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广西.doc_第1页
王阳明在广西.doc_第2页
王阳明在广西.doc_第3页
王阳明在广西.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阳明在广西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年(明宪宗成化八年),卒于年(明嘉靖七年)。因为他曾经隐居会稽阳明洞,又创办过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先是琅琊(现山东境内)人,第世迁居浙江余姚。其父王华为明代宪宗成化年间的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岁中进士后,即向明孝宗皇帝疏陈边防八条,建议采取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思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等措施,要求朝廷斟酌施行,以加强北方防务。不久,被任命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岁时,宦官头子刘瑾胡作非为,王阳明因反对刘瑾被贬为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后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被封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卒谥文成。有王文成公全集传世。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初习程朱理学和佛学,后转九渊心学,并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学说,把封建伦理道德说成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认为为学“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这种反求内心的修养方法,以达到所谓“万物一体”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进”说,旨在反对宋儒如程颐等“先知后行”以及割裂知行关系的说法。在教育方面,他反对对儿童“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他热心讲学,一生讲学年,不论是身贬龙场,还是巡抚两广,所到之处必建学校,必开书院,亲自讲学。在教学中,他十分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少而精的原则。他的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代中期以后,阳明学派影响很大,还流传到日本。王阳明学说在我国近古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史上亦作出了贡献。正如郭沫若所说:“王阳明对于教育方面也有独到的主张,而他的主张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 王阳明于年(嘉靖六年)以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领兵进入广西。次年初招抚思恩府(治今武鸣)、田州(治今田阳)土酋卢苏、王受,建议实行土流并治,以流官知府约束土官、土目。在思恩、田州、南宁等地兴办学校、书院,并亲自登台讲学,倡导读书习文,发展教育。月,他率军攻破浔州府(治今桂平)大藤峡起义军营地。月因重病疏请离职还乡。月行至江西南安(今大余)时病逝。 一 在政治上,王阳明是一个忠实的为明代封建王朝效力的官吏,其政治生涯中的主要任务,是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他曾出任过江西巡抚,镇压过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诸省区的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军。根据其给武宗的奏疏中记载,被他杀害的起义军达人之多。在其总督两广军务期间,他率部镇压了广西思恩、田州和八寨瑶族、壮族的起义军。当时,他对少数民族起义军采取了“可抚则抚,可捕则捕”的两手策略。比如,他对思恩和田州起义军的首领卢苏、王受搞“行抚”,使其接受了“招抚”;而对八寨、大藤峡的起义军则采取了军事剿灭的手段。他在广西血腥镇压少数民族起义军的行径,充分表现了他至死为明王朝卖命的决心。王阳明双手沾满了起义军的鲜血,说他是刽子手,这并不过分。 另一方面,作为哲学家,特别是教育家,他在广西时间虽然不很长,但他到处设学校、书院,讲学、宣扬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唯心主义学说,救治人心的“陷溺”、“破心中贼”,为广西的教育事业做了有益的工作。 据史载,王阳明在思恩、田州、南宁等地都兴办过学校、书院。但经查有关思恩、田州的志书,已无具体记述,而在南宁创办敷文书院则有较详细的记述。 年(民国二十六年)出版的邕宁县志载:“我县书院,明朝所立者,皆已久废,惟敷文书院岿然犹存。”“敷文书院,在北门街口,即县学旧址。明嘉靖七年(年),新建伯王守仁(王阳明)征思田驻邕时,建有正厅,东西廊房,后厅,日集诸生,讲学其中。后人因立公像于后厅,春秋祀之,名为文成公祠。” 王阳明到广西将壮民、瑶民起义镇压下去。怎样才能巩固明王朝在广西的统治,从根本上消除人民的反抗思想呢?他认为必须兴教育,用文德来感化。于是他首先创办了敷文书院。王阳明在敷文书院记中较详细地记述了创办的原因。他说:“守仁曷往视师,勿以兵歼,其以德绥,乃班师撤旅,散其党翼,宣扬至仁,诞敷文德。凡乱之起,由学不明,不失其心,肆恶纵情,遂相侵暴,荐成叛逆,中土旦然,而况夷狄?不教而杀,帝所不忍。熟近弗绳,而远能准?爰进诸生,爰辟讲室,决蔽启迷,云开日出。各悟本心,匪从外得。厥风之动,翕然无远。诸夷感慕,如草斯偃。我则自减,帝不我殄。释于自缚,泣诉有泫。旬日来归,七万一千。道路,踊跃权阗。放之还农,两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来格。今来期月,而蛮夷率服。绥之斯来,速于邮传,舞干之化,何以加焉。明明天子,神武不杀。好生之德,上下孚格,神运无方,莫窥其迹。爰告思田,毋忘帝德。既勒山石,昭此赫赫。复识于此,俾知此院之所始。”从其所作院记,我们不难看出,他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诞敷文德”,以免人们“肆恶纵情,遂相侵暴”。王阳明兴办敷文书院的主观动机自然是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是反动的。然而在客观上,敷文书院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南宁一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些地方人才。书院原本不是为了“学为仕”才相聚的,但他却强调敷文书院要顾及有关科举的功课,把书院和科举制度挂勾,让地方从学者也可以中举做官。 县志还记载:“将南宁城东西两壕花利,通收府库,支与书院师生应用。剩银修理”。“十六年,知府郭楠修。万历十一年,左江道陈希美知府陈纪等修复”。“明末,毁基址为兵舍,清康熙九年,左江道宋翔,知府韩等章,取复原地,捐资重建。造大门一座,大堂一座,后堂一座,立公像,规制焕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歧重修”。“二十五年,知府赵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同知闻人士,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知府刘梦兰,知县李天钰,暨绅士劝捐重修”。敷文书院自王阳明创建以来,经多次重修,一直延至民国初犹存,几百年来,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王阳明在南宁期间,留下了两首颇为珍贵的南宁诗: (一) 一驻南宁五月余,才因送远过僧庐。 浮屠绝壁经残燹,井灶沿村见废墟。 抚恤尚惭凋敝后,游观正及省耕初。 近闻襁负归瑶僮,莫陋方不可居。 (二) 劳矣田人莫远迎,疮痍未定犬犹惊。 余破屋须先缉,雨后荒畲莫废耕。 归喜逃亡来负襁,贫怜襦裤缀旗旌。 圣朝恩泽宽如海,甑鲋盆鱼纵尔生。 又据广西教育史料载:王阳明除在南宁创建敷文书院外,还于嘉靖年间在宾阳县新建镇办了同样名为“敷文”的书院。 二 王阳明在广西的时间不足个月,且有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劣迹,但其兴办学校、书院,亲自讲学,为地方做了好事,享有“筑台讲学敷文德,长使邕南天地春”之誉。地方官绅及民众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多处建祠、建洞、立碑、赋诗纪念他。 其一,地方官绅在敷文书院内建立了“王文成公祠”,立像奉祀,以示纪念。 其二,现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处,原有六公祠一座。该祠始称三公亭,宋仁宗皇佑四年(年)狄青、余靖、孙沔剿侬智高时,曾屯营于城北望仙坡。后郡守陶弼于此建亭为念。命作三公亭,后易名三公祠。宋熙宁八年,皇城使知邕州苏缄,因抗击交趾入侵,血战抵敌,死守邕城,寡不敌众,城陷,纵火自焚殉职。邑人在三公祠前建怀忠庙纪念他,后庙塌,于明洪武年间将苏之神位移至三公祠内奉祀。至明嘉靖七年(年)新建伯王守仁用兵思恩、田州时,驻兵南宁,并创敷文书院讲学,未已因疾而终。其门生立有王文成公祠,后又将其神位与狄、余、孙、苏并列,四公祠改为五公祠。清康熙十八年(年)吴三桂死后,其孙吴世藩抗清,令部将吴世琮围清守将马承荫于南宁。清将莽吉图奉命前来解围吴于五象岭。后因疾卒于车中,郡人将其与狄、余、孙、苏、王五位同祀,称六公祠,此祠已于年被旧桂系军阀陆荣廷拆除。 其三,青秀山为南宁古老的名胜之一,始建于宋代。青秀山上有阳明洞,洞口四周古树参差,根咬岩隙,生机蓬勃。在撷青岩那如削的石壁上,镌着八个巨字:“阳明先生过化之地”,落款为“大明嘉靖四十年(年)闰五月吉日左江兵备俭事门生欧阳瑜”刻,这是欧阳瑜为纪念先师御史王阳明在南宁办学而刻的。清人梁兆吉有诗阳明洞天赞云:“古洞岿然枕碧流,风恬山静水悠悠。岸横笔阵江疑断,峰点墨烟翠欲浮,偃武不须歌六日,修文便已格遐陬。只今过化存神处,胜迹犹传粤岭秋。” 其四,在县城西北、离城里,大江(邕江)崖上有一洞,可容数百人,新建伯王阳明舟泊于此,命工铲石刻曰:“阳明洞天”及刻征抚思田文一篇于石。 其五,王阳明先生石刻像碑。现存于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碑高米,宽米。碑中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头戴冠,身穿朝服,正襟端坐。画像神态怡然。石碑刻于明代嘉靖末年,原立于敷文书院(今北宁街自治区储备局内)。石碑解放后曾一度被遗弃、湮没、残断。年经南宁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寻找发现后,将其修复并迁存至现址安放。 其六,左江道修复王文成公敷文书院碑。该碑高米,宽米,碑额篆刻“左江道修复王文成公敷文书院碑”,碑文为楷书,记述了王阳明创建敷文书院的功绩和意义,以及修复该书院的情况。修复工程始于明万历甲申年,竣工于乙酉年(),由广西提刑按察佥事陈希美撰文,明万历十三年(年)三月立碑。该碑年在北宁街自治区储备局内(原敷文书院旧址)出土,年移至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 其七,诗词。收集在邕宁县志书院敷文书院(年版)中的附诗首中即有首是咏颂王阳明和敷文书院的。如(明)杨芳所写阅王文成公石刻云:“几怀名世思翩翩,倚槛灵光顿岿然,洙泗有源从此,鼎钟无处不争传。神资上智天重启,梦入前贤斗共悬。却愧支离回首际,良知千载是真诠。”(靖)周起歧咏敷文书院写道:“南极文星耀,西荒武库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夜月窥心镜,春雷铸冶铜。斯文今未坠,俎豆赖群公。”又如清代地方闻人绅士记敷文书院的五言诗中吟诵:“奕世一儒宗,功名着鼎钟,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勋庸。异地犹观感,谁人不景从。后来同志者,莫使若云封。” 三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组织,虽然书院并没有正式纳入国家的学制体系,但自宋至清末,书院都是封建官学教育的重要补充,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生产有过重要的作用。王阳明在南宁及宾阳开办敷文书院后,对广西的教育事业发展有所促进。广西各地纷纷创办书院。在南宋时期,广西只有在桂林、柳州、梧州、玉林、河池五个地区办的个书院,当时南宁还未开办有书院,嘉靖六年(年)王阳明受世宗之命来到广西,在用武力镇压少数民族起义的同时,又用文德来进行感化,其形式就是创办书院。因此,在王阳明办书院的影响下,在桂东南部书院大兴。在明嘉靖在位期间,广西办了个书院,其中南宁市和南宁地区就办了个。据县志载,明代年间,宣化(邕宁旧名)有举人人,若分前后两期考察,前期由洪武至嘉靖七年,年间,宣化有个举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