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结题报告.doc_第1页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结题报告.doc_第2页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结题报告.doc_第3页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结题报告.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学生手机消费调查结题报告 高一五班 组员:李晨曦、闻梦、吴思奇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手机的普及率开始升高,且使用者范围也开始扩张。20世纪的今天,在学校里,手机几乎是人手一部的通讯工具,接着是中学生,小学生,父母为了跟儿女得到第一时间的联络,纷纷给儿女们买起手机来,有得学生身上还有两部手机,那更不用说手机电话卡了。从以前的“水壶”到现在的只有手掌大的手机,无论从功能到外表都是一个大飞跃,但是,价格却成反比,这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买机好时期,所以不少学生赶上了这好时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手机,而且越来约年轻化。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手机SIM卡的出现,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成为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 这次调查主要是有针对性地就购买手机的心态、中学生拥有手机的总体利弊以及校园实现手机普及这一社会现象的正常与否和影响中学生购买决策的因素等。调查采用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100份,成功回收88份。在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男性占42%,女性所占比例是58%。经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其结果分析如下。 调查中发现,80%的同学已经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就算暂时还没购买手机的同学,其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学里很有必要有一部手机。其理由是:首先,便于联系,这既包括自己联系亲人,也包括同学朋友联系自己。 调查归为以下几点:1、手机的品牌、价格、档次及考虑因素 调查发现中学生所购买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洋品牌,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诺基亚倍受中学生青睐,三者共占调查总数的55%。而国产手机问津者很少,如国产王牌 TCL、波导,所购者也不多,两者共占12%,可见中学生在手机品牌上基本倾向于洋品牌。中学生所购手机价格基本在20003000元之间,约占总数的76%,高于3000元和低于2000元共占20.30%,1000元以下的低档手机则无人问津。调查还发现决定中学生购买手机的主要因素是手机的质量,其次是价格和外观。 2、资金来源 主要来源于父母的约为71.19%,8.26%的中学生是自己打工挣的钱,11.23%是勒紧裤腰带从生活费中挤出来的,9.32%是别人送的,基本上不存在向别人借钱或银行贷款购买手机的现象。 3、校园里的手机消费情况 调查显示,选用充值卡在大学生中仍占大多数,这样可以保证每月的话费保持在本人可控制的范围内,集中在每月元至元之间。短信费所占月通话费比例在逐步提高,6左右的同学每月短信费都超过了话费总额的,甚至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每月的短信费占话费总额的6以上。短信息已经成为目前大学生通信的重要手段。 4、购机目的 中学生购买手机有36人是为了通信需要,占总人数的38.70%,是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有6.45%的人是因为受别人的影响,23人是因为看中了手机的功能;而另有21人,约占22.58%购买手机是没有原因的想购买就购买了,约有7人选择其他,约占7.53%,中学生购买手机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交流的约占64.1%,而用于跟父母交往的很少,只有23.56% 学生是追求个性的群体,在手机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近48%的学生中意拍照手机,34.0的学生使用下载的流行音乐作为铃声。随着彩屏和摄像手机的普及率上升,学生也开始更多的使用下载图片或者自己拍摄的图片,甚至自己制作的图片作为待机图片。 5、手机的使用情况 (1)更新频率低 中学生在手机的更新上持比较谨慎的态度,超过半数的同学在这学期间没有更换的打算。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购买手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由家里承担,因此父母不允许子女频繁地更换手机。但是我们从中学生能承受的手机价格中可以发现,基本上都在1000-2000元 之间,也并不求追时髦。(2)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 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引起社会的争议,主要是因为手机作为高端消费产品,在校学生由于生活圈较为固定,没有必要,可能会是一种物质的浪费。其二是容易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同时影响学习,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由于中学生处于性格塑造时期,思想不稳定,情绪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特征,使得他们的消费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手机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分析使用手机不利的影响中,主要体现在影响上课、造成不好的消费习惯、浪费钱,比例分别为28.1%、19.6%、23.1%,而认为没有坏处的比例为21.5%。这也反映出学生学习与社交活动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处理好这种矛盾则需要社会正确引导。 另外,专家认为:手机辐射不容忽视 今年4月7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提醒人们,由于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比成年人更小、更薄,因此,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说,辐射会渗入其大脑50%的区域;对10岁的孩子来说,辐射则会渗入其大脑30%的区域。而德国防辐射机构主席沃尔弗拉姆柯尼希也对当地媒体柏林日报表示,为健康着想,人们尤其是儿童应该尽量减少手机的使用。“一般来说,手机通话应尽可能短。父母应使子女尽可能远离这项高科技。” 而一位从事职业病防治的教授也表示,青少年的免疫系统较成人脆弱,因而特别容易受到手机辐射的影响。手机辐射会对脑部神经造成损害,引起头痛、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而手机游戏也有可能使孩子耳聋,一般来说,85分贝就有可能损害听力,当把手机放在耳边时,有些游戏的伴音比喷气式飞机发动机旁边的噪音还大,最差的手机噪音达133分贝,大大超过120分贝的痛苦极限。总结:中学生持手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追求时尚。二、是沟通快捷。现在的中学生交往意识强,非常注重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上遇到的困难、节假日一起出去玩、平时互通信息等都是其交流的范围。三、是游戏娱乐。有些中学生简直称的上是“手机玩家了”,他们对手机的各项功能了如指掌:上网、发短信、多方通话、游戏等。四、是课余聊天。中学生中用手机在课余聊天的占20,平均每人每月的话费近60元。五、是亲情交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用手机是为了与父母保持联系,这些学生的家长忙于公务或私务,无暇顾及孩子。中学生使用手机有利的方面:1、手机作为高科技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生活上的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2、与以前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与现在同学多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 3、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5、通话记录功能,手机不像家里的电话一样不在家的时候别人打电话来不知道,在手机里是有记录的。方便查阅。6、手机的本身小儿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7、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它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8、可以利用手机来传送学习资料,辅助自己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利当然就有弊端:1、不安全。手机是贵重物品,容易丢失,给老师增加不必要的麻烦。一些不法分子见手机起意,专抢中学生手机,有的还伤了人。学生之间因打手机和发短信息不当,也引起了不少纠纷。2、影响学习。许多学校的任课老师反映,有的学生上课手机响,影响自己也影响老师和同学。有的学生偷偷发短信,压根儿不注意听讲。已经发现多名学生因迷恋发手机短信而成绩下降。3、引发攀比心理。只要手机新款一出来,总有不少中学生缠着父母买。给孩子买吧,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不给孩子买吧,怕同学瞧不起孩子,难为了家长,助长了孩子的攀比心理。4、据医疗部门资深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对少年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危害作用。中小学生手机族在壮大,心灵和身体的健康均需要阳光呵护。5、许多学生是使用手机来和同学“煲”电话粥或发短信,这是既花钱、浪费时间又伤身的事。为此许多家长十分苦恼。手机进入校园,给学生带来了信息,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干扰与冲击,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随之产生,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教学与管理,越来越引起了人民的关注。要改变这种状况,最重要的还是从学生自身着手,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一)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维护公共道德对于手机消费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校也做出了相应的规范与警示,对违反者进行教育,但这都是外在的,更多的情况下,还需要学生自觉去遵守,这是一种公共道德,也是学生的基本要求之一。因此,加强学生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以来维护公共道德,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手机消费在学生消费中占的比例也越来越明显,纵观校园里的消费百态,我们会发现学生在消费观念上还着许多误区,人民在感叹时代进步如此之快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忧虑和担心。追求时尚、盲目攀比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消费中的“不正之风”。最后:我们认为手机可以带到学校中使用,但是不要开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产生,同时,也希望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