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四区联考).doc_第1页
2011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四区联考).doc_第2页
2011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四区联考).doc_第3页
2011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四区联考).doc_第4页
2011届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四区联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届高三语文二模(四区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 阅 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中国食文化与中国传统美学的关系渊源流长,传统审美思想渗透到食文化的整个领域。 中国饮食早已超越了维持生存的作用,不仅是为获得肉体存在的需要,而且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快感的需求,它如同绘画、音乐一样有着丰富多样的形式,以及优雅的和谐美和深厚的审美意境。“美”在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字的形成与食文化也有内在联系。许慎的说文解字,对于“美”字采用了“羊大为美”的说法。从人类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对于美的感受是与味、声、色所引起的感官上的快感分不开的,二者都有属于自然感受的愉悦。美食所带来的味觉的快感中已蕴含了美感萌芽。羊作为六畜之一,主要是食用,也是美味的象征。“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美的最原始的理解。也有许多文学艺术作品将味觉与艺术鉴赏相联系。如苏轼:“咸酸杀众好,中有至味永”。人们也常用“余香满口”形容优美的诗句,用“秀色可餐”来形容姑娘的美貌等等。和谐观作为中国传统辩证的思维方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根基。古人云“天地之美,莫大于和”。“和”字从“禾”从“口”。“以和为美”的传统审美观念同样对中国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烹饪处处力求达到和谐的境地。周礼中所说的“割烹煎和”,认为“和”是贯穿烹饪全部过程的。西周史伯提出了“五味以调口”,他认为“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调口声一无听,物一无闻,味一无味”。春秋时的晏婴也提出“和如美羹”,用美羹来说明君臣和谐的道理。其实,以和为美不但要求味觉感官上的和谐,而且也与身体健康相统一。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已认识到摄取食物时偏好某一种味道或摄食过多均会引起疾病。周礼天官讲到:“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只有每天摄入的食物与自然气候相调和,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古人云:美食不如美器。菜肴与食器搭配生动地体现了“以和为美” 的审美观念。首先,人们很注重菜肴与食器在色彩上的对比统一的关系。如将嫩黄色的蛋羹盛在绿色的莲瓣碗中,色彩格外清丽,产生了清爽悦目的艺术效果。还有,在纹饰上食的料形与器的图案也要求相得益彰。根据菜肴掌故选用图案与其内容相称的器皿,如中国名菜“贵妃鸡”盛在饰有仙女拂袖起舞的图案的莲花碗中,会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善舞的杨贵妃酒醉百花亭的故事。次之,菜肴与器皿在形态上体现了和谐的追求。如人们把八珍汤盛在水晶碗里,汤色莹澈见底,透过碗腹,各色八珍清晰可辨,使其增色不少。意境美是中华民族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审美境界。中国食文化同样具有蕴藉隽永,余味无穷的意境美。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人们同样重视菜的视觉形象所带来的优美意境,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快感和对现实生活的体味和享受。许多菜不但味美,而且通过精美的造型和色彩创造意境,构成一种内在的含蓄的美感。比如辋川图是唐代诗人和画家王维的作品,被当时的美食家吸收做成了辋川图小样的拼盘。再如,在民间,各种岁时节令人们会做面塑礼花蒸制、供奉、食用,如过年的“如意年糕”,婚礼上的“鸳鸯饼”等,来祈求幸福,平安。艺人们用大红、大绿等高纯度色彩,自然随意地涂出欢快、热烈的气氛。不但用笔泼辣帅气,无拘无束,同时造型生动,圆实朴厚,表现了劳动人民自然质朴的审美意境。中华美食不但注重口味,而且构思立意独特,意味深长,注重所带来的意境。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6)中国食文化历史悠远,名声远扬。易经讲:“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正反映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1根据上下文意思,在第段划线处应填入的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因为 B所以 C那么 D况且2文中通过对“美”与“和”的解字说明 (2分)3根据文意,“和谐美”在中国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3分) 4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对美的感受和味觉之美都发乎自然。B第段中“余香满口”和“秀色可餐”表现味觉与美的欣赏之间的关系。C第段从两个层次说明了美食与美器的关系。 D第段中举辋川图和民间的面塑礼花蒸制之例,体现了举例层次的多样性。5第(6)段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其中的“道”的“形而上”在中国食文化 上体现在 (2分)6根据第段“现代许多菜名多以写意手法命名,用字典雅瑰丽,含意隽永深远,充满了诗情 画意”句,在下列菜名中选择一个加以鉴赏。(4分)霸王别姬(鳖与乌骨鸡同烹) 踏雪寻梅(白萝卜丝上点缀红辣椒) 花好月圆(虾仁鸽蛋) 龙凤呈祥(鸡与蛇同烹) 荷塘月色(荷兰豆、黑木耳、胡萝卜等色泽鲜艳的配料作底,上置鹌鹑蛋)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20分)哑巴与春天 迟子建 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 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藏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他支持我们藏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但他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和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6)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人们说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个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7第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A悠然B茫然C欣然D昂然8简析第段画线句的语言表达效果。 (3分)9请结合相关细节,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析老哑巴这一人物形象。(3分) 10试析“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这句话的含义。(3分) 11下列对于“达子香花”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整篇文章以达子香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脉络清晰,行文自然。B第段中首次出现,达子香花的开放是春天来临的标志,它是“我”对童年春光回忆的重要元素,对引出老哑巴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C第(6)段中两次出现,是老哑巴命运发生变化的重要契机,美丽的达子香花,见证了爱花的老哑巴在众人眼中的可有可无的悲惨命运。D第段达子香花再次出现,既呼应了前文,又形成强烈的映衬,美丽的达子香花依旧,而老哑巴却已在众人的冷漠和歧视中消失了,表达了“我”对老哑巴的怀念。E作者分别运用了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描写达子香花,既写出了达子香花的美丽,又勾勒出了老哑巴生活的自然环境。F达子香花象征老哑巴,达子香花在春天静悄悄地绽放,象征着老哑巴默默无闻地为大家奉献。12本文与我们高中教材中学过的散文 有相似之处,请至少列出两点并作简要说明。(3分)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13(1) ,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 (2)分野中峰变, 。 (王维终南山) (3)是处红衰翠减,。 (柳永八声甘州) (4)饭疏食,饮水,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 (5)便要还家, 。 (陶渊明桃花源记) (6)叫嚣乎东西, 。 (柳宗元捕蛇者说) (7)过而能改, 。 (左传) (8)人生代代无穷已,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司空曙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注 几度:多少年 共传:一起举杯。14从体裁上看,本诗属于 诗。根据本诗内容,标题中“宿别”的意思是 (2分)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依次写了久别、乍见、相聚、惜别,波澜曲折,富有情致。B首联从时间、空间角度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C颔联中“各问年”,不仅在感叹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说明“翻疑梦”的境真情真。D尾联“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中的“惜”是惋惜、可惜的意思。16请自选一个角度对颈联“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作简要赏析。(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郑 玄 传(节选)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时大将军袁绍总兵冀州,遣使要玄,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注:乡啬夫:乡里掌听讼及赋税的官员。图纬:汉儒多以儒家经义附会人事吉凶祸福,预言治乱兴废。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回、赐:指孔子学生颜回和子贡。子贡原名端木赐。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常诣学官 ( ) 玄因从质诸疑义( )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 ) 遣使要玄(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以山东无足问者 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B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玄因从质诸疑义C乃入西关 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D皆得所未闻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 20第段中划线句“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的言下之意是: (3分)21依据全文,概括郑玄的性格、品质。(每空不超过4字) 。(3分)(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答刘仲鲁书 (清)马其昶往吾与足下游,至乐也。无旬日不见,见未尝不善相旌,过相敕也,不见未尝不思也。别久矣,吾之情犹是也。前足下过此,甚喜,以为可谋永朝永夕之欢,竟不能然。譬之饿者嚵焉求哺,终不得食,斯已矣,尝鼎一指而挥之去,此人之情,能无怨望者哉? 辱书乞言于我,并承惠中州名贤集,多荷!多荷!仲鲁虚受之怀犹昔也。贤者进修之诣,岂一谈之顷所能测?又其昶方自愧德业无所就,虽欲效前时,有不知所为言者,顾盛指不可不答记。尝与孙佩公语:“境遇困人,贤者不免。”佩公深感动其言。盖非独贫约为困也,脱蓬累而之显,其困乃弥甚。易曰:“困于金车,吝。”孟子之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足下不移之操,吾既见其然矣,继自今当更有以观足下之处显也。诗不云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士未有不始终坚持一守而能有立于世者也。其昶开春即南返,自北归隐故山,与公等盖日远矣。天寒,惟朝夕珍摄。不宣。注嚵(chn)焉求哺:意为小鸟饥饿,张口求哺。 尝鼎一指:满鼎的食物,却只能用手指头沾来尝一尝,不能吃饱。 中州名贤集:金代诗人元好问所编诗集。 指:通“恉”,情意。 蓬累:飘泊流落。金车:古代诸侯亲迎时所乘的礼车。吝:悔恨。22下列分析文章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3分)A“善相旌,过相敕”与下文内容有内在联系。B忆往昔交游,叙离别之情,使全文情理交融。C小鸟求哺的比喻突出了作者渴求相聚之情。D因为不能长期相处而心生怨恨乃人之常情。23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者写这封信的主要原因。(2分) 24下列对“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人不能遇事就退缩,否则不能最终成功。B事情都有它的开头,但很少能坚持到底。C腐朽生活不能有开头,否则就不得善终。D浪费习惯一旦养成,到最后就难以克服。25第段中引用易中话的作用是 (3分)26概括本文主旨。(2分) 二 写 作 (70分)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寺庙里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2011年四区高三语文模拟考参考答案(一) 16题。(16分)1.A(2分) 2.美的形成和中国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2分)(答案有问题)3.味道要丰富调和。食味要和身体健康相统一。美食要和美器相映衬。(3分) 4.C(3分)5.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体现了华夏民族的文明形态。(2分)(答案也有问题)6.(菜名及解释1分,鉴赏,说明好在哪里3分。)(4分)(二)712题。(20分)7A(2分)8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在小镇上的身份、生活地位的卑微和渺小,以及在周围人的歧视下窘迫的生活状况。(比喻手法1分,抓住“脆弱”和“摧折”进行分析各1分)9.结合第段中的相关语句,从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对人物进行分析,表现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和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歧视态度的愤怒。(细节描写举例1分,分析2分)10.表层: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深层:一个本份、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作者用这句话实际上表达了对老哑巴的同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表层含义1分,深层含义2分) 11.E F(6分)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