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概论.doc_第1页
农学概论.doc_第2页
农学概论.doc_第3页
农学概论.doc_第4页
农学概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学概论1.通常说的农学一般是指狭义的农学概念,是指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及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规律、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目的。2.光、温、水、气、和养分是农作物的5个基本生活因素。3.农田生物的组成: 生物组成:生产者,主要是农作物和杂草,进行初级生产,又称初级生产者。 消费者,主要是以初级生产者为直接或间接食源的各种异养生物。根据食性不同,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和寄生。 分解者,主要是农田中的各种微生物,如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小型生物,也包括蚯蚓等低等动物。它们将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质。 非生物环境:自然环境指阳光、温度、水分、大气和土壤。人工环境组分是人工创造的环境,如地膜、温室、水库、防护林带。4.生态农业的内容 (1)建立综合农业体系,统一规划,协调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使每种农产品的废品均能作为一种农业环节上的原料或饲料,沿着食物链多次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形成无废料、无污染的生产系统。 (2)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因地制宜的建立立体式结构,将山、水、林、田连成一个整体,极大地提高了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吸收率和利用率。 (3)开发能源。如发展农村沼气,建立太阳灶用水能、风能和地热能等,降低能量消耗。 (4)扩大肥源,科学的使用肥料,多施有机肥田,改革耕作制度等,不断提高土壤肥力。 (5)改善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活和收入。5.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稻麦类:出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 玉 米:出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穗期、吐丝期、成熟期。豆 类:出苗期、分支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 油 菜:出苗期、现蕾期、抽薹期、开花期、成熟期。 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结薯期、薯块发育期、成熟期、收获期。 甘 蔗:发芽期、分蘖期、蔗茎伸长期、工艺成熟期。6.作物S形生长过程 无论是作物群体、个体,还是器官、组织乃至细胞,当以世间为横坐标、生长量为纵坐标作图时,都遵循S形生长曲线,即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后期又减缓,直至生长停止,形成“慢-快-慢”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生长大周期分为:初始期,快速生长期,生长率渐减期,稳定期,衰老期。7.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两者关系:a 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营养生长是作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b.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8.种子休眠:某些作物新鲜的种子虽具有生活力,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却不能发芽这种现象叫做种子休眠。 种子休眠原因:胚的后熟(低温或水分处理);硬实(增强种皮通透性)发芽抑制物质(高温、浸泡;赤霉素、乙烯处理)9.种子萌发 条件:水分、温度、氧气。 过程:吸水膨胀,萌动,发芽。10.根 植物的根系有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作物的根系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子叶植物的根,属须根系,如禾谷类作物的根系;另一类是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属直根系,如豆类、油菜、花生等。 初生根:指由种子内胚根发育而来的根。 次生根:双子叶作物中,次生根是指主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侧根或分支根。禾本科植物,在基部节上下部位长出的根,也成节根。玉米高粱等地上部的节根也能生长此生根,叫做气生根。 不定根:指由茎、叶等处随时发生没有固定位置的根。植物学中把禾本科作物的次生根也称为不定根。11.叶的分层:按出生前后和着生部位分为下、中、上三层。下层叶片其光合作用供给根系、分蘖、幼叶等营养器官生长为主;中层叶片供给茎秆、穗的生长;上层叶片供给结实器官。12.双子叶植物的花多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组成。13.作物的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生物产量指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经济产量指所收获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14贮藏性资源是指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以贮存,当年不用可以留待来年使用的资源。如肥料、种子、农药、燃料、饲料以及化石和矿藏资源。 流逝性资源是指当年不用则立即流逝,不能留存下来供以后使用的资源。如太阳辐射、热能、风能、劳畜力等。15.三基点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特点,不同作物的三基点温度不同;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所要求的三基点温度不同;一般最适温度接近最高温度而远离最低温度。16.作物生产与大气的关系 CO2、O2(呼吸作用、种子萌发、根系生长)17.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喜凉作物(0积温)生长发育要求积温较少、无霜期短,可以忍耐冬春低温。喜凉作物又可分为耐寒型和耐霜型。耐寒型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520,冬季可耐-18-22的低温,如黑麦、冬小麦、冬大麦、青稞等。耐霜型作物适宜生长发育温度为1520,生物学最低温度28,不怕霜,可耐-5-8的低温,如油菜、春小麦、春大麦、豌豆、大白菜、大麻、向日葵等。 喜温作物(10积温),这类作物生长发育盛期最适温度为2030,需要10积温20003000不耐霜冻。可分为,温凉型、温暖型和耐热型。18.长日照植物,作物开花需要较长的日照长度,如小麦、大麦、油菜、豌豆、甜菜、萝卜、苜蓿、洋葱、菠菜等。短日照植物,只有在短于某一临界日照长度条件下才能开花结实,如水稻、棉花、玉米、甘薯、大豆、烟草等。19.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耕地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耕地面积100%20.间作指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多行)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21.混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混种。22.套作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套种、串种。23.轮作是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连作是在同一土地上多年不变种植同一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轮作在农业生产的作用:(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2)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3)均衡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4)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4.良种繁育是指在保持品种种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的技术25.根据种子包衣的主要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以改善作物营养为目的的包衣。(2)改善土壤在浸水条件下种子出苗效率的包衣。(3)配合杀虫剂、杀菌剂、灭草和灭鼠等药剂的包衣。(4)其他目的的包衣,加入激素或生长调节剂,促进幼苗生长;用保水剂制成有蓄水抗旱能力的包衣。26.作物的病状类型变色:植株患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绿色或发生颜色变化的现象。坏死:作物的细胞和组织受到破坏而死亡,形成各种病斑的现象。腐烂:作物细胞或组织发生大面积的消解和破坏。萎蔫:作物由于是谁而导致枝叶萎垂的现象。畸形:由于病组织或细胞生长受阻或过度生长而造成的形态异常的现象。27.霜冻:在植物生长季节里,由于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气层的温度降到0以下,引起植物遭受冻害,称为霜冻。使植物内结冰,引起伤害。按照成因分为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28.种植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1、填空1、狭义农学是研究农作物生产的科学,即研究农作物尤其是大田作物的生产理论和生产技术。具体来讲,主要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形成、品质形成规律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要求采取恰当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等目的。2、农学技术主要解决作物生产的实际问题,即把自然科学及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成世纪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的科学。3、作物生产发育要求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概括起来包括光温水气和养分等条件。4、生态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研究生物种群,第二层次是研究生物群落;第三层次是研究生态系统,主要研究在一定群落组成结构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的功能。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环境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构成。6、生物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化学元素虽然为数众多,但有机体的97%以上由氧、氮、碳、氢、磷五种元素组成。7、生态系统按照其形成的动力和影响力分为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和半自然生态系统。8、农田生物组成中主要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分解者主要是农田中的各种微生物,如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当然也包括蚯蚓等低等动物。9、农田生态系统的物种群结构,是农田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各种农田生物物种结构。10、生物生产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也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11、二次大战后,在化学和机械工业的推动下,使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农业发展,其特点是通过向农业生产投放了大量的由石油资源换来的化学品和机械动力,所以有人称现代化农业为工业化农业或石油农业。其主要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但同时存在对生态环境的高污染和高破坏等问题 。12、8个作物起源中心包括中国-东亚中心、印度中心、中亚西亚中心、西亚中心、地中海中心、埃塞俄比亚中心、南美和中美中心、南美中心。13、马铃薯原产于南美,现在成为欧洲各国的主要食品作物。14、在作物栽培学中,通常江大田作物分为3部分9个类别,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及绿肥作物。15、按照作物的感温特性,可将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按照作物对光周期反应特性,可将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和日中性作物。16、作物分布于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和社会需求因素等有关。17、在世界栽培作物中,小麦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谷类作物;水稻是世界第二大栽培谷物;玉米是世界第三大谷物作物。18、作物生长包括营养体的生长和生殖体的生长,作物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叫营养生长;作物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如花芽分化之前属于营养生长,之后属于生殖生长。19、种子萌发过程包括种子膨胀、萌动和发芽三个过程。20、作物的根系是由初生根、次生根和不定根生长演变而成,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单子叶作物的根,属于须根系;另一类是双子叶作物的根,属直根类。21 和谷类作物的叶片,根据其生长先后和着生部位,大致可以分为下、中、上三层,一般认为,下层叶片其光合产物供给根系、分蘖、幼叶等营养器官生长为主;中层叶片供给茎秆、穗的生长;上层供给结实器官。22 双枝叶植物的花多为典型花,由花柄、花托、花被、雄蕊群和雌蕊群五部分组成。23 植物的果实如果按照果皮的性质来划分,分为干果和肉果。肉果分为浆果、核果和梨果;干果分为裂果类和闭果类。24 作物生长发育受到环境生态因子的影响很大,其中生态因子包括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等。其中人为因子对植物的影响最大。25、按照不同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不同,将作物分为喜水耐涝作物、喜湿润性作物、中间型、耐寒怕涝型和耐旱耐涝型作物。26 作物产量包括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两部分。27 光合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这两个过程紧密相关,缺一不可。28 影响作物品种形成的因素包括作物遗传因素、环境生态因子、作物栽培技术和作物病虫害,其中环境生态因子包括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大气污染;作物栽培技术包括播种质量、施肥、灌溉、收获。29 CO2是作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其浓度高低是影响植物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30 作物的呼吸作用根据是否需要O2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31 种子必须具有其品种特性,按照国外的要求一般由三项,即新颖性、整齐性和稳定性。32 一般来说,控制有害生物对作物的危害实际上是防和治两者的结合。33、作物病害后表现的病状类型有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34 作物病害防治方法中的物理防治是指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35 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包括抗逆性、可塑性、生长性、杂合性、抑态性、多产性和多途径传播。1)强对流天气使强烈发展的积雨云产物,是发生突然、移动迅速、天气变化剧烈、破坏力极大的灾害性天气,主要包括龙卷风、冰雹、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现象。2)干热风也叫热风、火风、干旱风等,它的形成与各地的自然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它对作物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加剧了高温和干旱,使作物体内水分迅速消耗,从而阻止了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合成过程,使作物很快地由下往上青干。3)霜冻按照成因分为三种类型,平流霜冻、辐射霜冻和混合霜冻,受霜冻后的作物可以通过浇水、施肥、中耕培土等方法及时抢救,使作物尽快恢复生长。4)物力防寒法主要采取机械措施防止冻害的发生,包括熏烟法、灌水法、覆盖法等。5)鼠害的防治方法包括生态防止、生物防治、物力防治、化学防治等,其中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动物、病源微生物和外激素等杀灭或抑制鼠类种群数量的上升。6)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是指杂草生长过程表现出的一些特有性状,主要包括抗逆性、可塑性、生长性、杂合性、拟态性、多产性 和多途径传播性。7、昆虫的个体生长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即胚前发育、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昆虫的变态分为全变态昆虫和不全变态昆虫,其中前者昆虫的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8、物力防治病害主要是利用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超声波、核辐射、激光等手段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9、种子的干燥方法包括自然干燥、人工机械干燥和干燥剂干燥。作物病害:当作物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时,干扰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其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忍耐的范围,使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复种:在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或收获两季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休闲: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作。作物布局: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呼吸作用:指生活细胞氧化分解有机物,并释放能量供生命活动的过程。次生根:主根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发生的侧根或分支根,即为次生根。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喜剧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物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的综合。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照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流、物流、信息流的传递,达到了互相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这种动态平衡成为生态平衡。农田生态系统:是农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形成的统一体,具体来讲就是以作物为中心的农田中,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种。农田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设计,是通过人工引种和培育等手段,根据则嘎有一因素,抑制有害因素的指导思想,设计出符合人类需求或者按照人类意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由多种生物组成统一体。生态农业:根据生态学生共生和物质再生等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系统工程方法,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优化模式。生态种植模式: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是指发展生态种植业,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区,推广优质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集成无公害优质农作物的技术模式与体系,在蔬菜生产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的清洁生产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作物: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数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变的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的分裂和伸长来完成,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发育: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植株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的形成。作物生育期:把作物从出苗到成熟之间的总天数成为作物的全生育期,即作物的一生。作物生长的极性:作物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都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表现出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叫作物生长的极性。农业生产上的种子:即作物生产上所说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包括真种子、类似种子的果实、进行无性繁殖的根茎类。种子休眠:某些作物的新鲜种子虽具有生活力,但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却不能发芽的现象,叫种子休眠。萌动:作物种子的胚细胞不断增多,体积增大,从而顶破种皮时,称为种子的萌动。出叶速度:作物主茎上发生新叶的速度,常用主茎发生一片新叶所需的天数表示。叶面积指数:作物群体总绿色叶面积与该群体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比值,它会随生长时间发生变化,作物出苗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叶面积指数增大,在群体繁茂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部分叶片的老化变黄或脱落,叶面积指数减小。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作物生长发育对温度高低和日照长短的反应特性,成为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顶端优势:作物的顶芽生长占优势的现象,叫顶端优势。生物产量:作物全生育期间生产和积累的有机物总量,一般不包括根。经济产量:作物收获物中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数量。经济系数:生物产量转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即经济系数等于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之比。禾谷类作物的产量=每亩穗数每穗实粒数粒重作物产量的形成过程:指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形成和物质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作物和器官的建成过程及群体的物质生产和分配的过程。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CO2补偿点:指在光照条件下,作物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所释放的CO2达到动态平衡时环境中的CO2的浓度。光呼吸:指作物绿色细胞照光后引起的耗氧与释放CO2的过程。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地上作物的个体群,分为单一群体和符合群体两类。光能利用率:通常把植物光合作用所积累的有机物中所含的化学能占光能投入量的百分比作为光能利用率。作物的品质:指作物生产中目标产品的质量,包括其利用质量和经济价值。自然资源: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蒙垢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的总称。社会资源: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种植业生产力提高的人工资源,包括劳力、畜力、农机具等。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和光照强度成正比,但当达到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照强度,会发生光氧化作用使与光合反应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作用的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对于作物的每个生命过程来说都有三基点温度,即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积温:指作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的累积之和。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单位为C。间作:在同一天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按照一定的顺序在不同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作物组合的种植方式。 茬口:是作物在轮作换茬中给予后茬作物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茬口特性:是栽培一种作物后所表现出的影响后茬作物生长的土壤生产性能,是由作物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管理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的结果,它是作物轮作换茬的基本依据。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品种审定:由专门的权威机构对新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能否推广和能在什么范围内推广等作出权威性结论种子加工:指从收获到播种前对种子所采取的各种处理,包括种子干燥、种子清选、种子包衣、种子包装等一系列工序。有害生物:那些危害人类目标作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植物螨虫、软体动物、寄生性植物、杂草、鼠类以及一些鸟鼠兽类等。1)作物病害:当作物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时,干扰强度或持续时间超过了其正常生理和生化功能忍耐的范围,使正常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一系列生理、组织和形态病变,引起植株局部或整体生长发育出现异常,甚至死亡的现象。2)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3)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喜剧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生物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的综合。4)种子净度:是指样品种子中去掉杂质和非种子后,留下种子的质量占有样品种子总质量的百分比,是衡量种子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5)发芽势:发芽试验初期,规定日期内正常发芽的种子数占供试验种子数的百分率,其发芽势高,表示种子的生活力强,发芽整齐,出苗一致。6)种子清选:根据种子群体的物理特性以及种子和混和物之间的差异性,在机械操作过程中,将种子与种子、种子与混杂五分离开来的过程。7)良种繁育:在保持品种特性的前提下,有计划地、迅速地、大量地繁殖优良品种的优质种子或苗木技术8、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个群体。化学方除杂草主要机理是什么?1 一支杂草的光合作用 2 抑制脂肪酸合成3 干扰杂草的蛋白质代谢 4 破坏杂草体内生长素平衡5 抑制植物微管和组织发育。影响种子安全储藏的因素有哪些?1、种子的寿命 2 储藏的环境因素 3 种子的内在因素种子检验的作用?答:1种子检验是保证农作物种子质量、防止伪劣种子上市的重要措施2 种子检验科维护经营企业信誉3 种子检验可防治病虫杂草的传播和蔓延4 种子检验有利于贯穿优质优价政策,促进种子品质的提高。5 种子检验有利于加强种子执法管理种子包衣技术的意义何在?1 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2 省种省药,降低生产成本3利于保护环境4利于种子市场管理种子包衣的目的造成作物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哪些?1 机械混杂 2 生物学混杂 3 品种自身发生改变 4 不正确的选择及采留种 5 病毒侵害。我国作物生产面临的挑战有哪些?答:1 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2、水资源匮乏的矛盾日益突现3、作物生产的生态环境恶化依然严重4、全球气候变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加大5、作物生产基础设施依然薄弱,抗灾减灾能力不强6、科技进步对作物生产的贡献还不高。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标志有哪些?答:1、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相对平衡2、营养结构完整3、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有哪些?答三种原因:物种改变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因子改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信息系统改变引起生态平衡的破坏。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还是什么?答: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的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法涵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经济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的内容包括哪些?答:5个方面建立综合农业体系、统一规划,协调农林牧副渔业生产,使每种农产品的肥料均能作为一种农业环节上的原料或饲料,沿着食物链多次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形成无废料无污染的生产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土地生产率,因地制宜的建立立体式结构,将山水林田连成一个整体,极大地提高植物对太阳光能的吸收率和利用率。开发能源扩大肥源,科学使用肥料,多施有机肥田,改革耕作制度等,不断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生活和收入。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的配套技术有哪些?答:1、少耕免耕覆盖技术2、乔灌围网,牧草填格技术3、禁牧休耕,休牧措施4、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生态种植模式有哪些?答1、间套作种植模式 2、保护性耕作模式 3 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4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等。设施清洁栽培模式下的技术组成包括哪些?答:1 设施生态型土壤栽培技术,2由及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 3 以昆虫天地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技术 4 以物理防止为基础的生态防病土壤及环境物理灭菌,叶面微生态调控防病等生态控病技术体系等。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关系?答:1 生长发育是统一的2 生长发育是相互矛盾的/影响作物生育期长短的因素有哪些?答:作物的品种类型生育期所处的温度光照条件采取的栽培措施。作物生长的“S”曲线的含义?答:作物生长过程,无论是作物群体、个体还是器官,组织细胞,当以时间为横坐标、生长量为纵坐标时,都遵循S型生长曲线,即初期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后期又缓慢,直至生长完全停止,形成“慢-快-慢”的规律。作物生长的5个时期有哪些?答:5个时期包括初始期、快速生长期、生长率渐减期、稳定期和衰老期。作物S形生长理论对作物生产有什么意义?各种促进或抑制生长的措施都应在生长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生育周期的步伐不同,其生育速度也不同作物生育是不可逆的S形曲线可以作为检验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作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答:1、营养生长期是生殖生长期的基础;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彼此间会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竞争的关系。种子休眠的原因是什么?答:1胚的后熟 2 硬实(种子透性不良) 3 发芽抑制物资的存在。种子萌发的条件?种子萌发首先决定于其自身是否具有发芽能力,包括种子的休眠、种子的新陈度、种子的饱满度等,其次是外界条件包括水分、温度和氧气。影响作物根系生长的条件?答:1 土壤阻力 2 土壤水分 3 土壤养分 4 土壤氧气 5 土壤温度根系的功能:答:1 不同层次的根系,从不同角度深入土中,对作物生产有支撑作用;2 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并输送到作物各生长器官 3 合成物质,如生长素、细胞分裂素等。4 作物地上部分收割后根系残留在土壤中,腐烂后增加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5 有些作物的根系有大量贮存养分的作用 6 根可作为繁育器官。茎枝的功能?答:1 茎枝有支撑叶、穗或果实生长的作用 2 茎枝是连接根、叶、花、或果实的运输通道,起着转移水分、养分的疏导系统的作用。3 绿色幼嫩茎、枝还具有合成有机养料的作用4 茎枝是临时贮存养料的器官。5 沼泽作物的茎枝还有通气功能 6、茎可作为繁育器官。叶的功能?1 进行光合作用,是作物体内合成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2 是作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对于降低叶温、吸收运输养分具有重要意义。3 具有直接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溶液的功能。经济系数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答:1与作物种类密切相关2与收获产品的化学成分有关3 品种 4 栽培条件和栽培水平 。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有哪些?1 选择高产品种2 提高作物光能的利用效率3 降低作物消耗4 提高经济系数提高光能利用效率的途径有哪些?1 选育高光合效率的品种2 增加光合面积包括合理密植、改变株型3 延长光合时间,包括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补充人工光照等。作物品质的主要类型有哪些?1营养品质 2 食用品质 3 工艺品质 4 加工品质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哪些?答:1 选育高光效优良作物品种 2 延长光合时间 3 增加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