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火灾考试重点参考_第1页
消防火灾考试重点参考_第2页
消防火灾考试重点参考_第3页
消防火灾考试重点参考_第4页
消防火灾考试重点参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绪论1. 火灾: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造成的灾害。发生的必要条件为在:可燃物、热源和氧化剂。2. 地上火灾包括地上建筑火灾和森林火灾。地上建筑火灾分为民用建筑火灾、工业建筑火灾。3. 火灾的分类(按燃烧对象分): A类:固体可燃物火灾 B类: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C类:气体可燃物火灾 D类:可燃金属火灾 E类: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 F类: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如动植物油脂)火灾4. 火灾的分类(根据火灾损失严重程度分)火灾等级死亡人数(人)重伤人数(人)直接财产损失(亿)特别重大火灾301001重大火灾10500.5较大火灾3100.1一般火灾3100.1第2章 火灾发生1. 气体可燃物的着火方式有两种:自燃着火和强迫着火(点燃)。2. 自燃:把一定体积的可燃混合气体预热到某一温度,在该温度下,气体可燃物发生缓慢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放出热量,导致气体温度增加,从而使反应速度加速,产生更多的热量,最终使反应速度急剧增大直至着火,这种过程称为自燃。3. 强迫着火:指在可燃混合气体内的一部分用点火源点着相邻一层混合气,然后燃烧波自动传播到混合气的其余部分。点火源可以是火焰、高温物体、电火花等。4. 着火反应的两个特征:(1)具有一定的着火温度Ti。当反应系统达到该温度时,反应速率急剧增大,气体压力急升,并伴有放热、发光等着火现象。(2)在着火温度达到之前有一个感应期,即着火延迟时间。在着火延迟时间内,反应速率极慢,可燃混合气体浓度变化很小。6.强迫着火和自燃着火的异同点: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化学反应急速加剧的结果强迫着火仅在混合气体的局部附近进行,自然是在整个可燃混合气体中进行自然需要全部可燃气体达到一定的坏境温度,强迫着火全部混合气体处于较冷状态。强迫着火过程包括可燃混合气中形成的局部火焰,以及火焰在混合气中的传播两个阶段,比自然着火复杂7. 液体可燃物的着火:可燃性液体 蒸发 可燃性气体 空气混合 预混可燃气 热能着火燃烧8. 油罐的沸溢:在热波向液体深层运动时,由于液波温度远高于水的沸点,因而热波会使油品中的乳化水气化,大量的蒸汽就要穿过油层向液面上浮,在上浮过程中形成油包水的气泡。从而使得液面体积膨胀,向外溢出,同时部分未形成泡沫的油品也被下面的蒸汽膨胀力抛出罐外,使得液面猛烈沸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沸溢。9. 油罐的喷溅:随着燃烧的进行,热波的温度逐渐升高,热波向下传递的距离也加大,当热波达到水垫层时,水垫的水大量蒸发,蒸气的体积迅速膨胀,以致把水垫上面的液体层抛向空中,向罐外喷射,这种现象叫做喷溅。固体 融化蒸发和分解 氧化分解 着火 燃烧10. 垂直木纹方向较顺木纹方向容易着火,这是因为:顺木材纹方向透气性好、导热系数大;垂直木纹方向透气性差,导热系数小,一旦受热则不易散掉,容易形成局部高温,对热解、气化反而有利,所以。11. 高分子材料燃烧分三个区:凝聚相热分解区、气体分解产物预热区、火焰气相反应区。12. 阴燃:是一种在气固界面处的燃烧反应,是一种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反应。13. 阴燃发生的条件:(1)可燃物在受热分解后必须能产生具有一定刚性结构的多孔碳;(2)发生阴燃需要一个适当的供热源。第3章 火灾蔓延一、气体可燃物中火灾的蔓延1. 火焰传播速度:火焰相对于未燃气体的运动速度。2. 火焰传播分缓燃和爆轰:缓燃,即火焰正常传播,靠燃烧反应区向未燃混合气体传热来传播火焰,每秒几十厘米到几米;爆轰,靠燃烧本身形成的微波的压缩和点燃作用来传播火焰,每秒几千米。2、 液体可燃物中火灾的蔓延3. 液体可燃物的燃烧形式有液雾燃烧、预蒸发燃烧和液膜燃烧,其中以液雾燃烧形式最为常见。液雾燃烧机理:(1)液滴群扩散燃烧,边蒸发边燃烧;(2)气体湍流燃烧;(3)混合型燃烧。4. 油雾中火灾的蔓延过程中,影响液滴群火焰传播速度的因素有:燃料性质(分子量、挥发性),液滴的平均粒径,液滴间距、液滴尺寸和性质。5. 含可燃液体的固体火灾的蔓延,影响因素:可燃液体的闪点、风速、地面沙粒的直径。3、 固体可燃物火灾蔓延6. 固体可燃物火灾蔓延的影响因素:(1)固体的熔点、热分解温度越低,其燃烧速度越快,火灾蔓延速度也越快;(2)相同材料在不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火灾蔓延速度也不相同;(3)相同材料,在相同的外部环境条件下,火焰沿材料的水平方向、倾斜方向和垂直方向的传播速度也不相同。7. 塑料等人工合成材料火灾的蔓延:当下端着火,向上蔓延时,因燃烧后的高温气流沿着未燃部分的表面向上升腾,存在强烈的对流换热作用。未燃部分通过对流传热从高温气体中得到较多的热量,加速了未燃部分的热解、气化,因此火的蔓延速度较快;当上端着火,火向下蔓延时,高温烟气不流经未燃部分,不存在对流换热,只能通过热辐射和塑料棒的导热传递热量,加热未燃部分,所以火的蔓延速度较慢。8. 薄片状固体可燃物火灾的蔓延:这种固体可燃物厚度小、面积大、热容量小,受热后升温很快,蔓延速度也快,应当作为早期灭火的主要对象。第4章 火灾烟气1. 烟气:由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在气相中的固体和液体微粒称为烟或烟粒子,含有烟粒子的气体称为烟气。2. 烟气组成:气相燃烧产物,未燃烧的气态可燃物,未完全燃烧的液、固相分解物和冷凝物微小颗粒。3. 火灾负荷:火灾范围内单位地板面积的等效可燃物的数量。kg/m2。4. 火灾负荷密度:房间内所有可燃物完全燃烧时所产生的总热量与房间特征参考面积之比。MJ/m2。5. 消光系数K,表征烟气的消光能力。K=KmMS,Km为比消光系数,即单位质量浓度的消光系数;MS为烟气质量浓度,即单位体积内烟的质量。6. 火场能见度的影响因素:烟气的散射和吸收系数;火场的亮度;所辨认物体是发光还是反光;逃生者的视力及其眼睛对光强的适应性。7. 烟气的毒害性:(1)由于燃烧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烟气中的含氧量往往低于生理所需的正常数值;(2)烟气中含有各种有毒气体,而且这些气体的含量有的已经大大超过了人们正常生理所允许的最低浓度,从而造成人员中毒死亡;(3)火灾烟气具有较高的温度,人对高温烟气的忍耐程度是有限的。8. 烟气的毒性评价方法:化学分析法,动物试验法和生理研究法。第5章 典型火灾及烟气蔓延过程分析1. 火羽流:在火灾燃烧中,火源上方的火焰及燃烧生产烟气的流动通常称为火羽流。2. 可燃物上方形成的气相火焰分三个区域:最下面是连续火焰区,中间是间断火焰区,最上面是无火焰热烟气区。3. 火焰高度定义为在某一高度位置上存在的时间分数,在持续火焰区其值为1,随着高度的增加进入间断火焰区,其值逐渐减小,最终趋于零。平均火焰高度(L)即定义为火焰间断性降至50%的高度。4. 顶棚射流:在火灾中火羽流上升撞击顶棚后,沿顶棚以下水平运动的现象。5. 根据室内火灾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可以将火灾分为三个阶段,即起火阶段、全面发展阶段和熄灭阶段。6. 起火阶段特点:(1)火灾燃烧范围不大,火灾仅限于初始起火点附近;(2)室内温度差别大,在燃烧区域及其附近存在高温,室内平均温度低;(3)火灾发展速度较慢,在发展过程中,火势不稳定;(4)火灾发展时间长短因点火源、可燃物性质和分布、通风条件等的影响而差别很大。7. 起火阶段是灭火的最有利时机,也是人员疏散的有利时机。8. 轰燃:房间内局部燃烧向全室燃烧过渡的现象。9. 火灾全面发展阶段的持续时间取决于室内可燃物的性质和数量、通风条件等。10. 熄灭阶段:当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最高温度的80%时则认为火灾进入熄灭阶段。11. 烟气的有效流通面积:指某一种流体、在一定压差作用下流过系统的总的当量流量面积。12烟囱效应:在高层建筑中,总是需要设置一些贯通上下的竖直通道,当建筑物内外存在温度差时,这些竖直通道就将发生工业烟囱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因此人们称它为烟囱效应。13.正向烟囱效应:当建筑物内部气温高于室外空气温度时,由于浮力的作用,在建筑物的各种竖直通道中,往往存在一股上升气流,这种现象成为正向烟囱效应。14.反向烟囱效应: 当建筑物内部气温低于室外空气温度时,由于浮力的作用,在建筑物的各种竖直通道中,往往存在一股下降气流,这种现象成为反向烟囱效应。15烟囱效应对建筑物火灾蔓延的影响:在正向烟囱效应作用下,如果火灾发生在中性层之下,烟气将随建筑物中的空气进去竖井。烟气进去竖井后使井内气温升高,产生的浮力作用增大,竖井上升气流加强。当烟气在竖井内上升到达中性层以上时,烟气流出竖井进去建筑物上部各楼层。 在反向烟囱效应作用下,如果火灾发生在中性层之上,且烟气温度较低时,烟气将随建筑物中的空气流入竖井。烟气进去竖井后虽然使井内气温有所升高,但仍然低于外界空气温度,竖井中气流方向向下,烟气被带到中性层以下,然后随气流流入各楼层火灾的蔓延方式:火焰接触、延烧、导热、热辐射、热对流19. 火灾蔓延的途径:内墙门,楼板的孔洞和各种竖井管道,房间隔墙,穿越楼板、墙壁的管线和缝隙,闷顶,外墙窗口20. 烟气回燃:受限空间内发生火灾时,当空气供应不足时,由可燃物分解的可燃组分进入到烟流中,因缺氧而不能燃烧,此时即为富燃料燃烧状态,当富燃料燃烧的高温可燃气体遇新鲜空气时发生的突然燃烧,称作回燃。21. 回燃的预防:控制新鲜空气的后期流入,控制点火源。第六章1建筑材料在高温下的性能: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发烟性能、毒性性能、隔热性能、2.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分级:不燃性建筑材料、难燃性建筑材料、可燃性建筑材料、易燃性建筑材料第七章1.建筑构件耐火极限:指构件在标准耐火试验中,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绝热性止,这段抵抗火作用的时间2.在标准耐火试验中分隔构件、承重构件和沉重分隔构件的耐火极限的判定条件分隔构件,如隔墙、吊顶、门、窗等,当构件失去完整性或绝热性时,构件达到耐火极限。构件的耐火极限由完整性、绝热性两个条件共同控制。承重构件,如梁、柱、屋架等,此类构件本身没有隔断火焰的作用,所以用失去稳定性单一条件来判断承重构件是否达到耐火极限承重分隔构件,如承重墙、楼板、屋面板等,此类构件具有承重、分隔双重功能,所以构件在实验中失去稳定性或完整性或隔热性任何一条时,构件即达到耐火极限。它们的耐火极限由三个条件共同控制。3影响构件耐火极限的因素:完整性、绝热性、稳定性提高构件耐火极限的措施:处理好构件接缝结构,防止发生穿透性裂缝使用导热(温)系数低的材料,或增大构件厚度以提高构件绝热性使用非燃性材料构件表面抹灰或喷涂防火涂料加大构件截面,主要加大密度配置16Mn、15MnV钢,把粗钢筋配于界面中部,细钢筋配于角部;梁采用相对较细、根数较多的钢筋,或两种直径的钢筋,粗者置于内层,细者置于外层柱子和连续梁可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其余承重构件可提高材料等级改变构件支撑条件,增加多余约束,做成超静定型式第八章1.在划分建筑物耐火等级时以楼板的耐火极限为基准2.高层民用建筑的划分标准,确定高层民用建筑起始高度主要考虑的因素高层建筑:建筑高度大于27m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m的非单层厂房、仓库和其他民用建筑1)登高消防车的扑救高度,2)消防车的供水能力,3)高层住宅建筑定为十层及十层以上的原因,除上述考虑因素外,还考虑它有较好的防火分隔,火灾时蔓延扩大受到一定限制,危险性较小,故做了区别对待。3.影响建筑物耐火等级的因素:建筑物的重要性,火灾危险性,建筑物的高度,火灾负荷。第十章1.防火分区:用具有较高耐火极限的墙或楼板等构件划分出的,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向同一建筑的其他区域蔓延的防火单元。2.水平防火分区;指建筑物内用防火墙、防火门等防火分隔物在建筑的水平方向所划分出的防火空间3.竖向防火分区:指在在建筑的垂直方向,用耐火性能比较好的楼板及墙壁等防火分隔物划分出的防火空间4.防火分区划分的原则做避难通道使用的楼梯间、前室和某些有避难功能的走廊,必须受到安全保护,保证不受到火灾伤害,并时刻保持畅通无阻。在同一个建筑物内,各危险区域之间,不同用户之间办公用房和车间之间,应该进行防火分隔处理高层建筑的各种竖井、如电缆井、管道井、垃圾井等,其本身应是独立的防火单元,保证井道外部火灾不得传人井道内部,井道内部火灾也不得传到井道外部。有特殊防火要求的建筑,如医院的特殊重点病房、贵重设备和物品的储存间,在正常的防火分区内还应设置更小的防火单元。高层建筑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元划分防火分区。所有的建筑地下室,在垂直方向应以每个楼层为单元划分防火分区。为扑救火灾而设置的消防通道,其本身应受到良好的防火保护。设置有自动喷水设备的防火分区,其允许面积可以适当扩大。使用不同灭火方式的房间应加以分隔,如配电房、自动发动机房等。5划分防火分区的分隔物有哪些固定式:普通的砖墙、楼板、防火墙、防火悬墙、防火墙带开启和关闭式:防火门、防火窗、防火卷帘、防火吊顶、防火幕6防火间距及其作用防火间距:为了防止火灾在建筑物之间蔓延,十分有效的措施是在相邻建筑物之间留出一定的防火安全距离作用:为消防灭火战斗、为建筑物内人员和物资的紧急疏散提供场地作用7防烟分区及其作用防烟分区:指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下突出不小于50cm的梁而划分的防烟空间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使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不致随意扩散,并进而加以排除,从而达到控制火势蔓延和减少火灾损失的目的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的区别与联系:划分分区的目的不同,防火分区主要是将火势控制在一定空间内;防烟分区主要是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烟气不随意扩散。设置的要求不同,防火分区比防烟分区划分的面积大;划分防火分区的分隔物比划分防烟分区的分隔物的耐火要求高。防烟分区不能跨越防火分区,防火分区可有几个防烟分区组成。第11章1.安全疏散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建筑内任意一个部位,宜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疏散方向可供疏散。疏散路线应力求短捷通畅,安全可靠,避免出现各种人流、物流相互交叉,杜绝出现逆流。在建筑物的屋顶及外墙上宜设置可供人员临时避难的屋顶平台,室外疏散楼梯和阳台、凹廊等。疏散通道上的防火门,在发生火灾时必须保持自动关闭状态,防止高温烟气通过敞开的防火门向相邻的防火分区(或防火空间)蔓延,影响人员安全疏散。在进行安全疏散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人员在火灾条件下的心理状态及行为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设计方案。 2. 允许疏散时间:指建筑火灾后,使处于危险区域的人员安全撤离火场的并抵达安全区域所需的时间。 影响因素:轰然,高温烟气及缺氧对人员的威胁,建筑构件倒塌破坏轰燃:火灾发生过程中出现轰燃的现象,标志着室内火灾已由局部燃烧迅速扩展为全面燃烧,有火灾威胁的人员必须在出现轰然之前全部撤离火场,否则是不安全的。 36.房间内的最远点到房门或住宅门的距离不宜超过15米。 37.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从房间内的最远点到房门的距离不宜超过30米 38.发生火灾时的高温烟气对人的影响:据火场实测,人在烟雾中通过的极限距离一般不超过30米,故从房门或住宅户内到最近的安全出口不宜超过30米 39.民用建筑一般均应设置两个过两个以上的安全出口。4.论述楼梯间的基本类型及其适用范围普通楼梯间:不封闭的开敞式楼梯间,这种楼梯间在发生火灾时不能阻挡烟气进入,因此安全可靠程度不大适用于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普通多层公共建筑及丁、戊类厂房封闭楼梯间: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适用于12层至18层的单元式住宅;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医院、疗养院病房楼;高级多层旅馆;超过5层的公共建筑;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单元式住宅除外);甲、乙、丙类生产厂房和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高层工业建筑(厂房、库房)防烟楼梯间:指在楼梯间入口设有前室或可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且通向前室、阳台、凹廊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适用于:一类高层民用建筑;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11层及11层以上的通廊式住宅及建筑高度超过32m;且每层人数超过10人的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平方米;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平方米;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平方米。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第14章1.灭火剂及其主要种类分类:物理灭火剂、化学灭火剂物理灭火剂不参与燃烧反应,它在灭火过程中起到窒息、冷却和隔离火焰的作用,在降低燃烧混合物温度的同时,稀释氧气,隔离可燃物,从而达到灭火的效果。物理灭火方法包括水、泡沫、二氧化碳、氮气、氩气及其他惰性气体化学灭火剂在燃烧过程中是通过抑制火焰中自由基连锁反应而抑制燃烧的。主要有卤代烷灭火剂、干粉灭火剂等物理状态分:气体(卤代烷、二氧化碳)、液体(水、泡沫、7150)、固体灭火剂(干粉、烟雾)2.水灭火的基本原理及其适用条件冷却作用、对氧气的稀释作用、水流冲击作用不能用来扑救“遇水燃烧物质”的火灾,电气火灾,轻于水且不溶于水的可燃液体火灾以及贮存大量浓硫酸、浓盐酸、浓硝酸等场所的火灾。高温状态下的化工设备也不能用水扑救,防止遇冷水后聚冷引起形变或爆炸3.泡沫灭火剂的灭火原理由于泡沫相对密度较小,可漂浮于液体表面,或粘附在可燃固体表面,形成泡沫覆盖层,使燃烧物表面与空气隔离泡沫层可以遮挡火焰对燃烧物表面的热辐射,降低可燃液体蒸发速度或固体热分解速度,使可燃气体难以进入燃烧区泡沫层中析出的水分对燃烧表面有冷却作用4.干粉灭火剂的灭火原理及其适用条件(1)干粉中碳酸氢钠受高温作用发生分解,吸热反应,放出大量CO2和水,水受热变成水蒸气并吸收大量的热能,起到一定的冷却和稀释可燃气体的作用。(2)燃烧反应是一种自由基连锁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消耗火焰中活性基团,使燃烧反应终止。(3)干粉进入火焰区后,由于干粉吸收和散射的作用,减少火焰对燃料的热辐射,降低液体的蒸发速度。5.二氧化碳灭火剂的灭火原理(1)窒息作用,也是主要作用。随着二氧化碳施放量的增加,火区氧气浓度必然下降,当氧气含量低于12%或CO2浓度达到30%-35%,绝大多数的燃烧都会熄灭。(2)二氧化碳是以液态形式加压充装于灭火器中的。当其从灭火器中喷出时,突然减压,一部分CO2绝热膨胀,汽化,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另一部分CO2冷却形成固体雪花状CO2,干冰温度为-78.5度,喷向着火处时,立即汽化,在吸热的同时起到稀释氧气的作用。灭火器的分类:按所充装的灭火器类型分为水型灭火器、泡沫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按驱动灭火器的压力方式分为贮气瓶式灭火器、贮压式灭火器、化学反应式灭火器、燃气式灭火器;按灭火器的移动方式分为手提式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背负式灭火器、投掷式灭火器、悬挂式灭火器。灭火器的分类:按所充装的灭火器类型分为水型灭火器、泡沫型灭火器、干粉灭火器、卤代烷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按驱动灭火器的压力方式分为贮气瓶式灭火器、贮压式灭火器、化学反应式灭火器、燃气式灭火器;按灭火器的移动方式分为手提式灭火器、推车式灭火器、背负式灭火器扑救火的级别A类B类场所的危险等级轻危险级中危险级重危险级轻危险级中危险级重危险级手提式灭火器25201515129推车式灭火器504030302418、投掷式灭火器、悬挂式灭火器。计算公式 Q=K*S/U无消火栓和灭火系统时K=1,有消火栓K=0.9,设有灭火系统的K=0.7,设有消火栓和灭火系统时K=0.5。S:灭火器配置场所的保护面积U:A类火灾或B类火灾的灭火器配置场所相应危险等级的灭火器配置基准第十六章2、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组成:触发器件、火灾报警装置、火灾警报装置以及具有其他辅助功能的装置。3、对于同一种可燃物,在燃烧状态相同的条件下,感烟探测器比感温探测器能够更早地响应。反应:感烟火灾探测器能够在短时间内做出反应,早起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感温探测器则要在较长时间内作出反应。当火灾达到全火焰阶段,温度急剧升高时,差温探测器开始响应;当燃烧不断扩大,温度不断升高,是环境温度达到某一定值时,定温探测器才能响应。4、简述电子差定温探测器的工作原理采用临街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器件,这种热敏电阻在室温下具有极高的阻值,可以达到1M以上,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阻值会缓慢下降,当达到设定的温度点时,临界电阻值会迅速减至几十欧姆,使得信号电流迅速增大,探测器给出报警信号。第十七章1、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分类喷头形式的不同:闭式自动喷水系统,开式自动喷水系统被保护建筑物的不同:闭式:湿式自动喷水系统,干式自动喷水系统,干湿式自动喷水系统,预作用自动喷水系统。开式:雨淋系统,水幕系统等2、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应用范围,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适用于室内温度不低于4且不高于70的建筑物、构筑物内(不能用水扑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除外)。系统组成:主要由喷头、湿式报警器、管网、水流指示器等组成。工作原理:当火灾发生时,火源周围温度上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