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doc_第1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doc_第2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doc_第3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doc_第4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 摘要: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导入作为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环节,也称开讲艺术。本文主要从不同年级导入方法的选择;自身素质不同的教师导入方法的选择;不同教材导入方法选择入手,介绍了激情导入法;联系生活导入法;释题、简介导入方法;歌舞、演示导入方法;推理导入方法;联系课文内容导入法等。以下结合我的实习情况,谈谈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技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导语设计;设计技巧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潜心设计课前导语,不仅具有“先声夺人”之效,而且能够创设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无限情趣,激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因此,语文教师善于设计导语,就为成功的课堂奠定了基础。我在实习过程中听了好多课也亲自讲了几节课,根据实习过程中的经验以及对听课记录的总结发现,设计导语,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自身素质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只要从这几方面认真着手,切合实际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导语,语文课堂教学导语设计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一、不同年级导入方法的选择 不同年级(低、中、高)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心理因素以及生理特点是有差别的,因此,他们的教学导入方法也应该不同。某些方法在某个年级是有所侧重的,不能随心所欲或想当然的运用,那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有侧重点、有目标的选择适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导语是必要的。 (一)、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应该侧重激发情趣导入 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天真活泼,思维活跃、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等特点,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非常必要,可采用猜谜语导入法,故事导入法,儿歌导入法等。 1.猜谜语导入法 即在授课前先提出一则与课题或课文内容相关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引发其兴趣。1在听鹅一课时,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脚穿红靴子,唱歌伸脖子。打一动物。”然后揭示课题鹅。王老师在教青蛙的眼睛一课时,先出谜语“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行也坐。打一动物。”让学生猜出“青蛙”,然后教师顺势引发,青蛙有一双鼓着的大眼睛,由于它的眼睛非常特殊,所以它吃昆虫很有趣,你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学习青蛙的眼睛这篇课文就可以搞清楚。由此导出新课。 2.故事导入法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只有运用故事,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习过程中,听狐狸和乌鸦一课时,老师上新课前先用儿童语言生动地讲起这个故事:从前,森林里的一颗大树上住着乌鸦妈妈和它的三个孩子。有一天,三个孩子饿的呱呱直叫,乌鸦妈妈只好飞出去给它们找食物,它飞呀飞呀,飞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片肉,它高兴的叼着肉飞了回来,站在大树上休息。这时,住在树下洞里的狐狸也出来找东西吃,它伸伸懒腰,抬头看见乌鸦妈妈嘴里的肉,它馋得直流口水,于是它想出许多办法,终于把乌鸦妈妈嘴里的肉骗来吃了。小朋友,你们想知道狡猾的狐狸用的是什么办法吗?现在就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看看。由此导入新课。这个导语设计,老师在最后为同学们设置了一个疑问,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语言,同学们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 3.儿歌导入法 在语文教学中“词语的正确搭配”本来就是比较枯燥的教学内容,但在实习时听到的一节课中,教师在讲“词语的正确搭配”这一内容时,开始时先念一首儿歌:“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抬着大车拉大轿,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上漂,你说可笑不可笑?”随着儿歌的结束,孩子们放声大笑,笑声中,已初步体会到正确搭配词语的重要性,在讲授“词语的正确搭配”这一知识时效果会更好。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儿歌,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二)、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应该侧重联系生活实际导入联系实际导入是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是常用的一种导入新课的方法。在“九年义务教育六年级小学教科书”中,中年级的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实际相接近,如养花、金鱼等,可启发学生联系各自的实际,说说养花和养鱼的情况,然后启发学生注意,课文中作者是怎样写“养花”和“养鱼”的。在教养花一文中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你们养过花吗(这时同学们已经交头接耳的说开了)?下面同学们就把各自喜欢花的原因和养花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好吗?同学们各个踊跃参与,说着自己的感受和养花的原因。老师积极评价了同学们的回答,并话题一转说,同学们都这么喜欢花也养过花,那么老舍先生是怎么养花的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所学内容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带着问题学习,这样导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很好。在教金鱼一课时,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她说,“同学们,你们见过鱼吗?养过鱼吗?都养了哪些鱼?能说说它们的名字和生活习性吗?”刚开始老师设计的一连串问题都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同学们都有话可说,这样的问题点燃了同学们的激情,老师话音一落同学们就说开了,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接着老师让个别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养鱼的经历和平时观察到的鱼的生活习性。同学们的回答内容丰富而精彩,语言表达能力极强。老师在此基础上话题一转说:“同学们说了好多鱼,也说了好多它们的生活习性,看来同学们都是平时爱观察、爱学习的好孩子。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认识一种鱼,它的名字叫金鱼,看看它和大家所说的鱼有什么不同。”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能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将自己的生活实际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了起来,使同学们的认识更加深刻,便于把握课文中心,理解课文内容。 (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应侧重释题,简介(作者)导入 1.解释课题导入方法 标题是知识的窗口,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从标题着手往往可以知道所学知识的要点。有的课题言简意赅相反有的有难解的词语,这时可抓住关键词语或中心词的解释导入新课。2教学将相和一课时,可抓住“和”这一关键词,让学生先弄懂“和”的意思是“和好”,然后教师引入:“我国古代战国时候的赵国有一个叫蔺相如的文相和一个叫廉颇的武将,他们都为赵国建了丰功伟绩,可是他们一度不和,后来又和好如初,你们想知道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将相和这一课。”由此导入课文。 2.简评作者导入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多为名家手笔,作者中不乏光耀文坛的巨匠,初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曾为人类,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中的优秀者其探求人生真谛及真理的勇气,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敬仰。老师在授课之处,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为是一个好办法。3如在教望庐山瀑布时,教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说:“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先对作者做一简单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这样导入新课,不但介绍了作者,而且所说内容与课文紧密联系,对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这里只是从小学低、中、高年级的不同将导语设计分了三大类,但小学语文导语形式很多,教材及相关知识可设计成导语的内容也很多;但最常见最普遍的应用到低、中、高年级的导入方法是“联系课本知识导入新课法”,这种导入方法应用广泛且不偏离主题,但导入时要抓住中心段导入新课,中心段是课文的中心所在,对中心段的理解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教师先出示中心段的投影,让学生边读边理解,看看中心段讲了几层意思,然后学生读课文,体会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总理的工作劳苦?从哪些方面写总理生活的俭朴的?从而导入新课。4这种以“联系课本知识导入新课”的方法,教师可以是精彩的口述课文内容,也可以是对课文中心内容设疑等。这种方法灵活多变,可根据教师自身特点,适而用之。但是具体设计什么,怎样设计,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还要能够深入细致观察生活,全面把握学生的知识面。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将各种导语设计方法揉和,形成一套具有创新思维的导语设计计划。这将是对每个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教师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二、自身素质不同的教师对导入方法的选择 根据教师自身素质的不同,在导入方法的选择上也应该是不同的。有的教师擅长语言表达,有的教师善于歌舞,有的教师擅长演示所以,教师在设计导入的过程中要扬长避短,使教学最优化。1.擅长语言表达的教师教师擅长语言表达,在设计导语时就要发挥语言优势,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加以渲染,将学生带入传授知识所需要的艺术氛围之中,以形成“先声夺人”的效果。5教师在教七根火柴时,运用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情实感扣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一上课,积累在她胸中的感情像冲出闸门中的潮水,纵横奔流。她说:“火柴在生活中可以说天天用到,看起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你们可曾想过,在艰苦的革命年代里,在红军行经荒无人烟的草地时,就是这小小的火柴,发出过多少光?放射出多少热?它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呢?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作者就是紧紧扣住火柴,给我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悲壮的赞歌,你们将看到在这一曲悲壮的赞歌中,火柴起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这激动人心的语言奠定了悲壮的基调。用对烈士满怀崇敬的情感之火,照亮了课堂,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者的动态,学者方能动容。6如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诗时,教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那是一个难忘的日子,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永远离开了我们。噩耗传来,千山默哀,万水波息;大地颤动,星月不移;举国哀痛啊,万民悲泣。可是丧心病狂的四人帮却极尽卑劣手段,阻挠人民悼念总理的活动在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听吧,全国人民都在呼唤:“周总理周总理周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紧接着辅以有表情的朗诵,着力渲染追悼、怀念、歌颂的气氛。学生由境生情、十分激动、学得认真、读的情深。2.擅长歌舞的教师教师擅长歌舞表演,在设计导语过程时尽可能的用动听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所设的歌舞必须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脱离课文主题而唱独角戏。在一节观摩教学中,一位女教师是用动听的歌声和柔美的舞姿导入语文新课的。师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他的名字叫小草,想听吗?”顿时班上鸦雀无声,同学们都抬起头,齐刷刷地看着老师。随着音乐响起,老师伴着优美的旋律,站在讲台上舞动着身体,唱着“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大地呀母亲把我紧紧拥抱。”一边唱,一边做着肢体动作,老师和同学们都陶醉在优美的歌声中了。随着歌声的结束,老师紧接着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小草吗?”生答:“喜欢。”师说:“能说说你们喜欢的原因吗?”学生回答:“小草不怕风吹,不怕日晒,不怕淋雨。小草没有树高,没有花香,但它不气馁。小草给大地增添了绿色。” 老师补充说:“是啊!小草那么顽强,那么可爱!我也很喜欢它。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小草这篇课文,看看课文中的小草和我们心中的小草有什么不同。”老师这样导入新课,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时注意了导语与课文内容的紧密联系,是导语直切主题,面向课文内容。导入很精彩,授课很成功。3.擅长演示的教师擅长演示的教师在设计导语的过程中,尽可能的要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过渡到学习新课的技巧。7实习中,我在教王冕学画一文时采用了演示导入新课的方法,上课之前我认真准备了三张幻灯片。一开课我说:“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看看有没有同学认识他是谁?”鼠标一点,电视上出现了一位年过半百的老人,同学们交头接耳,互相议论着,有同学说出了真确答案王冕,我接着对王冕做了简单介绍,介绍完我相继出示了第二和第三张幻灯片,我问同学们,“他是谁?他在干什么?”同学们看着图片说:“他是王冕,他在池塘边画荷花。他是王冕,他一边放牛一边学画画。”我及时评价了同学们的积极表现,说,“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认真,同学们观察到的一切与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篇课文是王冕学画,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王冕学画的,是否和大家想的一样。”上课结束后,指导老师对我的导语设计很是满意。以上从教师自身的素质因素语言表达、歌舞、演示能力来写,这样的导语不但能很好的导入新课,而且也很好的渲染了课堂气氛。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学习,同学们会感到情真意切,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不同教材导入方法的选择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行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两类课文”(讲读课文,阅读课文(略读课文)编排组成的一组组单元教材。每一组教材围绕一个读字训练为重点,其中“两类课文”的功能是不尽相同,因此它们的导入方法也不应雷同。本文根据实习中的听课记录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对这“两类课文”说说如何设计导语。1.讲读课文讲读课文是每个单元的重点课目,为了使同学能够深入学习,尽快掌握课文内容,教师不能在导语上仅仅拘泥于某种方法,应该采用广泛而灵活的导语设计。这就可以根据年级的差异,教师的自身特长,教材内容等选择适合本节课的导语设计。但最好不用“联系课文知识导入新课法”,如果只用这种方法就显得乏味、单调,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好使用“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法”,“激发情趣导入法”,“释题、简介导入法”,这样会使导入形式多样化,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导入方法在前面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接下来就以“推理导入新课法”举一成功案例仅供参考:在新授刻舟求剑时,导语可这样设计:有一天,小林同学乘坐公交车时,由于汽车颠簸很厉害,他的钥匙从衣兜里滑落到公共汽车的座位下,而小林一点也没有觉察到。直到车到站时,他才发现钥匙丢了,那么同学们想一下,小林能不能在车上找到他的钥匙呢?为什么?学生都回答能找到钥匙,因为钥匙和小林本人都同时朝着一个车站移动,虽然车行驶很远。但钥匙和小林距离一直没有变,所以能找到钥匙。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课文,想一想本文与老师讲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船到岸后,那个人能不能捞到宝剑?为什么?这样的导语从创设推理情景开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道理。最终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到错的所在。2.阅读课文阅读课文本身是每个单元的略读课文,在导语设计方面大可采用“联系课本知识导入新课”。可以是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提炼和总结来做导语,也可以在课文内容相关的基础上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在学鹿和狼的故事一文中,老师让同学欣赏两幅图画。先看第一幅画,这幅画的背景是一片茂盛的大森林,图中动物安详的生活着,草木郁郁葱葱,鹿狼成群;再看第二幅画(多少年后),背景也是一片大森林,但面貌与前面一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