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四 第一讲 创新演练经典化.doc_第1页
选修四 第一讲 创新演练经典化.doc_第2页
选修四 第一讲 创新演练经典化.doc_第3页
选修四 第一讲 创新演练经典化.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开平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部,开平碉楼鼎盛时期达3 000多座,现存1 883座,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在国内乃至在国际的乡土建筑中实属罕见。(1)由材料可知,碉楼属于_(乡村聚落或城市聚落)。(2)开平碉楼的兴起除与过去社会治安因素有关外,还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试分析当地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特点。(3)我国许多典型的、保存完好的民居村落,像皖南的宏村、西递等,都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而北方较少,试分析自然原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乡村聚落的知识。第(1)题,由对碉楼的描述和文中“乡土建筑”的文字可知应属于乡村聚落。第(2)题,开平碉楼的兴起是因为一方面过去社会治安差,碉楼高大封闭可以抵御入侵;另一方面也和当地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及多洪涝灾害等自然环境相适应。第(3)题,这些古村落之所以保存完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处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与外界交往少。答案:(1)乡村聚落(2)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且多受台风暴雨侵袭,常有洪涝之忧。(3)这些古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因地势不同而形态各异,各具特色;这里多山地丘陵,相对封闭,交通不便,对外交往甚少,少受外界侵扰,故保存完好。2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城市的“空心”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并将城市文化和产业等带到郊区,在郊区构建了许多超级市场、高级住宅、大型停车场,且在老城区和新城区或卫星城之间迅速发展高速公路和地铁等交通运输,整个城区人口出现负增长。材料2:部分国家城市化及其经济发展情况统计图(图甲)和部分国家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百分比统计图(图乙)。(1)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图甲和图乙中的_、_、_等国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_,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有关材料1中叙述的现象,正确的说法是(双选)()A是社会生产力退化的表现B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C是城市化发展的继续D是大量非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人口造成的(3)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可以体现_水平,二者的关系是_。(4)由图甲和图乙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城市化特点等知识,以及对图表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第(1)题,由材料1中提到的城市的“空心”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及促使这种现象出现的条件,可以判断这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出现于西方发达国家,导致其出现的原因可充分挖掘材料1而得出。第(2)题,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因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已经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其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化继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城市化的质量在提高。第(3)、(4)题,材料2中的图甲充分反映出城市化和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同一国家不同年份比较,人均GDP上升,则城市化水平提高;不同国家相同年份比较则显示人均GDP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图乙则反映出不论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其城市化水平都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但同一时间、不同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不同,同一时间段内变化幅度也不同。答案:(1)英国美国日本逆城市化现象交通和通信的现代化,缩短了城市与郊区之间的距离;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区人口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新商业区在郊区的发展,为居住在郊区的人们提供了便利的服务。(2)BC(3)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4)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在70%以上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成为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极不适应3(2012南京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1:下图为我国开放城市(地区)分布图。材料2:城市景观图。材料3: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汽车的拥有量日渐增多,交通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污染日趋严重。(1)依据材料1简要描述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的分布特点。(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材料1中乙城市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3)根据材料3,解释说明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可能造成的影响。(4)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在治理城市交通污染问题上的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开放地区与开放城市可知,这些地区和城市主要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交通便利有利于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第(2)题,图中乙城市是喀什,可从位置、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其区位优势。第(3)题,城市景观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其对气温、降水、日照、风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第(4)题,交通污染主要是交通工具带来的尾气、噪声等污染,据此可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答案:(1)沿海、沿江河、沿铁路干线、沿边境线分布。(2)(乙城市)喀什:边境贸易,民族政策和特区政策,独特的旅游资源。(3)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降水增加;湿度降低;日照因云量增多而降低;风速降低(风速在高大建筑物之间会增大)。(4)合理进行城市交通路网规划;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加大城市绿化建设;采用清洁能源技术等。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1:2011年4月28日,我国发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9.68%,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材料2:我国城市化地区差异 材料3:我国某聚落1968年、2010年相同比例尺示意图。(1)根据材料3分析当地最初形成乡村聚落的原因。(2)根据材料2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特点。(3)根据材料1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4)根据材料3分析该区域未来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趋势。(5)随着材料3中城市的快速发展,该城市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请提出你的应对措施。解析:第(1)题,材料3中最初村落的形成条件应从地形、气候、自然环境、农业发展等方面去分析。第(2)题,分析我国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可从城市人口所占的比重、特大城市数量、及新增特大城市的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从材料1可知,我国城市化的水平较低,但发展的速度较快。第(4)题,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推动的两股力量。城市化促进当地工业化进程,工业化带动城市规模扩大。第(5)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会使城市局部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产生如城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自然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还会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社会环境问题。治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根据所学知识,提出一些一般做法即可。答案:(1)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沿河分布,地形平坦,利于耕种;居住环境舒适,依山傍水,环境优美。(2)经济发达的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特大城市的数目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新增的特大城市东部地区较多。(3)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的速度较快。(4)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推动的力量。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