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doc_第1页
社会学视野中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doc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 2) 价值命题。按照霍曼斯的观点, 行动的结果对某人越是作弊有机可乘。此外, 某些高校和教师对考试作弊者采取的宽容少地受到任何一个 C 的负面影响。表 3 列出了成功和失败的企业集团 C 因素的平均比例。4CS 与战略在正在蓬勃发展的家族企业里, C 表现了不同程度。一般都 混合使用 CS 来维持竞争优势的建设, 并利用这些资源来推动和 实践的组织和领导, 形成自己的能力和资源。但重点将根据所奉 行的战略有所不同。蓬 勃 的 原 创 型 家 族 企 业 如 Michelin, W.L. Gore, Tetra Pak and Fidelity 尤其强调指挥方面, 因为这样为领导者快捷决策、创 新、抓住新的机遇提供了自由空间。他们还利用了社区共同体的 优势, 使来自不同技术和职能部门的人员“ 无边界”地共同努力, 迅速将他们的创造革新商品化。New York Times, Timken, Coors and Nordstrom 的质量领导 者和技工当他们为核心能力而深度投资时更青睐于连续性, 当 他们并招聘和激励最佳素质的人才提高质量的时候就发挥社团 共同体特征。Cargill, Tyson Foods, Wal- Mart and Ikea 的运营者创造了新 的商业模式, 他们都能够占据价值链某个特殊的高级环节, 剩余 的部分与其他伙伴合作。他们强调连续性长期投资以完善 某 个 环 节 的 基 础 能 力和 联 系 以 使 家 族 对 合 作 伙 伴 发 生 影 响。刘巨钦系湘潭大学商学院教授、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院长; 吴 维辉单位, 湖南康星百货连锁有限公司远程规划第 38 卷, 第 6 期, 2005 年 12 月Danny Miller and Isabelle Le Breton- Miller翻译: 刘巨钦 吴维辉表 3.成功和失败家族企业 CS 因素的比例比较* 在统计 0.05 水平上, 比例表现得大为不同CS 因素成功企业( %)失败企业( %)连续性实质性的使命与财务结果主题化、基于能力的战略 集中、长期性的投资有耐心的股东长行政实习与任期 均衡的连续性过度的连续停滞不前.54.86.72.52.80.69.03.37.39*.04*.44.63.37.48*社团性克拉里昂价值观一丝不苟的选举与社交 员工福利非正式的、自主的、团队合作 均衡的社团性过度的社团性孤立.66.57.64.62.62.12.40*.14*.28*.19*.25.55*联系 联系 联系慈善合作行动 接近顾客持续的接触 良好的法人均衡的联系过度联系裙带关系、依赖性.51.56.52.42.50.07.33.27*.35.29.31.28指挥原创性勇敢 革新高层团队凝聚力强 均衡的指挥过度指挥冲动、傲慢的 CEO.78.80.67.54.70.03.63.40*.44.13*.40.44*心安理得地实施作弊计划。“ 在问到导致大学作弊的原因”时, 有40.3%的同学认为是“ 考场管理不严,给作弊者以可乘之机”,有 378%的同学认为是“ 作弊手段的隐蔽和高明, 作弊容易成功”,有11.9%的同学认为是“ 监考教师不负责任,对作弊现象听之任之”,有10.0%的同学认为是“ 监考教师抓住作弊学生后,不报学校处理,纵 容作弊行为”( 王金彪、张丽霞, 2004) , 从这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知 道, 作弊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作弊带来的巨大回报, 另 一方面是获得此回报的具备很大的概率, 正是在这种两方面共同 作用之下, 部分学生理性的选择作弊这种方式。2、大学生作弊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按照社会学的观点, 社会化就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 中, 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 知识的学习, 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其中个人社会化受到很 多因素的影响 , 这里面有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同辈 群 体等因素。大学生在大学里接受教育我们可以看作为社会化过 程中的继续社会化, 在这个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 大学生中的很 多行为都是从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里面习得的。大学生考试 作弊这种行为习得也是这样的。在大学里面, 同辈群体影响是不 可低估的, 在某种程度上超过老师的影响。3、大学生作弊是一种接受社会倡导目标但拒绝制度化手段 的一种越轨行为。越轨( deviance) 行为, 一般指偏离或违反或偏离规范的行为。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 Robert King Merton 分析, 个人行动适应模式 有五种: 一是遵从, 也就是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和采用制度化的 手段。二是创新, 也就是接受社会倡导的目标而拒绝采用制度化 的手段。三是仪式主义, 也就是采用制度化的手段但拒绝社会倡 导的目标, 比如惟命是从的官僚。四是隐退主义, 也就是对社会 上提倡的目标和手段都拒绝, 如沉湎于药物或流浪等。五是反 叛, 即接受某些目标与手段, 但又拒绝某些目标和手段。从他的 分类中, 我们可以把大学生作弊的这种越轨行为看成个人行动 适应模式的第二类的“ 创新”和第五类的“ 反叛”。也就是接受社 会倡导的目标但拒绝制度化手段的一种越轨行为。二、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本之策针对大学生作弊, 许多学校都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但是效果 不是很理想, 作弊之风仍是屡禁不止, 如何有效地控制大学生考 试作弊这种行为呢? 笔者觉得应该从两个大的方面下功夫。1、控制形式合理化。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控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积极控 制和消极控制; 硬控制和软控制;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等。下面 笔者仅从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谈一下大学生作弊的对策。积极控制就是通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诱导社会个 体遵从社会规范并对其进行奖励。按照社会交换论的观点; 人们 认为某一行动越有价值, 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 人们越是认为 某一行动易于成功地得到报酬, 就越可能从事这种行动。正是这 样, 我们可以通过树立榜样, 对于遵守规范的给予一定的奖励 , 这种奖励或是物质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比如我们可以对那些期 末考试讲诚信凭自己实力而没有及格的学生实行一定量的奖励作用。一般来讲, 单纯的消极控制不应该提倡, 那样的效果也不明显, 如当前各个高校对考试作弊的惩处力度可见一斑, 从警告 处分, 到取消学位、开除学籍, 但最终还是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考试作弊之风愈打愈猛。因此, 对待大学生考试作弊在运用控制理论的时候应该双 管齐下, 将积极控制和消极控制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 对待大学生考试作弊这种行为我们不应该放任自流, 而应该加 强监管的力度, 比如加强监考老师的教育及对失职的惩处, 对学 生考试作弊的惩处等方面。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加大积极控制 的力度, 对于参加考试的考生建立电子档案, 对于那些诚信考生 在一些诸如升学、评优等方面享受特殊的照顾的政策, 通过消极 地惩处和积极地引导这两个方面更好地对待作弊这种行为。2、评价系统的科学化。目前各个高校主要通过考试这种评价系统来考 核 人 才 , 用 人单位也根据学校的评价系统来( 如奖学金、各种证书等) 来选 拔我们的毕业生。但是, 作为考核学生的这个评价系统本身就存 在着问题 , 比如, 考试的形式比较单一, 考试的内容重记忆能 力 而轻创新、实践能力等。前面笔者讲过, 当一个社会目标缺乏制 度化手段的时候, 就容易产生各种越轨行为。正是由于学生和用 人单位目标以及高校评价系统之间缺乏合理地制度化手段 , 即 一些学生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来达到学校的目标以及用人单位 的要求, 于是他们就寻求作弊。针对上述的这些弊端, 笔者觉得对于考试作弊我们不应该 一味地强调“ 严打”, 尤其在当前提倡“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下, 我们应该更多地反思现行的评价系统, 正确发挥评价系统选拔 和考核人才的作用, 为学生达到这些目标提供更多的制度化的 手段。一方面社会上用人单位应该改变选拔人才的观念, 不拘一 格选人才, 改变单纯地以毕业生在校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证书作 为单一的评价标准, 选拔人才的形式应该多样化; 另一方面就是 我们目前的学校的评价系统也应该科学化, 考试不应该作为评 价学生的唯一因素, 我们评价系统应该侧重于大学生的创新和 科研能力的培养而不只是理论知识的单纯重复。比如我们可以 针对高校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那些记忆性类 的像 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这类课程, 我们可以采取开 卷考试的方式, 这些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大学生的思想 道德修养, 如果单纯地考记忆那么就可能导致目标置换, 将手段 型的目标当成最终的目标; 另外, 对于有些课程, 我们可以通过 让学生写论文的形式, 将学生的论文作为卷面成绩等。总之, 我们应该根据各个学科的自身的特点, 采用灵活多样 的考试形式, 围绕着高校的培养目标, 尽量为那些高校学子提供 更多的制度化手段, 而无须采用作弊那种非制度化的手段去实 现目标, 这才是我们治疗学生作弊病症的最好良药。作者单位: 四川西华师范大学参考文献1王金彪、张丽霞, 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调查及其对策J, 大学 教育科学, 2004。2谢 立 中, 西 方 社 会 学 名 著第 p254M, 江 西: 人 民 出 版 社 2001版。3童星,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