阳旅游“白天看陵,晚上睡觉”的印象。在这一方面,乾陵景区多年前就已推出类似活动项目,获得游客的认同与不菲的经济效益。借鉴乾陵的做法,尽早采取新型的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使咸阳陵墓旅游朝着景区化、体验化、休闲化方面发展8。5.5 强力打造汉唐帝陵遗产旅游廊道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全民休闲活动的兴起,单一的游览观光越来越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单一景点吸引力降低,其近邻效应很难发挥出来。关中地区开放的帝陵旅游景点主要有汉阳陵地下博物苑、茂陵博物馆,唐乾陵、昭陵博物馆等,外地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地参观1-2个景点,很难对帝陵遗产有全面的认识。帝陵遗产旅游需要构建特定氛围和意境,而这些需要通过旅游文化长廊来体现。随着西咸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要提高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彰显华夏历史文化基地的旅游竞争力,必须以战略性的眼光,打造以体验为主的帝陵遗产旅游廊道23-25。汉代帝陵旅游廊道可依托西安机场高速公路及其向周陵镇大王南位茂林兴平延伸的旅游专用线,将汉阳陵遗产公园、长陵遗产公园、安陵遗产公园、平陵遗产公园、茂陵遗产公园及其沿线其他景区连成一线,强力打造为全国独有、垄断性的“大汉百里廊道遗产”5。此廊道既是一个廊道大遗产公园,也是一条极具有特色的帝陵遗产文化体验旅游线路。穿越关中盆地北缘,自西向东分布在乾县、礼泉、富平、蒲城等6个县境、延亘150公里范围的乾陵、靖陵、建陵、昭陵、贞陵、崇陵、庄陵、端陵、献陵、庄陵、端陵、定陵、元陵、丰陵、章陵、简陵、桥陵、泰陵、景陵和光陵等唐18帝陵,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依山为陵”葬制形式的帝陵带。该帝陵带的帝陵陵园规模之宏大,陪葬墓群数量之多,地面石雕艺术水平之高,为世所罕见。其中乾陵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而著称;昭陵是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在唐18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园”。该东西向展布的唐帝陵文化轴线,堪称“三百里大唐帝陵遗产旅游廊道”26,可建设为廊道式帝陵大遗址公园。既作为彰显唐文化特色的旅游绝品项目,又是全国著名的垄断性唐文化特色精品旅游线路。5.6开展考古探险,设立电子解说系统可建立考古兴趣营,通过模拟考古项目,为热衷访古寻幽的人提供一项亲自动手参与文物遗迹考古发掘的实践项目。通过专家对考古发掘过程的现场讲解演示,传授考古发掘的基本知识技能。参与者现场进行模拟考古发掘的实践,从而体验考古发掘的科学性、神秘感和成就感。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可联系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带动其求知的兴趣。在各帝陵出入口设立电子解说器,供游客租用。针对帝陵遗产旅游的特点,可以利用微功率无线通信技术,使用一种低成本全自动化的电子导游解说系统,代替现有的人工导游解说以及简单路标指引路线的方式。它不仅免去了使用解说人员和陪伴导游的人工成本,而且保证了导游和解说的质量,加强了展览的效果,有利于提升关中帝陵遗产旅游走廊的形象。5.7 保护与开发并重对于帝陵遗产旅游资源,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应在保护原有环境和遗迹的同时,进行恢复性的重建。对保护相对完好的帝陵遗迹,改善周围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佛山市2025广东佛山市国防教育训练中心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雁宝能源露天煤矿采煤工程专项社会招聘35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辽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抚矿集团招聘7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湖南长沙市望城经开区招商投资有限公司招聘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卸货操作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合肥滨湖时光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安徽亳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国企招聘1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机场招聘165名工作人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产业振兴基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亚电商市场洞察报告
- 园林工程量计算培训
- 2025年全国网约车试题及答案
- 姿态礼仪培训展示
- 钢筋混凝土拆除施工方案
- 道路运输行业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试题与答案
- 大模型+智能交通高效出行与城市治理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年民事诉讼法试题及答案
- 26年中考数学几何模型解读与训练专题33圆中的重要模型之圆幂定理模型(学生版+名师详解版)
- 吉利汽车2025年并购后的企业转型与市场竞争力提升报告
- 煤气罐起火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