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渗湿药_第1页
利水渗湿药_第2页
利水渗湿药_第3页
利水渗湿药_第4页
利水渗湿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水渗湿药,教学目的与要求:1、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范围、配伍、禁忌等。2、掌握利水渗湿药的分类及各类性能特点3、掌握茯苓、薏苡仁、车前子、滑石、茵陈蒿等功效、应用及相似药物的异同点,4、熟悉猪苓、泽泻、木通、海金沙、金钱草等功效特点5、了解木通与通草的名实混淆。,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概述:一定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又称淡渗利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性能特点:性味:甘淡平(淡能利水渗湿,服药后能使小 便通畅,尿量增多)归经:肾、膀胱功效:利水渗湿-消肿适应范围:水湿内停而引起的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泄泻,痰饮等证 本节重点药:茯苓、薏苡仁 熟悉药:猪苓、泽泻,A茯苓,茯苓菌核,药材茯苓(块),药材茯苓(个),茯苓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别名:茯灵、茯兔、松苓、松薯。 炮制:生用。,茯苓Fuling神农本草经要点:利而兼补,健脾,安神。命名:原名伏灵。本品乃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名。俗作茯苓。别名:云苓、白茯苓、茯菟、松苓来源: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产地:多寄生于松科植物赤松或马尾松等根上。野生或栽培。产于云南、安徽、湖北等,采集炮制:每年79月在长有松树的山坡上寻找茯苓采挖,去掉泥土,晒干,去皮,生用。分为:茯苓皮:为茯苓菌核的黑色外衣利水消肿,用于 水肿。白茯苓:为茯苓菌核内部白色部分健脾、利水、 安神, 治脾虚水湿诸证及心神不宁 。 茯神:为茯苓菌核中间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宁心 安神,治疗心悸、失眠。赤茯苓清利湿热淋证;,性味:甘、淡,平。归经:心、脾、肾。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本品性质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可利水渗湿,又可健脾养心。 1水肿、小便不利。病因病理:水湿停聚,困阻中焦,脾运化功能失常而致。本品有良好的利水渗湿、消肿作用。其特点,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为利水渗湿要药,可治寒热虚实各种水肿。,(1)水肿、小便不利,多与猪苓、白术、泽泻等配伍,如五苓散。(2)脾肾阳虚水肿,常配附子、白术、生姜等,如真武汤。(3)水热互结,热伤阴津,小便不利、水肿,可与滑石、猪苓、泽泻等同用,如猪苓汤。茯苓即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故对脾弱运迟,水湿停蓄者用之,有标本兼顾,一举两得之妙。茯苓还可用于痰饮,前人的经验是“痰饮必用茯苓”取其有利水和健脾作用,如苓桂术甘汤加减治脾虚停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2脾虚诸证。见脘满、食少、便溏、体倦。本品有健脾之功,故临床多用。治脾胃虚弱,食少纳呆,体倦乏力,便溏等配人参、白术、甘草,即四君子汤。治脾虚泄泻,多与人参、白术、山药等配用如参苓白术散。茯苓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健脾补中,二是利水渗湿,肠道水分因而减少,使稀溏的大便变稠。平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食后或吐或泻,均可用茯苓。,3心悸,失眠。本品能益心脾而宁心安神。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常与黄芪、当归、远志等,如归脾汤。治水气凌心之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茯苓甘草汤。朱雀丹:茯神12g沉香6g研末,每服6g,治心悸、失眠、多梦。交感丹:茯神10g香附10g水煎服,治心悸、失眠、多梦。按:其多糖部分可抗肿瘤。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薏苡仁,药材薏苡仁,A 薏苡仁,薏苡仁来源:禾本科薏苡的种仁。别名:薏米、苡仁、益米、菩提子、菩提珠、沟子米。 炮制:生用;炒用。,薏苡仁性能: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本品淡可渗湿,甘可补益健脾,寒可清热排脓。祛肌肉中湿邪,可除痹。其性渗湿而不峻利,补脾而不滋腻。 应用:1、小便不利、水肿、泄泻、脚气等尤多 用于泄泻、脚气。 2、风湿痹痛宜于湿痹筋骨拘挛者。 3、肺痈、肠痈。 其他:湿热淋证、温病、痜疝等;扁平疣; 所含薏苡仁酯可抗肿瘤。 用量用法:1030克。健脾炒用;其余生用。 附:康莱特注射液(薏苡仁酯)对肝癌细胞有较好的毒性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副作用低的抗癌新药,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薏苡仁的水提物有明显降低正常小鼠血糖的作用。,薏苡仁Yiyiren神农本草经来源: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要点: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利水而不伤正,补脾而不滋腻,为淡渗清补之品。清热排脓,除痹用于肺痈、肠痈,湿痹拘挛。可作粥食用,为食疗佳品。鉴别比较:茯苓 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治脾虚湿证常相薏苡仁 须为用。(水肿、泄泻)茯苓性平,健脾作用强,兼宁心安神,用于痰饮、心悸失眠。薏苡仁性凉,祛湿作用强,兼清热排脓,除痹,用于湿痹拘挛,肺痈肠痈。,猪苓,药材猪苓,B猪苓,猪苓来源: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菌核。别名:豕零、猪屎苓、地乌桃。陶弘景:“其块黑似 猪屎,故以名之。” 炮制:生用。,猪苓性能:甘、淡,平(微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 本品淡可渗湿,作用强于茯苓;性平微寒,宜于热性水肿。 应用: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淋浊等。 附:1.伤寒论226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猪苓多糖可抗肿瘤、抗辐射、护肝。,泽泻,药材泽泻,A 泽泻,泽泻来源:泽泻科泽泻的块茎。别名:荬(本经)、水泻、及泻、一枝花、野慈菇、建泽泻、川泽泻等。纲目:“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 炮制:盐炒;麸炒或土炒。,泽泻性能;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功效:利水渗湿,泄热。 本品甘淡渗湿,性寒泄热。利水之功强于茯苓,又可泄膀胱湿热及肾火。 应用:1、水肿、泄泻、带下、痰饮、小便不利。 2、肾虚相火妄动。 用法:泻肾火用盐泽泻,利水用麸炒。,冬瓜皮来源:葫芦科冬瓜的果皮。 功用疏要:本品甘而微寒,入肺、小肠经。功能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尤以热性水肿为宜。临床多用之体弱或脚气所致轻症浮肿、小便不利。其种仁为冬瓜子(仁),上清肺热、下除大肠积滞,可化痰排脓,用于肺痈、肠痈。,第二节 利尿通淋药药性多寒,入肾、膀胱经。善于清利膀胱湿热,利尿而通淋,疏浚水道。用于淋证及尿浊。,A车前子 来源:车前科车前、平车前 的种子。别名:芣苢、当道、车轮菜、 牛遗、马舄、猪耳朵、 驴耳朵、 车轱辘子。 炮制:生用;盐炒。,A车前子 性能:甘,寒。归肾、肝、肺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应用:1、淋证、水肿。2、泄泻宜于暑湿及湿盛水泻,脾虚泄泻也可用。 3、目疾肝热目赤肿痛、肝肾阴虚目昏或翳障。 4、肺热咳嗽痰黄。 用法:包煎。,用法:生用长于利水渗湿,多用于淋证、水肿。炒用渗湿止泻,祛痰止咳力强。多用于泄泻、咳嗽。盐炙益肝肾、明眼目力强,用于肝肾虚弱,眼目昏花。,临床应用: 1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本品善能清热利尿通淋。治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者尤为适宜,常配伍木通、滑石、蒲蓄等,如八正散。治水肿、小便不利,可配茯苓、泽泻等利水消肿药。2暑湿泄泻。本品能利水湿,分清浊而止泻。亦即利小便以实大便,使湿邪从小便中排除而达止泻之功。对暑湿泄泻,尤以水泻为宜。治湿盛于大肠而小便不利之水泻,可单用本品研末,米饮送服;或与白术、茯苓、泽泻等同用。,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本品有清肝明目之效。治肝经风热所致目赤肿痛,可与菊花、决明子、夏枯草等同用。若肝肾不足所致目昏目暗、视物不清,常配伍熟地黄、菟丝子等,如驻景丸。车前子10g大黄12g苍术6g菊花10g,水煎服,治暑季暴发赤眼。4热痰咳嗽。本品有清肺化痰止咳之功。治肺热咳嗽痰多,多与瓜萎、贝母、黄芩等清肺化痰止咳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515g。宜布包煎。,车前草来源:为车前科车前、平车 前的全草 性能疏要:本品亦可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清肺,但渗湿作用逊于其子,而清热力较强,尤宜于热淋尿短赤涩痛;又可清解热毒,用于疮痈、咽痛、痄腮等。内服或鲜品捣烂外敷。煎服,102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滑石B来源:硅酸盐类矿物滑石。别名:液石、脆石、画石、 飞滑石、白玉粉等。纲目:“性滑利窍,其质又 滑腻,故以名之。” 炮制:研末或水飞。 性能:甘、淡,寒。 归胃、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 热,祛湿敛疮。 本品淡可渗湿,甘能和胃,滑可利窍,寒能清热。为暑令常用药。,滑 石应用: 1、淋证、小便不利宜于尿道涩痛者。 2、 暑湿泄泻; 暑热烦渴六一散(加青黛为碧玉散兼目赤肿痛、口舌生疮; 加朱砂为益元散心烦躁扰; 加薄荷为鸡苏散头晕); 湿温。 3、湿疮、湿疹。 用法:入煎剂布包。 按:本品今尚用于慢性胃炎配延胡索、白芍、甘草; 复发性口疮配冰片、银朱外涂; 烧伤作膏外涂。,滑石Huashi神农本草经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临床应用:1热淋,石淋。(热淋:急性尿道炎、膀胱炎;石淋:泌尿系结石)本品功擅利尿通淋,为治湿热淋证常用药。治湿热下注,热结膀胱所致小便淋沥涩痛,常配伍车前子、木通、瞿麦等,如八正散。治石淋,常配伍海金沙、金钱草、木通等,如二金排石汤。,2暑热烦渴、湿温初起。本品既善清热解暑,又能渗湿利小便,有清暑利湿作用,为治暑湿证要药。(1)暑热烦渴、小便不利(夏季伤暑,暑多挟湿,见身热、尿赤、心烦、口渴),常与甘草同用,即六一散。(2)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胸闷,常配伍薏苡仁、杏仁、白蔻仁等,如三仁汤。3湿疮、湿疹。本品外用有清热收湿敛疮作用。治皮肤湿疮、湿疹、痱子,可单用或与枯矾、黄柏等为末,撒布患处;或与薄荷、甘草等配制成痱子粉外用。用法用量:煎服,10一15g。宜布包煎。外用适量。,关木通,通脱木,通草,A木通木通为木通科植物木通、三叶木通或白木通的干燥藤茎。,关木通来源: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木通马兜铃)的藤茎。按:以往尚有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的藤茎充本品使用;2003年4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1版报道:国家药监局取消关木通药用标准;龙胆泻肝丸木通改用木通科木通。别名:通草(古代)。纲目:“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通草,即今之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 炮制:生用。,关木通:为马兜铃科多年生木质藤本东北马兜铃的干燥藤茎。关木通所含的马兜铃酸为有毒成分,用量过大,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中毒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继而呕吐、头痛、胸闷、腹胀、腹泻,或面部浮肿、尿频、尿急、渐起周身浮肿,神志不清等。中毒主要原因为过量服用或久服。据考证,我国历代本草所记载使用的木通为木通科木通,而非关木通。关木通为我国东北地区所习用,有100年的历史,首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考虑到近年来国内外有大量的有关关木通引起肾脏损害等不良反应的报道,故有关部门决定用木通或川木通。,木通性能: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功效:利尿通淋,通经下乳。 本品大苦大寒,性通利。上清心火,下利膀胱湿热;又可通利气血关节,利痹、通乳。 应用: 1、膀胱湿热的淋证。 2、心火上炎,口舌生疮或下移小肠,心烦尿赤。 3、乳汁不通、经闭。 4、痹痛宜于湿热痹痛;但配伍后可用之血虚寒厥证,如当归四逆汤(桂枝、芍药、细辛、甘草、大枣)。 其他:作为辅助药可用于脚气、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不超过6克。,通草来源:五加科灌木通脱木的茎髓。别名:葱草、通草花、方通草、丝通草等。 功用疏要:本品甘淡微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利湿、通气下乳。临床用于湿热下注的淋证轻症、产后乳少等;又可用于湿温初起、水肿等。其药性和缓,利水而不伤阴。,木通、通草名称不同,气味有别。但今之木通,古书称为“通草”;今之通草,古书称为“通脱木”,当知区别,不可混淆。鉴别比较:木通 利水通淋,下乳,用于小便短赤、淋漓涩痛及 通草 产后乳汁不下木通性寒能泄热,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通草微寒,药力较缓,治热淋及湿热轻者宜之。,瞿麦,石竹,瞿麦,石竹,药材瞿麦,C 瞿麦,瞿麦来源:石竹科瞿麦、石竹的带花全草。 按:纲目:“生于两旁谓之瞿,此麦之穗旁生故 也。”本品种子似麦,穗旁生,故名。别名:莲麦、大兰、石竹、洛阳花、南天竺草、竹 节草、剪绒花。 功用疏要:本品苦寒,入心、小肠、膀胱经。功能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用于淋证,宜于热淋有血尿者,产后淋证亦佳;又可用于血热兼瘀之经闭。,萹蓄来源:蓼科萹蓄的全草。别名:萹竹、畜辩、扁竹蓼、竹节草等。 功用疏要:本品苦降下行,微寒清热,可利尿通淋,又可杀虫止痒。临床为淋证常用药,用于热淋、石淋,又可用于蛔虫、蛲虫及湿疹、湿疮、阴痒等。,地肤子,药材地肤子,C 地肤子,地肤子 C来源:藜科地肤的果实。别名:扫帚、王帚、独帚、铁扫把子等。纲目: “子落则老,茎可为帚,故有帚名。” 功用疏要:本品下入膀胱而清利湿热,外可去肌肤湿热而止痒。临床用于小便淋涩不利、皮肤湿疹、湿疮、风疹,并可用于阴痒。,C海金沙来源:海金沙科蕨类海金沙的孢子。纲目:“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别名:左转藤灰。 功用疏要:本品甘淡渗利,寒可清热,善清小肠、膀胱二经湿热而利水道,有利尿通淋之功。临床宜于热淋尿道涩痛者。另可清利湿热而用于黄疸、水肿。入汤剂须包煎。,灯心草:灯心草科灯心草的茎髓。按:证类本草:“生江南泽地,丛生。茎圆,细而长直。人将为席,败席煮服更良。” 衍义:“蒸熟,干则拆取穰然灯者,是谓之熟草;” 本品淡而微寒,主入心经,次入小肠、膀胱经。功能利尿通淋、清心除烦。临床用于小便淋沥涩痛、心火上炎的心烦不眠、小儿夜啼、惊痫等。又可用于喉痹。,C萆薢来源:薯蓣科绵薯蓣、粉背薯蓣的根茎。 功用疏要:本品苦而微寒,归肝胃经。性善下行,功能利湿去浊,以分清降浊为特长;又可祛风湿、通络止痛。临床以善于治疗膏淋、尿浊为特点;又可用于风湿痹痛,以腰背冷痛、下肢活动不利而麻木者为宜。,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性能特点:性味:苦寒(苦泄寒清)归经:脾胃、肝胆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适应范围:湿热黄疸。亦可用治湿疮、湿疹、湿温等湿邪为患病证。临床应用须根据湿热轻重而随证配伍,若黄疸偏湿热重者,常配伍清热泻火解毒药;若黄疸偏寒湿重者,则须与化湿药、温里药配用。,茵陈蒿,药材茵陈蒿,A茵陈蒿,茵陈蒿来源:菊科茵陈蒿、滨蒿的幼苗。别名:因陈、绵茵陈、臭蒿。 炮制:生用。,茵陈蒿性能: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本品苦可泄降,寒可清热,长于清利肝胆及脾胃湿热,且可疏理肝胆之气,故为退黄疸首选药。 应用:1、黄疸阳黄、阴黄均可用。 2、湿疹、湿疮及湿温初起。 按:或认为本品可泄热,可代替柴胡使用。因其性较柴胡柔和,故用于素体阴虚而有实热,因而不耐柴胡之刚燥者。 用量:1030克。临床有用至3060克者。,茵陈Yinchen神农本草经要点:治黄疸要药。命名:本品虽属蒿类,经冬不死,至春因旧苗枯则由陈茎而再生,故名。(因陈)别名:白蒿、白头蒿、棉茵陈来源;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茵陈蒿或滨蒿等的干燥地上部分。产地:主产陕西、山西、安徽等地。采集与炮制;春季幼苗610cm时采收(称棉茵陈)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称茵陈蒿)。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生用。,性味:苦,寒。归经:脾、胃、肝、胆。功效: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分析:味苦能祛湿 入脾胃以祛脾胃湿热-清利湿热 入肝胆以祛肝胆湿热-利胆退黄性寒能清热临床应用:1黄疸。本品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排出,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作用,为治黄疸要药,尤宜治湿热蕴结肝胆所致黄疸。(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胆囊炎)阳黄:病程较短,黄色鲜明,属实热证阴黄:病程较长,黄色晦暗,属虚寒证,黄疸初起,热重于湿,有发热,身目发黄,黄色鲜明,小便短赤,常配伍栀子、大黄等,即茵陈蒿汤。湿重于热,有胸脘满闷,头重身困,大便并不秘结而小便不利,脉濡缓,则配五苓散,如茵陈五苓散寒湿黄疸(阴黄),黄色晦暗,手足不温(多见于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等,常有全身虚寒而挟湿的症候),常配伍附子、干姜等,以温里助阳、利湿退黄,如茵陈四逆汤。2湿温,湿疮,湿疹。本品有清热利湿之功。治湿温邪在气分,发热困倦,胸闷腹胀、小便短赤,常与黄芩、滑石、藿香等同用,如甘露消毒丹。用治湿疮、湿疹,可与黄柏、苦参、蛇床子同用,也可煎汤外洗。,用法用量:煎服,1030g。外用适量。使用注意:血虚萎黄慎用。性能特点:本品味苦降泄,寒以清热,入脾、胃、肝、胆经。功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而退黄疸,为治黄疸之要药。最宜湿热阳黄,兼治寒湿阴黄,还治湿疮、湿疹。药理作用有显著利胆、保肝作用。有降血脂、降血压作用,并有一定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体外实验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对多数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能100地抑制黄曲霉菌丝体的生长,并能促进白细胞分裂,提高T细胞的免疫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茵陈蒿水提物有抗肿瘤作用。,4临床报道现代以本品单用水煎代茶饮,治高脂血症;配桑白皮、丹参等煎服,治痤疮;配土茯苓、桃仁同用,治前列腺炎;茵陈煎汤内服或漱口,治疗口腔溃疡等疾患均有一定效果。,A金钱草Jinqiancao本草纲目拾遗要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