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发展过程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人类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发展,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利用和污染也不可能一直持续,这迫使人们开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也催生了碳交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和能源消费量十分巨大,实现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任重而道远。对如何抓住碳交易的契机加快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研究具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所制定的相关国际协定以及国际碳交易市场基本现状。接着着重研究了中国CDM的发展状况,指出在项目类型、项目融资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影响CDM估计年减排量的4个因素。在讨论碳交易对能源节约的影响时,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内涵能源角度分析,提出碳交易是解决我国进出口贸易存在巨额净出口内涵碳的有效替代方法。本文所做研究对深入开展我国节能减排工作拓宽了思路。关键词:碳交易,温室气体,清洁发展机制,内涵能源AbstractThe increasingly severe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the most concerned issue in the proc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Society cannot be developed without nature context and the overuse of the environment by people cannot last forever. Man has begun to change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us carbon trade emerged. As the biggest developing country, China releases a huge amount of greenhouse gases as well as consumes a large quantity of primary energy resources. Its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real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do the study of facilitating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by the use of carbon trade.The paper reviews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establish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order to tackle the climate change, and then makes a brief accou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arbon market. After that, the paper has an in-depth stud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DM, pointing out the deficiency in the type of projects, the financing of projects and so 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factors affecting the expected annual CER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rbon trade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is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bodied energy existing in import & export goods. The paper brings up the notion that carbon trade is an effective alternative to decrease the huge net export of embodied carbon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tudy provides a new way to carr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Keyword: carbon trade, greenhouse gas, CDM, embodied energy目 录1 导言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11.2 论文的研究意义21.3 相关的文献综述31.3.1 初始碳排放权配置的合理性研究31.3.2 基于碳排放合作机制的方法论研究31.3.3 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能力评估41.3.4 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的模型研究41.3.5 内涵能源及隐含碳的计量分析方法51.4 主要的研究内容62 相关理论内容72.1 公共产品交易的基础理论72.2 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公约82.3 碳排放市场交易的类型102.3.1 按减排强制程度不同分类102.3.2 按贸易的标的物不同分类102.3.3 按减排辖区范围不同分类112.4 CDM运行机制11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143.1 中国CDM项目143.2 中国环境交易所153.3 中国碳交易定价163.4 中国碳交易融资174 CDM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影响因素分析194.1 碳减排责任界定与中国的义务194.2 基于LMDI法的因素分解模型204.2.1 CDM估计年减排量因素分解204.2.2 CDM估计年减排量变动模型214.2.3 数据处理结果及其分析225 碳交易对中国净出口内涵碳的影响255.1 中国能源消费的现状分析255.2 中国贸易的内涵能源分析265.3 中国贸易的“内涵碳”计算275.3.1 计算方法简介275.3.2 数据处理说明285.3.3 计算结果分析296 相关的政策建议34参考文献36致 谢38图目录图1-1 地球表面温度变暖的历史数据1图2-1 CDM相关机构12图2-2 CDM/JI项目减排量产生过程13图3-1 中国CDM项目减排类型占比15图3-2 2005-2007年碳价格走势16图4-1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增长速度与美国、日本等国对比20图5-1 中国1978-2006年能源消费量25表目录表2-1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温室气体8表4-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2表4-2 2005-08年CDM估计年减排量及4个影响因素值汇总表22表4-3 中国CDM估计年减排量变动模型分解因素23表4-4 4个影响因素对中国CDM估计年减排量变动的弹性23表5-1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26表5-2 24个行业2007年内涵碳出口和年贸易出口利润额30表5-3 2008年与2007年相比17个行业的进出口变动对26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波及效果32V碳交易对我国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研究11 导言1.1 论文的研究背景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186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8左右,20世纪90年代是20世纪最暖的十年(如图1-1所示)。许多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增暖大部分(所有成因中的90%以上)归因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达到0.50.8,比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略高。近50年增暖尤其明显,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气候变化事实、趋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中国气候变化网2005-07-12 1850 1900 1950 2000图1-1 地球表面温度变暖的历史数据人类不可能脱离环境而发展。在严峻的事实面前,全球社会正积极寻求解决方式。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出现使用“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所谓“低碳经济”旨在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J2009,10期:30-31“低碳经济”作为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日益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中国的温室气体年排放量巨大,虽然中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一国家不承担减排义务,但不管是从国际社会的道德要求上讲还是从自身可持续发展角度讲,中国实际上和发达国家一样面临着巨大压力。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从1990年起就成为了世界上排放量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2006年间,中国新增碳排放量占全球新增总量的58%(IEA,2006)。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达到128亿碳当量,届时将占世界总排放量的30.5%。 国际能源网/article/html/energy_1146114639471235.html2009-9-28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支撑仍以“高碳”为绝对统治地位,这使中国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减排压力日益增大。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会对能源产生巨大需求。但当前,全世界提倡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允许发展中国家照搬当初发达国家工业化时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这就给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难题,由于为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或是为保护环境而牺牲经济发展都不可取,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得十分关键。碳交易的出现成为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探讨碳交易如何对我国的节能减排产生推动作用,对于未来我国碳市场的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模式变革将有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对我国借助于碳交易而达到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1.2 论文的研究意义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一旦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经济行为将变得更有效率。鉴于当前人类发展对生存环境的严重透支行为,利用碳排放权交易来改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被寄予厚望。目前,以高能效、低排放为特点的“新工业革命”正在欧美国家兴起,旨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增长寻找动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这场革命中避免被动地位,就应对碳交易进行深入研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积极参与到碳交易市场中。对碳交易市场及其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刻意义,具体总结如下:首先,可持续发展问题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环境问题。鉴于当前人类发展对生存环境的严重透支行为,若能以经济学的视角和方法,在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情况下,深刻认识碳排放权交易对节能减排的正向推动作用,将对整个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其次,随着我国政府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愈发重视以及出于对我国自身的能源消费和能源安全考虑,深入研究碳交易市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影响也是刻不容缓。利用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能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优势,确定其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利于为我国环境管理开发新的政策工具。第三,中国作为日益融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大国,需要顺应低碳经济这一全新的发展模式,努力把握在这种潮流下应运而生的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机遇并占领先机。如能对碳交易有正确理解与把握,将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缓解气候环境恶化,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3 相关的文献综述1.3.1 初始碳排放权配置的合理性研究在研究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配置方面,很多学者对此作出了理论研究。徐玉高(1997) 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碳权分配: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及参与激励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7,(3):72 -77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不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的结果,而是历史排放的累积效果,因此,在探讨碳排放权分配机制时还应考虑各国的历史排放量。潘家华(2002) 潘家华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EB/OL/cn/NewsInfo.asp?NewsId=3964从福利与发展的视角,探讨人文发展权限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碳排放需求,论证了在当前水平下限制低收入国家国民的碳排放,会对低收入人群的发展权益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而在碳权排放模型中,国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研究,著名模型有四大类 徐玉高,何建坤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平等权利准则J世界环境,2000,(2):17-21:平等人均权利模型、自然债务模型、基于文化观点的分配模型和能源需求模型。其中最为广泛引用的平等人均权利模型建立在平等主义原则之上,认为全世界所有的人都有平等分配地球上的大气资源的权利。根据采用的时间和人口基准的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当代人平等权利方法,世代公平模型和过渡性平等主义分配模型。1.3.2 基于碳排放合作机制的方法论研究目前中国的碳交易市场上,基于项目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表现最为活跃。CDM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减排温室气体的一种灵活机制,也是中国参与到国际碳市场上最主要的途径。这一机制致力于在碳减排上实现互利共赢。针对CDM这一尚不完全成熟的交易机制,很多学者作出了相关研究。王灿和张坤民(2000) 王灿,张坤民清洁发展机制中的基准线问题J世界环境,2000,(4):9-13、崔成(2002) 崔成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基准线确定方法J中国能源,2002,(9):27-31将CDM项目分为不同类型,对每种类型的基准线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在一个CDM中,基准线的设定十分重要。基准线是一种假设的情景,合理地代表在没有拟定的CDM项目活动时会出现的温室气体源人为排放量。理想的基准线应该是环境上可信的、方法上透明的和可核实的、计算上简单和成本低廉的。段茂盛、刘德顺(2003) 段茂盛,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中的额外性问题的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3,(4):250-253探讨了不同国家额外性问题上的观点,不同判断准则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如果具有额外性,则代表温室气体源的人为排放量被减少到低于没有该CDM项目活动时所出现的排放水平。额外性的重要性在于保证项目产生真实的、可测量的、长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胡秀莲、李俊峰(2001) 胡秀莲,李俊峰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一)J中国能源,2001,(8): 6-9 胡秀莲,李俊峰关于建立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几点建议(二)J中国能源,2001,(9):21-23提出了建立我国CDM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基本原则,在如何建立CDM项目运行管理机制的基本架构,确定不同层面CDM运行管理机构的相互关系,CDM项目运行管理机构的职能和不同层面CDM管理机构的运作机制等问题上提出了具体建议。高广生、李丽艳(2003) 高广生,李丽艳清洁发展机制的实施与管理J中国能源,2003(6):11-16介绍了CDM小项目的定义、简化程序和简化方法;CDM项目设计文件的基本要求、格式和减排量的计算;中国对CDM管理的原则要求、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能以及项目运行管理程序,靳云汇、刘学和杨婉华(2001) 靳云汇,刘学,杨婉华清洁发展机制与中国环境技术引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2):24-28对中国参与CDM能够引进技术的规模、种类、可扩散性,引进技术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是否一致等进行了分析。1.3.3 我国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能力评估在评述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情况方面,江峰、刘伟民(2009) 江峰,刘伟民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环境保护第4期2009运用SWOT方法,认为中国建立碳市场的坚实基础在于庞大的碳排放量,而巨大的碳减排潜力使得中国碳市场更具可持续发展性;劣势在于金融业介入不深和专业人才稀缺;面临的机遇是碳交易发展态势迅猛且碳排放交易需求放量增长;威胁是政策风险和来自印度的竞争。由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抢抓发展机遇,健全中国碳交易市场;鼓励金融业介入,为碳交易市场注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育人力资源优势;采取积极措施,为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3.4 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的模型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影响一国碳排放量的因素进行了建模分析。最早的因素分解模型由Ehrlich、Holdren(1971) Paul R. Ehrlich,John P. Holdren,1971Impact of Population GrowthScience,New Series,Vol. 171, No. 3977: 1212-1217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IPAT方程:。其中I(Impact)表示人口对环境的影响,P(Population)表示人口规模,A(Affluence)表示人均财富或人均产出,T(Technology)表示单位经济产出对环境的影响,由技术进步决定。在方程的基础上,Kaya(1990) Kaya Y,1990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control on GNP growth: interpretation of proposed scenariosPresented at the IPCC Energy and Industry Subgroup,Response Strategies Working Group,Paris,1990在IPCC研讨会上提出了关于碳排放的Kaya恒等式:,其中,E为能源消耗量;表示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即为能源的碳排放强度;表示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即为能耗强度;表示人均GDP或人均收入,表示人口规模。该等式通过构造链式乘积的形式分解出多个影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因素。Kaya恒等式对于此后诸多的关于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产生了重要影响。1.3.5 内涵能源及隐含碳的计量分析方法商品贸易全球化引起的产品生产区位、污染物排放区位与产品消费区位的空间分离,要求我们重新审视碳排放责任。Wyckoff等分析了6个OECD国家1984-1986年进口商品的内涵碳排放(Embodied Carbon) Wyckoff A W,Roop J M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in imports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Energy Policy,1994,22,187-194,指出如果国内消费的大量商品是从国外进口的话,那么许多国家国内卓有成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将是毫无成效的。Schaeffer等研究了巴西1970-1992年进出口商品中的内涵碳排放,指出发达国家通过离岸制造业和产品进口来满足本国消费需求,从而把CO2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形成“碳泄漏”(Carbon Leakage) Schaeffer R,de Sa AThe embodiment of carbon associated with Brazilian imports and exports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1996,37:955-960 Machado G,Schaeffer R et alEnergy and carbon embodied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of Brazil:An input-output approachEcological Economics,2001,39:409-424 Xie Laihui,Chen YingResearch progress in carbon leakageAdvance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7,3(4):214-219。Ahmad(2003) Nadim AhmadA framework for estimating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embodied in international trade of goods,2003指出:由于发达国家通常拥有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因此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碳排放密集产品(Carbon Intensive Production)的作法不利于全球温室气体的减排。Munksgaard(2001) Munksgaard J,Pedersen K ACO2 accounts for open economies:Producer or consumer responsibility?Energy Policy,2001,29:327-334等人主张在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应该对CO2排放承担责任。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学者对于中国碳交易的研究更倾向于对这个市场体系本身的考察,讨论重点集中于对初始碳排放权的合理分配的讨论,对目前发展最为迅猛的CDM进行方法学研究,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潜力进行计量分析,对碳交易市场发展利弊进行综合论述,对建立健全我国碳交易市场给出政策建议等等。国内很多学者,一方面对在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抱有信心,认同在该市场上中国存在巨大的潜力,认为参与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贸易可给中国节能减排企业带来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碳交易市场对于中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以及国家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能够产生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对于中国碳交易的发展会以何种形式对节能减排起到推动作用,国内学者没有做过深入研究。本文将研究中国碳交易市场,尤其是CDM项目至今为止的发展状况,将碳交易和节能减排工作联系起来考察。1.4 主要的研究内容本文的整体架构整理如下:第一章为引言,分为4个部分,主要讨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总述。第二章对碳交易市场以及目前在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CDM进行理论概述。首先探讨了支撑起碳交易市场的经济学理论渊源科斯定理;其次回顾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和京都议定书对当前碳交易市场发展所起重大影响;接着介绍了碳交易类型和CDM项目方法学。第二章内容为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三章介绍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在肯定了我国近年来CDM飞速发展、占据很大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也看到中国碳交易缺乏定价权、碳交易融资能力不足以及制度建设不完善等现实问题。第四章是着重研究制约中国CDM项目发展的影响因素。在看到中国碳排放面临巨大压力的同时,肯定了中国CDM对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有激励作用,继而考察了影响CDM项目估计年减排量的4个因素。本章所用模型借鉴了碳排放总量变动的完全分解模型,运用LMDI分解方法进行讨论。第五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了内涵能源的概念。接着以2007年和2008年为例,运用投入产出法,具体研究了我国2007年第二产业下24个行业的净出口内涵碳的情况以及2008年17个行业的进出口贸易变化所引起的净出口内涵碳变化的情况,结合各行业的贸易利润及国际市场上碳交易价格,从能源节约的角度考察我国各行业国际贸易得失。第六章对在我国发展碳交易市场给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第七章为参考文献。另附论文中数据处理过程的Excel文档。2 相关理论内容本章对碳交易市场以及目前在我国发展最为迅猛的CDM进行理论概述。首先阐述的理论是支撑起碳排放权交易的科斯定理,揭示碳交易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渊源;其次回顾了为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逐步形成制定一系列规则的国际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然后对国际碳市场进行分类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参与到国际碳交易市场的最主要方式CDM;最后阐述CDM的运行机制,为下一章讨论我国碳交易的发展现状做理论基础。2.1 公共产品交易的基础理论Ronald Coase是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科斯定理也一直被认为是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基础性理论。事实上,科斯定理并非由科斯本人所表述,而是由斯蒂格勒等人根据科斯思想所做的总结。后由Crocker Thomas(1966) Crocker ThomasThe Structuring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SystemsMin:HWolozinedThe Economics of Air PollutionNew York:W.W. Norton1966和Dales John(1968) Dales JohnPollution, Property and Prices M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68等人逐渐将其应用到环境管理领域的实践中。科斯定理包含两个定理,即“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涵盖了公共品理论、产权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科斯第一定理”可以表述为: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初始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一定理强调了清晰界定产权的重要性。如果产权界定不清,则不能得出确定的均衡结果。“科斯第二定理”说的是,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初始权利界定的不同将导致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如果交易费用过高,从全社会角度看,权利的重新界定有可能不值得。第二定理实际是强调交易费用的重要性。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环境容量资源在环境形势严峻的今天日益成为具有稀缺性和价值性的生产要素。企业或个人在追求利润或利益最大化时,会持续向环境排污,而不顾是否超越环境的自净能力,从而将生产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即企业的一部分盈利是以牺牲社会的环境容量或资源为代价的或其一部分生产成本转由社会或其他主体承担,结果便形成负外部性。如果没有合理的政府规制,容易产生“公有地的悲剧”,导致环境容量公共物品的滥用。若想消除这种负外部性,市场机制完全可以发挥其作用。通过科斯定理可知,如果排放工厂接受一定程度的排放限制,作为回报政府部门主管机构向排放工厂提供一笔奖金,于是达到了减排目的,资源也可得到优化配置。这就是由京都议定书催生而来的碳交易的雏形,而发达国家为降低自身减排成本纷纷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权则可看成是碳排放交易的国际贸易,发展中国家具有减排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是这种国际贸易可以进行的保证。2.2 联合国框架下的气候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是气候变化领域内国际合作的最根本基础,它确立了国际社会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并勾勒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各参与方的行动准则。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1995年3月28日在柏林举行了首次缔约方大会。此后,缔约方每年都要召开会议。京都议定书(Kyoto Protocol)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三次会议制定,2005年2月强制生效,这是人类首次以法律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截至2009年12月,已有184个公约缔约方签署。美国布什政府于2001年3月宣布退出,美国也是目前唯一游离于议定书之外的发达国家。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减排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硫(SF6)。根据不同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GWP),京都议定书把不同温室气体的效应标准化,给出了折算方式,如表2-1所示。 以甲烷为例,减少1吨甲烷排放相当于减少了21吨二氧化碳排放,即1 吨甲烷的二氧化碳当量是21吨。 表2-1 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温室气体序号名称相当CO2排放量/(tt-1)1二氧化碳(CO2)12甲烷(CH4)213氧化亚氮(N2O)3104氢氟碳化物(HFCs)140-117005全氟化碳(PFCs)6500-92006六氟化硫(SF6)23900来源:京都议定书相关文件。为了统一度量整体温室效应,又由于二氧化碳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所以规定二氧化碳当量为度量温室效应的基本单位。之所以将不同的温室气体做相应折算转化为统一的二氧化碳当量,是为了构造一个合理的框架以便对减排各种温室气体所获得的相对利益进行定量。本文中探讨的碳排放的计量单位以二氧化碳当量吨计。京都议定书明确表示,对于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应遵循“共同承担责任,但是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即发达国家率先承担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义务,而技术能力差、经济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暂时没有减排的责任。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为主的附件一缔约方承担定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其全部排放量在2008-2012年承诺期间削减到1990年水平之下的5.2%。议定书还建立起三种灵活减排机制帮助附件一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完成其减排义务,即清洁排放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联合履行机制(Joint Implementations, JI)和排放贸易机制(Emissions Trading, ET)。三种机制的共同点是减排活动不在本土而是在境外进行,因此也被称作境外减排机制。CDM和JI都是基于项目的交易,运作基础都是由附件一国家的企业购买具有额外减排效益项目所产生的排放量,以抵消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而避免发达国家企业被高额处罚。这两种机制的不同之处在于JI是附加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而CDM是附件一国家和非附件一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ET则是一种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基于配额的交易,它不需要具体的有温室气体减排的项目来实施合作,可以直接进行贸易。可见,与发展中国家直接相关的是CDM,而这也正是我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发展最为迅猛的减排机制。虽然京都议定书为了帮助成员国实现减排目标确定了数种实施方式,但没有就细节进行详细阐述。针对详细的实施规则,谈判在京都会议之后继续进行。经过四年努力,各国政府于2001年就如何执行京都议定书达成了比较全面的规则马拉喀什协定。伴随着方法学和制度建设的逐渐成熟,全球碳交易市场开始逐渐形成和扩大。世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欧盟全年的交易量仅为3.24亿吨碳,到了2006年前9个月,就比上年翻了一番还多。而同期在美国芝加哥、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和英国,碳交易也都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同一时期,发展中国家贡献的减排额约为2.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全球碳市场总成交量的21%。在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交易中,中国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 蒋树森既是战略资源又能买卖:西方追着中国买碳排放权N环球时报2008-6-16遗憾的是,京都议定书只规定了2008-2012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目标,对“后京都时代”减排目标的谈判举步维艰,因为气候谈判中涉及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利益,存在很多激烈争论。“后京都时代”并不是本文的探讨重点。本文的研究建立在相关国际公约继续存在且生效的假设之上。2.3 碳排放市场交易的类型从现阶段来看,我们可以从减排强制程度、辖区范围和贸易标的物等三方面对国际碳市场予以分层(章升东等,2005) 章升东,宋维明,李怒云国际碳市场现状与趋势J世界林业研究(5)2005。2.3.1 按减排强制程度不同分类按减排强制程度不同,可分为强制性和自愿性。强制性减排交易是一种以行政命令为主导、市场机制为手段的贸易行为,多表现为具有强制力的减排目标下的期货交易。而自愿性减排交易则是一种建立在基于法律约束的自愿承诺之上的贸易行为,多表现为自愿参与并达成一定减排目标下的期货交易。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达成的减排承诺而开展起来的碳交易属于强制性交易,正是由于发达国家有定量减排义务,CDM、JI和ET这三种灵活机制才得以发展;而非京都议定书缔约方建立起的碳交易市场属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如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hicago Climate Exchange, CCX)。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成立于2003年,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地区唯一的一个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先驱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由会员设计和治理,自愿形成一套交易的规则。交易所的会员自愿减排但从法律上予以强制实践。CCX要求每位会员通过减排或购买补偿项目的减排量,做到在20032006年间,每年减少1%的排放。并保证截至2010年,所有会员将实现6%的减排量。芝加哥交易所会员有近200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CCX从2003年开始在美国推出碳交易,2004年交易量仅220万吨,2008年达到了11000万吨 数据来源: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5年内交易量增加了50倍,同时给交易所的股东良好的回报。目前,CCX是全球第二大的碳汇贸易市场,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京都议定书下六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2.3.2 按贸易的标的物不同分类按贸易的标的物不同,可分为两种类型:基于配额的交易(allowance-based trade)和基于项目的交易(project-based trade)。碳排放贸易的标的物为碳排放权。碳排放权可分为两类,即排放配额和基于项目的排放信用。在配额基础交易中,购买者购买的排放配额是在限额与贸易机制(Cap & Trade System)下由管理者确立、分配或拍卖的。该机制下,环境管理者会设定一个排放量的上限,受该体系管辖的每个企业将从环境管理者那里分配到相应配额。若在承诺期间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低于该分配数量,则其差额可以通过国际市场有偿转让给那些实际排放水平高于其承诺而面临违约风险的企业,从而获取利润;反之,若企业违约,将处以重罚。京都议定书下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ETS)以及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就是属于以配额为基础的市场,各自的配额单位为“分配数量单位”(Assigned Amount Units, AAUs)和“欧洲排放单位”(EU Allowances, EUAs)。基于项目的交易是指专门交易从一个经核实减排的项目中产生的排放信用的市场,主要包括京都议定书下的CDM和JI,通过减排项目分别产生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ERs)和减排单位(Emission Reduction Units, ERUs),从而获取相应的收益。2.3.3 按减排辖区范围不同分类就当前已开展起来的碳排放贸易而言,可分为多国区域合作级市场、国家级市场和地市级市场三类。欧盟于2005年1月1日启动的由欧盟委员会主导的欧盟排放贸易计划(EU ETS)属第一类,英国的排放贸易计划(UK ETS)属第二类,第三类则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GGAS)。2.4 CDM运行机制作为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CDM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密切合作互利共赢的机会。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设计思想,CDM带有双重目的: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其减限排承诺。CDM规定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的合作,将项目所实现的“核证减排量(CERs)”用于发达国家缔约方完成他们在议定书中的减排承诺。根据马拉喀什协定,国际CDM体制所涉及的机构包括:(1)项目建议方(2)缔约方大会(COP/MOP)(3)CDM 执行理事会(4)经营实体(5)缔约方(6)支持机构(7)其他利益相关者具体流程如图2-1所示。图2-1 CDM相关机构 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在一个CDM项目中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最核心的关系是投资方和东道国的项目直接参与者,他们直接负责实施项目。双方的政府(即左上角的“缔约方”),更主要的是东道国的政府需要有专门的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查批准。在中国由发改委负责。指定经营实体(DOE)主要有三项工作:审定(Validation),即负责审核项目递交的项目设计文件(PDD)是否符合CDM的要求;然后向CDM执行理事会(EB)提交申请后对项目进行注册;核实和核证(Verification and Certification),即评审已登记的CDM项目活动在核实期间产生的、经监测的温室气体人为减排量,出具保证函,使项目能够获得CERs。除了以上所述核心参与方,还有非核心参与方,包括相关对CDM实施机制的方法论进行研究和改进的研究小组和支持机构,或是和CDM交易有其它利益关系的经纪商和交易商等。一个项目在最终成为真正的CDM项目之前要经历的阶段主要包括:(1)准备项目PDD,基准线研究和监测计划(2)合格性审定(3)项目谈判、建设和启动(4)注册登记(5)核实和核证(6)CERs的签发(7)项目监测具体流程如图2-2:图2-2 CDM/JI项目减排量产生过程资料来源:同上图一个CDM项目的项目流程和周期如上图。可以看到,CDM项目的申请方法学和注册项目的程序本身就很复杂,即使假定项目各个流程运转顺利、无意外情况发生,一般从项目立项到实际拿到CERs,正常的周期也大致需要三年。不论项目成功与否,前期的设计、包装等费用的投入价格不菲,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另外,CDM潜在企业如果对政府的相关规定和程序不熟悉,尤其对EB的方法学、注册程序、核证标准和要求知晓不多,会给项目申请带来很多麻烦。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我国作为京都议定书非附件一国家之一,到2012年之前不承担定量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下的三种灵活机制,适用于在我国发展碳交易的方式只有CDM,因此当前碳交易的开展在我国表现为CDM项目的迅速发展。至于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我国与国外相比发展缓慢,一方面这是因为中国政府为“十一五”规划制定了严格的节能减排目标,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在这样的政策导向下,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反而使得单个企业的自愿减排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的发展理念和文化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企业自发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不强烈,这也使得中国的自愿减排市场不成规模。同时,中国的碳交易平台、碳金融、碳交易制度等发展相对滞后,共同导致了当前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形式较单一,中国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发挥有所制约。3.1 中国CDM项目自2005年我国正式批准CDM项目设立到如今,凭借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及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我国CDM项目异军突起,已注册项目的预期年减排量、获EB签发的CERs数量和在EB成功注册的CDM项目数量分别在2006年3月、2008年1月和2009年1月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第一。截至2010年5月,我国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CDM项目已达854个,占全球注册项目的38.49%,项目预计年减排量达2.2亿tCO2e,占到全球预计年减排量的60.39% 数据来源:UNFCCC网站CDM项目统计数据 /Statistics/index.html;我国指定国家主管机构(DNA)已批准CDM项目2496个,项目预期年减排量达4.64亿tCO2e 数据来源: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CDM项目数据库 。在我国CDM项目总量独占鳌头之时,也应看到在具体项目减排类型上,我国强调的优先发展领域的项目数量并不突出。发电类的项目居多,比较缺乏的是产业领域的CDM项目。如图3-1所示。图3-1 中国CDM项目减排类型占比图片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 Risoe CDM pipeline由图3-1可看出,在我国CDM项目中,水电项目占到全部CDM项目的47.7%,风电项目占到24%,涉及到能源效率提高的项目比例较低,这类项目的单个减排量也较小。我国提出目前开发CDM项目的重点领域是以提高能源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回收利用甲烷和煤层气为主。但在我国所鼓励的温室气体减排的这些领域,CDM项目并不多。从上图看,内部发电类能效提高项目(EE own generation)占15.4%,能源输配送(Energy distribution)占0.6%,无服务业能效提高(EE service)。我国CDM项目从项目类型的结构上有待进一步完善。毫无疑问,这要求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撑。缺乏国际先进的减排技术和减排设备是优化CDM项目类型结构的瓶颈所在。3.2 中国环境交易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私下股权转让及企业并购后的整合与发展协议
- (正式版)DB65∕T 4385-2021 《荒漠灌溉区覆膜花生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 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厂房使用权转让及技术转移协议
- 物业权让与担保合同范本:工业地产权益让渡
- 章珊离婚协议书:财产分割与子女监护权清晰约定
- 《离婚协议书:农业合作社成员权益保护协议》
- 学校教育空调系统安装及节能管理劳务分包合同
- 网络安全科技公司股东间股权转让及保密合同
- 矿山空调设备安装与安全生产管理合同范本
- 双方自愿离婚后财产分配及子女监护权变更补充协议
- 网络交友新时代课件
- 电商直播行业合规性风险管控与流程优化报告
- 第08讲+建议信(复习课件)(全国适用)2026年高考英语一轮复习讲练测
- 政务大模型安全治理框架
- 生态视角下陕南乡村人居环境适老化设计初步研究
- “研一教”双驱:名师工作室促进区域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 手卫生及消毒隔离基本知识
- 2025四川能投合江电力有限公司员工招聘11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江苏省徐州市2025年中考英语真题(含答案)
- 包钢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海市安全员-A证(企业主要负责人)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