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与郑和下西洋.doc_第1页
福建与郑和下西洋.doc_第2页
福建与郑和下西洋.doc_第3页
福建与郑和下西洋.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与郑和下西洋内容摘要: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对福建人的海外迁移活动来说,郑和下西洋不仅加深了福建人对海外的了解和认识,并为他们向东南亚一带迁移创造良好的海外环境,为当时和之后的福建人进行海外迁移建立了必要的海外联系。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福建历史上,福建曾是蜚声中外的国际性港口大省和航运强省,有过辉煌的航运史,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就是“东方第一大港”,有“涨潮声中万国商”的美誉,形成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在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壮举中,福建给予了重要的支持,又受到了深远的影响。一、物质与精神的强大支持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太仓港起锚,但每一次都要到福建长乐太平港“候风开洋”。长乐,是其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福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直接腹地狭小,最大优势就是傍海。在古代,海外贸易、海外移民是福建人与海洋互动的重要方式。在郑和下西洋中,福建丰富而发达的海洋文化为郑和船队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智力、技术和精神支持。宋元以来,福建就一直是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所造的“福船”船底深尖,吃水较深,纵有大浪,不易摇晃。郑和船队中相当一部分船只就是这种“福船”。海洋自古就是“闽人之田”,宋元以来,泉州的航海术一直领先于国内外,西洋对闽人来说,并非神秘的海域。研究表明,郑和航海图其实就是其航海技术的总结,图上的有些地方,连郑和也未去过。所以郑和远航西洋,福建水手及舵工、火长等技术人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七下西洋中,与郑和同列正使的王景弘是闽南人,副使侯显也是闽南晋江人。他二人都是郑和航海史上铮铮有声者,其它二万七千余人,大部分来自福建,其中尤以泉州和厦门两大港为多,还有不少是长乐人。闽书武军志载,“下西洋师返时,闽中从征将士升赏有差”。士兵立功者有记载姓名的福建籍人士就有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客死古里以后,王景弘接替郑和担任主帅,率领船队成功返航,其后,他再次率船队下西洋,为中国航海史又添辉煌一笔。明代福建与对外贸易货物相关的手工业生产发达。制瓷业遍布各地,邵武的青云窑、建宁的兰溪窑、泉州的德化窑远近驰名,泉缎、漳州的天鹅绒久负盛名,冶炼业、制茶业、制糖业相当兴盛,这一切为郑和的远航提供了可靠的物资来源。在郑和的整个航海活动中,福建在人力和物力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实际上,福建成为郑和下西洋的“补给站”。除了性能优良的“福船”、经验丰富的航海人才、丰厚的给养物资和对外贸易货源,福建还有着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良的海港条件和悠久的宗教信仰。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必震指出,福建人自古与海打交道,他们熟谙海神信仰,这是郑和船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郑和下西洋过程中,屡次到湄洲祈求天妃保佑,在许多地方修建天妃宫。从留存在长乐的郑和碑和东山岛的东山碑文抄件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郑和对海神“天妃”“助佑之功”的大力宣扬,字里行间凸显着郑和舟师对妈祖信仰的虔诚。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郑和下西洋与福建的亲密关系。二、对福建悠久的影响郑和的伟大远航,把福建与世界紧紧联系在一起。郑和下西洋,每次数万军队会聚于长乐,使这座古老城镇店铺稠密,竟成闹市。造船的需求,促进了福建木材、石灰、桐油等工商业的发达。福建盛产的瓷器、纺织品,跟着郑和的船队“走”出国门。随着郑和下西洋次数的增多,中外商贸交流不断扩大,福州港与西洋各国的商贸交往日益增加,福州水部门外河口一带,华夷杂处,盛极一时。经济发展使福建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各地的读书风气日渐浓厚。福州成立了许多书院,东溪精舍就是其中最著名的。长乐流传至今的“十洋成市状元来”口语,生动反映了长乐在郑和下西洋影响下,经济迅速发展,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状况。对于福建,郑和下西洋最重要的还是它悠久的后续效应。从后汉起,福建就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交通往来,南宋以后,福建沿海商人、水手更频繁往返于东南亚各港口之间。郑和持续了近年之久的远航,促进了福建和东南亚各地的联系,直接带动了福建对西洋地区民间贸易的发展,不断缩小沿海人民对西洋各地的心理距离,对两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表明,就是在明朝政府海禁严厉的非常时期,福建仍保持着对外贸易的繁盛景况,而且充当了中国与海外贸易中介的角色。 由于一次次参与建造郑和下西洋用船舶,特别是大量船匠随船出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福建的造船技艺日臻完善,成为闻名遐迩的“造船之乡”,并影响久远。到清末时,“洋务派”欲造坚船利炮,还是首选福建。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港创办“船政学堂”,在这里造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战船“万年清”,质量接近当时世界先进造船水平。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尾船政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马尾造船厂成为福建省最大的造船企业,可以生产万吨级船舶,其为德国建造的万吨级集装箱船,建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为新加坡建造的成品油轮更属于更新换代的新型油轮。郑和的远航,福建沿海许多人不但锻炼了技术,练就了胆识,进一步丰富了海洋知识,而且开拓了视野,强化了海洋意识,当郑和下西洋结束后,这些人就成了民间“下西洋”的中坚力量,他们循着郑和的足迹,不远万里,到南洋诸国开辟贸易市场,把福建的产品销往各地。这无疑提高了福建海洋文化的崇商性、开放性和多元性。郑和下西洋不仅打击了海盗,打通了安全的海外通道,开辟了多条航线,而且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航海资料和途经各地的详细记载,对华人移居海外有着很大的帮助。其后数百年中,一代代福建人不断地踏着波涛“下南洋”,跨过大洋,寻求更大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福建人移居海外,大量聚居,形成了较为稳定、完整的华侨社会,最终使福建成为华侨众多的省份。祖籍福建的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会长林玉堂说,年前,众多福建人跟随郑和出洋,成为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先辈。可以说,海外华人华侨的发展史,是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的。明代,妈祖信仰已遍及我国沿海及江河湖泊流域。郑和船队的远航,使妈祖信仰远播海外,一些随郑和下西洋却因种种原因滞留当地的军民,更为妈祖信仰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明清以后,不断迁往海外的中国人在出发前无不祷告妈祖佑护,及至安全抵达,更是不惜巨资修建天妃宫并时时拜祭,从而把妈祖信仰带到全世界。迄今,在东南亚及我国台湾省,妈祖信仰依然深入人心。台湾省有多座妈祖庙,每当妈祖诞辰、升化等纪念日,人们都要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并纷纷到大陆妈祖祖庙朝拜。东南亚各地每年前往妈祖祖庙朝拜的人也络绎不绝。参考文献:1、朱国宏.中国的海外移民-一项国际移民的历史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12.2、万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履:明与清前期海外政策比较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3、汪征鲁主编.福建史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2.4、黄光成.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影响J.东南亚,1996(4).5、林金水.福建对外文化交流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86.6、(清)张廷玉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