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计算思考题_第1页
换热器计算思考题_第2页
换热器计算思考题_第3页
换热器计算思考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换热器思考题1. 什么叫顺流?什么叫逆流(P3)? 2.热交换器设计计算的主要内容有那些(P6)?3. 传热基本公式中各量的物理意义是什么(P7)?4. 流体在热交换器内流动,以平行流为例分析其温度变化特征(P9)?5. 热交换器中流体在有横向混合、无横向混合、一次错流时的简化表示(P20)?6. 在换热器热计算中, 平均温差法和传热单元法各有什么特点(P25、26)?什么是温度交叉,它有什么危害,如何避免(P38、76)?7管壳式换热器的主要部件分类与代号(P42)?8管壳式换热器中的折流板的作用是什么,折流板的间距过大或过小有什么不利之处(P4950)?9管壳式换热器中管程与壳程中流体的速度有什么差异(P292)?10板式换热器有什么优点(P125127)?11板翅式换热器的一次传热面、二次传热面、翅片效率、翅片壁面总效率(P146、147150)12比较干式壳管式蒸发器和满液式壳管式蒸发器,各自的优点是什么?13翅片管换热器中的翅片对传热与流体的影响有那些(P160163)?14热管换热器的工作原理有什么优点(P178179)?15热管换热器中的工质回流方式有那些(P180181)?16冷水塔的工作原理(P214216)?17 .举例说明如何强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18. 举例说明制冷空调产品上强化传热采取的措施?19.强化传热系数的原则是什么?20.什么是有源强化换热(主动式强化换热)和无源强化换热(被动式强化换热)?21.怎样使用试验数据, 用威尔逊图解法求解传热过程分热阻?换热器计算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对于qm1c1qm2c2,qm1c1qm2c2,和qm1c1=qm2c2三种情况,画出顺流与逆流时,冷、热流体温度沿流动方向的变化曲线,注意曲线的凹向和qmc的相对大小。解:逆流时:qm1c1qm2c2 qm1c1qm2c2 qm1c1=qm2c2qm1c1qm2c2 qm1c1qm2c2 qm1c1=qm2c2顺流时:2、对壳管式换热器来说,两种流体在下列情况下,何种走管内,何种走管外? (1)清洁与不清洁的;(2)腐蚀性大与小的;(3)温度高与低的;(4)压力大与小的;(5)流量大与小的;(6)粘度大与小的。 答:(1)不清洁流体应在管内,因为壳侧清洗比较困难,而管内可定期折开端盖清洗;(2)腐蚀性大的流体走管内,因为更换管束的代价比更换壳体要低,且如将腐蚀性强的流体置于壳侧,被腐蚀的不仅是壳体,还有管子;(3)温度低的流体置于壳侧,这样可以减小换热器散热损失;(4)压力大的流体置于管内,因为管侧耐压高,且低压流体置于壳侧时有利于减小阻力损;(5)流量大的流体放在管外,横向冲刷管束可使表面传热系数增加;(6)粘度大的流体放在管外,可使管外侧表面传热系数增加。 3、为强化一台冷油器的传热,有人用提高冷却水流速的办法,但发现效果并不显著c试分析原因。 答:冷油器中由于油的粘度较大,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较小,占整个传热过程中热阻的主要部分,而冷却水的对流换热热阻较小,不占主导地位,因而用提高水速的方法,只能减小不占主导地位的水侧热阻,故效果不显著。 4、有一台钢管换热器,热水在管内流动,空气在管束间作多次折流横向冲刷管束以冷却管内热水。有人提出,为提高冷却效果,采用管外加装肋片并将钢管换成铜管。请你评价这一方案的合理性。 答:该换热器管内为水的对流换热,管外为空气的对流换热,主要热阻在管外空气侧,因而在管外加装肋片可强化传热。注意到钢的导热系数虽然小于铜的,但该换热器中管壁导热热阻不是传热过程的主要热阻,因而无需将钢管换成铜管。 4、为了简化工程计算,将实际的复合换热突出一个主要矛盾来反映,将其次要因素加以适当考虑或忽略掉,试简述多孔建筑材料导热、房屋外墙内表面的总换热系数、锅炉炉膛高温烟气与水冷壁之间的换热等三种具体情况的主次矛盾。 答:通过多孔建筑物材料的导热,孔隙内虽有对流和辐射,但导热是主要的,所以热量传递按导热过程进行计算,孔隙中的对流和辐射的因素在导热系数中加以考虑。房屋外墙内表面的总换热系数是考虑了对流和辐射两因素的复合,两者所起作用相当,因对流换热计算简便,将辐射的因素折算在对流换热系数中较方便些。锅炉炉膛高温烟气与水冷壁之间的换热,由于火焰温度高达1000以上,辐射换热量很大,而炉膛烟气流速很小,对流换热相对较小,所以一般忽略对流换热部分,而把火焰与水冷壁之间的换热按辐射换热计算。 5、试述平均温差法(LMTD法)和效能传热单元数法(-NTU法)在换热器传热计算中各自的特点? 答:LMTD法和-NTU法都可用于换热器的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这两种方法的设计计算繁简程度差不多。但采用LMTD法可以从求出的温差修正系数t的大小看出所选用的流动形式接近逆流程度,有助于流动形式的选择,这是-NTU法所做不到的。对于校核计算,两法都要试算传热系数,但是由于LMTD法需反复进行对数计算故较-NTU法稍嫌麻烦些,校核计算时如果传热系数已知,则-NTU法可直接求得结果,要比LMTD法简便得多。 6、热水在两根相同的管内以相同流速流动,管外分别采用空气和水进行冷却。经过一段时间后,两管内产生相同厚度的水垢。试问水垢的产生对采用空冷还是水冷的管道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大?为什么? 答:采用水冷时,管道内外均为换热较强的水,两侧流体的换热热阻较小,因而水垢的产生在总热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而空气冷却时,气侧热组较大,这时,水垢的产生对总热阻影响不大。故水垢产生对采用水冷的管道的传热系数影响较大。1. 室内暖气片为什么只把外表面制成翅片状?(增大外表面的传热面积,加剧空气的湍动。因为外表面的对流传热热阻为控制热阻。)2. 保温瓶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采取了哪些防止热损失的措施?(首先,保温瓶胆设计成玻璃夹层结构。夹层因空气被抽出接近真空,可防止对流散热损失;其次,瓶胆夹层内两表面均镀有银、铝等低黑度涂层,大幅度降低了辐射散热量;第三,在使用保温瓶时,瓶盖选用导热系数很小的软木制作,而且在灌水时还要在瓶颈处留一段空气柱,因为空气的导热系数比水要小得多,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瓶口处的热损失。)3. 空气在钢管内流动,管外用水蒸汽冷凝,请问钢管的壁温接近空气的温度还是水蒸汽的温度?假设管壁清洁,没有污垢。4. 房间内装有一空调,使空气温度稳定在20,问人在房间内,冬天感觉较冷还是夏天感觉较冷?为什么? 冬天感觉较冷。因为人在房间里散失的热量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人和空气的自然对流引起的热损失;其二为人和墙壁的辐射热损失。不管冬天还是夏天,自然对流引起的热损失基本不变,但辐射热损失会变化。设T2为墙壁温度,,显然,冬天T2较小,Q1-2就较大,总的热损失增大,人就感觉较冷。5. 冷水与热水通过间壁换热器换热,现冷水的流量增大,但保持其它进口条件不变,则传热平均推动力tm及传热速率Q的变化为_。 (A)tm增大、Q增大;(B)tm变化趋势不定、Q增大;(C)tm增大、Q不变;(D)tm下降、Q下降。 qm2, t1, T1、 qm1不变,tm及变化?分析:Q=qm1cp1(T1-T2)=qm2cp2(t1-t2)=KAtm CR=( qm1cp)1/( qm2cp)2,NTU=(KA)/( qm1cp)1 , =(T1-T2)/(T1-t1),T2Q Q,Ktm不定。1. 冷热流体进行对流传热,冷流体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1为100W/m2.k,热流体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2等于1000W/m2.k,总传热系数K接近哪一侧的对流传热系数值,要提高K,应提高哪一侧的值?_。(A) 接近1,提高2; B.接近2,提高1;C. 接近1,提高1;D.接近2,提高2。2. 换热器中冷热流体一般为逆流流动,这主要是为了_。(A) 提高传热系数; B.减少冷却剂用量;C. 提高对数平均温度差; D.减小流动阻力。3. 在蒸汽-空气间壁换热过程中,为了强化传热,下列方案中最有效的是_。A. 提高空气流速 B. 在蒸汽一侧管壁上加装翅片,增加冷凝面积并及时导走冷凝液。C. 采用过热蒸汽以提高蒸汽温度 D.提高蒸汽流速4. 在设计列管式换热器中,设置折流挡板,用以提高_流体的传热膜系数,如该换热器用水蒸汽冷凝来加热原油,那么水蒸汽应在_流动。.管程 B. 壳程 .管程或壳程均可5. 已知钢质圆管(外半径为r1)外两层不等厚(b1b2)保温材料的温度分布曲线如图示,则层导热系数_层导热系数。.大于 . 小于 . 等于6. 在换热器设计的过程中欲增大一卧式冷凝器的传热面积,从有利于传热的角度出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