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doc_第1页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doc_第2页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doc_第3页
大自然的语言 导学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4、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古诗中的物候现象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清明前,开秧田”是根据节气确定“开秧田”的时间。“柳毛开花,点豆种瓜”是根据物候现象安排“点豆种瓜”的时间。“馒头云,天气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根据物候现象“雨中蝉叫”预测天气情况。“麻雀囤食要落雪”“猪衔草,寒潮到”。“蚂蚁垒窝要落雨”“鱼跳水,有雨来”“燕子低飞要落雨”“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龟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这些农谚都是根据物候现象预测天气情况。【目标定向】知识目标: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自然的语言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快速筛选信息并概括内容要点,提高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严谨的学习态度。一、预习导学1、作家我知道:2、我积累的词语是:(1)从读音上应该重点掌握的词语是(2)从字形上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3)从字义上不理解的词语有3、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4、熟读课文,画出文中每一小节的中心句,概括课文中介绍的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1)(2)(3)(4)5、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二、合作探究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很难理解的?2、议一议(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这样理解的:3、说一说:请你帮老师解疑难:物候现象来临的四大因素能否调换,为什么?三、拓展延伸1、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你搜集了哪些?说说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2、生活中,你注意积累了哪些关于农业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了哪些物候知识:四、这节课我的收获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