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水画技法 课程:山水画技法课时 :72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 示范 辅导实训 讲评 讨论教具与学具:画稿、教材 画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山水画发展概貌和技法理论,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演进历程及基本理论方法;通过示范基本技法及作画程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法、墨法和作画的基本程序;要求学生临摹古代山水画经典之作,使学生体会山水画的内在意蕴,能够领略到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与艺术特色,并在技法训练中学会运用基本的笔墨技巧;逐步提高学生对山水画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艺术修养的目的。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解读历代名家经典作品2、临摹历代名作,把握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树、石等造型的画法、构图法的规律 3、对景写生物进行提炼和加工、重新组织画面。4、创作构图和意境的表现难点:1 、 临 摹 历 代 名 作,把 握 山 水 画 的 笔 墨 技 巧2、中国山水画树石表现技法和表现规律。3、画 面 宾 主、层 次、空 间、虚 实 关 系 的 把 握4、体会中国画的学养、意境、气韵、笔墨教学内容:一、山水画概况二、山水画的笔墨技巧三、临摹(树法;山石法;云水法;点景法 )四、设色法五、浅绛山水的绘制步骤六、写生七、创作教学过程:山水画概况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形式,在南北朝时代之初,既公元四百年前后就已经形成。虽然现在已经无法再见到这一时期的作品,但在这之前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以及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女史箴摹本中,仍能见到其面目的大略。我们之所以能肯定这一时期是山水画的确立期,主要是这期间的山水画论为我们提供了线索和依据。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南朝宋画家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这两篇画论揭示了山水画最初的创作目的、方法与艺术的欣赏角度。 魏晋以降,社会的文化层尤尚老、庄的哲学思想,信奉融会这一哲理的佛教,宗炳和王微亦不例外,他们的画论正是在这一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两篇画论均以老、庄哲学的最高境界“道”,一种超越社会现实的艺术人生精神作为核心,认为山水的自然美是由于体现了大自然的精神(趣灵媚道),即物质的存在与变化的普通法则所体现出的无穷生机与运动不止的精神。人的精神境界与其合拍,行为以不违背这一大自然规律作为准则,便能得到豁达的胸境,高尚的情趣与精神的清澈安宁。在庄子的美学思想中是以天地(自然)之美为大美、至美,这是相对高于世俗的声色味等美感而言的。所以山水的自然美能给予仁者以启迪,而为智者所乐。对自然美作表现的山水画,宗炳认为是通过其创作过程中的体验(澄怀味象),物我感应(应目会心)意境(理者)的表达,绘制(类之成巧),以及欣赏过程中观者通过作品与作者意境的勾通(感神)得到超越世俗的艺术境界(神超理得),从而得到美的享受(畅神)。从画论不难看到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是与老、庄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山水画的兴的兴起尤其与“道”的亲近自然,修养性情,超越现实的境界息息相关。这正是中国山水画早于西方风景画若干年,而理论的成熟又早于艺术实践若干年的主要原因。 王微在叙画中更具体地指出了山水画的非实用性质(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埠,划浸流),其创作是在塑造中融及精神的传递,是画家以主观情感作用于客观山水的结果(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也)。因此,无主客观的神情交构,情景交融,只能绘制出僵化的形象(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同时他认为山水画,仅仅以眼见物象作画是不周全的(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所以在观念上,一方面要宏观地把握,拟作自然的生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另一方面又要判断、取舍、鲜明地表现出艺术的形象(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在山水画的欣赏与价值方面,王微以生动的词语阐明了绘画给人精神上艺术美的感受,使人心境旷驰,情思浩荡。这种感觉是音乐与珍贵的工艺等不能比拟的。同时绘画艺术亦如书本知识,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认识分析大自然的规律和道理罢了。岂止是手上的劳作,乃是智慧的反映落实(披图按牌、效异山海、绿木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王微不仅指出了绘画创作的严肃性,同时也肯定了山水画的知识价值。这两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当时山水画的创作性质,已经具备了作为绘画艺术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奠定了她一千多年的发展基础。 宗炳和王微的艺术思想代表了南北 朝时代的艺术观念,体现出对绘画表现规律的透彻性。所以也是我国一千多年来传统山水画艺术观念中的基本结构。在这一观念下的长期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我们民族绘画的技能技巧系,与别具特色的技法系列。作为传统的因素,必将对今后的山水画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 从宗炳的画山水序中,能看到南北朝时代的作品内容与具体表现手法,是作者对诸如:庐山、衡山、荆山、巫山、一类名山的追忆。进行“画象布色,构兹云岭”。即是根据记忆而表现的创作。这种体验后成竹于胸,再求表现的创作方法,仍然为我们今天继承。从王微的叙画中,又能看到当时的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浪漫想象力,对自然山水动以情感追求的生动表现,以及运用构成变化的表现技巧如:“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作品中亦重视点景,如:“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兮”。画面的塑造特色,在今天看来,确实像唐人所品评的,是一种“迹简、意淡而雅正”浪漫幼稚的艺术风格。其表现技法是概略勾线填色的重彩形式。在线块构成的基础上,以色彩镶嵌的表现是这一形式的艺术特征。这从女史箴、尤其从洛神赋摹本中能看到,作者用合拍于神话故事的浪漫情调在表现云和水的线条勾勒上,时而为水波翻卷,时而演变为腾飞的云纹,既对比区分,又相融并连。其山与树既是剪影式的夸张概括,又是装饰性排列组合,并且平涂以富丽色彩。以此推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简括浪漫的手法一定与此风格相距不多。难怪唐张彦远论述为“魏晋已降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笔法 用笔要求(一)“平”,要求勾线用力要均匀,在每一点的用力都要一样。古人讲要“如锥画沙”。起笔时,笔要稳,对纸要有一定的“压”力,行笔时要慢,速度要均匀,不要忽提忽压,这样的线就会粗细变化无常。“提力”和“压力”要保持一定的平衡。一味地往下“压”,线则太粗、太肉、没骨力。而地于往上“提”则是用笔尖在上面“划”,显得纤弱、轻飘、没力量。 (二)“圆”,勾线要保持中锋用笔。笔尖在线条的中央则是中锋用笔,在一旁则是侧锋。整幅画面偶有一两处侧锋是可以的,但尽量避免侧锋的出现。中锋显得圆润、挺拔、饱满,而侧锋则是偏笔、不含蓄、没内容,特别是在转弯时应特别避免出现侧锋,因此勾线时转弯一定要慢。 (三)“留”,指用笔积点成线,古人说“屋漏痕”即是此意,用笔要有控制,随时可以收笔,并可按画者的意图变化,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四)“重”,指用笔要有力量,勾出的线挺拔、峻劲。这就要通过肩、肘、腕和手把力量传到笔尖,如果仍是一味用手捏住笔,捏得过紧,笔则无法运动,僵硬、死板。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也是感觉的艺术的力量。好的线条应突在纸上是鼓的,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如舞台上的“拼命武生”一样外在。“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在人体内称之为骨头、风骨、骨气乃支撑人体的一种内在的骨力,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线亦同人一样从内部发生出来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五) “变”,毛笔有其特殊的功能,因为它有弹性,即可有粗细变化。“平”、“圆”、“留”、“重”是用笔最基本的要求,而线条利用毛笔的特点还会有很多的变化,根据表现的对象,用笔的轻重、快慢、提按,转折,顺逆,粗细、方圆、疏密、光毛、曲直、虚实,等丰富的变化。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也即前后的力量的快慢,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快易飘逸,慢易拙涩。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 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如入笔回锋处为提,再走下去即为按。 转折: 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在笔锋转换时提笔转过去为“园转”,反之按笔转过去为“方折”。(折时按笔停一下就折过来了)。需要说明的是在笔锋转换方向时应仍保持中锋,时有偏锋(如隶书之燕尾收笔处),但不能有扁意,要鼓,要有立体感。 拖笔:拖笔多画滑线,是一种灵活运笔的方法,拖笔握笔要高,锋一着纸即行,不能停留,流畅而生涩。 总之,无论运笔的轻重、快慢、提按、转折、顺逆、粗细、方圆、疏密、光毛、曲直、虚实等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组成部分,在节奏变化中最明显与最重要的是快慢变化,运笔的正侧,虚实,转折皆通过快慢来体现。 (六)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七) 一下笔要正确无误地表现对象,笔一下去就要准,要恰当而不多余,所谓“下必有由”,下笔见形,落笔见物,充分体现对象的形态。准确亦指笔迹(笔触)的作用,一为表现对象,二为笔触与周围的相互关系。为作到准确,要首先下功夫练眼,锻炼观察与记忆的功夫,提高对对象的观察、捕捉、表现的准确性。同时要练笔,加强书法练习,写字既练眼又练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将一个字的结体、运笔一下表现出来,反映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 关于用笔 笔与墨的关系乃笔为主、墨为辅,主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有“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说。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运行中要有点线面的关系,按笔为点,顺笔为线,倒笔作面,提起轻,顺有虚的效果。 用笔方法 中国山水画的笔法主要有中锋、侧锋、逆锋三种。由这三种运笔方法又变化出点、厾、皴、擦、拖等多种笔法。 中锋 是指执笔端正,笔锋基本上在笔线的中间。这种线饱满、丰实、壮健,取其圆、厚、重,多用于表现结构的主线。入笔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锋,使笔先受一下阻力,笔毛自然铺开后使笔在一划中行,笔锋平铺,如“单刀入花枪”,收笔使锋回收,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返”。“收锋”能使笔气内在相连,笔气内聚。中锋基本立着,线条园润流畅,中锋墨线一般二边重,中间淡,遒劲、立体,向纸外突鼓。 侧锋 是使笔杆倾斜,甚至横卧,不但用笔锋,有时候也用笔身乃至笔根接触纸面,笔锋常偏向线的一边,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厚重朴实,方免不了。变化生动,亦为偏锋。画画可用正、侧、扁锋、写字不可有扁。侧锋虽扁但不可枯干,照样含水饱满。这种用笔变化多,既同画出线又可画出面,具有表现力强、变化丰富生动的特点。逆锋 反其道而行,是笔锋在前逆向而行,与通常用笔方向相反,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既了画中锋笔线,也可画侧锋笔线。这种用笔由于笔锋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散开,效果一边光一边毛,有时两边毛,就会产生变化较丰富的飞白效果。这种笔法比较滞涩、泼辣,凝重,多数是结合其他用笔运用的。以上三种笔法,在作山水画过程中,经常是综合交替运用的。画家必须根据内容表现的需要,恰当地把多种笔锋的运用结合起来,才富有表现力。墨法 墨法即运墨之方法。中国画大量运用空白,而墨色与空白则恰成对比,墨色越黑而白处则愈白。墨色基本分干、湿、浓、淡诸层次。墨色中加入飞白即成灰调,即使水墨的干笔也呈灰的效果。 原墨为黑:加水之水墨为之“淡”。 墨加飞白为之“干”(也是淡)。 墨为最重亦即“浓”。 含水之墨为之“湿”。 古人有“墨分五色具”。 清沈宗骞说:(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随笔),说明用墨与用笔是分不开的,墨法是通过笔法来完成的。用墨与用水的关系也很大,只有笔、墨、水三者的巧妙运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说。即由于笔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现出从浓到淡五个层次焦、浓、重、淡、清。这是大体的划分,实际运用起来,深浅的变化还会更丰富。所谓墨分六彩指浓、淡、干、湿、黑、白。一张画有黑、白、灰等丰富的对比关系要靠墨色之变化。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易将物体形质、质感捕捉描绘出来,墨则为分阴阳,明暗之手段,辅助笔线,丰富物象体积感和丰富画面之层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墨法三要 厚:感觉要厚,其效果要能立在纸上。笔触、墨块不是扁的或爬在纸上。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 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 总之, 对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须腴润、不焦躁;湿墨不滑,不能涣漫、无笔力;浓墨不浊不滞,要笔迹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见骨力。加上墨色的浓淡、干湿都会产生不同的笔墨效果,更能抒发作者的情绪。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 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传统三墨法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几种: 浓墨法:墨中掺水较少,色度较深,用以表现物象的阴暗面、凹陷处和近的景物用浓墨不可过量,过多容易板滞、不生动。所以用浓墨必须沉着洗练。淡墨法:墨中掺水较多,色度较浅,用以表现物体的向光面、凸出处和远处的景。淡墨容易产生软弱无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净无渣,要“淡不浮薄”。蘸墨法:将干净的湿笔笔尖蘸墨,使墨由笔尖向笔根自然渗开,形成由浓到淡的丰富色阶。这种墨法丰富而自然,富于韵律。破墨法:是指墨与墨重叠的方式,它是两种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时的重叠,渗化处既分明又模糊,焦墨法:指以浓墨渴笔来描绘自然物象的表现方法。因笔中水分少,勾出线来有“毛”的感觉,另有一番效果。泼墨法: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直抒胸臆,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目的在于笔意之外,求自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没有自然则刻板、僵滞,缺乏人意则非绘画。泼墨法中的干笔与飞白尤为重要,否则会变成满纸墨猪。行笔过程中还要求造型高度准确。泼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状。 破墨法: 在全部的墨法中用途最广,变化最多的是破墨法。无论是浓破淡还是以淡破浓,均要在前一遍墨将干未干时进行(即乘湿往上加)。破墨是破坏了原来的不好的效果,建立起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效果,它同样要求造型高度准确,运水运墨的技巧高度娴熟。反映敏锐,随机应变地去自理各种变化与问题。破墨法有以浓破淡,以淡破浓,以干破湿,以湿破干,以水破墨,以墨破色等。具有一种丰富、浑厚、滋润的美,墨韵随之而生。画面效果多呈水墨、水色,交融多变,生机活泼之感。常取方式有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态上有点、线、皴、擦对面的破以及面对点、线、皴、擦的破。 积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龚贤,今人黄宾虹,李可染用之。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紊。 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 元人主线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淡”二极伸延,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表现浓郁、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 染法 分湿染、干染、点染、分染、通染、跳染等。染墨、染色既要统一,又要对比。笔墨太生硬的地方,没气韵需统一可用“通染”法。效果平、灰、花的地方需对比,可用“分染”式。染的过程中要见笔,要留白。“擦染”出干而毛的效果,易表现山石、树木的苍茫华滋之状。 点法 古人云:“一攒、二乱、三线” 一攒即先点集中的一大组(聚),二乱(散开),三线(形成动势)。 用笔: 直笔直点, 一点三揉, 外实内虚(亦叫空心点), 凡点必带动作,点中必有聚散,古有“攒三聚五”之说。 古人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 画山容易点苔难” 苔痕为美人簪花” 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园点、横点竖点及介点、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此外还有宿墨法、胶墨法、没骨法等等,但是不论采取哪一种或是混合运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墨自由渗透的特点。临摹1、目的、要求、方法 临摹是中国山水画入门的学习方法。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对传统表现程式的临摹、分析,认识传统笔墨的塑造意义,掌握其基本的艺术表现规律。以此明了我们传统表现过去,落实今天的方位,考虑发展的未来。明了过去是第一步,从学习的角度上是以此得法。如:塑造艺术形象时,对不同对象结构的勾点塑造方法与方法;笔墨的衬托与虚实掩映手法;根据表现而轻重、快慢、顺逆、顿挫、提按等等相应准确与灵活的笔法;皴、擦、点染各法的塑造特色与配合关系。,又如:章法的规律,意境的隐显流露与笔墨虚实、概括、夸张等表现之间的关系。诸如此类,从其规律上行进分析掌握。熟悉笔墨,纸类等传统画具材料的特性,消除驾驭上的障碍,在熟练的掌握中发挥其特性,服务于艺术的表现。这时于初学国画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山水画的临摹学习,一般应是建立在造型能力已经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对传统艺术表现个性的追溯,研究的学习。所以主要是对原作形式的形成过程、方法与表现的意图,通过忠实的临习,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认识。忠实,并不意味着将精力的重点,置于作业中毫无走展的结构比例上,或是笔墨做作的精确上。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常常会使笔墨在追范表现时,顾及结构比例一类的精确,被动地因于形式表层的现象上。不但会失去笔墨因自适而鲜活的表现意味,更会失去灵活辩证地掌握规律时的主动性。而这又是山水画传统的最重要表因素。同时,如果将前人的塑造作为模式僵化于自己的表现意识中,非但得不到传统的精粹,还会束缚将来的创造性。尤其山水画的临摹,这是很重要的。因此,重点更在于对不同的品味与相应笔墨章法间关系的研究,把握笔墨间灵活的生发关系。 工兼写或写意山水画的临摹,不用拷贝,只需将大略的轮廓,用铅笔轻勾于纸上,然后在笔墨自适的节奏中用心仿照,在笔墨的生发关系中追摹原作的艺术表现氛围。 临摹的方法:(1)基础临习 树和山石在传统山水画中,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其表现手法也最为丰富,比重也最大。因此,临摹学习初以掌握树石的方法作为起步。其中,树法是几种典型树类的表现方法。山石法是表现山、岩石的几种主要皴法。树石法产生于对自然真实概括后的再塑造,是传统山水中最基本的技法。云水法和点景法亦然,在临摹练习中可以和树石法结合,以便灵活地掌握云水、点景的表现技法与设置技巧。再结合写生的实践,便能初步掌握山水画的表现常识,进行初步的给画活动了。(2)原作临摹 有条件临摹原作,要先以分析入手,分析大致有两个方面:其一,整体布局上的经营道理。如画面构成重心所在;协调呼应的手法;点线面构成上主要的关系是什么;感受作品总的氛围与意境的表现;造成其视觉感受的原因,落实在具体笔墨上的因素是什么;分析塑造上的取舍、提炼、夸张、意造表现与自然真实的距离远近关系等等。其二,剖析结构等程序。将临摹对象作解体设想,分析具体结构与组合关系,尤其配搭中的虚实、掩映、错叠的前后面貌与关系。 分别临习与整体通临。临摹大的原作,可以先将原作分为几个重点部分,分别临习掌握,然后再进一步从整体上通临。通临的重点的章法,注意局部与整体的经营关系、原作的意境与笔墨的塑造关系。(3)对临与背临 对临是在对照的摹仿中学习,解决初步的笔墨表现方法。背临是消化检验掌握的程度。以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背临,可以用相联系意趣的笔墨,尝试搬动位置从不同的构图,灵活地进行表现实践。这样更有利于“得法于化”在学习传统这一范畴内,尽量避免形式上的受困、僵化笔墨树法自然界中树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但都无外乎根、干、枝、叶等基本结构。画树,初以掌握结构为主,结构是笔墨落实的基础。树的结构体现在根、干、枝、叶的生法,皮纹的皴法上。在塑造过程中,应注意单株树的姿态取势要服从丛树间交柯照应按排,从整体生动上掌握画树的方法。画树的顺序,一般是先立主干,再出枝,然后画根,最后点叶。大致从上而下,顺势勾写。传统树法中,树干、树根、主枝常以墨线双钩,小树、小枝、远树则以单笔钩写而成。当然,有时根据画面需要,近处的大树也用单笔钩写。(1)根李成山水决:“树根裁插,龙爪宛若抓拿,石布棱层,根脚还须带士”。这一说法是十分贴切的。在具体以线为主的笔法中,根部系全树线条的支撑部位,担当枝干的重量。故势态上要稳重,其塑造:一要看主干走势,依地势设计张露、紧蟠;二要以概括、结实为主,锁碎必然在视觉上造成纤弱的结果。以中锋简劲勾,转折处着力,但不可露,劲中取随和。其姿态随笔的收放自然生出。根的藏露,须视环境而设计,土厚则藏,土少则露,更要与安置的坡石、植被、石隙、山河或水漾,泉流等等关系合乎情理,同时又要生动、和谐,既要稳,又要姿势好看。(2)干立干重在取势,树的姿势有正、有欹、有直、有曲,或低蟠,或高昂挺拔,或劲细摇疏。老树苍桑风骨,遒劲嵯峨;幼树荣然而娇发,均取决于主干的势态趋向。因此画前要作到胸中有数,下笔才不显拼凑。轻重缓急起止收放也才能节奏自如。画树干,用笔以中锋为主,偏锋为辅,顺笔、逆笔皆可,尤以轻重顺逆见精神;笔尖、笔腹甚至连笔根都要用上,以求用笔变化多端。特别注意顿挫与转折,运笔作线要求涩重有力,既要沉着又要痛快,才会使树干圆活挺键、苍劲生辣。一般大树或老树以干枯的偏锋笔法来表现苍老的外皮质感;幼树以圆润的中锋笔法,以便表现幼树的稚嫩感。对于初学者来说,偏锋易显单薄,因此必须多加训练。用墨干湿、浓淡、灵活自然以效果而定,以爽朗为主。笔墨忌臃肿肥软。 勾点疤节;如树干中画眼,尤重精神,至关紧要。多不得,匀不得,其方、圆、长、偏、大、小、疏密,要搭配有致,呼应自然。画时要亮笔墨,结合树干向背,折拐以及皮纹转向而生发。 皮纹皴法:在对大树或老树的刻画时,需要用不同的皮纹皴法来表现树的特征以增强质感,增加美感的表现方法,皴画时要同枝干的勾法相结合,才能生动、自然。树纹皴法是依树纹特征,以圈、点、横、竖、斜的取向笔法,进行概括的表现。如松树,皮厚裂为龟甲纹,用笔即以圈点为主,称为鱼鳞皴。树纹皴法如前人所说:“松如鳞,柏缠身,桐横抹、柳斜擦。”一般情况下,大树老树强调皮纹的皴画,幼小之树不宜。同时皮纹皴与不皴,皴多皴少,全依表现需要而灵活掌握,要注意对象的粗糙、光洁、厚薄之别。(3)枝古人画树要求“树分四歧”,就是说画树出枝要如歧路之交叉、重叠,从前、后、左、右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树的立体感和空间感。通常用较浓墨画出前面的枝,以稍淡的墨处理后面的枝以表现前后的层次和空间的关系。树枝形态大致分为“鹿角枝”(向上)和“蟹爪枝”(向下)两大类。“鹿角枝”,出枝上挺如鹿角状,多数树木皆为此类;“蟹爪枝”,枝条下偃呈蟹爪状,如龙爪槐、枣树、柳树等皆属此类。其余出枝皆由此两种形态演变而来。但这里只是出枝的两种基本形态,当然,树的出枝是随树的品种而已,自然界中树木枝条千差万别,即便同类树枝的疏密长短和姿态也是各具特色,因此我们平时要多留意和观察各种枝条的特征,体会树的生长规律,以便掌握更多的画枝方法。出枝的一般原则是树枝的交叉穿插不能等长。大枝上生小枝,小枝上生细枝,须参差错落,层层生发开去,既要丰富多变,又要活而不乱。并顺应树的整个态势来安排枝条的疏密、朝向和平衡。发干出枝切忌机械、呆板和平均:发干若左繁则右简,右繁则左简,不可排比对出;生枝也须左密则右疏,右密则左疏,叶多枝少,枝多叶少,不可齐头并进。总之做到删繁就简,取舍得当,不做简单描摹再现,将所画的树从自然形态演变为艺术形态,做到即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画树的枝干多以线条为主。一般用羊毫为宜。长锋羊毛笔转折多变,但初学者难以掌控,故以长短肥瘦适中的毛笔为宜。羊毫的特点是圆细柔顺,含水量大,出水慢,调用水墨时,层次变化复杂。一般大枝可双钩,小枝用单笔。笔法宜用中锋,且须笔笔送到,避免出现钉头、锲凿之病。用笔无论中锋、偏锋、勾勒、皴点等,一般用笔尖、笔腹最多,很少用上笔根。因此在调墨时,通常先把笔湿透,让笔中含有一定的水分,然后再用笔尖部分蘸墨。这样笔尖部分墨色最深,笔腹部分由于水和墨相渗而自然逐渐变淡,笔根部分更淡,甚至无墨色。这种调墨方法使笔的不同部位含有不同墨色,这样就使的在实际运用中墨色变化丰富而协调。当然,墨的效果如何最终取决于画家本人的用笔,也与笔中水分的多少及宣纸的不同性能特点有关。因此需要反复实践来积累经验。注意由于对树的生长原理缺乏了解,很多初学者容易出现以下毛病:(1)梢小根大 (2)梢大干小 (3)干身中小 (4)平头齐脚(5)梢枝对接 (6)枝头叉杈 (7)笔尖树嫩 (8)笔粗草率要避免上述问题,我们只有多加观察和体会树的生长规律,学会提炼剪裁,懂得取舍,塞选出其精美的部位加以强化夸张,使其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同时要注意用笔(平、圆、留、重、变),才能画出鲜活的树木。(4)叶树叶的表现方法无外乎两大类:一为点叶;二为夹叶(即双钩叶)。中国山水画中的点叶法来源于对各种树叶的整体形态的把握,并非对某一真实树叶的简单描摹。无论点叶还是夹叶,古代画家均根据自然界各种树叶的整体形态类型,总结概括出他们应遵循的一些共通规律,诸如“个字点”、“介字点“、“圆点”、“胡椒点”等相对应的极具概括性的画法类型。这些点叶法是历代山水画家才智和经验的结晶,准确生动的传达出不同树叶类型的表现方式,应该好好加以学习。只是我们不能仅仅囿于传统画法,在山水画的学习过程中,还应该多观察和体会鲜活的物象,寻找出新的表现方法。点叶画法有很多不同的点法,根据点叶用笔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又分若干种类型。下面列出几种类型的点叶法及其所对应的树叶类型,以供参考学习,举一反三。(1)介字点(包括“个字点”):有长短、肥瘦、大小的差别,表现竹叶、榕树叶、枫树叶、桐树叶、樟树叶、杉树叶等下垂叶类;(2)攒三聚五点(胡椒点、梅花点、鼠足点、破笔点、马蹄点等):表现点状的各种杂树叶类;(3)菊花点:表现圆毡松、菊花头阔叶类;(4)水藻点:表现松树、椿树、刺杉等叶类;(5)大、小混点:表现整体呈团块状的一类叶的组合;(6)横点:表现整体呈横向状态的一类树叶;(7)竖点:表现整体呈竖向状态的一类树叶。当然在实际运用中不必死守成法,多一笔少一笔也未必不可,主要是要整体的笔墨变化效果,注意叶的疏密聚散,错落有致,切忌散乱平均;注意树的形态、体势及神韵。画叶方法:一是点叶法;二夹叶法。前者是单线或点的表现方法,七种类型都可以用点法;后者是以双钩的方式来进行的,前四种类型也可用夹叶法.。大多数点叶均可转化为夹叶的方式来表现,其组织原则基本相同。具体该用夹叶还是点叶,主要根据画面需要而定,有的树木近景适合双钩,推到中景或远景时则更适合用点。另外,有时在表现树时也不必一一对应所画的究竟是哪种树木,因为,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树都象松、柏、柳这样典型,个性鲜明,很多杂树特征并不太明显,表现时往往需要更加灵活的用各种不同的点或勾来加以区分。当然也要注意树冠外形,树叶的疏密聚散,参差错落,切忌将单位叶上下对位排列。点时不可散乱平均。双勾夹叶,要有前后错叠,以虚实见厚度。点叶用笔灵活多变,一般松针,竹叶,介子点多用尖笔,大小混点,攒三聚五点多用秃笔,有的用中锋,有的用偏锋,有的是藏锋,有的是露锋,无论是点啥叶,用笔都要有力,要见用笔的关系。以墨色浓淡来区分前后虚实关系,以表现出树的形体及空间感。夹叶通常用中锋,墨色变化不大,用笔不能过于潦草,但也不能一味的细描,要和整体的笔墨相协调。夹叶靠树叶错叠来区分其远近前后。着色、点叶与夹叶的方法各异。点叶着色主要用水色薄薄点染,以色不碍墨、薄中见厚为妙。夹叶着色主要以点填的方式进行,或石绿、或石青、或朱砂、或赭石等。点填时用笔要自然随意,不必拘泥。点填前往往需以水色打底(如着石青可以花青打底,着石绿可以汁绿或者薄赭石打底,着朱砂则可用胭脂打底等等),点填后要再用水色罩染,以使色彩沉着厚润。(5)丛树的组合我们在画山水画时,往往不只是画单株树或单种树,为了增加画面的丰富性,丛树的表现显得相当重要。丛树是由多种灌乔木组成的小树林,又称杂树丛林。丛树的表现重在树与树的搭配和笔墨的变化关系。石涛把画树比着画人,说“令其反正阴阳,各自面目,参差高下,生动有致。”“其势似英雄起舞,翩跹排宕。“可见,树是有表情的,或张扬或收敛,或接群或孤立,或婆娑多情或窈窕有致,因此在搭配时要对树的大小、高矮、曲直、老嫩、仰卧、斜正、聚散、掩映、前后等关系做整体的关照和把握。重叠交叉时须互相揖让不使其碰撞;枝叶穿插须疏密有致,主次分明;树头要平锐参差。,尤其注意树冠外形,切忌根顶俱齐状如束薪;画叶点、夹相间,墨色浓淡互衬。 方法:丛树的表现,在章法经营的基础上,一般先立一主树,再疏密有致地搭配、穿插出前后左右的树木。两株的组合即要有主次照应的考虑,三株者就要有周全聚散的关系。以此类推从已经构成的组合关系,以整体美为目的进行丰富的组合塑造。丛树与丛树之间要注意前后呼应。中景树丛要注重形态、层次、穿插、节奏、疏密及墨色的变化。树干要概括简要,墨色变化不宜过大,要注意整体效果。远树数以千白计,连岗接岭,成群成片。画远树要随山形并要顾及云雾,可随山形结构加以横点或竖点,并在其间用线条画上一两棵形态生动的小树,既整体又有变化,也易增强画面的厚重之感。以此构成全局的组合表现。远景丛林固然浑潆,然而笔墨不能弱腻,以整体从虚地写出大意。其笔意苍深,但笔触却要柔中有爽、有概括。远意的表现,主要运用虚的手法与中近景相对实贴的鲜明对比,在比较中构成塑造。!总之尽管树木种繁多,形态千差万别,但都不外乎根、干、枝、叶等基本结构,只要我们多观察和研究树的基本生长规律,掌握画树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画出千姿百态的树木来。山石法:勾、皴、擦、点、染 山 石以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形成变化丰富的自然形态与多姿多态的自然美。 如峰、峦、岭、岗、崖、坡、穴、丘陵、沟壑、谷口、平滩、长洲、汀渚、岛屿等等。对山石的绘画表现,在中国画,尤重结构,如岩层,土石的类别、风化的状况以及与植被结合的关系等等。表现时,将这些客观物象溶化于画家的情感之中,再依意境构筑、设计,结合笔墨的意趣形成塑造。这一主客观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所产生的勾、皴、擦、点、染的技法系列,是历经中国画家一千多年来的艺术实践,总结而成熟丰富起来的。历史上,其独到的表现魅力致使一些文人画家终身游艺。其系统性与辩证更被元明以来的多数画家直接运用于情感的抒发。 勾、皴、擦、点、染、既是五种相对的表现技法,又是五个相关的表现程序。作为技法有其互补性,亦有制约性。运用时当有侧重点,须灵活掌握。通常是视需要择其一,二作为主要手法。这在许多个性突出的画家笔底尤有擅长,乃至以独到的创格,而成为风格特征。如:石涛苍润、多灵性的点;浙江清旷瘦劲的勾;石溪苍莽的擦;龚贤幽森的染积等等。作为程度,当是从属于表现目的,其灵活性更是显然的。勾法 勾法用笔以线表现为主,主要作用于轮廓及结构明确处。在山石的塑造中作为其骨构表现的用笔,决定着山石的形态结构。因此形象的显露、陷晦、准确与生动,无不与勾法用笔的虚实、稳重、灵活直接关联。 山石勾法用笔中锋、侧锋兼用。前者相对劲利、分明、爽快。后者相对为线面相生,与纸的接触面大,摩擦力有增,因此变化更丰富。勾画山石、须根据表现的类别,部位和作品总的格调,以笔在运行中的轻重、顿挫、提按、快慢等表现美,塑造出诸如秀逸、灵动、沉实、浑朴之类美感的山石形象。用笔忌轻滑、板滞。勾法在实际运用中,常常以粗写、精勾两次作业来完成山石的塑造。粗写是作为第一步的的轮廓勾画。用笔要多从整体考虑,故要做到毛略与松活。墨色适当干、淡一些,以备添加和改救,留下继续深入表现的余地。所谓精勾,是在粗写的基础上重点的精提勾写。后一步的勾写重在局部,常常依据需要而灵活地穿插在皴擦之后,或最后的收拾之中。精勾能使山石形象重点明确,结实分明。与粗勾的虚实结合更产生生动的表现效果。另一方面,从整体构成上着眼,形成笔墨连贯,加强画面的支撑力度因此这一步勾写更直接进入欣赏者的视觉,尤要经意。用笔一要注意审视全局,既要到位,又要果断留得住笔,总以少而精为妙;二要与皴擦,点染各法配合,更要与第一步的粗勾适当错位,防止其板滞。这样,虽有重叠却不失松活美感。山石的塑造,在这一前一后的整体与局部、毛略与精致的勾画中,更容易产生出活厚、生动的效果。皴法 皴法,是用来表现山石,树皮的体质、纹理的表现技法。在山石法中比重最大,类别繁多。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线皴(披麻类):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 短而松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乱叫乱柴皴。 细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属线皴类。 包括长短披麻皴、解索、荷叶、牛毛、折带皴、乱麻皴等。其表现对象,以土质山丘、陵壑、坡岸一类相对松润的山石。其表现特征,在用笔以线组全为主,线构要圆活。写画之中结合点子提破,更写江南山峦的圆浑秀致。因此用笔中锋、侧锋兼顾,干湿相生、长短曲直、错落疏积。线构组合取圆势以松厚、毛透为宜。忌板结肥滑,线构交叉零乱。牛毛、乱麻两类皴法,用笔与披麻相似,均以圆势行笔。但更以松虚、毛厚为特色。其画法是将笔锋松散而皴画,牛毛皴笔划短,乱麻皴笔划长,以松紧节奏写画,在实贴处结合以披麻、解索一类皴法,更有力度、变化同时蓬松、柔密的线构中适当顺势嵌入笔法松灵的折带裸石,则更为别致。荷叶皴法以中锋用笔,以山石脉脊作表现。线构组合尤重主次,须依主脉线的转叠、曲直、纵横、伸缩而分歧生发。用笔由重而轻,自然皴写,忌对称、匀散。折带皴类是一种以线条勾折用笔为主的皴法。多用于表现裸露、石质紧硬的岩层、石壁、片石、裂穴一类山石对象。依实际表现需要,可单独运用,更多的情况下是配合于其它皴法之中而灵活运用。()面皴 (斧劈类):包括小斧劈皴、雨点、豆瓣、丁头、云头皴、拖泥带小皴、大斧劈、刮铁、马牙皴等。斧劈类皴法主要用来表现凝重,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用笔以侧锋为主。要求爽厚、精神、凝重。小斧劈、雨点、豆瓣、丁头一类皴法主要以占斫为主,侧锋居多,表现中注重笔触的清晰力度与组合上疏密错叠的自然格调。用笔一忌滞腻不爽,二忌肥软无力,三忌飘晃不质重。大斧劈、刮铁一类皴法相同,但用笔更以侧锋横出,要求笔触苍劲,棱角方硬、少叠砌。多以一次完成,其浓淡枯湿、轻重变化多在运笔间的微妙与分明的适度。笔触组合,注意疏密、大小、轻重、叠触的自然大度之上。拖泥带水皴的技巧在于熟纸上的湿笔在碰叠中,浓淡相交处的自然溶破。表现时注重生动自然,尤忌板腻、脏乱。云头皴,用笔取圆势,以侧锋见虚实、疏密而层层皴写。另有卷云皴,用笔以中锋为主,线条松松柔近解索,多横向卷折。乱柴皴笔势硬撑而灵活,阴处笔墨沉重,阳处轻虚。用笔写折以乱中求序,学者多意会不经意处的经意营谋。这一类个性突出的皴法,在运用中一定要注意画面全局的协调性。与树法、点景等等的笔墨关系,均要合调。云头与乱柴皴的用笔不宜重复叠砌,须活泼无呆,墨的变化要随笔的自然洒脱来求韵致。 ()点皴:米点、雨点、豆瓣,钉头、芝麻皴,雨点、豆瓣皴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 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 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 直笔点旧称雨点,钉头、芝麻皴。 以上为点皴类。米点皴是一种特殊的山石表现技法,为北宋米芾父子所创用,故名“米点”。这一技法相对其它皴法,实际上放弃了对山石质构的塑造。而是从山形、植被与云烟、雨意的角度,用点子叠积而形成的大小、虚实块面,以阴阳相衬托的关系对山体表现。其方法是先简括地勾出山势,继之以混点(多横向)阴阳互衬地铺排、叠积。打点的笔宜大一些,作业时注意墨浓淡,枯湿的积破以及点与面、面与面的微妙变化和分明的力度。浓墨重点要慎用、后用。初点时先求整,笔中墨水不必太饱和浓淡亦不要太匀。一片大略点去,待笔中墨水渐枯时,再回头依势收拾、整理。需要活润变化之处,可趁湿用不饱和清水笔复点引润,湿墨遇水即活化,顺笔而浑然。米点技法以墨点的积、破为重要手段,在积、破中追求韵味的活脱、沉厚。练习中重在体会,如果只从摹本照范,难以奏效(山石法见下图)擦法擦,主要是发挥笔笔松柔、枯即虚毛的特性,对勾皴的山石进行质浑、苍莽的表现。擦法用笔无定式,以松散之笔写斫,揉按、扫指。其轻重、快慢均以塑造的变化而灵活掌握。总以自然,松爽为好。忌反复拖刷和规叠板结。具体作业时,要掌握施擦部的干湿程度。干纸施擦、笔触、墨迹清晰,苍莽的意味更重。湿润的纸绢施擦,效果相反,融活浑化的意趣更浓。技巧在干湿程度的火候掌握中。同时,擦法经常和染法一起配合运用。其应用范围则更大,表现力也更为丰富。在对笔墨塑造的补救中,擦法又常常作为主要手法,对画面上出现的光滑、刻板、单薄、轻浮等不足之处,进行协调添加的补救。点法在国画的塑造中,点子与线条一样,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相对线条、点子的特性更灵动,故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山石的表现中,点法除了配合勾、皴擦、染形成皴法表现之外,也直接从形态上以苔点、草迹、落叶、腐土、远树等一类面目,对山石形象进行生动、丰富的塑造。另一方面,从形式上更是对线面用笔的表现,进行接气、提醒、深厚等等灵活的丰富和补充。 打点的笔,以弹性较强的健毫、兼毫为好。笔有新、旧、秃,锋有锐顿、聚散。其性不一,点了的面目自然各异,如:尖、圆、扁、破、浑。更以用笔的部位、方向产生横竖、斜正、长短等形态。在实际表现中,这些丰富的点法随着水墨的浓淡、枯湿变化,更产生出无尽变化的灵性。在广泛的应用中,生发出活泼的表现魅力。点法的用笔、用墨与组合技巧,需要掌握如下: 用笔打点,力有轻重、徐缓。其效果或力透纸背而显得凝重、沉厚;或晴蜒点水,风致飘逸。笔的运动有直落坠点;有勾点结合;有点中带揉。手法多,灵活性大。掌握时要灵活地根据表现需要,在同其它技法的配合中生动、自然地发挥。能够如此,自然是点与不点、点多点少均有道理。一般的规律是:一幅作品之中,点子类型不可太杂,否则,难以和谐。又不可太单一,太单一会导致表现力度的贫乏。 用墨上,点了有浓淡、焦渴之别。在笔的轻重缓急作用下,更产生憨浑、苍莽等精神特色。因此表现中,尤其要注意笔墨配合时灵动的互补关系与制约关系。活力,即在于笔与墨的调节中。浓淡、枯湿的自然兼顾是其基本规律,灵活地随机应变更是关键。例如:在塑造中需要精神而醒提之时,打点自然当以反差鲜明的笔墨点出响亮的视觉感受。然而,这其中既包含有笔触的反差,也包含了墨色的反差。如何取向、调节,即在于相对整体表现的笔墨,而不即不离的灵活应变了。 组合上,点法更讲究自然之中的节奏感。前人所谓有攒三聚五法,即是在最基本的组合上,以三点或五点形成基本单位。而在整体的面积单元间,又以此形成主要的组合形式。这种奇数的组合方式,既能有效防止灵动的点子在组合上形成均匀、散乱的局面,又能自然地在组合中,产生了疏密、轻重的节奏感。点子在组合中忌规整、匀散,又忌相同大小形态、深浅的点子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体貌相同的重叠只能产生笔墨的呆腻。 染法染的作用在山水画中,主要是丰润笔墨、统一画面、调合气韵。在水墨、浅绛的形式中,重在对塑造物的骨构进行渲罩。方法是渲染与潮染。选用颜料,以透明度高的墨与水色为主。 渲染:这种染法是在墨稿干后,先局部再全部逐次进行作业。染前可先在要染的部位,用染汁有重点地顺其形构,稍事勾擦。然后按表现要求而见干湿、灵活地层层加染。这种染前的勾擦,目的在于让染法与前面的塑造笔墨衔接更贴切、自然。染法用笔,在山石、树木的表现中不要平涂顺抹,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汽车销售顾问销售技巧测评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农业技术推广员专业知识能力测评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景观生态规划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建筑装饰设计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基础露营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会计电算化操作员技能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环保工程技术员职业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户外拓展教练职业资格评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海洋环境保护工程师资格认定考试试题及答案解
- 2025年广告设计师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及答案解析
- 迷彩九月+启航青春+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军训动员主题班会
- 2024年陕西事业单位联考A类综合应用能力试题及答案
- 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 2025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 2025年四川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卷
- 战术基础动作低姿匍匐
- 2025年公文核改竞赛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秋季学期开学第一次中层班子会上校长精彩讲话:向小处看往实里干朝远处谋
- 下肢开放性损伤课件
- 有机硅行业面试攻略:高级岗位面试题库
- 2025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