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doc_第1页
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doc_第2页
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doc_第3页
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doc_第4页
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 2019年第4期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42019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茸宇1,赵晓晨2(1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阿坝513229;2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084)摘要:当前大陆地区已成为世界原子能综合开发利用醇熟度最高地区之一,原子能法律制度发展却严重滞后于核能开发利用速度。 纵观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在近50年时间中,其法律制度与体系不断完善健全,呈现出体系浩繁、制度外延宽泛、立法粗细并重、善于利用行政法规和命令细化业有法律制度、立法间程旷日长久等特点。 在东北亚乃至全球原子能法律发展史中皆为一个独特样本,但目前大陆地区尚未围绕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开展系统研究,局限了我们的比较视野。 本文结合当前国际核能发展趋势、台湾地区最新核能政策,全面梳理了其原子能法律体系,对典型制度、经验做法进行了类型化研究,挖掘出其制度蕴涵浓厚管制和应急色彩、法制修订与技术发展耦合性高、热衷利用财政金融工具健全核能保障和风险管理机制等发展机理,并结合大陆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发展实际,提出具体启示与建议,以期促力大陆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体系建构工程压茬推进、两岸法治文化互学共鉴。 关键词: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典型制度;治理逻辑;发展机理:D92267:A:1008-2603 (2019)04-0078-09:2019-02-21作者简介:茸宇,男,藏族,阿坝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员,清华大学法学院法学硕士,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科技法硕士,研究方向:能源法、环境与资源法;赵晓晨,女,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虽然xx年底德国总理默克尔才承诺将德国17座反应堆寿命延长至2030年左右,但在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加速了废核进程。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废核从根本上不会对其国内电力消费和用能生产产生较大影响和困扰,从能源配比来看,德国近年来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核电比重呈下降态势。 从用能保障来看,近年德国致力于国内南北电网建设,积极利用欧盟合作框架下公共利益项目(PCIs)建设跨境电网和电力基础设施,建成后其电力输送通联能力更强,用能保障有力。 台湾地区xx年1月最新通过电业法附则第95条中,规定“核能发电设备应于中华民国一百十四年(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运转”。 英国继续坚持核能开发利用的政策取向可从两个时间段去分析,分别是脱欧前和脱欧后。 脱欧之前,由于英国需要满足欧盟关于再生能源配比要求,即在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占全部能源利用的15%,政府积极致力于引入新节能减排技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健全节能减排政策,以上背景情势使英国无法放弃核能。 脱欧之后,xx年7月新首相上任后,裁撤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在气候变化法案基础上,制定了2050减排80%左右的目标(以1990年为基础参照),由于核电在英国能源结构占比超20%,更无法放弃核电板块。 xx年福岛核电厂事故发生后,全世界引爆新一轮关于原子能应用取向大讨论,全球大致形成两种核能应用倾向,一类以德国和台湾地区为代表的“废核”取向。 德国在福岛核事故后两个月中迅速作出“在2022年前全面废核”1的决定。 台湾地区在xx年4月宣布核四厂完工并通过安检后进行封存,在xx年1月新电业法中增列“废核条款”,宣示废核决心。 第二类是继续坚持科学、安全、有序开发利用核能,以中国、法国、英国等几个核能大国为代表,英国在新一轮电改时便提出“新核能”2政策,在褒贬不一“嘈杂声”3中开始谋划中长期核电站发展建设。 放眼87万方数据全球,无论是采取何种核能利用价值取向,核电配比较高国家均配有“较为成熟”法律制度。 回看大陆地区,核电发电量稳居“世界前列”3,三代核技术日臻醇熟、核电规模不断扩大、上网电量与核电能源配比不断攀升、核电俨然已成一张国家名片,但配套原子能法律制度仍待“加快完善”4。 隔海相望,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起步较早、历经几个时代,通过几十年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原子能法律制度,已然为大陆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发展提供了新的比较视野和探讨样本。 一、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总体概览 (一)原子能事务主管机关台湾地区原子能事务“主管机关”为“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以下简称原能会),负责主导和推动原子能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下辖核能研究所、放射性物料管理局、辐射侦测中心和“七个专门委员会”。 近年来,该机构亦通过公开讲座、推广宣讲、制作影片、召开公听会等形式积极推动核能开发利用的公众参与。 (二)原子能法律制度立法沿革1968年5月,台湾地区通过原子能法,标志原子能母法建立,后在1971年、xx年两次修订。 1971年7月通过核子损害赔偿法,建立核子损害赔偿专门法律,后在1997年、1998年对核子损害赔偿制度进行修订。 xx年12月,通过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建立核子事故应急法律,后在xx年、xx年、xx年进行修改完善。 xx年7月通过核子事故分类与应变及通报办法,建立核子事故分类制度,后在xx年修改完善。 xx年5月,通过核子燃料运作安全管理规则,建立核子运输安全法律制度,后在xx年修订完善。 xx年先后订立核子事故警报讯号之种类、内容、样式、方法及其发布时机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收费标准辐射灾害潜势资料公开办法对核能利用各项配套制度进行了细化和完善。 得以窥见,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的发展完善工程从未中断。 (三)原子能法制体系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制体系主要由法律、行政命令、行政规则等组成,大致包括11部法律、57项行政法令、78项行政规则。 依据适用范围及作用属性划分,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管机关”行政组织法,包括原能会组织细则规定,各类信息公开等配套规定。 第二类是原子能综合管制类法制,包括原子能母法、核子损害赔偿、核子防护、游离辐射、放射性物质管制等法制规定,此部分是其原子能法律制度核心所在。 第三类是科技研发及推广机制类法制,主要包括核能研究、委托研究计划等规定。 97茸宇等: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笔者认为较为成熟至少意味着原子能法律制度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核安全法律制度、应急响应机制、核子损害赔偿等核心法律制度应是建立健全的。 截止xx年12月31日,大陆地区共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7台,装机容量达到3580716MWe(额定装机容量),xx年1-12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6275820亿千瓦时。 有学者统计到大陆地区与原子能利用直接管理环节相关的行政法规及法律文件共有32份,分为原子能投资建设、核材料运营管理、环境保护、铀资源开发等4个方面。 分原子能委员会、核子反应器设施安全咨询会、游离辐射咨询会、放射性物料安全咨询会、法规委员会、核能四厂安全监督委员会、核子事故紧急应变基金管理会万方数据台湾地区原子能领域主要法律制度(不包括行政命令)原子能法核子损害赔偿法游离辐射防护法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放射性物料管理法低放射性废弃物最终处置设施厂址设置条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辐射侦测中心组织条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放射性物料管理局组织条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组织条例“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核能研究所组织条例(表1,:作者自行) 二、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解构分析 (一)原子能法基本制度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包括九章三十四条,xx年11月配套出台原子能法施行细则,对核原料、核燃料和核设施实行从源头到末端的全面管制。 但此部原子能法立法宗旨性与原则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立法细腻度不足,主要制度包括:1.原子能研发及推广制度。 公私主体均可设立研究结构,原能会可设立研究机构,私人机构设立研究机构时需事先核准。 规定原委会应与教育机构共同发展原子科学教育,增设院系,加强互动和合作,加强游离辐射技术研究,推动原子能科学发展。 2.原子能开发利用制度。 核原料生产需报批“行政院”,由专门机关处理,放射性物质保持和平利用性质,核反应设备产生核分裂物质需向原能会报备。 3.核原料及设施管制制度。 核原料状态变动应得到原能会批准,需有完整记录,并定期报送相应机关。 核设备及反应器运转,执行运营执照制,执照禁止转让。 核设施整体的建设、运营、设计、变动均应得到原能会的核准,建造完成后,需由原能会检查审核。 4.游离辐射制度。 原能会制定游离辐射安全标准;放射性物质操作者执行执照制,操作者需履行强制训练义务;产生游离辐射设备需建立信息制度,各类变动及改造均需原能会批准。 5.奖励及赔偿制度。 给予原子能科技新发明以专利制度保护,核子事故发生致使民众人身及财产遭受损失应适当予以赔偿。 6.惩罚制度。 惩罚种类包括三类,分别是罚金、拘役和有期徒刑。 (二)核能损害赔偿制度核能损害赔偿制度主要体现在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施行细则中,主要内容包括:1.一般性经营者责任制度。 主要规定在核子损害赔偿法第 11、 12、 15、 17、 18、21条中,规定:核能事故发生后,经营者对于造成损害应负赔偿责任。 多经营者构成事故,经营者负连带责任。 对于同一经营者经营数个核能设施的,则应对每一个设施损害结果都承担责任。 此处经营者赔偿责任的制度设计带有“不法性和惩罚性”色彩,且规定对于核能损害的发生及扩大,无论是否存在故意或者过失,均应承担“补偿责任”5。 此种制度安排已然将赔偿责任主观形态扩大到了过失,与国际核能损害领域占主流的“盖然性”理论有合流倾向。 2.核能经营者证明责任制度。 主要见于核子损害赔偿法第 19、第20条,规定核能经营者可举0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近来有学者提出“梯次补偿”理论,即核能经营者不应承担无限制补偿责任,当经营者无力赔偿时,应由国家(政府)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万方数据证受害人故意或过失,证明其与核能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存在关联,则法院可以减轻或免除赔偿金额。 受害人损害由核能损害或其他损害共同造成,如若无法完全区分损害原因之间关联,则视为由核能事故损害。 体现出立法者在核能事故举证责任分配制度设计时均采取更利于“受害人”的解释,秉持“盖然性”理论倾向。 3.经营者求偿权和赔偿责任限度制度。 主要规定在核子损害赔偿法第22条和23条。 核能经营者求偿包括两种情形,一是依据书面契约有明文规定者;二是核子损害由于个人故意行为所导致。 修法后,经营者“最高赔偿额度”6调整为新台币150亿元,不包括利息及诉讼费用。 4.强制保险及财务保证制度。 规定核能经营者必须维持足供履行损害赔偿责任限额的责任保险或财务保证,必须设立专项银行账户,对于该项资金孳息可就超过保证金部分领取金额,但需经原能会核准许可。 规定核设施经营者必须持续保证责任保险和财务保证金额充裕,不得随意变动。 5.诉讼时效制度。 规定自请求权人知有损害及负赔偿义务之核能设施经营者起,三年不行使则消灭。 自核能事故发生之时起,超过十年权利请求权消灭。 如若遭受盗窃、遗失、抛弃时,赔偿请求权对于原料所属的核能经营者有二十年限期。 (三)核能事故应急制度核能事故应急制度体现在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施行细则中,主要内容包括:1.应急机构设置。 核能事故应急机构分别是原能会及地方市县政府。 启动应急制度时,依据影响程度,主管机关成立灾害应变中心和辐射监测中心,地方主管机关成立核子事故地方灾害应变中心,核设施经营者设立核子事故应急应变专责单位。 2.灾害应变中心制度。 灾害应变中心负责整体应急行动督导、分析研判、信息沟通、对外联络等工作。 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启动应变措施,必要时可成立核子事故辐射监测中心,进行应变作业。 3.地方核子事故应变制度。 地方应变中心按照上级命令进行掩蔽、碘片发放及民众疏散、发布警报新闻、疏散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交通管制等工作任务。 4.核子事故辐射监测和支援制度。 由核子事故辐射监测中心和核子事故支援中心负责,对车辆及人员等进行辐射监测,对辐射污染进行清除,提供民众疏散和收容服务。 5.核子事故紧急应变计划书制度。 原能会制定紧急“应变基本计划书”及核子事故民众防护行动规范,并公告社会;地方主管机关依据应变基本计划及民众防护行动规范制定区域民众防护紧急应变计划;规定经营者需制定紧急应变计划书,并定期检验分析。 在紧急应变计划书指导下,相关机构一般每年会定期组织核应急演练。 6.信息报告及通报制度。 核子事故发生时,经营者必须在15分钟内,以电话形式通报各级主管机关,于1小时内以书面通报。 在排除核子事故成因之前,应每隔一小时向各级主管机关报告事故趋势、辐射等资讯。 核子事故发生并解除各项紧急任务两日内,应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报告。 7.基金制度。 规定主管机关每年就每一反应器向经营者收取一定金额费用,成立核子事故紧急应变基金。 基金用于演习、紧急应变计划制定、人员组织训练等相关事项。 金额为伍仟肆佰万新台币,由经营者在每年1月31日之前缴纳。 (四)核能事故分类制度18茸宇等: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台湾地区学者认为“从平等角度,核子损害赔偿法制应改采无限责任,被害者之补偿应由核设施经营人、保险者及国家共同来完成,政府并应建立核子损害处理机制”。 计划书内容涉及范围以核子设施为中心,半径不得小于5公里,以村委行为区域来制定。 万方数据核能事故分类制度体现在核子事故分类通报办法及应变办法中,分为三类:1是紧急戒备事故。 标准是核子反应器安全状况显著恶化或有发生之可能,但尚不须执行民众防护。 2是厂区紧急事故。 标准是反应器安全功能重大时效或有发生事故之可能,可能需要进行民众防护。 3是全面紧急事故。 标准是反应器设施堆芯严重恶化或熔损,“并可能丧失围阻完整性”,阻隔设备功能性受到影响时,必须执行民众防护工作。 (五)核原料运输及转移安全保障制度主要规定在核子燃料运作安全管理规则中,主要包括核燃料运送“事前申报”制度,规定核燃料无论使用何种交通工具进行“运输”,都必须事前获主管机关许可,许可后始得为之。 对于核燃料输入、输出、贮存、废气、转让、租借、设定质权时,都应填报申请书,并事前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核准后始得进行。 三、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特征与发展机理 (一)原子能法律制度特征通过对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的解构分析,得出其制度存在如下主要特点:一是体系浩繁。 台湾地区原子能领域现行法制包括11部法律、57项法令、78项“行政规则”。 二是制度外延宽泛。 涵盖了行政组织法、民事法律制度、行政管制及配套防护、辐射防治制度、应急响应、事故分类、物质管控制度、核废料处置、原料运送安全保障等制度。 三是立法粗细并重。 如通报制度,立法中对核事故发生逐级上报的时限要求精准到“分钟”。 在反应器管制领域,订立核子反应器设施管制法,配套出台14项行政命令、10项行政规则补充完善相关法律。 四是善于利用行政法规和行政命令细化业有法律制度,立法细腻度高、操作性强。 五是立法间程旷日长久。 各类原子能法制订立和修改完善工作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各具体领域配套性法规补充完善工程从未停止。 (二)制度发展机理1极强的管制色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主管机关在立法历程中的主导地位。 原能会对涉及核能利用领域的立法具有极大主导权,主导了原子能母法建立,牵头对配套行政法规、行政命令进行接连不断的修正补充。 二是主管机关对原子能利用主体各类行为实行严格管制。 管制对象包括核能运营者、核能开发利用等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业务活动、作业规范做了详细规定,并积极敦促核能营运者落实各项规范性要求,配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宣教科普等各类活动。 三是赋予相关主体以强制性预防义务。 以上提及紧急应变计划书、强制性保险、财务保证制度即强制性预防义务直接体现。 四是对核子原料实2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参见台湾地区核子事故分类通报及应变办法第2条第3项。 许可都必须以申请书形式进行,申请书内容包括了路线、设备、人员、辐射评估、意外评估及应急措施等。 规定公路运输行车超过4小时,应更换驾驶人。 火车运送必须专列专车运送。 海运必须加以隔离,并封存在货仓和货柜中,并预先通知卸货港人员,协调警察派专员戒护。 空运方式,必须以货机运送,同样事前通知目的地人员,协调警员戒备保护。 行政命令是指行政机关基于法律授权,对多数不特定人就一般事项所作的抽象性规定。 行政规则则指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或长官对属官,依其权限或职权为规范内部秩序及运作,所为非直接对外发生法规范效力之一般、抽象规定。 详情可参见: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第一百五十条(法规命令),一百五十九条(行政规则)的解释。 要求核电经营者在发生核事故的15分钟内逐级汇报,1小时内书面汇报。 万方数据行绝对管制。 专门颁布核子燃料运作安全管理规则等行政法规对核子原料物质形态变化、转移进行了严苛规定,任何涉及核子原料业务活动,在未事前申报得到原能会许可或核准前,不得开展任何行动。 2极强的应急管理色彩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包含大量核能事故应急规定,在对核能事故进行分类基础上,制定层级不同应急启动标准和响应体系。 核能事故发生时,对专门机构作为义务进行了详细规定,对承担配套辅助职能的临时机构事权范围进行了立法明确。 合理的应急机制、明确的运行流程符合核子事故特点,使核子事故预防和应急工作有了制度支撑,法律实效性得到有效确保,效率价值色彩充分体现。 3法制体系粗细并重,法制修订与技术发展耦合性高虽原子能母法篇幅不长,但几十年间各领域实施细则陆续出台,其法制体系基本涵盖了核能管制、损害责任等重要领域。 原子能技术革新或核能利用趋势变化后,均对重要法制进行“及时完善”7。 如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在xx年12月24日通过,xx年3月3日便颁布核子事故紧急应变法施行细则,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xx年3月28日、xx年3月6日先后对细则进行了修正,充分体现了法制修正与技术发展耦合性高的发展机理。 4热衷利用财政金融工具健全核能保障和风险分散机制台湾地区目前核能保障制度大体可分为事前保障机制与事后保障机制,两类保障机制均热衷于利用基金、保险、财务保证等财政金融工具来丰富核能保障手段、合理分散风险。 一是事前保障机制,为增强企业风险抵御能力,保障受害者得到及时赔偿,成立“核子事故紧急应变基金”,规定核设施经营者(台电一家),每年在1月31日之前缴纳伍仟肆佰万新台币,主管机关五年审查一次费率,并控制基金的规模。 二是事后保障机制,为避免出现核子事故后赔偿责任清晰但赔偿行为无法落地情况发生,规定核能设施经营者必须保证有足额财务保证,对于受害人赔偿限额由之前42亿新台币提高至“150亿新台币”(xx年3月调整)。 四、启示及建议世界各地发生历次核能事故均给核能发展带来不同启示和镜鉴,其中最重要启示即需不断健全核子事故的事前防范、综合监管、运营管理、应急响应、损害赔偿等机制,结合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发展历程、法制体例、典型制度、制度特征及发展机理后,认为大陆地区需着力破解以下问题。 (一)亟待加快立法速度,尽早出台原子能法原子能法草拟工作先后由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等部门主导推动,“历经长久”8,但迟迟无法出台,“部分重要制度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9。 “1984年初,原核工业情报所张士贯先生向全国人大建议制定原子能法,同年3月23日,全国人大法工委主任王汉38茸宇等: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大陆部分学者已意识到原子能领域立法及时因应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在核安全保障法领域“重视立法修改的及时性”。 这些基金多被用来培训应急人员,增设应急设施,进行应急演习,并为不特定的第三人和民众提供赔偿保障。 台湾学者对赔偿限额存在一定争论,认为已有42亿赔偿限额需要调整。 提出:“即使仍维持现状之有限责任,然就最高赔偿额度此部分之向上调整已为势在必行”,详情请参见:程明修(台湾地区),国际核子损害赔偿法体系与台湾核子损害赔偿法之修订刍议,载核能法体系 (一)核能安全管制与核子损害赔偿法制,台湾能源法学会/“行政院”原子能委员会编,新学林出版社,xx年4月,第1版。 在核安全领域,有学者对大陆地区研究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 万方数据斌主任在简报批示可考虑,请酌。 1984年4月5日,李鹏同志批示由国家科委牵头,标志立法工作启动”1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完善核领域法规体系”11重要批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其列入2018年立法计划(预备审议项目),表明原子能法立法工作一直是重要议事日程,但2018年未列入立法计划初审清单,表明立法工作仍需“快走小跑”。 建议:进一步明确立法统揽牵头机关,凝聚部委合力,成立起草专班,在吸纳核能经营主体代表、核能设施地群众代表、经营核能保险金融机构等利益关联主体代表意见后,“开门立法”12,尽早完成行文撰拟,力争将原子能法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9年初次审议项目,尽快改善原子能法律制度的“结构性缺陷”13。 (二)亟待设置原子能主管机关,厘清部委间原子能管制事权目前大陆地区缺乏原子能统一主管机关,涉及原子能事务的管理职能分散在各大部委。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下成立国家原子能机构,但主要承担核领域政府间及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并牵头负责国家核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统揽原子能各项事务的事权。 核能安全、核能辐射由核安全局管理,属国家生态环境部机构序列。 核能立法由国家国防科工局主导,属工业和信息化部机构序列。 核能研发推广主要由中国核能(中核)负责,核能发电运营又以中国广核集团(中广核)为执牛耳者,国电、大唐、华能等电力上游巨头均涉及核电业务。 如此分散和复杂的行政管制、开发利用和事权划分体系,不利于大陆地区原子能事务的统筹推动、协调推进和综合监管。 当前亟待设立一个事权集中、职能完备、运行高效的中央原子能主管机关。 建议:进一步整合相关部委和机构力量,减少不必要“意见分歧”14,对相关职能进行有效整合和重置,将牵头统揽、综合监管、事前预防、应急响应、风险应对机制建构等核心职责和政策研究、宣教科普等配套职能从各部委和机构中抽离出来纳入中央原子能主管机关,提升主管机关行政级别,更好引导大陆地区原子能实现稳健长远发展。 (三)亟待健全原子能损害预防和应急响应机制目前大陆地区在核能损害预防和应急响应领域已有相关制度规范,如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核应急演习管理规定等,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中规定到:“每2年至4年举行一次本级场内场外核应急联合演习,核设施营运单位每2年组织一次综合演习,每年组织多项专项演习”。 但以上规定普遍面临“效力位阶不高”14、细腻度不够、规制手段有限等掣肘,此外还面临应急机制尚未实现常态化运行,应急演练受众有限,参与部门横向协调和上下联动效果有待加强等问题。 鉴于核能损害预防和应急响应是核能综合开发利用的兜底性保障和基础工程,建议:对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汇编,对影响重大的政策和文件,及时升规升格,入法入规。 打破行政区域、部门机构、政企界限,进一步增加应急演练和科普宣教活动举办次数,扩大演习规模和参与主体,健全公众参与机制。 “效仿”15法英等国,及时对原子能开发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披露,增强原子能运营管理公开透明度,制定分级分类通报制度,避免出现“领避效应”。 (四)亟待完备核能保险与财务保证制度目前大陆地区对原子能金融保障机制方面,已有一定先行探索和具体举措,利用了基金、商业保险、自营保险、再保险、巨灾基金等多种金融工具。 取得了一定成效,如xx年10月30日保监会发布核保险巨灾责任准备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xx年3月10日,中广核在香港成立大陆地区首家核电自保公司“中广核保险有限公司”16;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经营核共体业务,“向境内外48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有学者在谈到原子能法起草过程中,谈到由于涉及部门众多,工作协调困难,统筹推进较为困难的问题:“由于牵扯部门众多、涉及面广泛、部门之间意见分歧巨大,无法就核心内容形成共识;同时受困于国家核安全局有限的影响力和协调力,立法工作举步维艰,在几年后被迫搁浅”。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xx年1月发布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 万方数据民用核设施的核物质损失提供保险,xx年核共体业务分保费5500万人民币”17。 但目前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尚未“全面建立”18专门财务保证制度,未预备专门资金或基金来防范未来可能产生的损害补偿,不利于“风险互补和再分散”19。 二是尚未开展以风险预防分散机制为核心意涵的风险管理机制统一建构行动,顶层设计动作滞后。 建议:进一步健全金融类风险管理工具,加大对再保险工具的利用,合理分置损害补偿风险;建立专门基金或财务保证制度,有效应对金融衍生及创新产品的隐性杠杆效应和流动性风险,确保可能受害人补偿资金供给渠道多元、资金充裕、补偿及时到位;加快开展风险管理机制的顶层设计行动,将事前预防和责任分担意涵内嵌入风险管理机制,将风险“直接分散”与“间接分散”有效结合,将“未来引入现在”20,早日形成风险共担、安全共管、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升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1HONORMAHONY.Germany tophase outnuclear energyby2022EB/OL.s:/euobserver./news/324182018-03-15.2World nuclearassociation.Nuclear Powerin theUnited KingdomEB/OL.world-nuclear/information-library/country-profiles/countries-t-z/united-kingdom.aspx.2018-03-17.3中国核能行业协会.重磅!最新全国核电运行情况EB/OL.news.bjx./special/?id=877908.2018-04-06.4赵威.原子能立法研究J.法学杂志,xx (10):14-19.5Zhao W.A Studyon theCivil LiabilitySystem ofNuclear DamageJ.Law ScienceMagazine,xx (11):76-82.6刘连煜.核子损害赔偿之研究兼评“我国”核子损害赔偿之法及其修正草案之规定A/陈春生.核能利用与法制之规制,台北:元照出版社,1995:504.7邓禾,夏梓耀.中国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与体系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 (2):26-32.8谢青霞,孔国荣.近三十年来我国核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综述J.核安全,xx (3):55-59+89.9胡帮达,汪劲,吴岳雷.中国核安全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初步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科学,xx (3):323-330.10郑玉辉.立法30年J.中国核工业,xx (5):36-39.11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我国首家核电专业自保公司中广核保险有限公司揭牌成立.王毅韧.贯彻落实核安全法确保核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EB/OL.news.sina./o/2018-04-13/doc-ifyteqtq9633511.shtml.2018-05-28.12刘武俊.原子能立法难产27年的立法反思J.人大研究,xx (7):37-38.13岳树梅.中国民用核能安全保障法律制度的困境与重构J.现代法学,xx (6):115-125.14赖江南,吴恒,丁睿洁.适应新形势建立健全原子能法律体系J.中国核工业,xx (7):41-44.15Lean T,Horrocks S.Good NuclearNeighbours:the Britishelectricity industryand themunication of nuclearpower tothe public,1950s-1980sJ.J:Journal ofScience Communication,xx (3):1-17.16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我国首家核电专业自保公司中广核保险有限公司揭牌成立.cec./zdlhuiyuandongtai/fadian/xx-03-20/135462.html.2018-03-29.17大公网.中再保入场费2727元EB/OL.news.takungpao./paper/q/xx/1013/3213688.html.2018-04-01.18王蓓.由后福岛时代看中国核损害赔偿财务保证制度的发展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xx.58茸宇等:台湾地区原子能法律制度研究目前大陆地区核损害赔偿财务保证方式较为单一,保证方式基本采用商业保险。 万方数据19Trebilcock M,Winter RA.The economicsofnuclearaident lawJ.International Reviewof Law&Economics,1997 (2):215-243.20金自宁.风险决定的理性探求PX事件的启示J.当代法学,xx (6):11-21.Research onthe LegalSystem ofAtomic Energyin TaiwanRONGYu1,ZHAO Xiao-chen2(1Development andReform Commissionof ABAZHOU,ABA513229,China;2Social SciencesSchool of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100084,China)Abstract:At present,China mainlandhas beeone of the regionswith thehighest levelof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of atomic energy in the world,but thedevelopment of the atomicenergy legal system has laggedbehind thepace ofnuclear energy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Throughoutthe Taiwan atomic energy legal system,in thepast50years,its legal system hasbeen continuouslyimproved,with extensivesystem,bro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