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体适用须细化.doc_第1页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体适用须细化.doc_第2页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体适用须细化.doc_第3页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体适用须细化.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体适用须细化2016-3-4检察日报王全社魏秀成陶星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或者公安机关批准,也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据此,检察机关在查处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时,具有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权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犯罪形式日趋多样、犯罪手段愈加隐蔽,窝案串案越来越多,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加之重大贿赂案件犯罪主体一般位高权重,如果对其采取取保候审措施,不能完全排除其实施潜逃,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毁灭、伪造证据等有碍侦查的行为。而如果采取拘留的强制措施,由于侦查期限短,也无法查清其犯罪事实。因此,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有其必要性,可增强检察机关在采取强制措施上的可选择性。另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能给犯罪嫌疑人争取宽大的机会,对案件的深入调查也起到促进作用。但作为一项全新的强制措施,其适用的过程、效果等方面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适用面临现实困境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检察院在办案中发现,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存在以下难点: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界定较难。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下称规则)第45条没有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和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作出具体规定。在实践中,一些地方的检察机关在认定特别重大贿赂案件时,对一些情形界定较难。而且即使被认定为“特别重大”的贿赂案件也并不是都必须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因为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是适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前提。“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规定不明确。规则第110条规定了“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6种具体情形,只有第5种规定得较为明确,其他5种情形都采用了“可能”这一措辞,在实践中难以把握。执行地点选择较难。规则第110条规定,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在看守所、拘留所、监狱等羁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办案区域执行”,并规定了“居所”要符合正常的生活、休息,监视、管理,办案安全3个条件。可见,一般的宾馆无法满足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条件。一般而言,用于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居所租赁成本往往高于看守所,且需要更多的警力投入,还需要相应的警戒设备。执行风险大。主要是指被监视居住人存在人身安全、易被刑讯逼供以及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强制措施易被滥用等3种风险隐患。从四方面予以完善笔者认为,要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落到实处,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议对“特别重大贿赂案件”作出准确界定。规则第45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涉嫌贿赂犯罪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犯罪情节恶劣的;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笔者认为,对此应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细化规定。首先,应当区分50万元具体指的是自然人贿赂犯罪数额还是单位贿赂犯罪数额;是举报线索反映的数额,还是初查或立案时认定的数额。建议以立案时认定的数额为准。因为经过前期初查,立案时案情和证据已基本掌握,犯罪数额的认定也已经明确。同时,对于立案时涉嫌贿赂犯罪数额50万元相关证据的证明能力,也应该由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已经有证据能够证明发生了贿赂犯罪行为,金额达到了50万元以上;有证据能够证明这一贿赂行为是该犯罪嫌疑人实施的;证明该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被查证属实的。司法实践中,立案时涉嫌贿赂犯罪的数额虽然达到了50万元以上,但在后续侦查过程中随着调查的深入,可能会出现数额低于50万元的情况。即使出现这种情况,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仍应持续进行,以保证侦查活动顺利进行。其次,对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可以依据办案单位与犯罪嫌疑人的行政级别、涉案领域以及共同犯罪人数等标准认定。例如,省级检察院查处厅级干部、市检察院查处处级干部、县级检察院查处科级干部的贿赂犯罪,在当地就应该属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贿赂案件犯罪嫌疑人本身不属于高级别干部,但犯罪行为涉及的领域属于医疗、卫生等关系公共利益且社会普遍关注的,也属于有重大社会影响的;窝案串案或者涉案人员众多的案件引起极大民愤的,也应该归入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中。再次,对于“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认定,应该限定为:涉及国家政治、外交、军事及重点工程领域;由于贿赂行为而导致国家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有其他危害国家重大利益的行为。二是明确“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具体情形。在规则规定的六种情形之外,还可以考虑增加以下4项内容:犯罪嫌疑人有隐匿证据、转移赃款赃物可能的;同居人有老、弱、病、残、孕的;同居人可能包庇、隐匿犯罪嫌疑人的;案件特殊需要异地监视的。三是确定执行地点。为了保障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实际执行效果,检察机关可以考虑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会议中心、培训中心以及警示教育基地等场所,对其进行必要的安全改造,在符合标准后作为执行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场所,短期内作为过渡。有学者提出,可以借鉴英国的“保释旅馆”、香港的“安全屋”制度,对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设立专门的监视居住场所。这种做法可以借鉴尝试,因为从长期来看具有可行性,通过量身定制,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执行场所的软硬件更符合办案要求,也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四是降低执行风险。首先,对于被监视居住人的人身安全风险,执行机关在对犯罪嫌疑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之前应该进行全面研判,尤其是对其性格气质、心理状况以及家庭社会关系等方面进行研判。如果犯罪嫌疑人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