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称呼(一).doc_第1页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doc_第2页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doc_第3页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doc_第4页
魏晋南北朝称呼(一).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以东汉魏晋南北朝的亲 属称谓为研究对象,描述中古汉语时期亲属称谓系统的面貌。本文所选择的语言资料分为世俗文献和宗教文献两种。世俗文献主要包括诸子、史传、诗 歌、小说等,宗教文献主要是指汉译佛经。这些语料一般具有真实可靠、内容丰富的特点,较为 全面地反映了汉魏六朝时期的语言实际。具体如下:宋书南齐书);论衡高僧传殷芸小说世说新语中 本起经太子瑞应本起经撰集百缘经六度集经生经增壹阿含经:经律异相:。(1)一般亲属称谓辞书收录的“奶娘、乳母”类称谓,因为不具备本文所界定的亲属称谓条 件,故不纳入研究范围。(2)形容词修饰的称谓,如丑女、孝子、孽子、弱女、寡嫂之类的称谓,侧重于描述亲属称谓 的状况,因此不作为研究对象。(3)因校勘错误所致的亲属称谓不予考虑,如注引:“祖初古拔,祖亲西 长公主。”(2)“祖公”称呼祖父,出现比较晚。在笔者搜集到的材料里,首见 注引先贤行状:“祖公在位,诸父并盛。”“母”有时特指“祖母”。如三国志蜀志杨戏传)注引华扬国志:“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母”指李密的祖母刘氏。(3)“阿翁”称祖父,始见于六朝时期,:“凭时年数岁,敛手日:阿翁!讵 宜以子戏父!”(4)以“婆”指称祖母,始见于六朝时期。:“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 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婆”字说文解字:未收,上古汉语时期未见,粱顾野王:“父灵遵,冠军将军青州刺史广川哀王。亲河南宇文 氏,父伯升,镇东府长史悬氏侯。“亲”在此特指“母亲”。“尊”,:“酒器也。”后引申对帝王等尊贵者的敬称,包括父母。魏吉迦夜与昙 曜共译杂宝藏经罗汉祗夜多驱恶龙人海缘:。复白父母言:愿尊先许听我出家。”可专指父 亲,世说新语品藻:“问父日:刘尹语何如尊?”(2)称谓词“老父”老母”在上古汉语时期指年老的父亲、年老的母亲;至中古汉语时期,词 素“老”的意义开始虚化,成为一个只起补充音节作用的词头。“老父老母”意同“父“母”。如:“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晋书周琥传:。境日:蒙国厚恩,以至今日。但老母见获,失节于此。”文中的“老父老母”并不在于指父亲 或母亲年老,而是在社会交际中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带有谦称的意味。“阿父阿母”是中古时期出现的新生称谓,在汉译佛经的影响下。“阿”逐渐虚化为一个无 义的音节形式【6】。:“晦女为彭城王义康妃,聪明有才貌。被发徒跣与晦诀日: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籍都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上堂拜阿母,阿 母怒不止。”(3)“大君”指称父亲,是三国时期的新生称谓,见于三国志魏志董昭传载董昭与袁春卿书日:“足下大君,昔避内难,南游百越,非疏骨肉,乐彼吴会,智者深识,独或宜然。”敬称袁春 卿的父亲为“大君”,汉语称谓大词典失收此义项。“侯”指称父亲,通行于魏晋时期。三国志吴志蒋济传注引:“(陈轸)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行。”因为这个关系,“侯”相因生义,产生出 “父亲”的意义来了。“阿翁”是在亲属称谓“翁”的前面加一词头“阿”,指称父亲,魏晋时期口语化的亲属称谓, 见于三国志魏志武文世公王赵王干传注引魏略:“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耶”指称父亲,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耶名。”古小说钩沉冥祥记:“其六岁儿见之,指语祖母日:阿爷飞上天,婆为见不?”。爷”,:“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所估”指称父亲见于全后汉文郎中郑固碑:“陨命颠沛,家失所怙。所”是古汉语中 的名词化标记,加在谓词性成分之前,使之成为体词性成分。“所怙”本是“恃估、依赖的物体 (或人)”的意思,其中“怙”是动词,“所”加在“估”前,使其名词化,最终从词组转化成为一个称 谓词。“所估”是依赖、恃怙的意思,故常在强调失去依赖对象时使用。(4)“姥”字说文未收,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以女老为姥。”泛指老年女人。中古汉语 时期,“姥”可指称母亲,如乐府诗集琅琊王歌辞:“公死姥更嫁,孤儿甚可怜。”“炸”见于颜氏家训风操:“而江东士庶,痛则称祢。”集解引刘盼遂:“按江东人痛呼 祢,当是呼盘尔。烁者,母之俗字,人穷则呼母,古今不异。”“慈慈阴”指称母亲,反映了严父慈母、男阳女阴的中国传统思想。晋潘岳闲居赋:“寿 觞举,慈颜和。”王羲之杂帖:“建安灵柩至,慈阴幽绝,垂卅年。”(二)伯父、伯母、叔父、叔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文献中,父亲的兄弟不分长幼,合称为“诸父、从父、阿父”;分开指称,关于伯父的称谓有“伯父、世父”两类,关于叔父的称谓为“叔父”。他们的妻子,分别为“伯母”“叔母”,列表4如下:表4伯父、伯母、叔父、叔母称谓(1)魏晋时期出现了以“阿父”称呼父之兄弟。例如宋书王球传:“球徐日:阿父在,汝 亦何忧!”:“阿父在,汝亦何忧!”胡三省注:“江南人士呼叔父、伯父为阿父,亦为伯父、叔父者以自呼。”又宋书二凶刘劭传:“义恭诘劭日:我背逆归顺, 有何大罪,顿杀我家十二儿?劭答日:杀诸弟,此事负阿父。”在古人看来,叔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宋代王桥在野客丛书弟侄献言中指出:“兄弟之 子犹子也,古人视以父道而事叔亦以子礼,叔侄之分,与父子同。”因此古人有称叔侄为父 子的,如汉书疏广传:“父子并为师傅。”疏广为太子少傅,其兄子疏受为少傅。世说新语 文学:“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辩讷之异。”指殷融和兄子殷浩。晋书谢安传朝廷 欲委谢玄以要职,谢安以为“父子皆著大勋,恐为朝廷所疑”,谢安谢玄为叔侄关系。相应的,侄 辈以“父”称呼叔伯,又如南齐书郁林王纪:“中书令何胤以皇后从叔见亲,使直殿省,尝随后 呼胤为三父。”梁书王茂传:“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皆是证明。(2)六朝时期新生“伯、叔”称谓。:“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界单呼 伯、叔。”(三)姑母、姑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姑母的称谓为“姑”,指称姑父为“姑夫”,列表5如下:表5姑母、姑父称谓指称姑父的称谓,先秦汉语时期尚未出现。至三国时期,新生称谓“姑夫、姑婿”。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李恢)仕郡督邮,姑夫爨习为建伶令。”:“魏明帝为外祖母筑馆于甄氏宜以渭 阳为名。”刘孝标注:“按魏书,帝于后园为象母起观,名其里日渭阳。然则象母即帝之舅母, 非外祖母也。”(五)姨母、姨父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姨母的称谓有“从母、姨”三类,指称姨父的称谓有“姨父”类,列表7如下:表7姨母、姨父称谓(1)“阿姨”出现比较晚,原是在佛教典籍中称呼比丘尼,:“不审阿姨所患得差否?极令悬测。”“姨母”称呼母之姐妹。:“叉遂与太师高阳王雍等辅政,常直禁中,肃宗呼为姨 父。”姨丈人”即姨父,:“性深沉,有鉴识,清靖寡欲。与物无竞。姨丈人尚书 崔休深所知赏。”(六)公公、婆婆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公公的称谓有“舅、公”两类,指称婆婆的称谓有“姑、姥、婆”三类,列表8如下:表8公公、婆婆称谓(1)“阿姑”是魏晋时期的口语词,颜氏家训治家:“妇人之性,率宠子婿而虐儿妇至 有谚云:落索阿姑餐。此其相报也。”(2)“公”由尊称引申指称夫之公,先秦已见,后世通用。“姥”指称夫之母,出现相对较晚。:“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忪、蚣。为“公”的俗称,王钧说文句读:。忪者,公之分别文也。”。大人公”称呼夫之公,是中古时期北方人的称呼语,:“北方风俗,妇呼舅 为大人公。”(七)岳父、岳母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岳父的称谓有“外舅、丈人”类,指称岳母的称谓有“外姑”类,列表9如下:表9岳父、岳母称谓(1)“丈人”是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三国志蜀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 衣带中密诏。”裴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蛭,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 也。丈人”原是对人的尊称,魏晋时期引申指称亲属中的长者。颜氏家训书证):“丈人亦长 老之目,今世俗呼其祖考为先亡丈人。”引吴承仕日:“其辈行尊于我者,则通谓之丈人。 盖晋宋以来之通语矣。”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裴松之注是“丈人”指称岳父的起源。(2)还有一批指称岳父岳母的叙述性称谓,“妻父”见于:“九真太守 儋萌为妻父周京作主人,并请大吏,酒酣作乐。妇公”见于:“帝戏谓伦日:闻卿为吏务妇公,不过从兄饭,宁有之邪?”“妇父”见于晋书王国宝传:“国宝少无士操,不修廉隅。妇父谢安恶其倾侧,每抑而不用。”妇翁”见于:“第五伯鱼三娶孤女,谓之挝妇翁。妇母”见于东晋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七:“尔时僧迦摩妇母 闻女婿作道人,不复着欲,舍于家累,又捐我女,如弃聚唾。”三、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平辈称谓(一)兄、嫂、弟、弟媳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指称兄的称谓有“兄、伯、昆”三类,指称嫂的称谓为“嫂”,指称弟的称谓为“弟”,指称弟媳的称谓有“妇、叔妻”两类,兄弟的合称有“孔怀”等,嫂弟媳的合称为“娣姒”,列表lO如下:表10兄、嫂、弟、弟媳称谓(1)兄弟合称为“孔怀、友于”,是通过用典而产生的称谓词,在结构上是截取了两个在意义 上并无联系、也不在同一个语法层次的词素。孔怀”出自:“死丧之威,兄弟孔怀。” “孔”是副词,中古“孔怀”用以代称兄弟,裴注引管辂别传:“得因孔怀 之亲。”“友于”出自:“时六群比丘展转作俗人相唤:阿翁阿母阿兄阿弟。”老兄”见于世说新语忿狷:“司州 觉恶,便舆床就之,持其臂日:汝讵复足与老兄计?”(3)进入父系氏族之后,古人一夫多妻,为在称谓上区别与母亲的血缘关系,有“同产”“母 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同母所生者,有“同生”“屑兄”等称谓指称同父异母所生者,其中“属兄”是 魏晋时期的新生称谓,指称同父异母之兄,见于魏书高崇传:“后属兄谦之被害,(道穆)情不 自安,遂托身于庄帝。”据魏书高崇传,道穆与谦之为同父异母的兄弟,故有此称谓。(4)兄弟之妻统称为“娣姒”。:“两婿相谓日亚又日友婿,言相亲友 也。”:“愍楚友婿如从河洲来,得一青鸟。”分而言之,姐夫谓“姊夫、姊婿”,见于:“汉末大乱,敏随姊奔荆州, 姊夫黄琬是刘璋祖母之侄。”后汉书耿秉传:“汉贵将独有奉车都尉,天子姊婿,爵为通侯,当 先降之。”妹夫谓“妹夫”,见于三国志魏志袁绍传注引谢承后汉书日:“班。王匡之妹夫。”(三)堂兄、堂弟、堂姐、堂妹 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将堂兄、堂弟合称为“从父昆弟、从父兄弟”,将堂姐、堂妹合称为“从父姊妹”,指称堂兄的称谓有“从兄”,指称堂弟的称谓有“从弟、堂弟”两类,指称堂姐的称 谓有“从姊、堂姊”两类,指称堂妹的称谓为“从妹”,列表12如下:表12堂兄、堂弟、堂姐、堂妹称谓(1)尔雅释亲:“兄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景弟。”景”写作“昆”。“从父昆弟”先秦已见,后 世通用,例多不赘。“从父兄弟”出现于魏晋时期,:“仲豫名悦,朗陵长俭之少子,或 从父兄也。”“从兄”见于后汉书皇后纪光武郭皇后:。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 新妻5侯,官至东海相。从父弟”见于:“歙从父弟茂,年十八。从 弟”见于后汉书李通传:。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从父姊”见于:北史齐宗室诸王列传彭城王澈):“其母崔氏,即御史中丞崔昂从父姊。”从姊”见于:“亮妃,琳从姊女也,以其谋告。从父妹”见于北史苏威传:“有从父妹适河南元世雄。从妹”见于后汉书宗室列传成武孝侯顺:“初,顺叔父弘娶于樊氏,皇妣之从妹也。” (3)因为同祖父的男系亲属在同一个祠堂里祭祀祖宗,所以产生了“同堂”称谓。“同堂姊”即现代汉语里所说的堂姐。新生于魏晋时期,:“卿宣诏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琳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同堂弟”见于:“帝日:须拔我同堂弟,显安我亲姑子。”到了唐代,“同”脱落,产生了 “堂”类称谓。(四)表兄、表弟、表姐、表妹属于表亲的平辈亲属有三种:姑之子女、舅之子女、姨之子女。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汉语中, 表兄弟的合称有“姨兄弟”舅子”。表姐妹的合称有“从母姊妹”,指称表兄的有“外兄、姨兄”两 类,指称表弟的称谓有“外弟、姨弟、从母弟”三类,指称表姐的称谓为“姨姊”,指称表妹的称谓 有“姨妹、外妹”两类,列表13如下:表13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称谓(1)尔雅释亲:“妻之姊妹同出为姨。”姨之子统称为“姨兄弟”,见于世说新语赏誉:。堪,烈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分而称之为“姨兄姨弟”,分别见于三国志吴志 潘浚传注引江表传:“时浚姨兄零陵蒋琬为蜀大将军。”晋书武陔传:“(苟)恺时为仆射, 以茂、骏之姨弟,陷为逆党,遂见害。”(2)“外弟”即表弟,见于:“叔妻即子,婿伯即父。 我亲奉戒,日有隆举,真与圣齐,淫正虫鼠。噫乎伯子,焉为斯语。”伯”在古代有兄长的意思,。婿伯”即夫兄。 (2)“郎”,说文邑部:“鲁亭也,从邑良声。”原是古邑名,后引申作职官名,转而引申为称谓词。“小郎”“叔郎”指称丈夫的弟弟,分别见于:“昔夫人临终,以小郎嘱新 妇,不以新妇嘱小郎。”南朝梁任叻奏弹刘整:“叔郎整,恒欲伤害。”(七)内兄、内弟、内姐、内妹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合称内兄内弟为“甥”“舅”。分别指称为“妻兄”妇兄”两类,列表16如下:表16内兄、内弟、内姐、内妹称谓这一类称谓在上古汉语时期基本已经产生,叙述性称谓“妻弟”见于后汉书刘表传:“又 妻弟蔡瑁及外甥张允并得幸于表,又睦于琮。”四、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子辈称谓 (一)儿子、儿媳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指称儿子的称谓有“子、男、儿、息、嫡、嗣、胤”等七类,指称儿媳的称谓有“妇、息妻”两类,列表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