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doc_第1页
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doc_第2页
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doc_第3页
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doc_第4页
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儿乙型肝炎宫内感染与胎盘Hofbauer细胞的关系【摘要】目的探讨胎盘Hofbauer细胞在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120例孕妇及其所产120例新生儿血清HBsAg进行检测并分为垂直传播组(母亲及新生儿HBsAg均为阳性)9例、非垂直传播组(母亲HBsAg阳性,新生儿HBsAg阴性)91例和正常对照组(母亲及新生儿HBsAg均为阴性)20例。结果垂直传播组胎盘HbsAg阳性率为100.0%;非垂直传播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7.36%和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传播组带有棕黄色阳性信号的Hofbauer细胞分布于胎盘间质中,其个体较大、形状不规则,胞核呈卵圆形,胞浆较多,阳性信号多位于胞质和胞膜而未见于胞核,而非垂直传播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胎盘中,Hofbauer细胞非常少。结论提示Hofbauer细胞在HBV经胎盘母婴垂直传播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乙型肝炎;胎盘;Hofbauer细胞;垂直传播;免疫组化胎盘Hofbauer细胞是存在胎盘绒毛间质中的胎儿巨噬细胞,为胎盘的重要免疫细胞,具有游走和抗原提呈的特性,可对外来抗原(细菌和病毒等)进行吞噬、加工和提呈1。本试验观察胎盘组织Hofbauer细胞感染HBV和胎儿感染的关系,旨在阐明胎儿感染HBV的机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就诊于石家庄市第五人民医院和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产科的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100例和HBsAg阴性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20例为研究对象,排除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综合征,中毒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并发症,经实验室检查孕妇及新生儿血清HBsAg。孕妇平均年龄(26.62.9)岁;孕周3841周;新生儿平均体重(3 025759)g,其中男婴65例,女婴55例,无畸形儿。1.2 方法 血清检测:采集孕妇肘静脉血5 ml,胎儿娩出24 h内股静脉血2 ml,1 5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新生儿采血后常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测定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上海科华),结果检测全在自动酶联检测仪(MultiskanMK3)上进行。检测步骤:吸取血清原液50 μl 加入酶联反应板中,同时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体,37孵育反应30 min后,洗液清洗5遍;加入显色剂A和B,37孵育10 min,加终止液终止反应,分别于450 nm和630 nm处进行双波长检测,读吸光度(A)值,P/N≥21为阳性,乙肝五项检测试剂盒购于上海科华生物技术公司。胎盘免疫组织化学和病理学检测:胎盘娩出0.5 h内取1 cm×1 cm大小,0%甲醛固定,全层脱水,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4 μ,进行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SP法,小鼠抗HBsAg及SP试剂盒、DAB显色剂均由福建迈新公司提供)。结果判定以Hofbauer细胞胞浆或细胞周围棕黄色为阳性染色,每张切片选择5个高倍视野,计数不少于500个细胞,取均数并评分:不着色为0分,着色淡为1分,着色深为2分;着色细胞占计数细胞百分率:≤5%为0分,6%25%为1分,26%50%为2分,≥51%为3分,染色程度与染色细胞百分率得分乘积为最后得分。01分为阴性病例,2分以上为阳性病例。宫内感染阳性标准:新生儿出生24 h内未接受主被动联合免疫前静脉血HBsAg阳性。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8.0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新生儿宫内感染 检出率为7.50%(9/120),其中垂直传播(母亲及新生儿HBsAg均为阳性)9例,非垂直传播(母亲HBsAg 阳性,新生儿HBsAg阴性)91例和正常对照者(母亲及新生儿HBsAg均为阴性)20例。2.2 胎盘HBsAg的免疫组织化学 胎盘组织中的HBsAg呈现棕黄色信号,垂直传播9例全部胎盘均检测出HBsAg阳性,阳性率为100.00%;非垂直传播91例胎盘检测出HBsAg阳性34例,阳性率为3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者胎盘未检出HBsAg。棕黄色的阳性信号出现在胎盘滋养细胞层的滋养细胞、间质层的Hofbauer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胞质。3 讨论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至少有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HBV2,约有3.5亿人感染了慢性乙肝,每年约有100万慢性乙肝患者死亡3。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HBsAg检出率约为10%,长期携带病毒易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母婴传播是我国乙肝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而宫内感染是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是导致婴儿出生后乙肝疫苗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4,因此,控制母婴传播至关重要。 Hofbauer细胞是胎盘中的巨噬细胞,起源于胎盘绒毛间质细胞,邻近胎儿绒毛毛细血管,可在母体与胎儿之间游走,具有抗原呈递功能1,在胎盘细胞构成中,Hofbauer细胞占40%左右,这在人体其他组织中是罕见的,提示其在母胎转运和免疫屏障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5。最近研究表明, Hofbauer细胞与某些病毒如HIV1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母婴垂直传播密切相关6,7。Hofbauer细胞主要通过其表面表达的特异性分子DC SIGN传播病毒,即DC SIGN能够在母面胎盘血中富集,并且获得病毒,然后通过迁移和抗原呈递的作用使病毒进入胎儿血液循环而进一步攻击靶细胞8,9。DC SIGN是一种能与病毒胞膜糖蛋白高度结合的蛋白受体,其胞浆外区含重复序列(23个氨基酸,多形成7次重复),由于DC SIGN重复序列的变化可使其空间构象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与病毒胞膜糖蛋白结合的能力9,10。由于Hofbauer 细胞获取病毒后不能完全杀死病毒,反而成为病毒寄生、复制的场所,进而进一步成为传播的媒介8,11。 研究表明,孕妇血清中HBV达到一定量时胎盘组织亦会受到感染12,胎盘受感染后胎儿受感染的几率显著增加,但具体的传播机制却不清楚。本次研究发现新生儿宫内感染的检出率为7.50%(9/120),其中垂直传播9例全部胎盘均检测出HBsAg阳性,阳性率为100.00%;非垂直传播91例胎盘检测出HBsAg阳性率为3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者胎盘未检出Hbs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垂直传播者带有棕黄色阳性信号的Hofbauer细胞分布于胎盘间质中,其个体较大、形状不规则,胞核呈卵圆形,胞浆较多,阳性信号多位于胞质和胞膜而未见于胞核,而非垂直传播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胎盘中, Hofbauer细胞非常少,提示Hofbauer细胞在HBV经胎盘母婴垂直传播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本试验结果,笔者推测Hofbauer细胞在胎盘感染HBV后大量增生有利也有弊,一方面Hofbauer细胞可吞噬病毒,通过细胞内的溶酶体分解病毒,是胎儿防御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病毒进入Hofbauer细胞或与其表面特异性分子(如DC SIGN)结合后不会被杀死,可在细胞内复制,通过Hofbauer细胞的游走进入胎儿血液中,致使胎儿受到病毒感染。【参考文献】 1魏俊,王自能.Hofbauer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现状.现代妇产科进展,2001,10:373375.2Kane M,Clements J,Hu D,et al.Hepatitis B Disease control prioriti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321330.3Mast E,Alter M,Margolis H,et al.Strategies to prevent and contral hepatitis B and c virus infections:a global perspective.Vaccine,1999,17:17301733.4岳亚飞,李银姬,张树林,等.孕妇主动与被动免疫预防乙肝宫内感染临床研究.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0,3:35.5Ben H,Gurevich P,Berman V,et al.The secretory immune system as part of the placental barrier in the second trimester of pregnancy in hunans.In Vitro,2001,15:429435.6Soillex J,Coleman N.Transplacental transmission of HIV:a potential role for HIV binding lectins.Inter J Biochem Cell Biol,2003,35:283287.7Wang QC,Feng ZH,Nie QH,et al.DCSING:binding receptors for hepatitis C virus.Clin Med J,2004,117:13951400.8Sheikh AU,Pollitti BM,Miller RK.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situ poly merase chain reaction localization in human placentas after in utero and in vitro infection.Am J Obster Gynecol,2000,182:207213.9肖昕,熊爱华,朱托夫.DCSIGN和DCSIGNR在HIV1感染传播中的作用.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2004,31:280282.10Teunis BH,Jenbeek G,Kooyk YV.Pathogens target DC SIGN to influence their fact.Apmis,2003,111:689714.11Liu HB,Yu WD,Liu LY,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uman DCSI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