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甲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1页
聚甲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2页
聚甲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3页
聚甲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4页
聚甲醛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聚甲醛生产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1 甲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甲醇(METHANOL),又称“木醇”或木精(Wood spirit, Wood alcohol, Methyl alcohol, Methyl hydrate,wood naphtha,methyl hydroxide)基本性质无色有酒精气味易挥发的液体。有毒,误饮510毫升能双目失明,大量饮用会导致死亡。 沸点:64.7。 闪火点:12。 爆炸界限:7.3-36% 。 密度:(水=1)0.7924at20。蒸汽压:92mmHg at20 。 蒸汽密度:1.1 (空气=1)溶解度:能与水、乙醇、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遇热、明火或氧化剂易燃烧。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吸 入:会造成咳嗽、头痛、晕眩、头昏眼花、呕吐、视力模糊、大量时会失去意识、失明、甚至死亡皮肤吸收:亦可由皮肤吸收中毒,其蒸汽会刺激眼睛。食 入:初期类似酒精中毒,可能造成呼吸急促,视力模糊,甚至失明,严重者昏迷,死亡,长期暴露会造成皮肤炎红斑,会造成视觉损害及可能损害肾、心脏。环境影响对水中生物具高毒性。危害性 甲醇易燃,其蒸气与空气能形成爆炸混合物,甲醇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放出热量。液体和蒸汽易燃,蒸汽可能造成闪火。特殊危害白天甲醇起火看不见火焰。主要症状吸入低浓度蒸汽时会引起头痛、昏昏欲睡、恶心、呕吐、对粘膜的刺激等现象。吸入高浓度蒸汽时会引起晕眩、呆滞、疲劳、反胃、呕吐等现象。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 6.1(毒性物质)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将病患移至新鲜空气处,若无呼吸,即施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立即就医。皮肤接触:若受喷溅,脱去污染衣服,以清水冲洗15 分钟。食 入:切勿摧吐,给予患者240-300ml 的水,以稀释胃中物质,自然呕吐,反复给予喝水,立即送医。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概要类似酒精中毒,造成失明,甚至致死。对急救人员的防护 未着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空气呼吸器的人员,不得进入灾区搬运伤患,穿着C 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对医师的提示症状可能延迟发生,乙醇可能会抑制甲醇的新陈代谢。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1.喷水 2.化学干粉 3.酒精泡沫 4.二氧化碳。灭火时可能遭遇的特殊危害在白天,甲醇起火看不见火焰。特殊灭火程序不可使用水柱冲水以避免火场扩大,使用酒精型泡沫灭火,水柱隔离火源。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必须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空气呼吸器(必要时,外加抗闪火铝质被覆外套)。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限制人员进入泄漏区域。环境注意事项1.供应适当的防护装备及通风设备。2.移除热源及火焰。清理方法1.勿碰触泄漏物;2.在安全许可状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泄漏;3.避免泄漏物流入下水道或其他密闭空间;4.用沙、泥土或其他惰性吸收剂围堵泄漏物;5.尽可能将液体回收,置于合适且标示的有盖容器内;6.残余外泄物用隋性吸收剂吸收并置于至有盖的容器内;7.用水冲洗泄漏区。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1.在指定的通风良好处,以最小量处置;2.远离热源或明火;3.使用耐火容器;4.当搬运或混合时皆应将容器接地;5.作业时避免产生雾滴;6.穿戴适当防护的装备以防溅到眼睛和皮肤。储存1.容器保持密闭;2.储槽区远离作业场所;3.不使用时容器应加盖;4.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热源、火花、火焰。暴露预防措施工程控制1.分开使用不会产生火花的接地、通风系统;2.排气口直接通到室处;3.供给充分新鲜空气以补充排气系统抽出的空气;4.可采用局部排气装置或整体换气装置。个人防护设备眼部:化学防溅目镜、护面罩。呼吸:供氧式呼吸防护器或自携式呼吸器。手部:防渗手套。皮肤:连身式防护衣,工作室,安全淋浴设备。卫生措施操作后应确实清洗,工作时配戴适当的防护用具,现场有冲淋设备。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1.强氧化剂。2.铝、铅。 3.碱金属。 4.酸。5.醛类。 6.氧化醯。应避免的状况高温、引火源。应避免的物质1.强氧化剂。 2.铝、铅。 3.碱金属。 4.酸。 5.醛类。 6.氧化醯。危害分解物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毒性资料急毒性吸入:1.会造成咳嗽、头痛、晕眩、虚弱、困倦、头昏眼花、恶心、呕吐、酒醉、视力模糊等症状。2.大量暴露会丧失意识、失明、甚至死亡。皮肤:可能由皮肤吸收达中毒量。眼睛:1.其蒸汽刺激眼睛。2.其液体会损害角膜表面组织,但通常可复原。食入:1.初期症状类似酒精中毒(如过度欣快感、判断力丧失、口语不清、具攻击性)。2.可能会伴随呼吸急促、严重的上腹疼痛、视力模糊、甚至永久性失明。3.严重可能造成长期昏迷、死亡。4.症状将会迟延130 小时后出现(通常为12-18 小时)。慢毒性或长期毒性1.会造成皮肤炎、红斑及剥落。2.长期暴露于1200-8300ppm 会造成视觉损害,有时会完全失明。3.可能损害肾、心脏及其他器官。4.60-250ml 的剂量可致命。环境影响1.当释放至土壤中,可能会生物分解,渗入地下,挥发。2.当释放至水中,可能会生物分解及挥发。3.当释放至大气中,在光照条件下,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氢氧自由基,其半衰期约17.8 天。废弃处置方法焚化、量小时可用大量的水冲入排水沟。2甲醛溶液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甲醛溶液(FORMALDEHYDE) 同义名称:福尔马林;蚁醛(Formalin, Formic aldehyde, Methanal, Methyl Aldehyde,Methylene Oxide,methylere glycol,oxymethylene,paraform.)基本性质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的刺激性气体,熔点-92,沸点-21,液态时的密度为0.815克/3厘米(20),易溶于水和乙醇,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PH 值:2.8-4.0 沸点:97(37%) ,闪火点:60-83 爆炸界限:7%-73%蒸汽压:1.3mmHg (20)(37%甲醛分压) 蒸汽密度:1.03(20),密度:(水=1)1.14 at 25(51%) ,溶解度:全溶。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1.吸入:可造成鼻及咽发炎,支气管肺炎。2.皮肤:频繁接触造成皮肤变硬,变黑,皮肤发炎即过敏。3.眼睛:其液体会造成严重的灼伤。4.食入:造成口,咽及胃严重的刺激及发炎,并会造成严重的腹痛,随之失去意识。5.对大鼠实验:具致癌性。环境影响释放至土壤、水中,会被生物分解掉危害性液体和蒸汽易燃。可能产生聚合,火场中容器可能破裂或爆炸主要症状有严重刺激性,并造成灼伤。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 8(腐蚀性物质)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1.将病患移至新鲜空气处;2.若无呼吸,即施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3.立即就医。皮肤接触:1.脱去脏衣物;2.快速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3.立即就医。眼睛接触:1.立即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并且撑开上下眼皮;2.立即就医。食 入:1.切勿摧吐;2.给患者喝240-300ml 的水,以稀释胃中物质。3.自然呕吐后,反复给予喝水,立即送医。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概要刺激、灼伤、过敏效应。对急救人员的防护戴防渗手套,以免接触污染物。对医师的提示避免洗胃或引发呕吐。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二氧化碳、化学干粉、酒精泡沫、水雾、聚合泡沫。灭火时可能遭遇的特殊危害其气体与空气会生成易燃性或爆炸性的混合性。特殊灭火程序用水雾冷却暴露于火场的容器。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必须配戴空气呼吸器、消防衣及防护手套。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1.限制人员进入,直至外溢完全清干净为止。2.确定是由受过培训的人员负责清理工作。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注意事项1.对泄漏区通风换气。2.扑灭或除去所有着火源。 3.通知职业卫生部门与环保相关单位。清理方法1.不要碰触外泄物;2.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3.在安全许可状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溢漏;4.用砂、泥土或其他不与泄漏物质反应的吸收物质来围堵泄漏物;5.少量泄漏:用不会和外泄物反应的吸收物质吸收。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和外泄物具有同样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用水冲洗溢漏区域。小量的溢漏可用大量的水稀释;6.大量泄漏:联络消防,紧急处理单位及供应商以寻求协助;7.利用喷水以驱散蒸汽,以保护止泄人员;8.处理人员应有适当防护。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1.工作场所使用经认可的易燃性液体贮存容器;2.贮桶接地、转装时应等电位连接(接地须触及裸金属);3.使用时远离火花、明火及其他发火源并于工作区张贴禁烟标示;4.在通风好的指定场所最小量使用,使用时避免其蒸汽或雾滴释出;5.须备随时可用来灭火及处理泄漏的紧急应变装备;6.容器须标示,不用时关紧;空桶可能仍有危害性残余物储存1.储存容器应加以标识,不用时容器应加以密闭;2.容器应避免冲击等物理伤害;3.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作业场所;4.远离热源,火花及火星;5.避免阳光直接照射;6.最好分开置于空旷处储存。暴露预防措施工程控制1.严格管制,尽可能隔离或密闭处理。2.分开使用防爆型且接地的通风系统。3.排气口直接通到户外。4.排出的废气尽可能处理,以避免污染环境。5.供给充分新鲜空气以补充排气系统抽出的空气。个人防护设备眼部:化学防溅护目镜、护面罩。呼吸:有机滤毒罐呼吸防护器;自携式呼吸器。手部:防渗手套。皮肤:围裙,工作靴。卫生措施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着适当防护用具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1.溶液状态稳定,在空气中会慢慢氧化形成甲酸;2.强氧化剂:剧烈或爆炸性反应;3.强碱:反应可能释出二氧化碳,会引起容器破裂;4.酚类:在制造酚-甲醛树脂时,会产生失控反应;5.纯甲醛将聚合成三聚物。应避免的物质1.强氧化剂。 2.强碱。 3.酚类。 4. 尿素。毒性资料急毒性吸入:1.其蒸汽严重刺激鼻、咽及气管。2.于2-3 ppm 下刺痛鼻及咽喉,但可忍受。4-5 ppm 下能忍耐10-30分钟,超过30 分钟不适感大增。3.于10-20 ppm 时呼吸困难,鼻、咽及气管有灼热感,造成咳嗽。50-100 ppm 会造成严重伤害。4.高浓度引起肺水肿(数小时后出现症状)、肺炎或死亡。皮肤:溶液会造成刺激、引起刺痛、干燥、皮肤发红。眼睛:0.2 ppm 会刺激、2-3 ppm 会刺痛,4-5 ppm 会流泪,10 ppm 会流泪不止,浓溶液会造成严重刺激及伤害。食入:1.会造成口、咽、食道、肠的刺激及疼痛,其后的症状包括晕眩、沮丧及休克。2.可能发展成黄疸、体温降低、酸中毒及尿血。3.因其蒸汽从食管转到气管,也会出现吸入的症状。致敏感性1.吸入造成呼吸道刺激及肺功能减弱。为弱的肺过敏源。2.造成皮肤刺激及过敏,敏感者对非常低浓度亦会过敏。3.过敏包括皮肤刺痛、发红、湿疹(红疹、龟裂)。4.湿疹可能产生在手、肘、脚及部分或全部的脸上、头上。慢毒性或长期毒性1.致癌性:LARC 将其列为疑似致癌物。2.苏联曾报道妇女暴露于甲醛及其他化学品导致月经紊乱及二级不孕症。3.细菌、人体分离细胞或动物细胞基因突变测试呈阳性。4.甲醛为人体正常代谢副产品,在体内迅速分解成甲酸,接着分解为二氧化碳及水。环境影响1.在体内会迅速分解成甲酸后,转换成二氧化碳及水。2.在环境中通常会迅速被生物分解,土壤中有微生物及细菌可使其分解。3.当释放至土壤中,无论有氧或无氧状况,均会进行生物分解作用。4.当释放至水中,数天内会因生物分解而浓度降低。5.当释放至大气中,在光照条件下,会与氢氧自由基反应。废弃处置方法采用特定的焚化或卫生掩埋法处理3 乙二醇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又名“甘醇”、“1,2-亚乙基二醇”,简称EG。同义名称:抗冻剂(Antifreeze,Glycol,Monoethylene Glycol,Ethylene alcohol,glycol,glycolalcohol,EG)基本性质乙二醇是无色无臭、有甜味液体,对动物有毒性,人类致死剂量约为1.6 g/kg。能与水、丙酮互溶,但在醚类中溶解度较小。用作溶剂、防冻剂以及合成涤纶的原料。 沸点范围:198; 闪火点:111; 爆炸界限:3.2%-15.3%;密度:1.115 ;溶解度:全溶。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吸入:1、其蒸汽压低,事实上在室温下不会造成过量暴露。2、其蒸汽及雾滴浓度在137mg/m3以上,会刺激呼吸道。皮肤:在有害量可由皮肤吸收。眼睛:其蒸汽及雾滴浓度大于137mg/m3会刺激眼睛。食入:人类致亡剂量为1.6g/kg主要症状刺激性、呼吸衰竭、肺水肿,严重的酸中毒及死亡,长期暴露其蒸汽会造成意识丧失及眼球颤动。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1.将病患移至新鲜空气处;2.若无呼吸,即施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3.立即就医。皮肤接触:1.脱去脏衣物;2.尽速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3.立即就医。眼睛接触:1.立即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并且撑开上下眼皮;2.立即就医。食 入:1.切勿摧吐;2.给患者喝240-300ml 的水,以稀释胃中物质;3.自然呕吐后,反复给予喝水,并立即送医院。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二氧化碳、化学干粉、酒精泡沫、水雾、聚合泡沫。特殊灭火程序1、水不适合用来灭火。2、喷水或雾滴可吸热冷却容器,保护暴露的物质。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操作后应确实清洗;工作时配戴适当的防护具,现场应有冲淋设备。环境注意事项清理方法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局部排气及一般稀释通风。储存1、储存于适合加标签的容器中;2、应储存于与不相容物隔绝的容器;3、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热源、火花及火焰;4、避免阳光真接照射;5、不可接近氧化剂。个人防护设备眼部:化学防溅护目镜。呼吸:有机滤毒罐呼吸防护器具,自携式呼吸器。手部:防护手套。皮肤:围裙,工作靴。卫生措施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着适当防护用具。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 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 遇明火、高温可燃。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应避免的状况避免与火源接近应避免的物质应避免的物质强氧化剂、强酸、碳化亚磷酸。危害分解物毒性资料急毒性吸入:1、其蒸汽压低,事实上在室温下不会造成过量暴露。2、其蒸汽及雾滴度在137mg/m3 以上,会刺激呼吸道。皮肤:有害物可由皮肤吸收。眼睛:其蒸汽及雾滴浓度大于137mg/m3 会刺激泪眼睛。食入:人类致亡剂量为1.6g/kg慢毒性或长期毒性环境影响废弃处置方法焚化4 三聚甲醛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三聚甲醛(1,3,5-trioxane),别名 三恶烷;三氧杂环己烷。同义名称:trioxymethylene,trioxane,metaformaldehyd.基本性质无色针状晶体。熔点64,沸点114.5,闪火点:45。爆炸界限:3.6%-29%。密度:(水=1)1.46 。可溶于水,也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1、吸入:可造成鼻及咽发炎、支气管肺炎。2、皮肤:频繁接触造成皮肤变硬、变黑、皮肤发炎即过敏。3、眼睛:其液体会造成严重的灼伤。4、食入:造成口、咽及胃严重的刺激及发炎、并会造成严重的腹痛,随之失去意识。5、对大鼠实验:具致癌性。危害性遇高热、明火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的危险。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达到一定的浓度时,遇火星会发生爆炸。主要症状有严重刺激性,并造成灼伤物品危害分类4.1(易燃固体)急救措施吸 入:1、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2、若无呼吸、既施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3、立即就医。皮肤接触:1、脱去脏衣物。2、迅速以大量的清水冲洗十五分钟。3、立即就医。眼睛接触:1、立即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并且撑开上下眼皮。2、立即就医。食 入:1、切勿摧吐。2、给患者喝240-300ml 的水,以稀释胃中物质。3、自然呕吐后,反复给予喝水,并立即送医院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二氧化碳,化学干粉,泡沫,喷水特殊灭火程序1、某些工业用醇溶液具有较大的危害性2、要扑灭火灾时,灭火人员应使用自携式呼吸器。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灭火人员应使用自携式呼吸器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着适当防护用具清理方法1、利用壕沟或防火墙围堵外泄物。2、用氨水或亚硫酸钠等复合物来中和。3、在使用水稀释时,应严密控制外泄面积至最小范围。4 远离热源,火花。5、最后用稀氨水液冲洗,以除去蒸汽。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1、局部排气;2、一般通风亦可。储存1、储存容器应加以标识,不用时容器应加以密闭。2、容器应避免冲击等物理伤害。3、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远离作业场所。4、远离热源,火花及火星。5、避免阳光直接照射。6、最好分开置于空旷处储存。预防措施个人防护设备眼部:化学防溅护目镜。呼吸:有机滤毒罐呼吸防护器;自携式呼吸器。手部:防护手套。皮肤:围裙,工作靴卫生措施作业人员应按规定着适当防护用具。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安定。应避免的状况应避免与火源接触。应避免的物质强氧化剂、碱类、酸类、酚类及尿素。危害分解物燃烧分解物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甲醛蒸汽。毒性资料急毒性慢毒性或长期毒性废弃处置方法1.化学焚化 2.掩埋。5 二氧五环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二氧五(戊)环(1.3-Dioxolane),别 名 1,3-二氧戊环;乙二醇缩甲醛 (1.3 DioxacylOpentane, Ethylene Glycol Methylene Ethenr)。基本性质水白色、略带有醚气味的液体。PH 值:7 ,中性。 沸点/沸点范围:74-75 。闪火点:2 。自然温度:273。蒸汽压:70mmHg at 20 蒸汽密度:2.6(空气=1)密度:1.065(水=1) 溶解度:与水互溶。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缺乏抑制剂时会形成爆炸性的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吞食或吸入皆有害,会抑制中枢神经,高浓度蒸汽可能引起头痛、恶心、晕眩、睡意及眼睛刺激。环境影响危害性其蒸汽和液体易燃、液体会累积电荷,蒸汽比空气重会传播至远处,遇火源可能造成回火。特殊危害主要症状刺激感、头昏眼花、睡意。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1、此物质属易燃物,施救前采取适当措施(如移去任何引燃源)。2、移走污染源或将患者移到空气新鲜处。3、若呼吸停止立即施以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术。4、立即就医。眼睛接触:1、撑开眼皮立刻以温水缓和的冲洗20 分钟或直到污染物除去为止。2、避免冲洗水进入未受污的眼睛。3、如仍有刺激感,反复冲洗。4、立即就医。皮肤接触:1、尽快用大量温水冲洗受污的部位至少5 分钟或直到污染物除去。2、在冲水中脱掉受污染的衣服,鞋子和皮制物品。3、如仍有刺激感,反复冲洗。4、立即就医。食 入:1、如果患者即将丧失意识或已无意识或痉挛,不要喂食任何东西。2、若患者意识清楚给清水彻底嗽口,不要催吐。3、给患者喝下240-300 毫升的水。4、如果患者有呕吐的形情,复给水嗽口。5、若呼吸停止,立即施予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则施予心肺复苏法术。6、立刻将患者送到急救中心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抗溶性泡沫、1211灭火剂、干粉、砂土。灭火时可能遭遇的特殊危害接触空气或在光照条件下可生产具有潜在爆炸危险性的过氧化物。特殊灭火程序1、撒退并至安全距离或受保护的地点灭火。2、于上风处以避免危险的蒸汽和有毒的分解物。3、安全情况下将容器搬离火场。4、以水雾冷却暴露火场的储槽或容器。5、以水灭火可能无效,除非消防人员受过各种易燃液体的灭火训练。6、如果溢漏未引燃,喷水雾以分散蒸汽并保护试图止漏的人员。7、用水将溢漏物冲离引燃源。8、未着特殊防护设备的人员不可进入。9、接触空气后产生过氧化物,经加热发生剧烈爆炸。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空气呼吸器(必要时,外加抗闪火铝质被覆外套)。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1、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2、确定清理工作是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负责。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注意事项1、对该区域进行通风换气。2、扑灭或除去所有发火源。3、通知政府安全卫生与环保相关单位。清理方法1、不要碰触外泄物。2、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或密闭的空间内。3、全许可的情况下,设法阻止或减少溢漏。4、会和外泄物反应的泥土、沙或类似稳定且不可燃的物质围堵外泄物。5、溢漏时,用不和外泄物反应的吸收剂吸收,已污染的吸收剂和外泄物具有同样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使用不产生火花的清理工具,用水冲洗溢漏区域。6、溢漏时:连络消防、紧急处理单位及供应商以寻求协助。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1、此物质是易燃性和毒性液体,运转时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工作人员应接受有关物质的危险性及安全培训。2、除去所有发火源并远离热源及不相容物。3、容器要标识,不使用时保持紧密并避免受损。4、液体会累积电荷,使用添加剂以增加电导性,如液态桶槽、转装容器和管线都要接地,接地时必须接触到裸金属,输送操作中,应降低流速,增加操作时间;增加液体留在管线中之间或低温操作。5、当调配的操作不是在密闭系统进行时,确保调配的容器和接收的输送设备和容器要等电位连接。6、空的桶槽、容器和管线可能仍有具危害性的残留物,未清理前不得从事何焊接、切割、打孔或其他有热作业。7、桶槽或储存容器可充填惰性气体以减少火灾和爆炸的危险。8、作业场所使用不产生火花的通风系统,设备应防爆型。9、保持走道和出口畅通。10、储存区和大量操作的区域,考虑安装溢漏和火灾侦测系统及适当的自动消防系统或足够且可用的紧急处理装备。11、作业避免产生雾滴或蒸汽,在通风良好的指定区内操作并最小使用量,操作区与储存区分开。12、必要时穿戴适当的个防护设备以避免与此化学品或受污染的设备接触。13、不要与不相容物一起使用(酸可能促进过氧化物的形成,可能发生激烈反应而引起火灾和爆炸的危险。)14、使用相容物质制成的储存容器,分装时小心不要喷射出来。15、不要以空气或惰性气体将液体自容器中加压而输送出来。16、除非调配区以耐火结构隔离,否则不要在储存区进行调配工作。17、使用经认可的易燃性液体储存容器和调配设备。18、不要将受污染的液体倒回原储存容器。储存1、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以及阳光无法直接照射的地方,远离热源、发火源及不相容物。2、贮存设备应以耐火材料构筑自身。3、地板应以不渗透性材料构筑以免自地板吸收。4、门口设斜坡或门槛或挖沟槽使泄漏物可排放至安全的地方。5、存区应标示清楚,无障碍物并允许指定或受过训的人员进入。6、存区与工作区分开,远离升降机、建筑物。7、存区附近应有适当的灭火剂和清理溢漏设备。8、定期检查储存容器是否破损或溢漏、其容量和使用期限。9、检查所有新进容器是否适当标识并无破损。10、容许物质制成的储存容器装溢漏物。11、接地并与其它设备等电位连接。12、易燃液体的所有桶子应先安装压力或真空排放装置。13、根据化学品制造商或供应商建议的储存温度储存,必要时可安装温度警报器,以警示温度是否过高或过低。14、大量储存于室内时,尽可能储存于独立的防火建筑。15、槽的排气管应加装灭焰装置。16、须为地面储槽,底部整个区域应封住以防渗漏,周围须有能围堵整个容量的防液堤。暴露预防措施工程控制1、单独使用不产生火花、接地的通风系统。2、排气口直接通到室外。3、大量使用此物质时,需要局部排气装置。4、供给充分新鲜的空气以补充排气系统抽出的空气。个人防护设备呼 吸 防 护:进入缺氧或不知浓度场所应使用正压全面式供氧呼吸防护具。手 部 防 护:防渗手套,材质以丁苯橡胶、铁弗龙为主。眼 睛 防 护:1、化学安全护目镜。2、面罩。皮肤及身体防护:1、连身或防护衣。2、工作鞋。3、工作区要有淋浴/冲眼设施。卫生措施1、工作后迅速脱掉污染的衣物,洗净后方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的危害性。2、工作场所严禁抽烟或饮食。3、处理此物后,须彻底洗手。4、维持作业场所清洁。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中性或微碱性储存下安定。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1、酸:空气中遇酸促进形成过氧化物。2、氧化剂:激烈反应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应避免的状况空气、光线、静电、火花和火源。应避免的物质酸、氧化剂。危害分解物未添加抑制情形下,接触空气产生过氧化物。毒性资料急毒性吸 入:蒸气或雾滴可能刺激鼻子、喉咙和呼吸道而导致头痛、恶心、头昏眼花、睡意(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典型症状)。眼睛接触:蒸气或雾滴非常刺激眼睛。皮肤接触:可能会刺激皮肤并且经皮肤吸收。食 入:可能会刺激嘴和喉咙而引起头痛、恶心、头昏眼花及睡意。慢毒性或长期毒性皮肤长期接触可能引起头痛、恶心、头昏眼花及睡意。环境影响1、二氧五环在肝脏受醇素代谢,导致肝脏受损,在鼻内形成衬理物。2、二氧五环,蒸气压高,几乎都会释放至空气中,在光照情况下,反应生成氢氧基,预估其半衰期1.1 天。3、完全互溶,可由水洗后自空气中除去。废弃处置方法1、参考相关法规处理。2、依照仓储条件储存待处理的废弃物。3、可采用特定的焚化或卫生掩理法处理。6 甲缩醛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甲缩醛(Methylal),甲醛缩二甲醇;二甲氧基甲烷;甲醇缩甲醛;二甲醇缩甲醛;甲醛缩二甲醇;甲撑二甲醚(Dimethylformal,Methylene dimethylether)基本性质无色澄清液体。有氯仿气味。味辣。有刺激性。易挥发。能与乙醇、乙醚和油类混溶,溶于3份水。相对密度0.8593。熔点-105。沸点41.5(100.52kPa)。折光率1.3589。闪点(闭杯)-18。易燃。自燃温度:237 ;爆炸界限:1.6%-17.6%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急性:1.造成眼睛、鼻子和喉咙的刺激感。2.晕眩、丧失食欲、头痛、恶心、胃痛。3.肝及肾损害。慢性:1.皮肤炎、皮肤干裂。2.上呼吸道、肝脏或肾脏疾病,皮肤疾病。环境影响危害性特殊危害主要症状短期接触,可能刺激皮肤或使皮肤干燥;对眼睛有刺激性,吸入或误食会引起头痛和恶心。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 1.将病患移至新鲜空气处。2.若无呼吸,即施予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3.立即就医。皮肤接触:1.脱去脏衣物。2.迅速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3.立即就医。眼睛接触:1.立即以大量清水冲洗十五分钟,并且撑开上下眼皮。2.立即就医。食 入:1.切勿摧吐。2.给患者喝240-300ml 的水,以稀释胃中物质。3.自然呕吐后,反复给予喝水,立即送医院。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对急救人员的防护对医师的提示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二氧化碳、化学干粉、泡沫灭火时可能遭遇的特殊危害特殊灭火程序不可使用水柱冲水以免火场扩大,靠近火场而储存有危险物料的容器,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操作后应确实清洗:工作时配戴适当防护用具,现场应有冲淋设备。环境注意事项清理方法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局部排气及一般通风。储存1.贮存及使用区应为禁烟区。2.容器保持密闭。3.避免吸入,吸入有害。4.储存液体时,容器需固定并接地。5.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地区,远离热源、火花、火焰。6.室内储有应置于标准易燃液体储存室或储存柜内。暴露预防措施工程控制个人防护设备全面罩、安全护目镜、全面式防毒面具、防渗衣服及手套。卫生措施操作后应该确实清洗,工作时配戴适当的防护具,现场应有冲淋设备。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应避免的状况避免受热;日晒。应避免的物质危害分解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及甲醛蒸汽。毒性资料急毒性1.造成眼睛、鼻子和喉咙的刺激感。2.晕眩、丧失食欲、头痛、恶心、胃痛。3.肝及肾损害。慢毒性或长期毒性1.皮肤炎、皮肤干裂。2.上呼吸道、肝脏或肾脏疾病,皮肤疾病。环境影响废弃处置方法焚化处理。7 苯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苯(BENZENE)。同义名称:纯苯、氢化酚 BENZOL、Coal Naphtha、phenylhydride。基本性质常温下为一种无色、有甜味的透明液体,并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苯可燃,有毒,也是一种致癌物质。苯是一种碳氢化合物,也是最简单的芳烃。它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本身也可作为有机溶剂。苯是一种石油化工基本原料。苯的产量和生产的技术水平是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苯具有的环系叫苯环,是最简单的芳环。苯分子去掉一个氢以后的结构叫苯基,用Ph表示。因此苯也可表示为PhH。 沸点:80。闪火点:-11 ;自然温度:498。 爆炸界限:1.3-7.1%。蒸汽压:75mmHg at 20;118 mmHgat 30。蒸汽密度: (空气=1)2.7 at 20。密度:(水=1)0.884 at 15;溶解度:0.178(25)微溶。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1.吸入:高浓度的蒸汽刺激呼吸道及眼睛,可能造成头痛、晕眩、麻醉及中枢神经系统影响。2.皮肤:长期或频繁接触会造成刺激或皮肤炎。3.食入:少量液体吸入呼吸道可造成支气管肺或水肿。环境影响具有生物降解性,当释放至土壤及水中,预期会挥发掉。危害性其液体和蒸汽高度易燃,搅动或流动可能积聚静电。蒸汽比空气重,会传播至远处,遇火源可能造成回火。液体会浮在水面上,火灾可能随水传播开。高温分解生成毒气。特殊危害主要症状长期过量暴露会造成骨髓损害及严重的血液障碍,包括白血病。物品危害分类3(易燃液体)。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吸 入:移离暴露区,若无呼吸,施予人工呼吸并给予输氧。皮肤或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并脱除污染衣物。食 入:切勿摧吐,立即送医。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概要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急救人员的防护未着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正压空气呼吸器的人员不得进入灾区搬运伤患,应穿着C 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对医师的提示1.患者吸入时,考虑给予输氧。 2.误食时,考虑洗胃。灭火措施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泡沫 、二氧化碳。灭火时可能遭遇的特殊危害1.高温会产生毒气,火场中的容器可能会破裂,爆炸。2.液体极易燃,室温下可能被引燃。液体会累积电荷,蒸汽比空气重会传播至远处,遇火源而回火。3.会累积在封闭空间内,导致毒性和引燃的危险性。特殊灭火程序1.喷水冷却暴露于火场的物质表面,并保护救灾人员。2.在安全许可下,切断火场的燃料源。3.若外泄物还未着火,使用喷水以分散蒸汽。4.允许火灾在控制下,继续燃烧,或者使用泡沫或化学干粉灭火。5.室内火灾或室外大型火灾,应配备自携式呼吸器。消防人员的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必须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正压空气呼吸器(必要时,外加抗闪火铝质被覆外套)。泄漏处理方法个人应注意事项1.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2.确定是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负责清理工作。3.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环境注意事项1.对该区域进行通风换气。2.扑灭或移开所有着火源。3.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清理方法1.不要碰触泄漏物。2.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3.如可在安全状况下阻止或减少溢漏,设置阻漏及减漏。4.用砂、泥土或其他不与泄漏物质反应的吸收物质来围堵泄漏物。5.少量泄漏:用不和外泄物反应的吸收物质吸收。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和外泄物具有同样的危害性,比须置于加盖并标识的适当容器内;用水冲洗溢漏区域。小量的溢漏可用大量的水稀释。6.大量泄漏:联络消防,紧急处理单位及供应商以寻求协助。安全处理与储存方法处理1.此物质是极易燃性和毒性致癌液体,处置时工程控制应运转及善用个人防护设备,尽可能使用密闭式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应受适当有关物质的危险性及安全使用法的训练。2.若有此物质释放应立刻戴上呼吸防护用具且离开,直到确定释放的严重性。3.溢漏或通风不足应立即向上呈报。4.工作区应有立即可得的逃亡型呼吸防护设备。5.熟知中毒的微兆及症状,若有不适立即呈报。6.除去所有着火源并远离不相容物。7.操作区附近应有适当的灭火器和清理溢漏设备。8.液体会累积电荷,考虑额外的设计以增加电导性。如所有桶槽、转装容器和管线都要接地,接地时必须接触到裸金属,输送操作中,应降低流速;增加操作时间,增加液体留在管线中的时间或低温操作。9.当调配的工作不是在密闭系统进行时,确保调配的容器和接收的输送设备和容器要等电位连接。10.空的桶槽、容器和管线可能仍有具危害性的残留物,未清理前不得从事任何焊接,切割,钻孔或其它热的工作进行。11.桶槽或贮存容器可充填惰性气体以减少火灾和爆炸的危险。12.作业场所使用不产生火花的通风系统,设备应为防爆型。13.保持走道和出口畅通无阻。14.大量操作的区域,考虑安装溢漏和火灾侦测系统及适当的自动消防系统或足够且可用的紧急处理装备。15.作业避免产生雾滴或蒸汽,在标示专用的指定区内(如排烟柜、手套箱、隔离厨柜等装置并保持适当气流流动或负压状态)操作并采最小使用量,操作区与储存区分开。16.必要时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以避免与此化学品或受污染的设备接触。17.不要与不相容物一起使用(如遇氧化钠、过氧化钾)以免增加火灾和爆炸的危险。18.使用相容物质制成的贮存器,分装时小心不要喷洒出来。19.不要以空气或惰性气体将液体自容器中加压而输送出来。20.于实验室入口,储存区和专用的指定区张贴警告标示。21.纪录收获日期,开启日期和使用量。22.保持工作区清洁,使用容易除污的工作表面。23.当连接真空系统使用时,不可污染空气或水系统,单独使用真空系统并将废气排至烟柜。24.实验室的气流尽可能是低于污染区流向高污染区。25.除非调配区以耐火结构隔离,否则不要在储存区进行调配工作。26.使用经认可的易燃性液体储存容器和调配设备。27.不要将受污染的液体倒回原储存容器。28.容器要标识,不使用时保持紧密并避免受损。储存1.储存区和使用区为禁烟区。2.运作时不可直接加热。3.容器勿受冲撞。4.储存于通风良好处。5.远离氧化剂,可燃物,热源,火花,火焰。6.最好分置空旷处储存。暴露预防措施工程控制1.单独使用不会产生火花且接地的通风系统。2.排气口直接通到室处。3.供给充分新鲜空气以补充排气系统抽出的空气。个人防护设备眼部:化学防溅目镜、护面罩、洗眼设备。呼吸:有机滤毒罐呼吸防护器;自携式呼吸器。手部:防渗手套。卫生措施1.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的衣物,洗净后才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的危害性。2.工作场所严禁抽烟或饮食。安定性及反应性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特殊状况下可能的危害反应1.与过氧酸钠、过氧酸钾会自燃。2.与酪酸酐、过锰酸、氯会爆炸。3.与硝酸、臭氧、二硼烷、卤素间化合物(如二氟化溴、五氧化溴、三氟化氯、五氟化氧、五氟化碘、七氟化碘、二氧二氟、二氧四硼酸盐、过锰酸、过氧二硫酸、过氧硫酸)可能起激烈反应增加火灾和爆炸的危险。4.与金属过氟酸盐(如过氯酸银)倘若苯结晶,自行爆炸。5.与硝醯过氯酸盐会轻微爆炸和闪火。6与六氟化铀会激烈反应。应避免的状况1.静电。 2.火花。 3.明火。 4.热和引燃源。应避免的物质过氧酸钠、过氧酸钾、酪酸酐、过锰酸、氯、硝酸、臭氧、二硼烷、卤素间化合物、二氧二氟甲烷、二氧四氟硼酸盐、过氧二硫酸、过氧硫酸、金属过氟酸盐、硝醯过氧酸盐、六氟化铀。危害分解物毒性资料急毒性吸入:1.长期暴露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困倦、头晕、头痛、恶心、丧失协调功能、混淆和丧失意识。2.暴露于25 ppm 没有影响,50-150 ppm 产生头痛和疲倦、刺激鼻子和喉咙,暴露20000 ppm 下5-10 分钟可能导致死亡。3一般急性暴露下会累积导致血液和免疫系统受损。皮肤:经皮肤微量吸收,为慢性作用,刺激皮肤。眼睛:可能刺激眼睛。食入:食入后很容易吸收引起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症状如吸入所述。慢毒性或长期毒性1.苯会造成白、红血球及血小板的形成受损。受害程度及影响何种细胞,因人而异。2.可能影响骨髓,但与暴露时间及强度无直接关系。3.长时间低浓度暴露会损害神经系统,典型症状有:听力影响、长期头痛、晕眩、昏厥、视力受损、平衡感降低。4.重复长期接触会使皮肤发炎,干燥鳞状及起泡。5.苯会引起白血球癌症。6.苯会穿过胎盘于胎儿血液中出现,对女性引起月经不规则。7.苯会使高度暴露的工作者染色体不正常。环境影响1.生物蓄积是不被预期,会由皮肤、肺、尿排出。2.土壤、淡水及海水的生态族群中,有许多微生物均可将苯分解掉。3.当释放至水中,预期很快会由水中蒸发掉。4.在空气中,会与氢氧自由电子基结合,其半衰期约为6天,另外,因苯微溶于水,所以空气中的苯可以被雨水冲洗掉。5.释放至土壤中,预期大部分在土表的苯会挥发进入空气中。废弃处置方法焚化处理8 三氟化硼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名称三氟化硼(Boron Trifluoride)。同义名称:(Boron Fluoride,trifluoro borane)。基本性质无色刺激味的气体。有窒息性。在潮湿空气中可产生浓密白烟。 沸点:-99.8。可溶于冷水和苯,与热水、醇反应生成强酸性的HBF4。高温下与氢反应生成硼。在300-500度时在铝、钠作用下与氢反应生成乙硼烷。不燃。蒸汽压:49.2 atm at-12.25 蒸汽密度:2.35。密度:2.3820(水=1) 溶解度:3221 gBF3/gH20(6 762mmHg)危害辨识资料健康危害效应1.鼻子的刺激感及腐蚀粘膜。2.上呼吸道的严重刺激感。3.严重的皮肤刺激感。 4.严重眼睛刺激感环境影响危害性在热水中会放出氟化氢。火场中的容器可能会爆炸。特殊危害化学反应性很高,遇水发生爆炸性分解。腐蚀性很强,冷时也能腐蚀玻璃。主要症状会造成鼻子干燥及鼻出血.物品危害分类2.3(毒性气体) 8(腐蚀性物质)急救措施不同暴露途径的急救方法眼睛接触:1.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不时打开上下眼皮。 2.立即就医。吸 入:1.将病患移至新鲜空气处。 2.若停止呼吸,即刻施予人工呼吸 3.保持患者温暖及休息。 4.立即送医院。皮肤接触:1.即用大量清水冲洗。 2.衣服若遭污染,应即脱去。 3.立即送医院。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概要吸入可能造成化学性肺炎及肺水肿,过量甚至会引发心血管循环虚脱(休克)。对急救人员的防护未着气密式A 级防护衣的人员不得进入灾区搬运伤患,应穿着C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