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乌洛侯国.doc_第1页
北魏乌洛侯国.doc_第2页
北魏乌洛侯国.doc_第3页
北魏乌洛侯国.doc_第4页
北魏乌洛侯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魏乌洛侯国一、乌洛候国的地理位置乌洛候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乌洛候国,在地豆于之北,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其国西北有完水,东北流合难水,其地小水皆注于难,东入于海。又西北二十日行有于巴尼大水,所谓北海也。”难水,旧唐书、室韦传作望建河,即今为额尔古纳河和黑龙江的上游部分,正在阿里河的西北。北海则应该是呼伦湖或贝尔湖。魏书还记载,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中国以后,乌洛侯的方国遣使朝献。使者对太武帝说,鲜卑拓跋氏的发详地大鲜卑山就在如今他们的乌洛侯国,他们国家的西北部有个大石室,就是大魏的祖先们开凿的祖宗庙堂。拓跋氏南迁后,就再未回去过。现在这座庙堂依然完好如初,当地老百姓遇到为难事常去祈祷,有求必应,神灵如在。拓跋焘大喜,认为自己一统天下也是托祖先的佑护。于是派中书侍郎李敞前去祭祀。由乌洛候使臣做向导,李敞率队伍过长城,越燕山,涉难水,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一直走进莽莽苍苍的北方大森林里。在山洞前举行了祭祀大典,礼毕,又命匠人在洞内石壁上刻下了201字祝文后离去。1980年,鲜卑石室的发现,证明了石室的位置在阿里河镇附近,即嘎仙洞。而史书上的乌洛侯国则明确记载有:“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石室”,这里距代都(大同)“四千五百余里”,不言而喻,乌洛侯国自然应当在今嘎仙洞的东南,在甘河、雅鲁河之间。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石室附近是有许多北方民族部落的。因此魏书中才有“石室有神灵,民多祈请,有神验焉”的记载。二、乌洛候国的风俗魏书乌洛侯传记载:“乌洛候国,其土下湿,多雾气而寒,民冬则穿地为室,”从这可以看出,乌洛候国气候寒冷,土地湿润。“民冬则穿地为室,” 根据古书记载,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至少在一两千年前,就有了“夏则剿居、冬则穴处”的居住习俗。所谓“剿居”,是在林中树木之彰距地一定高度搭设住处;而“穴处”则是住在“穿地为穴”的屋子里。这种地穴或半地穴式的房子一直沿续到民国以后,满、赫哲、鄂伦春等民族冬季住宅都曾有这种形式,东北民间称为“地窨子”或“地窝棚”。也许那时乌洛候国的人们在冬季就已经居住在地窨子里。史书还记载,乌洛候国“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无大君长,部落莫弗皆世为之。其俗绳发,皮服,以珠为饰。民尚勇,不为奸窃,故慢藏野积而无寇盗。好猎射。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可见,北魏时的乌洛侯国,养了很多猪,能种谷麦,人民尚勇还好狩猎,乌洛侯人的生活方式与经济形态,主要以狩猎业、畜牧业为主,并兼营农业。是个部落形式的国家,而且其国人能歌善乐。三、唐朝时期乌洛候国人隋唐时,乌洛侯又称乌罗浑、乌罗护。乌洛浑,按现代蒙语“乌拉”为山、“浑”为人,现代蒙语由东胡后裔鲜卑、室韦等语发展而来,其意义就是“山中人”。旧唐书记载乌洛侯人此时已经南迁至洮儿河与霍林河之间。唐书:“乌罗护,亦曰乌罗浑,即后魏之乌洛侯也。直长安东北六千里。贞观二十年,讨薛延陀,遣宇文法诣乌罗护、”新唐书也记载“太宗时,北狄能自通者,又有乌罗浑,或曰乌洛侯,曰乌罗护,直京师东北六千里而赢,东靺鞨,西突厥,南契丹,北乌丸,大抵风俗皆靺鞨也。”唐会要卷九十九记载“乌罗浑。盖后魏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东与韎鞨。南与契丹。北与乌丸为邻。风土与韎鞨同。贞观六年。朝贡使至。”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八记载,唐朝初年,薛延陀汗国在北方十分强盛,疆域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格河。贞观二十年,多弥可汗暴虐无道,诛杀大臣,人不自安。回纥酋长吐迷度与仆骨、同罗进攻薛延陀,大败多弥。六月,唐朝也趁机派执失思力、契苾何力、张俭等人分头并进,攻打薛延陀。宇文法奉太宗之命带领乌罗护、靺鞨部落,遇薛延陀阿波设的军队。宇文法率靺鞨大败阿波设,薛延陀大惊,诸部落混乱。“其室韦、乌罗护、靺鞨三部人为薛延陀所掠者,亦令赎还。”此时,乌罗护应该已经归属唐朝。四、乌洛候国人是什么民族?史书记载,北魏时期,岭南为乌洛候地,岭北为室韦地,均隶属北魏王朝。今黑龙江上游一带有乌洛侯,当在今大兴安岭一带。乌洛侯东有室韦,居于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中游至嫩江地区。公元五世纪,乌洛侯与室韦相继与北魏发生联系,经常入贡。旧唐书卷212契丹传说契丹“北至室韦”,同卷室韦传称室韦“南接契丹”,但同卷又载 “南至契丹,北与乌罗浑接”,乌罗浑“南与契丹”,而且室韦、乌罗浑又都是“东接靺鞨,西至突厥”,从地理方位上这是说不通的。两唐书室韦传所列室韦诸部中都有“乌罗护”部,而旧唐书卷212又有“乌罗浑国”,称“乌罗浑国,盖后魏之乌洛侯也,今亦谓之乌罗护”,新唐书回鹘传:“太宗时,北狄能自通者,又有乌罗浑,或曰乌洛侯,曰乌罗护”,可证魏书之乌洛侯即两唐书中的室韦乌罗护部,旧唐书北狄传“乌罗浑国”条、新唐书回鹘传“乌罗浑”条皆为重出。乌罗浑为室韦一部,“北与乌罗浑接”,也可以说成是北至室韦,乌罗浑南接契丹,也就是室韦“南接契丹”,只有这样,前引旧唐书所述民族分布才能成立。新唐书回鹘传载,乌罗浑“大抵风俗皆靺鞨也”。新唐书卷75下宰相世系表乌氏条:“乌氏出自姬姓,黄帝之后,少昊氏以乌鸟名官,以世功命氏。齐有乌之余,裔孙世居北方,号乌洛侯,后徙张掖”。而拓跋鲜卑自称是黄帝的后代,魏书官氏志记载:“黄帝子昌意少子悃,受封北土,黄帝以土得王,北俗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氏。”都曾在一个地区居住,都自称是黄帝的后代,乌洛候与鲜卑同源应该没问题的。在许多鲜卑人南迁徙同时,还有部分鲜卑部落留居在大鲜卑山,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部众增多,势力逐渐扩大,成为室韦人。魏书记载的室韦包括了乌洛侯,东魏以来的中原人已将乌洛侯看作是室韦的一部分,南北朝至唐代,乌洛侯居地有所变迁。我认为,乌洛侯应该是鲜卑后裔,是室韦部落的一支,由于部落势力较大,成为小国,北魏人才把其从室韦各部落中分出,单独立传,单独称呼。但由于本身就是室韦民族,所以才出现旧唐书记载的地理方位说不通的情况。五、乌洛候人哪里去了?唐后,乌洛候一族不再见于文字记载了。我仔细查了史料后认为,乌洛候人可能并入蒙族,也有可能成为契丹的一部分。旧唐书北狄传记载“其山之北有大室韦部落,其部落傍望健河居。其河源出突厥东北界俱轮泊,屈曲东流,又东经蒙兀室韦。”唐时的望健河即今天的额尔古纳河,俱轮泊指的是达赉湖。蒙兀室韦最初只有捏古斯和乞颜两个氏族的小部落,他们在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山林地区生息繁衍,大约经过四百年的时间形成了七十个斡巴黑(氏族),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大体的位置在北至黑龙江上游,东抵额木尔山,西临生活在额尔古南河下游两岸的大室韦,南至大兴安岭北端,这七十个斡巴黑被称为“迭尔勒勤蒙古”,该部落大约在8世纪后期大兴安岭,其中以孛尔帖赤那为首的若干部落西迁至克鲁伦河、斡难河、土拉河的发源地不儿罕合剌敦山(肯特山)一带,进入到游牧经济时代。同为室韦部落,乌洛候国可能由胜转衰,成为蒙兀室韦的一部分。史书虽然不见乌洛侯、乌罗浑、乌罗护。但又出现了乌古。乌古又作乌古里、于厥、于厥里、于骨里。有学者认为这就是乌洛侯、乌罗护、乌罗浑的延续。唐末,室韦族解体,以部落的名字独立活动。辽时,居地东接室韦部,西邻敌烈、蒙古,南与契丹族地相邻,大体上以海拉尔河为中心,包有额尔古纳河及呼伦湖以东一带地。内有乌古部与三河乌古部之分。它与敌烈同为契丹北边的大部族。以游牧、渔猎为生。后耶律阿保机对其进行征讨。后经过多次战斗,才被迫向契丹国称臣纳贡。归辽后,乌古部对辽时叛时服,因此乌古部节度使多以契丹人为之。为了分而治之,耶律阿保机从降服的乌古人中取6000户成立涅离部(亦称乌古涅刺部),921年又从涅离部中拨出一部分别成立图鲁部,皆为阿保机所统18部的成员,分属西南路招讨司和东北路统军司。辽圣宗中期后,乌古与敌烈部联合抗辽失败,辽圣宗又以俘获的乌古部人置斡突蛊乌古部,成为圣宗时的契丹34部之一,戍黑山北。辽末,女真崛起,契丹贵族为了“一部或叛,邻部讨之,使同力相制”,将留居故地的乌古人与敌烈部东迁到乌纳水(今嫩江),“以扼北边之冲”。辽亡后,乌古部归顺女真,但有一部分人投奔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政权,在耶律大石西征的组成名单上“累而毕十八部王众”中就有乌古里部落。西辽后被蒙古所灭,乌古里部落在西辽的分支又被蒙古所并。总而言之,乌洛候、契丹、蒙古都是鲜卑人的后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互相经过合作、对峙,最后,乌洛候、契丹的一部分又和蒙古成为了一家人。自从米文平同志发现并考证了北魏石室旧墟和石刻祝文以后,为人们研究解决内蒙古东北部古代少数民族的许多历史地理问题提供了可靠依据。其中关于乌洛侯国的地理位置便是一例。乌洛侯国最早见于魏书乌洛侯传,唐时称其为乌罗浑国或乌罗护。魏书上说其“去代都四千五百余里”“在地豆于之北民冬则穿地为室,夏则随原阜畜牧。多豕、有谷麦。其俗绳发,皮革以珠为饰。好射猎,乐有箜篌,木槽革面而施九弦”。可见,北魏时的乌洛侯国,不但是个游猎农牧并举的小国,而且其国人能歌善乐。但是,关于乌洛侯国的具体地理位置,因史书湮浩,难于确定,很有过争议。鲜卑石室的发现,证明了石室的位置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