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粮食与山难留守-讲师张志涌.ppt_第1页
登山粮食与山难留守-讲师张志涌.ppt_第2页
登山粮食与山难留守-讲师张志涌.ppt_第3页
登山粮食与山难留守-讲师张志涌.ppt_第4页
登山粮食与山难留守-讲师张志涌.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講師:張志湧,行程設計、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2,內容大綱,登山類型與行程設計要領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3,登山類型與行程設計要領,4,深入瞭解山岳環境是行程設計的根本,登山環境,路線分級,登山教育推廣,知識技能與裝備,行程設計,5,技術登山與健行登山傳統登山為一般健行,而技術登山則為冰、雪、岩、溪並非所有的技術登山均難於健行登山,只是技術登山的門檻高於健行登山而已技術登山涉及較精巧的技能,這些技能都有自成一系的難度分級體系;健行登山反而需要進一步區別分級因子,臺灣山區登山類型,6,健行登山分級考量因子海拔高度路況天數體力負荷程度,健行登山分級,7,海拔高度人體生理限制高海拔地區具有高山症之潛在危險因子草原坡無遮蔽的地形,使健行者難以對抗惡劣的氣候高山的低溫容易發生失溫的情況,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8,路況,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9,天數二天以上的健行則必須具備山野宿營的能力登山入門的關鍵技能目前國內健行登山的天數大多在12天以內,分為:單天、短程(2-4天)、長程(5-8天)、超長程(8-12天)四類12天以上的健行,均屬特殊連走,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10,體力負荷程度需考慮活動的起訖時間,以及爬升高度與行進速率行進速率往往與路況指標有關,通常會參考標準時程的時間與天數,所以本項指標不考慮行進速率起訖時間約早上57點出發,為避免摸黑,故下午4點前結束,大休息的時間大約在上午11點,假設中午休息一個半小時,那上午步程時間約46小時,下午則約3.5小時,所以一天的步程最多應在9.5小時內,半天的步程應在6小時內單日爬升高度大致可以分為600m以內、6001,000m與1,000m以上,健行登山分級之考量因素,11,健行登山分級架構難度分級指標對應的是登山者的技術能力,越高的級別必須要以較高的能力去面對,出發前領隊必須考量隊伍的整體能力,是否足以應付該級別的難度。體力分級檢視隊員的體能是否能勝任,若落差太大,則必須考量加強訓練或者放棄入山,也可以調整行程設計以降低級別。,健行登山分級架構,12,難度分級,健行登山分級架構,13,體力分級,健行登山分級架構,14,重新詮釋現有的分級高山可沿用3,000公尺以上的定義,但百岳風潮之後,高山健行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系統,可單獨區別討論,所以難度的級別從B1D4都有,範圍最廣。郊山與中級山的概念,應無須再以海拔高度作為辨別,郊山與中級山的判別,可以從天數與路況指標來考量,路況屬於級別一、二者且可當日往返之山徑,可以歸類為郊山,反之則為中級山。長程探勘意謂者路況不佳,故路況應在級別四以上,天數也應該在5天以上,至於行進的區域可能從中級山連通至高山,或者是中級山之間的串連,健行登山分級架構,15,不同健行登山分級所需具備的知識技能本文從臺灣健行登山分級的基本要素著手,建構分級的基本架構,目的在於建立通用的分級標準健行登山分級架構最主要的功能,在於提供初學者一條循序漸進的登山方式登山分級也為登山知識技能之體系提供新的思考框架,讓山友瞭解不同級別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內容,進而使學習目標與實際健行之間的關係更緊密登山分級與知識技能體系結合後,可以作為行程設計的基本準則,以使後續的行前準備工作順利開展,登山類型的內涵作為行程設計的基本準則,16,登山計畫與山難留守,17,登山計畫的核心行程設計,行程設計準備工作的核心山活動準備中,行程設計必須考量主題、路線、時間、隊伍結構、裝備、食物、經費、留守等諸多因素沙盤推演的安全計畫,是行前準備的藍圖以健行路線分級系統為基礎,探討不同級別路線的行程設計要點,事後工作與檢討,階段,登山活動,行前準備,行程設計,18,去哪裡主題與路線選擇與登山主題聯結的第一個課題便是路線選擇路線本身的環境條件,決定了主題能否達成的可行性,所以也有山友先決定路線後,才思索登山主題各路線背後隱含的難度分級,也是路線選擇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難度代表不同的計畫方向,登山計畫考量面向,19,去多久登山天數傳統健行路線有天數標準,及每天步程的時數標準供參考,在這個標準下便能初步判斷體力分級指標現實生活中,登山天數受限於個人時間安排,有可能必須把標準行程縮短,這樣一來將提升體力分級的難度目前登山實務上,通常會設置預備天,讓領隊能透過預備天的運用,讓領隊在出發後,更有彈性地調整體力級別至於預備天的長短,本文建議長程路線可依據標準行程的1520%計算預備天數,短程以下的山徑設置1天預備天,登山計畫考量面向,20,與誰同行-登山隊伍結構前二項考慮因素已決定健行路線的難度與體力分級就體力分級指標而言,只要有一位成員完全無法負荷,而無法完成健行,所以必須考量個別成員的體力能力檢視隊員的登山簡歷,要避免跨級挑戰的情形至於難度分級的考量,則可以從整支隊伍的綜合能力去評估,簡單地說就是從新舊比去考量,所謂的舊生應視其登山簡歷是否有超越,或至少相同於規劃路線難度級別的登山經驗,否則應一律視為規劃路線的新生難度級別A、B的路線,新舊比應控制在3比1或4比,至於難度級別C、D的路線,新舊比應該在2比1,登山計畫考量面向,21,預防意外的準備-安全留守行程安排上,需事先查察手機電話或無線電可對外聯繫的據點,行程設計圖上應標明這些據點的位置及預計到達的時間其次,難度級別C、D的路線遇到狀況時,有時難以正確評估原路撤回的撤退點,或者原路撤回並非最佳方案,需考量改變計畫、重新找出路的地點,稱之為變異點在行程設計時,應先預測可能的變異點,並預先規劃因應方式,並與留守人員討論模擬的對應策略,登山計畫考量面向,22,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山岳活動的最大不確定性來自於路線本身地形複雜或天數較長的路線,現況情形往往與預期狀況有所差異當面臨差異時,有時必須調整行進計畫以茲因應,但計畫的改變將加深留守的困難度與活動風險,23,預留多餘之活動天數降低行程的緊湊性實際行進狀況與計畫有所不同之時,如事先預留較多之活動天數,可以大幅降低行程的緊湊性,並有較充裕的時間應變,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24,撤退點與變異點撤退點:就固定路線而言,如果無法在原訂時間通過撤退點,代表該隊伍無法在預定時間內下山,為了減少風險,故以來時路原路回撤在許多長程探勘的實例中,很難定義出明確之撤退點,且經證明有時候原路撤退並不是最佳之選則方案,而必須依據實地狀況變更原路線計畫變異點:原訂路線中,無法以撤退方式處理之地點,也就是必須改變計畫,重新找出路計畫的調整必須先就先前已走過的紀錄、途中的新發現去評估未來幾天的可能路況,並計算調整裝備、糧食後所能提供的最大活動天數,再經由集體討論決策出確切的新計畫內容,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25,與山下留守人員之通訊訂定行程計畫時,並非註明無線電頻道及開機時間即可,應與山下留守人員保持聯絡在預定行程中的山峰或稜線開闊地,應於留守計畫標明為聯絡點通常聯絡點甚至可以用手機直接聯繫,但建議以留言方式,詳述目前時間、位置及行進概況;若手機不通,則以無線電煩請友台代為聯繫留守人員可以藉由各時段的回報情形,瞭解隊伍的行進狀況,而且也能掌握山上隊伍之最新狀況並參與意見,若發生失聯之情形,也能做出較佳之判斷,行程彈性與計畫變更,26,開隊流程,27,a/路線資料蒐集,b/路線狀況分析與定線,a.登山補給站、各大專社團BBS站精華區b.台灣山岳、國家公園調查報告書.等相關書報c.電話或Email洽詢其他去過的登山社或登山團體,資料收集與行程規劃,28,建議自保工具:全隊12條20米輔助繩;個人4米、六米扁繩,1.5米、2.5米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