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是充分体现其韵律和节奏的最主要的表现手段。一首优美动听、与动作协调配合的乐曲,不仅能激发练习者的情绪,提高练习的兴趣,最主要的是能使艺术体操动作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对于初学者来说,音乐不是单纯“节拍器”,而是通过听音乐做动作,培养练习者的节奏感。同时,音乐还能有助于练习者合理地掌握动作技术。例如,学习弹簧步时,音乐可以帮助练习者体会弹性起伏的“力”的运用,这是任何节拍器和口令所不能替代的。艺术体操又称韵律体操。它的特点之一,就是所有动作都是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因此,它和音乐是血肉相连的关系。在音乐伴奏下使动作具有旋律和节奏,间时,动作又恰当地表现音乐特色、旋律、节奏和力度等。所以说,艺术体操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生命。一、音乐在艺术体操中的价值艺术体操是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个人项目音乐时间为1分15秒至1分30秒,超出或不足一秒扣0.05分整套动作音乐时间为2分15秒至2分30秒。超过或少于规定的时间,每秒扣0.05分。不足一秒不扣分。扣分 音乐编排 不同音乐主题之间缺乏一致性 动作结束时音乐突然中断 用不适宜的噪音伴奏 与动作每个部分的特性缺乏和谐 与动作每个部分的韵律缺乏和音乐是用音响为材料来表达情感的,而艺术体操则是用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自己的形体美的,但它们都是博大精深的抒情艺术中绝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为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没有这个灵魂,艺术体操寸步难行。而艺术体操则是音乐的具体化和形象化,所以说艺术体操在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是完全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在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结构、气质以及内在的冲力和乐音运动时对人的情感变化与人体运动的影响等方面,都对艺术体操的战线有着不可缺少的气势和帮助,特别在节奏问题上,音乐和艺术体操就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日本音乐学家野村良雄说:“没有节奏,任何音乐都是不能存在的,一般来说,凡是动的东西,是没有不带节奏的。”艺术体操重要并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律动,而节奏又是律动的基础,离开了节奏,韵律的动作就荡然无存了。可以说,没有离开节奏的音乐,也没有离开节奏的艺术体操,节奏是音乐的根,也是艺术体操的根。我们说没有旋律,离开音乐,但只要有节奏节拍,就可以练习艺术体操了。那么教学中对音乐的运作,把节奏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就是很自然了。用音乐伴奏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音乐可使人的中枢神经兴奋,使运动的各部位节奏化,对培养动作节奏具有特殊作用;音乐还可以改变运动员的心境,减少训练的单调和枯燥,提高运动员自我调节能力,加快疲劳的消除;1 艺术体操的不同动作,将由不同的音调、力度、旋律、音速予以表现。选择伴奏曲时,根据艺术体操的动作特点,一般选用4/4,3/4或2/4拍。快而突然的动作,音乐注重活泼、快速、力度对比强的音乐。紧张强烈的动作,音乐也要最紧张;动作完成放松,音乐也要最弱。激烈而突然的动作要用不连贯的节奏、断奏的音乐。动作节拍完整,音乐也不要用单拍。动作速度发生变化时,音乐要随着速度的快慢而渐快渐慢相应变化,肌肉的紧张程度发生变化时,音乐伴奏的力度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随之渐强渐弱,动作要与音乐的呼吸相配合一致,以共同表现出动作韵律、节奏,使操有音乐的情绪美,音乐有操的流动感,以充分突出形体优美的表现力。2 应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选择音乐。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选用适宜的音乐伴奏,另外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等实际情况,常常选一些主题短小、鲜明、性格突出、通俗易懂、动听悦耳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以及较为普及的中外名曲作为伴奏。借歌曲的内容是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使学生嫩黄进入音乐的意境,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利用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优美的动作,借歌曲的内容记住动作的内容和顺序,加以掌握动作的速度,选择熟悉的音乐做动作,有助于发展动作的协调性,增加学生的节奏感、表现力、美感,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波浪联系等。2比赛中音乐的选择音乐的选择决定艺术体操的风格,音乐选择恰当可使全套动作锦上添花。雄壮的音乐可使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抒情的音乐可使动作柔和舒展,美观大方;不同的运动员有自己不同的动作特点,音乐的选择应与运动员的动作特点相结合。音乐的风格具有民族性。在国际艺术体操比赛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常常选择自己民族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有古典式的,有现代式的,有幽默、风趣的,也有抒情豪放的,充分表达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3 组合动作所用音乐的完整性。选用音乐时,要保持动作的拍节与音乐的拍节一致,这是保证音乐与动作配合协调、统一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4 动作开始要有预备拍。每个组合动作前都要有预备拍,预备拍有两个作用:一是告诉学生做好准备,动作即将开始。二是告诉这个组合动作的节奏和情绪,预备拍可用乐曲的最后一句或主旋律来进行伴奏。怎样提高学生学习艺术体操的兴趣在艺术体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艺术体操的兴趣是学好艺术体操的前提条件,当学生真正了解了艺术体操,产生了对艺术体操学习的兴趣以后,就会在思想上产生一种向往、激情和模仿的心理,就可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使之更快更好地掌握艺术体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艺术体操的兴趣呢?一通过培养学生的乐感引起学生学习艺术体操的兴趣 。乐感是完成艺术体操动作的重要因素。第一,让学生聆听音乐。第二,在训练中多采用节奏鲜明强劲、旋律优美动听的音乐,如迪斯科、歌曲联奏等,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使学生们边听音乐边做动作,利用音乐来强化对动作的记忆,通过反复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乐感。第三,用音乐代替口令强化节奏。第四,用语音与手势提示节奏。用语音与手势提示节奏是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的有效手段。二利用规范和优美的示范动作培养学习兴趣。三、由简到繁使学生轻松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四、克服恐惧心理培养学习兴趣。五、采用表演法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艺术体操是女性特有的体育运动项目,是典型的难美技能类运动项目,它的美不是简单地呈现人体的自然形态,而是通过运动赋予特殊的美。艺术体操综合了舞蹈中的形体艺术,美术中的造型艺术, 音乐 中的音响艺术,并将这些艺术与高超的身体和器械技术交融组合成千姿百态的舞台和流动变幻的场面,给人以优美、清新、高雅、新颖等印象。本文通过具体研究,旨在表现艺术体操的美。 艺术体操的美是多方面的,有形体美、韵律美、服装美、构造美、器械运动的美,还有音乐与动作吻合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美。通过辨证分析,这些美来自五个矛盾着的美德组合:动态美与静态美、人体美与自然美、外形美与内在美、音乐美与编排没、体育美与艺术美。这些看似矛盾的美的组合,共同构成艺术体操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动作技术分析运动项目的竞技化是竞技体育的必然,竞技本身就意味着对抗、竞争和发展。竞技体育的发展是以动作技术的改进、提高和完善为前提条件的。艺术体操是一项以发展身体难度动作为主要竞技手段的技能主导类项目,虽然没有同场竞技类项目具有直接的身体对抗,但它不断发展的身体难度是对人类自身的挑战。自从1962年国际体联把艺术体操定为独立的竞赛项目以来,艺术体操作为一项竞技项目已有了长足的发展,难度动作数量不断增加。 无论身体动作数量及难度结构有多大的变化,如果能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角度找出各类技术动作共性的特征,势必将会对艺术体操的教学与训练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本章就试图从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视角出发,寻找身体及器械难度动作中所存在的生物学与力学的特征。 第一节 身体动作技术原理 身体技术和器械技术是艺术体操的两大基本技术,二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技术中的难度动作又是评价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可以说,身体难度动作是艺术体操发展的主线。艺术体操身体难度动作主要包括跳跃、平衡、转体及柔韧四大类。下面就各类身体难度动作进行运动生物力学方面的分析。由于每类动作中包含大量的身体难度动作,因此,在进行具体分析时,只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动作作为范例。 一、 跳跃 跳跃是艺术体操四大类身体难度动作之一。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要求,所有的跳步动作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特点: l 跳步要有足够的高度; l 空中姿势固定并且准确; l 动作幅度足够大。 运动员若想较好的完成跳步动作,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下肢弹跳能力特别是下肢爆发力。完成跳步动作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四个动作时相,即屈膝下蹲、蹬伸、腾空及落地。与四个动作时相相对应的三个动作阶段为:起跳阶段、腾空阶段及落地阶段。 (一)空中无转体跳步(包括上体转体跳步)动作技术原理 第一阶段:起跳阶段 起跳过程是指从屈膝下蹲动作开始到蹬伸动作结束的这段时间。下面将起跳阶段所包含的屈膝下蹲及蹬伸动作进行具体分析。 屈膝下蹲动作的目的是为了将下肢特别是小腿后群肌肉拉长,但这并不说明肌肉拉得愈长愈好,因为人体不是简单的机械,人体运动除遵循机械力学原理之外,更应符合生物学特征。研究表明,就下蹲起跳而言,半蹲比浅蹲、深蹲的效果好,它能使人体获得最大肌力。从生物学出发,肌肉在收缩前给以一定范围的拉长,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有利于肌肉收缩时提高收缩力。因此,在起跳前进行适当的屈膝下蹲将有利于跳步动作的完成。 下肢向下蹬伸将对地面施加一作用力N,地面同样给人体一同样大小,方向相反的支撑反作用力N,人体此时受到支撑反作用力N及身体重力W两个外力的作用。当支撑反作用力N在Y轴上的分力大于人体重力W时,人体将会克服自身重力向上腾起(图1)。 图1 第二阶段:腾空阶段 人体在空中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在腾空过程中,虽然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内力无法改变自身的运动轨迹,但它能改变人体自身各环节的相对位置,从而使人体在空中做出各种造型,如,鹿跳结环、上体后屈大跨跳、哥萨克跳、空中交换腿跳、空中上体转体180º大跨跳等跳步动作的空中造型。 第三阶段:落地阶段 人体由于在腾空过程中始终受到重力W的作用,因此,经过空中飞行之后人体必将落地,可以说,落地是跳步动作的必然。为了减小落地对下肢的所产生的巨大压力,根据动量定理,即 Ft=mV(t代表时间,m代表身体质量,V代表速度)可知,加大落地所用时间t,就可减小落地时地面对腿的压力F。因此,落地时要求从前脚掌过渡到全脚掌,接着屈膝,目的就是为了延长落地的时间,从而达到减小力对人体的作用。 (二)空中转体跳步动作技术原理 这里所指的转体跳步动作专指在腾空过程中运动员全身都参与的转体。艺术体操所有空中全身转体的跳步动作均是依身体纵轴的转动,属于无支点空间沿纵轴的单轴转动。 空中转体跳步动作同空中无转体跳步动作的技术动作一样也分为屈膝下蹲、蹬伸、腾空及落地四个动作时相。空中转体跳步动作的技术关键就在于在两腿屈膝下蹲的动作过程中,两臂、肩、头均沿着水平面内做顺或逆时针的回旋动作,目的是为了储备足够大的动量矩。在下肢蹬伸时,将第一时相所储备的动量矩传至全身,使身体在腾空后完成空中全身转体动作。可以说,艺术体操所有空中全身转体的跳步动作都属于惯性转体,即在起跳之前已获得了对身体纵轴(oz轴)的动量矩。如果在起跳阶段身体未获得动量矩,那么,在腾空阶段就不可能完成全身转体动作。 这里还想强调一点,那就是由于在腾空过程中,虽然身体仍受重力作用,但因重力作用于身体重心不产生力矩效应,因此,在忽略空气阻力矩的情况下,可以认为人体在腾空过程中遵循动量矩守恒定律,即I=C(其中I代表转动惯量,代表角速度,C代表常数)。由动量矩守恒定律可知,人体在空中转动的半径越大,完成该难度动作的难度系数就越大。因为,转动半径大,转动惯量就大,在动量矩不变的情况下,身体在空中的转动速度就会相应地减慢。这就是为什么垂直跳转360º比跨跳转体360º容易做的原因。 二、 平衡 艺术体操平衡类动作要求运动员在立踵或单膝支撑状态下完成。并且要求必须要有明显的片刻停顿、姿势固定并且准确,而且在完成平衡难度动作的同时必须结合器械动作,也就是说,运动员在完成平衡动作的同时,即在上身与下肢相对位置固定的同时上肢必须持器械完成诸如摆动、绕环、小抛等器械动作。否则,运动员平衡动作完成得再好,也视为无效动作。 艺术体操平衡类动作属于下支撑的不稳定平衡。具有身体重心高、支撑面小的特点。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是很难完成此类动作的。一般来说,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及一定的力量素质是完成平衡类动作的基本条件,平衡动作完成的是否稳定与运动员的呼吸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 (一)单足支撑平衡类动作技术原理 单足支撑平衡类动作一般分为四个时相,即举腿、起踵、落踵及还原。与四个动作时相相对应的三个动作阶段为:形成动作阶段、保持动作阶段及还原阶段。 随着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的不断发展及艺术体操竞技化进程的加快,成套中难度动作容量的大量增加,使得各单个动作的完成速度不断提高,为了符合现代竞技艺术体操的发展,同时又要使单个平衡动作有明显的停顿,符合动作本身及规则的要求,平衡类难度动作的形成动作阶段及还原阶段被压缩得很短。但这几个阶段仍然存在于每个平衡动作中。 1. 保持平衡的力学条件 单足支撑平衡类动作保持平衡的力学条件为:身体所受合外力及合外力矩都为零。用公式表示为: F=0 M=0 在做平衡类动作时,一般受到两个外力的作用,它们分别是重力W及地面对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N。当W=N时,人体所受合外力为零,表明人体不存在任何方向上的平动;当人体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时,表明人体在任何方向上都不发生转动。人体即不发生平动又没有转动,此时人体将保持平衡(图2)。 图2 2. 保持平衡的生物学条件 人体是生物体并非刚体,在平衡遭到破坏时,人体能够利用自身各环节间的调节将失去的平衡找回来。人体平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人体不能绝对静止。肌肉的张力不可能始终恒定,又由于呼吸活动和血液循环对人体重心的影响,因此,人体的平衡确切地说是振动式平衡。 2)人体借助“补偿运动”来保持平衡。当人体总重心在不适宜的方向发生位移时,人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把身体总重心移向相反的方向,这就是人体所特有的补偿运动。 3)人体具有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人体具有反射系统,当人体平衡遭到威胁时,人体会利用自身的反射活动,将平衡挽回。这一点也是刚体所不具备的。 另外,人体的平衡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单膝支撑平衡类动作技术原理 单膝支撑平衡类动作可分为跪立、举腿、落腿、还原四个动作时相。与四个动作时相相对应的三个动作阶段为:形成动作阶段、保持动作阶段及还原阶段。 单膝支撑平衡类动作相对于单足平衡类动作具有身体重心低,支撑面积大的特点。因此,单膝支撑平衡类动作较单足支撑类平衡动作来说易于完成。 (三)慢转类动作技术原理 平衡类动作中的慢转动作要求运动员在慢转的过程中始终高起踵或单膝支撑。运动员单脚起踵站立或单膝支撑,自由腿举起成任何一种姿势。然后开始做慢转动作,在做全身慢转动作之前,上体首先向内或向外进行转动,然后,支撑腿肌肉收紧用力向下踩并以前脚掌或支撑腿的膝关节为轴向内或向外转动,同时上体做制动动作将上体的动量矩传至主力腿,从而完成一次慢转动作。在做慢转动作时,身体肌肉一定要收紧,尤其是腰腹部,否则,上下体将不可能顺利的完成动量矩的传递。 三、 转体 转体类动作同跳步、平衡类动作一样同属于艺术体操四大身体难度动作。艺术体操所有转体动作必须具有以下基本特点: l 立踵完成; l 从转体开始直至结束,身体姿势始终固定并且准确; l 动作幅度足够大。 转体类动作其实是平衡动作的动态表现。 (一)沿实体轴转体类动作技术原理 沿实体轴转体类动作属于有支点沿实体轴(主力腿)的单轴转动。艺术体操转体类动作中支撑腿伸直情况下除侧劈腿转体的所有转体动作、躯干弯曲,自由腿低于水平部位的转体类动作及浮埃迪转体动作都属于此种转体类型。 沿实体轴转体类动作可分为摆动、蹬伸、转体及还原四个阶段。 转体动作的技术关键就在于在支撑腿蹬伸,身体重心移至主力腿之前,两臂、肩、头及动力腿的摆动均沿着纵轴内回旋,使身体储备足够大的动量矩。在下肢蹬伸的过程中,将第一阶段所储备的动量矩传至转动轴,即上肢、肩、头及下肢的制动将上肢所储备的动量矩传至转动轴,动量矩由全身向转动轴的转移使身体顺利完成转体动作。摆动阶段所获得的动量矩越大,转体度数就会越多。可以说,艺术体操所有转体类动作都属于惯性转体,即在全身转体之前已获得了对身体纵轴(oz轴)的动量矩。 另外,若想使转体动作完成的质量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转动轴一定要与支撑面(一般为地面)相垂直,即身体重心的投影点必须落在支撑面(前脚掌)内。否则,人体将获得绕支点的转动力矩而使身体偏离转动轴发生偏移,最终将转体动作破坏掉(图3)。 图3 在转体过程中,如果身体所受到的支撑反作用力及重力都通过支撑点并与地面垂直,那么,它们将不产生转动力矩,此时人体所受到的合外力矩为零,人体遵循动量矩守恒定律,即Izz=C(其中Iz代表沿身体纵轴的转动惯量,z代表绕身体纵轴的角速度,C代表常量)。由动量矩守恒定律可知,转动半径越大,转动惯量就大,身体的转动速度就会相应地减慢。这就是为什么“巴塞”转体360º比自由腿平举转体360º容易做,而自由腿平举转体360º又比侧或俯平衡转体360º容易做的主要原因。 (二)沿虚轴转体类动作技术原理 沿虚轴转体类动作属于有支点的单轴转动。艺术体操转体类动作中,下肢屈膝的转体动作、支撑腿伸直情况下的侧劈腿转体动作及支撑腿逐渐弯曲的转体动作均属于此类动作。 在做沿虚轴转体的动作时,虽然转动轴不像实体轴那样清晰可见,但人体仍沿着一固定轴(虚轴)在转动,并且虚轴始终通过支点。当重力作用线通过虚轴同时虚轴与地面垂直时,人体就能够很好地完成转体动作。 四、 柔韧 高规格地完成动作一直以来都是艺术体操界同仁所倡导的,是艺术体操的生命力所在,没有高规格的技术动作,艺术体操的存在价值将大打折扣。可以说,规格就是美。若想高规格的完成动作就需要运动员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及综合利用身体素质的能力。在各种身体素质中,柔韧素质可以说对于艺术体操运动员来说是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没有良好的柔韧素质跳跃动作、平衡及转体动作就不可能达到动作幅度大、造型优美的效果,动作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2003版国际评分规则也更加突出了身体动作的舒展和大幅度这一艺术体操特征。这种身体幅度达到最大的规定对运动员的身体柔韧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且在新规则各类难度动作表中,几乎所有的难度动作都需要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方能完成。可以说,柔韧是评判身体技术复杂化、动作幅度及动作完成质量的重要因素。实践证明,追求最大幅度已经成为未来艺术体操创造完美动作形式的首要条件。如果一名运动员不具备良好的柔韧素质,她在比赛中获得高分的可能性将为零。在新规则的引导下,柔韧素质成为艺术体操运动员所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 由新旧规则中难度数量的变化情况可见,柔韧动作的增幅是第一位的。2001年的柔韧动作数量是1993年的3倍(见表1)。可见,柔韧素质对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重要性。 (一)柔韧类动作技术原理 柔韧类动作能够很好地反映运动员的柔韧素质。艺术体操柔韧类动作形式繁多、技术复杂。分析柔韧类动作不难发现,单脚支撑类柔韧动作与单脚支撑类平衡动作相似,不同的仅在于完成柔韧类动作时可全脚掌着地,比相应的平衡类动作支撑面大,相对于平衡动作来说,易于完成。但柔韧类单脚支撑动作多半要求慢转180º或360º,无形中又加大了完成该类动作的难度。但相对于相应动作的平衡类动作的慢转来说,柔韧类慢转动作的完成难度还是要小一些。由于柔韧类动作多数与平衡类动作在技术原理上相近,故没必要再进行赘述。在此,特将伊柳辛动作单独提出来进行分析。 1.伊柳辛动作技术原理 伊柳辛动作属于多轴转体动作。在动作过程中,主力腿做逆时针方向绕纵轴的转动、上身及动力腿做以大转子为中心的圆周运动并同时做沿上身及动力腿为轴的逆时针翻转运动。 在做伊柳辛动作时,上体应尽量与自由腿成一直线,象一根棍一样,这样会避免能量的耗散。这就要求运动员的腰、腹及背部肌肉收紧。在动作开始阶段,上体做以大转子为轴的加速转动,同时,自由腿与上体一体做反方向的转动。当上体及自由腿转至垂直部位之后,自由腿发力继续沿圆周运动轨迹的方向运动,上体此时应尽量与自由腿保持一致。使上体的角速度与自由腿的角速度一致。在上体与自由腿做以大转子为轴的圆周运动时,支撑腿相应地完成以自身为轴的转动从而配合上体与自由腿的圆周运动。 第二节 器械动作技术原理 器械动作是艺术体操这一竞技项目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身体难度动作只有器械动作,那么艺术体操只能称之为杂技;同样,没有器械动作只有身体动作,艺术体操也只能称之为地毯上的舞蹈。可见,身体动作与器械动作对于艺术体操来说均是不可或缺的。随着艺术体操的发展,器械动作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艺术体操国际评分规则就可见一斑。如,1997年以前的规则,对平衡类动作过程中是否使用器械并没有明确说明,而1997版规则对平衡动作过程中使用器械动作给予了一定的说明,2003版规则对使用器械动作做了更为明确的说明;规则对各种难度动作过程中器械动作的静止情况给予了明确的扣分标准。可见,随着艺术体操的发展,艺术体操运动员除了应全面掌握各类身体难度动作外,还必须掌握丰富的器械动作,并且更重要的是使身体动作与器械动作完美、统一的结合,使二者具有整体性。 艺术体操正式比赛所用器械有绳、圈、球、棒及带五项。每项器械又有许多动作。其中,摆动、绕环及抛接是五项器械均有的动作类型。下面着重就上述几类动作进行分析。 一、摆动动作技术原理 摆动动作是指手持器械,手臂以肩(肘、腕)为轴在一定的平面上做小于180º的钟摆式运动。从机械学原理出发可知,若手臂在与地面垂直面内做摆动动作,那么,当手臂在远离通过运动轴的垂线时,手臂将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向垂线方向的重力矩。手臂离垂线越远,获得的重力矩越大(图4)。但是由于运动的控制者是人,所以,至于器械如何做摆动、摆动的幅度和摆动的速度是否与力学分析结果相一致,这些问题最终由运动者来决定。如果运动者的手臂肌肉只负责将器械拿住,除此之外再不用任何内力(肌肉力),那么,手臂将完全按照力学分析的结果运动,即由高位到低位时,手臂做以肩或肘为轴的加速弧线运动;由低位到高位时,手臂将做减速运动。如果运动者能了解摆动的技术原理,并充分利用之,那么,运动者就会轻松自如地控制器械,使器械在遵循机械学原理的基础上更好的按自己的意图运动。因为器械的控制者是人,器械最终的运动轨迹是由人在器械出手瞬间给器械施加的力的大小、方向及力作用于器械的部位有关,因此,可以说器械出手之后运动的好坏与操控它的人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器械的操控者具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很好地应用于实践,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器械将会按照操控者的意图进行更为合理的运动。 前面曾提到,人体并非简单的机械,人体运动除遵循机械力学原理之外,更应首先符合生物学特征。因此,在进行运动时,不能机械地套用力学原理,需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 二、绕环动作技术原理 绕环动作可以说是摆动动作的继续,或者说是摆动动作幅度的加大。摆动动作是手臂以肩(肘、腕)为轴在一定的平面上做小于180º的钟摆式运动,而绕环动作同样是以肩(肘、腕)为轴在一定的平面上做360º或以上的圆周运动。从机械学原理来说,下落阶段为加速阶段,将位能转化为动能,而上升阶段为减速阶段,是将动能转化为位能。但绕环动作同摆动和其它许多动作一样,动作的最终外在效果由运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基本符合机械学原理的前提下来控制,做适当的调节(主要通过肌肉力即内力的方式),从而使动作更符合自己的要求。 三、抛接动作技术原理 抛接技术可以说是艺术体操项目中最常见的器械动作之一,运动员在场上要不停地完成各种器械动作,其中抛接动作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抛接技术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身体难度动作的质量,对成套动作的完成质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好的抛接技术能够成就一套动作,提高完成分,甚至说得严重一点,一次差的抛接技术能够葬送一位冠军的诞生。准确的抛接不仅有利于动作的完成,而且也增加了动作的惊险性。可见,抛接技术对于艺术体操项目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运动员的平时训练中,抛接技术一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受到教练及运动员的普遍重视。下面就器械的抛接技术进行分析。 (一)抛器械的技术原理 根据抛器械时用力方式的不同可以将抛分为摆动抛、推抛、转动抛等形式。但是不管哪种形式的抛,在器械出手的最后一刻,手臂都应该是伸直的,将手臂所具有的动量全部传递给器械,保证器械在飞行的过程中,运动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完成相应的身体难度动作,并且在完成身体难度动作的最后一刻能够及时地接住抛出的器械。其实这是一个身体与器械间协同配合的问题。它涉及到器械和人运动的时间与空间的问题。如果器械飞行的时间与身体运动的时间一致,并且器械最终的落点(空间位置)与身体运动结束时的地点相一致的话,一次抛接动作就能较好地完成。 器械出手之后的运动轨迹是一条抛物线。抛物线的高度及远度由器械出手瞬间所获得的合外力的大小及方向决定, 器械所获得的初速度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器械一旦离开手臂,除了受到重力作用之外就不再受到任何其它外力的作用(以地面为参照系)。根据运动的独立性原理即运动叠加原理,器械在竖直方向上做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器械上升的最大高度为: H=V0sin/2g (1) H:表示器械能够上升的最大高度; V0:表示器械出手时的初速度; :表示器械出手时与水平面间的夹角; V0sin:表示器械在竖直方向上的初速度; g:表示重力加速度(一般认为是常数)。 由公式(1)可见,器械上升的最大高度将最终由器械出手瞬间所获得的竖直方向上速度的大小所决定。V0sin大,H就大,否则H就小。 S= V02sin2/g (2) 由公式(2)知,当器械的初速度一定时,出手角度等于45º时,器械将获得最大的远度。 运动员根据自己运动中的实际需要,利用斜抛运动的原理,在抛器械的瞬间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南民航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8人本科起报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中考语文太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口语考试试题模板及答案
- 自媒体创业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劳动实践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健美专项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价值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化学探究能力提升试题
- 古代高中的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医学概论考题题库及答案
- 乒乓球比赛裁判员学习用(教学)
- 农林毛竹基地林业贴息贷款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初三生涯规划
- DB21T 3199-2019 人民防空工程标识
- 《中外美术史》课件
- 锅炉培训课件
- 部编版(2024)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学科学 爱科学》知识清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标文件(2012年版)
- 供应商审核报告QSA+QPA(连接器行业)
- 《民航客舱设备操作与管理》课件-项目二 客舱服务设备
- 运动安全与健康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