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生养丧葬_第1页
第二编:生养丧葬_第2页
第二编:生养丧葬_第3页
第二编:生养丧葬_第4页
第二编:生养丧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 生养丧葬 第一节 古代的人口和年龄 我国明朝搞的 户帖 西方统计史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 一 古代人口数量的变化 1 秦朝时全国人口约2000万 2 西汉末年达到5059万人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 5 3 从秦代到清康熙元年 除两宋和明代中期 我国人口曾达到1亿左右外 一般都在6000万徘徊 东汉和帝时期5300万 隋唐4600万 北宋1亿 4 从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 的178年中 我国人口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在这期间 人口总数连闯四关 1684年达到了1亿 1762年突破2亿 1790年越过3亿 1834年超过4亿 这组人口数据说明 第一 人口总量的增长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中最明显的特征 第二 人口总量的变化为波浪型增长 可以说 社会安定 经济发展 人口总量就会大幅度增长 如两汉 隋唐 北宋 清前期等 反之 社会动荡 经济凋敝 人口总量就会减少 如秦末 楚汉战争时期 两汉之交 三国两晋南北朝 明末清初等 因此 中国人口波浪型变化呈现出谷连着峰 峰连着谷的轨迹 第三 人口增长呈现加速增长态势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中国人口达到1亿用了几千年 达到3 6亿用了几百年 达到5亿多只用一百多年 二 古代人口迁移情况 一 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化远古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 黄河流域成为我国经济 政治的重心 人口分布呈现北重南轻的格局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 北方政局动荡长期战乱 因此 中原人口多次大规模南迁 北重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逐渐被打破 特别是西晋八王之乱 持续时间长 破坏严重 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 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浪潮 流徙人口在约90万以上 唐朝安史之乱后 北人再次大举南迁 五代十国时期 北方混战不已 北人继续南迁 于是 南方逐渐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 人口数量也随之超过北方 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二 古代人口迁移的史实第一 秦汉时期人口从东向西迁移 如秦始皇命令12万户富豪迁咸阳 60万人 汉高祖迁大量人民到长安 秦始皇迁移内地人民去河套地区居住生活 迁移50万中原人到越族杂居 第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从北向南迁移 如少数民族内迁 西北部的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从东汉起陆续内迁 黄河流域人民因战乱南迁 第三 五代十国宋元及明末清初因北方战乱人口继续南迁 第四 明清人口从国内向海外迁移 如郑和下西洋后 大量华侨到东南亚 大量华工向美洲输入 第五 内地居民向边疆迁移 如秦朝时汉族人民向河套地区和越族地区的迁移 唐朝时向藏族地区 南诏地区等地区迁移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 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 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 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 明清时期内地人口向西南 东北 西北的迁移 从唐朝开始 我国就有很多人到东南亚一带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 我国人民移居东南亚的就更多了 三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 庄子 盗跖 人上寿百岁 中寿八十 下寿六十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平均寿命在34岁左右 1990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68岁 现存资料来看 一般认为古代人平均年龄是40岁 1993年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尹湾六号汉墓出土简牍 集簿 里面的户口统计资料显示 当时东海郡男子人数706064人 女子688132人 根据人口学理论中的计算性别比公式 这一年 男性人口数706064人东海郡人口性别比 100 100 102女性人口数688132人共有户数266290户 结合总人数 可计算出平均每户约5 2人 集簿 中有6岁以下和80岁 90岁以上人口的专项统计数字 80岁以上33871人 6岁以下262588人 这个地域富裕 长寿的人比较多 男女性别比基本正常 男性略多 也与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有关系 现在仍然如此 四 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称呼 一 幼年出生3天 汤饼之期 语出刘禹锡 送张盥诗 尔生始悬弧 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 祝词生麒麟 不满周岁 襁褓 红楼梦 里心直口快的史湘云的判词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 湘江水逝楚云飞 就是说她不满周岁父母都去世了 1岁 初度 小儿周岁 后亦泛指生日为 初度 如六十岁生日称为 六十初度 2 3岁 孩提 7 8岁 龆龀 指儿童 语出 韩诗外传 卷一 男八月生齿 八岁而龆齿 女七月生齿 七岁而龀齿 9岁 教数之年 10岁 外傅之年 总角 幼年泛称 语出 诗经 如 诗 卫风 氓 总角之宴 又 齐风 甫田 总角兮 以后称童年为 总角 陶渊明 荣木 诗序 总角闻道 白首无成 垂髫 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 头发下垂 因而以 垂髫 代指童年 潘岳 藉田赋 被褐振裾 垂髫总发 黄口 10岁以下 二 青壮年女子 12岁 金钗之年 13岁 豆蔻年华15岁 及笄之年 语出 礼记 内则 女子 十有五年而笄 笄 谓结发而用笄贯之 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16岁 破瓜之年 有室之年 就是结婚之年 这是旧时文人将 瓜 字拆为二八字以纪年 通俗编 妇女 宋谢幼舆词 破瓜年纪小腰身 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 非也 瓜字破之为二八字 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破瓜之年 亦谓六十四岁 通俗编 又云 若吕岩赠张泊诗 功成当在破瓜年 则八八六十四岁 有室之年 男以女为室 女以男为家 故 有室之年 语出 礼 曲礼上 待年 指女子成年待嫁 又称 待字 语出 后汉书 曹皇后记 小者待年于国 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 待年 文选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 爰自待年 金声夙振 梅之年 出嫁 20岁 桃李年华 24岁 花信年华 30岁 半老徐娘 男子 15岁左右 束发 指青少年 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 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 20岁 男 弱冠 弱冠 指男子20岁 语出 礼记 曲礼上 二十曰弱 冠 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 表示已经成年 左思 咏史 诗之一 弱冠弄柔翰 卓荦观群书 30岁 男 而立之年 语出 论语 为政 三十而立 以后称三十岁为 而立 之年 聊斋志异 长清僧 友人或至其乡 敬造之 见其人默然诚笃 年仅而立 40岁 男 不惑之年 强壮之年 语出 论语 为政 四十而不惑 以后用 不惑 作40岁的代称 应璩 答韩文宪书 足下之年 甫在不惑 三 老年50岁 年逾半百 知非之年 知命之年 艾服之年等 艾 指50岁 语出 礼记 曲礼上 五十曰艾 老年头发苍白如艾 60岁 花甲 平头甲子 耳顺之年 杖乡之年 花甲 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 计有功 唐诗纪事 卷六十六 赵牧 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 对酒曰 手挪六十花甲子 循环落落如弄珠 70岁 古稀 杖国之年 致事之年 致政之年 古稀 指70岁 语出杜甫 曲江 诗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亦作 古希 80岁 杖朝之年 80 90岁 耄耋之年 90岁 鲐背之年 指长寿老人 语出 诗经 如 诗 大雅 行苇 黄台背 台 与 鲐 通用 尔雅 释诂 鲐背 寿也 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100岁 期颐 期颐 指百岁 语出 礼记 曲礼上 百年曰期 颐 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 苏拭 次韵子由三首 到处不妨闲卜筑 流年自可数期颐 120岁 花甲重开 140 古稀双庆 皓首 指老年 又称 白首 后汉书 吕强传 故太尉段颍 武勇冠世 习于边事 垂发服戎 功成皓首 黄发 指长寿老人 语出 诗经 如 诗 鲁颂 宫 黄发台背 老人头发由白转黄 曹植 赠白马王彪 王其爱玉体 俱享黄发期 陶渊明 桃花源记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此外 还有把六十岁以上的人统称为 耆老 八十岁以上的人称为 大耋 亦有泛称老人为 龙钟 潦倒之年 的 广韵 龙钟 竹也 老者如竹枝摇曳 不治禁持 潦者 路之流水也 其颠倒阻滞 如人之遭际 故云 第二节 古代的生育和生命仪式 国家鼓励人口增殖的政策 具体表现在 1 对生育子女者 免征赋税 2 对晚婚子女 课以重税 3 对世代同居的大户征收重税 一 古代人的生育年龄提倡早婚早育 黄帝内经 素问 女子二七而天癸至 任脉通 太冲脉盛 月事以时下 故有子 丈夫八岁 肾气实 发长齿更 二八 肾气盛 天癸至 精气溢泻 阴阳和 故能有子 就是说男子16岁 女子14岁之后就具备生育能力 可结婚 齐恒公 丈夫二十而室 妇人十五而嫁 孔子 男子二十而冠 有为人父之端 女子十五许嫁 有适人之道 于此而往 则自婚矣 墨子 昔者圣王为法曰 丈夫年二十 不敢毋处家 女子年十五 毋敢不事人 此圣王之法也 墨子解释说 欲早处家者 有所二十年处家 其欲晚处家者 有所四十年处家 以其早晚相践 后圣王之法十年 若纯三年字子 生可以二三年矣 古代女子在15 19岁结婚为多 古代平均寿命短 夭折率高 需要生育六七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 二 出生礼和成年礼 一 出生礼1 催生礼 分痛 催生礼 催生符 催生歌 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用品 孕妇怀孕月份快满时 她父母亲 舅舅 姑姑 用银盆或彩画盆 盛着一束粟麦秆 用绵绣巾或生色帕袱盖着 上面放着花朵 并用有五男二女花样的草帖子送去 以示吉祥庆贺 还用盆 盒装馒头 彩画鸭蛋120个 生枣并送 这叫 分痛 以示娘家亲属对产妇分娩痛疼分承之意 又做成卧鹿 眠羊动物模样的果子 小孩的彩衣 当成 催生礼 表明欢迎婴儿早日平安降生的美好愿望 又有 催生符 古代还有 催生歌 一乌梅三巴豆七胡椒 细研烂捣取成膏 酒醋调和脐下贴 便令子母见分胞 为使孕妇的生产顺利 宋代医学家还从专业角度规定了孕妇生产时的必备用品 基本分为两类 一类是药 一类是物 还有一类是为孕妇准备用的而不是吃的食品 枣子 白蜜 无灰酒 好醋 白米 另备童子小便 虽属荒诞 但也堂而皇之写入 妇人大全良方 是当时盛行宋代城市中的一种习惯 皇家孕妇所备 分痛 催生 物品 虽然量大 齐全 尽显富贵气象 但种类和市民之家相差无几 2 诞生礼 男弄璋 女弄瓦 诗经 小雅 斯干 曰 乃生男子 载寝之床 载衣之裳 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 载寝之地 载衣之裼 载弄之瓦 男悬弓 女悬帨 礼记 内则 子生 男子设弧于门左 女子设帨于门右 名子 孩子出生后 大人为其取名 称 名子 传统起名男女有别 即是男的多取体现男性阳刚之气 高大威武的字眼 如坚 强 伟 雄 健等 女的多取阴柔温顺 端庄贤能之字眼 如丽 美 珍 秀 慧等 起名也有受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影响而赶时尚的 名字也烙上时代印迹 如解放初 多爱国 国庆 拥军 援朝 抗美等 文革时多卫东 卫红 卫兵 小兵 文革等等 旧时讲究人家多请族长或有名望的尊长命名 称为赐名 普通人家 多由家长随便取个贱名 含取贱名易养活之意 上学时才依姓氏辈序取个族名 书名作为正名 命名后 将男孩的名字生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 说是向祖公报丁 生女的则不必 报喜 孩子父亲赴亲友家 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 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 3 三朝礼 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 主要风俗有 射天地四方 礼记 射义 故男子生 桑弧蓬矢 以射天地四方 天地四方者 男子之所有事也 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 然后敢用谷也 饭食之谓也 接子 古时 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 俗称 接子 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 天子的太子要太牢 即三牲皆备 行礼 大夫的长子用少牢 庶人长子用一猪 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 要举行沐浴仪式 会集亲友为婴儿祝吉 谓 洗三 又称 三朝洗儿 洗三 的用意 一是洗涤污秽 消灾免祸 二是祈祥求福 图个吉利 洗三 的做法 用艾熬水 给小孩洗澡 亲友拿银钱 喜果搁洗澡盆里 叫 添盆 洗完后 用葱在孩子身上拍打三下 取聪明伶俐之意 洗三 的源流 宋人叶箕 爱日斋丛抄 云 今俗以三朝洗儿 殆古意也 唐代此俗十分流行 皇家也大为重视 宋代更极为世人崇奉 叶箕引苏轼言 称闽人三日洗儿 家人宾客都要戴葱和钱 葱使婴儿聪明 钱使婴儿富裕 苏拭 贺子由生孙 诗曾云 昨闻万里孙 已振三日浴 明清之际 洗三是诞生礼中最重要的仪俗 明沈榜 宛署杂记 民风一 记明代北京诞生礼俗云 将临蓐 妇家先期以果羹馈其女 日催生 生三日后 日洗三 4 满月礼 弥月 足月 满月礼 过满月 亲朋 乡邻携礼品来祝贺 称 满月礼 婴儿家长收礼后答谢 谢以相应礼物 如洗儿钱果 洗儿会 满月洗儿 又叫洗儿会 唐人段公路 北户录 最早载 岭南风俗洗三 足月洗儿及百晬 即百日 吃团油饭 满月洗儿风俗北渐 北方亦流行 习俗程序 宋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 育子 载北宋都城汴京风俗 至满月则生色及绷绣线 贵富家金银犀玉为之 并果子 大展洗儿会 亲宾盛集 煎香汤于盆中 下果子彩钱葱蒜等 用数丈彩绕之 名曰 围盆 以钗子搅水 谓之 搅盆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 谓之 添盆 盆中枣子直立者 妇人争取食之 以为生男之征 浴儿毕 落胎发 遍谢坐客 抛开儿入他人房 谓之 彬案 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 育子 载南宋都城临安的洗儿会仪式 与前同 满月洗儿习俗在民间流传至今 俗称 洗瘟气 理发 象征性的 请理发师傅或婆娘们操办 仪式是用全株青葱伴剃头刀作剃头状 剃毕要把青葱再种入菜园里 产妇和婴儿出产房 5 百日礼 长命百岁的祝福 百日礼也叫百晬 宋代 东京梦华录 云 生子百日置会 谓之百晬 又称 百岁 明沈榜 宛署杂记 云 一百日 曰婴儿百岁 礼俗 亲朋好友送以衣服 食品 百家锁等示贺 穿百岁衣 又称 百家衣 由婴儿祖母在孩子出生后到左邻右舍索取布头 做成衣服穿在婴儿身上 俗谓穿百家衣 象征消灾纳祥 旧俗男孩过百岁时 父母请剃头师傅把孩子头发剃掉 只在后脑勺的下部留下一撮毛 称为留百岁毛 其中寓含着祝福长命百岁之意 6 周岁礼 试晬 抓周 周岁礼最普遍的风俗就是试晬 俗称 抓周 又叫 试儿 罗列盘盏于地 里盛果木 饮食 官诰 笔研等经卷针线应用之物 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 谓之 试 此小儿之盛礼也 东京梦华录 渊源 抓周仪俗最晚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当代此俗余韵犹在 颜氏家训 风操 记述了当时的情形 江南风俗 儿生一期 为制新衣 盥浴装饰 男则用弓矢纸笔 女则用刀尺针缕 并加饮食之物 及珍宝服玩 置之儿前 观其发意所取 以验贪廉愚智 名之为 试儿 二 一些特殊的生育现象1 特殊的生育习俗 太平广记 称 南方有獠妇 生子便起 其夫卧床褥 饮食皆如乳妇 其妻亦无所苦 炊易樵苏自如 越俗 其妻或诞子 经三日 便澡身于溪河 返 具糜以饷婿 拥衾抱雏 坐于寝榻 称为产翁 史记 孔子世家 云 纥与颜野合而生孔子 祷于尼丘得孔子 晋人干宝 三日纪 亦云 徵在 即颜氏之女 孔子之母 生孔子空桑之地 今名空窦 在鲁南山之空窦中 2 溺婴 弃婴 溺弃男婴 主要发生在南宋以前 两个因素造成 主因是政府征徭过重 百姓贫穷 负担不起 只好以减少人口来对付 次因是考虑分家时的家产 不愿因人多而陷入贫困境地 汉元帝时 谏议大夫 御史大夫贡禹上书讲当时的一种现象 百姓 生子辄杀 甚可悲痛 分析原因 自汉武帝起 小儿到3岁出口钱 15岁拿算赋 百姓害怕这种人口税的负担 不得不溺杀婴儿 他建议推迟人头税的年龄 改为7岁出口钱 20岁出算赋 汉书 贡禹传 以减少人民溺男婴的现象 西晋初 巴郡邻近吴国 徭役特多 人民为躲避繁重的征役 生男多不养 王濬来当太守 减少徭役 凡生育者一个时期内免去徭课 因此几千家存养了男婴 晋书 王濬传 南宋初年 衢 严 信 饶等州的百姓 生子多不举 礼部侍郎 枢密都承旨赵子尽因而提出禁止溺婴的建议 宋史 赵子尽传 接近这些地区的徽州也有溺婴现象 据 淳熙新安志 卷一 风俗 记载 愚民嗜储积 至不欲多男 恐子益多 而赀分始少 2 溺弃女婴 比溺男多得多 元代以降尤其如此 溺女现象的源流 先秦 男尊女卑观念的确立 战国 溺女有一定普遍性 韩非子 六反 且父母之于子也 产男则相贺 产女则杀之 南北朝 世人多不举女 颜之推 颜氏家训 就特地举出他亲戚溺女的例子 宋代 洪迈 夷坚志 婺源严田农民江四溺女 元代 元末人郑文和在 郑氏规范 中说 世人生女 往往多至淹没 明代 非常流行 明初 浙江严州府遂安人 生女多不举 知县袁政禁止 以后百姓生女儿 多取名叫 袁留 民国 吴县志 卷六十六引 姑苏志 金华府人 产女多不举 县令吕祚禁止 活下的女婴甚多 光绪 常昭合志稿 人物 嘉靖间 兰溪令李昭祥令民间生三个女儿的豁免徭役 因此几年内无人抛弃女婴 光绪 华亭县志 人物 江西贵溪县民溺女成俗 民国 吴县志 传 浙江新昌人弃女 县令采取刑法处断的手段严行禁止 在任九年 上千女婴存活 离任 女孩父亲为他送行 称为诸女重生父母 乾隆 绍兴府志 人物 万历时 刑部侍郎吕坤指责恶俗 把江南溺女作为其中的一个现象 实政录 恶风十戒 江西万年县 弃女者载道 广东番禺人 知县麦秀歧回家乡请来十几个乳母 抚养被遗弃的女婴 天旱 上司指示他举行祈雨仪式 他不听 说干旱是百姓不仁弃女引起的 只有杜绝了溺婴风俗 才能求雨 屈大均 广东新语 事雨 崇祯时福建浦城县民也是溺女成俗 道光 武阳合志 义行 清代 此风仍恶 清初左都御史魏裔介上疏 说福建 江苏 安徽 江西等省 甚多溺女之风 顺治皇帝因而下令 溺女恶俗 殊可痛恨 著严行禁革 清世祖实录 民国 落后地区这种恶习仍有 溺女的原因 乾隆间编撰的 泾县志 讲该地溺女是三大弊俗之一 造成的原因是 嗣艰者冀目前之速孕 资乏者忧异日之赠奁 风俗 一是无儿者希望哺乳期妇女尽早受孕 以得男孩 乳母一般不易怀孕 所以淹毙女婴以断奶 二是怕女儿长大 赔不起嫁妆 干脆不要女孩 溺女地区往往赔嫁之风盛行 安徽宁国人 皆以无厚奁为耻 往往有因嫁女而破产者 同治 宁国县志 风俗 明朝浙江温州项氏家族家训 吾温风俗 百金嫁女 犹谓不足 十金教子 则鼻大如靴 清朝时还 奁资盛而溺女 光绪 永嘉县志 风土 三是贫民养不起女儿而被迫淹溺 光绪年间 翰林院检讨王邦玺上书 说民间溺女 有因 抚养维艰 而淹毙的 大清律例新增统纂集成 刑律斗殴 三 成年礼 及笄和加冠 1 成年礼的渊源 可以上溯到夏 商二朝 备于周朝 我国先秦的成年礼以服饰改变为其最大特征 其中最特别的即是头上的冠 笄 因此男子成年礼称 冠礼 女子称 笄礼 2 举行方式 个别举行 地点选在宗庙神圣之地 日子需经卜筮而定 行礼当天 主人须邀请亲朋好友观礼 及笄 笄 本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已订婚者十五而笄 未订婚者二十而笄 举行礼节时 把头发盘起来 并用簪子绾住 表示已经成年 也指已到结婚年龄 女子许嫁 笄而醴之 称字 仪礼 士昏礼 加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 表示成年 冠礼在宗庙中进行 由父亲主持 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汉刘向 说苑 修文 冠者 所以别成人也 君子始冠 必祝成礼 加冠以厉其心 礼记 冠义篇 说道 故冠而后服备 服备后而容体正 颜色齐 辞令顺 秦汉以后的成年礼仪 大多照 仪礼 规范 唐宋以后 成年礼逐渐式微 第三节 古代人的育儿 一 育儿观 一 崇尚生育重视生育 为了尽孝 礼记 昏义 提到婚姻的功能 婚姻者 将合二姓之好 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者也 孟子说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孟子 离娄上 重视生育 还是一种追求福分的行为 无官一身轻 有子万事足 苏轼 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 养儿待老 积谷防饥 冯梦龙 警世通言 苏知县罗衫再合 多妻制度和早婚习惯是支持 多子多福 观念的两项重要因素 戒早婚 打肿脸充胖子 这桩喜事才办成 受尽万苦并千辛 不到一年又添丁 儿子未做完 便要做父亲 教女儿 守闺门 教儿子 三字经 柴米油盐要操心 更需束修送先生 生计教育两无着 我劝世人莫早婚 二 偏好男嗣重男轻女倾向 和农业社会 宗法精神 儒家伦理俱有关系 中国古代理想的子女数目是 五男二女七子团圆 重视男嗣 使得人们费尽心思希望得到男孩 求神送子 这样的生育神仙很多 如女娲 注生娘娘 送子观音 碧霞元君 子孙娘娘 临水妇人 城隍奶奶 金花娘娘 送子张仙 床公床母等 供奉这些神灵的庙宇遍布全国各地 此外 人们还利用岁时节日进行求子活动 如立春 元宵 清明 端午 七夕 中元 中秋 除夕等节日 也有形形色色的求子行为 传统医学也同样传播求男信息 女性 求男 有实际需要 母凭子贵 无子 则位列 七出之条 孔子家语 本命 曹丕 出妇赋 信无子而应出 自典礼之常度 无儿无女或者有女无儿的人 往往要采取另一途径 令自己 老有所终 这个途径就是收养 收养的对象可以是有亲戚关系的人 如侄 外甥等 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人 传统上养子多于养女 养子用来传宗接代 而养女则类似婢女 供人役使的情形比较常见 养育过程中 更存在重男轻女取向 三 望子成龙望子成龙的心态有多种 秦代下层社会的秦简里 已有不少希望下一代富贵荣华 有爵有禄的表达 历史上很多关于父母对下一代殷切期望的记录 训蒙增广改本 说 养儿不如我 买田做甚么 养儿强过我 买田做甚么 望子成龙的心态 渗透古人育儿不同阶段 从胎儿教育到幼儿教育 从道德 学术教育到功名期望 都寄寓了父母这种心态 四 慈幼恤孤 管子 入国 慈幼 恤孤 孟子 梁惠王下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宋代设有婴儿局 慈幼局 幼局 慈幼庄等 收容民间弃儿 宋史 称高宗时 癸亥 诏给官田五百亩 命临安府创慈幼局 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 仍置药局疗贫民疾病 慈幼局的宗旨 贫穷市民无力养育子女 许其抱至局 写上出生年月日 局里设有专职的乳娘抚育 他人家若无子女 可到局来领养 每年灾荒发生 贫穷市民的子女多抱入慈幼局 故道上无抛弃子女 此外 还设举子仓 举子田 举子钱等 来补贴有新生儿的穷人家庭 以期减少弃婴 除了由政府订定政策 禁止民间杀婴 弃婴 士大夫也创作劝戒世人不要生子不育或者杀溺初生婴儿的诗文 宋亡后这项善举中断了三四百年 清初才重新设置慈幼机构 十七世纪后期至十八世纪中期 江南一带育婴堂已经普遍建立起来 但真正倡导建立育婴堂的并非朝廷 而是地方领袖 包括官 绅 商 晚清来华的传教士 也有的投身这类活动中 这些慈幼事业 救活了无数以女性为主的弃婴 二 古代育儿程序和内容 一 胎教古代非常重视胎教 强调孕妇生活的外在条件和内在精神均要保持在最佳状态 以确保胎儿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感染 胎教的精神 是为胎儿缔造优良的先天条件 其中也包含了父母对下一代的无限寄望 1 胎教的起源和发展古人认为胎儿在母腹内的发展如下 一个月 怀胎着 如同露水 二个月 怀胎着 才却朦胧 三个月 怀胎着 才成血饼 四个月 怀胎着 骨节才成 五个月 怀胎着 才分男女 六个月 怀胎着 长出六根 七个月 怀胎着 生长七窍 八个月 怀胎着 着相成人 九个月 怀胎着 看看大满 十个月 母腹中准备降生 金瓶梅词话 第三十九回 秦汉史籍有周后妃实行胎教 培育出贤明继嗣人的记载 唐元稹称周成王 未生胎教 既生保教 元稹集 唐太宗曾对侍臣说 古有胎教世子 朕则不暇 但近自建立太子 遇物必有诲谕 吴兢 贞观政要 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 2 胎教的内容 胎教内容可归纳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 积极的胎教主张孕妇应该保持身心在最佳状态 并且力图在精神上给胎儿良好的刺激和教育 如要求孕妇需要口道正言 身行正事 读诗看书 正襟危坐以及调养心神 和蔼性情 这是孕妇应重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消极一面的胎教内容包括一些饮食和行动方面的禁忌 体现出中国古代的胎教与保胎的紧密联系 二 婴幼儿护理1 起居料理初生婴儿很脆弱 所以中国的传统儿科发展出来一种对儿童健康持柔弱扶持为主的认识 造成了一种呵护有加 锻炼不足的幼儿保健文化 2 治病和保育虽然医学技术在古代中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民间日常生活习俗仍然凭借经验 并且掺杂很多迷信成份 育儿也是如此 婴儿常患疾病有消化道疾病 呼吸道疾病 天花 季节性疾病 急性传染病 以及耳 目 齿 皮肤 脚气等杂病 不少家庭对于处理这些儿疾的方法 是 祝祷与医祷并行 求医的积极性反在求神问卜之下 比如民间流传治小儿夜啼不眠的风俗的儿歌 天皇皇 天皇皇 地皇皇 我家有个夜哭郎 路上君子念一遍 一夜睡到大天光 还有很多地方用拜公鸡的方法医治小儿尿床或者腹泻 贵州有一首很有名的儿歌 拜大门 公鸡公大哥 母鸡母大哥 晚上替我屙 白天替我扫 3 婴幼儿装束婴幼儿装束一方面是成人服装的微型 另一方面具备儿童特色 如包裹婴儿的 蜡烛包 供婴儿穿着的内衣 和尚袍 方便婴幼儿大小便设计的 开裆裤 保护胸腹部的贴身肚兜 形形色色的童帽童鞋 多姿多彩的口围 耳套 披风 还有专门功母亲或者其他人背负婴儿的背带等 都是特别为婴孩设计的 大多由祖母 外祖母 母亲缝制 婴孩的服装 上面经常缝绣寓意吉祥的图案如虎 狮 麒麟 兔 鹿 鱼 蝙蝠 鸡 猫 蝶等 也有绣五毒 蝎 蜥蜴 蜈蚣 蛇 蟾蜍或蜘蛛 图案在孩子衣物上 有些婴孩的帽和鞋设计成虎头形状 称之 虎头帽 虎头鞋 用意与绣虎形图案相同 除了动物 也有绣植物和神仙等 也有绣 长命富贵 福 寿 聪明 等字 发式方面 无论是剃胎发还是梳丫角种种发型 都考虑到对脑门的保护 个人卫生 生理成长等问题 也含有驱邪去秽的用意 4 玩具和游戏传统的民间玩具和儿童游戏 很多姿多彩 传统民间玩具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是节令玩具 如元宵用的走马灯 中元节用的莲花灯 端午的香包 中秋的兔儿爷 清明的风筝等 第二类是观赏玩具 如雕刻玩具 泥人 蜡人 面塑等 第三类是音响玩具 如拨浪鼓 空明锁 小锣鼓等 第四类是益智玩具 如七巧板 九连环等 第五类是健身玩具 如蹴鞠 跳百索 秋千 投壶等 第六类是实用玩具 如糖人 布虎枕 面花等 制成这些玩具的材料 有泥 布 竹木 纸 金属 陶瓷 食物等 儿童游戏如捉迷藏 斗蟋蟀 踢毽子 骑牛牛 老鹰捉小鸡等 花样层出不穷 晚清画家吴友如的 吴友如画宝 古今人物图 记录了不少儿童游戏 三 教育情况 一 皇族的育儿1 以储宫教育为重点古代宫廷教育 以太子的培训为重心 周代有 孺子室 制度 礼记 内则 此外 太子又有 六傅 包括太傅 少傅 太保 少保 太师 少师 统称 师傅 这种师傅之制 终帝制长存 对太子的教育 包括生活 武艺 文化 道德 理政 学术等 皇帝亲自督导 立言训诫接班人 历代不少这样的皇帝 康熙皇帝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视皇子教育的皇帝之一 皇族其他子弟的教育也未被忽视 周代皇子皇孙受教育的地方叫 辟雍 汉代的皇族学校叫 宫邸 东汉和熹皇后邓绥在宫廷内设置 邸第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幼儿教育机构 唐宋迄明 负责皇族子弟教育的宗学设置日渐制度化 清代的皇族教育 按照皇族成员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及和皇帝支系的亲疏 可分为皇子皇孙 宗室王公及其子弟和闲散宗室 觉罗等三种情况 2 皇族女儿的教育不成系统3 生母和乳母乳母长期哺育 服侍皇子皇孙 彼此感情容易建立 亲昵程度甚至还超过这些孩子和他们生母的关系 二 士大夫和平民的育儿中国人很重视幼儿教育 周易 蒙 说 蒙以养正 圣功也 又说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后世称教育儿童之学问为蒙学 即取义于此古人提倡教育儿童应该及早开始 引导赤子步入正途 养成良好品格 所谓 蒙以养正 清代人张履祥认为 有子不教 不独在己薄其后嗣 兼使他人之女配非其人 终身受苦 有女失教 不特自贻他日之忧 亦使他人之子娶非其偶 累及家门 张扬园训子语 1 教诲养育子女之道 1 无微不至人当婴孺之时 爱恋父母至切 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 爱念尤厚 抚育无所不至 盖由气血初分 相去未远 而婴孺之声音笑貌 自能取爱于人 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 乳饮哺啄 必极其爱 有伤其子则护之 不顾其身 袁氏世范 人不可不孝 2 以身作则 上梁不正下梁歪 重视父母的榜样作用 曾子烹彘 3 循序渐进教子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注入新的内容 宋代家颐 教子语 说 教子有五 导其性 广其志 养其才 鼓其气 攻其病 废一不可 刘清之 戒子通录 卷六 古人重德多于重才 重行多于重言 教子时 先教孝悌后文章 宫南庄 醒世要言 西江月 明代王阳明建议不妨迁就儿童的兴趣来诱导他们 4 切忌放纵父母不宜过于溺爱 放任子女 子女被宠坏 父 母及祖辈都可能责任 多数时候母亲成了被责怪的对象 比如清代石成金 传家宝 说 世上妇人 护短的甚多 一见丈夫管子孙 方才开口骂 动手打他 就拦阻嚷闹起来 因此宠坏子孙者不少 课子随笔钞 卷六 5 适度体罚古人教子不反对体罚 但一般强调适可而止 韩诗外传 第七卷上说 冠子不詈 髦子不笞 就是说孩子长到一定年纪 就不能打骂了 清代崔学古 幼训 爱养 认为 六七岁的孩子 应该尽量教导 好言劝谕 如果 徒事呵斥而扑责 不惟无益 且有损 至于八九岁的孩子 则 或可用威 如果劝谕不能收效 可 略用教笞 不过此法 在一两月或半年一用 才能奏效 因为 若久用不止 则彼习以为常 必致耻心丧尽 顽钝不悛 就是说 体罚还是不可以随便使用的 崔学古又提出实施体罚时的禁忌 认为向儿童实行体罚必需 必有其候 空心毋责 方饭毋责 毋乱责 毋出不意从背后掩责 这些情况下打孩子 皆足致疾 慎之慎之 总之 传统社会不反对向儿童施行体罚 但不主张滥用 讲究适时而行 行之有方 另一方面 必须使被罚儿童明白 父母打自己 是教导 是为自己好 所谓 打者爱也 打在儿身 痛在娘心 蒙学教材 四字经 父母打骂 都是好情 无非愿你 成个好人 类的话语 就是给孩子接受体罚有了心理准备 6 不偏不倚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里 父母能否表现出不偏不倚 公正无私的态度 对手足感情培养和家庭成员内部和谐大有影响 父母偏爱会造成儿女间的矛盾 甚至手足相残 酿成悲剧 2 家庭教育内容古代对儿童的教育 包括生活 道德 功名 文化等方面内容 1 日常生活主要是日常知识及行为 规矩的训练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A 起居训练 教导婴儿认识自己的身体 运用身体各个不同部位进行有关学习与探索 训练儿童的一些起居习惯 要求孩子早起 勤劳 对于孩子的衣着 要端正整洁 饮食方面 孩子不能过于拣择 不要浪费 进食要有仪态 古人还教孩子卫生常识 早起梳洗 勤于洗手 儿童要注意四方面卫生 即饮食方面重营养 多食蔬果 不宜过饱 盐糖不宜多食等等 衣服方面 适体须宽 切忌短窄 束缚难安 要保持清洁 房屋方面要空气清新 光线适宜 不堆砌杂物 劳逸方面 要劳逸适度 这四些都是 养身 要讲求的卫生 睡觉时候 古人不主张仰睡或者伏睡 主张侧睡 即所谓 卧如弓 B 言语礼节首先 在言谈方面 一般主张缄默慎言 甚至还要求慎笑 但这种琐碎规定 未必适合实际 儿童视听方面的规矩 只是 勿倾视 勿倾听 也就是 非礼勿视 费力勿听 精神集中 不宜旁骛多涉 对长辈之礼貌恭敬 如需出外 要告父母 回家后亦得向父母请安作揖 作为父母心目中的好儿童 必须懂得如何正确地行 坐 立 拜 跪 叉手 肃揖等 儿童还得学会体谅别人 为人着想 C 自食其力古人主张及早教导儿童做人不可浮闲游荡 长成后要有自己的事业 自食其力 古人还力诫下代不要染上不良嗜好 也就是吃喝嫖赌 2 道德修养孝心的培养 儿童从小被灌输以父母为尊为大的思想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孝经 开宗明义 所以要将父母视为一家之君 因为 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 孟子 离娄上 对父母恭敬顺从 日常嘘寒问暖 为父母减轻病痛 生活细节上晨昏定省 父母怒骂 不得高声辩驳 兄弟之间 相亲相爱 互相帮助扶持 不可骨肉相残 朋友相交 要谨慎选择 立志是古代家庭教育相当重视的另一面 诸葛亮 诫外生书 夫志当高远 慕先贤 绝情欲 弃疑滞 使庶几之志 揭然有所存 恻然有所感 立志效法先贤 将这个志向常怀胸中 使之称为自我鞭策的力量 重勤俭 戒奢逸 朱柏庐 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 就包含勤劳 节俭 戒浪费的主张 另外 受到 乐天知命 思想影响 还教育子弟 知足常乐 3 功名思想中国传统社会 通过科举求仕光宗耀祖的观念深入人心 但直至宋代为止 中国的幼教仍以人格教育和道德培育为主 而随着明清政府确立科举取士为任用人才的途径 明清时期开始普及以出仕为人生目标的家庭教育 南宋 三字经 有这么几句 扬名声 显父母 光于前 裕于后 古人认为 显父母 的正途 就是参加考试而取得功名 而参加考试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 相传宋真宗赵恒所作的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无媒毋须恨 书中有女颜如玉 出门无车毋须恨 书中有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勤向窗前读六经 古人把对下一代博取功名的欲望渗透在家训 蒙学书籍 儿歌等作品中 如汪洙 神童诗 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满朝朱紫贵 尽是读书人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君看为宰相 必用读书人 姓名书锦轴 朱紫佐朝廷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 充满物质诱惑 广为人传诵 对功名思想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 也不是所有读书人教子 都把功名放在首要位置 不少士人教诫子孙的时候 也曾指出 取科第犹第二事 最要紧的是 明道理 作好人 孙奇逢 孝友堂家训 考取功名 多少要考点运气 因此 功名且当听于天 陆陇其 与曾叔祖蒿庵翁 4 学术问化家庭教育的内容 离不开读书 识字 所谓 人生在世 耕读当先 常用杂字 平民阶层但求粗识文字 学点文化常识 于民间幼学歌诀 是为适应某些行业的家庭子弟而设计的 如 白菜马荠歌 七言歌诀 内容包括菜贩 花贩 肉贩 鱼贩 货郎 海产干果 南北货色等名目 特别提示帐目 零找 赊欠 赚钱 蚀本等细节 对商贾子弟很有帮助 又如 鱼名七言歌 鱼虾涌进大多之心 是便于渔家子弟记诵的读物 常用杂字 能教童子知晓不少日常用品 农作物 畜生 家禽名称 对求学时间不长的平民子弟比较合适 对读书的重视 有南北之别 王心敬 丰川家训 南人无论贫富贵贱 无生子不教读书者 我北人见识 鄙吝浅俗 但一贫穷 便不令子弟读书从师 甚至有阖乡百十家无一蒙师 至使富足之家 数十口无一识丁之人 此风最可笑可惜也 课子随笔钞 卷六 士人家庭更重视子弟的读书问题 颜氏家训 勉学 说 士大夫子弟 数岁已上 莫不被教 多者或至 礼 传 少者不失 诗 论 虽然程度有差 但普遍受教 读书 勤学的重要性 历代士人家训和教诫文字中申述极多 宋人叶梦得 石林家训 旦必读书 要求子弟晨早起床 须先读书三五卷 正其用心处 然后可及他事 等 暮夜见烛 时也一样 如果无事 就终日不离几案 童蒙须知 读书写文字 要求几案整洁 书册整齐 坐姿良正 诵读准确响亮 春天不是读书天 夏日炎炎正好眠 秋有蚊虫冬有雪 收拾书箱好过年 懒学谣 3 性别角色教育古人采用因性施教的办法 对男孩的教育 首先着重的是 男子气概 古人常用外表的仪态来强化男孩的自信 比如很多地方称 男儿七尺 昂藏六尺 男子不仅要奋发 还要有骨气 男儿要义事业为重 须黾勉以求 如蒙学读物里屡屡可见的 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 神童诗 俗语 男儿志在四方 都是如此 在培养男孩英雄气概的同时 也不断向他们灌输 男尊女卑 思想 告诫他们 勿听用妇人之言 如明黄标 庭书频说 不惑于柔情 方成丈夫气概 天下最足以召祸者 莫过于妇人之言 云云 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也是男孩教育的重要内容 耕读并重 教儿经 所谓 不会读书把田种 种田也要用番心 曾国藩 教子书 也说 男子须讲求耕 读二事 古人对女孩应否接受教育 接受怎样的教育 并没有一致的意见 最封闭的家庭养女不教 最开放的则与女儿切磋学问 吟诵倡和 文献记载都有 但大路的观点是 女子要粗识文字 足够生活所需即可 不必深入读书 古人教女 很强调女红 节孝内容 女儿经 强调习女德 修妇容 谨妇言 勤女工 学习为女为妇之道 是为将来为人妻母时用 生活实际方面训练如纺绩 酒食 精神层面的教育如事姑舅孝 保持贞洁操守等总之 在性别角色教育上 古人很重视向他们灌输性别意识 使孩子自幼知道两性各有本分 第四节 古代人的姓名及避讳 一 古代的姓与氏古代的姓和氏有别 姓是一种族号 氏是族号的分支 姓氏区分 有 正姓氏 别婚姻 之功用 男子称氏 以明血统 女子称姓 以别婚姻 氏族部落解体 奴隶制社会消灭 社会发展 姓氏逐渐合一并稳定下来 经过数千年的演化 从古至今中国人使用过的姓氏已有八千多个 万姓统谱 收录姓氏三千五百余个 今天常见的姓氏也有四百多个 宋代编纂的 百家姓 只是括其大概而已 姓氏在古代是地位和身份的标志 名也是贵族阶层才有资格获取的 后来在社会变革和进步中扩散到社会各阶层 合称姓名 二 古人的称呼 1 名 名 是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 名是幼时起的 供长辈呼唤 古人认为名伴随人度过一生 且与命运有关 故取名时庄重严肃 婴儿出生三月后 由父亲命名 并举行郑重仪式 这个名字一般是乳名 亦即俗称的 小名 待入学 再取学名 亦即 本名 俗称 大名 命名原则 对名字的意义 音调的平仄都很注意 力求形 音 义谐美 具体的标准 五有 五有 名有五 有信 有义 有象 有假 有类 左传 桓公六年 信 即根据出生时的特点 情况来命名 如明李梦阳 出生时母梦日坠怀 故以 梦阳 名之 义 即以祥瑞吉庆的字来命名 古诗句中有 因露寝兮产灵芝 象三德兮瑞应图 明代书法家张瑞图即取其义 象 即用以物喻志的字来命名 如清代书家吴飞鹏 鹏为传说中最大的鸟 善高飞 假 即借山川花木等事物的名称来命名 如苏轼 轼 为车箱前扶手横木 类 即用家族 双亲的相关字眼来命名 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取名王献之等 2 字 加冠称字 成年后取 成年礼上制定宣布后使用 字由父亲或尊长取定 一般是彰意明义 正名表德 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礼记 檀弓上 幼名 冠字 疏 云 始生三月而始加名 故云幼名 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 故冠而加字 又 仪礼 士冠礼 冠而字之 敬其名也 君父之前称名 他人则称字也 3 号 号 指人名和字以外的称号 是人的别称 所以又叫 别号 有时也称别字 号一般由自己取定 或是其心境心态的展现 或与彼时有关 或与彼地有关 或与心绪有关 或与所遇有关 即号以明志 是人们用以表达人生个性 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 号的实用性很强 除供人呼唤外 还用作文章 书籍 字画的署名 如东晋诗人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4 名 字 号的区别 名和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古人起名是为了分彼此 取字就是为明尊卑 名主要用于自称 字主要用于他称 彼此地位相当者 尊称别人用字不用名 谦称自己用名不用字 长辈对晚辈 老师对学生 上级对下级 也可称名 示亲切 联系 表字称 表 有和本名互相表里的意思 字 有滋生之义 可见古人的字 系由名滋生而来 字独立于名之外 但又与名有密切的联系 白虎通 姓名 曾有 闻名即知其字 闻字即知其名 的讲法 古人 与字间最常见的关联方式有下8种 同义式 如屈原 名平字原 尔雅 释 地 广平曰原 平和原同义 近义式 如周瑜 字公瑾 诸葛瑾 字子瑜 瑜和瑾都是美玉 是近义字 互补式 包括偏正 修饰 联想等各种关系 反义式 如曾点 字皙 点为 小黑 皙为 色白 正相反 又如朱熹 字元晦 熹明晦暗 正相反 拆名式 如刘侗 字同人 系拆 侗 而成 又如林佶 字吉人 系拆 佶 而成 加字式 如谢安 字安石 杜牧 字牧之 用典式 即名与字同出一典 如赵云 字子龙 典出 易经 云从龙 如钱谦益 字受之 典出 尚书 谦受益 又如 新唐书 中有人姓元 名亨 字利贞 典出 周易 元亨利贞 嵌行式 即拟意时采用上述各式外 又在表字中嵌入显示行第的字 女性的表字除类同上述诸式外 又有两种特殊情况 一是表字中带进娘家的姓氏 如班昭为曹世叔妻 而字惠班 荀采为阴瑜妻 而字女荀 一是表字和本名没有什么关系 如董白 字小宛 景翩翩 字三昧等 号的来龙去脉 起号之风 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 像 老聃 鬼谷子 等 东晋时陶渊明自号 五柳先生 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号 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 元明清达到鼎盛 不但人人有号 一个人还起许多号 如明朝画家陈洪缓有 老莲 老迟 悔迟 云门僧 等四个号 延至近代 用号风气一直不衰 如苏玄瑛号 曼殊 何香凝号 双清楼主 现代以来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号 的形成有两种情况 一是使用者本人起的 因为 号 是自己起的 不像姓名 表字那样要受家族 宗法 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 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 因此出现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别号 共同的特征 鲜明的时代印记 强烈的抒情色彩 深刻的寓意 特定名词的运用 二是他人所起得到公认的 这种 号 叫 外号 绰号 或 混号 浑号 它有极强的表义性 不但可以增强人们对各类人物的记忆 是名 字 号以外的一种补充 而且往往是人物面貌性格特征的一种写照或折光 如 水浒传 108将的绰号 古代人的一些特殊名称 一是称 官爵 表尊敬 如杜工部 杜拾遗 杜甫 王右丞 王维 二是称 地望 如 杜少陵 杜甫 韩昌黎 韩愈 三是极少数人用数字作为自己的姓名 有三种情况 a 姓是数字的 如 一善 明成化间河北定州人 曾任蒿明县丞 二直 唐玄宗开元间在宫中任中尉 三月八 元代云南行省右丞 五梁 安南人 三国蜀汉谏议大夫 七希贤 施州卫人 明正德间永春县训导 八通 明正德间礼部主事 九嘉 唐夏津人 高祖武德间翰林学士 十华 宋乾兴间进士 b 名是数字的 如 秦七 秦少游 黄八 黄庭坚 柳八 柳宗元 李十二 李白 韩十八 韩愈 白二十二 白居易 c 姓 名都是数字 如 六 十七 清人 游外诗草 和 台阳杂咏 作者 七 十一 清乾隆间进士 西域闻见录 作者 三 古人的命名避讳最早的七不原则 不以国 不以官 不以山川 不以隐疾 不以畜牲 不以器币 来取名 后来的历史上 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下几种名字避讳 1 国讳 皇帝的名号不能碰 2 个人讳对自己名字的避讳 两种 一是官僚自恃权势 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 自讳其名 只准州官放火 不准百姓点灯 的田登 一是上级长官或有权有势者并无要求 但下级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其权势或为拍马屁 而避其名讳 如五代时冯道 历朝为相 一天门客给他讲 道德经 书第一句就是 道 可道 非常道 为避讳 门客将这句话改为 不敢说 可不敢说 非常不敢说 3 家讳 家讳 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 必在言行 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 南宋的钱良臣讳其名 小儿子读经史 凡有 良臣 二字 均改读 爸爸 一天读 孟子 今之所谓良臣 古之所谓民贼也 遂将其改读为 今之所谓爸爸 古之所谓民贼也 古代的家讳是受法律保护的 礼记 曲记 入门而问讳 南齐谢灵超的父亲叫凤 一次他去拜访王僧虔 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王慈 王慈正在练毛笔字 当时王氏子都以书法见称于世 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 随口问道 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 王慈因为他触犯了家讳 毫不客气地回敬道 我和父亲相比 犹如以鸡比凤 谢灵超因此狼狈而退 唐律 中规定 凡官职名称或府号犯了父祖讳 不得 冒荣居之 如父祖中有叫安的 不得任职长安县 父祖名中有 常 不得任太常寺官职 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职 一经查出后削职 判一年刑罚 唐代避家讳的著名事例 诗鬼 李贺 因他父亲名叫晋肃 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 纵然他才华横溢 也终无用武之地 终生不得志 27岁便郁郁寡欢而死 韩愈因此愤而作 讳辩 质问道 父亲叫晋肃 儿子就不能考进士 那如果父亲叫仁 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家讳并不全是避父亲的讳 也包含避母亲的讳 诗圣杜甫一生共写了近三千首诗 各种题材十分广泛 但据说因其母亲名叫海棠 所以他虽寓居海棠颇负盛名的四川多年 却从未写过海棠诗 4 圣人讳圣讳 指为圣人避讳 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和广泛 在封建时代 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 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 官方规定的圣人讳 最早大概是在宋代 这时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大 黄帝 至圣先师 孔子和亚圣孟子 还有周公 老子等 宋大观四年 为避孔子讳 朝廷规定改瑕丘县为瑕县 龚丘县为龚县 因老子名耳 字伯阳 谥号聃 为避老子名讳 规定百姓不能用这些字做名字 清朝雍正时规定 孔孟之名必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