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与地域文化-八大菜系.ppt_第1页
饮食与地域文化-八大菜系.ppt_第2页
饮食与地域文化-八大菜系.ppt_第3页
饮食与地域文化-八大菜系.ppt_第4页
饮食与地域文化-八大菜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汉全席”,-饮食地域文化,主讲:陈晓品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理工系,饮食风味流派形成的主要条件,1、地理条件中国地域宽广,境内高山、平原、盆地、山谷、丘等参差分布,其间江河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森林草原覆盖辽阔,有长达18000公里的海岸线,中国地跨寒、温、亚热和热带等四大气候带,气候类型多使中国具有优越的生存条件。有成千上万种天然原料,这些物产随地域变化面种类繁多,为各地、各民族风味流派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其础。千差万别的地理条件所制约的气候、物产等又为各地人们的饮食制作工艺、产品及口味、嗜好、和饮食习惯等的形成发生巨大的影响,从而产生并发展为众多的风味流派。,2:历史条件 历史悠久、早在五六十万年前,祖先开始了原始的食品制作。历史上几次大变迁,发生了数次规模庞大的民众南迁、北移,以及持续不断的中外文化大交流等。3:民族条件 中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所居地域和生活方式以及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饮食风味也不同。在一些多民族聚居地,形成了多民族风味相互融会、新的、独特的风味。,川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全年温暖湿润,年均温1618, 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冬暖夏热,无霜期230340天。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时间较短,仅为10001400小时,比同纬度的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少600800小时。雨量充沛,年降水量达10001200毫米。,川菜的形成,发源,形成,发展,成 熟,巴国蜀国,春秋至西晋,秦汉“天府之国”,两宋:外传清末民国:菜系,饮食习惯,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也是民间最大菜系川菜是我国著名的地方菜之一,在我国烹饪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 “食在中国、味在四川”,吕氏春秋本味篇曾有“和之美者,阳朴之姜”的记载;蜀督赋中亦有“魔芋酱流誉于番禺乡”的描述;华阳国志蜀志曰:“其辰值末,故好滋味,德在少昊,故尚辛香”,这是以阴阳五行之说来解释蜀人“好滋味,尚辛香”的原因。,鱼香味:鱼香肉丝,家常味:家常豆腐,麻辣味:水煮鱼,鲁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气候。 夏季盛行偏南风,炎热多雨,冬季多偏北风,寒冷干燥;春季天气多变,干旱少雨多风沙;秋季天气晴爽,冷暖适中。,鲁菜的形成,孕育,发展,成 熟,春秋战国,南北朝,元、明、清,自然地理条件,鲁菜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文化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习俗尚好有关。山东是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地处黄河下游,气候温和,胶东半岛突出于渤海和黄海之间。境内山川纵横,河湖交错,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交通便利,文化发达。其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蔬菜种类繁多,品质优良,是号称“世界三大菜园”之一。如胶州大白菜、章邱大葱、苍山大蒜、莱芜生姜都蜚声海内外。 是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五大特点,咸鲜为主,突出本味,擅用葱姜蒜,原汁原味以“爆”见长,注重火功精于制汤,注重用汤烹制海鲜有独到之处丰满实惠、风格大气,黄河流域烹饪文化的代表,古书云:“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济南是传统鲁菜的发源地。 烟台、青岛位胶东半岛,以烹制海鲜见长。 鲁西、鲁北的禽蛋菜; 泰安以豆制品为主要原料的素菜 鲁中地区具有齐国遗风的肉、鱼菜肴各具特色。,糖醋鲤鱼,五香酱牛肉,粤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 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温也在18以上,降水与风向有密切关系,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降水少,夏季盛行来自印度洋的西南风,降水丰沛,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区为15002000毫米,粤菜的形成,起源,发展,成 熟,岭南越族,南宋,明、清,唐代,广州成为我国主要的进出贸易口岸,是世界有名的港口。宋、元之后,广州成为内外贸易集中的口岸和港口城市,商业日益兴旺,带动了饮食服务作为一个商业行业发展起来,发源(中原饮食制作的技艺、炊具、食具和百越农渔丰富物产结合,这就是粤式饮食的起源)于岭南,由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特色菜点发展而成,是起步较晚的菜系,但它影响深远,港、澳以及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 粤菜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广州菜包括珠江三角洲、韶关、湛江等地的名食在内。地域最广,用料庞杂,选料精细,技艺精良,善于变化,风味讲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腻。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郁,擅长小炒,要求掌握火候和油温恰到好处。 潮州菜潮汕菜故属闽地,其语言和习俗与闽南相近。隶属广东之后,又受珠江三角洲的影响。故潮州菜接近闽、粤,汇两家之长,自成一派。 东江菜(客家菜)东江菜又称客家菜。客家人原是中原人,在汉末和北宋后期因避战乱南迁,聚居在广东东江一带。其语言、风俗尚保留中原固有的风貌,清蒸鲈鱼,上校鸡块,生菜龙虾,苏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太阳辐射、日照及气温以太湖为高中心,沿江地区为低值区。降水量分布也具有同样规律。这种小区域气候差异将全市作物种类分成太湖林果气候区、南部双、三熟制气候区、中部稻麦二熟和三熟并存气候区、沿江棉、粮轮作气候区。,自然地理,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雨量充沛,平野稻香,碧波鱼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人们传诵的“近炊香稻识红莲”、“桃花流水鳜鱼肥”、“夜市买菱藉,春船载绮罗”的诗句,就是历代诗人对苏州物产富足的赞美和讴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苏州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素有“人间天堂”之美誉。,江苏菜,中国四大名菜之一。由于苏菜和浙菜相近,因此和浙菜统称江浙菜系。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早在二千多年前,吴人即善制炙鱼、蒸鱼和鱼片。一千多年前,鸭已为金陵美食。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苏菜的形成,萌芽,发展,成 熟,南北朝,唐宋,明、清,苏菜由杨州菜、南京菜、苏州菜、镇江菜组成。其味清鲜,咸中稍甜,注重本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江苏菜以重视火候、讲究刀工而著称,著名的“镇扬三头”(扒烧整猪头、清炖蟹粉狮子头、拆烩鲢鱼头)、“苏州三鸡”(叫花鸡、西瓜童鸡、早红桔酪鸡)以及“金陵三叉”(叉烤鸭、叉烤桂鱼、叉烤乳猪)都是其代表之名品。,松鼠鳜鱼,松鼠桂鱼由松鼠鲤鱼演变而来。当初乾隆下江南,闲逛至松鹤楼,为应酬皇帝硬要吃鱼,厨师急中生智,将供于赵公元帅神案上的鲤鱼,炸烹而成。后来以骨疏刺少、肉质细嫩的桂鱼替代了鲤鱼,松鼠桂鱼成为宴席名菜。苏州名厨又在烹饪上精益求精,光是佐料调料就有河虾仁、熟笋丁、得菇丁、青豌豆、猪肉汤及酒、醋、盐、糖、猪油、麻油、葱段、蒜瓣、干淀粉、湿淀粉达十五六种之多。 1983年11月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被列为江苏表演菜点之一。 唐诗中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因而品尝松鼠桂鱼最佳时节,当推每年三、四月间。,碧螺虾仁,碧螺虾仁,以太湖流域活河虾与洞庭东、西山名茶碧螺春烹制而成,具有浓厚的苏州地方特色。虾仁,以东山一带白壳虾为佳, 活虾挤出虾仁,加上精盐、鸡蛋清、干淀粉制成的浆汁,待熟猪油锅烧至五成热时,将虾仁溜至呈乳白色,漏勺沥去油,再以旺火复炒,此时加预先用5 克碧螺春茶叶泡出的茶水及味精,不可多炒,仅颠翻数下即出锅装盘。同时以泡过的茶叶作围饰边,绿白相映,形美味鲜。,红烧狮子头,红烧狮子头,原料:猪前腿夹心肉250克(剁末)、 嫩藕1节 (或荸荠50克)、鸡蛋1个 辅料:油菜心8棵、老姜1块、葱3棵,阳澄湖大闸蟹,问题,为什么河南、河北(中华文明发源地)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菜系?,谢谢!,结束,闽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和垂直分带较明显,气候复杂多样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年均气温在17-21,沿海全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沿海平均气温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20-39,并多台风。无霜期内陆260-300天 ,闽东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适宜甘蔗等喜高温作物和亚热带植物生长,其他地区可一年两熟,适宜种植水稻和茶树等。,发源于福州,以福州闽菜为代表,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侯县,在后来发展中形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福州菜淡爽清鲜,重酸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包括泉州、厦门、漳州一带,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包括长汀及西南一带地方,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带有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这一传统即使进入上海,尽染海派风味后,依然未变。,福建省面临大海,背负群山,气候湿和,雨量充沛,大地常绿,四季如春。沿海地区海岸线漫长,浅海滩涂辽阔、鱼、虾、螺、蚌、鲟、蚝等海鲜佳品常年不绝。辽阔的江河平原,则盛产稻米、蔗糖、蔬菜、花果,尤以荔枝、龙眼、柑桔等佳果誉满中外。 山林溪间盛产茶叶、香菇、竹笋、慧米及鹿、石鳞、河鳗、甲鱼、穿山甲等山珍野味。福建通志有“茶笋山木之饶遍天下”、“鱼盐蜃蛤匹富齐青”、“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蛙蚶蚌蛤西施舌,人馔甘鲜海味多”等诗句,这些都是古人对闽海富庶的高度赞美。,特点,一、烹饪原料以海鲜和山珍为主 二、刀工巧妙,一切服从于味 三、汤菜考究,变化无穷 四、烹调细腻,特别注意调味,盐水虾,佛跳墙,佛跳墙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清同治末年(公元1874年),福州钱庄一老板设家宴招待福建布政司周莲,由其夫人亲自操办,采用鸡,鸭、肉和海参,鱿鱼、鱼翅、干贝、海米、猪蹄筋、鸽蛋等18种原料,辅以绍酒、花生、冬笋,茴香等配料,效法古人放在绍酒缸内文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 后来郑自辞去衙厨,开设聚春园菜馆,供应此菜,生意兴隆。一次几位举人和秀才慕名而来,品尝此菜。端上这道菜后,揭开盖,香气四溢,众人品尝后无不赞好,争相吟诗作赋,有人当场吟诗赞曰:“缸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菜名由此改为“佛跳墙”。1984年国家主席李先念曾以此菜宴请过美国里根总统,后来赵紫阳也曾宴请西哈努克亲王。贵宾品尝后赞不绝口。,荔枝肉,原 料:猪瘦肉约300克、净荸荠片100克 调 料:3克蒜末、15克葱段、50克番茄汁 做 法 1.猪瘦肉切块,剞斜十字花刀,再切成斜形块,与荸荠片用湿淀粉抓匀。 2.清汤加调料调成卤汁。肉块与荸荠下锅炸2分钟,呈荔枝状捞出。 3.蒜末、葱段下锅煸炒,倒入卤汁,再放入荔枝肉、荸荠片翻炒,装盘即成。,浙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浙江,有千里长的海岸线,盛产海味,如著名的舟山渔场的黄鱼、带鱼、石斑鱼、锦绣龙虾及蛎、蛤、虾、蟹,还有淡菜、三门青蟹、温州蝤蛑和近年发展的养殖虾等。浙北是“杭、嘉、湖”大平原,河道港叉遍布,著名的太湖南临湖州,淡水鱼名贵品种,如鳜鱼、鲫鱼、青虾、湖蟹等以及四大家鱼产量极盛。又是大米与蚕桑的主要产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西南为丛山峻岭,山珍野味历来有名,像庆元的香菇、景宁的黑木耳。中部为浙江盆地金衢盆地,即金华大粮仓,闻名中外的金华火腿就是选用全国瘦肉型名猪之一的“金华两头乌”制成的。加上举世闻名的杭州龙井茶叶、绍兴老酒,都是烹饪中不可缺少的上乘原料。,起源,成熟定型,繁荣,汉唐时期,宋元繁荣明清发展,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黄帝内经素问导法方宜论曰:“东方之城,天地所始生也,渔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盐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 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由此可见,浙江烹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龙井虾仁,龙井虾仁,“龙井虾仁”因取杭州最佳的龙井茶叶烹制而著名 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为最佳,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据传此茶起源于唐宋、明清以来,经当地人民精心培育,品质独特。有史载“龙井茶真品,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似乎无味,过后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齿颊之间,此无味乃至味也”。清代龙井茶列为贡品。 杭州用清明节前后的龙井新茶配以鲜活河虾仁制作炒虾仁,故名“龙井虾仁”,不久就成为杭州最著名的特色名菜,遐迩闻名。,西湖醋鱼,此菜相传出自“叔嫂传珍”的故事:古时西子湖畔住着宋氏兄弟,以捕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见宋嫂姿色动人,杀害其兄,又欲加害小叔,宋嫂劝小叔外逃,用糖醋烧鱼为他饯行,要他“苦甜毋忘百姓辛酸之处”。后来小叔得了功名,除暴安良,偶然的一次宴会,又尝到这一酸甜味的鱼菜,终于找到隐名循逃的嫂嫂,他就辞官重操渔家旧业。 后人传其事,仿其法烹制醋鱼,“西湖醋鱼”就成为杭州的传统名菜。西湖醋鱼选用鲜活草鱼,经饿养12天,促使其排尽泥土味,并采用活杀现烹,不着油腻菜品,色泽红亮,酸甜适宜,鱼肉结实,鲜美滑嫩,胜似蟹肉,风味独特。,东坡肉,东坡肉,相传出自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的故事。宋元佑年间(约公元1090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刺史,发动民众疏浚西湖,大功告成,为犒劳民工,吩咐家人将百姓馈赠的猪肉,与酒一起分送给民工,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结果肉味特别香醇可口,人们传颂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块肉命以“东坡肉”, “东坡肉”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发展,而被公推为杭州第一名菜。其操作方法是:选用带皮猪五花肉,刮洗干净,切成75克重的正方块,放入水锅内焯透捞出;取一大沙锅,用竹箅子垫底,铺上葱、姜块,再放上猪肉,加入白糖,绍酒酱油,加盖密封,烧开后,用微火焖2小时,焖至酥烂,撇去浮油,皮朝上装入陶罐内,盖上盖,上屉蒸30分钟至酥透即可。 特点是油润柔糯,味美异常。,湘菜,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 第二,气候年内与年际的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 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饮食文化,(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 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 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据说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地区,明末传入中国。湖南地理环境上古称“卑湿之地”,多雨潮湿。辣椒有御寒法风湿的功效;加之湖南人终年以米饭为主食,食用辣椒,可以直接刺激到唾液分泌,开胃振食欲。吃的人多起来,便形成了嗜辣的风俗。 酸辣、麻辣、咸辣、油辣,(4)湖南人爱吃苦味。据文献记载,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 楚辞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这里的“大苦”,据说就是豆豉。那么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了。至今,湖南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如“浏阳豆鼓”,,起源,成熟定型,繁荣,秦汉,明清,春秋战国时期,腊味合蒸,腊味合蒸,霸王别姬,霸王别姬传统湘菜,问世于清代末年。本世纪,长沙的玉楼东、曲园、潇湘、老怡园酒家常有供应。 霸王别姬用甲鱼和鸡为主要原料,辅以香菇、火腿、料酒、葱、姜、蒜等佐料,采取先煮后蒸的烹调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