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_第1页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_第2页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解读关键词:千里跃进大别山 陕西和山东 解放区 历史意义与教训 我的观点 革命精神 社会主义现代会建设作者:电气工程学院2010级3班 周世忠学号:201000191239 指导老师:一、历史背景:1946年6月,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内战,经过仅仅一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与重点进攻,双方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由于长年的战争,解放区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艰难,老解放区的物质消耗的已经差不多了,已经无力承担战争的负担。为了建立新的解放区,进而支援新的解放战争,也为了彻底的打破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把战火烧到蒋介石占领区,进而减轻陕甘宁边区、山东解放区的压力,并威胁蒋介石在全国的统治中心南京及武汉,毛泽东向刘伯承、邓小平发出了千里跃进大别山,进而开辟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指示。大别山雄峙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人民解放军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瞰制中原,直接威胁敌人长江防线以及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统治,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二、历史经过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动,迫使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它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策应。三、开辟大别山根据的积极结果:第一,牵制了国民党军队,缓解了解放区军事压力。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重兵聚集陕北和山东,进行重点进攻,形势十分严峻。黄河,从陕北到山东呈“乙”字形。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为了缓解陕北及山东解放区的军事压力,经过对敌人战略的正确分析及充分估计,党中央毅然决定放弃后方,直插敌人后方,把战争引向敌占区。邓小平对他的部下说:我们晋冀鲁豫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大战场。我们要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的战略方针,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出去挑的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第二,开辟了新解放区,缓解了老解放区经济压力。经过一年的解放战争,解放区面积减少,人口减少,再加上自然灾害,经济极为困难。在陕北地区,本来就是贫瘠地带,陕北人民供应中央机关和陕北少量部队已很困难。因此,要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必须将战争的地点转移到敌占区。第三,改变了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揭开了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之后,立即开始了攻城掠地、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斗争,并在辽阔的中原战场上充分发挥我军运动战特长,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结果使得敌人从陕西及山东抽调了一部分兵力去围剿刘邓大军,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老解放区的压力,从大的范围上打破了蒋介石在全国的战略部署。使我军由被动转入主动,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四、历史意义与教训:关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历史意义有两种评价,几十年来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别。正面观点: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并调动和吸引了大量的国民党军于自己的周围,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成为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进军大别山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进攻样式及其作战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反面观点:刘邓大军共约12万人马创建了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但立刻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结果只有6万人生还,并且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并没有吸引山东及陕西根据地的大批国民党军队,从战术上来理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失败被随之而来的辽沈战役的胜利掩盖了。因此,从根本意义上来理解千里跃进大别山毛泽东战略决策的一个失误。个人观点:我个人认为不能单纯的从战略和战术上考虑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与失败、意义与教训,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结合历史背景,融合战略与战术综合考虑。综合的考虑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第一,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否加快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二,是否有其它的方法能够减少大别山人员伤亡而我们没有发现并采取。第三,千里跃进大别山初始制定的方针是否得以实现,或者实现了多少。由于上面两个观点相比差别很大,我们无法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哪一种说法是符合实情的。但有一点却是双方也是所有人都认同的,那就是刘邓大军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同敌人作战的,他们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有它积极的一面的作用的。五、革命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及应用:解放战争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极差、面临中外各方面的敌人的疯狂进攻及强大压力下进行的,它的胜利既是一个中国式的奇迹,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性,它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只是整个战争中的一个插曲,不同的是这个插曲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与历史转折,尽管它真正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证明,但这个证明与其他证明不同的是:不论结果如何,它产生的意义与价值都将是积极的,它好的一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坏的一方面会留给我们一定的教训。为成功找经验,为失败找教训。这才是我们研究历史,并以史为鉴的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大别山精神依然是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它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不断开拓、不断奋斗。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时候,精神文明建设却蹒跚前进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学习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世界上完成真正的崛起。事实证明,强大的综合国力必须有与之匹配的精神文明作为支撑,就好比一座高楼大厦要有深厚地基一样,革命精神是我们的革命志士在战争年代浴血奋战时总结出来并发扬光大的,它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是被证明正确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时候不能丢弃。六、结语:2002年一年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数次参拜供奉有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立即遭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国家的强烈反抗,而我们很少有人会考虑他为什么会不顾亚洲人民的反对而坚持参拜,可能有一部分的原因是为了取得选民的支持,但我们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他这样做会使得日本军国主义的精神在日本国民的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不断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我们会提醒自己的国民防范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但我们却没有提醒自己的国民勿忘国耻、坚持学习在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实,有了这些革命精神,我们的国民才会不惧怕战争的来临,自然也不会害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革命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大别山精神正是这一精神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