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知于外 受之于心 特级教师支玉恒走月亮一课教学赏析 作者姓名:蒋蓉 工作单位: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区大公桥小学 题记: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轻歌曼舞,才使鹅卵石日趋完美泰戈尔 二 00 六年四月二十日,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风尘仆仆,从山西来到了桂花飘香的宜昌,在宜昌市伍家区实验小学那间简朴而窄小的会议室,支老师领着一群三年级的孩子,在溶溶秋月下静静地走着,走着,整整八十分钟,我的心仿佛变得 清净无染,月亮的清晖洒向在座的每个人心里,梦幻般的宁谧之美弥漫心间,仿佛只有那间或闪动的银白水波和曲曲延伸的乡间小路才提示着自我的存在。 支 老师课前没有接触学生,并且第一次把这篇纯情纯美的课文在三年级上。 碎记支玉恒执教走月亮 2006年4月中旬,在我们全校老师的期盼之中,迎来了特级教师支玉恒年近七旬的四大名师之一。他在我校为期一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执教的冀教版四年级课文走月亮。这是一篇纯情纯美的散文,写出了一位山村小朋友夜晚和阿妈一起月下赏景的愉悦感受。支老师用2课时执教此文,听课的过程,使我们如同沐浴在清幽的月光中,那么美妙,那么诗意!一、高屋建瓴两步走“分两步走月亮”?听课听到了这里作为听者的我心里不禁“咚咚”一下:这样的课文怎么会两步呢,难道支老师要教同学们分段不成?这可怎么分呀!只见支老师在黑板前边说边写:(第一步)跟着作者走月亮。我和同学们一起犯嘀咕了:怎么走哇。支老师又说:“这样走:边读边想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噢,挺简单的。接下来,支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进文章,共同欣赏文中的美景,领会作者的感受。文毕,支老师提问:刚才我们跟着作者走了一趟,你觉得这个夜晚怎么样?(生答)师:那咱们现在进入第二步:带着作者走月亮。在支老师不经意的话语中,学生又进入“走月文本仿写”的训练环节。不愧是著名特级教师,高明!没有特别精致的过渡语,犹如顺着山石的溪流,那样自然,那样清澈,滋润着无数的小花小草。二、粗中有细不含糊细节一:理解“洱海”别有用心“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师问:“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作者为什么专写“洱海”?根据学生的回答,支老师给同学们讲:洱海和苍山是云南的两处名胜,是作者家乡的代名词,作者为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美的地方自豪。同时洱海是个湖泊,并不是真正的广阔无边的大海,它地势低洼,月亮一般是从低处往高处升。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老写“洱海”而不写从长江那边升起来?因为支老师今天上课的我校的学生生活在长江边,特意在此将洱海和长江联系起来对比,其实重讲洱海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后面仿写即“带奋斗目标作者走月亮”埋下伏笔,作好铺垫。在仿写指导时,有些同学不知如何下笔,支老师就不经心地说了句:“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长江那边升起来了。”同学们有所悟,立即提笔行文。细节二:三个“照亮”韵味无穷“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出现了三遍,是生答:“照亮”师:谁来读读?这样的句子叫做排比句。这的结构相似,好像排着整齐的队伍站成一排。明白吗?(生答:明白)师:听老师读,想你能听出什么顺序?(师用从低到高的语调读该句)生:我听出了从近到远的顺序?(余生反对)生:我听出的顺序是从远到近。因为支老师的声音开始时比较低沉,后来越来越响亮,所以是从远处模模糊糊的看不太清的景物写到近处看得很清晰的大道和小路。师:对,谁来读出这种顺序?(生练读)支老师通过这个句子的教学,在轻松的对话中向学生渗透了排比句的语法知识和根据理解读出意境,读出韵味的朗读方法的指导,真是润物无声啊!三、从空睿智显功底上课伊始,学生跟着乐曲做好保健操,支老师站在一侧,双手仍然交叉于胸前,面带微笑,像在看着大家又好似在思考什么,那样子有些害羞,又有些沉稳,不像是一位68位老人都有的从容。在课文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支老师和同学们谈“月亮”。“对月亮,同学们知道什么?你了解与月亮有关的哪些知识?”孩子们从“阿波罗一号”谈到“月亮上的坑洼”,到“失重”,从“中秋”谈到“嫦娥”,从“玉兔”谈到“月食”,真正是“脱缰”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上课的铃声早已响过,我们都在心底里急:“支老师,快上课吧,要不时间不够上不完哪”!支老师和孩子们无拘无束的交谈并没有因为铃声的缘故戛然而止,他是在努力和这些第一次接触的孩子“套近乎”,让彼此之间有种和谐感,融洽感,真是“入境始于亲”!这看似闲谈之语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支老师的大家风范!本是四年级的课文,而学生都是三年级的,加上会议室有限,孩子们挨挨挤挤地坐在一起,还要做到“头正、身直、臂开、足安”,苦呢!支老师跟同学们讲的第一句话就是:“位置太窄,大家不一定要这样坐,你觉得怎么舒服你就怎么坐!”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让我不禁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支老师用极其先活化的语言将陶行知老师的教育精神演绎得如此完美,如此精湛,不能不让人佩服哇!为期一天的交流活动已过,也许支老师又已向另外一个城市启程。他教走月亮时的举行言行,音容笑貌依然在我脑海,如细细春雨,如悠扬的月光曲,温润着我们心田神奇的大手让月亮升起来 师:要想走月亮,先得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来读读,连课题读读。 生读:走月亮(声音响亮,语速快) 师:这不是月亮升起来,而是太阳升起来了。月亮升起来和太阳升起来有什么不同呀?月亮是这样升起来的(师边说边用手模拟月亮缓缓升起来的情景)谁来读? 生读:走月亮。(读得较轻) 师:有点月亮的味道了。月亮什么时候升起来?(齐:晚上)晚上周围环境有什么特点?(齐:很安静)对呀,夜晚特别静,听我读:走月亮!(“走”字低声、拉长,手随声轻轻波动。“月亮”读得轻而柔,手随声缓缓升起。)谁再来读,接着读。 生读:(学生边读,老师边用手轻轻地打拍子) 师:挺好!大家一起来一遍。(生齐读)我这儿产生了一个想法,你看,已经把月亮升起来讲明白了,为什么偏偏还要加上“从洱海那边”升起来呢? 生:因为洱海很美丽。师插:为什么不说从花园那边升起来呢?花园也很美呀! 生:是要强调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师插:为什么要强调呢? (学生答不上来了) 师:盯着我,考虑成熟的发言才是有价值的发言。听我读,看能听出点什么?(手随着朗读打拍子,读到“洱海”一词时,手在空中如月亮映湖般停顿了一会儿) 生:因为有湖,月亮照在湖中,湖中就有月亮。 师:是呀,天上一轮月亮,水中一轮月亮,天上的月亮静静的,水中的月亮还在随波荡漾,美吗?这两句会背了吗?来试试!看我的手! (生扣住教材,眼睛看着老师的手,齐背。随着支老师的手势,学生背得入情入景。) 在学生听读一遍课文和学生自由读了一遍课文后,支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对文本的感受逐步由粗糙到细腻,由表面到内心。那么学生是如何“感知于外,受之于心”,通过外在语言文字的感知变成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的呢?这其间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首先是老师 深入与独特的“与课文作者心灵的对话” ,然后通过课文言语,借助独特的手势与学生对话 !王小波先生认为“优秀的文体之动人之处,在于它对韵律和节奏的控制。”支老师 具有极高语感素养,善于把自己语感发现,把文章的韵律和节奏 用独特的手势淋漓尽致地 展示出来, 手势的运动有着强大的冲击力,它是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但它表现的是语言文字的“根”走月亮一文之韵律之节奏,因此“目击手势,便以心击之”,通过字面,借助手势,对阅读材料的静柔之美有了初步感受, 使朗读伴着优美的手势达到“潜”入心扉,“润”之心田的目的。 你看,在支老师那双神奇的大手指挥下,秋天的夜晚“静下来了”,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躁动的学生静下来了,外显而张扬的声音内敛了、深沉了。不知不觉中,这神奇的指挥棒奏响了小夜曲的序曲。 磁性的吟唱让月亮美起来 一、师:还没读过书的请举手。请你读。 生读: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挺好!谁还想读?(又一生读这段文字) 师:读得有点急。“柔和”的月光是什么样的?谁能读出来?(先后两个学生读,体会不够)听我读(富有磁性的声音弥漫整个会议室)知道“柔和”什么意思了吧?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学生明显读得轻柔了) 二、师:下面我需要课堂特别安静。注意听!听我读这三个“照亮”,你能听出什么味道?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呀,还是从近处照到远处看听不听得出来。 (师边读边轻轻地打拍子,第一个“照亮”读得沧雅轻柔,仿佛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后两个“照亮”读得仿佛让人看到月下的景物被镜头逐渐推近,越来越清晰) 生:我觉得是从近处照到远处。“高高”表明山很高,一抬头就看见了。村头的大青树感觉离地面很高,小路和大路延伸得很远很远。 生:我觉得是从远处照到近处。因为老师读得声音越来越大,感觉月亮是从远处慢慢照过来的。 师:远处的景物在月光朦胧中能看清楚吗?(生齐:不能)所以读起来模模糊糊,到了村头的大青树就看得清楚点了,看得最真切的是脚下的路,所以就有不同的读法。谁能读读? 生读。(学生读得很好) 深化感受,必须强化理解。支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引导是基于感受基础的理解,不是感受当下通过理性分析、逻辑推导获得的 ,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而是用柔美的语调动情的朗诵课文。支老师在朗读这段文字时,要求有一个静静的环境,他的声音把情、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静谧、清凉的月夜美景图,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氛围。尽管三年级的学生对排比句修饰手法的运用之精妙,对月光如水的静夜意境之深邃有些似懂非懂,但由老师传递给他们的情感及透过文字和声音描绘的画面,使学生深受感染,达到如临其境的地步。不待老师讲解,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领悟,语感也随之逐渐得到涵养提高。从孩子的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孩子心中升起了一轮美丽的秋月! 无痕的细节让月亮妙起来 师:“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句话写得最奇妙,还没有悟透呢,咱们再读读,还有哪里很奇特?(“抱”字的形象、意味之妙前面已经体悟) 生:小水塘很奇特。师插:小水塘有什么奇特的,咱们这儿还有长江呢! 生:奇特的地方在“河床”,“床”应该在陆地上的,不应该在溪水里。(听课教师发出轻轻地笑声) 师:哦,他对“河床”犯疑了,河水流过的那片范围叫河床。(学生一脸疑惑,支老师立刻从讲台左侧走到右侧,边走边比画着说)河水从这流到那儿去,那么这片地面叫河床,明白了吗? 师:我给你们描述一下,注意听,看听不听的出来。“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卵石多不多?(生齐:多!)“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这水塘很大很大吗?(生齐:很小!)比如你们坐的这个位置就是河床,你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块卵石,你们现在是不是布满了河床?但是卵石不可能一个紧挨一个,卵石间有空隙,每个空隙间都有水,存的水就是一个小水塘,也许这么大,也许这么大(老师用手比画着)所以卵石间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这里有水塘(老师用手指点着)卵石布满了河床,也就是小水塘布满了河床,你再联系下一句“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你现在看到什么情景? 生: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月亮。 生:卵石布满河床,小水塘布满河塘,我站在远处看简直满地都是月亮,神奇极了! 生: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地下有无数个明亮亮的月亮! 就在这一刻,由学生物我两隔、情景相离的知性对话,一下子登陆到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诗意对话,本来是平面的文字,支老师千方百计地启发引导孩子去感受课文的语言,创设情景,以学生自己的感觉、知觉、认识、情感去触摸语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教育产业并购整合策略与教育投资并购投资前景研究报告001
- 2025年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地质风险防控策略研究预研报告
- 江西省“红色十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信息科个人年终工作总结(19篇)
-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孤树镇方官屯中心小学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1-2单元)数学试题
- 2025年第28届中小学学校“推普周”活动总结:以语言为桥 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
- 应力应变试验培训课件
- 2025年房地产行业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恒大碧桂园
- 岩石力学许明课件
- 输电六防课件
- 定向钻机操作规程
- rzelihz通快碟片式激光器培训课程
-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件
- HY/T 080-2005滨海湿地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 GB/T 712-2011船舶及海洋工程用结构钢
- GB/T 19868.4-2005基于预生产焊接试验的工艺评定
- GB/T 19633.1-201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 吸附及吸附过程课件
- 羽毛球运动基础知识简介课件
- 设计美学研究课件
-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雨的四季》课件(定稿;校级公开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