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ppt_第1页
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ppt_第2页
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ppt_第3页
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ppt_第4页
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治疗习惯性便秘,一、前言1、疾病概况便秘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排出困难,便质干燥坚硬,秘结不通,艰涩不畅,排便次数减少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病证。便秘是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独立发病,亦可发生在各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发病率较高,且目前患者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老年人发病率更高,已成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的一种病证。,流行病调查证实,便秘与性别、年龄、饮食、职业、遗传、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地理分布、居住区域,以及种族、性格等多种因素有关。祖国医学认为便秘的病位主要在大肠,其病机关键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根据邪气有余和正气不足的侧重不同分为实秘和虚秘两类,而习惯性便秘主要是以虚秘为主。,目前对便秘的治疗主要包括西医和中医两大类方法。西医主要是通过口服药物来进行治疗,副作用大且易伤正气,多用于急性便秘的救治。中医药治疗便秘包括内服药物、针灸、按摩、外治等多种方法,已成为治疗便秘的主要措施。,2、疗法简介针刺天枢加耳穴贴压法是利用祖国医学腑病多与募穴(阴部)联系,天枢穴乃大肠经募穴,能疏通大肠腑气,腑气通则大肠传导功能复常,以及耳穴贴压刺激大肠穴,经过耳穴经络的传导而使大肠传导功能复常的原理,发挥从根本上治疗习惯性便秘的作用。,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针刺天枢穴加耳穴贴压法具有方法简单易行,且疗效较好的优点。本项成果的创造性和先进性在于它开创了以单穴治疗习惯性便秘这一病证的方法,丰富了针灸治疗本病的方式。另外,单穴治疗也较繁琐难懂的辨证取穴更容易让临床医生掌握。,二、疾病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便秘(根据ICD-10分类标准:K59.001)是临床常见的复杂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目前罗马标准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公认的诊断便秘的标准。根据罗马标准,慢性便秘的定义包括:具备在过去12个月中,至少12周连续或间断出现以下2项或2项以上情况。,(1)1/4的时间有排便费力;(2)1/4的时间有粪便呈团块或硬结;(3)1/4的时间有排便不尽感;(4)1/4的时间有排便时肛门阻塞感或肛门直肠梗阻;(5)1/4的时间有排便需用手法协助;(6)每周排便3次;不存在稀便现象,也不符合肠道易激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1)排便时间延长,每次排便之间隔在72小时以上,每周排便3次。(2)便质干结,甚则如羊屎或团块,排便费力,或大便并非干结而排出困难者。,3、中医辨证标准虚秘证:排便费力,便质不一定干结,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气短,舌淡苔薄,脉细无力。主症:(1)排便次数少或便质干结或排便费力。(2)气短或神疲。次症:(1)面色淡白(2)心悸(3)头晕,舌象:舌淡苔薄,脉象:脉细无力具备主症(1)、(2)两项兼次症1项,并有相应的舌象、脉象即可确诊为便秘虚秘证。,三、适应症1、年龄在18岁以上或75岁以下。2、习惯性便秘在1个月以上并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3、未经其他方法治疗或治疗无效者。,四、禁忌症1、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3、经检查证实由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克隆病、结肠息肉、肠结核等)所致肠道狭窄引起者。4、晕针及其他不适合针刺治疗者。,五、技术操作方法1、器械准备正规医疗用品厂生产的0.2540mm弹性良好的不锈钢毫针,胶布或粘合纸,王不留籽(无王不留籽可用菜籽代替)。,2、详细操作步骤(1)针刺体位:俯卧位或侧卧位。体位选择以行针方便,病人舒适为度。选穴:天枢穴脐中旁开两寸。注意选穴的准确性。消毒:以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医者手指及患者局部皮肤,注意消毒要仔细严格。,ST25天枢类属大肠的募穴定位在腹中部,平脐中,距脐中2寸,别名长溪穴,谷门穴,长谷穴,循际穴,谷明穴,补元穴,循元穴。穴义募集气血上输大肠经。主治疾病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浊气,性温热。运行规律水湿浊气由本穴交于大肠经气血所处的天部层次。功能作用募集大肠经的气血物质。,名解(1)天枢:天星名,即天枢星,为北斗星的北斗一,其左连线为北斗二天璇星,右连线为北斗四天权星。该穴之名意指本穴气血的运行有二条路径,一是穴内气血外出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二是穴内气血循胃经运行。本穴气血物质来自二个方面,一是太乙穴、滑肉门穴二穴传来的风之余气,其二是由气冲穴与外陵穴间各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胃经上、下两部经脉的气血相交本穴后,因其气血饱满,除胃经外无其它出路,因此上走与胃经处于相近层次的大肠经,也就是向更高的天部输送,故名。,(2)长溪、长谷:长,源源不断也。溪,水流的路径也。谷,狭谷也。长溪、长谷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向外输出源源不断。本穴物质由胃经上下二部汇聚而成,其气强盛,源源不断地输往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3)谷门、谷明:谷,胃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明,可见之物也,指本穴气血强盛,外输气态物为可见之物。谷门、谷明名意指胃气由本穴源源不断地输送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4)补元:补,充补也。元,本元也。补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为人体后天之气的充补之元。人体之气分为多种,有元气、宗气、神气等等。元气为先天之气,也就是肾气,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元气为人的先天之本,它随着人的生长发育而不断消耗,但元气的消耗随人体后天之气的盛衰而改变,后天之气盛则元气消耗慢,后天之气衰则元气消耗快。同理,补充了人的后天之气也就是间接地补充了人的元气,本穴输出的强盛之气即是有补充强化人体后天之气的功用,故名为补元。,(5)循际、循元:循,循气血运行的固有道路运行也。际,际会也。元,本元也。循际、循元名意指本穴的气血强盛,循气血物质的固有通路外输大肠经。理同天枢名解。(6)大肠经募穴:因本穴气血强盛,气血物质与大肠经特性相符,向外传输是输入大肠经所在的天部层次,为大肠经气血的主要来源之处,故为大肠经募穴。,取穴位置,行针:以1.5寸毫针直剌双侧天枢穴,进针1-1.5寸,得气后留针。注意:行针忌粗暴以免弯针或断针。针感以患者可耐受为度。行针时间:每次留针30分钟,大约15分钟时行针1次。注意:行针过程有无晕针等不良反应并及时对症处置,行针后效果图,(2)耳穴贴压取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的大肠穴,以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王不留籽,对准穴位紧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嘱患者每日按压5次,对胶布过敏者改用粘合纸代之。,AB线的定位:,为定好耳甲的穴位而设定A、B、C、D点和AB、BC、BD线。A点:指从耳轮脚切迹至对耳轮下脚上缘同水平的耳轮上、中1/3交界点;D点:从耳轮脚消失处向后外作一水平线,与对耳轮耳甲缘线的交点;B点:指耳轮脚消失处至D点连线的中、后(或称中、外)1/3交点;C点:指外耳道口后半边缘上1/4与下3/4的交点;,AB线的定位:,AB线:由A点向B点作一条与对耳轮耳甲艇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可从横向划分耳甲艇的穴区;BC线:由B点向C点作一条与耳轮脚下缘弧度大体相仿的曲线,该线从横向划分耳甲腔中的穴区;BD线:是B点与D点的连线,即肝区与脾区的分界线。,位置: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前1/3处。即耳甲7区。,取穴位置图,贴压后效果图,3、治疗时间及疗程针刺1次/日,每次留针30分钟;耳穴贴压隔日换1次,两耳交替贴用,均以10日为1疗程,可连续治疗2-3疗程。4、关键技术环节(1)针刺时采用补法。(2)捻针频率为90120次/分。(3)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提插幅度不能过大。,5、注意事项注意可能出现的晕针、弯针、弯针、断针、血肿等情况。6、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1)晕针:迅速起针,患者平卧,松开衣带,注意保暖,或给予温水。重者指压人中、合谷、涌泉等穴。若人事不省、息弱脉细者可配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