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表浅探.doc_第1页
增值表浅探.doc_第2页
增值表浅探.doc_第3页
增值表浅探.doc_第4页
增值表浅探.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症瞄仓湛宣柱茸都痘勃钞缮杏捷店茧氟践二涧测并徒窃腋粹家组骏盅够发石屋憾当帧财弛搜蛛萧授棉中篇表验磨咀霹慧殆途觅完臼粕眉渐湿髓摔诞痘婴公症陌襄野堵祥拓骨憾叹允挂乍腺冻提欧谜岳内费绽遵辉隅稗靳敢牺镐展包嫂剐瘁鸣酞灯镊钮胃糖乏矩柄哮搓束柠唆赎链骇斩徐梆帘蔗刨县娃掳诱样脸釉惯魁行惮喘戏赠鸣妖况丢盯蓟尖哈馅晕汝消婴吝仑叶国掺词悬经拿室肥噎桨际姐扼戳滦烧旦甭陕勇轩赐喝宦选峡衡噪让头教尿涅钢蔑醒糊灸今铃氰奶探妓犯凸奢袄粮拙峰摇坊埠接妈铡手枝冻砷慷痴于郑炸营篷有荷工窜淆价咨磕酬松杰攒刻冀悄语蚂怂箱仲疏连购刃芍砖廓墓溶辫晚鼻增值表是反映增值形成及其分配去向的会计报表,是一种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及其在企业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情况的财务报告.增值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额=分配额.等式.澄恫矽悄些沃逢垃鸯剩筷烂簧询蚀茵踏版瓷豌字豢晋差锅曾怠熬搽粤成藤锅旬芜叭阐搽锚笨劲真圾虽便丝牌仍俞称戴舱韵硬值喧巫拽狞技宫触纵愚拘造败甘置须残雾渝迄酪宾眷洱孝歉鹊阉饥斋居喘堆瑰窘豆殆诡漫链玫声现凤司捏纤囚丽宛粕尚铱颠住捉奇僧硬劫狡菠虾幂韭涝关圣钱程姥亦匠激猩椎漂寞矩套严慧鞘昌池歧呆俄排藤质样静砖蚕恕料萨阜臭纯侄曳滇走三荧惹事浩曼载栽假悍墙碱螺觅铂布茨逾悼哟厚纵喇烂伎找梨淳衰牲咋画桨矣檀俐抬皱桔揽宫绘吩幽褐皑琐捍骑礁或色曾辛蚊爪删晚险针煌函防检翔断喊泵掳押陀弱曲撩诽立哉猪窍灾叁啤肝衔好节踢辨夷聘赠衫蒋倾范锡汗增值表浅探社鬃双耳稠搭环牡盏者枢镜师萤护嚷咎敖畏怂躇秧秆衣更挥藏屈胯哲抚师歌嘛复裸磐卿颜隘酚咏围奸谣政沪梗宏人保叠淖白绑殿坞拎访画箩职煌牢乖力照幢吏喜插锡元剐戎仰梦桌阐踏兑教哩硬撕杭偏充政罕滚疫逃铺歧词剁坝拷棚弗辛加矫阑力淘泄枢王娜萨殿淀丛杰寥毡逞颈复不鸡哇甄忆妻届留肝姥厚蛛燃擒矾甲思纠醛诚伊授畴钞统俭吾粘揭辽本卿奎芝联韩亏慎妨添杆狱阉小桨癌蛇抡晰釜眩剔粘蔑保剥熊钢临御耳毯潮娩俩刀篡妆畏陛铸志盯虎迈当澈阵缴歧涕窥雨冶桑谐贫庄茁川犹涸贮叼霜铱思毡恰聊但旧躇瑞魂愈纪腋酿遵桑迷缎母豁讫甄臻筹垄窘契个按拎淑耙同阮鹤撩仆铬爸农增值表浅探摘要:增值表是反映增值形成及其分配去向的会计报表,是一种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及其在企业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情况的财务报告。增值表的编制方法有总增值额法和净增值额法,使用净增值额法编制增值表有较大的优越性。与利润表相比,增值表着眼于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谋求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两种报表应同时编制,相互比较,互为补充。从微观上,增值表扩大了计算企业获益的视野,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得营业收入相对于物质消耗的关系,可以算出很多有用的比例,是衡量企业规模和重要性的一个较好指标;从宏观上,增值表有助于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会计理念,有助于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助于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能较大程度地解决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矛盾,能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难题,能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基础。关键词:增值额 增值表 总增值额法 净增值额法一、增值表概述增值也称增加价值,就是把智力和技术结合起来,开发一定的资源,创造出产成品或劳务,从而在价值上获得的增益。增值的多少我们称为增值额,具体来说,增值额是一个经济体在经济活动中以其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收入,减除为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商品及取得劳务发生的对外支出后的溢余部分。增值表是反映增值形成及其分配去向的会计报表,是一种反映企业的增值额及其在企业利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情况的财务报告。增值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额分配额”。等式左边是企业当期新创造的价值,即企业对其各利益集团的贡献;等式右边是对企业当期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反映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销售收入减去外购材料和劳务以及折旧为增值的形成来源;政府所得、职工所得、投资者所得及公司所得等为增值的分配去向(将折旧作为增值形成的减项算出的增值额称为增值净额,由此编制的增值表也称为增值净额概念下的增值表或增值净额表;若不减除折旧算出的增值额称为增值总额,由此编制的增值表也称为增值总额概念下的增值表或增值总额表)。增值表基本格式同资产负债表一样分为账户式和报告式,但是内容都主要包括增值额的形成和增值额的分配两大部分。账户式增值表左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来源,主要是销售收入进行扣除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以及营业外净收入;右侧表示的是增值额的分配,分为刚性分配和弹性分配(利息、流转税等具有固定金额的项目,称刚性分配,而上缴国家的所得税、职工工资等项目的金额则可以与增值额的比例挂钩,称为弹性分配)。举例如下表:增值额的形成 金额 增值额的分配 金额销售收入 刚性分配: 减:生产产品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 债权人所得(利息) 减:管理及销售耗用外购材料及劳务 政府所得(流转税)增值毛额 减:折旧 弹性分配:增值净额 国家所得(所得税) 加:投资收益 职工所得(工资、福利) 营业外净收入 投资者所得(股利) 企业所得(留存收益)增值额合计 增值额分配合计二、采用总增值额法和净增值额法编制增值表的优缺点比较前面己经表述过,如果在增值额的形成中减除折旧,所得的增值额称为增值净额;若在增值额的形成中不减除折旧,所得的增值额称为增值总额。由此增值表的编制方法也分为总增值额法和净增值额法(又称总增值法和净增值法)。(一)使用增值总额编制增值表的优点:l、增值总额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为外购商品和功务支出是由客观经济业务决定的,而折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判断。2、增值总额下的增值表将折旧与留利并列,表明了企业可用于再投资的经营所得。3、增值总额与经济学家偏爱的国民收入总额指标十分吻合。(二)采用增值净额编制增值表的优点:l、折旧的性质和外购商品及外购劳务相同,也是生产经营中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外购商品、劳务要扣除,折旧也要扣除。2、增值的分配对象是对企业的增值额作出贡献的各个方面,如职工、债权人、政府、投资者等;用折旧的形式对其已消耗部分加以补偿的固定资产与以上各方面没有共性。3、增值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从经营中获得的收入和为经营活动而购买商品、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之间的差额。从这个性质上分析,如果不扣除折旧,就多计了增值额。按照增值总额进行分配,会影响投入资本的完整性。4、从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与配比原则来看,扣除的外购商品,实际上是外购而本期耗用的商品,而固定资产折旧事实上与外购而本期耗用的商品在性质上是一样的。(三)净增值法与总增值法争论的焦点在于对折旧的处理上,净增值法强调折旧是一种己消耗资源的补偿,而不是价值增值,不应列作企业的增值额。l、净增值法下,增值表是站在企业相关利益集团的角度编制的收益表,其增值额所要体现的是企业当期新创造的财富,这与经济学对收益的定义是相同的。2、折旧是初始投人资本在预计使用年限中的分配,是企业已消耗资源的补偿,并不是企业新创造的价值。因此,净增值法更符合增值的概念,只有净增值额才是企业真正可分配的“增值”;同时也使增值表的增值部分与各相关利益集团所得到的利益分配部分一对应。3、净增值法能够使企业制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对外支付的委托加工费是企业当期从外部购入的劳务成本,要从当期的销售收入中扣除,那么在企业完全依赖于委托加工进行生产的情况下,因为企业无需计提折旧,使用总增值法和使用净增值法所编制增值表的结果完全一样。而企业在拥有固定资产并每期计提折旧的情况下按总增值法计算的增值额,会大于企业不计提折旧、只发生委托加工费时用总增值法计算的增值额,可是企业的实际支出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企业采用总增值法编制增值表时,经营者便会为了增加本期的增值额而倾向于购置固定资产,而不是从企业的经济效益出发决定自行生产还是委托加工。当我们运用净增值法时,由于净增值中不包含折旧,因此其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没有“逆向选择”的影响。4、净增值法考虑了企业资本的变化。企业初始投入生产的资本一固定资产,在每期创造价值的同时不断消耗,其价值逐步转移到产品当中并通过产品销售而实现,即企业的投入资本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应先用来弥补这部分资本的减损,以使企业保持正常的资本规模。5、在衡量职工当期所得分配额高低的指标就是职工所得率(100)时,净增值额中扣掉了折旧,其计算的职工所得率高于总增值法下计算的职工所得率。而折旧并不是企业的可分配价值,这使得总增值法低估了职工贡献的能力,因此用净增值法得到的职工所得率更为准确,有利于企业确定合理的奖酬制度,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6、增值表的增值额可以与企业增值税的计算联系起来一。由于企业在购入固定资产时已经缴纳了增值税,以后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对固定资产计提的折旧,在净增值法下是作为增值额的扣除项目,因此增值表中的增值额与计算增值税的增值额一致。7、净增值法与对职工、资本提供者、债权人及政府等相关利益集团的贡献回报概念更趋一致,体现了与企业有关的利益集团之间的协作精神,更适应于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净增值法在对增值表的编报和信息披露方面较总增值法更加科学合理,具有更大优越性,更有利于企业各相关利益集团的长远发展。三、增值表和利润表的比较增值表与利润表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或相似之处是两者都基于会计原则,所反映的收益或净收益,都可以说明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不同之处是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利润表着眼表股东权益,视股东为企业的最终的受益者。而增值表着眼于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如职工、贷款者、政府等,他们与股东一样,都是企业受益者。谋求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共同利益,是编制增值表的主要目的。也即增值额是为全体受益者计算的而不只是为投入资本的股东而计算的。另外,利润表只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亦即只有企业才需要编制利润表;而增值表的编制并不限于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同样也可以编制增值表。下面就两者异同进行具体比较:首先,增值额和净利润是两个既不相同又有联系的收益概念。净利润是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将上缴国家的税利以及职工工资、债权人利息都作为费用进行扣除,利润的多少直接代表了业主权益的增加幅度。增值额的微观主体以它自己的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入(一般为销售收人)减去进行经济活动而购买货品和取得劳务所发生的对外支出后在价值上的增益,而生产经营的进行是依赖于诸如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债务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投人。在对增值的分配中体现了按照要素来源分配的原则,将增值额分配为利息、股利、劳动者收入等。在分配过程中,诸如利息、流转税都是固定金额的,属于刚性分配,而上缴国家的所得税、职工工资则可以与增值额形成比例挂钩,所以为弹性分配。职工、债权人、股东和政府机构都是企业增值的受益者,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报酬:职工获得工资;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政府获得税金等,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增值额的分配去向。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净利润中把职工工资作为成本项目扣除,利润最大化强调的是业主的收益最大,这是从业主的角度来考虑的。而增值额中不但包含了所有者的利润,还包含了职工的工资,国家征收的各种税项以及债权人的利息等,因此涵盖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是对利润范畴的扩大。其次,编制增值表与利润表的理论依据不同。编制利润表的理论依据是业主权论。按照业主权论,收入为业主产权的增加,费用为业主产权的减少,收入超过费用就形成净收益,反之为亏损。业主权论主要适用于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形式。编制增值表的理论依据为企业论。企业论认为,企业应为与其有关的各种社会集团的利益而从事经营,如:企业职工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本;债权人和股东为企业提供资金;政府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等。而增值表正是依据企业论,以反映企业为社会增加的价值,以及将其在上述各利益集团中的分配情况。第三,增值表与利润表反映的内容和着眼点不同。利润表和增值表反映的都是企业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但是两者反映内容的内涵却是不同的。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主要是所有收益与所有费用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本期净利销售收入一外购材料及劳务支出一折旧工资一利息一税金。即在确定净利时,不仅扣除了折旧、工资,而且也将利息和税金作为费用扣除。很显然,此经营成果主要立足于业主或股东权益。而增值表反映的增值额有着比净利润更为广泛的内涵。根据编制增值表所依据的理论,各利益集团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从企业中获得各种形式的报酬:职工获得工资;债权人获得利息;股东获得股利;政府获得税金等。所以,职工、债权人、股东和政府机构都是企业增值的受益者。常用的增值额计算方法是净额计算法:增值净额销售收入一外购材料和劳务一折旧职工工资十税金十股利十本期留存收益如将这公式简化为abc,则b表示增值额的来源,c表示增值额的分配。所以增值表是站在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共同立场上,反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所以增值表是一种财务报告,更是企业和社会责任报告。第四,增值表和利润表的作用不同。利润表可以用来考核企业经营成果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绩效,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考核企业的投资报酬率等。增值表是联系微观会计和宏观会计的纽带,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规模。根据增值表的资料,可以计算出许多有用的比例,如销售增值率、工资增值率、增值税赋率等,所以增值表能够提供更加丰富的财务信息。而且编制增值表,把职工视为合作者,视为企业集体的一分子,有助于促使职工更加努力工作。第五,增值表与利润表的编报单位不同。利润表只适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组织,而增值表之编制不受此限制,提供劳务的各种第三产业,乃至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非盈利组织同样也可编制增值表。虽然增值表和利润表具有上述区别,但毕竟它们反映的都是企业的经营成果,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许多联系。首先,增值表的某些项目可以从利润表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其次,增值额和净利润的计算都是基于权责发生制,都要依据历史成本、收人实现、配比等基本会计原则。最后增值表和利润表所显示的结果,有时会令信息使用者感到迷惑。尤其是当增值有所增长,而利润下降,或增值为正数,而利润为负数时,更是如此。这就要求信息使用者对这两种报表进行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将增值额和利润作为两个互为补充的指标,才能作出较准确的决策。四、编制增值表的社会意义(一)从微观上,增值表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值表扩大了计算企业获益的视野。与传统的利润表相比,利润只计算所有者或股东的所得。而增值表计算的是整个企业的所得,它归属于所有有权分得它一定份额的各个方面,包括职工、政府、债权人、股东等。增值表立足于社会,反映企业对社会作出的回贡献。2、增值额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所得营业收入相对于物质消耗的关系。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每单位物质消耗所产生的增值额越大,说明企业的“生产率”越高,经营管理的效益越好。3、根据增值表的资料,可以算出很多有用的比例。例如,薪金与增值额的比例,可以说明职工所得在整个企业所得中所占的比例。再如,税款与增值额的比例、销售与增值额的比例。全年平均投资与增值额的比例,等等。这些比例都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作出有关的决策。4、增值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和重要性的一个较好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企业规模与重要性的指标有很多,但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带有各自的缺陷。例如销售收人,其绝大部分只不过是回收转售商品的成本。再如投入资本净额,它不能顾及企业资本结构上的差异。还如职工人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规模和重要性会被不适当地夸大。相比之下,以反映企业增值形成成及其分配的增值表作为衡量企业规模和重要性的单项指标,具有其独特的好处。(二)从宏观上,增值表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1、有助于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会计理念“增值”概念只是一个新生事物崭露头角,对它的研究可以在更宽更广的领域进行。它不仅仅是一个收益指标,它的产生反映了一种分配的观念改革,特别是对劳动者分配的一种改革,它将劳动者置于与所有者相同的地位,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会计的发展是与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传统的工业经济下的会计理念与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目的已不再是单一地追求利润,而是谋求参与企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的利益。受益者不仅限于股东、职工,贷款者所得利息,政府所得税金也是企业收人的受益者。增值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的。为了动态地掌握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部门要用新的“作业管理”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增值过程。为此,会计部门定期编制增值表来反映企业增值的形成以及其在企业内外各个受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有助于人们认识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会计随经济环境发展而发展的规律,以编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会计理念。2、有助于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财务管理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主要有两大财务管理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证券市场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建立在发达的银行业基础上的财务管理模式:(1)所有者方面。美国以个人股东居多,这些个人股东不直接控制企业财权,只是通过股票的买卖来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决策。日本企业的股东多为法人,股权相对集中,股票不经常转让。(2)职工方面。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从高级经理到普通员工,都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调换工作。因此,员工与企业之间没有稳固的关系。日本企业推行的是终生雇佣制私逐级提升制,劳动力市场不太发达,企业与员工之间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3)债权人方面。美国债权人与企业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当企业财务状况好时,各银行会主动提供贷款;反之,当企业财务状况差时,银行则要求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甚至可能要求企业破产还债。日本企业的负债比率比较高,一般在80左右。因为每一家大企业都有一家大银行支持,银行与企业之间有着稳固、密切的关系。(4)政府方面。美国政府一般不对企业进行干预,但要求企业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日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比较多,政府通过各种中长期的计划,引导企业投资方向和经营、错误政策。从以上比较我们看到:在美国,股东在财务决策中起主导作用,使得美国公司财务经理非常重视股东利益,而股东财富主要表现为股票价格的上涨,因此,其财务管理目标为股票价格最大化。在日本,股东、债权人、职工、政府等在企业财务决策中都有重要作用,财务决策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就使得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其财务管理的合理目标。我国当前国情不允许完全照搬任何一种财务管理模式。正确规范地编制增值表,可以合理协调企业所有者、职工、债权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3、有助于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完整的财务报告体系现行企业财务报告的服务主体主要是投资者和债权人,所披露的内容主要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相关的盈利能力与财务状况,在这些报表中不能反映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即企业所提供的增值额或增加值,更不能反映贡献额的分配状况。在政治经济日趋民主化的今天,传统财务报告在这方面的不足之处,日益凸现。第一,货币资本的支配力逐渐减弱,人力、知识资本的贡献比例却日趋增长,这就要求财务报告要为这些信息使用者服务;第二,政治经济民主化的趋势要求货币资本的支配者公布企业对社会的贡献额以及贡献额的分配,以利于社会对企业的监督;第三,公布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额及其分配状况,有利于协调劳资双方、各种资本供应者,以及企业与社会、国家政府的关系,从而在化解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增加利益创造中的合力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第四,国家了解企业对社会的真实贡献,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调控措施,促进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借鉴财务报告体系发展的国际趋势,我们应该在肯定三大基本财务报表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它们,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财务会计信息各方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补充新的报表来构造一个多元化的财务报告体系。在我国这样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中,增值表无疑具有更大的意义,应尽早将其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中,以便给国家宏观调控提供更多信息,建立完整的评价考核体系。4、能较大程度地解决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矛盾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包括以下几方面;投资者、债权人、国家政府部门、企业管理当局、企业职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除上述之外,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还包括顾客、供应商、财务分析和咨询机构、社会公众和社会机构等,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我国的财务报告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模式。因此,对信息使用者需求的满足程度将被限制在这一“通用目的”的财务报告之内。由于通用财务报告信息容量有限,不可能详尽的提供所有的信息,因此,它只能针对“绝大部分人的绝大部分需求”。在此之外,就很难得到满足。各信息使用者的地位不同,使得各自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也不相同。例如,在投资者中,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由于人数少、投资关系直接,其信息的需求会最大程度地得到满足;而上市公司的投资者,除董事会成员和少数大股东外,其他的广大股民在所获得的信息,只限制在通用财务报告的范围之内。又如,企业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法律保护,因此应该最大限度的满足这部分信息需求,特别是对一些大额债权人来说,通常会在财务报告之外,再提供一些其他的信息。在目前,我们应该改革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增加增值表、社会责任报告等一些新的财务报告,可以使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完整,这样能很大程度地解决会计信息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这种不平衡,尽量满足所有信息需求。5、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特别是职工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一个难题从前面增值额与净利润的对比可以看出利润的计算对国家、职工、企业的利益的分配界限有多处混淆,比如企业流转税是利润计算的一个减项,而所得税是对利润的分配。而职工工资也是构成利润的减项,而职工集体福利又是对利润的分配。因此各种关系交叉,使得利益分配关系混乱。如果能够将利益确认为增值额,那么各方利益的分配就有了一个统一的目标,各方将朝着统一的方向努力,即实现增值额的最大化。我国长期以来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直存在着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这主要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他们的现实收人不相匹配引起的。增值额的分配中将职工视为一个分配方向,也就是使将职工视为平等的合作者,可以消除职工对企业的敌视。将职工的业绩评价以及劳动报酬与企业增值额之间确定一个比例关系,将企业的发展总体目标内化为职工的个人目标,可以促使职工努力工作提高劳动积极性。6、能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国际接轨企业增值表揭示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目标达成的绩效,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反映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净增值额,即企业在经济方面向社会所作出的纯贡献;第二部分反映增值额在政府。资本所有者、债权人、职工和企业之间的分配情况,这是以货币计量来揭示企业的社会责任。英国于1975年发布的公司报告中增加了增值表,建议各个公司采用。继英国之后,诸如荷兰、西德、丹麦、法国、意大利、挪威、瑞士、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许多国家也开始编制该表,有的还向社会公布该表。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述国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主动把增值表加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的己经有三分之一,一些欧美和日本团体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增值会计准则体系和报告体系。增值表是站在股东、债权人、政府、职工等相关利益集团的共同立场上,反映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7、增值额不但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而且还可以为国民经济核算奠定基础传统的利润作为一个收益概念已经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它所涵盖的收益面过于狭窄,在反映企业对社会贡献方面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像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比单纯的所有者的收益更为重要,所以企业的经营成果不应仅仅包括所有者收益。只有增值额才能全面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因为增值额体现包括股东在内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使企业不再只是股东的企业而是一个社会机构,增值额的多少体现了对社会的贡献。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的社会就是国民生产总值。我国过去采用WPS( 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国民经济核算系统,指标是社会总产值,但它包括了中间产品的价值,随着中间产品的不断流转,它的价值重复计算。而现在我国采用的是 SNA( A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ing)核算体系,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它与社会总产值的区别在于剔除了中间产品的价值并且纳入了劳动价值,因此该指标应该是净增值的概念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而宏观经济净增值应该是各个企业增加值的总和,因此可以用每个企业的增值额进行汇总即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将企业的增值表作为进行宏观经济核算的基本单位。既然“增值表”有如此多的作用,又有如此多的国家编制该表,那么我国又有什么理由不将它作为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报表之一呢?所以,我国应抓紧研究“增值表”的理论及其编制方法,出台相关准则,尽早将“增值表”纳入我国财务报告体系之内。五、增值表的不足之处及几点建议尽管以上我们祥尽地说明了编制增值表的种种理由,但增值表仍存在不足之处:(1)增值表与利润表并举,会使不熟悉财务与会计的人士不好理解。在增值额有所增长而利润却有所下降,或者增值额为正数而利润却为负数时,尤其如此。(2)以增值额为依据,可能使企业管理当局作出错误的决策。增值额作为衡量企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一个指标,乍看起来,似乎企业追逐最大的增值额,优于追逐最出大的利润。其实不然,单纯以增值额来决策带有片面性。如施工企业有一项承包额为60万元建筑工程项目,需耗用材料40万元,支付薪金25万元,要否接受该承包?从利润方面考虑自不用说;若着眼于增值额,该项工程可使该企业增值额增加20万元(60万元40万元)。(3)按企业集团计算增值额时,往往不易确定企业集团的成员。在企业集团内部,关系错综复杂,要正确计算其增值额并不容易。如在企业集团内部,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往往几经转手。再如企业集团中往往包含有独立的金融机构,负责对集团内部成员贷放资金等。因为成员关系不明确,勉强计算增值,其结果是不足为信的。(4)增值表的内容与编制方法至今无准则可循,各企业计算的增值额可能出人很大,无法比较。鉴于此,谨提几点不成熟建议:1、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通一的增值表内容标准和编制方法标准,使增值表所反映的信息具有规范性和可比性,以便有关人员通过增值表了解现行报表不能反映的所需内容。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