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反射系数确定多层介质厚度 蔡钧 (扬州大学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扬州 225009) 摘 要 本文讨论了测量多层介质厚度的一种新方法。根据输入电磁波反射系数, 用最优化方法反演出每层介质的厚度。 关键词 无损检测;最优化;电磁波 1. 前言 在工业生产和产品质量检测中,常常需要在无损的条件下测出由多层介质构成的工件 的每层厚度,从而确定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何根据电磁信息确定介质特性一直是微波无 损检测中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单层均匀介质特性的微波测量理论及方法都已比较成熟,但对于多层介质其测 量方法还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文献1提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方法。但是,该方法需要将被 测介质置于同轴线中,然后用时域特性测量仪测出被测介质的时域特性参数,从而确定出 介质特性。在实际使用中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电磁波的反射系数和多层介质的结构有着 确定的关系,故反射系数中包含着多层介质各层的厚度信息。据此本文讨论了由反射系数 反推多层介质的各层厚度的方法:根据多层介质的反射系数,采用最优化方法解非线性方 程,从而反演出多层介质的各层厚度。这种方适法用性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2.模型 多层介质复合体结构如图 1 所示。设被测介质无耗,呈 n 层分布,每层介质的介电常 数为 n , n- 1 , 2 , 1,每层厚度为 dn , dn- 1 , d2 , d1,二侧为空气。 n+1 n n-1 2 1 0 空气 空气 dn dn-1 d2 d1 0 n n- 1 2 1 0 图 1 假设一平面波电磁波从第 n 层一侧垂直入射。由于第 0 层空气介质厚度很厚,当平面 电磁波穿过第 1 层介质进入第 0 层介质后,不会再产生反射,所以,除第 0 层外其余各层 的各个分界面上都将产生多次反射,在每层介质中都有二个波:入射波和反射波。现要确 定第 n 层和空气介质(第 n+1 层)分界处的反射系数和多层介质结构之间的关系。 由于层内存在着多次反射,若直接由入射波确定反射系数则十分复杂。这里采用另一 种方法,首先确定第 n 层处的输入阻抗,然后再求出反射系数。Zin n 当只存在二个介质层时(图 2a),这时分界面处的反射系数为: ZZ ZZ in in 0 1 0 1 其中 ZZ in 0 0 现在再假定其中又有另一个介质层(图 2b)。这时这层上的反射系数为: ZZ ZZ in in 1 2 1 2 其中 Z ZjZd ZjZd Z ZjZd ZjZd Z in in in 1 0 111 1 0 11 1 0111 1011 1 tan() tan() tan() tan( 从上式可看出:只要已知某层介质的后界面上的阻抗、层内阻抗及层的厚度,则可以 求出该层前界面上的阻抗和反射系数。 1 0 2 1 0 Z1 Z0 Z2 Z1 Z0Zin 0 Zin 1 Zin 0 图 2a 图 2b 所以按照以上关系进行递推,第 n 层介质和第 n+1 层处的反射系数为: ZZ ZZ in n n in n n 1 1 其中 Z ZjZd ZjZd Z in nin n nnn nin n nn n 1 1 tan() tan() 以上方程式中 i i Z 0 ii f 2 0 如果以知各层介质的介电常数和厚度,利用上述关系就可确定总的反射系数。而现在 的问题是已知端面反射系数,如何确定各层介质的厚度(各介质层为电介质且介电常数已 知)。 3.算法 由上面推导出的反射系数和介质层厚度的关系,从反射系数反推各层介质厚度属于一 维反演问题,最终可归结为求解一组非线性微分方程,其求解方法很多,但是都需要进行 求导运算,且需要较多的已知信息(测出多个频率点上的反射系数),使求解过程复杂, 降低了其实用性。因此,必须寻找比较简单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检测中,通常是已知各层介质的近似厚度,所需要求解的问题不会偏离该厚度 太远。根据这一情况,可假设一组厚度的近似初值,代入上述递推公式中,求出一反射系 数值,将它与实际测量到的反射系数进行比较,如果存在差异,采用最优化方法对初值进 行修正,反复叠代,直至计算值和实测值相等(实际为二者之差小于某一给定值),此时 修正后的初值即为所需求的各层介质的厚度。从而,可将求解非线性方程问题转化为最优 化解问题。 模式搜索法是一种多变量函数的直接优化法。该方法不需要计算目标函数的导数,只 要问题是可计算的。其优化过程是由二类移动组成:一类是为了探索有利方向的探索性移 动;另一类是沿着有利方向采取加速移动的模式移动。整个寻查从初始点开始,先以一定 步长沿各变量方向作探索移动,寻找目标函数的下降方向,对各变量的探索移动结束后, 在 N 维空间中便得到一个点。若该点的函数值小于初始基点的函数值,则在寻查空间便产 生一个向量,它指向目标函数的下降方向,于是结束探索移动,从初始基点开始沿该方向 作较大步长的模式移动,产生新的参考点。然后在新参考点周围再进行探索,如此进行下 去,直至找到极小点或达到规定的迭代次数为止。 因此,若实际测出的反射系数值为:1=A+jB。由一组厚度值计算出的反射系数值为: 2=a+jb。设置目标函数 Y=|A-a|+|B-b|, 采用模式搜索法对厚度值进行反复叠代,直 至计算值和实测值相等(实际为 Y 值小于某一常数)为止,此时的厚度值即为所需求的各 层介质的厚度。 4. 模拟 测试样品由介电常数分别为1 =5.5,2 =3.3,3 =6.2三种介质组成,将这三种 介质分别组合成二种三层复合介质,用同轴线模拟平面电磁波对多层介质的入射情况。将 复合介质置于终端接匹配负载的同轴线中,工作频率均为 5G,测出反射系数,按上述方法 进行计算,结果如表 1、表 2 所示。 表 1 测试值和计算值比较结果一 表 2 测试值和计算值比较结果二 实 际 值优化初始值计 算 结 果 d1d2d3123 反射系数 (测试值)d1d2d3d1d2d3 2.2 cm 3.1 cm 3.9 cm 5.53.36.2 0.44144 .4 2.0 cm 3.0 cm 4.0 cm 2.21 cm 3.07 cm 3.95 cm 实 际 值优化初始值计 算 结 果 d1d2d3213 反射系数 (测试值)d1d2d3d1d2d3 3.1 cm 2.2 cm 3.9 cm 3.35.56.2 0.31128 .6 3.0 cm 2.0 cm 4.0 cm 3.09 cm 2.18 cm 3.86 cm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看出,计算结果和实际厚度值合较好,最大相对误差最大为 1.2%。 如果已知介质的近似厚度(即表中的“初始值”),根据反射系数可计算出多层介质的厚 度值。 5结语 结果表明,本算法计算精度较高,需要的信息量少,若提高反射系数的测量精度,则 计算误差还可进一步减小。 参考文献 1 崔铁军,梁昌洪。分层介质的无损测量方法。无损检测,1994,10:275 2 布列霍夫斯基赫著。分层介质中的波。杨训仁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60 3 席少霖,赵风治。最优化计算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DETERMINING THIEKESS OF MULTI-LAYERD MEDIUM BY ELECTROMAGNETIC WAV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Cai Jun (Dept of Electreon Engin , Engin coll , Yangzhou Univ , yangzhou ,225009) Abstract The new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multi-layerd medium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The thiekess of ea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6148-2025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设备技术规范
- 养护安全培训工作总结课件
- 养小鸭的课件
- 初级焊工培训安全记录课件
- 化学药剂使用安全培训课件
- 化学安全知识培训总结课件
- 化学安全培训题库课件
- 创建无烟单位签到课件
- 化学品安全培训演练医院课件
- 先抑后扬写作讲评课件
- 2025劳动合同书(示范文本)
- 绳索在消防领域的技术革新-全面剖析
- 慢阻肺护理新进展
- 中秋节知识课件
- 110kV变电站及110kV输电线路运维投标技术方案
-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课件3:4 3 免疫失调
- 《SLT 582-2025水工金属结构制造安装质量检验检测规程》知识培训
- “燕园元培杯”2023-2024学年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决赛试题详解
-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基层版+2024年)解读
- 分子诊断技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深度研究
- 《智能AI分析深度解读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