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1页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2页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3页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4页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 2 0 0 1 2 0 2 0 说 明 书 1 目目 录录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及规划背景现状概况及规划背景 1 一 现状概况 1 一 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1 二 自然条件 1 三 行政区划与人口 1 四 社会经济概况 1 五 城镇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2 二 上版规划回顾及实施评价 3 三 本次规划修编的基本背景 3 四 规划依据及修编重点 4 一 规划主要依据 4 二 编制重点 4 五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5 六 规划目标 5 七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5 一 指导思想 5 二 规划原则 6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6 一 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6 一 基本情况 6 二 存在问题 7 二 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8 一 宏观背景 8 二 发展优势 8 三 制约因素 9 四 结论 发展思路调整与发展模式选择 9 三 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 一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10 二 城镇化水平预测 10 三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0 四 产业发展方向 11 四 社会经济发展策略 12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总体规划总体规划 12 一 城镇性质和规模 12 一 城镇性质 12 二 城镇人口规模 12 三 城镇用地规模 14 二 用地现状及评价 14 一 建设用地现状 14 二 用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16 三 构思 16 一 规划理念 16 二 城市发展形态分析 16 三 结构分析 17 四 总体布局及用地规划 17 一 总体布局原则 17 二 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17 三 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目标 17 四 用地规划 18 五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3 一 对外交通 24 二 内部交通 24 2 六 绿地系统规划 28 一 绿地系统现状与存在问题 28 二 绿地系统规划 28 七 景观系统规划 29 一 景观资源现状 29 二 景观系统规划 29 八 环境保护规划 30 一 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污染控制 30 二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及污染控制 30 三 环境噪声标准区划与污染控制 31 四 固体废弃物 31 九 环境卫生规划 31 一 环境卫生现状 31 二 环卫基础设施配置 32 十 市政工程规划 32 一 给水工程规划 32 二 排水工程规划 37 三 电力工程规划 40 四 电信工程规划 42 五 燃气工程规划 44 十一 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47 一 消防规划 47 二 人防工程规划 48 三 防洪工程规划 48 四 防震减灾规划 49 十二 旧城改造规划 50 一 现状概况与存在问题 50 二 旧区保护与更新规划 50 四 旧区保护与更新措施 51 十三 近期建设规划 52 十四 城市远景发展规划设想 54 十五 规划实施策略和政策体系 54 附件一 专家评审意见及主要出席会议人员名单 1 第一部分 现状概况及规划背景 一 现状概况 一 地理概况与历史沿革 1 地理概况 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 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 22o58 38 东经 113o59 18 镇域面积 108 平方公里 它西北部可接广州 南部靠近深圳 香港 处于珠江三角洲广深经济走廊的黄金 地段 同时有国家铁路主干线京九铁路及广梅汕铁路 广深铁路在此交汇 是一个重要的交 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 历史沿革 早在宋朝初期 大沥村就有人类在此聚居生息 南宋末年其余各村落也先后有村民从南 雄珠玑巷迁此安居 于元 明 清三代又有小部分村落相继出现 清道光 1821 年 以前 常平镇境内先后出现一些小圩市 其后由于河道变迁以及社会 环境变化 特别是广九铁路建成并设立常平站 今东莞站 之后 除常平圩日趋繁荣外 其 余各圩相继衰落 建国之前 常平圩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常平古圩 广裕圩 常平新圩 常平 圩原是寒溪水畔一片荒滩 因水运便利 商业和手工业等在此发展 形成常平古圩 其后为 与常平古圩抗衡 在其东端又建广裕圩 因广裕圩辖地广阔 人口众多 水运便利 发展较 常平为快 之后 常平圩为求竞争 又建常平新圩 后来 人们把连成一体的常平古圩和常 平新圩统称为常平下圩 而广裕圩则称为常平上圩 新中国成立后 常平圩与广裕圩合并为 常平圩 曾先后两次称常平镇 并为历届政府机构驻地 1987 年 常平撤区建镇 常平圩被 划分为居民管理区和下圩管理区 二 自然条件 1 地貌地质 常平镇地处东江南部泛洪区 寒溪水流域南段 石马河北段的西部 东南连绵起伏的山 岭 形成丘陵地带 西北部寒溪水贯穿其间 河涌交错 形成埔田地区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境内石马河 仁和水 寒溪水跟山势走向基本一致 为南北走向 镇内主要地层分布为下古生界石英片岩和下朱罗纪砂页岩 除东南部山岭起伏 岩石遍 布 属花岗岩外 其余均属砂岩 页岩 埔田地区是河流冲击层 耕作层深 属黏土类 适 宜种植水稻 山坑田为沙壤土 铁锈水较多 其余为沙泥适中的坑田和涌边田 旱地和山地 多为红壤 赤红壤 黄壤石质土 2 气候条件 常平镇临近南海 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 夏季盛行南风 冬季盛行东风和北风 夏秋季节 7 11 月份 常有八级以上台风 全年气候温和湿润 四季如春 年平均气温 22 无霜期 314 天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79 全镇降雨量充沛 多年平均降水量 1970 毫米 雨量多集中在 4 9 月份 占全年降水量的 87 6 并多暴雨 夏季 6 8 月份多患洪灾 此外 台风和寒潮也会对农业带来较大的损失 三 行政区划与人口 常平镇镇域面积 108 平方公里 辖 31 个村委会和 1 个居委会 31 个村委会分别为下圩 岗梓 桥梓 塘角 苏坑 袁山贝 金美 还珠沥 朗贝 板石 桥沥 卢屋 土塘 麦元 九江水 朗洲 陈屋贝 司马 霞坑 漱旧 漱新 黄泥塘 元江元 横江厦 田尾 白花 沥 沙湖口 白石岗 松柏塘 上坑 木抡 2000 年末常平镇总人口为 38 05 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为 6 22 万人 外来暂住人口 31 83 万人 户籍人口中农业人口 5 17 万人 非农人口 1 05 万人 四 社会经济概况 2000 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 33 02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3053 元 按户籍人口计算 地方财政总收入 3 89 亿元 其中地方可支配财政收入 1 62 亿元 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 7750 元 2 1 农业 常平镇在东莞市内属埔田地区 农业自然资源比较丰富 建国前 由于内涝较多 大量埔 田只能种植单季稻及旱地经济作物 如桑 荔枝 甘蔗等是农业经济的主要成分 建国后 随着农田水利问题的解决 大量埔田能够种植双季稻 水稻生产在 50 年代中期开始在农业中 占据主导地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农业产品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过渡 开发性农业兴起 从而使农业种植布局得到调整 到 2000 年常平镇共有农业用地 22 97 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 9 31 平方公里 农业总产值为 27041 万元 当年价 下同 其中种植业为 13562 万元 渔业 为 2092 万元 畜牧业为 11327 万元 林业为 60 万元 2 工业 建国以前 常平镇工业基础薄弱 处于原始发展阶段 到 1958 年 人民公社成立后开始 重视工业 开办了一些工厂 主要是生产一些简单的农用和民用产品 工业进入起步阶段 进入八十年代 常平镇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地区之一 工业以开办 三来一补 企业的形 式进入大发展时期 其行业主要是毛纺 制衣 玩具 电子 五金制品等 原料由香港运入 在本地加工成产品后运到香港销往世界各地 进入 90 年代 随着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 常平 镇大力兴办 三资 和 三来一补 企业 使工业的增加值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的 50 以上 到 2000 年 常平镇共有工业企业 1348 家 工业总产值为 41 5 亿元 出口创汇 12 7 亿美元 3 商业金融 前清时代 常平镇商业已有一定基础 后来由于河道变迁 广九铁路通车等因素的影响 广裕 常平两圩日趋繁荣 其余各圩相继衰落 近百年来 常平镇商业虽几度兴衰 但对促 进本地区经济的繁荣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79 年改革开放以后 个体商业 集体商业与 国营商业繁荣发展 使常平商业进入了一个兴旺时期 京九铁路通车后 借助于其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常平镇的商业发展迎来新的发展高潮 强大的运输 仓储和转口能力 带动了以全国中部及北部大部分地区特产为主要货源的专业 批发市场的形成 到 2000 年 已有各类批发市场 29 个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6 9 亿元 常平镇的金融业最初是以当铺起家 建国之后逐渐进驻银行机构 其中最早的是农业银行 改革开放之后 各类银行 金融机构及保险机构纷纷进驻常平 建国以来 常平镇的金融机 构发放了大批贷款 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 促进了商业繁荣 到 2000 年 全镇各项存 款余额为 46 8 亿元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 30 2 亿元 4 房地产业 京九铁路通车后 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和繁荣的商业金融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 条件 使房地产业异军突起 常平房地产的发展主要是借助临近香港的优越区位条件和便利 的铁路交通 特别是京九直通车之后 房地产市场更是兴旺 如今已形成紫荆花园 隐贤山 庄 丽城等一批环境优美 居住舒适的知名房地产项目 到 2001 年 5 月 商品房销售面积 165 万平方米 销售金额达 50 亿元 5 文体教育 常平镇现有影剧院 9 个 文化场馆 98 个 公共图书馆 7 个 藏书 9000 册 体育场馆 16 个 能够基本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表表 1 1 11 1 1 常平镇主要文体设施一览表常平镇主要文体设施一览表 名称地址规模 座 占地面积 m2 上座率 常平文化中心东莞市常平镇振华路 12008467 规划建设中 常平图书馆常平再少康乐园内藏书 9000 册 300 金美影剧院东莞市金美村 1382200060 土塘影剧院土塘村 1000230030 桥梓影剧院桥梓村 1100230050 朗贝中心影剧院朗贝村 1000150050 常平体育馆常平镇中元街 1680550060 常平镇现有普通中学 4 所 在校学生 4326 人 职业中学 1 所 在校学生 1161 人 小学 33 所 在校学生 11348 人 6 医疗卫生 常平镇共有医疗卫生机构 38 个 其中综合医院仅一座 其他为门诊部及诊所 卫生技术 人员 558 人 床位数 210 张 其中常平医院占地面积近 100 亩 职工人数 420 人 2000 年全 院门诊量达 84 万多人次 住院人数 1 万多人次 3 五 城镇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 1 社会经济方面 没有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 产业选择存在与周边地区重复 单一化 和对外资过度依赖的特点 不利于长远竞争及发展 2 城镇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滞后 城镇面貌缺乏特色 城镇化质量不高 3 管理体制方面 缺乏全镇统一的管理机制 比如在土地管理体制上 各村委会各自为 政 最终导致工业用地布局分散 不利于经济的集约发展 另外 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造成 城镇建设的混乱 土地资源浪费 二 上版规划回顾及实施评价 常平镇上版总体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 1993 年编制完成 在 90 年代初期 常平镇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城镇一样 发展迅速 特别是随着常平镇铁路枢纽地位的提高 城 镇发展势头有增无减 城镇建设规模大幅增长 在这种背景下 开始了上一版总体规划的编 制 上版规划以木抡工业区 新城中心区和风水埔小区三个详细规划的工作内容为基础 除 对中心城区当时测图范围 20 平方公里范围进行规划外 还对全镇域做了发展控制规划 从道 路网络 用地布局 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制定了远期发展目标 当时广梅汕铁路正在建设之中 考虑到其建成通车后 常平站作为重要的铁路枢纽站 将来很可能成为广 州 深 圳 九 龙 高速列车的中间站 并成为较大的人流物资集散 中心 同时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将带动商业 仓储等行业的发展 并进而影响到地方工业的 发展 因此 上版规划将常平镇的城镇性质确定为 珠江三角洲与广东省东部地区的铁路 枢纽城市 东莞市东部地区的经济中心 并预测到 2015 年城镇人口规模为 40 50 万人 用 地规模约 45 平方公里 在城镇空间布局上 上版规划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以向南发展为主 同时向北面木抡区 寒溪水两岸以及跨广深线 广梅汕成片发展 对城镇道路提出了环状加方格网的形式 上版总体规划指导思想比较明确 对城镇的性质以及规模都把握的比较准确 整个规划 布局结构也较合理 对常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但上版规划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主要体现在对寒溪河两岸绿地的控制及对城市远景 发展形态的预测把握不够充分 致使在快速发展的条件下 失去了对城市建设的约束力及规 划上的指导 使常平的发展大大突破原有规划控制范围 处于一种无序蔓延状态 三 本次规划修编的基本背景 1 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对城镇发展的推动 1999 年 国家有关部门召开了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 本次会议研究了加强和改进城乡 规划工作的措施 讨论了建设部代拟的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征求 意见 本文件对于提高城市和村镇建设水平 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推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将产生重要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 他在肯定城乡规划在促进经济建 设 调整城乡布局 完善城市功能 合理利用土地 改善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协调各项建 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指出了存在的八大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不顾客观规律 盲目扩大规模 违法建设屡禁不止 旧城区超强度开发建设 环境恶化 交通规划和建设管 理滞后 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协调 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严重 村镇建设散乱 区域环境恶 化 历史文化风貌和自然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许多城市的新建筑缺少整体意识等等 这些问 题的提出说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已经高度重视了这些问题 从规划 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高度 阐明了建设和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和问题解决的迫切性 同时也对新世纪的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和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政策导向 城镇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 境的保护和景观形象的塑造 2 广东省城市化发展规划的制定 广东省建设厅已制定了推进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工作指引 新世纪的发展战略 广东城 市化发展规划 本指引在检讨广东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和城镇建设方面成就和问题的基础 上 提出了全省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发展方针 主要目标 任务要求和推进城市化的政 策措施 同时 省委 省政府连续颁发了 关于加快城乡建设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若干意见 和 关于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意见 这些文件和规划指引均高度重视了小城镇建设在广东 省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 如工业布局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 环境保护 城镇形象塑造 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和引导要素集聚等 提出了一系列的整改和实 施措施 省域城市化发展策略的制定和一系列建设指标的提出 为常平镇城镇发展策略的制 4 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也为充分认识常平镇在全省小城镇发展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规模提供了 基础 3 东莞市推进城市化策略的出台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 计划中提出了提升城市功能 进一步推进城市现代 化的具体策略 认为推进城市化应加强与周边城市功能的互补 突出城市个性 从城市整体 角度进行规划 以 一中心两支点 协调发展和加强城镇之间组合的多层次组团式发展的空 间布局形态 即建设以具有国际水平的 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东莞市市区为中心 虎门 常平 两大交通枢纽为支点 现代化小城镇为依托 开放式 组团式的现代化城市 另外 常平镇 被确定为广东省东莞市 7 个中心镇 虎门 常平 长安 塘厦 樟木头 石龙 麻涌 之一 因此 常平镇作为东莞市域东部发展中心 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物流 商贸和工业基地 广东省的中心镇 城镇的地位被提升 这就要求城镇发展和建设应有更高的目标 4 东莞城市发展目标及相关规划的推出 根据广东省省委指示 东莞要抓好城市现代化建设 使其从出口加工基地型城市向区域 性经济中心城市转变 并与广州 深圳等周边城市协调发展 共同构成珠三角组合城市群 在此基础上 东莞市委 市政府提出了 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的战略 目标 为支撑 国际制造业名城 的地位 东莞市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设工作 首先 是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规划和建设 之后是主城区 沿海产业带和东部工业园的规划 这些 规划将逐渐打破东莞市原有城镇集合体的发展模式 构筑新的城市空间及产业格局 常平镇 作为未来东部经济中心 必须在规划和未来发展中合理确定自身的城市性质和产业分工 5 物流园区的建设 借助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 常平镇的商贸流通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 从今后流通产 业发展的趋势和常平镇自身的条件来看 现代流通业将必然作为常平镇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 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而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物流业的发展 常 平镇将建设成为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物流中心 作为现代物流业和物流中心的载体 物流 园区的规划和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成败至关重要 本次规划修编必须通过深入分析来明确物流 园区的选址 规模和用地功能组织以及分析物流园区与城镇其他用地布局的关系 6 原有规划的不适应性 常平镇上版规划完成于 1993 年 规划当时主要侧重于已有测图的 20 平方公里的中心城 区 对镇域的整体发展论述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 常平镇城镇建设与原规划之间的差距逐 渐增大 特别是东莞市新一轮市域规划的编制 对常平镇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升了城镇地 位 使上版规划在很多方面都不能再继续指导城镇发展 本次规划修编必须结合周边及常平 自身环境的变化 从全镇的角度出发 提出合理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策略 在上述背景下 进行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修编 对指导城镇近期和未来发展及建设都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规划依据及修编重点 一 规划主要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通知 2000 年 3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J137 90 5 广东省城市规划指引 GDPG 002 村镇规划指引 6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 计划及 2015 年发展规划纲要 7 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 计划及 2015 年发展规划纲要 8 东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东莞市人民政府 1999 年 9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 2015 10 东莞市村镇规划管理规定 2001 年 11 东莞市常平镇总体规划 1993 2015 12 常平镇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994 2005 13 常平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送审稿 14 常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五 计划纲要 15 常平镇各部门提供的相关资料 5 二 编制重点 为适应常平镇未来发展需要 有必要对原规划进行修改与补充 针对上版规划中存在的 问题与不足 以及今后常平镇发展实际需要 确定本次总体规划修编重点为 1 进一步研究常平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与战略 2 明确城市性质 调整城市规模 3 明确协调与周边城镇的发展关系及东莞整体发展思路 4 统筹考虑工业园区 物流园区与城镇中心区 优化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 5 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做好近期建设规划 6 从常平镇特色出发 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同时做好旧城 旧村改造规划 塑造 常平城镇新形象 7 完善城市道路与公用设施 市政设施规划 五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期限 为使全镇整体协调发展 对整个镇域的空间与资源进行统筹安排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 规划区范围为常平镇镇域范围 总面积 108 平方公里 本次总体规划的期限分为 近期 2001 2005 年 中期 2006 2010 年 远期 2011 2020 年 远景 2020 年以后 六 规划目标 根据国内外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 趋势和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因地制宜 近远 结合 确定科学 合理的城镇发展目标和建设目标 通过布局调整 结构优化 社区改造 功能强化和景观重塑 实现城镇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快速协调发展 把常平镇建设成为城镇文 明和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城镇以及东莞市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七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 指导思想 为实现上述规划目标 在规划过程中必须始终贯彻以下指导思想 1 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编制城镇发展策略 常平镇作为东莞市东部地区的一个支点城镇和经济发展中心 必须通过发挥经济的辐射 作用 带动东部地区的发展 因此 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产业的合理分工以及基础设施的 共建共享等策略加强与周边镇区的合作关系 同时 常平镇作为 京九第一镇 应充分发挥交通优势 利用和整合京九沿线各城镇的 优势 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 2 遵从城市经济发展规律和空间生长演变机理 城市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城市产业结构更替与城市地域空间结 构演变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 城市空间生长机理主要体现城市产业经济组织和生产力布局沿 阻力最小方向和引力最大方向发展的基本原理 反映了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轴线与其对外联系 方向相一致的特点 因此 常平镇总体规划必须尊重和引导城市经济流向与用地发展方向相 一致 同时充分考虑城市建设资金的边际成本因素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保值增值效益 以 提高城市建设的投入产出率 构筑城市开发和建设中土地 设施 服务 经营管理的良性循 环体系 3 保持和强化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整体性和合理性 在常平镇现状城镇空间及功能结构格局基础上 以发展新城带动旧城的改造 通过强化 新旧城区内聚力和相互作用 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适当扩大城镇工业园区的建设规模 从整 体发展和重点突出角度 调整和重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以保障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合 理性和可行性 并使各组团发展方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吻合 城市新型空间形态的构建要强 化新城区与旧城区以及城区与园区的功能互补 交通联系和绿化 景观系统的创造 为现代 化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基础和保证 6 4 挖掘城市特色 塑造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品位 在保持城市空间结构整体性和合理性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常平镇的文化积淀 人文底蕴 和城市形象要素 合理改造旧城 旧村功能 建设新的富有地方特色的功能新区 以引导城 市中心区新型和现代化景观的形成 改善人居环境 这是塑造城市形象和提高城市品位的主 体思路 另外 规划必须充分考虑人文因素对城市结构形态和形象塑造的引导和强化作用 5 建设人居环境优良的生态型城市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对现有生态景观要素的维护 通过地区景观特征的整理挖掘 将 生态环境要素有机地融入到城市空间形态中 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二 规划原则 根据上述规划指导思想 本次规划的编制应坚持以下原则 1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首先要求本次规划修编必须综合考虑人口 资源 发展与环境之 间的辩证关系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不能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布局污染工业 影 响城镇的生态环境 其次 通过制定产业结构调整策略和目标 逐步建立以合理开发利用地 方资源为核心的低投入 多产出 低消耗 高效益的经济结构体系 最后 规划要明确提出 建立以政府为核心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以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支 持和保证 2 近远结合 适当超前的原则 由于规划中一些因素的不可预见性 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预测的准确度难以把握 因此 规划过程中城镇用地规模及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配置水平应适当超前 同时 规划中要重 视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衔接 明确各项设施建设的轻重缓急 在远期目标的基础和指导下 构造近期建设目标和建设计划 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在规划中要重视市民需要 坚持 以人为本 的原则 把现代化人居环境 生态型田园城 市的城市风貌建设放在首位 通过规划 创造整洁 有序 优美 和谐的人类社区环境 规 划初步方案完成后 应开展规划方案的公示 充分听取市民意见 以提高规划的透明度 科 学性和可操作性 4 经营城市的原则 经营城市就是将经营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 建设 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注重把城市的有 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运用市场机制实行优化配置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提高资源利 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实施 合理优化配置城市资源 是实现资源增 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5 统筹协调的原则 由于近年来常平镇发展较快 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较为迅速 城镇建成区与外围居民点之 间的界线日渐模糊 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渐密切 因此 从整个镇域范围来统筹考虑城镇社 会经济的发展和建设用地的安排 对城镇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统一考虑 协调好各村委会 之间 城镇中心区与周边地区之间以及近期与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 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一 社会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 基本情况 2000 年常平镇国内生产总值 33 02 亿元 当年价 下同 在东莞市排名第二位 仅次于 虎门镇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53053 元 按户籍人口计算 排名第三位 表表 2 1 12 1 1 东莞市各镇区经济情况比较 东莞市各镇区经济情况比较 20002000 年 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元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 总值 元 排序 镇区总值镇区总值 排序 镇区总值镇区总值 排序 镇区总值镇区总值 1 虎门镇 36 26 塘厦镇 7151912 大朗镇 13 36 横沥镇 3140323 大岭山 8 23 石排镇 21916 2 2 常平镇常平镇 33 0233 02 樟木头 6309513 樟木头 13 27 篁村区 3072324 中堂镇 8 14 沙田镇 20885 3 3 厚街镇 28 64 常平镇常平镇 530535305314 城区 11 55 石龙镇 3048125 麻涌镇 8 13 茶山镇 20362 7 4 塘厦镇 23 79 凤岗镇 5145115 企石镇 11 55 东城区 2951126 高埗镇 8 12 道窖镇 17720 5 石龙镇 20 31 黄江镇 4901016 万江区 11 19 石碣镇 2902127 茶山镇 8 00 万江区 17424 6 篁村区 16 30 清溪镇 4850717 石碣镇 10 39 东坑镇 2653828 东坑镇 7 43 洪梅镇 14536 7 长安镇 15 96 长安镇 4743518 横沥镇 10 21 寮步镇 2551529 沙田镇 7 41 麻涌镇 12139 8 8 东城区 15 55 桥头镇 4467619 凤岗镇 9 63 谢岗镇 2520830 谢岗镇 4 45 中堂镇 11749 9 寮步镇 15 26 厚街镇 3322620 道窖镇 9 16 高埗镇 2457531 望牛墩 3 64 望牛墩 9225 10 清溪镇 15 00 虎门镇 3287021 黄江镇 8 84 大岭山 2225532 洪梅镇 2 76 城区 7622 1111 桥头镇 13 61 企石镇 3170222 石排镇 8 24 大朗镇 22116 全市 492 71 全市 32477 资料来源 东莞市 2001 统计年鉴 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 1 产业结构 常平镇借助 三来一补 企业的发展 使工业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支柱 工业增加值占 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上升到 50 以上 另外 常平镇由于其连通大京九沿线地区与珠江三 角洲 港澳地区及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的特殊区位优势 逐渐成为京九沿线地区 农副产品 食品物资集散地和珠江三角洲 港澳地区工业产品的配送地 由此带动了常平镇 商贸和房地产业的发展 使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第二 三次 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全镇产业结构由 1992 年的 26 3 44 1 29 6 调整为 2000 年 的 4 9 51 8 43 3 2 外向型经济 改革开放初期 常平镇抓住毗邻港澳的优势 率先于 1979 年办起了第一间来料加工厂 常平毛纺一厂 这使常平镇成为全市乃至全国最早引进外商投资的地区之一 该时期的外 向型企业多数以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 劳动密集型的 三来一补 企业为主 而且外商投资 仅局限于港澳地区 进入 90 年代 随着铁路枢纽地位的确立 常平镇广泛地引进世界各地的 大财团 大公司 兴办 三资 和 三来一补 企业 在全镇工业企业中 大多数以外向型 的 三资 企业和 三来一补 企业为主 到 2000 年 全镇 三资 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0 40 亿美元 出口创汇总额 6 46 亿美元 居全市第六位 年收工缴费 1 01 亿美元 居全市 第三位 3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水平的涵义丰富 但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从居住地的角度按照城镇建成区 内人口占整个区域人口的比重 另一种是从就业的角度按照非农人口占整个区域人口的比重 现状城镇建成区对于东莞市的大多数城镇而言 由于城镇建成区扩展速度较快 且相对建设 质量较差 不能如实反映城镇化发展水平 因此宜采用第二种方法 根据统计资料 2000 年 常平镇户籍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 1 05 万人 外来暂住人口为 31 83 万人 其中约有 70 即 22 28 万人从事非农业劳动 因此 2000 年实际的城镇人口约为 23 35 万人 按总人口 38 05 万人计算 城镇化水平达 61 31 4 各村委会基本情况 从表 2 1 2 可以看出 常平镇各村委会之间发展不均衡 其中工业总产值最高 土塘 与 最低 上坑 的村委会之间相差 234 倍 当年可支配收入最高 桥梓 与最低 卢屋 的村 委会之间相差 27 倍 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 板石 与最低 卢屋 之间相差 2 23 倍 这主 要是由于区位条件及发展基础的差异所造成的 表表 2 1 22 1 2 常平镇各村委会经济情况比较 常平镇各村委会经济情况比较 20002000 年 年 经济指标 村委会 总人口 人 户籍人口 人 外来人口 人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当年可支配收入 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下圩 714374463993638188111126 岗梓 109812452852921368356622 桥梓 1707822911478722984459510605 塘角 108398301000926048298890 苏坑 1426332521101178464036621 袁山贝 22067329818769584619977777 金美 239932253217401475033458100 还珠沥 1142225058917136213597600 朗贝 2124118031943866008977977 板石 1605617731428315100164511320 桥沥 303622879274832840415478437 卢屋 242664717796191705303 土塘 2511524672264810755816997899 麦元 1032993393962378410427771 九江水 796512296736357115657683 朗洲 2607555205230873825896 陈屋贝 1031995393661688011417104 司马 178892446154432663322899710 霞坑 429063736536993236027 漱旧 4290637365310154266098 漱新 774710786669263611536123 黄泥塘 4220844337634504546123 元江元 12370127011100485614087840 横江厦 98162640717665506757000 田尾 30131313170022173235270 白花沥 149758291515411455928 沙湖口 3577826275157095146077 白石岗 74583331412723645386601 松柏塘 79692153581617634866075 8 上坑 359476028344597188005 木抡 232431951212924777204910010 资料来源 东莞市 2001 统计年鉴 二 存在问题 纵观常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量高质低 主 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 经济总量较高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虎门镇 位居东莞市各 镇区第 2 位 但由于外来暂住人口数量庞大 若按总人口 38 05 万人计算 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仅为 8577 元 同时由于外来暂住人口主要参与生产 而不参与消费 并没有真正融入到城 镇社会经济之中 因此 城镇整体社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较低 2 2000 年三次产业结构 达到 4 9 51 8 43 3 相对较为合理 但各次产业层次不高 其中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 仍以 传统作业方式为主 工业则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规模较小 科技含量较低 虽然房地产业 物流仓储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常平镇第三产业的层次 但第三产业的服务质 量和现代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按非农就业人口计算 2000 年城镇化水平为 61 31 相对较高 但由于城镇各项设施建设滞后 环境质量较差 城镇建设的整体水平与 上述城镇化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因此 城镇化质量不高 二 发展条件综合分析 一 宏观背景 1 经济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引发了新一轮全球资源 市场 人才 技术的重新组合和配置 导致全球竞 争的加剧 为寻求发展机遇 许多国家和利益集团通过区域集团化和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兼并 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过程中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开放 抓住机遇 参与竞争 才能实 现可持续发展 2 有利的国内环境 2000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8 9 万亿元 九五 其间年均增长率达到 8 3 大大高 于 3 8 的世界平均增长率 即使在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以及 2001 年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下 我国经济仍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增长率分别达到 8 8 和 8 2001 年上半年 相比之 下 中国经济明显地成为一枝独秀 北京申奥的成功 上海 APEC 会议的举行和 WTO 的加入又 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经济的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另外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从宏观上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 同时也给东部地区的发展提供 了更多的市场机遇 3 快速发展的区域环境 常平镇所处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之一 是广东省乃至全国外向型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后多年的发展 使该区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城市发展水平上都 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到 2000 年 珠江三角洲的国内生产总值达 7030 亿元 约占整个广东省 的 70 左右 自 1981 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7 9 其中广州 深圳发展迅速 国内 生产总值分别跻身于全国第三位和第四位 成为区域两大中心城市 带动整个珠三角地区的 发展 东莞市在改革开放以来 借助外向型经济 二十年来以平均每年 20 的增长率蓬勃发展 到 2000 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488 亿元 成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另外 京九沿线在京九铁路的带动下 逐渐发挥资源优势 使经济实力逐渐提高 增长速 度开始超越全国 二 发展优势 1 良好的区位优势 常平镇的区位优势从空间层次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常平镇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的东部 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其次 它西北部可接广州 南部靠近深圳 香港 地处粤 港经济带的中间地段 再次 京九铁路的开通又使常平镇成为京九沿线经济带中的一个商贸 重镇 自京九铁路 广梅汕铁路在常平镇与广深铁路交汇以后 常平镇便成为珠三角经济发 达地区与京九沿线经济带的连接点 成为区域优势互补 相互促进的重要桥梁 区位优势十 分明显 9 2 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 常平镇地处京九铁路 广梅汕铁路 广深铁路的交汇点 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 中心 常平镇现设有东莞站 东莞东站两个大型铁路客运站 每天有 94 班列车停靠 2000 年 客流量达 835 万人次 其中东莞东站是广梅汕线 京九线上一个重要的枢纽大站和广深线上 的二级大站 并在此设有国家一级铁路客运口岸 2000 年该口岸出入境的旅客达 47 万人次 3 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 据 1998 年 中国京九发展年鉴 记载 常平作为一个镇级行政区 同京九沿线 98 个县 市 区 相比 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财政收入 人均储蓄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名列榜 首 因而被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誉为 京九第一镇 在东莞市 32 镇 区 中 2000 年 国内生产总值为 33 02 亿元 仅次于虎门镇 排名第二位 因此 在经济实力上无论是在京 九沿线还是在东莞市 常平镇都位居前列 为今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较为发达的商贸流通业 常平镇在巩固提高外向型工业的同时 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商贸流 通业 到 2000 年底 全镇有各类批发市场 29 个 市场总经营面积近 10 万平方米 全镇建有 两个大型的铁路货场 年总货运能力达 450 万吨 仓库总面积近 10 万平方米 具有强大的客 货运输 仓储 转口能力 常平镇作为大京九沿线省市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物流集散地 的大商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5 城镇地位的提升 东莞市在城市化战略中将常平镇列为两大支点城镇之一 要把常平镇建设成为东莞东部 的经济中心 华南重要的交通枢纽 物流中心 东莞市对常平镇的定位使常平镇的城镇地位 得到进一步提升 其结果将使常平镇成为东莞市域内优先发展的城镇以及建设和发展的重点 这将给常平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比其他城镇相对更多的机遇 促进常平的快速发展 三 制约因素 1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外来暂住人口较多 再加上居民环境意识较差 使生活垃圾随处堆放 另外 由于 工业用地分散 布局不合理 毛纺 五金制品等污染行业居多 使寒溪河水质严重恶化 城 镇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固体废弃物等随意堆积 整体环境质量的恶化不仅影响了城镇的景观形象 更直接影响了城镇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进而威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2 基础设施滞后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 常平镇的城镇建设速度较快 而城镇规划和管理工作相对滞 后 使城镇建设整体水平不高 城镇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水 电等供应能力较低 缺水缺电现象较为严重 3 城镇建设较混乱 城镇建设整体功能配置不尽合理 居住与工业用地相互混杂 相互干扰 另外 城镇建 筑密度较大 缺少开敞空间 且公共空间的塑造 城市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掘意识较为薄弱 城镇特色不够鲜明 从而影响了城镇整体形象 四 结论 发展思路调整与发展模式选择 宏观环境的变化不仅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多重挑战 集中 地表现在城市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 只有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才是赢得竞争的唯一方式 因此 常平镇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劣势 通过调整发展思路 对发展模式做出新的选择 促进 经济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1 发展思路调整 1 产业和空间发展思路调整 常平的优势在于区位和交通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 而土地资源却相对短缺 因此 今后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资金 技术密集型的第二产业 空间上应采取集中布局形态 改变目前分散布局形态 在发展城镇的同时重点加强生态环境 10 的保护建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 竞争思路调整 为发挥今后常平镇作为东莞市东部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必须通过 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来增强城镇的凝聚力 因此 应以通过合作来增强区域整体实力来提高竞 争地位的竞争方式来取代区域内部竞争的方式 2 发展模式选择 结合发展思路调整以及城镇现状发展基础 确定今后常平镇应采取集约式和向外辐射带 动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即改变目前粗放的发展模式 采用集约式的发展方式 同时增强对周 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逐渐发挥经济中心的作用 三 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一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1 经济总量预测 常平镇的国内生产总值从 1991 年的 3 80 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33 02 亿元 当年价 年平均增长率为 27 2 其中自 1996 年京九铁路通车以来 国内生产总值由 13 25 亿元增加 到 2000 年的 33 02 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 25 6 2000 年常平镇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4 9 51 8 43 3 其中第三产业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 根据常平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 五 计划 十五 期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25 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本次规划在预测时确定了三个经济增长方案 即高速增长方案 中速增长方案和低速增长方案 其中高速增长方案的支撑条件是 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仍保持目前高速的经济发展形 势 常平镇的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建设达到相当的规模 并形成 推进型 的支柱产业 带 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形成强大的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群 常平镇充分发挥区位 交通优势以 及东莞市东部经济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形成广阔的市场空间 其中低速增长方案的支撑条件是 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竞争 优势降低 常平镇的工业园区及物流园区没有形成预期的规模 支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遇 到外界因素的阻碍或是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体系 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够理想 没有 形成广泛的市场空间 中速增长方案则是折中考虑以上条件 同时依据广东省 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东莞市经济 发展趋势的相关资料和分析 三种方案预测结果如表 2 3 1 所示 表表 2 3 12 3 1 常平镇规划期内各阶段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三种方案比较 常平镇规划期内各阶段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三种方案比较 方案类别 2005 年2010 年2020 年 增长率 251812 高速增长方案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100 77 230 54716 02 增长率 201510 中速增长方案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82 16165 25428 61 增长率 18128 低速增长方案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75 54 133 13287 42 本次规划采用中速发展方案作为规划中基础设施发展规模确定的基本依据 根据这一方 案 2005 年 2010 年和 2020 年全镇的经济总量分别为 82 16 亿元 165 25 亿元和 428 61 亿 元 2 产业结构 考虑到 十五 期间 常平镇将重点发展包括信息服务业 商贸物流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和科技咨询服务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 使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因此在其优越的 区位条件影响以及政府政策支持下 第三产业的比重仍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 到 2005 年 三 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4 5 50 5 45 0 左右 2005 年以后 常平镇的第三产业仍将继续发展 特 别是随着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完善 其经济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从而带动第三产业服务的半径 也将不断扩大 特别是与现代物流业相关的第三产业得到不断强化 到 2010 年 三次产业结 构调整为 4 0 49 0 47 0 左右 2020 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 0 44 0 53 0 左右 二 城镇化水平预测 今后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渐推行 将根据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与非城镇人口 并逐渐 取消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的划分 因此 对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应根据城镇人口的比重来预 测 但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