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课件_第1页
《老子》课件_第2页
《老子》课件_第3页
《老子》课件_第4页
《老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道家典籍导读中文学院罗小东,阅读参考书目: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1984年)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中华书局。(1983年),第一部分:老子选读一、老子其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被唐武则天封为太上老君。生卒年约为前571前470,约早于孔子。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苦县,今当河南鹿邑。其地本属陈国。陈为楚灭。周守藏室之史,即管理周朝史料档案之官吏。“老”的两种解释:尊称;姓氏。“李”的解释:古有“老”姓而无“李”姓,“老”、“李”古音同,“李”姓由“老”姓转出。或云,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关尹喜与老子的传闻。老子著成五千言老子后,骑青牛出函谷关,西渡流沙,不知所终。(函谷关:河南灵宝市境内,为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战国,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史记以老子、韩非子并列为传,传中同时还有庄子和申不害。韩非子是法家代表,著有解老和喻老二篇,发挥了老子的部分思想。司马迁认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相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秦相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术”是讲国君如何控制大臣、百官,也就是权术。术不同于法,法的对象是全体臣民,术的对象是官吏臣属;法要君臣共守,术由国君独操;法要公开,术则藏于胸中。“术”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任免、监督、考核臣下之术,史称“阳术”;二是驾驭臣下、防范百官之术(包括特务),人称“阴术”。,二、老子其书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或老子五千文。约成书于战国中前期。道德经分为上下两部分,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三、老子的思想1、“道”的思想道的特征是无状无声,非感官所能察觉;但又非不存在,故又无形而有实。“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生于天地之先,为天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自然的,故常无为;道生成一切,故又无不为。道是永恒的,“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2、“德”的思想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德实为一物之本性,此本性乃由道而得来。3、变化与反复的思想宇宙是变化不居的。事物由无有而发生,发生而生长,到达极盛,最后衰退而终于消亡。而终则有始,又有新的事物发生。即万物生长变动,最后都会返归原始。,4、致虚守柔的思想上善若水。人心应如溪谷,渊深沉静。人生应挫锐解纷,知雄守雌。用退让、克制、示弱、柔软的方式,使自己的心境得到平静,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保全。5、“虚静”“玄鉴”的思想“不出户,知天下”,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经验,主张“绝圣弃智”,洗心内照的直觉方法。,6、“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思想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7、知足和寡欲的思想满招损,不欲盈。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四、老子的影响1、开创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道家学派。道家是以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称为“道德家”(六家:儒、道德、阴阳、法、墨、名)。班固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九流:在司马谈六家的基础上,增加纵横、杂、农)。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列子杨朱篇“杨朱曰: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等,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2、老子被道教尊为道祖,道德经是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3、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产生重大影响。以个人发展为中心的倾向。或追求个人自由,或保全个人生命;以内心体验为中心的倾向。让思想超越有形的世界。,五、老子的海外传播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文本。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是道德经,据称在德国每十户就拥有四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尼采(1844-1900)等对道德经有深入研究。黑格尔说:“中国哲学中另有一个特异的宗派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性。这派的主要概念是道,这就是理性。这派哲学及与哲学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的发挥者是老子。”,英国科学家、汉学家李约瑟(1900-1995)著有多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专著。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李约瑟晚年自称“名誉道家”、“十宿道人”。李约瑟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o边界)。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微妙玄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即一切变化的根本,即道。)。,第一章要点:1、道是不可言说的。2、无和有共同构成了道。“无”为天地之始,体现的是道的浑然性;“有”为万物之母,体现的是道的丰富性。3、任何有限之物都有其“徼”,但是,所有有“徼”之物,最终会构成无“徼”的浑然,此为“有”之妙。,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衬托),高下相盈(假为“呈”,呈现),音声(器乐与人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事前之谋划),生而弗有,为而弗恃(自恃己能),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二章要点:1、美丑、善恶是相对而言的,当对美和善有了判别的标准,自然就对丑和恶有了相应的判别标准;但是,当全社会都只标榜一种美和善时,也就无所谓美和善的存在,甚至会成为一种丑或恶,如“东施效颦”、“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2、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所谓的标准和价值都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3、明白了以上道理的“圣人”不会执着于一己之意志,而能顺其自然,行无为之事。,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名利之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判别之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章要点:1、对“民”的理解。古汉语的“民”,即指“人们”,而非专指百姓。否则会误解成上对下、君王对百姓的语气。2、“贤”者为才、德、学三者兼备的统称。春秋战国时期求贤的历史背景称霸。此章讲“不尚贤”,由第2章讲美丑的相对关系发展而来。贤能的标准难有统一定论,尚贤的结果,会导致伪装的言行伪贤。3、老子否定人为的名利之争,主张淡化人的占有欲念。无知无欲不是不要任何知识,没有任何需求,而是强调不违自然。“不敢”是不侵犯他人,不违反自然。,第四章:道冲(虚),而用之或不盈(满、尽)。渊(深)兮,似万物之宗。挫(zu抑制)其锐(锐进无涯),解(消除)其纷(事物间的区别),和其光,同其尘。湛(chn隐没、消失)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天帝、宇宙之主)之先。,第四章要点:1、“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又需要通过言说来体悟“道”。这里的比喻,并非界说。2、“道”是虚空的,用之不竭的;“道”深邃幽远,神妙莫测,似有似无。“道”在“帝”之先。3、万物玄同,没有区别。,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ch用草编成,用于祭祀,用时珍贵,用后即扔);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y鼓风装置)欤?虚而不屈(ju尽),动而愈出。多言数(速)穷,不如守中(冲,虚)。,第五章要点:1、天地无所偏爱,一切顺应自然,圣人对百姓亦应如此。顺应即不滞于情。2、“虚”才能“应”。橐龠所以能鼓风,正在其虚。至虚才可无执无偏,才能无所不应,才能周遍。3、“多言”为出于一己之偏的要求,为执的表现。君王的“多言”会使百姓不知所措,其结果只能是“数穷”,即快速走向困厄甚至灭亡。“守中”即守虚,虚即无。这里的“中”并非儒家的“中庸之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接近)于道。居善地,心善渊(深而沉静),与善仁(天地不仁之仁,即无偏爱),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随能举事,尽人之用),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过失)。,第八章要点:1、水滋养万物却与物无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