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新校园建筑设计的认识与理解.doc_第1页
对大学新校园建筑设计的认识与理解.doc_第2页
对大学新校园建筑设计的认识与理解.doc_第3页
对大学新校园建筑设计的认识与理解.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Understandi ng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 gn for College New Campus姜 长 征周 庆 华JiangZhouChangzhengQinghua中国分类号 TU20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739X(2005)01-0074-02自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新世纪重要发展时期。面对适度扩大规模,积极稳步的态势,绝 大部分高校的老校区都无法承受扩大招生规模的压力,扩展 空间已成为各大学校长案头最紧迫的要务之一。由于城市的 急剧扩张,各高校周边的扩展空间十分有限,因此,另择新 址建设新校区成为各高校的首选。很多城市顺应形势发展要 求,在城郊或开发区集中建设“高校园区”或“大学城”,现 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建设高潮期。大学新校区建设是一崭新的课题,怎样建设新校区?怎 样建设各具特色的新校区?怎样快速优质地建好新校区?新老校区之间关系如何处理?等等,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及建筑师、规划师面前急迫的任务。我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 及建筑师有幸成为我校新校区建设决策者之一,参于了整个建设过程,对大学新校园建设的相关问题也做过一些思考, 本文是我对大学新校区建筑设计问题一些粗浅的认识及理 解,抛砖引玉。时尚,要以体形组合空间创造为手段去营造适宜的室内外环境;校园建筑在装饰上要朴实,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档的装 饰材料,不宜采用浮华、珠光宝气的奢侈的手法,尽量结合 建筑的结构与构造,去创造平平淡淡而又别具风格的情调;不必要的构架及纯粹的造型元素应减少,体现校园建设的经济性,以型体造型取胜,以空间特色取胜,乃是校园建筑 创作的上策;文化氛围的创造要从历史的角度及环境的角 度来深化,重视校园环境的历史文脉,尊重原有的自然环境, 逐渐形成校园特有的文化氛围,力戒采用“快餐式”校园文 化营造手段,以为花多少钱,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创造一个大 学校园文化环境是幼稚的,最终有可能变成“文化的垃圾”。(3)公众性原则现代校园与传统校园的本质性区别在于公众性。传统的 校园自成一体,从运作模式到校园环境是相对独立的、封闭的称之为“象牙塔”。随着社会进步及时代发展,这种“象牙塔”在倾斜,高等教育理应融入社会这个大的环境当中。 首先,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已形成,除正常的全日制教学外,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也已经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 一,“终身教育”体系将为高校面向社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 间。其次,校际合作,交往的增加,教育资源的整合,高校 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高校与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等一系列发展趋势,已冲破大学围墙的局限,各城市兴建的高校 区或大学城,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立足于学校的开放性。最 后,产、学、研的结合,也要求学校面向社会办学。所有这 些在我们的校园建筑设计上都留下很深的烙印,如果我们建筑师忽视这个原则,我们就很难做好校园建筑设计。我认 为,在校园建筑设计上要注重“三统筹”,是要统筹校内 资源,各学科专业的教学实验与科研建筑应统筹考虑,不能 割裂开来单独考虑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放在整个学校,整个高校园或大学城,甚至整个城市的范围 内考虑其建设项目,使建设的项目能更好地发挥经济和社会 效益;是统筹校际资源,同在一个园区,各高校之间各有 特色、各有优势,课程可以互选,场所资源可以共享,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来说,都可以获得最佳的效益,真正 体现高校园或大学城的综合优势;是统筹学校与社会的资 源,学校办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浪费,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 改革的深入,学校餐饮、服务业以及后勤保障等一系列内容都应面向社会融入到城市大的服务及配套中去,这样学校可 以集中精力办学,同时使学校的后勤服务取得更大的社会及 经济效益。摘 要 面对如火如荼的大学新校园建设浪潮,该文结合自己的建设实践,就 校园建筑创作的原则及设计要求阐述自己的观点。关键词 校园建筑设计 原则 新要求Abstract The const ruct ion of newcollege campus is now in full swing. According t o t he writ ers pract ice of const ruction,t his paper set s fort h the writ er s v iewp oi nt s on cre a t ing p r i n c i p l e s a n d t h e d e s i g n requirement .Key Words Archit ect ural design ofcollege campusrequirement sPrinciplesNew1 校园建筑创作的原则(1) 整体性原则校园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幢建筑、每一块环境甚 至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参与整个教育过程。“整体设计”(Holistic Design)是校园建筑设计一个重要的创作原则。日本著名建筑师大谷幸夫设计的金泽工业大学被认为是日本 战后新建的最美好的学校之一,他在谈到该校单体建筑处理时说:一方面理应保持自己固有的特性或个性,但又必 须注意与周围建筑取得整体的协调,他称之为“寻求确实 的存在惑”。就我国大学校园建筑设计来看,设计时找准该建筑在整体校园环境中的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有所重点,要有所突出,更要注意协调。我认为,校园建 筑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称之为“特色建 筑”,如主入口、图书馆、办公楼,创作的自由度较大,较能 形成各高校的特色;第二类称之为“基本建筑”,如教学楼 群、实验用房、学生宿舍及教工住宅等,功能要求比较严格, 布局比较简单,同时也是大量性的建筑。这类建筑起决定学 校的基调,如色彩关系、空间肌理等;第三类称之为“活跃 建筑”,如体育建筑、学生活动中心,综合服务中心、食堂、 次要入口等,功能比较繁杂,建筑造型的要素比较活跃,因 此,在设计创作时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适当放松手脚去做。 在校园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建筑的特色,找准自己 的定位,使之成为校园整体环境中出彩的部分。(2) 文化性原则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场所,是培养人的品格及综合素养的 环境,高尚、健康的文化品位是校园环境创造的首要特征。校园建筑是塑造校园环境的主体,因此,校园建筑设计要注 重品位。我认为:校园建筑在艺术构思上要简洁,建筑的2 校园建筑设计的新理念作者单位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建筑系副教授 讲师(1)生态化校园创造优雅、健康活跃的学习环境是校园建设的首要任务, 生态化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在校园建筑设计中,我们应把握以下几点:是要尊重原有自然地貌,设计要结合自然,邮编230022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建筑应有良好的朝向,争取尽可能有利的自然因素,不能刻意为创造造型及空 间使建筑处于不利的自然环境状态,学校建筑是大量 性公共建筑,不利的通风与采光,不仅增大建筑的运 行费用,同时对生活在其中的师生身体也很有害; 是尽量采用地方建材,不仅较能体现建筑的地方特 色,同时也可以降低建筑成本;是尽量减少硬化的 场地,尽可能采用植草砖,碎石路等渗水性强的硬化 措施,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是尽可能多的绿化环 境,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墙面绿化及屋顶绿化,形 成绿化系统;是水系的整治应慎重,水系的设置应 结合地形,不要刻意去做,水面的大小及深浅应认真 考虑,否则管理不好,非但起不到生态效果,还可能 成为污染之源;是要注意节能,运用高新技术,通 过增加科技含量的方式节约建设及运行的能耗。(2) 信息化校园信息化的发展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开创了新的局面,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密集、交流频繁的场所。信息化是现代化校园建设的首要目标,高科技更多地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之中,智能化系统成为高校不可 缺少的装备,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在科研及日常管理中的应用,视听设备以及校园广播、电视系统等,信 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及规划如何适应这 一发展变化,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校园规 划及建筑布局要适应网络时代校园功能关系的变化,如教学研究与生活区域界限的交融,图文信息中心的 布局,非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及安排等内容应该引起 足够的重视;单体设计在扩初阶段或初步方案阶段 就应该加入弱电系统布局设计的内容,使之能更完善;弱电系统的规划及设计应留有较大的发展余 地,以适用当今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3)人文化校园以人为本是现代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大学 校园是一个育人场所,更应该注意这一点。人文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一切事物及现象的“本体”,并强调对“本体”物质和精神的尊重。因此,校园规划、校 园建筑设计以及校园设施的布局都要以尊重人、方便人为根本。就建筑设计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建 筑空间的尺度要宜人,要认真推敲建筑各部分的比例 及尺度对人的行为及心理影响;要营造良好的环境 氛围,室外空间环境、室内空间环境以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过渡应自然亲切,环境的处理尽量结合自然, 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元素,创造舒适、卫生、安全的 校园环境;建筑创作应注意新老校区之间的文脉传 承,各校都有各校的历史及文化氛围,新校区建设在异地,但它们其中的“血缘”关系应该清晰的,因此 老校区建筑的空间关系,建筑的形态以及某些建筑符 号语言在新校园中都应有所体现;建筑细部理应充 分考虑到青年学生的生活特点以及高等学校的管理模式,尤其要注意残疾人设施的完善,真正体现建筑对 人的关怀;建筑的性格特征要明确,个性要鲜明,为 环境育人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使之能为学生培养个 性及展示才华创造条件,体现对生活在此中人的尊重及理解,不标新、追奇、求怪,但求和谐。计规范及习惯做法也难以适应现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做校园建筑设计时应充分注意这些新变化,认真 研究新问题,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精品。笔者结合 自己在新校园建设的实践,就校园内各类建筑新要 求,谈一些个人认识。(1) 教学楼教学楼是校园主体建筑,是知识传授及学术交流 的主要场所。良好的通风、采光、便捷的交通组织,以 及最佳的视环境及声环境的创造是最根本的要求。除此之外,尚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公共教学区与 专业教学区既要有方便的联系,又要合理分区。公共 教学区主要承担基础课及公共教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主要对象为低年级的学生;专业教学区主要承担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学,从使用对象及教学方式两方面 都有不同的要求,建议将公共教学集中形成基础教学 群楼,将专业教学分散至各学科组群的建筑中去,各 学科专业楼群应毗邻基础教学区,使之各部分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交往及交流要顺畅;现代化教学手段 对教室布置的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 语音室、CAD 教室以及远程教学等,都与传统的课堂 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室的平面尺寸、层高、采光方式、家具及设备的布置、灯光照明以及室内的声环境 都有很大变化,设计应结合具体内容认真考虑,经济 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交通空间的功能在变化。为 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门厅、过厅、走廊等交通空间应增加展示及交往功能,走廊的空间除满足交通功能 外,应适当加大,使走廊侧面能布置展示内容,门厅 及过厅除展示内容外,尚要增加休息及交往区域,如 果是内走道,其两侧应设高侧窗,以解决走廊中间的采光问题;增加必要的交往及休息空间。教学楼内 除必要的管理及教师休息室、门厅、过厅、过道增加 展示和休息空间外,应该结合建筑的体型变化,因地 制宜地创造各种丰富多彩的交往休闲空间,方便师生的交流及交往,创造富有情趣的空间环境;完善各 种查询系统,以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要求。同时,由 于教学的“社会化”,学校对外学术交流的增多,指示 系统应该完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如磁卡电话、饮水、小卖等,也应该在适当的部位设置;停车问 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高校师生主要交通工具自行 车的停放以及发展中的小汽车停放应有合适的场所, 建议教学楼地面层适当架空以解决停车及设备用房的问题。(2) 图书馆图书馆是高校的“心脏”,是学校的图文信息中心。 传统的“借阅、藏”三大功能的内涵由于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具体 有以下几方面内容:开架阅览为主。传统图书馆以 “书”为核心,强调“藏”与“管”,现代图书馆以“人” 为核心,强调“用”。人与书的充分接触,提高书的利用效率,利用高新技术完善查询及借阅功能是当今高 校图书馆的使用特征。传统的借、阅、藏三大功能严格 划分的模式已不适用,代之以更加多样的布局,纯书 库面积逐步缩小,开架、半开架阅览方逐步扩大;通用性及灵活性。大学图书馆,从藏阅方式、服务内容、 工作手段以及载体都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因此,要 求新的馆舍必须有较大的灵活性及通用性。“模数式设 计”方式很适合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其核心是“三统限度的通用性。一般来说柱网尺寸以 7.5 m9 m 为宜,层高以净高 3.3 m4.2 m 为宜,荷载以 500600 Kg/m2 为 宜; 多层次的阅览与研究空间。应结合高校教学与 科研的不同特点,设置研究所、研究室、讨论室等多 层次的研究室空间;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计 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信息载体的缩微化和多元 化,极大地丰富了图书馆的内容。新馆舍不仅要考虑 近期的使用方便,同时还要考虑维修便利以及为未来 的发展留有足够的余地;充分而又丰富的展示及交 流空间。各类学术报告厅、展览厅(廊)、休息(厅) 结合建筑室内外空间的创造灵活布局,方便师生交流 交往;完善的查询及指示系统以及必要的生活服务 设施。(3) 实验室实验室是高校教学实验实习的场所,功能要求比 较严格,各学科专业的要求都有较大的差异,内容也 很繁杂,在设计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但也有以下几个共同点:实验室建筑应具有灵活性是实验室建 筑的主要原则。设计应以适用、经济、灵活、方便为 原则,既能满足当前的使用要求,又能适应今后灵活 变动的空间要求,实验用房的空间与辅助用房分模块设置,以便实验室建筑有最大的灵活性;注意环境 保护。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光污染以及 有害物质要得到有效的处理。结合功能布局,一般将 有重型设备或层高较高的实验室放底层或单层建筑中,普通实验室放多层建筑中,将特殊干扰源实验室 单独布置在偏僻地方,将排放有害气体的实验室布置 在上层,将排放污染液休的实验室布置在下层,以减 少污染范围,并缩短管理的长度;能方便地开展对社会的服务。高校实验室应尽可能扩大对社会服务功 能,学校的科研要结合社会生产实际。因此,总体布 局及实验室的单体设计都应该考虑这一因素。(4) 学生宿舍学生宿舍是学生生活场所。大学生的生活具有规 律性、多样性、集体性及私密性等特征,他们的生活 环境应该是多样而又丰富多彩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创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保障,同时还为塑造健 全的人格创造条件。学生宿舍的建筑设计应该把握 以下几点:卧室的大小及居住人数。根据教育部关 于学生宿舍“4.2.1”的要求(本科生 4 人一间、硕士 生 2 一间、博士生 1 人一间)结合我们的现状,如果 按生均 10 m2 考虑,4 人间平面尺寸以 3.4 m 4.5 m 为宜,6 人间以 3.4 m 6.6 m 为宜于,4 人间宜单独 设卫生间,6 人间宜集中设卫生间,6 人间设计应为 今后改造成 4 人间留有余地;单独设卫生间的位 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放在阳台一侧,一种放在走道 内侧,这两种布置各有利弊,放在走道内侧的布置应 采用拔风井排气,以减小对走廓及室内的影响;注 意房间内的通风问题及内走道内的采光问题,建议 门上口要带可开启的亮子,以解决房间内通风及走 道内的采光问题;提供完备的生活服务设置,如洗 衣房、电视室、多功能活动室、会议室等;就近安 排体育健身及康乐设施,便于学生使用;增加必要 的交往及休息空间。对于食宿以外的其它服务及健 身用房,建议能结合半地下室或一组学生宿舍楼的 连接体部分集中设置。从功能上能做到动、静分开,3 校园建筑设计的新要求同时也便于集中管理。(下转第 80 面)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校“正真的障碍在于,和园林相比,二室一厅 意味着人的居住所涵盖的东西空前地缩少了, 这里只是一处被同样地高度夹在两块水平板之 中地所在,注定没有天空,没有流水,也没有人 在大地上地生根,它是一个事实。”(2) Peter Zumthor.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A+U,1998(2):6(3) 张永和 . 平常建筑平常建筑 . 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2.23(4) 美C. 亚历山大,S. 伊希卡娃,M. 西尔佛斯坦 等 . 建筑模式语言(下). 王听度,周序鸿 译 .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1681(5) 常怀生 编译 . 建筑环境心理学 .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1990.150(6) 德库尔特 . 考夫曼 .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下).黎炜 译 .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562餐厅之间又要有方便的联系,便于学生选择;磁卡售饭系统的应用,改变了备餐间的布局方式;由于 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厅式餐厅已不能完全满足学 生的需求,辅之以卡座,包厢式就餐空间,以满足学住宅内部空间由一个正交坐标控制,简单清晰的空间结构带来了高效率的使用,同时一目了然的布局 也使人们能轻易的对整体结构做出精确的把握。无论人处在内部空间的何处,总是能根据唯一的正交坐标系对其他空间的位置做出准确描述。但是,当一切都 在掌握之中时,也就意味着意外、偶然的空间体验的丧失。于是我们试图打破原有的精确布局,扰乱其空 间秩序,模糊人对空间结构的把握,将整体结构打断 成片断的叠加。变意料成意外,住宅空间成了错综复 杂的“迷宫”。由于人对直角关系感知敏锐(参见建筑环境心理 学,常怀生编译),使得具有正交关系的墙体构成了衡 量现有空间位置的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坐标系统。但是 “廊子”的介入和与其方向一致的客厅吊顶强化出了另一坐标系统,两个坐标系统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关 系。我们并不会同时将其当作衡量空间的参考坐标,两 者之间存在着“图底关系”,哪一个坐标起控制作用 取决与人的心理选择。当人从户外进入室内时,人的进入方向垂直于墙体的方向,由墙体构成的坐标系统将起 控制作用,吊顶和“廊子”成为扭转的不稳定形态;当 人由“廊子”进入客厅时,人的运动方向则和另一个坐 标系统吻合,原有的墙体反而处于扭转状态。最有趣的是住宅门外的屋檐,它从属于新的坐标系,是在室内空 间的起始点埋下的伏笔:来访客人从驻足门前时的纳闷 到离去时的恍然大悟,两套坐标系统在此处完成了对 话。同样的手法也被运用在了二层平面,原有的墙体坐标和由“小屋”及吊顶构成的新坐标共存。楼梯间是住 宅上下两层的竖向结合点,同时也是三套坐标体系共处 的空间。在这里通过从楼梯到书斋的视觉引导,主人将同时完成坐标体系竖向变化的心理转换。 在不同的控制坐标下,对同一个空间或同一个建筑实体会有不同的描述视角,随着坐标体系的转变, 人的心理定位在互相取代中由清晰变得模糊,原本唯一,确定的空间布局开始显得闪烁不定。在两层平面 中,两组共存的坐标系统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角度。由 于人不擅长感知非直角关系(参见建筑环境心理 学,常怀生 编译),实际上人的心理对运动中参考体系切换的应对并非如上所言那般及时,在脱离原有坐 标系统但尚未选择新的坐标系统之前,人处于“迷路” 的状态。在格式塔心理学中提到,“每个事件都有依赖 于先前的事件”,“迷路”的中间状态模糊了前后两个坐标系统的关系,使整个室内空间仿若“迷宫”。短 暂的迷失,除了带来不安和好奇,更多的则是空间体 验所带来的愉悦。生多样化需求。参考文献1 周逸湖,宁泽方 . 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上接第 77 面)(2) 逐渐强化机场航站区的商业性功能随着我国机场属地化管理改革的完成,机场将逐 步实行企业化运营,航站楼设计也将强调一个重要的 设计思想,即“以最简单的建筑形式满足最密集的功能要求,并取得最高经济效益”。这是由于设计能够赢 利的机场航站楼已成为共识,航站楼在设计之初便要 将经营成本和投资回报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航站楼 设计一方面重点考虑提高旅客与行李的处置效率,力求将其形象、运营效率及旅客的舒适方便结合在一 起。另一方面也考虑完善航站楼的商业开发功能,这 既是为旅客提供服务的需要,也是机场增加非航空收 入的需要。大型枢纽机场在其航站楼内部设置大型购物中心、 休闲娱乐设施及商务办公中心等功能区的做法将得以 普及。欧洲的一些大型机场在这方面已经树立了样 板,如美国机场专家 Koos Bosma 所说:“停车库、区域购物中心和机场是 20 世纪主要的新型建筑类型,最 近 10 年在欧洲最大的机场已融合为一体”。在大型机场及其周边地区综合开发的背景下,我 国机场商业职能在强化的同时,金融、贸易等商务活动也将被吸引到航站区来。以航站楼为主体,交通中 心和商业商务中心为辅的航站区综合体将有可能成为 大型机场新的设计模式,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区 的规划建设现已验证如此(图 4)。(3) 满足机场航站楼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机场航站楼是交通建筑中变动性最为显著的建筑 类型,作为时代的先锋建筑和航空高科技的物化载 体,航站楼的建设规模、装饰风格、流程组织以及平面布局等诸多方面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周期性的变 动。显然,21 世纪的航站楼设计还将继续沿循一个重 要的设计理念,即始终考虑航站楼改建和扩建的需 要,航站楼设计保持相应的灵活性和可扩建性,从而为未来难以预料的发展留有余地,这在过去几十年的参考文献1王澍 . 造园记设计的开始 .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2.Peter Zumthor.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A+U,1998(2)张永和 . 平常建筑平常建筑 . 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2.美C. 亚历山大,S. 伊希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