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doc_第1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doc_第2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doc_第3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doc_第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课题成果公告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批准文号:教电馆研062730397号课题类别: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青年课题课题分类:教育信息技术课题承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陈德军 李科 一、负责人与主要研究人员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课题类别B青年课题学科分类教育信息技术研究类型B应用研究负责人姓名陈德军 李科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73年 2 月 3日行政职务教科室主任专业职务小学高级教师研究专长信息技术和教学法研究最后学历本科最后学位担任导师C未担任导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K江苏省所属系统E中小学校工作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电子信箱通讯地址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邮政编码213300联系电话(区号) 0519 (单位)7222507 (家庭)87204631 (手机份证号320423680820222组长姓 名出生年月专业职务研究专长学历学位工 作 单 位陈德军1973.2小学高级信息技术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李 科1978.9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主要参加者周梦莉1977.4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张琴波1969.1中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王 康1965.10中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曹海涛1976.10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傅忠诚1974.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符春燕1978.2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李美琴1977.9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潘晓红1975.8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赵银娟1981.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张春花1980.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芮晓菊1976.12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徐秀琴1971.10中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金彩娣1974.5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施宝英1965.6小学高级语文教学大专溧城中心小学韩 青1980.3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汤 君1974.6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彭玉芬1964.12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黄海燕1972.8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许海霞1977.1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董丽霞1970.1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王惠芳1975.07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史向华1977.10小学高级语文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杨阿清1961.11小学高级德育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贺志荣1969.5中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邱恭志1972.5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朱俊仙1972.10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田 芳197906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陈彩萍198001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戴 琴198004小学一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朱晓栋1975.12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陈 娟1981.10小学高级数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史卓君1981.2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王 华1980.7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葛之华1986.8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王秋萍1969.10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陈亚平1978.2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杨旭娟1974.10小学高级英语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潘 婷1986.08小学一级英语教学大专溧城中心小学徐 婷1982.5小学一级信息技术大专溧城中心小学王兆军1975.9小学高级科学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周 珺1970.2小学高级音乐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应 倩1970.2小学高级音乐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梁飞云1972.5小学高级美术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沈韵之1972.12小学高级美术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黄秋菊1980.8小学一级美术教学本科溧城中心小学李艳红1971.1小学高级语文教学专科溧城中心小学期最终成果C论文集D研究报告预计完成时间2008年 5 月 日二、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一)研究目标1.调查分析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规律,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模式。2.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资源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方法。3.提炼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理论、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的经验总结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平。(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环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研究,主要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与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重视个性化学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主动积极地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成果,为此我们着重研究了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习作、数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结构。2.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活动呈现出自主、活跃、有序、有效的发展态势,让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及其意义,从而发挥其自身的潜能,能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全面提高综合素质。3.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能导向、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中要构建相关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态度、水平和能力、效果等进行比较客观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有个性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4.创建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信息资源环境。在研究中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制作课件,探索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资源整合的最佳途径,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多的软件环境支持。坚持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提高,不断循环使用,丰富学校的信息资源库,促使学校的信息化进程,提高学校整体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四、课题研究结论与对策(一)初步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媒体激趣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意义建构情境热身模拟操练思维拓展回扣教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模式 作文教学模式 数学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模式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是融“自主”与“创新”为一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自定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一种课堂教学操作样式,达到知识及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同步增长。在这种理念指导下,我们构建了“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以海底世界教学为例:(1)媒体搭桥:在课堂上创设“大海深处景色奇异”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把平时难以看到的海底自然景象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游览海底世界”,欣赏海底深处的奇异景象,多姿多彩的海洋动物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2)情境驱动: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海底到底是宁静的,还是有声音的?为什么说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然后询问学生: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指导学生可以采用朗读课文,上网查找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协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声音、动物、植物、地形、矿产),可以在“课文朗读”里点击“声音”聆听到海底深处发生的美妙乐曲,点击“活动”可以看到各种动物活动的方式。也可在“海底资源库”进行资源查找,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将自己的探究结果通过BBS发布在网上,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然后组织汇报交流,先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在交流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和植物的差异时,学生将从网络资料库中了解到其他动物的活动方式进行交流,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作文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4)信息延伸:在海底世界中设计了“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海底世界吗?课后请认真搜集海底世界的有关资料,并把它写下来。 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打开“海底论坛”窗口,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海底世界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再打开“练习巩固”窗口,利用“友情链接”提供的网址进行“海洋探秘”。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以学生为主”的基本思想得到了充分体现。这种学习模式以多媒体情境创设和层次丰富的“任务呈现”为基础,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应表现在学习环境与资源的构建和学习内容任务的设计上,而不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和理解课文内容上。2.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种图、文、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中实现了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使学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问题进行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月夜遐想教学为例:(1)信息导说: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月夜图、动画,配以优美的音乐,接着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瞬间产生的奇特想法,用一个词、一句话写下来。交流之后出示课前搜集的关于星月的奇思妙想图文,让学生讨论从中领悟奇思妙想的方法,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2)自主习作:有了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就有了鲜活的生命,有了构思,习作就像流水一般流淌出来。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将一些巡视中发现的优秀习作或病文加以出示,让学生欣赏评改,不断采取重放、关键处定格、放大或缩小等技术手段,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4)存盘上传:最后学生根据共同的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3.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而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合作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学生在自主协作中整体推进,在探索中提示思维、发展思维,最终形成能力,学会合作探究。在课堂上打破逻辑演绎推理的做法,增强学生归纳和直觉估算能力,从而体现数学文化特征。因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提出问题探索交流意义建构”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数学教学模式。以轴对称图形教学为例:(1)媒体激趣:引导学生进入网页图片欣赏埃菲尔铁塔,举重运动员,天坛、杨浦大桥、故宫、天安门、蝴蝶、飞机、花篮、红双喜等等。生动的画面,把学生们带进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2)提出问题:自主观察思考: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紧接着观察画了一半的瓶子、衣服的图形来想象整个图形的形状。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继而展开讨论:看了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把你想了解的知识,上传到公告栏中,告诉教师和同伴。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最后师生通过互相协商,在公告栏中完善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中自觉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3)探索交流: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猜想,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跟我做做步骤:将一张纸对折,在纸上画出半个瓶子、衣服的图案,沿线条剪下,把纸展开(实际上学生在剪的过程中,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已经初步形成)。最后让学生想一想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水到渠成。在学生初步建立轴对称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探讨一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条数与画法,并进入在线测试,自主反馈学习效果。(4)意义建构:通过对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猜想,运用动手操作验证猜想,进而获取“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最后把自己得到的结论上传到网上,互相交流。在老师的总结之下,共同建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通过查阅了解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网络找出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并把它上传到网上;也可以进入“思考园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还可以创作出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在班内交流,同伴互评,教师点评。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与合作者,通过学生自我判断、自我探索、自我选择性的学习、自我建构,努力体现学习的个性化。4.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英语的深层次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索以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能使学生形成交际策略、培养综合语言能力,促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及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综合能力。据此我们构建了“情境热身模拟操练思维拓展回扣教材” 的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英语教学模式。以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4 Halloween 教学为例:(1)情境热身:在上课前,教师在教室里布置好Halloween party的相关情景,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Halloween的情景:滚动播放国外人们过Halloween的相关图片,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充分让学生感知Halloween的氛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Halloween的文化氛围和节日气氛。(2)模拟操作:教师在创设Halloween情景后,接着让学生讨论What do we need for Halloween? We need What else do we need? 在学生讨论完所需的东西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学习并操练本课的重点句型What do you need? What else do you need? What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masks?. 和相关单词pumpkin, mask, vase, pig, chicken学生积极性高,语言运用真实、灵活。(3)思维拓展: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与万圣节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字、图片,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在Halloween Party中人们经常玩的一种游戏: bite the apples,并组织学生玩这个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掌握,大大提高了英语语言学习的效率,拓展学生的思维。(4)回扣教材:最后,在教师做好了所有的Halloween节日铺垫后,最后回归到课文语篇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Jim一家是如何准备万圣节,如何去买所需的东西,让学生继续巩固相关知识等。信息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显示出了极大的与众不同的优越性,尤其是这种语言训练,特别需要信息技术来为其提供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资料,特别需要信息技术来为其创设各种模拟情境来为学生更主动、真实地进入英语对话情境,以此提高英语教学效率。(二)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搜寻、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1.数字化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努力,在自己计划、自我指导、自我反思、自我调控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是学习目标的选择者、是学习内容的探索者、是学习成果的发现者、是学习方式的创造者。教师是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是情境观察的服务者,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是协作活动的参与者,是解答疑难的指导者。活动中,学生围绕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自己确定学习起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调用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独立思考、协作讨论和自我评价,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开发,创造意识得到发展,学习成为富有挑战、充满发现的一件乐事。如在介绍我国的一个民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首先进入“资料室”的“56个民族”,点击“各族简介、民族风情、图片荟萃、民族服饰、民族建筑”这些栏目,进行广泛的或归类的资料搜索。学生也可进入“精彩视频”收看各民族视频资料。学生经过多方收集相关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存储、鉴别和整理,使之简洁明了,通俗晓畅,最后将自己的有效信息进行综合并交流,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2.信息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网络环境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竞争、辩论、伙伴等。竞争。竞争是指教师首先根据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由不同的学习者(可以是小组)完成,看谁完成得最快最好,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学习者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论。各自任务完成后,就意味着总任务的完成。如海伦. 凯勒一课,学生在对海伦成功某一原因的深入探究后,进行课堂交流,看谁的探究最有保价值,最后在交流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诸多原因的合力才最终造就了海伦.凯勒。辩论。辩论是指协作者之间围绕给定的学习主题,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接着在一定的时间内借助图书馆或网络查询资料,以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双方围绕主题展开辩论,通过辩论使学习者达到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如举行“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一辩论赛时,老师向学生推荐了狮城舌战一书,因书店无货,学生们纷纷上网阅读,学习起辩论艺术;学生们还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名言警句、生活实例充实自己的论点。开赛时,一个个引经据典,唇枪舌剑。通过活动,对问题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伙伴。伙伴是指协作者之间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而结成的伙伴关系,伙伴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并从对方那里获得问题解决的思路与灵感,促进问题的解决。如进行火星地球的挛生兄弟研究时,为了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由学生自由组合成伙伴关系,讨论并形成具体的研究小课题的实施计划、方案,然后进行调查、考察、访谈、上网搜集资料等,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得出了一定的学习结果,创造性潜能也获得了充分的开发。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学生在研究小课题的过程中,一般经历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交流成果这几个步骤,如何让学生的研究成果外化呢?这就要利用网络中的信息平台作为知识构建和创作实践的工具。常用的软件工具有:文字处理工具,如Word 、WPS等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意义建构能力。绘画、作曲工具适合培养学生创作作品的能力。信息浏览、搜索工具(如Internet Explorer)适合培养学生搜索、甄别、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集成工具(如PowerPoint、FrontPage)适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表达能力与品质。如在进行“蓝鲸”的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喜好,选择合适的软件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有的学生用Word撰写研究报告,有的用WPS编辑电子小报,有的用Excel的立柱图对比蓝鲸与大象、肥猪的大小,有的用PowerPoint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正是借助这些工具软件,才使学生的成果展示更加精彩纷呈。(三)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个性化学习需要一种能导向、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模式。因此,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准则,一个形式,多项内容,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 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 个性化学习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体验,学习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发展,个性化学习的评价也应注重学生的发展。评价时,不是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 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 发展性描述评价指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学习目标的叙述式评定。在个性化学习时进行发展性描述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肯定学生可能出现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提出需要努力的目标。其基本体系是:尽可能地发现并描述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描述学生的成绩所带给你(老师)的感受;指出需要努力的目标。 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四个方面。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浏览信息(阅读)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版面设计能力和分析评价能力等。问题能力,即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包括了学生个体的疑问意识、小组的辨疑意识。非智力发展,包括情感投入(指学生参与的热情)、情感获得(指学生参与后对自身的认同及与同伴相处的情绪反应)、协作性(指学生能否主动协助同伴或向同伴寻求帮助)、联想意识(指学生在能否在头脑里形成丰富的联想)、品德发展等。知识获得,即学生了解或理解部分领域的知识,重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多种手段:手段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社区(家长、相关的机构),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机结合。 手段二:多变的评价载体。主要体现在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口头评价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在引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及师生进行成果共享的时候;表格描述评价和综合描述评价更多的应用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以后进行总体的评价,表格描述评价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测量表,由师生根据评价项目共同进行评价;网络评价就是运用网络功能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通过交互评价或建立一个计算机评价系统(评价时评价主体只需输入相关的信息,由评价系统自动生成评价)。 手段三:多种的评价对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独立学习两种形式,评价时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宏观调控。五、课题成果与影响(一)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1.提高了学生群体的信息素养。全校学生都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和再应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同时学生还学会了通过E-mail、留言板、BBS、QQ等手段进行交流讨论。由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频繁使用,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学得的技能有了用武之地,一部分学生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显著提高。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多种知识,这些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横向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积极参与,友好合作,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等。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诸多学生的电子作品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形成了良性循环,从学到创,从创到学,不断提升。(二)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在教中创、创中教,为教师的全面转型奠定了基础。1.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围绕方案展开研究,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