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的乐趣-赏析.doc_第1页
无知的乐趣-赏析.doc_第2页
无知的乐趣-赏析.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同一个普通城里人到乡下散步,特别是在四、五月里,不为他对事事无知感到惊奇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到乡下散步,不为自己对事事无知吃惊也是不可能的。成千上万的人浑浑噩噩地过了一生,分不出哪是橘树哪是榆树,也听不出画眉和山鸟的鸣声有什么不同。住在现代城市里的人能够分辨这两种啼声大概是极其罕见的。这倒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见过这两种鸟,而是因为我们从不去注意它们。我们同各种小鸟比邻而居,但我们的观察力却极其迟钝;很少人能说出苍头燕雀是否鸣啭,杜鹃是什么颜色。有时候我们会像小孩儿似的争论不休:杜鹃是不是总是在飞翔的时候,还是有时也栖在树枝上唱歌;查浦曼是凭借对大自然的观察,还是根据 自己的想象写出下面两行诗句:布谷在橡树的嫩枝上歌唱,带给人们第一束明媚春光。但我们的这种无知也决不完全是坏事。从无知中我们就会不断获得发现的喜悦。只要我们本来是懵懵懂懂的,每年春天大自然的各种现象就会带着清新的露珠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我们活了半辈子还从未看见过杜鹃,只知道它是一个飘逸游荡的声音,那么当我们第一次看见它由于自己干了坏事,急匆匆地从一个树丛逃到另一个树丛,或者当我们看见它在鼓足勇气、准备飞落到长满杉树、可能埋伏着复仇的敌人的山坡之前,像鹰隼一样悬在空中,长尾巴索索抖动着,我们一定会产生一种又惊又喜的感觉。不要认为生物学家在观察鸟类时就没有这种喜悦心情。两者的不同是:生物学家的欣喜是持续不断的,或许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恬静的孜孜探索中度过;而一个普通人某天早晨初次见到一只杜鹃却喜出望外,仿佛天地都为之一新!讲到喜悦之情如何产生,就连生物学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赖于无知,使他得以不断发现新大陆。书本上的知识他可能已经从A读到了Z,但他还是要用自己的眼睛去印证一下每一个色彩绚烂的事实,不然他就仍然感到自己的知识只是半吊子。他要亲眼看一下雌杜鹃罕见的景象如何在地面上生蛋,然后再把蛋衔到巢中,哺育出一个杀婴犯。生物学家会手执一副望远镜日复一日地进行观察,为了证实或否定杜鹃确实是把蛋生在地面上而不是窝里。而且即使他的运气好,碰巧看到了这种行踪极其诡秘的小鸟在下蛋,也还有许许多多其他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他去克服。譬如说,杜鹃的蛋同它投放在某个巢内的其他鸟儿的蛋颜色是否相同呢?科学家们显然不必为他们失去的无知悲叹。如果说他们似乎已经无所不知,那也只是因为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在他们揭露出的每个现象后面,永远都有一个神秘的无知的宝库等待着他们去挖掘。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赛壬海妖唱给尤利西斯听的是什么歌;在这一点上,他们同托马斯布朗爵士没有什么两样。我举了杜鹃的例子来说明一般人的无知,决不是因为我对这种鸟可以发表权威性的见解,只是因为有一次我走过一个教区,见到那里几乎簇集了非洲的所有杜鹃。我突然发现自己,或者我随便遇到的任何一个人对这种鸟是多么孤陋寡闻。但你我的愚昧无知决不仅限于杜鹃一件事上。宇宙万物,从太阳、月亮直到各种花卉的名字,我们都不甚了了。有一次我听到一个聪明的女人问别人,新月是不是总在每周的同一天出现。后来她又添了一句:不知道也好,因为如果弄不清月亮什么时候出现在天空的某个方位,抬头望到,就会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但是我却认为,就是对那些熟悉月亮升落时间表的人来说,新月也总令人感到惊异。春天的来临,百花争艳,情况也与此相同。我们非常熟悉花卉每年开放的时间,知道樱草总是在三、四月开花,而不是十月,因此,当我们看到一株季节未到就开花的樱草,也会有喜出望外之感。我们还都知道,苹果树开花总在结果之前,但如果我们在五月里一天晴朗的假日到一个果园去走一遭,还是会惊奇不已。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不禁哑然失笑:乐趣尽在已知中,何得无知反有乐趣?细细思之,还真是有些道理。 先从小孩子说起。小孩子自然没有大人见多识广,难免会对感到好奇的事物一概问个不休,搞得大人们心烦意乱。这个“烦”大概是基于两种原因:一种自然是小孩子问的问题过于幼稚,不屑一答;二则是小孩子提出的问题大人大多回答不出,即使搪塞也还有更让人难堪的问题来追问。于是索性让小孩子滚一边去,甚至让他们自己看书去。 其实,正是那些大人们不屑一答的问题,往往是司空见惯的难解之谜。我们小的时候也一定问过类似的问题,但当成年之后,就感觉那些问题不再是什么问题了,仿佛一切都已迎刃而解。而实质上,当我们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得的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如果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不懂装懂,那就真的无知了,也就没有什么乐趣可言。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有探寻的欲求,进而认识越来越广泛。接触越广,遇到的问题自然也就越多,也就越法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小时看屈原的天问,觉得好奇,可又浑然不解,总以为主要还是文字上的问题,而当天问烂熟于胸之后,才意识到屈原所提出的疑问正是小孩子常常问及我们的,但也不再怀疑屈原所问的只是小孩子的幼稚的问题。毕竟,屈原在我们心目中是文学家,也是大学问家,他所知道的一定比常人多。既然屈原都无法知晓,我们自然也就不敢自以为是了。 后来读红楼梦,总是读不进,于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点先将红楼梦读了三遍,可还是云里雾里,连人物关系也难辩明。于是怀疑曹老先生是否有意拿自己开涮。及至读了大量“红学”方面的书,才豁然开朗。也就觉得越是在自以为什么都懂得了的时候,其实是一无所知了;而只有感觉到什么都不懂的时候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因此,无知变成了促进了解它的动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感受到什么叫博大精深。一眼看透的东西,清澈见底,虽容易引起兴趣,但兴趣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简单会产生乐趣,而真正让我们百读不厌的往往是每读都能产生新意的而不是一目了然的东西。 尤利西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洋洋百万言,据说就只写了一天发生的事,还没等他写接下来的那个夜晚,乔伊斯就在落魄中死掉了。也难怪他的书开始会无人喝彩,因为没有人愿意看了半天还处在云雾迷蒙之中。这时扔掉的话,说不定错过的正是一部旷世奇作。如果有耐心继续坐下来,像品茗,感觉会越来越清香。 孔夫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光为文如此,为人也一样。没有比强不知以为知更使人难堪的了。懂得越多,越明白未知世界是多么宽广;越是浅薄的人,才自认为了不起。如果自以为什么都懂得了,不仅学问上难有长进,与人交往也难免露出浅陋无知来。渊博的学识加上虚怀若谷的态度,才是为学为人的根本。 意识到无知,才会产生求知的欲望。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接触的东西越多,未知的东西也就随之增加,求知的欲望也就更大。就像生活在山旮旯里的人到乡镇上走一遭,总会大吃一惊:哇,北京真的好大哎!那么,当他回到村里之后,一定会像阿Q回到未庄,大谈外面的花花世界。而在村人看来,他们的未知也仅仅是没到过北京而已。 翻检一下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就清楚了。当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是饱学之士的时候,其实只不过是夜郎自大。而当真正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之后才明白,山外另有青山在。见识越多,未知的领域也随之扩大。 曾经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无知者无畏。无畏,可以使人毫无顾忌,勇于探索;也能让人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狂妄自大。只有认识到无知,才使人不断地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