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S2)地级主站标准化设计指南(2013版 征求意见稿)南方电网公司二一三年四月南方电网OS2地级主站标准化设计指南目录1总体要求11.1系统框架及结构11.1.1总体架构11.1.2数据流架构21.1.3功能结构31.1.4硬件结构81.2总体技术要求91.2.1建设原则91.2.2基本要求101.2.3全景建模要求121.2.4图形绘制要求141.2.5通信要求151.2.6信息采集要求151.2.7横向互联要求161.2.8纵向互联要求161.2.9在线扩展支持161.2.10二次安防要求171.3总体技术指标181.3.1系统监控规模181.3.2系统分析计算规模181.3.3数据处理及存储规模191.3.4系统年可用率192基础资源平台(BRP)202.1数据库支撑平台(DSP)202.1.1时序数据库服务202.1.2关系数据库服务212.1.3实时数据库服务232.2软件支撑平台(SSP)252.2.1平台服务类252.2.2运行服务总线类612.2.3资源管控类732.2.4安全管控类812.2.5基础软件类862.3硬件支撑平台(HSP)872.4数据中心882.4.1数据采集与交换类882.4.2全景数据建模类1162.4.3数据集成与服务类1243电网运行控制系统(OCS)【主网部分】1583.1监视中心1583.1.1稳态监视类1583.1.2暂态监视类1823.1.3环境监视类1953.1.4在线预警类2173.1.5节能环保监视类2253.1.6设备监视类2353.1.7在线计算类2573.1.8智能告警类3033.2控制中心3063.2.1手动操作类3063.2.2自动控制类3194电网运行管理系统(OMS)【主网部分】3444.1并网管理类3444.1.1中长期运行方式3444.1.2调度前期管理3454.1.3并网审核管理3474.1.4退役管理3534.2运行风险管理类3554.2.1电力安全事故(事件)应急管理3554.2.2运行风险管控3564.3运行计划管理类3594.3.1负荷预测管理3594.3.2有序用电3604.3.3断面限额安排3634.3.4电压无功计划编制3644.3.5发受电计划编制3664.3.6综合停电3854.3.7水库调度计划编制3944.3.8运行方式管理3954.4运行控制管理类3974.4.1智能操作票3974.4.2调度运行日志4014.4.3水调运行日志4034.4.4监控运行日志4054.4.5电网运行值班管理4074.4.6运行资质管理4094.4.7调度操作指挥4114.4.8应急预案及事故决策支持4244.4.9保电运行管理4264.4.10事故报告管理4284.5运行评价与改进管理类4294.5.1发电运行评价4294.5.2电网运行评价4394.5.3调度工作评价4424.5.4专业运行报表4484.5.5每日运行汇报4574.5.6信息披露与Web发布4594.6二次系统管理类4624.6.1新设备入网管理4624.6.2定值审核与执行4644.6.3自动化运维管理4664.6.4通信运行管理4714.6.5设备缺陷管理4794.6.6定检计划管理4814.6.7资源申请及服务管理4824.6.8二次设备投退管理4854.6.9保护动作信息管理4864.6.10反措管理4874.7计算分析服务类4884.7.1保护定值整定计算4884.7.2安稳策略计算4934.7.3短路电流计算4954.7.4最优潮流计算4994.7.5潮流计算5024.7.6灵敏度分析5054.7.7负荷预测5084.7.8负荷特性分析5154.7.9电压无功优化分析5164.7.10负荷转供分析5184.7.11安全校核分析5194.7.12经济运行分析与优化5304.7.13电能质量分析与优化5344.7.14节能环保分析与优化5414.8基础信息服务类5454.8.1输变配电设备参数5454.8.2二次设备版本及配置5464.8.3运行图档资料5484.8.4用电用户信息5504.8.5运行人员信息5514.8.6发电资源信息库5524.8.7交易计划信息5534.8.8运行缺陷信息5554.8.9电网地理信息5564.8.10气象环境信息5575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主网部分】5595.1智能引擎5595.1.1运行KPI引擎5595.1.2KPI应用场景引擎5625.1.3决策分析引擎5665.1.4运行操控引擎5675.1.5界面集成与定制5685.1.6移动终端服务5705.1.7Web展示服务5715.2人机交互环境5725.2.1预驾驶5725.2.2实时驾驶5735.2.3驾驶回放5756镜像测试培训系统(MTT)【主网部分】5776.1系统镜像与同步5776.1.1系统功能镜像5776.1.2数据同步5776.2系统测试仿真5796.2.1系统功能测试仿真5796.3专业培训5806.3.1调度员培训5806.3.2自动化培训5996.3.3运行策划培训6007电网运行控制系统(OCS)【配网部分】6017.1监视中心6017.1.1稳态监视类6017.1.2暂态监视类6107.1.3智能告警类6167.1.4环境监视类6187.1.5节能环保监视类6307.1.6在线预警类6327.1.7设备监视类6397.1.8在线计算类6627.2控制中心7017.2.1手动操作类7017.2.2自动控制类7128电网运行管理系统(OMS)【配网部分】7148.1并网管理类7148.1.1中长期运行方式7148.1.2调度前期管理7158.1.3并网审核管理7168.1.4退役管理7218.2运行风险管理类7228.2.1电力安全事故(事件)应急管理7228.2.2运行风险管控7238.3运行计划管理类7268.3.1负荷预测管理7268.3.2有序用电7278.3.3电压无功计划编制7298.3.4综合停电7318.3.5运行方式管理7388.4运行控制管理类7408.4.1智能操作票7408.4.2调度运行日志7448.4.3监控运行日志7468.4.4电网运行值班管理7488.4.5运行资质管理7518.4.6调度操作指挥7538.4.7应急预案及事故决策支持7638.4.8保电运行管理7658.4.9事故报告管理7668.5运行评价与改进管理类7678.5.1发电运行评价7678.5.2电网运行评价7778.5.3调度工作评价7808.5.4专业运行报表7858.5.5每日运行汇报7948.5.6信息披露与Web发布7968.6二次系统管理类7998.6.1新设备入网管理7998.6.2定值审核与执行8018.6.3自动化运维管理8038.6.4通信运行管理8088.6.5设备缺陷管理8168.6.6定检计划管理8178.6.7资源申请及服务管理8198.6.8二次设备投退管理8218.6.9保护动作信息管理8228.6.10反措管理8238.7计算分析服务类8248.7.1保护定值整定计算8248.7.2短路电流计算8298.7.3潮流计算8328.7.4负荷预测8358.7.5负荷特性分析8428.7.6负荷转供分析8438.7.7经济运行分析与优化8448.7.8电能质量分析与优化8498.7.9节能环保分析与优化8568.8基础信息服务类8608.8.1输变电设备参数8608.8.2二次设备版本及配置8618.8.3运行图档资料8638.8.4用电用户信息8658.8.5运行人员信息8668.8.6交易计划信息8678.8.7运行缺陷信息8698.8.8电网地理信息8708.8.9气象环境信息8719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配网部分】8739.1智能引擎8739.1.1运行KPI引擎8739.1.2KPI应用场景引擎8739.1.3决策分析引擎8739.1.4运行操控引擎8739.1.5界面集成与定制8739.1.6移动终端服务8739.1.7Web展示服务8739.2人机交互环境8739.2.1预驾驶8739.2.2实时驾驶8749.2.3驾驶回放87410镜像测试培训系统(MTT)【配网部分】87510.1专业培训87510.1.1调度员培训87511与现有系统接口要求87611.1横向系统接口要求87611.1.1资产管理系统87611.1.2营销管理系统87611.1.3电能计量系统87611.1.4一次设备在线监测系统87611.1.5线路在线监测系统87611.1.6继电保护故障信息系统87711.1.787711.1.8备调系统87711.2纵向系统接口要求87711.2.1上级OS2/调度自动化系统87711.2.2厂站自动化系统87811.2.387812系统配置和部署要求87912.1硬件配置87912.1.1基本要求87912.1.2服务器配置要求88012.1.3工作站配置要求88112.1.4存储设备配置要求88212.1.5网络设施配置要求88312.1.6安全防护设备配置要求88512.1.7其它设备配置要求89512.2软件配置89812.2.1基本要求89812.2.2操作系统配置要求89812.2.3关系数据库配置要求89812.2.4时序数据库配置要求89912.2.5服务总线配置要求89912.2.6应用软件配置要求89912.2.7开发工具配置要求89912.3配置清单(参考)89912.3.1主站硬件配置清单89912.3.2主站软件配置清单90212.3.3县级主站(分布式采集及监控模式)硬件配置清单90312.3.4县级主站(分布式采集及监控模式)软件配置清单90512.3.5县级主站(远程工作站模式)硬件配置清单90612.3.6县级主站(远程工作站模式)软件配置清单90713附录90813.1系统配置图(参考)90813.2术语及缩略语91013.3使用说明91413.3.1总体说明91413.3.2功能模块选配说明91413.3.3功能创新说明91413.3.4与现有系统的关系91513.3.5附表1南方电网OS2地级主站模块列表及选配情况91613.3.6附表2功能创新调整记录表927X引言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peration Smart System,简称:OS2)是一个完整、开放、标准的技术支撑体系,其功能范围涵盖电网运行监测、计量、调节、控制、保护、分析和管理等,通过建设统一大平台,对现有孤立分散的各类二次系统进行规范、整合和集成,实现全公司范围内二次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信息全面共享、业务流程无缝衔接,推动二次一体化建设。OS2分为主站端和厂站端。其中,主站端分为网、省、地三级,网级主站、省级主站和地级主站分别面向网公司、省公司和供电局范围的系统运行与管理,各级主站应用功能以模块化的方式,构建于统一平台基础上。其中,地级主站包含主网侧和配用侧的应用功能,县级作为地级主站的终端,不再单独建设主站。本文件是基于OS2地级主站完整模块配置的标准化设计指南,描述了OS2地级主站的技术、功能和配置要求。1 总体要求1.1 系统框架及结构1.1.1 总体架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其主要内容包括:a)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OS2)由网、省、地(县、配)各级主站系统和厂站系统共同组成,每级主站/厂站系统划分为基础资源平台(BRP)、运行控制系统(OCS)、运行管理系统(OMS)、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POC)或变电运行驾驶舱(SOC)、镜像测试培训系统(MTT)五大部分。b) 系统遵循SOA架构体系,基于统一的ICT基础设施,在统一的模型及服务接口标准基础上,构建一体化支撑平台及运行服务总线(OSB)。各类业务功能以此为基础开展建设或功能完善。通过支撑平台和横向运行服务总线集成各级主站/厂站内的功能模块/业务子系统,通过纵向运行服务总线实现与上、下级相关业务系统的互联。c) 系统通过OSB标准服务接口实现与其它相关业务系统(如资产管理系统等企业信息化系统)的信息共享、协调控制及流程化管理。d) 网、省、地、厂站各级系统分别建设,县级系统、集控/巡维中心系统与地级主站系统统一建设。e) 地级主站采用统一技术架构和基础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主网和配网部分的OCS、OMS、POC、MTT功能模块。其中,数据中心的前置采集相关功能模块主配网侧分别部署,数据集成、存储和服务应统一考虑。主配网关系数据库应统一管理和分配,硬件配置原则上主配网功能协同考虑,具备条件的也可以独立配置。1.1.2 数据流架构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数据流架构如下图所示,其要点如下:a) OS2主站与厂站间利用主站端的前置运行环境和厂站端的智能远动(或智能配电终端)实现模型&画面、稳态数据、动态数据、保护数据、视频数据、计量数据等各类数据的综合采集与交换;b) OS2主站利用横向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功能模块通过横向OSB总线实现与OS2外部的其它相关业务系统实现各类数据的综合交换;c) 各级主站间利用纵向主站间综合数据交换功能模块通过纵向OSB总线实现上下级系统间各类数据的交换;d) 在主站系统内部:1) 通过前置运行环境获取的厂站(含馈线、配电站)模型及画面在通过模型管理和图形绘制功能模块处理后进入全景数据模型统一管理和发布;2) 前置运行环境采集的稳态、动态、保护、视频等各类数据通过消息总线直接进入稳态监视、动态监视、保护运行监视、视频与环境监视等各类监视功能模块使用;这些功能模块并将其需对外共享的公共数据通过消息总线提供给数据中心的数据集成与服务功能进行统一管理和对外发布;3) 对于需要在关系数据库和时序数据库中存储和访问的各类数据,由数据中心的数据库支撑平台类服务统一对外提供;4) OS2各应用功能间可通过消息总线和服务总线进行信息交换及服务功能调用;5) OS2各应用内部可创建实时缓存,存储应用需频繁访问的各类数据。1.1.3 功能结构 系统功能组成OS2主站系统一共由205个功能模块组成,按逻辑关系分别划分到基础资源平台(BRP,56个),运行控制系统(OCS,65个),运行管理系统(OMS,68个),电力系统运行驾驶舱(10个)及镜像测试及培训系统(6个)。以上各功能模块在网、省、地各级及各单位根据应用需求分为应选、可选和不选三类。其中OS2地级主站共可建设194个功能模块(应选138个,可选56个)。按组成划分,BRP应选52个,可选4个;OCS应选32个,可选26个;OMS应选43个,可选21个;POC应选10个;MTT应选1个,可选5个。OS2地级主站系统的详细功能组成如下图所示:159OS2地级主站系统主网部分的详细功能组成如下图所示:OS2地级主站系统配网部分的详细功能组成如下图所示: 系统功能布局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功能总体布局逻辑示意如下图所示。根据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系统各项功能根据应用需要分别部署在安全区I、安全区II和安全区III。其中安全区I和安全区II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交换功能群、应用功能群,安全区I的应用和安全区II的应用通过防火墙逻辑隔离,同时安全区I和安全区II的应用均可通过防火墙的第三通道与I、II区数据中心互联;安全区III主要包括数据采集与交换功能群、应用功能群、WEB服务和移动终端服务,并与III区数据中心互联;I、II区数据中心与III区数据中心分别为安全区I、II和安全区III提供统一配置和管理的存储设备、关系数据库、时序数据库、模型及数据服务等数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并利用中心内的跨区通信服务通过正反向隔离装置进行数据交换;另外,数据中心数据采集与交换类各模块根据前置采集和数据交换的功能和安全防护要求,分别在安全I、II、III区部署,详见后文各模块“部署要求”。1.1.4 硬件结构系统的硬件逻辑配置结构示意图如下图所示:图11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硬件逻辑配置结构示意图系统硬件配置按照网段划分为数据采集与交换、数据存储、人机终端和应用四类。数据采集与交换处于内外网边界,主要完成内外部的信息交换;按照数据特性,数据存储和应用相对独立的特点,I、II区进行统一的基于SAN的数据存储,遵循安全防护的要求,III区配置另外一套SAN;根据不同应用的业务特性来配置相应的应用服务器群;人机工作站按照安全区统一配置,实现界面统一及资源共享。1.2 总体技术要求1.2.1 建设原则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应为网、省、地、县各级电网及厂站的安全、经济、优质、环保运行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其总体上按照“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的原则设计建设。 一体化满足电网大二次一体化的要求。全方位覆盖各级主站及厂站(含馈线、配电站)的运行监控与运行管理需求;全过程支持电力系统发、输、变、配、用各环节的一体化管控;全面协调电网运行业务和信息的横向协同和纵向贯通。应在统一模型和服务接口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各级系统的一体化建设,实现各级系统互联、互通、互操作,确保系统功能模块之间、主站之间、主站与厂站之间、厂站与厂站之间资源的统一共享和协调控制。各级系统的ICT基础设施应统一配置,并逐步实现统一的数据容灾与备份和统一的二次安全防护。系统能应支持地县一体化、调控一体化、省地一体化有关工作的开展。 模块化满足业务功能模块化建设和“即插即用”的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提供标准和开放的ICT基础设施和支撑平台,支持电网运行各类技术系统/应用功能以模块化的方式纳入一体化运行智能系统并协同作业。电网运行各类技术系统/应用功能应按照“模块化”的建设要求,采用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提供的ICT基础设施,遵循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支撑平台的接口要求,实现“即插即用”和业务的灵活互动。一体化运行智能系统应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智能化促进电网运行信息的灵活共享,促进电网运行业务的灵活互动,全面提升电网运行各专业的协同作业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应充分运用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成果,开展电网智能调度的建设,提升电网运行智能分析和智能决策能力,提升电网自动控制和安全自愈能力,不断提高电网安全、经济、优质、环保运行水平。1.2.2 基本要求在“一体化、模块化、智能化”总体原则下,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系统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开放性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的软硬件平台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基础支撑平台及应用功能模块均应基于相关国际、国家、行业及企业标准开发,基础支撑平台可插入任何符合相关标准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并支持模块或子系统间的数据和功能交互,系统规模和功能可按需扩展。系统可采用多种硬件和操作系统,包括但不限于IBM AIX、HP UX和SUN Solaris、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并能支持各种主流的关系数据库、时序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在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的功能和操作风格应基本一致。 可靠性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可靠性要求,通过关键硬件设备及软件采用冗余配置、集群、虚拟化、容灾备用等技术手段,消除单点故障,确保不因部分软硬件故障而影响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 安全性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应满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及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在运行过程中应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不因系统本身的故障或错误导致电网安全事故。 集约化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站系统应集中配置,提高软硬件资源综合利用率。宜按安全分区统一配置前置服务器、通信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存储设备、二次安全防护设备、同步时钟、打印机、虚拟化平台、操作系统、关系数据库、时序数据库等软硬件设施。各类服务器应根据应用特点选用适当的体系架构和系统配置。对性能及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实时类应用服务器应专机专用,对计算密集的应用应选用高性能服务器,对性能和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的管理类应用可采用虚拟化服务器。各类软硬件设施应统一管理,合理分配,按需扩充或升级改造。 易用性要求主站系统应提供方便易用的操作、维护和管理界面,系统功能组织合理、界面美观易懂、操作方便快捷。使用人员无需经过复杂的培训即可掌握并使用此系统。 可维护性要求主站系统应具备系统自检、性能预警、事件告警、故障诊断等功能,可对系统软硬件设备进行全面的监测,并具备统一的管控界面,方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并排除系统隐患及故障。 可管理性要求主站系统应具备软硬件设备集中管控能力,所采用的软硬件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可自动报告自身状态或响应状态查询指令,可响应运行控制指令(启动/停止、主备切换等)。1.2.3 全景建模要求 公共信息模型要求OS2数据中心(详见BRP部分数据中心的描述)以全景模型为核心进行建设,全景模型设计应符合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6篇:全景建模规范要求。全景模型采用层次架构,分为公共区、应用区和扩展区三个大部分进行设计,各分区要求如下:a) 公共区模型全景模型公共区模型由CIM扩展而来,主要包含对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建模,是全景模型的核心,其中各类的定义应符合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5篇:电网公共信息模型规范要求。该区模型包含可能被多种应用模块重复使用的类,该类的属性将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在公共区中进行统一扩展,不在应用区内进行分别扩展。b) 应用区模型全景模型应用区模型将按照不同的模块分别建模。该区中定义的模型以该模块为源头,是该模块运行中产生的数据模型,通过建模进行规范和共享。c) 扩展区模型全景模型扩展区模型主要为用户提供一种对应用区模型的自定义扩展手段。当用户需要对某个应用区中模块的模型进行扩展时,数据中心应能够按规范定义的规则,在扩展区相应模块对相应对象或属性进行在线扩展,并提供扩展模型/数据的访问功能。数据中心同时应提供扩展模型转移功能,能够将已成熟的扩展模型转移到应用区相应模块下面,并进行编码。OS2网级主站数据中心按照全景模型定义进行数据集成,并构建有数据中心专有实时数据库,通过OSB提供各类实时/非实时数据访问服务。数据中心可以存储部分数据,另外部分数据仍然由源模块进行存储,但能够通过分布式数据管理,由数据中心统一对外提供访问服务,存储方案选择的原则应确保数据中心数据功能不影响各源模块的运行。其中,公共区模型一般通过智能远动机源端建模方式由各厂站(直采部分)或通过下级OS2主站(非直采部分)提供相关模型,通过模型拼接模块完成模型合并;并能够通过模式管理模块进行人工维护。应用区模型与主站端各模块一一对应,能够通过模式管理模块进行人工维护;另外,应能够通过在上图中“全景模型”节点处进行模型挂接方式,扩展下级主站应用区模型,并通过模型拼接功能和纵向OSB实现模型和数据共享。扩展区模型通过项用户开放的模型维护功能,提供在线扩展服务。 编码和命名要求对象编码和命名应符合QCSG 110017.37-2012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7篇:对象命名及编码要求。全景模型中,公共区和应用区的所有对象均应按照规范实现编码,扩展区的对象可由功能模块实际应用需要,由建设单位自行决定是否需要编码。编码的源头包括厂站端的智能远动机,各级主站的全景建模,对象注册中心作为保证对象命名和编码规范性的技术措施,所有的全局命名和编码必须在对象注册中心注册。对象注册中心使用类似于DNS的原理,接口上统一,但在纵向上采用分布式存储对象数据,按照各地区所辖范围来管理注册对象,对于跨区域的对象注册需明确有一方负责维护,并同步给另一方使用。 建模范围要求从纵向来看,地级主站公共区建模范围至少应包括全地区35kV及以上主网部分厂站及各电压等级配网部分,其中,主网部分应覆盖到35kV变电站10kV出线,配网部分应覆盖到20kV/10kV/6kV中压馈线,包括馈线上的开关站、配电房、分段开关、联络开关等配网设备。地级主站模型分为两类,一类是直采厂站,可通过智能远动机实时厂站端源端建模后,在主站侧实现拼接(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厂站,暂由主站端建模);另一类是非直采厂站,可通过与省级主站通过纵向OSB实施模型拼接。从横向来看,全景建模应包含以电网一、二次设备模型为核心的公共区,在此基础上扩展应用区模型,以此形成能够满足主站业务需求的电网全景模型。 建模流程要求全景建模的原则是分布式建模、集中合并、统一使用、统一管理。其中,公共区模型是对现有CIM模型的扩展,由厂站源端建模、纵向模型拼接和数据中心模型维护共同完成;应用区模型由各功能模块负责按照模型规范建立各自的业务模型,经验证正确后提交到数据中心中全景模型的工作版本,进行合并和全局验证,所有模型相同的对象通过全局唯一的ID来关联。全景模型的核心是公共区的电网一、二次设备模型,可利用系统提供的图模库一体化工具来建立,也可采用源端维护的方式,将厂站端上送的电网模型及由GIS建立的配网模型导入到全景模型中。全景模型应支持各种模型导入方式,如IEC 61970/61968模型导入、IEC 61850模型导入、BPA模型导入、二次设备模型导入等,以方便从其它应用获取电网模型。在各级主站全景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可将上下级主站的全景模型进行纵向模型拼接,形成涵盖多级电网的全景大模型。1.2.4 图形绘制要求图形绘制满足QCSG 110017.311-2012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11篇:公共图形绘制规范要求,导出结果满足QCSG 110017.38-2012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8篇:基于SVG的公共图形交换要求。“图形维护工具”应能够将智能远动机提供的厂站端“源端维护”上传的图形或者由“图形生成工具”按照规范自动生成的图形进行再加工。通过统一图形绘制规范和图形交换规范,实现从厂站到各级主站的主要图形画面的一致显示,支持纵向的远程图形调阅,联合培训等功能的实现。1.2.5 通信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主要通过网络方式(包括调度数据网、综合数据网及网络专线)实现主站与厂站及各级主站间的通信,并兼容现有点对点模拟/数字串行通道及网络专线通道。支持使用无线公网实现主站与配电终端、故障指示器的通信。1.2.6 信息采集要求信息采集应支持厂站及配电终端综合数据交换,纵向主站间综合数据交换,横向业务数据交换,动态数据采集,视频信息采集,水雨情数据采集,气象信息采集等多种类型数据采集功能。能与厂站远动机(包含常规和智能远动机)、智能配电终端进行一体化的数据采集和交换,包括常规远动、保信、电量、在线监测、WAMS动态监测、智能配电终端等采用各多种通讯方式和通讯规约全面采集与电网运行有关的各类业务数据,为各类应用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撑。能通过IEC60870-6-TASE2,DL476-92,IEC 60870-5-104等通信规约与各级纵向主站综合实时数据交换,基于OSB各类接口或服务方式实现模型、图形文件交换。能通过OSB各类接口或服务方式实现横向业务系统数据交换。能支持各类视频信息、雷电及水雨情数据、气象信息等数据的采集和交换。系统应支持采用DL476-92, 104或其他通信协议,在主站之间或主站与子站之间进行告警信息传输。告警直传的内容包括告警等级,告警时间,设备名称,告警内容和告警原因可以统一采集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数据,根据应用的需要分发给不同的后台服务。这要求数据采集应用能按不同数据模型处理不同类型的采集数据,做到数据模型和规约插件类似,模型插件即插即用,即配置不同的模型插件处理该模型类型的数据,新的模型插件添加不影响原有数据采集主程序运行。1.2.7 横向互联要求通过基于SOA架构的OS2通用服务总线与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服务总线(ESB)之间的互联,实现公司横向上应用之间的互联和业务流程的协同。如实现与营销系统、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95598客服系统以及现有雷电监测系统、气象监测系统、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应急指挥系统等系统之间数据的互联。满足OS2系统与上述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与流程协同。如,生产大修技改流程和基建工程管理流程流转到新设备投产环节时可以启动OS2中的新设备入网流程,实现营销、生产、基建和调度的新设备入网流程贯穿。1.2.8 纵向互联要求纵向互联应满足QCSG 110017.39.3-2012南方电网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技术规范第3部分:数据第9篇:数据接口与协议第3分册:纵向主站间数据交换规范要求。实时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本级OS2系统的数据,跨级纵向实时数据访问通过OSB总线宜采用JMS或WebService服务方式交互,也可采用前置规约交互。时序数据采用分布式存储本级OS2系统的数据,跨级纵向时序数据访问通过OSB总线采用JMS或WebService服务方式交互。关系数据库采用分布式存储本级OS2系统的数据,跨级纵向历史数据访问通过OSB总线采用ETL、JMS或WebService服务方式交互。对于文件,采用分布式存储本机OS2系统的文件,跨级纵向历史数据访问通过OSB总线宜采用JMS或WebService附件方式交互,也可采用前置规约附件、SFTP方式交互。对于功能性的服务调用,宜通过OSB的Webservice服务方式,服务的注册和控制应和本级OS2内部的服务注册分开。对于全景模型应用区的互联,上级模型建立包括应用区纵向拼接,应包括下级的数据,并通过名称和编码区分。系统支持纵向远程画面调阅,上级系统的应用(如驾驶舱应用)可采用基于公共图形格式的图形文件和数据在线订阅以及基于远程画面传送两种方式对下级主站及厂站系统有关应用的画面进行调阅。1.2.9 在线扩展支持系统的扩展,如扩容、数据库模式的修改、程序的升级、增删节点、增删应用,都可以在线进行,不影响已有功能。并具有向前兼容能力,即升级程序后,历史保存的模型,图形和数据可以继续使用。系统应具有数据库、软件、图形的统一版本管理及版本安全升级的功能。1.2.10 二次安防要求 功能模块安全区部署要求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各个功能模块安全区部署应严格遵循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电监会5号令)、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电监安全200634号)和南方电网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技术规范,具体要求如下:a) 实时控制功能模块、有实时控制功能的业务模块以及未来有实时控制功能的业务模块应置于控制区;b) 不允许把应当属于高安全等级区域的功能模块迁移到低安全等级区域;但允许把属于低安全等级区的功能模块放置于高安全等级区域;c) 严格禁止E-Mail、WEB、Telnet、Rlogin、FTP等安全风险高的通用网络服务和以B/S或C/S的数据库访问穿越专用横向单向安全隔离装置,仅允许纯数据的单向安全传输;d) 原则上只允许高安全等级安全区与低安全等级安全区建立连接,不允许从低安全等级安全区反向访问高安全等级安全区功能模块。 功能模块安全设计要求 生产控制大区内部安全防护要求a) 生产控制大区中的业务模块应当具有高安全性和高可靠性,禁止采用安全风险高的通用网络服务(HTTP、FTP、SMTP、POP3、Telnet等);b) 禁止生产控制大区内部的E-Mail服务和通用的WEB服务;c) 生产控制大区主机操作系统原则上只允许采用通过南方电网公司指定机构检测的产品。功能模块确有需求的,可采用其他操作系统,但必须按南方电网公司要求进行安全加固,加固方式包括:安全配置、安全补丁、采用专用软件强化操作系统访问控制能力、以及配置安全的应用程序;d) 非控制区内部功能模块可采用B/S结构。若提供纵向安全WEB服务应采用经过安全加固且支持HTTPS的安全WEB服务器和WEB浏览工作站;e) 生产控制大区重要业务(如稳态监视、AGC、AVC等)的远程通信应采用加密认证机制。对于遥控和定值设置等功能必须使用加密认证手段来传输控制命令;f) 生产控制大区功能模块应当采用电力调度数字证书对浏览器客户端访问进行身份认证及加密传输,暂无条件实现的应当预留相关功能接口;g)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应采用安全标签实现安全授权和强制执行及访问控制,安全标签是具有数字签名的权限授权文件,暂无条件实现的应当预留相关功能接口;h)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生产控制大区功能模块应按照行业等级保护要求,在物理、安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防护。定级原则如下:网省级主站I区(4级)、II区(3级);地(县、配)级主站I区(3级)、II区(3级)。 管理信息大区内部安全防护要求a) 禁止从管理信息大区反向访问生产控制大区;b) 一体化电网运行智能系统管理信息大区功能模块应按照行业等级保护要求,在物理、安全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防护。定级原则如下:网省级主站III区(2级);地(县、配)级主站III区(2级)。1.3 总体技术指标1.3.1 系统监控规模a) 可接入直采厂站数500,转发厂站数100;b) 可以通过远程调用的方式监视全网范围内所有厂站和配网。1.3.2 系统分析计算规模a) 厂站数500;b) 电网计算节点数2000;c) 网络支路数5000;d) 机组数200;e) 电气活岛数20。1.3.3 数据处理及存储规模a) 系统能处理及存储的模拟量不低于50万点;状态量不低于100万点。b) 系统可在线存储和查询不低于3年的所有历史数据。1.3.4 系统年可用率a) 基础资源平台(BRP)、运行控制系统(OCS)、电力系统驾驶舱(POC)部分不低于99.999%;b) 运行管理系统(OMS)部分不低于99.98%;c) 镜像测试及培训(MTT)部分不低于99.9%;d) 后面各模块如无更高要求,将不再重复规定年可用率。2 基础资源平台(BRP)2.1 数据库支撑平台(DSP)2.1.1 时序数据库服务时间序列数据库又称为实时/历史数据库,适用于处理不断更新的快速变化的数据及具有时间限制的事务处理。 功能要求时序数据库用于存储细节的历史数据。a) 具备存储秒级和毫秒级数据的能力。b) 具备有损压缩和无损压缩存储的能力。c) 具备在线备份和恢复功能,备份时不需要中断应用,可定义备份定时策略,可增量备份和全备份。d) 提供图形化和命令行的数据库工具,可完成管理点信息、查询数据、配置数据库等工作,可将查询结果导出为格式化文件(包括Excel、CSV、E格式等)。e) 具备性能监视和异常报警接口,可被系统资源管控模块集成。f) 具备采样存储方式和事件存储方式。g) 具备跨安全区同步能力。h) 具备服务端和客户端日志,便于了解数据库的运行状态和库中数据的更改情况。 界面要求时序数据库提供数据定义和查询界面a) 点信息的增删改。b) 按点号和时间序列查询值,以表格形式展现。c) 提供命令行工具。 接口要求a) 点信息的增删改和查询接口,支持批量操作。b) 点值按点号和时间序列查询,可指定起止时间和步长。c) 点值按断面查询,可指定一批点号,起止时间和步长。d) 查询时若只指定起止时间,不指定步长,则返回存储的原始数据;若指定步长,则返回按步长的对齐数据。 服务要求无。 部署要求该功能宜部署于安全II,III区。 性能要求a) 支持所有主流操作系统。b) 支持一主多备或多机负载均衡模式,保证多节点数据的一致性,主备服务故障切换时间少于30s,故障恢复后,节点间数据保持一致。c) 支持双网监听模式。d) 具备客户端缓存能力,在服务器中断不大于24小时的情况下,可以恢复数据。e) 千兆网下,单实例支持200万事件/ 秒写入,300万事件/秒读出,5000点5分钟断面查询在1秒内完成。f) 千兆网下,单实例支持20并发写客户端,50并发读客户端。g) 系统支持200万秒级点,6万20毫秒(50帧/秒)级点的存储要求,且保证秒级点和50帧点的存储不会互相影响。h) 根据磁盘容量,可以保存3年的历史数据,且读写性能不随着存储时间而明显衰减,支持磁盘空间循环利用i) 无损压缩率不低于10:1 。2.1.2 关系数据库服务关系数据库主要用于分钟级历史数据存储和统计,告警事件,电网模型和管理模型等非实时数据的存储等等。 功能要求a) 具备通用的E-R建模能力,可由应用开发人员建模。b) 应支持所有的数据类型,包括基本数据类型、声音和图形数据类型、以及用户定义数据类型等;c) 具备在线备份和恢复功能,备份时不需要中断应用,可定义备份定时策略,可增量备份和全备份。d) 提供图形化和命令行的数据库工具,可完成表定义,数据操作,配置数据库等工作。e) 具备性能监视和异常报警接口,可被资源监视模块集成。f) 具备服务端和客户端日志,便于了解数据库的运行状态和库中数据的更改情况。 界面要求关系数据库提供数据查询界面a) 支持查询SQL,查询接口以表格形式展示。b) 支持修改SQL,返回受影响记录数。c) 提供命令行工具。 接口要求a) 支持JDBC,ODBC标准接口,SQL符合SQL92标准,具有完备的各类约束定义功能,符合事务的ACID特性。b) 支持实时数据库,关系数据库,时序数据库数据类型的统一。c) 具备跨安全区同步能力。 服务要求无。 部署要求该功能宜部署于安全II、III区。 性能要求a) 支持所有主流操作系统。b) 支持一主多备或多机负载均衡模式,保证多节点数据的一致性,主备服务故障切换时间少于30s,故障恢复后,节点间数据保持一致。c) 支持双网监听模式。d) 具备客户端缓存能力,在服务器中断不大于72小时的情况下,可以恢复数据。且服务器中断期间保证一区功能正常运行。e) 系统支持100万分钟级点的历史存储和历史统计要求。f) 根据磁盘容量,可以保存3年的历史数据,且读写性能不随着存储时间而明显衰减。g) 满足50用户/每CPU核的并发处理要求。2.1.3 实时数据库服务实时数据库主要用于实时数据的通信和处理,为众多实时应用提供统一的支撑。根据需要,稳态监视类、暂态监视类等功能模块可以建设符合本(类)模块需要的实时数据库,各实时数据库应提供基于API和OSB的标准访问方式。 功能要求a) 具备通用的建模能力,可由应用开发人员建模,定义类(表),属性(字段),关系(外键和约束)和索引。b) 应支持所有的基础数据类型,以及用户定义的结构和数组类型等。c) 实时数据库修改模式后可检查实时应用的兼容性,扩容不改变应用程序。d) 实时数据库主要基于内存运行,以保证高效,同时使用文件或关系库为永久存储介质,保持内存和永久存储的一致性。e) 实时数据库支持多应用和多态,多应用和多态之间数据独立,互不影响。f) 实时数据库多节点副本间保持同步。g) 支持跨应用实时数据库的复制。h) 具备在线备份和恢复功能,备份时不需要中断应用,可定义备份定时策略。i) 提供图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