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大铁椎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大铁椎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大铁椎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大铁椎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推荐作品  篇目二  大铁椎传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荐作品,篇目二大铁椎传,自主疏通语篇,第四单元,基础知识自测,名家名作赏析,美文迁移应用,故事素材大观,拓展阅读积累,说作者 (一)简介:魏禧(16241681),原名益禧,又名际昌,字冰叔、叔子,号裕斋、勺庭,江西宁都人。明末诸生。入清后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二)作品:著有魏叔子文集。 (三)评价: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寻背景 本文选自魏叔子文钞,有删节。本文是一篇传记,因为不知道这个人叫什么名字,就用他的兵器“大铁椎”来代替。文章写于“庚戌十一月”,即康熙九年(1670)十一月,作者47岁。魏禧是一个有民族思想的人物,明亡后隐居不仕。这篇文章流露出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梦想着侠士、大力士出现的情结。, 览译文(教师用书独具),看结构,知文意 本文属于传记文,作者在纪实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想象和虚构,塑造出了一个丰满的侠客、大力士的英雄形象,透露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人才不为世用的感慨。,赏技巧 1运用衬托手法突出人物形象 如以盗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宋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 2运用对话揭示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魄。,“扣”通“叩”,询问,窗子和门,请求客人,戴帽;穿袜,从四面八方,从左右两侧,以为仇敌,使感到痛快,名词,处所,地方,动词,答应,允许,动词,同意,赞同,量词,表示大约的数量,代词,这样,动词,擅长,名词,工匠,有技艺的人,形容词,精巧,精致,连词,所以,副词,本来,名词,原因,缘故,形容词,原来的,旧的,名词,老朋友,老交情,副词,特意,副词,仍然,五、文言句式1定语后置句 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2省略句 (1)北平陈子灿省兄(于)河南 (2)吾始闻汝名,以(汝)为豪,作者在正文的开头部分,有意布设一个又一个迷魂阵,简笔勾勒出主人公大铁椎“异”的种种表现。“健啖”写其食量之异。“貌甚寝”写其容貌之异。右胁之下的大铁椎“重四五十斤”、“柄铁折叠环复,如锁上练,引之长丈许”从重量、形状与构造上写其武器之异。“右胁夹大铁椎”、“饮食拱揖不暂去”写其对武器的态度之异。还有“不知何许人”底细之异,“与人罕言语”、“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言谈之异,以及初来乍到时的装束之异,夜半时分的诡秘行动之异。作者定要读者疑团满腹之后才去将疑案一一揭开,让读者睁眼将“异人”的庐山真面目看个清清楚楚,真真切切。,给人种种神秘感的大铁椎到底是何样人物呢?作者先通过人物的简洁对话揭示其性格特征,将其光彩照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吾始闻汝名,以为豪,然皆不足用。”这番辞行前的内心表白道出了他投奔宋将军的原因,将军“工技击,七省好事者皆来学”,将军威名远播,雄健有加,他是慕名而来,必有所图的。“皆不足用”的结论绝非轻率作出的,大铁椎考察不全面,论据不充分,判断不准确,就不会当面向将军下如此断语,否则,将军想必也不会允许的。事实上,将军显然是默认了大铁椎的看法。“强留之”便是 “固自负”的将军在大铁椎面前无可辩驳、,自惭形秽而借以掩饰自己窘态的表现。因此,“皆不足用”一语,既说明大铁椎极有抱负,想寻找真正英雄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足令将军佩服。“吾去矣”三字,语气何其坚决,感情何其沉郁!它交织着大铁椎频频失望于现实而又执著于理想追求的复杂情感,也寄寓着作者对其现实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其矢志不渝、奋发自图的深情礼赞。这里面何尝没有作者自己复明心态的曲折流露呢?大铁椎要离去,有些话是不便明说的,由于“将军强留之”,才迫不得已道出自己的隐秘: “吾数击杀响马,贼,夺其物,故仇我。”原来他干的是仗义除暴、劫贼济贫的大事,这种正义之举非有超人的胆识、过人的勇力是绝对行不来的。读者由此可以解开心中一连串疑团,领悟前文所写食量之大、武器之奇乃暗示其有超群的武艺,武器随身携带、片刻不离,是写其高度的警惕性,其言谈之异则是表现其深沉的性格。尽管将军不是自己真正的志同道合者,大铁椎仍有“久居,祸且及汝”之虑,他对朋友的关心,行事敢作敢当、不连累他人的大丈夫气概令人肃然起敬。 将军听说“今夜半”有决斗,摩拳擦掌慨然请战“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大铁椎则以“贼能且众,吾欲护汝,则不快吾意”阻止他。于此可以想见大铁椎与豪贼必定有过多次交锋,对对方的所作所为与人员实力当了如指掌,也足见大铁椎在强敌面前凛然无畏、乐观自信的大将风度。由此想来,一个“止”字便是高度浓缩了作者对大铁椎谙识兵谋兵法、知己知彼、胆识超人的赞赏与钦佩。将军在遭到拒绝后仍是“力请客”。迫于无奈,大铁椎只得带他前去,却是“送将军登空堡上”,并叮嘱“但观之,慎弗声,令贼知也”。关心朋友,办事负责的态度令人倍感亲切。,作者深深地喜爱大铁椎,他要让大铁椎永远活在天地人间,活在读者心中。旷野决斗便是作者精心描写的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一场撕杀,它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作者先以“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再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从侧面反衬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挡的神威。而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天昏地暗、,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应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恶战之中,大铁椎大呼一声“吾去矣”,话音才落,人已溃围而出,眨眼间消失在茫茫夜色中,行动神速得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这一句“吾去矣”不仅是大铁椎对豪贼的蔑视,写出他挫败众豪贼的阴谋、得胜而去的雄姿,也是大铁椎对将军的告别,传达出对将军好自为之、善加保重的祝愿,更深含着作者对大铁椎寻找志同道合者之不易,实现抱负、施展才能之艰难的沉重叹惋。,江湖苏轼 在历史长长的小巷里,有一个人总会让我们为之倾倒。他总是站在千年外的月光下,峨冠博带,长须飘飘,脸上挂着一副顽皮的笑,看着我们,让我们自惭形秽,自觉污浊不堪;让我们在岁月的驿路上奔波得精疲力竭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对照着他想想:人,应该怎样生活,应该怎样才能称之为人。 这个人,就是苏轼,中国的文人苏轼。,美文迁移应用,翻开苏东坡文集,你的眼中就会出现这个人的影子。这个古代的读书人,他正手执锄头,躬耕于东坡,生活很苦,却回过头告诉你“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在世俗的人们赏菊时,他竟吃菊,吃了还夸能长寿,这可真让当时朝廷的某些人大失所望。,在宋朝的文人中,只有他永远属于江湖,一如他文中的鹤,舒洒地展展翅,从宫廷里飞出,飞望“西山之阙”,与白云相逐,与江湖为伴,率性而行,自由自在,永远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活在诗词歌赋之中,活在民间传说里,千余年了,苦则苦矣,却风流,潇洒。 他少年得志,名士风流,很有一些同年和诗酒唱和的朋友,再加上他的名头,只要他愿意,只要他稍做暗示,就会重新回到那个金碧辉煌的地方,避免漂泊之苦。可他不,他爱看云起云涌,爱看沧海落日,爱风餐露宿。至于那个汴梁,让给那些争名夺利客,让他们去争好了。而他,属于江湖。,其实,应该说,是江湖属于他。他可能不知道,历史早已安排好了苏州、杭州、赤壁,在等着他,等着他的到来,大笔一挥,江海生色。 于是,他耸耸肩,抖落了身上所有的光环,包括身份、地位,和自己的翰林锦袍,一身轻松,走向江湖。从此,朝廷上少了一个歌功颂德的词臣,历史上产生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文学大师。,他是一位文人,他更是一位智者,一位哲人,他把自己淡定之后的心情告诉我们,同时,也点化着我们。 面对世俗的成功失败,他芒鞋竹杖,轻轻一笑,道“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听了,目瞪口呆。 面对瘴疠之地,他吟诗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我们在艰难的环境中想起这话,总会粲然一笑,烦恼顿失。,亲人相别,骨肉分离,是人生最悲戚的事,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但在那个遥远的夜里,最重感情的诗人却说出了那句极具哲理的话,“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既然这是常识,我们就应该看开些,互相保重才是啊。 至于功名,诗人看得更淡,“是身如虚空,谁受毁与誉”,面对荣辱名利的苏东坡,此时如一轮皓月,冰清玉洁,通体透明:潇洒如春风花雨,青天白云;自然如雪映梅花,水流石上。 这就是苏东坡,中国人的苏东坡。,故事素材大观(教师用书独具),苏东坡的数字人生 我们可以借用“数字”来概括东坡的一生。 第一组数字:8341。苏东坡从政的主要经历。 “ 8”是“八州太守”。苏东坡先后当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个州的太守。徐州、湖州、杭州、扬州大家比较熟悉,密州在今天山东诸城,颍州在今天安徽阜阳,登州在今天山东蓬莱。定州就是今天河北定州。在密州、徐州、杭州的任期稍长,两年左右;最短的是登州,任期5天;其他地方都是几个月时间。,“3”是“三部尚书”,先后担任吏部、兵部、礼部尚书。任期都不长,吏部7个月,兵部1个月,礼部9个月。 “4”是“四处贬谪”,先后被贬到黄州、汝州、惠州、儋州,汝州还没来得及到任。 “1”是“一任皇帝秘书”,正式职务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一职务都是由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担任,正三品。苏东坡在这一任上干了2年零6个月,起草了800多道诏书。干得非常出色。,总的来说,苏东坡从政40年,在地方做官33年,在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是一个典型的能上能下的“交流型干部”,交流的幅度和频率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二组数字:三起三落。苏东坡的人生跌宕起伏、极为坎坷。,一起:步入仕途。1057年苏东坡22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录取进士388人,苏东坡名列第二,他的弟弟苏辙名列第五。他的“高考”限时作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使他名震京师、脱颖而出。考中进士后,苏东坡第一个职务是陕西凤翔府判官,品级不高,从八品,扎扎实实干了将近3年。被召回朝廷后,他任职史馆(国家图书馆)。在那里读了很多书。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派到杭州做通判,做了2年零9个月。然后到密州任太守(1074),当时38岁,属于“年轻干部”。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可以看出,苏东坡步入仕途后,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被提拔重用。,一落:大难临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东坡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30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为什么叫乌台?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案件是因文字而起的,所以叫“乌台诗案”。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产生了新党与旧党之争。苏东坡反对变法,站在旧党一边。李定和舒亶等人千方百计迫使宋神宗给他定罪。政敌一心置他于死地,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重臣、不杀士大夫。宋神宗又特别爱惜人才,所以就用了一个折衷的办法。贬。贬到哪里去呢?黄州。黄州当时是下等州,贫穷落后。长江自北向南折向东绕城而过,巴河自北向南注入长江,长江和巴河一起把黄州围得像一口井,苏东坡说“黄州真在井底”,相信是有感而发的。但苏东坡毕竟人才难得,宋神宗也不想太亏待他。好在黄州离开封不远,基本生活还有保障,就把他贬到这里来了。,二起:东山再起。1085年4月,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祐更化”。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二落:知难而退。太后和司马光全盘否定王安石的新法,苏东坡坚持原则,反对全盘否定。因与太后和司马光政见不合,苏东坡觉得不开心,一再主动请辞外放。1089年7月至1091年2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三起:再回朝廷。苏东坡1091年3月回朝,当了7个月的吏部尚书,然后出任颍州、扬州太守,再任兵部尚书1个月、礼部尚书9个月。从苏东坡频繁的上下左右调动,反映了朝廷当时极端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太后对苏东坡极为赏识,希望他作为与新党制衡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又恨铁不成钢,对苏东坡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三落:一贬再贬。1093年9月,太后驾崩,18岁的哲宗亲政。哲宗的心灵已经有些扭曲,太后摄政时,他基本上是个局外人,大事小事与他无关,他很郁闷,刚一亲政,就变本加厉地进行政治反扑,无情地打击元祐党人。先把苏东坡降为定州太守,赶出京城:上任1个月又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在那里住了2年零6个月;再贬,被贬到更远的儋州,就是今天的天涯海角。现在海南岛经济发达,古代却是极其落后、没有开化的蛮荒之地。贬谪至此,就再无处可贬了。,这就是苏东坡三起三落、跌宕起伏的人生。 第三组数字:123456。这一组数字反映苏东坡的主要社会关系。 “1”:一位如雷贯耳的伟大父亲。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养育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朱德游眉山三苏祠作了一首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三字经有几句是写苏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2”:两位情同手足的兄弟。苏轼、苏辙是中国历史上感情最好的兄弟。他们是兄弟、是师生、是诗词唱和的良友、是政治上荣辱与共的伙伴、是精神上相互勉励安慰的知己。政治上互相支持,同朝为官;生活中互相照顾、关心备至:艺术上比翼双飞,互唱互和。,“3”:三任相濡以沫的妻子。第一任妻子王弗。她去世10年后,苏东坡在密州为官,写了一首催人泪下的江城子记梦。王弗去世后,苏东坡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即王弗的堂妹,死后与苏东坡合葬在河南郏县,第三任妻子是王朝云。她一直跟随苏东坡,终身相伴,生死相依,死后葬在惠州。苏东坡为她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4”:四位名垂青史的关门弟子。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在中国文化史上赫赫有名。苏门四学士固然以自己的成就出名,但是做苏东坡的关门弟子,无疑使他们名气大增。 “5”:五位恩威并重的皇帝。苏东坡1036年12月19日出生,1101年7月28日去世,享年66岁,一生经历了北宋5任皇帝: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仁宗,在位40年,爱惜人才,殿试选了苏轼、苏辙两兄弟,非常高兴,回去对皇后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位宰相。”英宗一登基就想,提拔苏东坡,但当时宰相韩琦认为不合适,最后把他放到史馆里。神宗对苏东坡又爱又恨,爱他的才,恨他不听话、反对变法。神宗吃饭的时候,常常一手拿着筷子,一手拿着苏东坡的文章,边看边点头,说“人才难得,人才难得呀”。哲宗是一个呆子,心态有点扭曲,他在位期间对苏东坡一贬再贬。徽宗虽是北宋的亡国之君,但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创造了书法的“瘦金体”。他继位后大赦天下、把苏东坡从海南岛赦免回来,只可惜苏东坡在返回途中殁于常州。,“6”:六位肝胆相照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