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乾体、乾江.doc_第1页
合浦、乾体、乾江.doc_第2页
合浦、乾体、乾江.doc_第3页
合浦、乾体、乾江.doc_第4页
合浦、乾体、乾江.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浦、乾体、乾江李瑞声钟定世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问我俩:“你们老家为什么时称乾体(合浦话的谐音为勤礼)时称乾江呢?” 据合浦县地名志记载:传说“此地最早是姓陈三兄弟居住,成墟后,以人名分为乾体、乾江、乾德三个区。后统称三区为乾体,乾体又叫乾江。”数百年后,乾体发展为合浦县小有名气的墟市,陈氏三兄弟则成为乾体开发的始祖。 这只是传说的记载。下面我们从历史的发展、地理环境的变化、经济、内外贸易、文化等方面探讨合浦、乾体、乾江之间的关系。一、合浦郡、合浦县 合浦县志和张荣芳编著秦汉史论集的记述是:“秦末西汉初,赵佗被封为南越王,南越地区成为汉诸侯王国之一。汉武帝元鼎五年,南越国宰相赵建德、吕嘉叛反,汉派兵于元鼎六年冬平定南越国,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六郡。其中合浦郡是由划出南海与象郡交界的地方置为合浦郡。” 据汉书地理志载:“西汉合浦郡包括徐闻、高凉(故治在今之广东阳江县北)、合浦、临允(故治在今新兴县南70里)、朱卢(故治在今海南琼山县东南30里)五个县。”后汉书郡国志载:“东汉合浦郡所属五县没有改变,唯临允作临元,朱卢作朱崖。郡治合浦。” 西汉设合浦郡时,同时设合浦县,县辖地为今合浦、浦北、北海、灵山、钦州、博白、廉江、容县、北流以及邕宁、横县的一部分。 可见,当时的合浦郡的范围很大,西起合浦,东达新兴、阳江、雷州半岛及整个海南岛,是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而合浦县只是合浦郡属下的五县之一,且为郡治所在地。二、合浦港、乾体港、乾体 1、合浦港 合浦既是西汉时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那么这个始发港就成为合浦港了。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地理类廉州府篇内(山川)载:“郡人呼之通舟筏者曰江,仅资濯溉曰水,二水相通处为海,水之入海处曰港。”可见合浦港是在南流江出海处的近海区域。 2、乾体港 新唐书载:“合浦全部之水,皆从乾体港入海。港口宽广,地势险要。”合浦地名志:“乾体港口是廉州门户,扼海之交,秦汉至明清此港是对外交通贸易要地。”廉州府志:“廉郡合浦,附郭面海背山,南十里为乾体海口,为廉州门户。乾体至冠头岭、大观港数百里海面辽阔逼外郡域,海外有警,扬帆倏忽可到,门庭之患宜防也。”岭南代剳:“南安舟揖,自其境永安,朝发暮到,入乾体港,溯江上廉州。”新唐书:“高骈征南诏,中原出发,过灵渠,越桂门关,沿南流江南下到乾体港,然后西达交趾。” 上述资料都说明乾体港与合浦港的位置一致,乾体港就是合浦港。那么乾体港的范围有多大呢? 广西新华通讯社网站文章中指出:“现在的廉州镇在唐代称海门镇。古海门意为海之门户,因之海门镇之南为廉州湾,即乾体港海面的范围。” 周胜皋先生的何日珠还话合浦:“今海角亭到文昌塔和九头庙附近,当年的海口是乾体港所在地。”“三汊港第一汊是乾体乡的出海口,乾体至冠头岭一带称为海门。” 上述资料说明:西门江口(海角亭畔)文昌塔、九头庙今乾江冠头岭的北部湾沿岸,都是乾体港的范围。 3、乾体 “乾体,在秦汉时代已定名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1乾体是合浦的一小部分,乾体港是乾体范围近海(北部湾)的地方(如上述)。 那么,乾体的范围又有多大呢? (1)古汉墓群的地域分布基本上属于乾体的范围。 陈瑞业先生的古墓分布与汉代合浦港遗址一文中指出:“从汉书地理志的记载可知,汉代合浦港是一个海外贸易的商港,历史近千年,云集了众多的富商巨贾,达官贵人,西汉至南朝几个历史朝代的墓葬盛行大封土之风,这些人死后,必然按当时的世俗修筑坟墓,构筑大封土,所以古港郊外必然遗留下成片当年的墓群而留存至今。这些地方正好处在南流江下游冲积平原的边缘丘陵地带。这里数以万座的古墓全部分布由北偏南流去的州江入县河段的西门江东岸(左侧),而西门江西岸(右侧)则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却一座汉墓也没有。” 梁思奇的合浦古墓群为海上丝绸之路作证说:“约70平方公里的汉墓群保护区内埋藏着数千座汉墓,如果你在平坦地面上看到一个突起的土堆,它就是汉墓的特殊标识,有编号的有1200多座土堆汉墓,平地下的汉墓数量更多。” 据合浦博物馆介绍,已作编号的汉墓有1056座,通常按1:5.3的比例计算,连地表下的共有约6000座。此外,还有40多条自然村和多家厂、场建在古墓区内,覆盖了大片地下古墓。合浦原有古墓估计约1万座以上。 合浦县志介绍:“合浦古汉墓群主要分布在环城乡、中站、杨家山、禁山、平田、廉南、廉东、冲口 、堂排、廉北、清江等10个行政村的范围,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8公里,地面尚存封土堆千余座,已清理墓葬400座。”但是,从合浦博物馆的汉墓分布地图来看,汉墓大部分分布下列地方:风门岭、北插江、草鞋村、盐仑底、烧灰窑、凸鬼岭、红旗岭、母猪岭、望牛(州)岭、文昌塔附近、黄泥岗、风门岭盐场、双江桥、东边坡、干塘和准备挖掘的“四方岭”。而最集中的是望州岭、文昌塔附近。而这些地方是乾体的范围,所以说,汉墓分布的地域基本上是乾体的范围。 顺便说明:廉州是合浦的县城,而乾体只是合浦的一小部分,为什么古合浦港不叫“廉州港”而叫做“乾体港”呢?上面提到,“乾体,在秦汉时代已定名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港口”,而当时还没有廉州,廉州是在唐代才有的,比乾体后600多年。现在廉州镇的地方,在汉代时是属于乾体管辖的范围。廉州与乾体的关系,可以比喻为广州与番禺、佛山与南海、江门与新会、肇庆与高要和北海与合浦的关系。 (2)讲合浦话(廉州话)的地方起源于乾体 合浦县志第六篇第六十一章“人口部分”介绍:“合浦紧居的先民主要是越族的土著居民,少数为壮族和瑶族。”“在新石器时代,岭南祖先(越人)和少数壮族、瑶族的土著居民,已在南流江两岸繁衍生息。”“合浦以汉族为主,还有壮、黎、苗、蒙、瑶等10个少数民族等土著民族。” 合浦置郡前后的人口很少,据合浦县志社会篇的“人口规模”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合浦郡和合浦县,郡境总户数为15398户,人口为78980人,平均每县只有15795人。东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合浦郡所辖五县不变,总户数增加至23122户,总人口为86617人,平均每县比西汉时增加1526人。合浦县总面积为582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人。”可见,当时合浦面积虽大,但人口稀少。 “公元前223年,秦平定南越后,置南海、桂林、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十二岁(史记卷十二)。当时大批移民(主要是中原人)南迁县境。这是历史上第一批中原移民。” “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征集楼船10万人,水陆并进,至今合浦征西瓯,并留下部分军队戍边定居。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批南迁县境。” “东汉建武间(2537年),汉光武帝发兵万余到交趾时,也留下部分军队在此戍边,这是中原人第三次迁徙县境。” “汉代合浦港(乾体港)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中原商贾满载丝织品定居合浦经商或由乾体港出海往东南亚等国贸易。” 周胜皋何日珠还话合浦的文章中谈到:“路博德等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应有许多中原人士随军入住(合浦)。此后,历史中央政府所任命的合浦郡太守、刺史、知府和知县等,亦应有随从人员到合浦助理政务或居留者,其生活起居交际等事项,对地方有相当的影响。” 上述材料说明,汉代时,合浦原土著人很少,而迁徙来的中原人很多,很可能超过本土人。他们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资料、工具,促进了这个南越(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很自然地也把中原的语言带进合浦地区。周还说:“马援征越时,曾在合浦驻军、造船、返时亦经合浦,留有士兵十余万人,操当时的中原话,以后成为合浦话,称为马留话。”“马留”是指“马援留下”。“马留”的谐音作“麻佬”,故“马留话”又叫“麻佬话”。说得准确一点,合浦话并不纯粹是“马留话”(中原话),它混有岭南越族和壮族、瑶族等语言的话。这就是合浦话的起源。因合浦的乾体是中原人南迁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合浦话应起源于乾体。 今天不少南方的地名,可以找到越语的残留,如南方有大量含“步”或“埠”的地名。“步”是码头的意思;“埠”是商埠。还有一个“浦”字,有合浦、荔浦、四浦、营浦、十八浦等。广东人称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叫“浦”。“浦”字作地名只集中于南方。“浦”和“步”很可能出于古越语同一个“字”2。因此,“合浦”因其是南流江多个支流汇合流入海的地方而定名。 虽然合浦话起源于合浦的乾体,但随着合浦地区人口的增加,商业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合浦话作为交际工具,便以合浦县城(廉州)和乾体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不断传播。合浦县志社会篇列出讲合浦话的地方有:廉州、乾体、常乐、石康、石湾、环城、西场、沙岗、党江、福成(大部分)、闸口(少部分)。而周胜皋何日珠还话合浦一书中列出:“廉州话以合浦县城为中心,因合浦县城为廉州府治所在,故称廉州话。(讲廉州话的地方)北至旧州、常乐、多焦(今常乐)、耀康(今属石康,曾属常乐)、石康、道哥;西至均安(今属党江)、上洋(星岛湖北)、党江;南至乾体、西场、高德、北海(一部分)、白龙及东南之白鹅江、大龙等,约有20多个乡镇。合浦西与钦州接壤和钦州所之头甲、英环两乡居民亦操廉州话。” 3、乾体名称的缘由 上面提到,西汉时,合浦县总面积5821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7人。这说明当时合浦原土著民很少。但自从秦平定南越和西汉期间,由于中原人三次大批迁徙入县境以及乾体港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后,增加了商贾、历代贬谪官宦、随军人员和家属等定居者,迁徙的中原人总数很大,大大地超过本地的土著人。近万座的汉墓群也充分说明在汉代确有大量的中原人聚居合浦地区。这大量的中原人要在合浦乾体地区居住,繁衍生息,必须要和本地土著人和谐相处,民众间形成紧密的“生活圈”,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活动上,必须有紧密的联系和交往,才能安居乐业,社会繁荣,戍边稳定。因此,这个地方名称的命名,必须符合这种要求。那么这个地方用什么名称才符合这个要求呢? 我们查阅了辞源,所释: “乾:(一)易卦名,八卦之首卦,卦形三。又六十四卦之一 三三。(二)象天,象君,象阳,见乾坤,乾纲,乾宅。(三)刚健。易说卦:乾,健也。” “体(體):(一)身体。(二)事物的主体。(三)器物的形体,形状。(四)占卜的卦象。(五)事物的法式、规矩。(六)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七)包含、容纳,易乾:君子体仁以长人,疏言君子之人体色仁道,汎爱施上,足以遵专扵人也。(八)分别、分解。(九)连洁、亲近。(十)领悟,体察。(十一)实行、实践。” 可以综合认为:“乾”解为“天人合一”。“体”解为以仁义、诚信、道德为基,求以沟通、人和、共生发展进步。这就是乾体名称的缘由。三 乾江 梁旭达、邓兰的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一文中提出:“现在的南流江入海口约分为四汊,靠西边两汊(其中一汊与沙岗区域相邻)水量最大,属南流江主流;而东侧的两汊水流量最小,属支流。最东的一汊西门江,则在今合浦西侧,流经草鞋村、庆屋墩、乾江街西边至马头一带入海。”12说得具体一点是:这条支流流经乾江街后,经八字山、撑排江、沙墩、马安、马鞍岭、坡心、马头、水儿、五四、田尞出海。这条小江是乾体内的江,后人称为乾江。这是乾江的由来。 除了这条乾江外,在乾体范围内,还有几条水量更小的南流江支流,其中一条是从佛子岭、风门岭附近流经水磨、洗鱼水,从凸鬼岭、望州岭、九头庙边汇入南流江最东一汊的支流;另外一条是从红泥城流经屋街水、乾体方井、井头坡汇入南流江最东的支流。 乾江位于合浦县城廉州和北海中间,过去是乡政府所在地,是乾体港范围内发展最繁荣的地方。过去有水路(乾江)上通廉州,下通北海。因到北海段水路比陆路近得多,水路交通繁忙,每天 都有几艘商船往返。陆路有“官道”,在周胜皋合浦至北海的“官道”与泥城一文中指出:“廉州府、合浦县的官员到乾体、北海视察时,这条小道是必经之路,久而久之,这条路被称为官道。官员出巡一般从南城小南门出城,先经府学宫、车沟底、冠带桥(又称官带桥,位于草鞋村附近)、金鸡岭、急功兴学牌坊、三角庙、高岭(望州岭)、封诰牌(位于旧扒沙的地方)、禁山、乾江、沙墩、烟楼、叉路、庙山、高德、拉车头、茶亭、北海。这条官道,后又称廉乾大道。”这条“官道”,今天变成乾江通廉州和北海的水泥公路。可见,乾江过去地位的重要。 过去乾江街有“六庙”、“八社”、“六宗祠”、牌坊、八角亭和古井等古迹;另有中学一所,小学五所,私塾一间。乾江古迹、学校之多,是合浦地区之冠。 乾江亘古以来,和城镇一样,每天集市,且全天候早、午、晚三市,热闹非凡。远近乡民,包含乾体周边各村乡民甚至廉州居民都参加圩集。其中廉州、党江商贩赴集者众多,达一千至二千人;还有今浦北而来的“上路佬”挑货来墟贩卖,再于回程时购物肩挑回乡。此外,乾江还旧有当铺两间。这样的种种说明,过去乾江在市场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乾江的工业以小手工业、加工业为主。区内建有染织厂、布织袜厂和绒机织厂等,乡人还常碾米往北海、廉州一带贩卖,另外酿酒工业也很发达。加工业中以机械修理厂最有名气,可修理各种机械、电机,且自己铸造各种汽车汽缸和零件;在八字山所修造的小机轮,载重达300万斤。 乾江渔业以捕捞为主,此外还有“网门”,以十五户人为组,报垦海疆,北至倒漏江,南至冠头岭、石龟头,东至岸(北海之岸),西至那隆江口(距西场两公里),面积很广。 本来,乾体与乾体港是紧密相连的,后因南流江的冲积平原扩大,乾体范围的海面变成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