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文化,让一个小镇变“伟大”.doc_第1页
“三子”文化,让一个小镇变“伟大”.doc_第2页
“三子”文化,让一个小镇变“伟大”.doc_第3页
“三子”文化,让一个小镇变“伟大”.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圩“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和“孩子竖笛演奏队”惊动央视“三子”文化,让一个小镇变“伟大”2012.2.20“嫂子合唱团”孩子们学习拍胸舞“孩子竖笛演奏队”位于厦门翔安一隅的新圩小镇,近日惊动了央视。2月13日,央视7套乡约栏目组从北京千里迢迢赶来录制节目,主题直奔新圩的“三子”以及“三子”背后的新圩小城镇建设。新圩“三子”,说的是新圩镇的三张烫金文化民俗名片“汉子拍胸舞”、“嫂子合唱团”以及“孩子竖笛演奏队”,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们为“汉子”、“嫂子”和“孩子”。短短数年,新圩“三子”已走出厦门,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一个偏远小镇,如何在数年时间里打造出三张文化烫金名片?带着疑问,导报记者走进了新圩。新圩“三子”都身怀“绝艺”一群种菜的农民会跳舞,说的就是新圩金柄村的“汉子拍胸舞”表演团。金柄村的汉子大多会跳拍胸舞,一支30多人的拍胸舞表演团,闻名遐迩。这群汉子都是种菜的农民,平时呼喊一声,带上唱片和扩音机,包车前往,不用化妆,表演服装一穿,即使没有音乐,原汁原味的表演也可让人感受到舞蹈的魅力。如今,“汉子拍胸舞”已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团走向市场,成为厦门市庆典、酒店文艺表演、旅游营销表演的经典节目。不仅自己跳,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群汉子还走进了课堂。58岁的拍胸舞团团长黄亦国,一有空,就到镇里的中心小学,给30名有兴趣的孩子授艺。他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将拍胸舞列入小学的兴趣课,将来,更多的人到舞台上展现独具闽南特色的拍胸舞。在新圩,汉子会跳舞,嫂子则会唱歌。2年多前,56名从事种田、炸油条、卖面包等各种职业、平均年龄33岁的“嫂子”,组成了一支名为新圩女的“嫂子合唱团”。2010年,绍兴第六届世界合唱节比赛,新圩“嫂子合唱团”一炮打响,摘得民谣组银奖。她们用嗓音,演绎那最悠远、最乡土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她们让新圩小城镇常日飘荡着歌声。孩子也不能落后。你可能无法想象,一所只有100多名学生的农村小学,有几十名学生会吹竖笛、葫芦丝,表演、演奏闽南童谣,并组建了自己的竖笛演奏队,并得了许多奖,今年春节还走进央视表演。这所小学的名字叫古宅小学,而它只是新圩众多学校的一个缩影。经济要发展,文化也不落后几年前,说到新圩,大多数人想到的是“银鹭”。位于新圩马塘村的银鹭集团,这个百亿工业园,一直助力新圩经济的腾飞。这几年,新圩经济发展迅猛,财税收入连续三年拿翔安区第一。而作为全省首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就在前几天,新圩在全省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考核评比中获得全省第一批试点镇综合改革发展一等奖。经济上去了,文化GDP也不能落后。新圩“三子”是艺术扶贫结出的硕果,但其背后是政府的“文化支持度”。如果没有新圩镇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和市文化馆的合作就不可能如此深入持久。“经济是形,文化是神,要形神兼备。”在新圩镇党委书记叶晓东看来,新圩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这里的百姓构建和谐快乐的新生活,为此,该镇提出规划打造厦门乡村文化艺术基地,致力建设“文化亮丽名镇”。新圩“三子”带给小镇最直接的变化是,男女老少精神气更足了,平日里,吵闹声少了,歌声笑声多了。如今,这三张名片让外界认识了新圩,也让新圩人收获了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新圩镇镇长许明丽向导报记者描述了未来新圩小镇文化旅游规划蓝图:游客到新圩不仅能领略古宅大峡谷、古道十八弯、乌山古民居群等秀美的山水景色,还能品尝地道的新圩美食,并在文化艺术中心观看最具闽南风情的拍胸舞、车鼓弄、闽南语原生态歌谣等特色表演。人物访谈彭一万:“嫂子”是农村妇女的榜样一个闽南小镇,拥有三张烫金文化名片。对于新圩而言,该如何用好这三张名片,如何把“文化艺术”转化为生产力?昨日,导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厦门市文化局原局长、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彭一万。“嫂子”让我内心震动导报记者:彭老,您看过新圩“三子”的表演吗?有什么感受?彭一万:我是土生土长的翔安人。拍胸舞,在厦门闻名遐迩,经常见到。而“嫂子合唱团”和孩子乐器演奏队的节目,我从电视中看到过。看到“嫂子合唱团”的表演时,我内心震动了。一群农村的嫂子,竟然可以这么热情、这么专注、这么执着地歌唱、表演,这是相当不容易的。通过表演,她们提高了艺术修养,也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我相信,这群嫂子,至少可以成为厦门市农村妇女们的榜样。文化让新圩变“伟大”导报记者:一个闽南小镇,拥有三张文化烫金名片,您如何看待新圩“文化现象”?彭一万:在我看来,文化力也是生产力。文化的竞争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是基础实力(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实力、创意实力和产品实力四大方面;软实力则包括“两度两力”,即文化支持度、文化内涵度,文化创意力和文化发展力。文化支持度,即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支持度;文化内涵度,则是一个镇一个地方丰富的文化底蕴。就目前而言,新圩镇已具备了上述要素的基本基础,新圩打造“文化强镇”的目标一定可以实现。一个地方,不发展经济,一攻就破;一个地方,不发展文化,不攻自破。工程建设,使一个地方不断扩大;而文化建设,则使一个地方变得伟大。新圩这几年,在文化建设上,已打出了自己的名气,甚至打到北京去,惊动了央视,文化让新圩小镇变得“伟大”。“三子”为和谐做贡献导报记者:在您看来,新圩镇的三大文化名片“特”在哪里?新圩的“文化自觉”给这所小镇带来怎样的变化?彭一万:我觉得它“特”在它是动态的、变化的。一些城镇也拥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如社会景观,但它是静态的。新圩“三子”,还“特”在将传承性和现代性结合起来,并为现代服务,充满活力。比如,拍胸舞团已走向市场,给庆生、婚嫁等节庆活动表演节目。此时文化力就变成了生产力,文化事业就变成了文化产业,而渐渐地,新圩也就成了文化强镇。新圩“三子”另一特色是,为新圩农村和谐发展做贡献。人们把精力放到跳舞、唱歌和表演上,吵架、赌博活动自然就少了,它让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在我看来,新圩“文化现象”有四大可喜之处,一是文化自觉,二是文化自信,三是文化自立,四是文化自强。立足新圩,面向侨台导报记者:作为一个小镇,新圩镇今后该如何继续拓宽和发展自己的文化特色?彭一万:在发展上,今后可在创意的策划和设计上下工夫,在保持原基本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让拍胸舞不仅有情绪,还要有情节、有故事;不仅仅是舞,还可以发展成舞剧。“嫂子合唱团”,也可以进一步改革,如发展“演唱+朗诵+适当表演”模式,把观众的眼球吸引过来。在我看来,在文化发展上,新圩镇可以抓住“对台、对侨”这两条,“立足新圩,面向侨台”,把文化力转为生产力。新圩的农业特色也可做足,如东寮的豆干、古宅的大蒜、上宅的龙眼等一些土特产可制作成伴手礼。此外,“古宅大峡谷”、“古道十大弯”等资源可以利用,把新圩开发成一个“行、住、吃、游、购、娱、学、健”的山地文化旅游目的地。希望更多“子”诞生导报记者:“文化强镇”,新圩还要做哪些努力?彭一万:一个文化强镇,要有“三创”:创意理念、创新激情、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