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大纲2高等数学A1*教学大纲3高等数学A2*教学大纲9线性代数*教学大纲13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17概率论教学大纲23统计学*教学大纲27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32管理学教学大纲42第二部分 实验教学大纲47大学物理实验B教学大纲48数学模型实验教学大纲60第一部分 理论教学大纲高等数学A1*教学大纲学时:75学分:5开课对象: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高等数学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金融科学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A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理金融、利息理论、证劵投资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三)课程内容框架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微积分(含极限理论、微分学理论、积分学理论和级数理论)、常微分方程和空间解析几何三大块,具体由以下八部分组成:数列和函数的极限;一元函数微分学(含导数与微分、微分学中值定理、微分学基本定理); 一元函数积分学(含不定积分、定积分、反常积分);常微分方程(含一阶、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和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初步.(四)教学时数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第一章 函数和极限142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83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104第四章 不定积分105第五章 定积分86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77第七章 常微分方程88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109合 计75(五)教学方式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一定量的习题课和数学实验演示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二、正文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教学要点:1函数;2极限的概念;3极限运算;4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要极限;5无穷小量比较;6函数的连续性.教学要求:1理解,掌握函数、反函数以及复合函数概念,掌握函数的几何性质,反函数以及复合函数;2透彻理解,掌握极限的概念,掌握的“-”语言;3能熟练地运用极限运算法则,极限存在准则,两个重点极限进行求极限的运算;4掌握无穷小量,无穷大量的概念,准确地进行无穷小量的比较,熟练地利用无穷小量性质简化求极限的过程;5透彻理解、掌握函数的连续性概念,明确函数在一点连续与在一点处存在极限的区别与联系.掌握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以及间断点以及分类.重点:极限的性质及其闭区间上连续函数的性质.难点:建立函数关系式,极限概念,连续概念.第二章 导数与微分教学要点:1导数的概念;2函数的微分法;3高阶导数;4隐函数及由参数方程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5微分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要求:1透彻理解,掌握导数概念,掌握求导法则与技巧.熟练掌握复合函数,隐函数,参数式函数的求导运算;2理解可微性和微分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于近似计算;3在一阶导数基础上理解高阶导数的概念,并掌握求高阶导数的方法.重点:导数的概念与求导法则、高阶导数、隐函数和参数式所确定的函数的导数.难点:导数概念,复合函数求导法.第三章 中值定理与导数的应用教学要点:1中值定理;2罗比达定理;3函数的增减性与极值;4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5曲线的凹向及拐点,函数作图.教学要求:1理解微分中值定理的内容与意义,并理解其几何解译,掌握运用中值定理证明一些问题;2掌握应用罗比达法则求不定式的极限的步骤,并能熟练求出不定式的极限;3掌握函数的极值,凸性等概念并熟练使用导数这一工具,判别函数的单调性,凸性与极限;4掌握函数作图;5能利用导数,以及微分中值定理证明一些不等式.难点:极值的应用、曲率概念.重点:微分中值定理、函数的单调性与凹凸性、函数的极值与最值.第四章 不定积分教学要点:1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2换元积分法;3分部积分法;4几种特殊类型函数的积分;5积分表的使用.教学要求:1掌握、理解,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明确原函数与不定积分这两个概论的区别与联系;2熟练理解,掌握运用基本积分公式计算简单不定积分;3掌握换元积分的基本技能,掌握分部积分法、部分分式积分以及三角有理式的积分,简单无理函数的积分;4熟练应用积分表.难点:积分法.重点: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第五章 定积分教学要点:1定积分的概念;2定积分的性质;3定积分与不定积分的联系;4定积分的计算;5定积分的近似计算;6反常积分.教学要求:1透彻理解定积分的概念,掌握定积分的基本性质;2掌握积分上限函数,熟练应用牛顿莱布尼兹公式;3掌握定积分计算换元法,分部积分法;4能用辛普生法进行近似计算;5掌握反常积分的各类收敛性概念,以及收敛性的判别法.难点:定积分的概念,积分上限函数,定积分的换元法.重点: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第六章 定积分的应用教学要点:1定积分元素法;2定积分在几何方面的应用;3定积分在物理方面的应用.教学要求:1透彻理解、掌握元素法,学会用元素法考虑问题;2熟悉用定积分计算图形的面积、体积和曲线弧长,了解变力做功、液体压力和静力矩等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公式,并了解上述基本公式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变形.难点:定积分的应用.重点:定积分的元素法、定积分在几何学上的应用.第七章 常微分方程教学要点:1微分方程的基本概念;2一阶微分方程;3一阶微分方程应用举例;4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5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教学要求:1在掌握微分方程有关概念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解法;2掌握一阶微分方程的一些实际应用;3掌握几类可降阶的高阶微分方程的基本解法;4熟练掌握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有关概念和求解的基本方法,并能应用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微分方程应用.重点: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高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第八章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教学要点:1空间直角坐标系;2向量及其坐标表示法;3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点乘法、叉乘法);4平面及其方程;5空间直线及其方程;6二交曲面与空间曲线.教学要求:1透彻理解有关直角坐标系以及有关向量的概念,牢固掌握向量的各种运算及其对应的几何意义.掌握用向量代数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步骤,熟练进行向量的各种运算;2透彻理解并掌握平面与三元一次方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根据不同条件导出直线和平面的方程,明确方程中系数的几何意义;3掌握特殊的二次曲面及空间曲线的方程、图形、性质.重点:向量、数量积、向量积、空间曲线的方程、平面方程.难点:曲面的方程及其图形.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1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试方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数学软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些验证性试验.五、主要参考文献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卫平.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3.舒阳春.高等数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4.陈文灯, 黄开先.数学复习指南,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5.毛纲源.考研数学(数学一)常考题型及其解题方法技巧归纳,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执笔人:卢成武审核人:贾小勇批准人:余大鹏 二九年七月高等数学A2*教学大纲学时:64学分:4开课对象: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高等数学A是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方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微积分,从十七世纪60年代Newton和Leibniz创立微积分起,逐步形成了一门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的学科,不仅成为其他许多数学分支的重要基础,而且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生命科学、社会科学、金融与统计科学等众多方面中获得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成为处理连续量问题的强有力的数学工具.(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A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处理金融问题的一些基本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科学计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数理金融、利息理论、证劵投资分析、经济计量分析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三)课程内容框架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级数理论(含数项级数、函数项级数);多元函数微分学(含偏导数、全微分);多元函数积分学(含多重积分、含参变量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四)教学时数分配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第一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222第二章 重积分123第三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144第四章 无穷级数165合 计64(五)教学方式采用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建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方式组织教学内容;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以一定量的习题课和数学实验演示课为辅的教学方式.二、正文第一章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其应用教学要点:1多元函数的概念,二元函数的极限和连续性;2偏导数;3全微分及其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4多元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法则;5偏导数的应用.教学要求:1理解并掌握多元函数,二元函数的极限,二元函数连续、可微、偏导数等基本概念.明确与一元微分学对应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熟练掌握求偏导数,全微分的运算以及多元复合函数与隐函数的求导运算;3掌握偏导数在几何上的应用;4掌握求一般极值和条件极值的思想方法和步骤.重点:多元函数的概念、极限、偏导数和全微分及复合函数导数、隐函数的导数.难点:多元复合函数求导法.第二章 重积分教学要点:1二重积分的概念与性质;2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3三重积分的应用.教学要求:1掌握二重积分的概念,通过与定积分的比较,加深对重积分的概念的理解;2熟练掌握二重积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累次积分法与在极坐标系中的累次积分法;3学会用二重积分计算封闭曲面的所围立体的体积,计算平面薄片的重心以及平面薄片的转动惯量.重点:重积分的计算.难点:三重积分计算.第三章 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教学要点:1对坐标的曲线积分;2格作公式及其应用;3对弧长的曲线积分简介,曲面的积分简介.教学要求:1理解、掌握对坐标的曲线积分的概念,并掌握计算方法;2理解、掌握格林公式,熟练地运算格林公式转化积分计算.重点:重积分的计算,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的计算方法.难点:第二类曲线、曲面积分概念,第二类曲面积分的计算.第四章 无穷级数教学要点:1数项级数的概念和性质;2正项级数及其审敛法;3任意项级数;4幂级数;5函数的幂级数展开式;6介绍幂级数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7傅立叶级数.教学要求:1掌握各类级数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以及几类常用的收敛级数;2熟练掌握判别各类级数敛散性的方法;3明确幂级数的特性,并能应用幂级数的性质对有关问题进行证明或计算;4熟悉幂级数的四则运算;5掌握傅立叶级数的计算公式.重点:正项级数的审敛判别法.难点:幂级数、傅里叶级数.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1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试方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口试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相关数学软件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些验证性试验.五、主要参考文献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高等数学(上、下册)第六版(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王卫平.高等数学学习方法与技巧,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3.舒阳春.高等数学中的若干问题解析.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4.陈文灯, 黄开先.数学复习指南,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3.5.毛纲源.考研数学(数学一)常考题型及其解题方法技巧归纳,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4.执笔人:卢成武审核人:贾小勇批准人:余大鹏 二九年七月线性代数*教学大纲课程总学时:60学分:4开课对象: 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线性代数是讨论代数学中线性关系经典理论的课程,它具有概念多、结论多、应用广泛的特点。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课。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而某些非线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因此本课程所介绍的方法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显得重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应用科学中常用的矩阵方法、向量方法、线性方程组等理论及其有关的基础知识,并具有熟练的矩阵运算能力和用矩阵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继课程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二)课程目的初步熟悉和掌握抽象的,严格的代数方法。理解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有限与无限等辩证关系,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及运算能力,为学习掌握其它课程及现代科学技术奠定基础。(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相似矩阵及二次型。掌握基本的代数运算技巧与理论方法,熟悉行列式的计算;认识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运用矩阵运算(线性运算、乘法、求秩、判别可逆性、求逆、求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求标准型);能进行线性方程组解的判定、解的结构认识和求解方程组;掌握相似矩阵的对角化。(四)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共60学时,学时分配为: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第一章 行列式122第二章 矩阵103第三章 矩阵的秩与线性方程组134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13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45第六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8合计60(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可采用探究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建议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二、正文第一章 行列式教学要点:1. 二、三阶行列式的概念、n阶行列式的概念;2. 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Cramer法则.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二阶、三阶行列式的计算法;了解排列、反序、反序数、对换等概念及其有关性质;理解和掌握n阶行列式的定义.掌握n级行列式的性质;理解元素的余子式、代数余子式等概念。熟练掌握行列式按一行(列)展开的公式;熟练掌握二阶、三阶和四阶行列式的计算法,掌握计算简单的n阶行列式的方法;熟练掌握克莱姆(Cramer)法则。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的计算、Cramer法则.难点:Cramer法则.第二章 矩 阵教学要点: 1. 矩阵的概念、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和转置运算;2. 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矩阵的概念;了解单位矩阵、对角形矩阵、三角形矩阵;熟练掌握矩阵的线性运算、乘法运算、转置、方阵的幂及方阵的行列式,掌握其运算规律。理解和掌握逆矩阵的概念以及矩阵可逆的充要条件;了解伴随矩阵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用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理解分块矩阵的意义,掌握分块矩阵的加法、乘法的运算。了解矩阵等价的概念和初等矩阵的性质;掌握矩阵的初等变换;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重点:矩阵的逆;矩阵的分块;初等变换与初等矩阵.难点:伴随矩阵求逆矩阵的方法,初等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第三章 矩阵的秩与线性方程组教学要点:1.矩阵的秩:矩阵秩的概念,用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矩阵秩的不等式;2.高斯(Causs)消元法; 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教学要求:理解矩阵的秩的概念;了解矩阵乘积的秩与它的因子的秩的关系;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充要条件;熟练掌握用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重点:矩阵的秩,高斯(Causs)消元法.难点:初等变换法求矩阵的秩,初等行变换求解线性方程组.第四章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教学要点:1. n维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极大线性无关组;2. 向量组的秩、向量空间;3.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教学要求:理解n维向量的概念;理解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理解掌握并会应用向量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有关重要结论;掌握判断向量组线性相关性的方法;了解两向量组等价、向量组的秩、极大无关组的概念;熟练掌握求秩及极大无关组的方法;了解向量组的秩与矩阵秩的关系。了解n维向量空间、子空间、基、维数及坐标等概念。理解和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概念;熟练掌握基础解系及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理解和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熟练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重点:极大线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结构.难点:求秩及极大无关组的方法,基础解系及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非齐次线性方程组通解的求法.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教学要点: 1. 方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2. 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概念和求法.重点:方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特征多项式的概念及性质.难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第六章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教学要点: 1. 相似矩阵及二次型: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2. 相似矩阵、二次型及标准型、正定二次型.教学要求: 理解和掌握相似矩阵与二次型、正定二次型及标准型的概念并会用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重点:相似矩阵及二次型:向量的内积长度及正交性.难点:配方法化二次型成标准型.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1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2.考试方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和成绩结算办法与比例本课程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开卷考试为辅,平时考查以出勤率、作业情况、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方式为主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1要求学生每周定时独立完成作业并上交,平时作业情况纳入综合成绩结算2可采用小论文的形式,应用所学线性代数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演示数学软件处理线性代数中有关问题的结果,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现代计算工具的兴趣五、教材与参考书 1.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 线性代数(第五版).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7.9 2.吴传生,王卫华. 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 3.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 线性代数.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执笔人: 相春环批准人: 杨树成审核人: 余大鹏 2009年 7月大学物理B*教学大纲学时:48学分:3开课对象: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物理学研究自然界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其运动规律,由于这种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寓于各种高级复杂的运动形态之中,因此物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科学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之母,物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及其所遵守的规律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二)课程目的1对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能有比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使其对伪科学有较强的识辨能力和抵卸能力.(三)课程内容框架本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波动光学、近代物理五个部分.力学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学习其它各部分物理知识的基础;热学包括热力学和分子运动论两部分,分别从不同观点、用不同方法研究物质热运动规律;电磁学是研究物质电磁运动的学科,着重阐述电磁场的基本规律.波动光学是从光的波动理论出发,研究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量子物理是研究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基础理论,是近代物理学和许多新技术科学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物理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能有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具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力学部分(质点运动学、质点动力学)、电磁学部分(静电场、稳恒磁场以及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近代物理部分的知识体系及研究方法.(四)教学时数分配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7学时)第二章 力 动量 能量(13学时)第三章 刚体的定轴转动(0学时)第四章 气体动理论(0学时)第五章 热力学基础(0学时)第六章 静电场(12学时)第七章 稳恒磁场(10学时)第八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6学时)第九章 振动学基础(0学时)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0时)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0学时)(五)教学方式1本课程的方法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学生课堂讨论进行教学.2为在有限的课时中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对非重点内容采用介绍思路的方式进行教学,以保持体系的连续性.二、正文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教学要点:1质点、参考系、运动方程.2位移、速度、加速度.3圆周运动及描述.4相对运动.教学要求:理解质点的位置矢量、速度、加速度等概念;理解速度、加速度在直角坐标系和自然坐标系中的分量的形式.会由运动学方程求速度、加速度的方法;会求解简单的质点相对运动问题.重点: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间的关系.难点: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各运动量的矢量性.第二章 力 动量 能量教学要点:1牛顿运动定律.2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3保守力、势能.4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要求:理解牛顿三定律的物理实质和适用条件,掌握用牛顿三定律处理力学问题的方法;理解功的概念;掌握质点的动量定理及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掌握质点的动能定理及质点系的动能定理;理解保守力作功的特点及势能概念,会计算与几种常见的保守力(重力、弹性力和万有引力)相对应的势能,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重点:动力学基本规律.难点:势能的概念以及动力学基本规律的熟练应用.第三章 刚体的定轴转动教学要点:1刚体模型.2研究刚体运动的方法.3刚体运动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教学要求:知道刚体是一种理想模型,把刚体视为质点系,并考虑刚体自身的特点是研究刚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法.第四章 气体动理论第五章 热力学基础教学要点: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2、热力学的基本定律.教学要求:知道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是从不同观点、用不同方法研究物质热运动的规律,热力学是宏观理论,分子运动论是微观理论.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以及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第六章 静电场教学要点:1电场强度: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电场的叠加原理.2静电场中的高斯定理:电力线、电通量、高斯定理、高斯定理的应用.3静电场中的环路定理 电势:静电场力的功、电势与电势差、电势叠加原理、等势面,电势梯度.4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5电容器的电容6电场的能量教学要求:理解电场强度的矢量性;明确高斯定理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以及数学表达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对有一定对称性的电荷分布,能用高斯定理求出电场的空间分布;理解由定义和叠加原理求已知电荷分布的场的电势分布的方法.理解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及其条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的性质;了解静电感应和静电屏蔽等现象及原理;了解电介质的极化、电位移矢量和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理解静电场能量和能量密度概念.重点:描述电场的两个物理量电场强度和电势的理解和计算.静电场中导体的静电平衡及其条件,导体达到静电平衡时的性质,电容.难点:用叠加原理求电场的空间分布.有电介质存在时的高斯定理.第七章 稳恒磁场教学要点:1磁感应强度矢量.2磁场中的高斯定理:磁感应线、磁通量、磁场中的高斯定理.3毕奥-萨伐尔定理及其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载流直导线的磁场、载流圆线圈轴线上的磁场、载流螺线管中的磁场.4磁场的安培环路定理及其应用.5磁场对运动电荷和载流导线的作用.6磁介质:磁介质的分类、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教学要求:理解用毕萨定律求磁场的方法;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的方法及适用条件;理解安培力和洛沦兹力的计算方法;了解磁介质中的安培环路定理.重点:用安培环路定理计算磁场.难点:用毕萨定律求磁场的分布.第八章 电磁感应 电磁场教学要点:1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2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3自感和互感、磁场的能量.4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位移电流,麦克斯韦方程组.5电磁波.教学要求: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理解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掌握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方法;知道感生电场与静电场的区别;理解位移电流的意义和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物理意义;了解电磁波的性质.重点: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难点: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的计算.第九章 振动学基础教学要点:1、简介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2、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3、简谐振动的合成.4、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教学要求:了解简谐振动的运动学及动力学方程的基本特征;了解周期、频率、圆频率、相位、相位差、初位相等描述简谐振动的物理量;了解同方向、同频率简谐振动的合成的规律.第十章 波动学基础教学要点:1、简介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机理.2、平面简谐波方程的建立.3、描述波的物理量.教学要求:了解机械波产生的条件及机理;了解建立平面简谐波方程的方法以及波动方程的物理意义;了解波长、波速的概念,知道周期、频率、波速与波长之间的关系.第十一章 波动光学教学要点:1、光的干涉.2、光的衍射.3、光的偏振.教学要求:知道光是电磁波,可能发生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了解干涉和衍射的条件,了解光的偏振现象.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1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方式为考试,闭卷考试与平时考勤、平时作业及半期测验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适当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建议成绩评定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半期检查占10%,期末考试占60%.2考核类型:识记、理解、简单应用及综合运用.考核重点在识记、理解及简单应用,考核难点在综合运用.3试题类型:名词解释、填空、判断、选择、简单论述、证明、计算等.识记类考核基础知识,出在名词解释、填空及判断中,理解类考核知识和基本能力,出在选择和简单论述中,应用(简单应用和综合运用)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般问题和较复杂问题的能力,出在证明及计算题型中.4试卷题型比例:前五种题型建议为占50左右,后两种题型占50左右.5认知层次比例:建议识记、理解、简单应用、综合运用的比例为3:3:3:1或者2:3:3:2.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本课程的实践环节在大学物理实验B课程中完成,实验课程单独记学分,无另外的实践环节.五、教材与参考书1祝之光主编,物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马文蔚编主编,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上、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罗益民、余燕,大学物理(上、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4程守洙、江之水主编,普通物理学第五版(共三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5赵近芳等,大学物理(上、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一版 执笔人:周亚非 审核人:赵红批准人: 石东平 2009年9月9日概率论*教学大纲学 时:48学 分:3开课对象: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性的学科,是应用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金融和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是统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先修课程有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后续课程有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二)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数理统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初步应用概率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了解概率论的最新发展,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随机事件及其概率、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等.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注重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规律与方法的掌握,并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应用概率论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金融和经济研究与经济管理方面的简单的不确定现象问题.(四)教学时数分配课程总学时48,具体学时安排如下: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第一章 随机事件与概率82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3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124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125第五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46合计48(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可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建议理论讲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二、正文第一章 事件与概率教学要点:1.随机事件及运算;概率及其性质.2.概率的确定方法;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贝叶斯公式.3.事件的独立性;贝努利概型及简单运用.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事件及其运算;掌握概率各种的定义.2.掌握条件概率、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等重要概率公式.3.掌握事件的独立性.重点:随机事件和运算、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贝努利概型难点:概率的定义、条件概率、贝叶斯公式第二章 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要点:1.随机变量;分布函数.2.离散随机变量;分布列.3.连续随机变量;概率密度.4.两点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指数分布.教学要求:1.掌握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相关基本概念、性质及计算.2.常用一维随机变量的分布.重点:分布函数、概率密度、二项分布、泊松分布、正态分布、均匀分布难点:分布函数、概率密度、正态密度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教学要点:1.联合分布;联合分布函数、联合分布列、联合概率密度;边缘分布函数、边缘分布列、边缘概率密度;条件分布.2.随机变量的独立性.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向量、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等概念.2.熟练掌握随机向量的联合分布、边缘分布、条件分布的计算.重点:随机向量、联合分布、边缘分布、独立性、条件分布难点:随机向量、边缘分布、独立性、条件分布第四章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教学要点:1.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2.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常见分布的方差.3.随机变量函数的期望;协方差与相关系数;协方差矩阵.教学要求:1.掌握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2.熟练掌握方差的定义及性质;熟练掌握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性质.3.掌握常见分布的数学期望与方差.重点: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定义及性质难点:数学期望的定义及性质、方差的定义及性质、协方差与相关系数的计算第五章 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教学要点:1.收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贝努利大数定理;切比雪夫大数定律;辛钦大数定律.2.林勒中心极限定理;林德贝尔格中心极限定理及李雅普诺夫中心极限定理.教学要求:1.理解随机变量序列收敛的定义及相互关系.2.理解大数定律与中心极限定理.重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难点:大数定律、中心极限定理及其应用三、考核方式及其要求1. 考试形式及时间考试形式: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2. 考试方法参照重庆文理学院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考试方法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平时考查注意采用小论文等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3课程综合评定办法课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半期考试成绩、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共同评定,平时成绩和半期考试成绩各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期末理论成绩占60%.四、课程实践环节及基本要求1.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结合相关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相关的计算.2.配合课堂理论教学,进一步强化对数理统计的理解和应用数理统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通过作业或平时考核形式,让学生进行自己实验和建立统计模型和实证分析,以熟练掌握和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五、教材与参考书 1.峁诗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2.刘次华,万建平.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 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9. 3.盛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李贤平.概率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执笔人:杨春华审核人:杨树成批准人:余大鹏 二九年七月统计学*教学大纲学时:48学分:3开课对象:统计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一、说明(一)课程性质统计学是教育部经济学和管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均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年鉴、统计年鉴等;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经济学、概率论、高等数学等.(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联系社会经济的现状以及专业的特点,理解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能够结合专业特点,补充并深入学习统计学方法的应用,具备处理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统计学阐述的一些数量关系与数学公式,旨在增强我们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洞察力和增强我们对未来的适应能力,重在应用.(三)课程内容框架本课程知识模块按照基本知识、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统计分析顺序讲授. 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认识统计(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发展历程);统计数据的搜集(数据的类型、来源及质量、方案的设计);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预处理、统计表);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集中、离散);抽样与参数估计;列联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四)教学时数分配 课程学时48,具体安排如下:序号教学内容学时分配1第一章 绪论42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74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45第四章 抽样与参数估计96第五章 列联分析67第六章 时间序列分析98第七章 统计指数910合 计48(五)教学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外习题和上机实践几种方法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并重,使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统计理论和数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体做法: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结合上机实践操作,插入案例分析,配合课外的学习,查阅相关资料,适当引入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乐趣.二、正文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点:1. 统计学、统计总体、总体单位、样本;2.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类型.教学要求:1.理解“统计”的涵义,统计研究对象的特点,了解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2.理解总体、总体单位、样本的概念,理解总体的特点,总体和样本的关系.3.了解统计学与经济学、经济管理的关系,了解统计学的其他应用领域.重点: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理解总体和样本的概念.难点:统计总体和样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教学要点:1. 统计数据的类型、几种调查形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2. 标志、变量、指标的概念;3. 统计数据的预处理以及统计分组.教学要求:1.了解数据的计量尺度与数据的类型、统计调查方式、数据的搜集方法2.了解数据预处理的内容和目的3.掌握数据整理与显示的方法重点:掌握统计数据整理与显示的方法.难点:掌握不同类型数据适合的整理与显示方法.第三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教学要点:1. 集中趋势、离散趋势的测定;2. 几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和适用条件;3. 变异指标的概念;4. 标准差的计算.教学要求:1.理解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的概念、意义及计算方法.2.理解变异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掌握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重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内涵;能够运用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来分析问题.难点:掌握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内涵.第四章 抽样估计教学要点:1.抽样估计的意义和一般步骤;2.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准则;3.抽样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4.抽样误差的概念;5.抽样平均误差、抽样极限误差;6.点估计.2.区间估计;抽样数目的确定;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教学要求:1.掌握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准则、主要内容.2.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误差测定;掌握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理解其他抽样组织方式的抽样误差.重点: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估计以及样本量的确定.难点:简单随机抽样的区间估计.第五章 列联分析教学要点:1.列联表,分布与检验;2.列联表的相关测量以及列联分析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教学要求:1.理解列联表的概念、掌握分布以及检验的原理.2.会应用列联分析检验变量之间是否相关.重点:理解列联分析的原理以及应用.难点:理解列联表的概念、掌握分布以及检验的原理.第六章 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教学要点:1.时间数列的意义;时间数列的种类;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时间数列常用分析方法;2.时间数列水平分析指标;时间数列速度分析指标;时间数列的分解与组合;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分析;季节因素的测定和分析;循环因素的测定和分析.教学要求:理解时间数列及分析方法;熟练掌握时间序列指标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抚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油田工程技术岗
- 国家能源济源市2025秋招半结构化面试模拟30问及答案
- 中国广电漯河市2025秋招行业常识50题速记
- 中国联通贵港市2025秋招综合管理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中国联通山东地区2025秋招面试无领导高频议题20例
- 2025年职高冲刺考试题及答案
- 七台河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行测50题速记
- 四平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信阳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中国移动白银市2025秋招面试无领导高频议题20例
- 2025年老年病学住院医师规培出科考试理论笔试答案及解析
- 激光武器物理课件
- 气瓶泄漏应急演练范文大全
- 2025年REACH 250项高度关注物质SVHC清单第34批
- 2025年软件架构师专业技术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八上语文第9课《天上有颗南仁东星》课件
- 2025-2026学年苏教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时练习及答案(附目录P102)
- DBJT15-110-2015 广东省建筑防火及消防设施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BRCGS包装材料全球标准第7版全套管理手册及程序文件(可编辑)
- 公考公共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人保非车险考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