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1页
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2页
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3页
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4页
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怀柔区雁栖镇人民政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8年07月,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受怀柔区雁栖镇人民政府委托,在怀柔新城规划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落实怀柔区雁栖镇镇域规划对该区域旅游配套设施用地的要求,进行了怀柔区雁栖镇黑坨山旅游度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初稿完成后,先后于2007年12月28日和2008年2月27日两次给区领导及相关各政府部门领导进行方案汇报。就相关各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落实和沟通,进一步完善了规划方案。,汇报结构,规划背景,规划研究,规划方案,规划依据,规划原则,规划年限,研究及规划范围,区位交通分析,资源现状分析,机遇与挑战,土地适宜性分析,规划功能布局,限制性要素及发展机会分析,土地使用规划,道路系统规划,开发强度控制,建筑高度控制,景观系统规划,市政工程规划,村民安置规划,环境卫生及环境保护规划,综合防灾规划,规划背景,项目概况,区位概况黑坨山旅游度假区位于怀柔中部山区,雁栖镇西栅子村境内,离怀柔新城约40公里处,距北京约86公里。周边情况该项目属于沟谷型旅游资源该项目西、南有长城,北有黑坨山。社会经济概况规划范围涵盖西栅子行政村范围内7个自然村落,农村居民共有165户、390人,适龄劳动力约200人。西栅子村社会经济产业以第一产业为主(农业、种植业),近年来民俗旅游成为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慕田峪,雁栖湖,上位规划要求,怀柔新城规划鼓励村庄人口由山区向平原搬迁。发挥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业,建设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雁栖镇镇域规划景区定位为残长城景区,规划保留残长城古朴和沧桑的现貌,在保护方式和旅游方式上需进行进一步研究。旧水坑村和西栅子村安排两处旅游配套设施用地(15公顷)在对山区旅游配套设施用地进行具体安排时,应进行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采取避让和治理相结合的预防措施,确保建设用地的安全。雁栖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风景旅游用地区内,规划范围内以耕地为主,无基本农田。怀柔村庄体系规划西栅子村属于部分迁建型村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研究范围与规划范围,研究范围研究范围:西栅子村村域1525.51公顷。研究自然地质环境、土地利用条件,探讨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地编制规划。规划范围规划范围126.22公顷。,研究范围,规划范围,规划依据、期限及原则,规划依据城乡规划法怀柔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怀柔区雁栖镇镇域规划(2003年-2010年)怀柔区村庄体系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管理规定(1987年)关于划定长城临时保护区的通知(2003年)国家、北京市、怀柔区相关法规、政策、文件等。规划期限2008年-2010年规划原则整体性原则开发与保护相协调原则精品性原则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相协调原则新农村建设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分析研究,区域道路交通,现状对外交通主要通过镇级公路(西栅子至八道河)与范崎路相连,镇级公路路面为柏油路面,车行道宽度6米。范崎路是区级主要道路,南部与怀丰公路相接,北部在琉璃庙镇域内与七环路相接。从北京市中心可经京承高速或京密路接入京丰公路,远期可经规划的、慕莲路进入范崎路,到达度假区。,46公里,40公里,土地利用现状,西栅子村域绝大部分为山坡地,森林覆盖率80%以上。规划划范围126.22公顷,现状建设用地由对外联系公路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农村道路用地组成,共19.96公顷,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16.45公顷。西栅子村属于沟谷型村庄,沟谷窄且狭长,谷底宽度一般为200300米,可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沟谷的底部,无基本农田。,规划范围现状土地利用,人文景观现状,残长城景观该段长城地处偏远,保存状态基本良好,属于未开放的长城段由于自然风化、雨水冲刷和野生动物筑穴居等原因,部分长城段落已出现多处塌陷,土质松动。近年来自发性游客擅自攀爬增多,加快了长城的毁损和破坏,亟待加强管理和保护措施村落景观村庄则沿沟谷带状分布,居民点较小,布局分散。西栅子村现由南沟村、南吉利、前栅子、降福窑、后栅子、旧水坑和对石村7个自然村组成。村落依山就势,具有传统民居特色,个别村庄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基础设施现状,道路交通现状道路分为镇级公路和农村道路镇级公路为沥青路面,道路断面宽约为7米农村道路为水泥路面和沙石路面,道路宽度约为4.5米。市政基础设施电力、电信设施能满足现有村庄生产、生活的要求。有35KV高压过境生活饮水以山泉水为主,机井为辅无污水处理设施人工雨水排放沟渠无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村民取暖、炊事以为薪柴为主规划范围地下水源丰富,水质优良。,限建要素,研究范围长城保护区非建设区长城两侧500米范围内限制建设区长城两侧500米3000米范围内环境保护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功能区自然和地质灾害陡坡、崩塌、泥石流规划范围长城保护区限制建设区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功能区,限建要素综合图,区域发展机遇分析,区域旅游产品提升发展的趋势旅游资源亟待深度开发和利用旅游服务设施需要提高档次旅游产品向精品化发展自然生态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历史人文景观资源保护、传承与利用城乡和谐发展探索山区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的新模式,规划定位,保护性开发,控制开发规模、强度和开发形式,实现文化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建设国际顶级的、具有中国北方传统建筑风格,集目的地度假、会议和酒店等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区。整合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用地布局,建设用地布局原则,安全性原则避开自然地质灾害易发区域整合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尽量利用现有建设用地,合理控制用地规模,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分散布局和相对集中相结合保护原则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庄聚落的生产、生活形态。美学原则继承“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布局体现北方地域民居聚落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景观特色,建设用地适宜性,避开自然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保证建设用地的安全性。,坡度25%,坡向非北向,建设用地布局,土地整合与集约利用现状村庄居民点用地16.54公顷整合后村庄居民点用地5.12公顷,剩余村庄居民点用地11.42公顷,整合为旅游配套设施用地,规划旅游配套设施用地15公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村庄聚落的生产、生活形态。满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用地要求继承“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建筑风水布局体现北方地域民居聚落与传统建筑形式的景观特色,现状村庄,保留村庄,规划村庄,整合村庄用地,规划旅游设施用地,建设用地功能布局,村民居民点旅游配套设施,旅游配套,农村居住,旅游配套,旅游配套,旅游配套,规划方案,规划土地使用及规模,建设规模控制规划总建设用地共24.44公顷,其中城市建设用地19.17公顷,村镇建设用地5.27公顷。旅游设施用地14.38公顷市政实施用地0.57公顷公路用地2.32公顷道路用地1.80公顷非建设用地102.05公顷人口总容量旅游配套设施:接待旅游度假人数500人,员工600人村庄居民点:本地地居民容量人口390人,建筑高度及风格控制,建筑高度居民点9米控制旅游配套设施3.39米控制区建筑形式与色彩建筑物形式、体量、色调都必须与山区生态环境和残长城景观相协调对现有村落进行有效利用,保留传统村落风貌,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利用现状农村道路作为规划区内主要道路主要道路与居民点道路连接停车规划旅游配套停车140个车位农村居民点停车每户一个停车位,配套20个公共停车位,绿地及景观规划,绿地旅游配套设施结合生态林地、耕地形成完整的人文、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绿地生态,游憩与观赏功能新村规划范围内,通过冲沟整治,规划一处游憩绿地。新村内规划一处公共绿地,安排健身活动设施。长城保护针对规划研究范围内长城的现状,综合考虑到规划区域内的生态容量和交通容量,建议对该长城段进行遗址现状保护。,公共服务及市政设施布局规划,村庄公共设施按一般村标准设置。设置村委会、文化站、医疗站和老年活动站等垃圾收集新村垃圾收集采取“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旅游配套设施垃圾统一收集,送至垃圾处理厂处理,村民安置规划,村庄建设用地整合保留村庄(原址):南沟村、降福窑(1.5公顷)新建村庄:3.62公顷新村建设依山就势,因地制宜,传统民居形式布局公共服务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村民就业安置部分村民安置在度假区就业,综合防灾规划,规划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利用地块内停车场、绿地及外围安全空地作为避难点,环境保护规划,废气、污水的排放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符合北京市相关的环境保护的要求。规划建设区范围内,尽可能利用透水铺装,以增加入渗,减少地面径流在非建设区,结合流域的综合生态治理,加强生态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景区范围内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规划范围内全面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控制指标,旅游设施用地14.38公顷村民居民点用地控制在5.12公顷。建筑总面积12万平方米,其中旅游配套设施建筑9万农村居民点建筑面积约3万,基础设施规划,电力工程规划规划区内酒店及会议设施,按一、二级负荷等级设计;村庄住户按三级负荷等级设计。规划区总负荷5900KW,其中新村负荷660KW,旅游配套设施负荷5240KW。规划35/10KV变电站一座,容量7300KW。规划区内10KV采用电力电缆沟敷设方式。电信工程规划规划区内设电话交接间一座,设通信光缆至规划区内。有线电视由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引入,区内设置设光端机站,预留卫星接收机房。规划有线电视光缆线路、数字通信线路、电话通信线路同管道敷设。酒店建筑按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甲级要求设置,基础设施规划,给水规划以井群变频供水的方式供水,东、西区各建一处给水处理厂:东区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