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修改版-1-2013-12-8).doc_第1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修改版-1-2013-12-8).doc_第2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修改版-1-2013-12-8).doc_第3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修改版-1-2013-12-8).doc_第4页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修改版-1-2013-12-8).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以来的中国语用学研究曾衍桃 赵庆龄曾衍桃(1964-),男,江西吉安遂川人,华南师范大学、西藏大学教授,博士,副院长。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用学、语法学、跨文化交际学。赵庆龄(1981-),女,河北唐山人,兰州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语用学。(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兰州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21世纪以来中国语用学的整体发展态势有哪些新的特点?与国际语用学研究总体态势相比,我国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哪些进步?还有哪些不足?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以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2010-2011年)目录中所列的22 种语言学期刊为查找范围,并以“语用学”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上2000-2012年的文章进行检索,把这些文章按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语用学新范式研究等几个主题进行分类。在对这些论文以及近十来年Journal of Pragmatics和Pragmatics两份国际主要期刊选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21世纪以来的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进行全景式剖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态势作出展望。一、 近十来年的发展状况(一)理论研究21世纪头十年,国内语用学者已不再满足于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和评价,而是在理论深化研究方面迈开了扎实的步子,他们往往从一个侧面入手,对已有理论研究进行深度挖掘,得出新认识和新发现。1对一些传统论题有新的认识。如关于指示语,冉永平(2007)指出人称指示语的使用与理解对语境有很强的依赖性,而且多数条件下它们的出现受制于人际亲疏原则的支配。关于预设,王璐(2008)发现预设不能够被蕴含(entailment)和含义( implicature)代替,它在交际语篇信息结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研究或匡正、或深化了以往对这些论题的认识。2.对语用学领域新的理论有新的理解。关于关联理论,徐盛桓(2002)提出在交际过程中可能存在关联性期待的不对称性问题。冉永平(2002b)阐明了关联理论的社会维度以及该理论对社会文化特征的兼容性。3.超越传统语用学的疆域,把传统上相对独立的原理进行交叉、整合与比较研究。陈春华(2003)讨论、比较关联理论与语言顺应论的优缺点,杨平(2001)则把二者相结合建立一个新的语用理论模式:关联顺应模式;刘正光(2000)等用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进行拓展、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批判。国内语用学研究中理论层面的整合和创新基本暗合了国际语用学发展的总体态势。通过对Journal of Pragmatics和Pragmatics近十年来选题的调查,我们发现对语用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也是国际语用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其中,对指示语、前指、面子、预设和语境等传统概念以及对言语行为、礼貌原则等基本理论的讨论是国际语用学研究的重点议题。特别是语境问题,国际国内学界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上述两家语用学杂志先后于2003年、2008年出专刊讨论语境问题。国内学界紧随国际步伐对语境的研究经历了一个重大转变:以往只看到语境是一组变量的静态组合,如今更看到交际过程中语境的可变性,形成了动态语境观(况新华,谢华2002; 谭晓晨 2002;侯国金 2003;廖美珍2010)。然而,我们也发现,国内语用学研究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选题偏窄。国内对关联理论的探讨占很大比重,而国际语用学界除了对传统议题深化研究外,更加注重选题多样化。二、研究成果原创性不足,更没有国际性影响的理论创设。而国际语用学界非常注重理论创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原创性。(二) 应用研究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语用学的应用研究也蓬勃发展,表现为语用学理论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用语用学理论关注和研究的语言现象也越来越多样化。既有跨学科的宏观应用研究,也有选题越来越细化的微观应用研究。1宏观应用研究宏观上,语用学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修辞、语篇、句法、翻译和教学研究,与语言学研究各分支学科的结合面越来越宽广。(1)语用学用于修辞研究许多学者都认为语用学和修辞学有很大的互益性,二者应该相互合作(何自然2000;曹德和,刘颖2010;袁影,蒋严2010)。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断有学者把语用学理论运用于研究修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曾衍桃(2004)运用关联理论分析修辞,指出修辞转义不是对常规的逾越而是常规的自然言语行为;尹小芳(2005)对含有交际修辞的语料进行语用分析;薛冰、李悦娥(2000)从关联原则和美学理论角度探讨广告双关语的运作方式;徐国珍(2002)探讨了仿拟生成过程的语境干涉问题和仿拟接收过程的语用推理问题。(2)语用学用于句法研究 张克定(2000)认为合理借鉴和吸收语用学理论和方法可以解释一些句法学未能解释的问题,可为句法学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为此,本世纪头十年内,国内语用学者从语用学角度对英语句法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张权(2000)探讨了英语动宾同源结构,揭示了该语言结构的本质;张克定(2002)在语篇层面上探讨了运用倒装句的语用理据。总之,语用学运用于句法研究产生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不足的是绝大部分学者关注的是英语句法,对汉语句法少有关注。(3)语用学用于语篇研究 运用语用学的方法分析语篇能够全面解释语篇深层结构的语用意义和功能(刘森林 2001)。语用学和语篇研究之间相互渗透,二者存在互动关系:理论上可以相互借鉴、内容上相互完善、目的上相互靠拢(田海龙2001)。苗兴伟(2008)研究发现句法结构的选择受到语篇因素的制约,因此发话者要选择适当的句法结构来达到语言交际目的。(4)语用学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活动的研究势头强劲,李占喜、何自然(2006)提出“关联域”概念,并以此为依据对文学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意象时出现的文化亏损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春星、张春月(2008)将词汇划分为高语境信息和低语境信息,为翻译策略和翻译标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张红梅(2008)研究了对联翻译中如何处理好文化意象和隐含意义以求达到对联翻译的动态语用效果。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此类研究集中于语境、关联和顺应理论的翻译应用,而语用学其它理论的翻译应用研究极少。(5)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研究 将语用学理论用于观察和分析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语言的使用,有利于解释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找出文学交际中语言、社会文化因素与作者、读者心理因素之间的动态交互作用。因此,语用学视角的文学研究要优于传统的文学研究。特别应该强调的是,语用学理论用于文学分析使文学研究和语言学研究找到了契合点,为两门学科的深远发展提供了可能。这方面的研究有:王虹(2001)发现运用话语分析模式分析戏剧文学,能够很好说明戏剧人物的解读途径,从而使戏剧批评尤其是戏剧人物评论的分析方法具有相对客观性和可复制性。丁建民、严爽(2002)探讨了语用模糊策略的本质特征、实现条件、运作方式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功能。(6)语用学理论用于教学研究语用知识的传授在外语教学中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吴亚欣、于国栋2003)。蒋严(2001)把理论语用学的成果纳入语言测试这个应用性极强的领域,提出了话语理解的难度分级。唐燕玲(2002)发现用关联理论分析教学中遇到的语言现象对促进教学很有助益。2微观应用研究近十来年国内语用学研究领域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越来越关注微观语言现象如语码转换、话语标记语、身份、误解、幽默、歧义、冲突性话语和非真实话语、反讽、委婉语、语用失误、刻意曲解等。(1)语码转换语码转换研究有四大类,即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法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和会话分析研究。何自然、于国栋(2001)通过评述这四类研究的贡献和不足,提出要寻求一个更为全面的研究方法,来加深我们对语码转换的认识。虽然很多学者提出要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语码转换问题,但这方面的具体工作尚存在很大空白。(2)话语标记语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已从句法、语义-语用为核心的分析逐步转向语用-认知层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别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冉永平2002a,2003,2004;李成团 2008,2009)。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大多停留在描述性层面,深入的解释性研究尚待开展。(3)幽默话语幽默是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言语活动的结果,幽默可以看成是一种语用学现象。蒋澄生、廖定中(2005)从指示语、前提、合作原则、言语行为、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幽默的语用理据。也有学者从关联理论角度阐述了幽默言语的生成机制(黄碧蓉 2007),从预设的种类、性质、使用入手阐释了预设如何引发语言幽默(蒋冰清2009)。总之,从语用认知角度对幽默语言的生成机制作更深入的探索应是今后该领域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4)歧义国内语用学领域对语言歧义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产生和功能上。研究发现:歧义具有调和冲突、转移话题、间接请求、礼貌应酬等语用功能(项成东2001),还具有创造幽默氛围、摆脱困境、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等语用功能(周红2002)。当然,周红所说的歧义塑造人物形象、展开故事情节功能主要适用于文学文本,不适用于日常话语。此外,有学者认为关联法比其他语用方法更能解释歧义现象(于柏祥2008)。此外,其他微观语用现象如反讽(涂靖2002,曾衍桃 2005,刘飞兵 2007)、委婉语(孙敏 2007)、误解(宗世海2003a,b, 2005)、非真实性话语(张淑玲,何自然2004、2006)、语用失误(陆建平,简庆闽2001;孙亚,戴凌 2002)、刻意曲解(何自然,申智奇2004 )也得到了关注。同时,还出现许多新议题,包括身份构建(谷小娟,李艺 2007;李成团 2010;郑立华2010,曾衍桃2013)、不礼貌现象(杨子、于国栋2007; 龚双萍 2009; 杨朝军 2010)、冲突性话语(赵英玲2004;赵忠德,张琳 2005; 申智奇,何自然 2010;冉永平2010(a,b)。这些研究几乎与国际同步,充分显示国内学者在选题方面的原创意识显著增强。(三)对语用学新范式的研究在深化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国内语用学者紧跟国际语用学发展步伐,对新范式进行积极的介绍和推广,还将产生于音系学领域的优选论与源于认知科学的象似性理论运用到语用学研究之中。这充分体现学者们对研究新动向的密切关注和敏锐反应。1.形式语用学形式语用学将形式语义学的研究延伸到语用学领域,用内涵逻辑对指示语进行形式化描述,是以语用学为研究对象的一种形式化理论形态(吕公礼2003;曾凡桂、毛眺源2010)。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多数是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评价,也有学者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于林龙(2010)从深层解释学的角度对形式语用学的意义理解问题进行探讨,倡导将深层解释学介入形式语用学研究。而张韧弦(2008)阐述了形式语用学的学科缘起、研究特点和研究工具,详细探讨了语用现象形式化研究的方法。2.民族志语用学民族志语用学(又称民俗语用学)“以文化内嵌论(culture-internal)观念来解释语言运用,它以关注文化特点为特征,对文化做出非常专门化的细致描写”(Goddard 2004)。国内在这方面的探讨有限,仅见向明友(2007)、向明友、夏登山(2009)对该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廖巧云(2007)分析了该学科与传统语用学的关系,指出民族语用学研究范式是对已有研究范式的反拨、互补。3.神经语用学神经语用学关注人脑在常态或缺损情况下如何理解和生成言语的语用行为。它不仅研究人脑机制及其对心理活动的掌控,而且还探究构成、组织人脑机制并与人脑机制形成互动的环境。除了介绍性论文之外,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国外学者Stemmer & Schnle(2000)提出了21世纪神经语用学研究应该采取的几条路径:成像路径、生化路径、心理药理学路径、节奏路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学路径、认知路径和社交路径。这无疑为有志于神经语用学研究的我国学者指明了方向。4实验语用学实验语用学涉及语言学、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语用学与实验心理语言学相结合的一个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它采用心理实验方法研究语言意义的认知机制。国内学者对该学科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领域、研究理据和动因进行了初步介绍或综述(刘思2008;周榕,冉永平2007)。但国内还没有采取实验的方法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这是我国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软肋,需要国内学界加以关注并做出努力。二、 发展趋势与特点综观21世纪以来国内语用学研究的状况,其发展趋势有几大特点:(一)研究对象越来越微观化。与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理论引进时期不同,国内学者不再热衷于对理论的宏观介绍和评述,而是更倾向于对微观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从中总结出一般语用规律。这种从“空谈理论”到“脚踏实地做研究”的转变反映了学术路线上的改进,有利于我们从理论走向实践。如果坚持这种路线不动摇,从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入手,揭示其规律和特点,我们离理论的构建和创新也就不远了。(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大量涌现。以学科融合为特点的跨面研究如社会语用学、文学语用学、语际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认知语用学等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语用学研究的视野大为拓宽,语言使用与理解的语用探索再也不是单向的研究, 而是向多角度、多维度发展。其中尤以语用学与认知科学结合而生的认知语用学成为语用学跨面交叉研究的主流,研究成果蔚为壮观。(三)语言哲学与逻辑学的介入使国内语用学研究层次大为提升,成为国内语用学研究发展的一大亮点。学者们或探寻语言学界先哲们的语用学思想(任绍曾2002;林允清2007;范连义2008;于林龙、吴宪忠2009),或从哲学角度对语用学基本原理进行考察和深化研究 (俞东明2000),更有学者从现代逻辑学的角度揭示了语用推理的溯因特征(江晓红,何自然 2006)。这些研究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哲学、语义和语用范畴的认识,实现了语用学研究的本体回归。与国际语用学研究进行整体对比之后,我们发现,国内学者在哲学的追踪溯源方面似乎做了更多工作。(四)语料的选择越来越本土化、多样化。国内学者更加注重从本族语(汉语与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中选取语料进行研究。同时也开始重视俄、日语等小语种语料的语用学研究,比如,对俄语言语行为(孙淑芳,王迪2003;周民权2004)和 面子维护策略的研究(程千山2009);对日语助词省略和日语转折句群现象进行句法结构分析(盛文忠2000,李远喜2002);对日本年轻人使用模糊语言现象的研究(宫伟2003)。所有这些研究赋予语用学理论更强的解释力,研究成果更具理论普适性。(五)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实证研究大量涌现。近十来年我国语用学领域不再是思辨性、定性研究占主导地位,实证性、量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特别在言语行为理论(马月兰 2000;王爱华 2001;姜占好 2004)、语际语用学(孟梅、刘秦亮 2000;胡美馨 2004;王雪梅 2006等)方面,实证研究成果尤为显著。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或采用实验法,或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一手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相关语用学理论进行检验。这些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改进对国内语用学研究有重大意义。三、 总结与展望本文对21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研究的状况和发展趋势、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与上世纪相比,这十来年我国语用学者的原创意识显著增强,研究走上了健康的发展道路。然而,我们也应看到与国际同行的差距。比照之下,我们认为我国语用学者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努力:加强语用学新范式研究,力争理论创新;加强语用学应用研究,尤其是教学语用学和教育语用学研究,探讨语用知识的可学性、可教性及可测试性,把语用学与课程教学论、教育学等结合起来,探讨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研究视角要进一步拓宽、选题要多样化、研究对象要更具体、研究的语料覆盖面要广、研究的语种要尽量丰富,尤其要注重跨语言对比语用研究。参考文献1曹德和 刘颖.2010.修辞学和语用学关系的回眸与前瞻J.外语与外语教学(4):31-36.2陈春华.2003.顺应论和关联论两种语用观的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93-97.3程千山.2009.俄语中“面子”的维护策略J.外语研究(2):41-43.4丁建民严爽.2002.红楼梦对话之语用模糊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3): 14-15.5范连义.2008.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中的语用蕴涵J.外语学刊(5):5-8.6宫伟.2003.日语模糊现象究因J.外语与外语教学(12):54-56.7Goddard,Cliff.The ethnopragmatics and semantics of active metaphorsJ.Journal of Pragmatics.Vol.36, 2004(7):1211-1230.8龚双萍.2009.交际中的不礼貌评介J. 现代外语(4):431-433. 9谷小娟李艺. 2007. 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J.外语学刊(1):101-108.10何自然 申智奇.2004. 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3):163-170+241.11何自然 于国栋.2001. 语码转换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1):85-95.12何自然 张淑玲.2004.非真实性话语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性研究J.外国语(6):25-31.13何自然.2000.语用学对修辞研究的启示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6):38-43.14黄碧蓉.2007.幽默话语“花园路径现象”的关联论阐释J.外语研究(6):25-29.15江晓红 何自然.2006.语用推理:逻辑的经验转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15-18.16蒋冰清.2009.预设理论与言语幽默的生成机制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3):14-18.17蒋澄生 廖定中.2005.试析幽默的语用理据J.外语教学(5):26-29.18蒋严.2001.语言水平测试中理解型试题的语用考察J.现代外语(1): 44-53.19李成团. 2008.话语标记语“嘛”的语用功能J.现代外语(2):150-156+219. 20李成团.2009.话语标记语you see的语用功能J.外语教学(5):15-19+24. 21李成团.2010.指示语选择的视点定位与身份构建J.外语教学(5):15-19.22李远喜.2002.日语转折句群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3):12-13.23李占喜 何自然.2006.从关联域视角分析文化意象翻译中的文化亏损J.外语与外语教学(2): 40-43.24廖巧云.2007.语用学研究的新范式民族语用学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6): 477-479.25林允清.2007.Paul Grice哲学家及语言学家评介J.现代外语(1):105-107.26刘飞兵.2007. 反语使用的认知与心理动机J.外语学刊(4):83-85.27孙敏.2007. 英语委婉语研究的语用功能维度J.外语教学(2):125-127. 28刘森林.2001.语篇语用分析方法论研究J.外语教学(6):3-8.29刘思.2008. 实验语用学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3):246-256.30吕公礼.2003. 形式语用学浅论J.外国语(4): 15-23.31苗兴伟.2008.语篇语用学:句法结构的语篇视角J.外国语(5):30-36.32冉永平.2002a.话语标记语you know的语用增量辨析J. 现代外语(4):10-15. 33冉永平.2002b.论关联理论的社会维度J.外国语(3):30-36.34冉永平.2003.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J.现代外语(3):58-64. 35冉永平.2004.言语交际中“吧”的语用功能及其语境顺应性特征J.现代外语(4):340-349+436.36冉永平.2007.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5):331-337.37冉永平. 2010a.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6):1-6.38冉永平. 2010b. 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150-157+219.39任绍曾.2002.叶斯柏森语用观研析J.现代外语(3):259-268.40申智奇 何自然.2010.言语冒犯及其形成机制J.外语教学(4):11-14.41盛文忠.2000.日语助词省略的语用学思考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4):34-38.42Stemmer , Brigitte & P.W. Schnle. Neuropragmatics in the 21st century J. Brain and Language. 2000(7): 1.43孙淑芳 王迪.2003.俄语强迫言语行为中交际策略管窥J.外语学刊(1):43-47.44唐燕玲.2002.关联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11):31-32.45田海龙.2001.语用学与语篇研究的互动关系J.外语教学(2):3-8.46涂靖.2002.反讽的语用特征和限制条件J.外语学刊(1):77-81. 47王虹.2001. 从会话分析的角度看愤怒的回顾中的人物关系与性格J. 现代外语(3):294-304.48王璐.2008.预设的归结论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9-12.49吴亚欣 于国栋.2003.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评介J.现代外语(3): 327-330.50向明友 夏登山.2009.民俗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新视角J.外语教学(6):24-28.51向明友.2007.语用学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外语(2):23-28. 52项成东.2001.歧义的功能J.外语教学(2):83-85.53徐国珍.2002.论仿拟辞格的语用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3):69-74. 54徐盛桓.2002.关联原则与优化思维关联理论的阐释与献疑J. 外国语(3):2-10.55薛冰 李悦娥.2000.广告双关语的语用观和美学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6):(35-37+46).56杨朝军. 2010.交际中的失礼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5):394-396.57杨平.2001.关联顺应模式J.外国语(6):21-28.58杨子 于国栋.2007.开展了对于汉语言语不礼貌的顺应性研究J.中国外语(4):23-28.59尹小芳.2005.交际修辞的语用分析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3):(21-23).60于柏祥.2008.关联理论对歧义消除的解释力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8-12.61于林龙 吴宪忠.2009.论支撑哈贝马斯意义理论的生活世界从生活世界看哈氏形式语用学的理论基础J. 外语学刊(6):21-24.62于林龙.2010.形式语用学的意义理解问题深层解释学的视角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4)44-47.63俞东明.2000.意义和所指的哲学语义与语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4-12.64袁影蒋严.2010.修辞三段论与寓义的语用推导J.外语教学与研究(2):97-103.65曾凡桂 毛眺源. 2010.形式语用学发展脉络概略J.外语学刊(1): 67-70.66曾衍桃.2004. 关联理论与修辞转义现象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4):80-83.67曾衍桃. 2005. 反讽研究四十年J. 学术研究(10):139:142.68曾衍桃. 2013.论身份的社会功能及其语言建构和语用实现策略基于中国冒充诈骗事件的案例分析J,语用学研究(6):69张春星 张春月.2008.高语境词汇的语用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3): 123-126.70张克定.2000.语用句法学论纲J.外语与外语教学(10):25-28.71张克定.2002.倒装句的语用理据J.外语学刊(1):68-72.72张权.2000.英语动宾同源结构的语义、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4):36-39.73张韧弦.2008. 形式语用学导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74赵英玲.2004.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5):37-42.75赵忠德,张琳.2005.从关联理论看话语冲突J.外语教学(1):17-21.76郑立华.2010.试论交际身份的转换J.外语学刊(1):71-75.77周红.2002.语用歧义的产生及其功能J.外语与外语教学(3):9-11.78周民权.2004.俄语言语行为的预测与监控J.外语学刊(4):31-35.79周榕 冉永平. 2007. 语用学研究的新取向实验语用学研究J.外国语(5):2-15.80宗世海.2003a.论误解形成的社会心理根源J.现代外语(3):267-274+266 .81宗世海.2003b.误解研究的历史、现状和问题J.外国语(3): 65-73. 82宗世海.2005.论误解的形成机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124-131. 摘要:本文从理论研究、应用研究、语用学新范式研究等几个方面对21世纪以来我国语用学研究的发展进程、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新的研究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述。这十年来的语用学研究有五大特点:一、研究对象越来越微观化;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大量涌现;三、语言哲学与逻辑学的进一步介入使国内语用学研究层次大为提升;四、语料的选择越来越本土化、多样化;五、语用学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实证研究大量涌现。关键词:语用学研究;特点;发展趋势Pragmatics in China since 21st century: a Review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status,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Pragmatics study in China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from the aspe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