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doc_第1页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doc_第2页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doc_第3页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doc_第4页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作物品种试验办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农作物品种试验是品种审定、推广和结构调整的最主要依据。为了提高品种试验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准确性,使试验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广东省农业厅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农作物品种试验,适用本办法。第三条 品种试验包括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区域试验对品种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光温敏感性和品质等农艺性状进行鉴定。每一个品种的区域试验不少于两个生产周期。生产试验在接近大田生产的条件下,对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抗逆性等进一步验证,同时总结栽培技术要点。每一个品种的生产试验时间为一个生产周期。第二章 组织管理第四条 省级品种试验由省种子管理机构组织。省种子管理机构根据需要,可指定相关科研、教学、推广或管理等单位具体主持经省种子管理机构指定的农作物品种试验工作。第五条 品种试验由有区域代表性、具备试验条件、技术力量较强的单位承担。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主要职责:(一)严格按本办法规定进行试验,并采取措施改善试验条件,提高试验质量;(二)指定具有农学或相近专业的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以上文化水平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试验工作,并保持试验人员相对稳定;(三)对参试品种作出公正、准确、科学的评价,按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并对试验结果的真实性负责。第六条 市、县种子管理机构应当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省级品种试验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三章 试验设置第七条 品种试验点应根据农业生态条件、生产条件、耕作制度等因素设置。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点根据不同作物设定。试验点应当保持相对稳定。第八条 试验田应当选择地势平坦,地力中上、均匀,前茬作物一致,排灌方便,无畜禽干扰,交通便利的田块。第九条 区域试验田间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长方形,长边与肥力变化最大的方向平行,统一小区面积和种植规格。同组试验须安排在同一田块进行,具体按附录1执行。生产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大区面积为0.5亩,不设重复。同组试验原则上安排在同一田块进行,如品种太多,可安排在相邻且地力相当的两块以上田种植,但每块田均需设置对照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试验田四周均应设4行以上的保护行。保护行品种采用同品种延伸。第十条 抗病性、抗逆性、光温敏感性鉴定和品质检测单位由省种子管理机构指定,并统一提供测试所需样品。第四章 参试品种第十一条 参加试验的同类型作物品种按生育期分组,每组设一个对照品种。对照品种由省品审委确定并保持相对稳定。对照品种种子由省种子管理机构指定单位提供。第十二条 区域试验每组为512个品种(含对照品种)。各试验点不得自行增、减试验品种。经第一个生产周期区域试验,表现优良的品种安排第二个生产周期复试,同时进行生产试验。第十三条 申请品种试验的条件和提交材料,分别按广东省农业厅农作物品种审定与登记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执行。申请品种试验截止时间,早造(春季)为上年10月30日,晚造(秋季)为当年4月30日。第十四条 受理试验的品种,其申请者应当无偿提供试验用种子。提供试验用种子应无包衣、无检疫性病虫害,达到国家原种或一级良种标准。包装袋有明显的内、外标签。外标签及邮件包裹单上注明品种名称,内标签注明申请单位、作物种类、试验组别、种子净度、纯度、发芽率、水分等内容。凡种子质量未达到规定标准,或数量不足,或未及时供种者,视为自动放弃试验。第五章 试验操作及田间管理第十五条 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认真做好播种前各项准备,详细掌握试验目的和要求,绘制田间种植图。收到试验种子后及时核对品种名称、种子数量等,并进行种子发芽试验,发现问题及时与供种单位联系,同时报告试验主持单位和省种子管理机构。第十六条 试验地的田间操作质量应当均匀一致。同一重复的同项工作应当在一天内完成。第十七条 品种试验田间操作由专人负责。区域试验田间操作要求如下:(一)整地的时间、深浅和匀细度力求一致。(二)种子在浸种催芽前应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密度均匀,深浅一致。播种后要复查,发现错误及时改正并注明。(三)移植密度均匀、一致,移植后应及早进行查苗、补苗。(四)肥水管理标准一致;施肥水平中等偏上,分区定量,用量准确,施用均匀。 (五)及时中耕、除草、整枝,不得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六)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防虫不防病;防止鼠、鸟、禽、畜等危害;试验中遇到自然灾害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七)适时收获,保证收获质量。(八)干产量测定要将收获物充分晾晒,达到规定含水量,切忌曝晒。生产试验施肥水平中等偏上,其它操作按当地生产水平进行。第十八条 试验的调查和记载应由专人负责,调查记载标准按附录2执行。同一重复、同一项目的同次记载应一天内完成。记载资料作为品种档案应当妥善保存。区域试验产量进行生物统计分析。第六章 试验总结第十九条 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于作物收获后2个月内将本生产周期的试验总结报告及相关记载表一式三份,加盖公章后分别报送省种子管理机构、试验主持单位和所在地级以上市种子管理机构,同时报送电子文本。品种试验总结报告包括参试品种、试验方法、栽培方式、管理措施、产量、熟期、抗病性、抗逆性、品质、品种评述等内容,以及土壤、前茬、特殊天气等情况。品种评述必须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品种种性,并重点说明其优缺点。生产试验还应当总结品种栽培技术要点。第二十条 品种试验主持单位应当在作物收获后3个月内完成试验材料的整理、汇总和总结工作,提出品种处理意见,报省种子管理机构。省种子管理机构审查后及时通知申请者。第二十一条 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影响试验正常进行的,品种试验承担单位应当在事后2天内报告省种子管理机构和试验主持单位,并在15天内提交书面报告。第二十二条 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试验误差过大或缺2个以上小区数据的,该试验组别的试验数据不列入汇总。第七章 监督管理第二十三条 省品审委每三年组织一次品种试验工作总结,表彰品种试验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第二十四条 试验承担单位弄虚作假的,按照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五条 从事品种试验工作的人员弄虚作假、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按照农业部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第三十条规定予以处罚。第二十六条 品种试验申请者弄虚作假或者干预品种试验、影响试验公正性的,其新品种两年内不得参加省区试,并通报批评。第八章 附则第二十七条 下列品种试验可以缩短试验周期、减少试验点数和重复次数,但试验点数不少于5个点:(一)省未统一组织试验的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特殊用途品种、特殊类型品种的多点比较试验。(二)原申请者对其审定通过品种进行个别性状改良的品种的验证试验。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品审委负责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录1(规范性附录)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田间设计表作物种类试验季节田 间 设 计注意事项水稻早、晚造小区面积13平方米(包工作行),长方形。育秧移栽,不直播、不抛秧。普通玉米春季小区面积23平方米(包沟),起畦种植,每畦两行,开沟点播,行距50厘米,株距30厘米,每小区留苗126株,折合每亩3600株。甜、糯玉米春、秋季小区面积25平方米(包沟),起畦种植,每畦两行,开沟点播,行距50厘米,株距32厘米,每小区留苗120株,折合每亩3200株。加强苗期管理,务求苗齐、苗全、苗壮。花生春季小区面积13平方米(包沟),长方形,种植规格2023厘米,双粒植。试验地要合理轮作。不使用激素,控制生育期120130天收获。甘薯秋季小区面积13平方米,长方形,双行区,每区插60株苗。控制本田期120130天内收获。甘蔗春季小区面积33平方米,5行区,行长6.6米,行距100厘米,亩种3000段双牙苗。试验周期一造新植及1 造宿根。丰产田、自留地或新开垦田不能做试验地瓜类蔬菜春、秋季小区面积20平方米,两畦四行区,畦宽1.7米(包沟),双行植,条或穴播,行株距春植:苦瓜、丝瓜6050厘米,节瓜、黄瓜6035厘米。夏秋植:苦瓜、丝瓜6040厘米,黄瓜、节瓜6030厘米。采用水田栽培,严格实行轮作。禁用叶面肥,其它栽培管理措施按当地习惯进行。茄类蔬菜春、秋季小区面积20平方米,两畦四行区,畦宽1.7米(包沟),双行植,行株距春植:茄子6060厘米,番茄6035厘米,夏秋植:茄子6050厘米,番茄6025厘米。育苗移栽,试验地要求水旱轮作。椒类蔬菜春、秋季小区面积20平方米,三畦六行区,畦宽1.2米(包沟),双行植,行株距春植3530厘米,夏秋植3020厘米。试验地要求水旱轮作。育苗移栽。豆类蔬菜春、秋季小区面积20平方米,两畦四行区,畦宽1.7米(包沟),双行植,行株距春植6020厘米,夏秋植:6020厘米,每穴植双粒。试验地要求水旱轮作。开花前期严格控制氮肥。附录2(规范性附录)农作物品种试验调查记载标准一、水稻5二、普通玉米8三、甜、糯玉米11四、花生12五、甘薯14六、甘蔗16七、苦瓜17八、黄瓜18九、丝瓜20十、节瓜21十一、番茄22十二、茄子23十三、辣椒24十四、豇豆25一、水稻(一)生育期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月/日,下同)。2、移植期:实际移植日期,并注明秧苗期(天),行株距,每科苗数,亩基本苗(回青后调查)。3、始穗期、齐穗期:分别指有10%和80%的稻穗顶露出剑叶叶鞘时的日期。4、成熟期:早造常规稻90%以上,杂交稻85%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晚造常规稻95%以上,杂交稻90%以上实粒黄熟的日期。要求成熟期收割。5、全生育期:指播种到成熟的天数。(二)形态特征1、叶片形态和颜色:分蘖盛期观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1)叶色:分浓、中、淡三级。(2)叶姿:根据叶片生长情况分直、中、弯三级。(3)剑叶长度:分长、中、短三级。大于35厘米为长;2535厘米为中;小于25厘米为短。(4)剑叶宽度:分宽、中、窄三级。早造2厘米以上,晚造1.5厘米以上为宽;早造1.5-2厘米,晚造1.2-1.5厘米为中;早造1.5厘米以下,晚造 1.2厘米下为窄。 (5)剑叶角度:剑叶基部与穗颈基部形成的角度,分大、中、小三级。大于45度为大;小于30度为小;介于两者之间为中。2、科高:乳熟期调查,随机取样10科,测量自土面至最高穗尖 (不连芒) 的高度,分三级。110厘米以上为高秆;90110厘米为中秆;90厘米以下矮秆。 3、茎集散:分蘖盛期目测,分集、中、散三级。斜出15度以下为集; 45度以上为散;介于两者之间为中。4、穗长:同一重复内取样,每品种5科,测量每穗穗颈节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取平均数。5、抽穗整齐度:始穗至齐穗时间,常规稻不超过5天为整齐,杂交稻不超过7天为整齐。6、熟色:根据水稻成熟期的茎叶转色情况、剑叶枯萎程度及谷粒色泽,分好、中、差三级。7、谷色:指谷粒完熟时的颖壳的颜色。(三)生物学特性1、最高苗数:包括主茎在内的每亩最高总苗数。在分蘖高峰前后调查,区试每小区连续调查10科生长正常植株,两次重复。生产试验每品种5点取样,每点5科,共调查25科。调查结果折算成每亩最高总苗数。2、有效穗数:凡抽穗后结实10粒以上的称有效穗(螟害白穗及穗颈瘟病株应作为有效穗),收割前调查。区试每小区固定调查10科,两次重复;生产试验每品种调查20科。调查结果折算成亩有效穗数。3、成穗率:成穗率(%)=(每亩有效穗数/每亩最高总苗数)1004、每穗粒数:同一重复内取样,每品种5科,调查每穗总粒数、结实粒数(充实程度1/3以上的谷粒,含落粒)。5、结实率:结实率(%)= (结实粒数/总粒数)1006、落粒性:手轻搓稻穗,分三级。不落粒或少落粒为难;部分落粒为中;落粒较多或田间落粒为易。(作原始记录,不上报)7、千粒重:去除空、秕谷,晒至含水率低于13.5%,随机数谷粒1000粒,三次重复,分别称重,取其相近两次的平均数,以克表示。8、着粒密度:(作原始记录,不上报)。着粒密度=(平均每穗粒数/平均穗长(厘米))1009、实际产量:小区晒干风净后的实际产量,折算亩产,以公斤表示。10、日产量:实际产量除以全生育期。 (四)抗逆性1、耐寒性:早造苗期在寒潮过后,观察植株叶色变化,叶片凋萎程度,烂秧、死秧情况,分三级。生长正常,苗色不变为强;苗呈黄至白色为中;苗呈褐色至死亡为弱。晚造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遇低温冷害后,调查结实率降低和减产程度,按结实率降低幅度,将品种耐寒性分为15级:1级为强,结实率降低5个百分点以内;2级为中强,结实率降低510个百分点;3级为中,结实率降低1020个百分点;4级为中弱,结实率降低2030个百分点;5级为弱,结实率降低30个百分点以上。2、抗倒性:记载倒伏原因,倒伏时间(注明发育阶段),倒伏面积(目测倒伏面积占试验区面积百分率)。倒伏程度分三级:茎秆直立或基本直立(倾斜度不超过15度者)为直;茎秆倾斜度大于15度但小于45度为斜;茎秆倾斜度大于45度为倒。 3、田间抗病性:分别在苗期,本田苗峰期,乳熟期调查白叶枯病、纹枯病、叶瘟、穗颈瘟等病害。病情分级标准见表1-1,抗性评价标准见表1-2:(五)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稻米品质分析定级,稻瘟病、白叶枯病等主要病害抗性鉴定,晚造品种耐寒性鉴定等。表1-1、 水稻主要病害田间病情分级标准病害种类级别病症描述备 注白叶枯病0病斑面积小于5%,或病斑长度纵向扩展小于1cm每小区随机取4个点,每个点调查23株。1病斑面积占叶面积6%12%,或病斑长度1.13cm3病斑面积占叶面积13%25%,或病斑长度3.15cm5病斑面积占叶面积26%50%,或病斑长度5.112cm7病斑面积占叶面积51%75%,或病斑长度12.120cm9病斑面积占叶面积76%以上,或病斑长度大于21cm纹枯病0无任何病症 。参照“国家农业行业规范水稻纹枯病鉴定技术规范NY/T”。1稻株基部叶片有少数零星病斑。3病斑延伸到倒3叶。5病斑延伸到倒2叶。7病斑延伸到倒1叶。9病斑延伸到剑叶或全株枯死。叶稻瘟0无任何病症。参照 “GB/T1579015804-1995”。1病斑少而小,病斑占叶面积1%以下。3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占叶面积的1%-5%。5病斑大而较多,病斑占叶面积5%-10%。7病斑大而多,病斑占叶面积10%-50%。9病斑占叶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穗颈瘟0无任何病症。参照“GB/T1579015804-1995”。1个别枝梗发病。21/3左右枝梗发病。3穗颈或主轴发病。4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穗颈发病造成白穗。表1-2、 水稻主要病害田间抗性评价标准病害种类级别评 价 标 准抗 性白叶枯病00病情指数5高抗15病情指数15抗病315病情指数30中抗530病情指数45中感745病情指数60感病960病情指数高感纹枯病00病情指数5高抗15病情指数15抗病315病情指数30中抗530病情指数45中感745病情指数60感病960病情指数高感叶稻瘟00病情指数5高抗15病情指数15抗病315病情指数30中抗530病情指数45中感745病情指数60感病960病情指数高感穗颈瘟00病穗率(穗颈瘟3级以上穗的比率)5%高抗15%病穗率15%抗病315%病穗率30%中抗530%病穗率45%中感745%病穗率55%感病955%病穗率高感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叶数9 二、普通玉米(一)生育期1、播种期:播种当天的日期(月/日,下同)。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芽出土达2厘米高时的日期。3、苗 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4、抽雄期:小区50%以上的植株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5、散粉期:小区50%以上的雄穗主轴散粉的日期。6、抽丝期:小区50%以上的雌穗己抽出花丝的日期。7、成熟期:90%以上籽粒出现成熟黑层的日期。8、全生育期:从出苗到成熟日的总天数。(二)植株性状1、芽鞘色:展开2叶前,目测幼苗第一叶鞘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色。2、株形: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3、株高:乳熟期连续取小区内生育正常的10株,测量由地表到雄穗顶端的长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4、穗位:植株从地表到果穗柄着生节的高度,调查上述10株,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5、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率。6、空秆率: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秆为空秆,以%表示。7、双穗株率:成熟期调查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株数,以%表示。(三)果穗性状1、穗长:连续取10个正常穗,测定从穗基部到顶端的长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2、穗粗:将上述10个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测果穗直径,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3、秃顶:上述10个果穗,测其秃尖长度,取其平均值,以厘米表示。4、穗行数:上述10个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取其平均值。5、粒型:分硬粒型、半硬粒型、半马齿型、马齿型四种。6、粒色:分黄、白、红、黄白。7、穗粒重:上述10个果穗脱粒,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8、千粒重:随机取1000粒籽粒称重,重复取样3次,取相近两个数的平均数,以克表示。9、出籽率:上述10个果穗的干籽粒重/干果穗重100%,以%表示。10、产量:全小区果穗脱粒晒干称其重量,记载小区产量的同时,折算成亩产量,以公斤表示。每小区缺株数超过10%的,本小区作报废处理。(四)抗逆性1、倒伏率(根倒):倒伏倾斜度大于45度者为倒伏指标,以%表示。2、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蜡熟期调查。3、田间抗病性:主要调查大、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纹枯病。病情分级标准见表2-1,抗性评价标准见表2-2。(五)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品质分析(淀粉、脂肪、蛋白质、赖氨酸等物质含量),大、小斑病、纹枯病及其它主要病害抗性鉴定等。附表2-1 玉米主要病害田间病情分级标准病害种类级 别病症描述备 注大、小斑病0无任何病症。调查果穗上三叶和下三叶病斑面积大小。1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5%。3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5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7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下部病叶枯死。9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纹枯病0无任何病症。同 上1叶鞘病斑绕茎1/4。3叶鞘病斑绕茎1/4-1/2。5叶鞘病斑绕茎1/2-3/4。7叶鞘病斑绕茎超过3/4。9穗位下部叶片及苞叶严重发病,植株枯死。矮花叶病0无任何病症。1少数叶片出现轻微花叶症状。3较多叶片出现轻微花叶症状。5穗位以上叶片出现典型花叶症状,植株略矮化,果穗略小。7全株叶片出现典型花叶症状,植株矮化,果穗小。9全株花叶症状显著,病株严重矮化,果穗不结实。附表2-2 玉米主要病害田间抗性评价标准 病害种类级别评 价 标 准抗 性叶斑病00病情指数5高抗HR15病情指数15抗病R315病情指数30中抗MR530病情指数45中感MS745病情指数60感病S960病情指数高感HS茎腐病00病株率为5%高抗HR15%病株率15%抗病R315%病株率30%中抗MR530%病株率45%中感MS745%病株率55%感病S955%病株率高感HS矮花叶病00病情指数5高抗HR15病情指数15抗病R315病情指数30中抗MR530病情指数45中感MS745病情指数55感病S955病情指数高感HS纹枯病00病情指数5高抗HR15病情指数15抗病R315病情指数30中抗MR530病情指数45中感MS745病情指数60感病S960病情指数高感HS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100调查总叶数9三、甜、糯玉米(一)生育期1、播种期:指播种的日期(月/日,下同)。2、出苗期:全区有50%的幼芽出土达2厘米高时的日期。3、苗 势:幼苗健壮程度,分强、中、弱三级。4、抽雄期:全区50%植株的雄穗顶端露出顶叶的日期。5、散粉期:全区有50%植株雄穗主枝开始散粉的日期。6、吐丝期:全区有50%的植株雌穗花丝抽出苞叶3厘米的日期。7、鲜果穗采收适期:甜玉米在吐丝后1821天,糯玉米吐丝后2023天采收并记载。8、全生育期:从出苗到鲜果穗采收适期的总天数。(二)植株性状1、芽鞘色:展开2叶前,目测幼苗第一叶鞘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色。2、株高:在乳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从地面量至雄穗顶端的高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3、株形:抽雄后目测,分紧凑、半紧凑、平展型记载。4、植株整齐度:与目测株型同时进行,观察植株形态、高矮、粗细和穗位高度是否一致。分好、中、差记载。5、穗位高:与测株高同时进行,从地面量至第一果穗着生节的高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6、茎粗:与量株高、穗位高同时进行,量植株中段茎秆直径,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7、双穗株率:采收期调查植株结有双穗(第二穗为成品穗)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数的百分率,以%表示。8、空秆率:采收期调查不结果穗,或有果穗但结籽粒20粒以下的株数占全小区植株数的百分率,以%表示。(三)果穗性状(连续取样10穗测量)1、穗长:量穗基部至穗顶端长度,取平均植,以厘米表示。2、穗粗:果穗头尾相间排成一行,量果穗中间的直径,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3、秃尖长:量果穗顶端不结实部分的长度,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4、露尖率:田间调查果穗苞叶包裹是否完整,露出穗尖的果穗占调查总果穗数的百分率,以%表示。5、穗形:分筒形(果穗头尾粗细均匀一致)、锥形(果穗头尾粗细不均)记载。6、穗行数:计算果穗中部的籽粒行数,取平均值。7、行粒数:每穗对称数2行再除以2,为每行粒数,然后取平均值。8、粒色:分黄、白、红、紫、黑等色。9、单穗净重:除去全部穗柄、苞叶的鲜穗重量,以克表示。10、单穗鲜重:指带苞叶不露顶,穗柄长度不超过1厘米的鲜苞重量,以克表示。11、单穗鲜粒重:剥去全部籽粒称穗轴求得穗粒重,以克表示。12、千粒重:取鲜籽粒1000粒称重,重复2次,取平均值,以克表示。13、出籽率:以10穗的(鲜籽粒重/鲜果穗净重)100%.(四)产量1、小区产量:称取样区的鲜果穗重量,以公斤表示。2、折合亩产量:将小区产量折算成亩产量,以公斤表示。(五)品质性状1、一级果穗率:指除去苞叶后的果穗长18厘米、穗粗4厘米、单穗净重180克,穗型美观,籽粒饱满且排列整齐,色泽光润,秃顶长2厘米的果穗,以百分率表示。2、适口性:总分为100分。甜玉米适口性评定包括皮渣度(25分)、甜度(30分)、脆嫩度(25分)、香味(20分)四项。糯玉米适口性评定包括糯性(20分)、甜度(10分)、皮渣度(25分)、软滑度(25分)、香味(20分)五项。分四级,90分为好,80分为较好,60分为中等,60分为差。3、籽粒皮厚:分四级,甜玉米65微米为薄,75微米为较薄, 85微米为中等,85微米为厚;糯玉米75微米为薄,85微米为较薄,95微米为中等,95微米为厚,采用显微测微尺测定法测定。4、甜玉米籽粒甜度:按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分四级,20.0%为高甜,18.0%为甜,16.0%为中甜,16.0%为低甜。5、糯玉米糯性:按干籽粒的直链淀粉占总淀粉的百分率,分三级,1%为一级,3%为二级,5%为三级。(六)抗逆性1、抗倒性:大风雨后记载倒伏日期,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的株数占全小区总株数的百分率,并注明茎倒或根倒。2、田间抗病性:主要调查大、小斑病,茎腐病,矮花叶病,纹枯病,调查方法、病情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参照普通玉米。(七)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品质(适口性、籽粒皮厚、甜玉米可溶性糖含量、糯玉米直链淀粉/总淀粉等),纹枯病、小斑病等主要病害抗性,耐热性、耐寒性等。四、花生(一)生育期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月/日,下同)。2、出苗期:以第一片真叶露出地面的幼苗数占播种粒数的50%为标准。3、开花期:开花株数达10%为始花期,达50%为开花期,达75%以上时为盛花期。 4、成熟期:茎蔓和残存叶变黄绿色,多数荚果饱满,网纹清晰的日期。5、收获期:实际收获的日期。(二)形态特征1、株型:植株封行前调查,根据第一对侧枝与主茎的角度大小,分三个类型:直立型:第一对侧枝与主茎之间的角度小于45度;半蔓生型:第一对侧枝与主茎之间呈60度角,匍匐状,以后背地直立向上生长,这一部分大于匍匐范围或等长;蔓生型:第一侧枝与主茎近似90度角,侧枝就地匍匐或前端翘起。2、主茎高:从第一次侧枝分生处到顶张开叶叶节的长度,每品种调查10株,取平均值。3、侧枝长度:调查上述10株第一对侧枝中最长一个侧枝的长度,取平均值。4、出苗率:在出苗期后1020天内调查。 出苗率(%)=(出苗株数/实播粒数)1005、分枝数:全株超过5厘米的分枝的总数。6、有效分枝数:有结果的分枝数量。7、种皮色泽:分粉红色、淡粉红色、紫红色。8、饱果数:粒仁充实饱满的荚果数。(三)生物学特性1、单仁果率:从收获的荚果中随机抽取100个荚果,计算单仁果占的比率。2、双仁果率:从收获的荚果中随机抽取100个荚果,计算双仁果占的比率。3、秕果数:粒仁不饱满的荚果数(包括两室中有一室饱满,另一室不饱满)。4、烂果数:霉烂的荚果数。5、出芽果数:从收获的荚果中随机抽取100个荚果,计算出芽果的比率。6、百果重:取有代表性的饱满干荚果100个称重,重复二次平均。重复间差异大于5%者,则另取样重测(下同)。7、百仁重:取有代表性的饱满干籽仁100粒称重,重复两次平均。8、千克果数:随机称取荚果500克,计算果数,重复两次平均,折算成千克果数。9、出仁率:随机称取饱满干荚果500克,剥壳后再称籽仁重量,重复两次平均。 出仁率(%)=(籽仁重/果重)10010、小区产量:小区实收的干荚产量。11、折亩产量:由小区换算成亩产量,单位公斤/亩。(四)抗逆性1、抗旱性:在干旱期间,根据中午植株萎蔫程度和早晚恢复快慢,分强(萎蔫轻,恢复快),弱(萎蔫重,恢复慢),中(介于两者之间)三级。2、耐涝性:在土壤过湿情况下,根据叶片变黄程度及烂果多少,分强、中、弱三级。3、田间抗病性:主要调查锈病、叶斑病、青枯病。调查记载标准见表3。(五)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品质分析(含油率、蛋白质含量等)、青枯病及其它主要病害抗性鉴定等。表3、 花生主要病害田间调查记载标准病害种类级别病症描述调查方法田间抗性级别分级标准锈病0无肉眼可见的孢子堆收获前10天左右,每小区随机取5点,每点查35株,每株从顶叶开始向下查10片叶免疫病情指数为01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高抗0病情指数153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6%10%抗病15病情指数355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11%20%中抗35病情指数557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21%50%感病55病情指数759孢子堆面积占整片叶面积的51%以上高感75病情指数叶斑病0无病斑同 上免疫病情指数为01叶面有15个病斑高抗0病情指数153叶面有610个病斑抗病15病情指数355叶面有1020个病斑,或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5%以下中抗35病情指数557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26%50%感病55病情指数759植株发病严重,病斑面积占整片叶面积51%以上,叶片枯萎下垂高感75病情指数青枯病调查全区发病株数,按病株百分率分级高抗病株率5%抗病5%病株率15%中抗15%病株率30%中感30%病株率45%感病45%病株率55%高感55%病株率 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病级叶片数)100调查总叶数9五、甘薯(一)生育期1、排种期:记载实际排种的日期(月/日,下同)。2、出苗期:幼苗出土10%时(接照苗数、面积目测计数)为出苗始期,70%为出苗盛期或齐苗期。3、栽插期:记载实际栽插日期。4、收获期:记载实际收获的日期。5、生育期:从栽插至收获的天数。(二)形态特征1、茎叶生长势:分别于前期(定植后45天内)、中期(4590天)、后期(90天以后)调查三次,以茎叶繁茂程度和生长速度为标准,分强、中、弱三级。2、顶叶色:分淡绿、绿、淡紫、紫、褐或绿带褐等色。3、叶色:分谈绿、绿、浓绿、紫绿、褐绿等色。4、叶脉色:分绿、淡紫、紫、浓紫、主脉紫等色(调查主蔓顶叶以下第610片叶为准)。5、茎色:分绿、节紫、紫、紫红、绿带褐、褐等色。6、叶形:按叶的基部形态结合叶缘的缺刻程度进行划分。(1)全缘叶:分心脏形、肾脏形、三角形、尖心形。(2)齿状叶:分心齿形、肾齿形、心带齿、肾带齿、尖心带齿等。即叶缘有齿四个以上为齿形,13个为带齿。(3)缺刻叶:分浅裂单缺刻,深裂单缺刻,浅裂复缺刻和深裂复缺刻。凡叶片缺口的深度等于或大于主脉1/2的为深裂,小于主脉1/2为的浅裂。如属特殊形态则另加说明,如鸡爪形、掌状形、七爪形或叶面邹缩、多茸毛等。7、株型:根据茎叶在空间的分布状况分为匍匐、半直立、直立三种。8、蔓长:分长(1.5米以上)、中(1.01.5米)、短(1.0米以内)。9、茎粗细:分粗、中、细三种。10、薯形:测量上述薯块切面长及横径。基本薯形分为球形(长/径1.4以内),长纺锤形(长/径3.1以上),纺锤形(长/径2.02.9),短纺锤形(长/径1.51.9),圆筒形(各点直径略同),上膨纺锤形、下膨纺锤形等。11、薯皮色:分白、黄白、棕黄、黄、淡红、赭红、红、紫红、紫等色。12、薯肉色:分白、淡黄、黄、桔黄、桔红、红或带红、淡紫、紫、带紫晕等色。13、条沟:以深、浅、无表示,目测记载。14、水裂:分有、无。15、薯块美观度:分美观、较美观、不美观三种。16、薯皮粗细:调查大中薯,以粗、中、细表示,目测。(三)生物学特性1、萌芽性:根据出苗快慢,整齐度和出苗数进行总评,以优、中、差表示。2、苗质:根据薯苗的粗壮程度和重量进行评定,分优、中、劣三类。3、发根还苗习性:以栽后还苗期早迟和发根快慢综合评定,分早、中、晚.4、自然开花习性: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调查,分少开花、多开花和不开花两种,并结合结实情况记载。5、结薯习性:栽插后春薯60天,夏薯30天,进行挖根调查,块根直径在2mm以上的为结薯,用结薯早或迟表示。收获期调查植株结薯情况,用集中或分散、整齐或不整齐表示。6、基部分枝数:收获前每区连续调查生长正常植株10株,统计茎基部30厘米范围内,长度在10厘米以上的分枝数,两次重复,取平均值。分为特多(21个以上),多(1120个),中(610个),少(5个以下)四类。7、单株结薯数:收获期调查10株平均,统计最大直径超过1cm以上的薯块数,取平均值。8、单薯重和薯块大小:收获时每品种选取代表性薯块20个称量,取平均值。记载单薯重及薯块大小(250克以上为大薯,100250克为中薯,100克以下为小薯)。9、烘干率:选有代表性的薯块,切片(丝)后先用60烘干(或晒干后),再用80烘至恒重为准。烘干率(%)=烘干最后干重鲜重10010、干薯产量:烘干率鲜薯产量。(四)抗逆性1、耐旱性:气侯干旱期间调查地上部凋萎,枯黄程度以及旱后恢复的快慢,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旱、较耐旱、不耐旱三种。2、耐湿性:调查雨涝后或在潮湿易涝条件下根据薯块坏烂情况,地上部黄叶数,结合产量进行评定,分耐湿、较耐湿、不耐湿三种。3、耐寒性:在寒潮或霜冻过后对秋植甘薯黄叶和落叶情况进行调查,分强、中、弱三级。4、耐肥性:调查高肥水条件下茎叶生长情况及产量表现,分耐肥、较耐肥和不耐肥三种。(五)食味品质鉴定:(1)蒸熟品尝。对肉质、粘滑度、甜度、纤维量等项目进行综合评定。其中:粘滑度分很粘、粘、一般等三级;甜度分很高、高、中、淡、很淡等五级;香味分香、微香、无三级;纤维量分很多、多、中、少、无等五级。(2)食味评分。以广薯128为60分,广薯111为80分作为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六)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1、品质:含食味品质和理化品质(胡萝卜素、花青素、淀粉、蛋白质、糖分、维生素等物质含量);2、烘干率;3、薯瘟病等主要病害抗性;4、耐寒性。六、甘蔗(一)生育期1、种植期:下种期或育苗移栽的实际日期(月/日,下同)。2、萌芽期:下种后至萌发出土的芽数占总芽数的80%的天数。3、萌芽初期:萌芽出土的芽数占总芽数10%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4、萌芽盛期:萌芽出土的芽数占总芽数50%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5、萌芽后期:萌芽出土的芽数占总芽数80%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6、分蘖初期:指10%植株主茎出现一级分蘖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7、分蘖盛期:指30%以上植株主茎出现一级分蘖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8、分蘖后期:指50%以上植株主茎出现一级分蘖的日期(作原始记录,不上报)。(二)生物学特性1、萌芽率:指下种总芽数与实际萌芽数的百分比。区域试验于萌芽初期、盛期、后期分别调查小区全部出土蔗芽数,生产试验调查点35个,每点量取5米,调查相邻的2行。萌芽率(%)=(小区萌芽总数(含死苗数)/小区下种总芽数)1002、分蘖率:分别在分蘖初期、盛期、后期各调查一次,区域试验调查小区全部分蘖数,生产试验调查35个点,每个点量取5米,调查相邻的2行。分蘖率(%)=(小区分蘖苗数(含死苗数)/小区母茎数)1003、枯心苗率:结合分蘖率调查进行或出现枯心苗较多时调查。枯心苗率(%)=(小区枯心苗数/小区总苗数)1004、株高及生长速:从拔节后的月底开始,以后每月底调查一次至12月底止。方法是每小区固定10株,由蔗株基部土面量至蔗株最高可见肥厚带,其平均数值称为株高。本月生长速=本月底株高-上月底的株高。5、风折茎率:受风侵袭的风折茎占总茎数的百分率。风折茎率(%)=(小区风折茎数/小区总有效茎数)100,在风后二天内调查。6、茎径:收获时,用卡尺在每小区连续测定10条蔗株中部节间的平均直径。7、茎长:从平土面至生长点(鸡蛋黄)的蔗茎长度,收获时每小区选取生长正常的行段,连续量10条原料蔗茎的实际平均长度,取平均值。8、亩有效茎数:收获前调查,区域试验调查小区全部蔗行的实际有效茎数(指茎长1米以上)。生产试验选35个点,每点量取5米,调查相邻的2行,取平均值亩有效茎=有效茎数/测定面积(亩)。9、宿根发株数:单位面积内宿根出苗的总株数,分别在发株始期和未期各调查一次,区域试验调查整个小区,生产试验取35个点,每点量取5米,调查相邻的2行,按平均行距折算成单位面积发株数。10、空心、绵心程度:收获时每品种选510株,用利刀在蔗茎分上、中、下三部分斜切。没有空心、绵心的分别定为空心、绵心10级,占蔗茎1/10面积为9级,其余类推。11、孕抽穗率:收获时调查一次。孕抽穗率(%)=(小区孕抽穗茎数/小区总有效茎数)10012、一茎重:一茎重=亩产蔗量/亩有效茎数13、亩产蔗量:收获时按小区进行秤产。亩产蔗量=小区产蔗量/小区面积(亩)(三)抗倒性:在大风吹倒后12天内调查,蔗株与地面成30度角以下称全倒;31至70度角为半倒;71至90度角为直立。若小区中有50%以上蔗株属于某级时,称为某级倒伏程度。(四)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品质分析(糖份、纤维分、蔗汁还原糖等物质含量),黑穗病、嵌纹病及其它主要病害抗性鉴定等。七、苦瓜(一)生育期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月/日,下同)。2、移植期:实际移植日期。3、始花期:30%的植株第一雌花开放的日期。4、盛花期:50%植株雌花开放的日期。5、始收期:30%植株商品瓜成熟采收的日期。6、盛收期:50%植株商品瓜成熟采收的日期。7、末收期:最后采收的日期。8、延续采收期:始收到末收的天数。9、全生育期:从播种至末收的天数。(二)形态特征1、生长势:分苗期、盛花期、盛收期调查,分强、中、弱。 2、叶 色:深绿、绿、浅绿、黄绿。3、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4、第一个瓜着生节位:主蔓上第一瓜着生节位。5、分枝性:分枝20厘米以上时计算,每品种调查10株,分强、中、弱三级。强:分枝节位数占全株总节数61%以上;中:分枝节位数占全株总节数3160%;弱:分枝节位数占全株总节数30%以下。6、瓜形:长圆筒形、长圆锥形、圆锥形、短圆锥形、大顶型等。 长圆筒形:瓜长32厘米以上,果形指数4以上; 长圆锥形:2431厘米,果形指数3-3.9; 圆锥形:1623厘米,果形指数2-2.9; 短圆锥形:16厘米以下,果形指数11.9 大顶型:蒂部直径8厘米以上;果形指数0.9以下;7、瓜长:瓜梗基部至果脐部最长处。10个瓜平均,以厘米表示。8、瓜色:白、绿白、浅绿、黄绿、绿、青绿、深绿等。9、横径:瓜最宽处横径。10个瓜平均,以厘米表示。10、肉厚:瓜横切面肉最厚处。10个瓜平均,以厘米表示。11、瘤状情况:圆瘤;条瘤;圆、条瘤相间等。(三)生物学特性1、单瓜重:盛收期随机取20个有代表性的瓜的平均重量,用克表示。2、前期产量:是指以对照品种作为计算标准,从对照种始收当日计起至第10天内所收获产量总和,折算成亩产,以公斤表示。3、总产量:从始收至末收的产量总和,折算成亩产,以公斤表示。4、单株产量:总产量除以总株数。5、畸形瓜:生长发育不正常,不具商品价值的瓜为畸形瓜。6、商品率:商品率(%)=(总产量-畸形瓜重量总和)/总产量100(四)耐热性、耐寒性、耐涝性及耐旱性:记载特殊天气的情况及持续天数。分强、中、弱三级。强:受害后生长正常。中:受害后生长受阻,对产量有一定影响。弱:受害后生长不良,产量明显降低。(五)感观品质:满分100分,其中外观品质占60%,食味品质占40%。分4级:85分为优,85分75分为良,75分60分为中,60分为差。(六)指定的测试机构测定项目1、品质:理化品质,主要测定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粗纤维、苦瓜素等含量;感观品质。2、抗病性:鉴定对枯萎病、白粉病等主要病害抗性。八、黄瓜(一)生育期1、播种期:实际播种日期(月/日,下同)。2、移植期:实际移植日期。3、始花期:30%的植株第一雌花开放的日期。4、盛花期:50%的植株开雌花的日期。5、始收期:30%植株商品瓜成熟采收的日期。6、盛收期:50%植株商品瓜成熟采收的日期。7、末收期:最后采收的日期。8、延续采收期:初收至末收的天数。9、全生育期:从播种至末收的天数。(二)形态特征1、生长势:目测比较,分为强、中、弱。分别于苗期、盛花期、盛收期目测评定。2、叶色:深绿、浅绿、绿、黄绿。3、第一雌花着生节位:主蔓第一雌花着生节位。4、分枝数:调查10株分枝数的平均值。5、瓜形:长圆筒形、短圆筒形、长棒形、短棒形。6、瓜皮色:绿白、黄绿、青绿、绿、油绿、深绿。7、光泽:分暗、中、亮。8、刺瘤:是否瘤状突起、刺瘤大小、刺的大小、剌瘤疏或密。9、刺色:白刺、黑刺。10、果柄长:分长、中、短、无,以厘米表示。11、瓜长:瓜梗基部至瓜脐部最长处(调查10条商品瓜取平均值,以厘米表示,下同)。12、横径:瓜最宽处的横径。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