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1页
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2页
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3页
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4页
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洋务运动,又称自强(救)运动,旧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内部一些有识之士掀起的一场向西方学习,寻求富强的改良运动。清政府内部出现了一批跟西方接触较多、思想比较开明的重臣,他们意识到了中国当时的危急局势,主张求富、求强,向西方学习,并通过加强军事力量,创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等发展工业,增强国力,形成了洋务派。,第三章洋务派的政治思想,第一节洋务运动及其思想特征一、洋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二、洋务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第二节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一、生平与著作二、在“变局”中求“富强”三、兴洋务的改革主张四、评价第三节郭嵩焘的政治思想一、生平与著作二、在“洋务”活动中认识西方三、对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全面反思四、改革中国的主张,第一节洋务运动及其思想特征,一、洋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二、洋务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洋务运动不仅兴办了近代中国的军事工业,加强了军事力量,而且兴办民用工业,影响到教育和社会。洋务运动在变局观、富强观、体用观、西学观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一、洋务运动的形成与发展,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清政府不仅可以借助西方的力量镇压国内的反抗,还可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借助外国的资本,发展本国的工业和军事,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在中央,以奕和瓜尔佳文祥等人为代表,以总理衙门作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在地方上,都是握有实权的大官僚及其势力,包括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后起的张之洞集团等。,洋务运动在引进和发展近代工业和制造业、用先进武器装备军队、以及建立新式教育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由于政治思想、制度和机制等方面的局限和落后,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表明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而洋务运动也随之失败。,二、洋务思潮的基本观点及其特征,洋务运动与清政府早期的林则徐等人有着历史渊源,并且在同顽固派的思想论战中更新了中国知识界的认识;洋务派又为其后维新派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进步。洋务运动以及洋务思想成为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运动和思想流派。,洋务运动在政治思想上形成了较为突出的特点:变局观、富强观、体用观、西学观等几个方面。变局观是洋务派理论的前提,体用观和富强观则最为重要,影响亦大,西学观相对说来只具有辅助性的作用。,变局观,核心:在于对世界局势、尤其是西方的认识。西方军事上的“强”是建立在经济上的“富”。郑观应:西方富强之本在于议院、学校、取士等。内涵:对外,包括对世界局势的认识。对内,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富强观,自强是富强观的逻辑起点,自强即强军。企业、水师、海防基地、西式练兵等。自强求富。解决经费问题,兴办轮船运输业是开端。轮船招商局求富带着很强的官方背景和军事需求。企业三种形式官督商办为主要形式。,体用观,政治思想主题:“采西学、制洋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魂西术”;“中道西器”;“中本西末”;“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西学为体,中学为用”“中西互为体用”中体西用为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西学的传播。,西学观,教会传教译书办报。洋务运动期间是官方行为,同文馆水师学堂公派留学。双语人才海军人才科技人才政治家,三、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洋务运动前后30年,在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兴办近代工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作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它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落后性和保守性,并由此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在思想上,洋务运动或多或少地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开了良好的向西方学习的风气。,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并没有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对外的高度依赖性和对内的官方垄断性。“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更使得洋务运动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到政治、社会和思想的层面。在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自强思潮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对于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和自强精神更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二节李鸿章的洋务思想,一、生平与著作二、在“变局”中求“富强”三、兴洋务的改革主张四、评价李鸿章提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局观,他把谋求富强作为洋务思想的核心目标。李鸿章的很多改革主张不仅针对军事和民用工业等方面,而且也包括对教育等社会制度方面。为维新派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而他所实践的洋务运动则打击和削弱了顽固派的势力。李鸿章的洋务思想存在着很多保守的因素,一、生平与著作,李鸿章(1823-1901),字子黻、渐甫,号少荃,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臣,李鸿章曾经创建淮军并任统帅,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倡导洋务运动,官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淮,敞开的门第2集:书剑飘零李鸿章(下)高清版,他还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李鸿章在洋务派里声望最高,权力最大,联系最广,影响最深,思想具有典型性著作为后人所编李鸿章全集收入了他的奏章、书信等文稿和文件,其内容包括“奏稿”和“朋僚函稿”等内容,奏稿部分80卷,朋僚函稿20卷,二、在“变局”中求“富强”,李鸿章切身感受到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撤折中指出“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不变则“后患不可思议”;在因台湾事变筹划海防折中再次阐释了其变局论的基本主张,而论据角度仍然是全球范围的殖民主义扩张。,李鸿章的“富强”事业包括两个主要方面,即既要在军事上自强,也要在民生方面求富。他主张使用西式武器,采用西方军事制度,开办西式军事工业,同时也主张正视与西方的商业交往,保护工商业的发展,开办近代民用工商企业。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构成了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紧密相关,“富与强相因”,“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三、兴洋务的改革主张,李鸿章则是身体力行并将魏源“师夷”主张落到实处的第一人。李鸿章先是从武器方面的改革开始,逐渐扩展到军队组织的改革,并由军队改革转向民用工业,强调造船、开矿、纺织等工业,修铁路,1881年11月中国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最终竣工全长只有10公里左右,不准蒸汽机牵引,成了马拉的“马车铁路”。,变法自强是当务之急,要自强即要制器造船,这是“自强之本”,还要变通科举、培养人才。在洋务运动晚期,他还逐渐将改革转向教育,推动洋务运动越来越深入,反映了早期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历程。“必先富而后强”,“求富”、与洋人“分利”、“争利”。,缺陷:洋务派兴办的民族工业是以政带商体制,采取官僚办商,官商合办的形式民用企业更不顺利,弊病丛生,较强的垄断、封建性限制束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张教育领域要进行改革,引入西学作为教育的内容,并在筹议海防折中正式向朝廷提出了两项改革建议即变通“考试功令”和设立“洋学局”。,四、评价,就洋务运动来讲,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批评:一方面,顽固派们批评他变得过多,指责他“事事师法其人”;“必欲竭中国之国帑tng、民财而尽输之洋人”;甚至影射攻击他有“乱臣贼子”之嫌;另一方面,后来的维新派则批评他变得不够,认为他的变法是“不揣其本,而齐齐末,是似变而非变,虽变犹未变”。,李鸿章代表了封建制度内部一些官僚士绅的积极防御态度,接受了一些资本主义的影响,并不情愿地开始向资产阶级的转化而未能完成转化的思想趋向改革实践更是远比顽固派的消极保守要务实和有效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说明了李鸿章政治思想在改革意义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第三节郭嵩焘的政治思想,一、生平与著作二、在“洋务”活动中认识西方三、对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全面反思四、改革中国的主张,一、生平与著作,郭嵩焘(1818-1891),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道光进士。1858年赴京任翰林院编修,同年入值南书房;1859年奉命赴天津参赞僧格林沁津沽防务。1860年因痛感居朝廷之上难有作为而辞官去职,1866年与左宗棠交恶,被迫离粤去职,回湘居住。,任上海任苏松粮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福建按察使、兵部侍郎等职,并作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出使英法两国。1879年辞职回国,1891年病逝于湖南。他正式出版的著作有使西纪程、养知书屋文集,后人为他编有郭嵩焘奏稿郭嵩焘日记等,二、在“洋务”活动中认识西方,郭嵩焘参与洋务活动很早,而且认为洋务极端重要,“关系中外大局,以立国家久远之基,诚莫急于洋务。”他对商务特别关心,并对西方的经济、政教、学术、教育、风俗等方面作了广泛的考察认为西方国家在内政外交上都极为注重保护和促进商业利益,使得人民得以经商致富、积累资产,而人民在享有好处之后也愿意反过来支持国家,使国家十分稳固。,郭嵩焘认为西洋文明是一个有本有末的整体,造船制器只是末,杰出的政治和教化才是富强之本,在政治教化上西方当时已经胜过中国。他还对西方的学术研究和崇尚实用的教育制度十分赞赏。郭嵩焘对西方国家政教制度的这些看法不仅与传统的夷狄观念完全不同,而且从政治角度明确预示了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体现了他政治思想中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内容。,他也欣赏西方崇尚实用的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追求的是“虚文”。而西方教育是“实学”。呼吁以实学代替虚文。西人讲信用,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的风气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富强事业。,三、对传统制度和文化的全面反思,郭嵩焘批判了儒家最高政治理想的尧舜禹三代之治,认为相对于西方的政教分立,三代是一种政教合一的状态。中国是君主制,西方如当时的英国也是君主制中国的君主制集权在上,政治制度的运行依赖统治者个人的德性,而“西洋以公之臣庶”,“国政公之臣民,其君不以为私”,国家的事物允许大臣和国民共同参与和讨论,政治制度的运行依赖于共同遵守的法律。认为中国的风俗已经败坏到了极点,和政治制度一样需要改革,否则以“富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将不可能成功。,四、改革中国的主张,郭嵩焘指出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认为在中国“设立议政院”是好事情,但也指出中国的传统力量十分强大,改革并不容易,所以又非常强调改革的时机。因此,可以立即着手良好风俗的养成,实行良好的学校教育,并将此作为“政教”改革的重要手段。,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