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doc_第1页
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doc_第2页
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doc_第3页
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doc_第4页
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涉网络案件民事诉讼地域管辖问题的一般性研究 以法律事实发生地的空间定位为基础于海防收稿日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数据电文制度的一般性研究(J09WK14)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于海防(1977),男,山东文登人,山东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烟台大学法学院讲师,山东省知识产权研究院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民商法、民事诉讼法,。(山东大学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 在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只有特殊地域管辖才受到案件涉网络性质的影响。造成影响的直接缘由是迥异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的以TCP/IP协议簇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定位规则,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原本关联被切断。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是在涉网络案件中是否需要剔除或增设管辖连接点,以及如何结合网络空间定位规则,重新建立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直接关联。网络空间具有“技术社会”的双重结构特性,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应在网络空间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参酌技术性,主要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对传统规范进行改良。在涉网络合同案件中,经由规范解释便可解决问题,而在涉网络侵权案件中,还需要对规范加以修正,建立“实际发生损害”标准。关键词 涉网络案件;地域管辖;空间定位规则;管辖连接点中图分类号 DF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The Research of Civil District Jurisdiction against Cyberspace YU Hai-fang(School of Law , Yantai University , Yantai , Shandong 264005,China)Abstract: Only the special district jurisdiction is affected by the cases involved in cyberspace, and the immediate cause is the resource locating rules of cyberspace which is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from resource locating rules of real space. We have to consider whether new connection points should be added, and how to establish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of occurrence of legal fact and the jurisdiction of court. Cyberspace has the dual- structure of “technology-society”, but what should be contemplated is the society attribute, not the technology attribute. Explan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 supplied with amendment, especially in cyberspace tort case.Key words: cases related to internet; district jurisdiction; resource locator; connection points现行地域管辖规范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一些涉网络案件的实际情况,学界对此已无疑义。但是,在合同法、电子签名法以及即将生效的侵权责任法等实体法对网络问题做出回应的背景下,民事诉讼法仍未涉及涉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并且目前的许多研究工作也主要是从国际私法以及比较法的角度出发,以国际民商事管辖权为对象,侧重于讨论跨国管辖,对我国的涉网络案件内国管辖的探讨却比较少,并且欠缺一般性研究。本文从我国现行民事管辖规范与传统理论出发,对涉网络案件的内国民事地域管辖问题进行一般性研究,分析地域管辖制度受到冲击的根本原因,并在我国的法律背景下,分析管辖法院的具体确定方法,尝试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希冀对理论与实践有所裨益。一、涉网络案件对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的影响目前学界对“(涉)网络案件” 本文所称的“网络”是指跨县级区划以上的网络,例如Internet。如果网络只是县级区划以内的局域网络,处于一个基层法院辖区之内,那便不会引起棘手的管辖疑难问题。“网络空间”是指区别于现实地理空间的,由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共同构成的无形的信息空间。的使用较为泛泛,却未究其内涵与外延。由于不同类型的案件会对应不同的地域管辖规范,因此有必要界定涉网络案件的内涵,并分析其之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地域管辖制度所受影响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一)对涉网络案件的界定在管辖意义上,涉网络案件指的是案件的管辖连接点涉及到网络的案件。在现行法 现行法上的特殊地域管辖体系、专属管辖存废、协议管辖的完善等问题在学界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所引用的规范,只是作为讨论本文论题的现行法依据,并不探讨其之合理性,下文亦同。诸多管辖连接点中,许多连接点囿于自身属性,只会存在于现实空间,不会牵涉网络空间,如被告住所地、运输始发地、运输工具最先到达地等。能够牵涉网络空间的管辖连接点主要是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无形)标的物所在地 有形的标的物只能存在于现实空间中,而具有无形性的标的物却可以同时存在于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中,如作品、商标等知识产品以及电子货币、网络账号、网络游戏装备等标的物。,其自然属性决定了既可存在于现实空间,也可存在于网络空间,例如签订合同、支付、实施侵权行为等。管辖连接点一旦存在于网络空间,其对管辖法院的指向链条便会出现脱节,无法如同在传统案件中一样将案件直接指向现实空间中的法院辖区。从区别于传统案件的角度上,涉网络案件可以界定为:案件相关法律事实的发生或标的物涉及到网络空间的案件。此概念包含那些部分涉及网络空间、部分涉及现实空间的案件,而不仅指全然发生于网络空间的案件,例如涉网络合同可以包含1999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所区分的“网上订立网上履行的合同”与“网上订立非网上履行的合同”。从案件类型方面看,因婚姻、继承、收养关系引起的案件,因劳动关系引起的案件,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海事案件等,基于法律关系或管辖连接点的性质,不会涉及到网络,按照既定规范确定管辖即可。因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人身权关系引起的案件可以涉及到网络,在这些案件中,只有涉及的法律事实或标的物能够存在于网络空间的案件,才会成为涉网络案件,例如因用益物权、无因管理、商标归属、监护等引起的案件根本就不会涉及到网络。一般看来,因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等引起的案件,若涉及到网络,不论原权是何种权利,案件往往表现为涉网络债权关系案件。例如盗窃网络游戏装备等虚拟财产、通过网络签订合同、未经授权通过网络传播作品、通过网络诽谤他人,虽然涉及的原权不同,但案件表现为涉网络的合同、侵权等债权关系案件。因此,目前的涉网络案件主要为广义上的债权关系案件,域名、不正当竞争等案件也可涵盖于其中。(二)地域管辖制度所受影响地域管辖制度之所以受到涉网络案件的冲击,是因为地域管辖主要是基于当事人、法律事实以及诉讼标的物的所在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来分配管辖权,而当案件涉及到网络空间,有些管辖连接点的位置便很难确定,因而导致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较为困难。但若据此便认为传统管辖制度与网络空间不相容,1实在是言过其实,我们认为只有特殊地域管辖才受到案件涉网络性质的影响,其他地域管辖类型并不会受到影响。1不受影响的地域管辖类型地域管辖主要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一般地域管辖是地域管辖制度的缺省规则,以“原告就被告”为原则,以“被告就原告”为例外。有学者认为“原告就被告”原则受到了涉网络案件的挑战:被告作为网络活动者,应知晓其行为的结果会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却往往不能准确预见其活动直接或间接延伸到的具体区域,因此应允许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涉网络案件。2持有类似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 例如以下学者的观点:顾云峰:网络侵权行为司法管辖权初探(下),载电子知识产权2003年第1期,第37页;陈钧: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确定,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6期,第10页;蒋敏:论网络侵权案件中司法管辖权的确认,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43页;李智:协议管辖在互联网案件中的合理适用,载法学2006年第9期,第105页。但我们认为一般地域管辖不会受到涉网络案件的影响,仍应坚持“原告就被告”,原因在于:第一,“原告就被告”的确立主要是为了在攻击方与防御方之间塑造公平的诉讼平台,在原告处于有利的攻击地位时,应由距被告较近的法院审理案件,以不利于原告,3这种目的的实现与案件是否具有网络因素并无关联。第二,“被告就原告”作为一般地域管辖的例外规则, 有学者提出废除此例外规定,而另设保护性管辖规定,(参看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笔者对此颇为赞同。这样可以保持一般地域管辖的基础地位,自此角度来看,如果针对涉网络案件而修正一般地域管辖规范,与规范目的更是不符。主要是为了避免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案件而造成诉讼上的不便,案件常与身份关系相关。涉网络案件一般不与身份关系相关,难以归于例外情形。第三,不同的涉网络案件对应的地域管辖规范不尽相同,若针对涉网络案件而修正一般地域管辖:首先在立法技术上,不大可能使修正后的规范既适应一般民事案件,又适应所有类型的涉网络案件;其次,若专门针对涉网络案件而修改“原告就被告”,会使规范丧失一般性,不再为一般地域管辖,而为特殊地域管辖了。再者,即便需要修改规范,也完全可以通过对特殊地域管辖的修改来实现目的。“原告应向被告的法院起诉是罗马法、教会法、法国大革命前法国习惯法的传统原则。”4这种简约的规则至今仍是英美法与大陆法上地域管辖的根本。简约规则在面对具有惊人速度的社会变化和经济变化时,可以应对自如,5根本没有必要为涉网络案件而使简约的规则复杂化。在涉网络案件管辖法院难以预见、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当事人通过协议管辖来选定相对确定的法院较为有效,但这主要出现在涉网络合同案件中,在涉网络侵权等案件中不会出现管辖协议。我们认为,协议管辖规范不会因为案件具有涉网络性质而受到影响。因为,协议管辖是依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对地域管辖进行改变或者扩张,6协议合法的前提是当事人须在法律给定的地域范围内选择法院。现行协议管辖规范中有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供当事人选择,范围宽泛,与合同法律关系有关的重要地点均已成为管辖连接点,在涉网络合同案件中没有剔除或增设的必要,现行协议管辖规范不必修改。涉网络案件也不会对专属管辖构成影响。适用专属管辖的案件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法律考虑到证据距离以及方便法院等因素,而将案件专门由特定法院管辖,在现行法中主要适用于继承、不动产、港口作业等特殊纠纷。涉网络案件欠缺专属管辖案件所具有的排他性质,根本没有必要将涉网络案件列入专属管辖。除非是在冲突法意义上,将某些类型的涉及我国的涉网络案件规定为中国法院专属管辖。2受到影响的地域管辖类型特殊地域管辖受到了涉网络案件的影响。特殊地域管辖以引起诉讼的法律事实的所在地、标的物所在地为标准来确定管辖法院,7主要是基于案件法律事实发生地、标的物所在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来分配管辖权。现行规范对法律事实发生地、标的物所在地的规定针对的是现实空间环境,管辖连接点指的是现实空间地点。(为简化行文,本文主要以法律事实发生地作为管辖连接点进行分析,这种分析同样适用于标的物所在地。)当法律事实发生于网络空间时(例如合同合意形成于某个IP地址),并不存在现实空间中的法律事实发生地,并且网络空间地点与现实空间地点之间也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法律事实的网络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也就不存在直接关联,这便使规范丧失了适用前提,管辖连接点无法将案件直接指向现实空间中的法院辖区。特殊地域管辖因此而受到影响。不过并非所有的特殊地域管辖规范都受到影响,目前条件下,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九类特殊地域管辖类型中,第32、33条中的海难救助、共同海损理算纠纷等海事案件不大可能涉及到网络,对特殊地域管辖提出挑战的主要是涉网络的合同、侵权等案件。涉网络合同案件,指的是合同的签订、履行或标的物等涉及到网络的案件;涉网络侵权案件,指的是侵权行为的实施或者侵权结果的发生涉及到网络的案件。其中,“合同”主要是指民事诉讼法第24条所规定的普通合同,“侵权行为”主要是指民事诉讼法第29条所规定的侵权行为,可以包括民事实体法上的一般侵权行为与特殊侵权行为。 民事诉讼法第30、31条所规定的事故赔偿、船舶碰撞也属侵权纠纷,但一般不会与网络相关。另外,本文讨论并不专门针对民事诉讼法第26、27、28条所规定的保险合同、票据、运输合同纠纷。虽然这些案件也可能涉及到网络,但不具有普遍性。 二、特殊地域管辖受到影响的原因分析特殊地域管辖规范缘何受到影响?对此问题的回答是解决网络管辖问题的根本,也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与锲入点,但学界基本上只是简单地以网络的虚拟性、全球性、不确定性等作为理由, 例如以下学者的观点:刘颖,李静:互联网环境下的国际民事管辖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1期,第92页;焦彦,董晓龙:网络侵权案件地域管辖确定问题研究,载科技与法律,2006年第1期;陈运生,王俊波:网络民事案件的司法管辖基础探析,载桂海论丛2002年第2期,第90页;齐恩平:电子合同争议的司法管辖权研究,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7期,第60页;陈钧:网络侵权案件的管辖确定,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6期,第10页。过于模糊,甚至只是以表象作为理由,却不深加分析。我们认为,空间定位规则 空间定位规则指的是确定空间中特定事物的具体地理位置的标准。详参下文。是特殊地域管辖规范的适用基础,网络中的空间定位规则迥异于现实空间,因而导致既定规范在面对网络空间时失灵,需要根据网络空间的特点作出调整。(一)空间定位规则是特殊地域管辖规范的适用基础个案特殊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是一个逻辑上的三段论推理:首先确定大前提,寻找适用于案件的管辖规范;其次确定小前提,寻找管辖规范中的法律事实发生地(或标的物所在地、当事人住所地)在现实空间中的地理位置;最后得出结论,该地理位置所处区域内的法院拥有地域管辖权。在这个三论段推理过程中存在一个隐含条件:本案特定法律事实发生地肯定会对应特定的空间地理位置,而这个位置也肯定会处在某个法院的辖区之内,即特定法律事实发生地与特定法院的辖区之间定然会存在空间地理上的直接关联。也就是说,空间定位规则是地域管辖规范的适用基础,因为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的空间地理位置以及彼此间的关联,均是借助空间定位规则体系来确定的。如果空间定位规则发生变化,那么法律事实发生地与特定法院辖区的关联便会产生变化,案件的审判属籍便会发生变动。以例说明:涉案合同标的物交付于甲市乙县丙镇某仓库,在确定基层法院进行级别管辖的情况下,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过程是:首先,地域管辖规范为合同履行地法院得为合同案件管辖法院;其次,案件中的合同履行地为丙镇;最后,丙镇所在的乙县的基层法院拥有管辖权。在这个过程中,凭借地名、行政区划等相对简单的空间定位规则确定了仓库、丙镇、乙县的地理位置,以及相互间在空间地理上的关联,即合同履行地为丙镇,而丙镇处于乙县基层法院的辖区内,案件由乙县基层法院管辖。若空间定位规则发生变化,如丙镇在行政区划上被划归丁县,便会导致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发生变化,案件的审判属籍便为丁县,不再是乙县。所以可以认为,空间定位规则是特殊地域管辖的基础,特殊地域管辖规范的适用是以法律事实发生地等连接点与法院辖区在空间定位上存在直接的、唯一的关联作为条件的。如果空间定位规则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动,规范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二)空间定位规则的变化是特殊地域管辖受到冲击的直接缘由迥异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的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的出现,切断了案件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直接关联,因而导致原有的管辖规范在涉网络案件中失灵,这便是特殊地域管辖受到挑战的直接缘由。1现实空间定位规则现实空间定位规则是指适用于现实地理空间,用以确定人、物体、事件等的地理位置的标准,例如省、市、区、县等行政区划,街区、门牌号,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 现实空间定位是一个庞杂的、稳定的体系,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的根本,物理规则精确,其中地名便是最为常见的空间定位规则,我国有中国地名委员会以及各省、市、自治区地名委员会,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地名标准化、建立地名档案等。不同的定位规则组合形成复杂的定位体系,用于确定现实空间位置。日常生产、生活与法律对现实空间定位的要求是不同的,前者有时需要十分精确地确定物体、事件等的位置,例如借助GPS确定船舶所处经纬度;后者的要求往往相当模糊,如只须确定标的物交付地、侵权行为发生地所处行政区划即可。在地域管辖中,主要是借助于行政区划、地名体系等空间定位规则来确定法律事实发生地等管辖连接点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2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网络空间定位规则是指以TCP/IP协议簇为核心的应用于网络空间的定位标准,其迥异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TCP/IP协议簇是Internet的基础,其按照一定标准,规定了计算机在网络中表明自己身份的IP地址,并使不同计算机可以相互通讯。由于IP地址纯由数字组成,较难记忆,因而出现了易于记忆的URL系统(UniformResource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器),由此出现了域名体系。URL是一种专门为标识Internet资源位置而创设的编址方式,可以包括Internet资源类型(scheme,如http:/、ftp:/)、服务器地址(host)、端口(port,如8080)、路径(path,指明文件位置)。URL地址排列规则为:“scheme:/host:port/path”,使用URL可以确定具体文件在网络中的位置。在计算机网络浏览器中键入URL编址,通过域名解析,便可指向特定IP地址的计算机系统,在其上寻找相应的文件。例如“/news/200601111101080.htm”便是一个典型的URL编址,其可被解析、指向特定的IP地址,在Internet中找到一份烟台大学关于发放教材的通知的文件。计算机的IP地址正如某地点在现实空间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唯一性, 计算机的IP地址通常具有唯一性,只不过有时出于技术上的考虑,也会出现一台计算机对应数个IP地址的情形。只是它们的编址规则以及定位方法是不同的,在现实空间中主要按照经纬度、地名、行政区划等进行编址、定位,在网络空间中主要按照TCP/IP协议簇进行编址、定位。瀚若烟海的网络空间由海量的局域网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文件数量浩瀚,正是经由网络空间定位规则,每一台计算机、每一份文件的位置才得以确定。3空间定位规则的变化产生规范映射调整的必要现实空间定位规则与网络空间定位规则具有相同目的,那就是都试图确定一定的空间秩序,只是适用的空间不同而导致这两种并行的定位规则存在根本性差异,并且按照这两种规则所确定的空间位置彼此间也不存在物理对应关系:现实空间定位规则可以确定现实空间位置,但无法适用于网络空间;网络空间定位规则可以确定网络空间中的位置,但无法将之与特定的现实空间位置相对应。法律事实发生地是特殊地域管辖中最重要的管辖连接点,由于在现行法上其为现实空间位置,而非网络空间位置,因此如果法律事实发生于网络空间,那么根本就不存在现行法意义上的法律事实发生地。规范原本借助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来确定法律事实发生地等连接点与法院辖区间的空间关联,进而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但网络空间的出现以及空间定位规则的变化割裂了原本运转良好的空间关联关系,使现行法上的管辖权分配标准失灵。在网络空间出现之前,空间定位规则就是现实空间定位规则,在法律上也没有必要探讨空间定位规则,因为那是不言自明的隐含基础,并已深植于社会。但是平行于现实空间的网络空间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个基础,其发展出的网络空间定位规则具有质的变化,规范必须作出映射调整,以重新建立法律事实发生地等连接点与法院辖区的管辖关联,否则无法解决涉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三、涉网络案件特殊地域管辖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不同类型的涉网络案件有不同的特殊地域管辖连接点,每一连接点在案件中的适用均存在踌躇之处,学界对此方面的分析较多。纷繁的表象使问题看起来很复杂,但仍可将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应当以何种规范模式来解决问题?此中需要回答:既定规范可否继续适用,是否需要为应对涉网络案件而增设或剔除管辖连接点。其次,案件法律事实发生于网络空间,如何将之指向现实空间中的法院辖区?即如何确定法律事实发生地。涉网络案件中的管辖疑难基本上都是这两个问题在个案中的具体表现。(一)规范模式问题目前大致有三种涉网络案件管辖规范模式:保守型、革命型与改良型。保守型模式认为既定规范完全可以解决涉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继续沿用既定规范即可;革命型模式则认为需要根据网络无疆域的特点,建立全新的管辖制度;改良型模式则倾向于在既定规范体系之内对规范进行一定程度的变革。1采取改良型模式过于保守与过于激进的方法往往于事无补,保守型模式未意识到现行规范在某些场合下已不足以解决新问题,却仍然固步自封。革命型模式势必耗费极高的法律成本,导致规范过度繁复,并难与原有规范相融。以改良型模式来解决涉网络问题较为适宜。网络空间具有“技术社会”的双重结构特性,技术性与社会性交互作用。可以说,保守型模式过度重视社会性,忽略了技术性;革命型模式却过度重视技术性,忽略了社会性。从技术上来看,革命型模式主张根据网络空间的特点来建立新的管辖制度具有合理之处,不过除非重新建立一整套对应网络空间的法院体系,否则这种观点无从实现。但现在看来,那只是一种天马行空的幻想而已。虽然管辖规范因空间定位规则的变化而作出变动是顺理成章的,但若过度考虑网络空间属性而不顾及传统规范与习惯作法,并不可行。我们认为比较妥当的方法是在传统规范的基础上,结合网络空间与涉网络案件的特点,对既定规范进行改良,即采取改良型模式。改良型模式的合理性基础主要在于,在社会性上网络空间依存于现实空间,并且两种空间的社会性本质是一致的。这表现在,人们在网络虚拟环境和条件下形成的“经验的东西”,都将通过现实社会来检验,8发生在网络空间中的纠纷仍要回到现实社会,由现实空间中的法院来“检验”(审理),这些纠纷与现实空间的纠纷并无质上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应在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生活、交易、纠纷等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参酌技术性,对传统规范进行改良。即社会性为体,技术性为用。采取改良型模式,并不反对修正或创设规范,但那也应建立在传统理论、既定规范与现实习惯的基础之上。各国对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便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法律改良的精神。美国法院倾向于认为,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分析重点应放在当事人间的关系上,而不是局限于这种关系的产生方式上。9虽然考虑案件的技术特性,但仍以主体为核心,管辖权的分配应在传统规范的基础上,落实到现行法院体系,在传统规则的基础上发展新规则。加拿大法院的“真实、实质联系”原则、澳大利亚法院的“不方便法院”原则,以及欧盟电子商务指令、民商事案件管辖权和判决执行的规则中的相关规定,重视的是涉网络案件的社会性,而非技术性,主要是通过法律改良的方法,重新确立涉网络案件与法院辖区的管辖关联。2规范解释是主要的改良方法基于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在社会性上的同质,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首先应当尝试的是规范解释,其次才是规范的修正或创设。结合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两种定位规则,在对既定规范进行符合涉网络案件特点的解释之后,扩展适用至网络空间,可以低成本地解决大部分问题,并且还能保障规范的简洁与体系的和谐。一般看来,虽在技术性上有别,但也很难仅仅只是因为案件具有涉网络性质而从中抽离出不同于传统案件的新的管辖连接点,并且也没有必要将传统案件的管辖连接点从涉网络案件中剥离出去。现行合同、侵权案件的管辖规范在经过解释之后,仍然可以适用于涉网络合同、侵权案件,原有的管辖连接点仍可适用。此外,一些涉网络案件的技术性特点决定了规范解释的方法难以完全解决问题,例如侵权行为地实难确定,在这种情况下便需要对规范进行修正或创设。网络的确成为一种形成法律关系的新方式,令很多规范无法直接适用,但是网络并未在质上形成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新型社会关系,当事人间的法律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涉网络案件与传统案件具有相同的管辖基础。因此,法律完全可以采取改良型模式,在涉网络案件的社会性的基础上,斟酌其之技术性,主要通过规范解释的方法,在既定规范体系之内解决管辖问题。(二)法律事实发生地的确定问题依现行规范,合同案件的管辖连接点为合同履行地、被告住所地,在协议管辖场合,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亦可成为连接点;侵权案件的管辖连接点为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以及被告住所地。因此,合同、侵权案件的管辖连接点可归为三类:当事人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法律事实发生地。其中,当事人住所地与有形标的物所在地只会存在于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无关,不需探讨。需要探讨的是可存在于两种空间的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无形标的物所在地,其中关键在于对法律事实发生地的确定,因为法律事实发生地是数量最多的管辖连接点,在各类涉网络案件中的运用也比较复杂。由于这些连接点在现行法上为现实空间地点,而非网络空间地点,以至于在具体运用于涉网络案件时会引发诸多疑难问题。具体而言:在涉网络合同中,当事人借助网络信息系统订立合同,合意形成于网络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根本就不存在现实空间中的“合同签订地”。若合同债务履行于网络空间,履行数据可能会随机经过若干网络服务器,甚至可能在国外的服务器上最终完成合同的履行,那么如何确定“合同履行地”?另外,网络游戏装备、数据等无形标的物存在于网络空间,那么“标的物所在地”又如何确定?在涉网络侵权案件中,侵权行为实施于网络空间,实际上可能并不存在现实空间中的“侵权行为实施地”。又如“侵权结果发生地”,由于侵权结果的网络空间发生地只能算是一种可能,是一种可访问侵权页面的IP范围,由此使得侵权结果在现实空间中的发生地往往成为一种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发生地,其数量极大。如何限制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数量在各国法上颇费周折。由于不大可能建立一套对应网络空间的法院体系,而能够将案件指向现实空间中的法院辖区的只能是现实空间地点,因此管辖连接点不能是网络空间地点,只能是现实空间地点。那么在涉网络案件中,就必须为发生于网络空间的法律事实在现实空间中找到发生地,以便能够使连接点发挥指向作用。虽然这种解决方案在逻辑上似乎存在矛盾,但要以合乎目前技术与法律现状的方法,解决涉网络案件的管辖问题,这是唯一途径。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如果说信息在网络空间中的位置与现实空间存在关联的话,那便是信息肯定存在于某个网络服务器(或计算机终端)上,而网络服务器又是存在于现实空间的。各国对于法律事实发生地的确定也往往是以服务器在现实空间中的位置作为基础的,即以存储、处理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所在的位置作为相关法律事实在现实空间中的发生地。因此,在重新建立涉网络案件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关联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借助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确定法律事实的网络空间发生地,据此寻找相应的网络服务器,然后根据网络服务器的位置来确定法律事实的现实空间发生地,借助现实空间定位规则将之与法院辖区相关联。在两种空间定位规则结合适用的过程中,我们认为,囿于现时的技术与法律条件,在必要情况下应当适度限制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的适用,否则将会导致管辖法院的确定过度繁复。以合同履行地为例,如果将履行信息在网络中所经过的任何服务器所对应的现实空间位置都作为合同履行地,实际上会起到相反作用:不仅当事人无法预见,而且由于空间位置太多,反而不能确定符合实体法与程序法价值的合同履行地;如果以履行信息到达的终点服务器所对应的现实空间位置作为履行地也不恰当,例如两个威海人间的合同,最终在位于伦敦的服务器上完成履行,难道合同履行地定为伦敦?所以,如果完全依照网络空间定位规则进行定位,结果可能是找不到适当的、相对稳定的法律事实发生地。在这种情况下,妥善的方法便是删繁就简,除非存在必要,否则便忽略信息在网络上难以确定的传输、储存等位置。考虑到方便法院、当事人等因素,如果有时法律事实在网络空间中的发生地数量太多或者极难确定,甚至可以完全舍弃法律事实在网络空间中的发生地,直接以与案件具有某种联系的现实空间地点作为法律事实发生地,(例如合同法对电子合同成立地的规定)以避免管辖法院的确定过程过度复杂。四、涉网络案件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由上文分析可见,确定涉网络案件管辖法院的关键在于:首先,在特定类型的涉网络案件中,以何为管辖连接点;其次,如何确定管辖连接点在现实空间中的位置。对此,涉网络合同案件与涉网络侵权案件并不相同,网络空间定位规则在这两种案件中的适用也不相同。(一)涉网络合同案件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我们认为,合同案件管辖规范不需要针对涉网络合同案件而作出修正,只需对既定的管辖连接点进行重新解释,即可适用于涉网络合同案件。因为涉网络合同案件的社会性以及管辖基础与传统合同案件没有太大区别,很难找得出增设或剔除管辖连接点的有力理由,各国也基本没有因为涉网络合同案件而增设原告住所地或者其他连接点的立法例。 欧盟对于消费者跨国电子合同的管辖采取有利于作为原告的消费者的规则,原告所在地国法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拥有管辖权,但这也受到了相当程度的限制。对此可参看:Frederic Debussere .International Jurisdiction over E-Consumer Contracts in the European Union. Autumn 200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如果法律基于对消费者等特殊群体的保护而对涉网络案件的管辖作出特别规定,那便适用特别规定。遵循现行规范,对法律事实发生地加以妥善解释,一般不会造成不方便法院、当事人或者不公平的结果。在现行法(包括合同特殊地域管辖与协议管辖)上的被告住所地、原告住所地、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五项连接点中,原、被告住所地与有形标的物所在地只会存在于现实空间,不需解释。需要解释的是,当合同签订于或履行于网络空间时,合同签订地、合同履行地、无形标的物的所在地如何确定,一旦确定了管辖连接点的现实空间位置,便可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1合同签订地的确定对于签订地(即实体法所规定的合同成立地)的确定问题,合同法与电子签名法上的电子合同规则与数据电文规则可供参照。实体法在处理信息在网络上的到达时间与到达地点的问题时,遭遇了与程序法相同的困境。合同法与电子签名法的处理方法是:在到达时间上,适应信息的网络特性,规定信息的到达时间为网络信息系统自动记载的信息进入时间。但在数据电文到达地与合同成立地上,实体法删繁就简,忽略信息的网络特性,不以信息进入的信息系统IP地址或IP地址所对应的现实空间位置为到达地,直接以收件人的主营业地或经常居住地作为数据电文的到达地或合同成立地, 参见合同法第16条第2款、第34条第2款,电子签名法第11条、第12条。同时又允许当事人对合同成立地作出特别约定。这种规定限制了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的适用,完全舍弃了法律事实在网络空间中的发生地。反之如果过度考虑网络因素,基本上就找不到令人满意的法律事实发生地,规范也会十分繁琐。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电子商业示范法以及各国电子商务实体法 例如新加坡电子交易法第15条、韩国电子商务基本法第9条、美国统一电子交易法第15条的规定。基本都作这种规定。实体法关于合同成立地的规定是程序上确定合同签订地的基础,因此在程序法上,涉网络合同的签订地可基于实体规范得以确定,不必另定规范。2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如前文所述,将履行信息在网络中所经过的任何服务器所对应的现实空间位置都作为合同履行地,或者将履行信息的终点网络服务器所对应的现实空间位置作为合同履行地,均不恰当,因此不宜根据合同履行的网络特性来确定履行地。我们仍然可以参照实体法的规定来确定程序法上的合同履行地的位置。合同法对合同履行地的确定方法是:首先依当事人的意思合致加以确定;其次允许当事人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依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第62条规定 合同法第62条第1款第3项规定:“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加以确定。合同法的这种规定主要是考虑到了当事人的意思以及履行负担与履行利益等因素,但合同法没有规定电子合同履行地的确定规则。我们认为,合同法与电子签名法中对数据电文到达地的规定可以类推适用于对涉网络合同履行地的确定,同时,参考合同法对合同履行地的规定,涉网络合同履行地的确定规则可为:双方可事先约定合同履行地,并允许协议补充;在不能达成协议时,依合同有关条款或交易习惯确定。仍不能确定履行地的,以数据的发件人或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作为合同履行地;无主营业地的,以经常居住地为合同履行地。究竟以发件人还是收件人的所在地作为合同履行地,在1999年海牙国际私法会议上,各国争论很大。我们可以参考合同法第62条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精神来确定,以维持内国规范的稳定性:应参考合同法第62条来确定:电子支付的履行地为接受方所在地;交付不动产的,不动产所在地为履行地;其他给付的,以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为履行地。这种方法方便当事人与法院,距离证据较近,虽然不考虑合同履行的网络特性,但对于解决问题不会造成妨碍。3无形标的物所在地的确定如果合同的无形标的物存在于网络空间,双方协议由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案件,然而标的物是无形的、存在于网络空间的,那如何确定标的物所在地?相较于有形物在现实空间中具有唯一的所在地,无形物的位置则难以确定。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以当事人住所地作为标的物所在地并不恰当,而应当通过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确定存储标的物的网络服务器,以该服务器所在的现实空间地点作为标的物所在地。如果该服务器不在中国境内,由于案件应由中国法院管辖,(本文探讨的所有案件均非涉外案件,应由中国法院审理)协议选择的管辖法院应与案件存在实际联系,因此应认定管辖协议无效,不能由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而应按照特殊地域管辖,由合同履行地、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二)涉网络侵权案件地域管辖法院的确定1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仍应作为管辖连接点侵权行为地与被告住所地仍应作为管辖连接点,因为涉网络侵权案件的技术性特点并未推翻此两者继续作为管辖连接点的基础,各国立法例也大多如此。学界有不少观点认为被告住所地不宜再作为管辖连接点,因为侵权行为人在网络上大多不使用真实的姓名、住址,被告住所地无法确定。10我们不赞同这种观点。首先,被告住所地作为管辖连接点主要是基于衡平理念,与被告住所地是否容易确定或者案件是否具有涉网络因素没有关系。其次,侵权行为人使用虚假资料,但原告只有确定了侵权行为人的身份,才能以其为被告提起诉讼,只要能确定被告,便可查询、确定被告住所地。若原告不能确定侵权行为人的真实身份,诉讼便不能启动,讨论被告住所地也没有意义。因此,侵权行为人使用虚假资料与被告住所地应否作为管辖连接点没有因果关系,即便被告住所地的确定较为困难,也不妨碍它作为管辖连接点,由原告自行选择在何地起诉。还有学者提出增设原告住所地作为连接点,11我们也不赞同这种观点。虽然原告住所地标准稳定且易确定,但是首先,原告住所地作为连接点有悖于攻守衡平的诉讼理念。其次,若增设原告住所地,则被告住所地会被弃用,因为原告住所地对原告更为有利,原告没有理由舍近求远。再者,侵权结果发生地可以包含原告住所地,因为涉网络侵权行为基本上都会在原告住所地引发损害,原告可以侵权结果发生地的名义在其住所地起诉。因此,没有必要增设原告住所地作为管辖连接点。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与侵权结果发生地。这两种法律事实发生地的确定,不能避开网络空间定位规则的适用,否则若直接以某些现实空间地点作为发生地,将过度减少法律事实发生地的数量,对原告不公。虽然这会使规范变得复杂,但却是规范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我们认为,侵权行为地的确定,首先应进行网络空间定位,确定直接实施侵权行为或发生侵权结果的网络服务器或计算机终端的IP地址;再进行现实空间定位,确定该网络地址所对应的现实空间地点,经由规范解释,该地点便可认定为侵权行为实施地或侵权结果发生地。相形之下,侵权行为实施地的数量不多且较易确定, 本文讨论的是非涉外的涉网络案件,通常情况下,只要在中国境内通过网络实施侵权行为,即便借助国外的网络服务器,也需要经由中国境内的服务器进行操作,因此在我国法域内肯定能够找到侵权行为实施地。一般为具体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的所在地,不宜将侵权行为人无意识经过的网络服务器的所在地作为侵权行为实施地。相形之下,侵权结果发生地较难确定,因为任何存在网络连接的地方都有可能成为侵权结果发生地,数量太多。各国均把如何合理限制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数量作为规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否则原告择地滥诉的自由性实在太大,管辖法院的确定根本就没有可预见性,这显然与管辖制度宗旨相悖。2侵权结果发生地的确定最高人民法院在几个司法解释中尝试通过限制原告对法院的选择次序的方法,来避免原告择地滥诉。其中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的规定较为详细,“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网络服务器、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对难以确定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的,原告发现侵权内容的计算机终端等设备所在地可以视为侵权行为地。”该规定为了限制平行管辖法院的数量,限定只有在被告住所地与侵权行为实施地难以确定时,原告才可以向侵权结果发生地法院起诉。我们认为,该规定尽量避免借助于侵权结果发生地来确定管辖,以减少平行管辖的情形,却对原告诉讼权利进行了不当限制,治标不治本。并且按照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在这种情形下,原告欲在一次侵权诉讼中将二者列为共同被告,可能只能在侵权结果发生地起诉。如此一来,侵权结果发生地的适用将不可避免,最高院的解释简单地以发现侵权内容的(任意)终端设备所在地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将出现大量的平行管辖法院。目前学界介绍较多的是美国法院在限制侵权行为地方面的作法。美国法院奉行最低限度联系与可预见性等传统原则,发展出滑动标准,将网站区分为积极型、消极型与互动型网站,参考效果规则 有关于美国的效果规则,可参见孙尚鸿博士效果规则在美国网络案件管辖权领域的适用(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1期)中的论述。,确定管辖法院。这种方法过于复杂,并且网站类型繁多,事实上难以量化区分。美国的法律传统、管辖制度与我国差异很大,这种方法不适于我国。基于我国的法律传统与习惯,管辖规则应当相对简约,而不能如美国般复杂。我们认为,限制涉网络侵权案件中的侵权结果发生地的方法可为:在方便当事人与法院的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实际发生损害”标准,以避免原告只是简单地以能够访问侵权页面的计算机终端的所在地作为侵权结果发生地。理由在于,侵权结果发生地应当是发生了损害结果的地点,如果在某地实际上不会发生损害,或者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损害,那便很难认定原告在该地已经遭受损害,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