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_第1页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_第2页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_第3页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_第4页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章地球的内部圈层,教学重点:地震,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其物理性质。教学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的运动特征。,第一节地震,一、基本概念1.地震:因构造运动(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引起的地壳发生的快速颤动。地震的大小等级由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来度量。2.震源:地震波的发源地。3.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区。4.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距离。,5.地震波:地震作用过程中向四外放出的弹性波,称作地震波。6.震级:是按照震源放出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地震等级,释放的能量越多,震级越大。一般采用的里氏震级标准是用下式计算的:lgE=11.8+1.5ME为震源放出的总能量,M为震级。震级同能量成对数关系,震级每差一级,能量差32倍。,7.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地震烈度由弱到强分为10度或12度,我国使用的是12度烈度表。烈度同震级大小、震源深浅、所在地区的岩石地质构造情况以及震中距离有关。同震级地震,浅源要较深源破坏性大,相应烈度也大;同一次地震,离震中越近,烈度越大,反之则小;岩石和地质构造情况也影响烈度的大小,岩石松软,断裂发育地段烈度相对大。,8.等震线:每次地震,由震中向外,地震烈度依次变小。将地震烈度相等的点连成封闭曲线,称作等震线。9.地应力:岩石变形主要由地壳内力的作用引起,因此,整体来看,地壳内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地应力,它主要由构造运动产生。地应力的变化可利用超声波、电感和形变电阻等方法测量出来。,二、地震的类型1.按震源深度分为三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70km;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70km,小于300km;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km。,2.按成因分为四类:构造地震:主要是由板块活动特别是板块边缘带的活动造成的。无论在张性的洋脊还是扭性的转换断层以及复杂多变的俯冲带,在它们形成之时和形成之后,当积累的能量足以使岩石产生破裂和位移时,能量突然释放,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出去,引起地震。岩石破裂时能量的释放一般以“弹性回跳”来解释,即当岩石受力产生弹性变形,一旦超过弹性极限而破裂时,断层两侧的岩石就要回到未变形前的位置而产生弹性跳动,同时释放能量。,非板块边缘的断层活动也可形成地震,不过数量较少。以上这种由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震即构造地震。世界上90%以上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在岩浆活动运移到接近地表而酿成火山喷发之前,也常常频繁发生地震,这类地震多属浅源地震,少数为中源地震,影响范围较小,称作火山地震。占7%。陷落地震:在溶岩发育地区,由于溶洞塌陷引起的小规模地震,称作陷落地震。诱发地震:由采矿活动、修建水坝等人工活动所诱发的地震。,三、与地震有关的现象地震作用是一种强烈而快速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发生于能量突然释放的一瞬间,但它积累能量的孕育时间却是漫长的。所以,地震是各种来源的能量最后转化为机械能突然释放,表现为地应力的缓慢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地震前,由于地应力的变化可导致岩石物理状况发生一系列变化,表现为地电和地磁的变化。,地电变化常引起大地放电现象,有时可产生地光。随地应力变化,还可以出现地声,通过放大装置可以监听到。地下岩石受力发生蠕变,可改变地下水的存在状态,甚至发生剧烈运动。由于地下的含水层受到强烈挤压和拉伸,导致水温、水位、水化学成分的改变,表现为水质浑浊,翻花冒泡和氡等化学元素含量剧烈变化,地表出现喷水、冒沙等现象。,地震作用是一种快速的构造运动,可引起地壳升降,在地面形成隆起与陷落,还可产生褶皱、断裂以及山崩、地滑等宏观地质现象。地震发生在海底,称为海震。发生海震时,由于海底岩石突然破裂和位移以及地震波的作用引起上覆海水的运动,产生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称作海啸。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内、里氏地震规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可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传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啸的传播速度大约每小时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邻两个浪头的距离也可能远达500到650公里,当海啸波进入陆棚后,由于深度变浅,波高突然增大,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破坏力极强。,四、地震的空间分布(一)、全球地震分布全球地震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大多数地震集中在以下四个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洋脊地震带、大陆内活动断层地震带。,1.环太平洋地震带:位于太平洋周围大陆边缘或岛屿附近,沿太平洋板块边界的海沟-岛弧带分布。分为两支:一支从勘察加半岛开始,向东经阿留申群岛,沿落基山脉,到南美的安第斯山,最后终止于南安的列斯环。,另一支从勘察加半岛向西南到日本分为两支:东南支延至马利亚纳群岛,经关岛向西到雅浦岛;西南支经琉球群岛到台湾,再向南经印度尼西亚到苏拉威西岛的东北部,与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汇合。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活动性最强,集中了全球约80%的浅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差不多所有的深源地震。,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印尼地震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大致沿地中海、土耳其、伊朗、喜马拉雅山脉、缅甸、印度尼西亚一线展布,与环太平洋地震带相接,沿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结合带分布。该带集中了全球约15%的地震。主要是浅源和中源地震,我国位于该三角区内。,3.洋脊地震带:分布在洋中脊,以大西洋和印度洋洋中脊最明显。地震类型均为浅源地震,且较少,很少超过六级。4.大陆内活动断层地震带:如东非裂谷、红海亚丁湾等,均为浅源地震。我国较为典型。,(二)、中国地震分布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地震的分布可分为东部地震区、西部地震区及南北地震带,共23条地震带。东部地震区:以北部的阴山-燕山山脉和南部的秦岭-大别山北麓为界,分成华北、华南及东北三个地震区。华北地震区:包括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辽宁南部,江苏及安徽北部。地震活动强烈,多次发生强震。华南地震区:包括江苏及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及四川东部。地震分布不广,地震活动较弱。东北地震区:活动较弱,破坏性地震少见。但这一地区是我国唯一有深源地震的地区。,西部地震区:西部地震区强震分布广,频度高。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向南经秦岭、龙门山到川西滇东地区,这是地壳厚度突变带,地震活动强,多次发生破坏性地震。台湾地震带和喜马拉雅-滇西地震带地震强度大、频度高、浅源和中源地震都有。,五、地震预报:要求回答以下三个问题,即地点、时间、震级。对于地点和震级,根据地震地质观测,结合历史地震资料的研究可在一定程度上作出预报。至于准确的发震时间,目前的技术水平只能提供中长期预报,尚不能作出精确的临震预报。,现在预报地震主要有下列途径:地震地质调查:经过大面积的地震地质调查,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地带,并可宏观地估计发生地震的地点和地震强度。研究小震活动规律:小震在时间和空间上常常与大震有密切的联系。研究大震发生前的小震活动规律对大震预报有重要意义。,测量地面形态变化:地震之前,岩石受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变形,导致地面形态变化。这一变化达到一定程度预示地震可能来临。观察地下水的变化:在大地震前地下水的水质、水位往往发生较大的变化。研究电磁场的变化:在地震前岩石受构造应力的作用出现“压磁效应”,使磁性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磁的局部变化。,观察动植物的异常反应:大地震前动植物往往反应异常。地声和地光:地声(临震前地下传来的响声)和地光(大地震前天空出现的五颜六色的闪光、光带和光球)是地震的预兆之一。岩石扩容现象的研究:岩石受应力作用但未破裂之前,体积已经发生膨胀,这也是重要的地震前兆。,第二节地球的内部构造,对地球内部物质状况和结构特征的认识,依靠地震波的传播、热的传导、地磁和重力情况,以及对陨石等天体物的推测。一、地震波地震波:是弹性波,分为体波,面波和自由震荡三种。地震波速与物体密度和弹性有关,其关系式为:Vp3=(K+4/3m)/r;Vs3=m/r式中,Vp为纵波速度,Vs为横波速度,r为物体密度,K为物体体变模量,m为切变模量。由上式可见,波速与密度成反比,与弹性模量成正比;在固体中纵波和横波都可以传播,而在液体中,因切变模量等于零,故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体波:是在介质中传播的,故称体波。其质点呈直线运动。体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平行的地震波。横波:是质点震动方向与地震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在地表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是横波的1.73倍,故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颤动。,面波:当体波传播到介质表面或两介质之间的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其中一部分转化成沿着界面传播的地震波,称作面波。面波的质点震动比较复杂,传播速度更慢,只有横波速度的3/4,但速度随着频率而有变化。自由振荡:是由大地震激发的整个地球的弹性震动。,体变模量:是物体在围压下体积能够缩小的程度。体变模量越大的物体其体积越难缩小。液体很难压缩体积,所以体变模量很大。切变模量:是物体在定向压力下形状能够改变的程度。切变模量越小的物体其形状越易改变。液体没有反抗变形的能力,所以切变模量为零。,固体潮: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发现地球表面在日月引力作用下,会象海水在日月引力下发生潮汐那样发生升降运动。升降幅度可达715cm,称之为固体潮。松弛:当固体受力变形时,在总变形(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保持固定的条件下,弹性变形会随着时间逐渐消失,塑性变形逐渐增大,物体内部的应力随着时间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称作松驰。,根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其传播速度总体上是随深度增加而递增,但其中出现2个明显的一级波速不连续界面,1个明显的低速带和几个次级的波速不连续面,表明地球内部物质不是均一的。地震波速跳跃式变化带则为圈层的界面。,1.莫霍面(莫霍洛维奇面):是地壳与地幔之间的界面。地震波纵波波速由莫霍面上的约7.0千米每秒迅速增加到8.1千米每秒,横波由莫霍面上的约4.2千米每秒迅速增加到4.4千米每秒。全球平均深度为33千米,而在洋壳处仅约7千米。2.古登堡面:是地幔与地核之间的界面。纵波波速由古登堡面上的约13.6千米每秒迅速降低到7.98千米每秒,横波消失。位于地下深处约2885千米。3.康拉德面:是上、下地壳的分界面。大陆地区地震波在15千米(平原地区)至30千米(年轻山系或高原地区)深处的一个不连续面。,4.内外核及其过渡带:在古登堡面下还有一个地震波速突变带,纵波波速又逐渐上升,横波(由纵波转换产生)又复出现,说明地核内部存在固体物质。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1962年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地核从液态到固态之间有一个性质逐渐变化的过渡带。5.低速层:一般在60250km之间,接近地幔的顶部。地震波速比上层减小510%,上下没有明显的界面,波速变化是渐变的。低速层厚度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变化,横波的低速层是全球性普遍发育的,纵波的低速层在某些地区可以缺失或处于较深部位。,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壳、地幔、地核。,A地壳:从地表到莫霍面,由固体岩石组成。地壳的体积仅占地球的千分之三左右,地壳厚度变化大,陆上平均35km,最厚达70km;海洋地壳薄,最厚8km,最薄5km。在垂直方向,大陆地壳还可分为上、下两层,其间存在一个次级界面(康拉德界面)。上地壳平均密度约2.7g/cm3,平均厚度约10km,上地壳的平均成分相当于花岗岩,又称花岗质层。主要成分为O、Si、Al、K、Na等较轻元素。下地壳平均密度3.0g/cm3,平均成分相当于玄武岩,又称玄武质层。主要成分为O、Si、Fe、Mg等较重元素。,在横向上,地壳也是不均一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大洋与大陆的差别,因此地壳在横向上又分为陆壳和洋壳两部分。陆壳:约占地壳面积的1/3多一点,陆壳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即存在上、下地壳。洋壳:位于海洋之下,占地壳面积2/3弱,其上为约4km厚的海水,洋壳基本缺失上地壳。,B.地幔:位于地壳之下,莫霍面与古滕堡面之间。厚度约2885km。体积占地球体积的83%。质量为4030 x1021千克,占地球质量的67.7%。成分接近于石铁陨石。根据地震波速变化,以1000km深度为界,把地幔分为上、下两层,分别称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在莫霍面以下至1000km深度之间,平均密度3.5g/cm3。主要成分为超基性岩。下地幔:位于1000km至2885km之间,平均密度5.1g/cm3。主要成分仍然是MgO,FeO和SiO2,Fe含量较上地幔略有增加。2750km至2885km深度之间存在波速较低而密度较高的层,预示着地幔向地核的转化。,C.地核:位于2885km以下,厚度3471km。以古登堡面与地幔分界。体积约占地球的16.2;质量占地球总质量的32。根据地震波速划分为外核和内核,以及两者之间的过渡层。成分接近于铁陨石。,外核:平均密度约为10.5g/cm3。纵波速度在此急剧降低,横波不能通过。根据地球固体潮和自由振荡推断,这里的物质状态为液态。过渡层:位于4640km和5120km之间。其波速变化复杂,可测得速度不大的横波,反映液态外核向固态内核的过渡。内核:平均密度约为12.9g/cm3。纵波和横波均被测得,据此判断这里的物质状态为固态。,软流圈:上地幔顶部的一个低速层,其下界约在地表以下100250km深度。实验模似表明,该层不完全为固相,可能是熔融物质和固体物质的混合带,熔体约占110。这样大大降低了其强度,故称软流圈。软流圈可以缓慢地流动,软流圈在一系列地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固态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根据板块构造观点,岩石圈被洋中脊、俯冲带和转换断层分割为若干岩石圈板块。这些岩石圈板块在地幔对流力的驱动下,“漂浮”在软流圈之上作大规模水平位移,导致了大陆的漂移。,第三节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弹性和塑性、密度、压力、重力、磁性、放射性、温度等主要物理性质。1.地球的弹性、塑性地球内部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表层的固体潮现象反映出地球的弹性。地球的形状为一旋转椭球体,反映地球不是完全的刚性体,同时具有一定的塑性。许多岩层发生强烈褶皱而不断裂,也是这种塑性的表现。地球的弹性和塑性在不同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如地震波,潮汐力)的作用下表现为弹性体,在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的力(如地球旋转力,重力)的作用下则表现为塑性体。作用力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与地球物质的松弛时间有关。当作用力时间短于松弛时间,受力物质表现为弹性,反之表现为塑性。,2地球的密度和压力地球平均密度和地内密度的变化:根据地震波速、地内重力、转动惯量、地球平均密度和地表密度等实测和假设资料,可计算出各深度的密度。地球内部密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大约在400km,650km,2900km和4640km深处有较明显的变化,而以2900km深处变化最大,更深又逐渐升高,到地心达最大值13g/cm3。这些变化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成分和状态的变化。,地球内部压力及其变化:地球表面压力以海平面上的大气压力为标准。取0时干燥空气的压力为1个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地球内部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重量所产生的静压力。按静压力平衡公式P=hhgh(静压力P等于某处深度h和该深度以上的地球物质平均密度h与平均重力加速度gh的连乘积),计算出来的数值大致为一条匀滑曲线。地下深10km处的压力大致有3000大气压,35km深处有1万大气压,岩石在这个静压力下都要变软。在2900km深处可达150万大气压,在这么大的压力下,物质的原子结构完全破坏了。,3地球的电性主要受地内物质电导率影响。地壳的电导率与岩石的成分、空隙度、空隙水的矿化度等有关。空隙度大且充满水的岩石电导率大,空隙水的矿化度高的岩石电导率大等等,如沉积岩的电导率大于变质岩的电导率。地壳的电导率还与层理有关,沿层理方向比垂直层理方向的电导率大。温度对电导率的影响更大。熔融岩石比未熔融的同类岩石的电导率大几百到几千倍。所以在地热流大的地区电导率也大。电导率还有随深度的增加的趋势。,大地电流主要是地磁场变化而产生的,因此大地电流的强度和方向受其影响均有变化。地电场有日变、月变、年变等均匀变化,也有不规则的干扰变化。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宇宙线等。地电干扰也叫电暴,变化强度大,时间短。地电场经常受到日变和电暴影响而有改变,必须设固定的观测站连续观测,将外加电场消除,可获得正常电场值。将测量值与正常值比较,如有差异就是地电异常,反映可能有矿体或地质构造存在。根据这一原理进行勘探找矿的方法叫电法勘探。,4.地球的放射性放射性的表现和放射性异常:天然放射性是放射性元素的自然蜕变,自发地放射出一个或几个质点而变成较稳定的元素。射线放出后会和周围物质发生作用,例如使原子电离或穿透物质,还可以使某些物质产生萤光或磷光,或引起物质的化学变化。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据放射性元素含量和组成地球的原始物质,可以确定地球中热能的演变情况。利用寿命长的放射性元素蜕变速度稳定的特点可确定含该元素的岩石的形成年龄。,放射性元素在不同岩石中的含量不同,放射出的射线强度也不同,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