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古人如何发现?古人见过?这古人是谁?经络的实质在于经气,经络并无“实体”,是独立的“气”的通道与系统,也是在神经、血管外围的通道。通则有道,不通无道。穴位是“经络之气”途经的敏感点、连接点、闭塞点,也是需要疏通的要害。疏通、调和“经络之气”,有助于增大神经、血管外围的空间,“和利肌肉”,减少对神经、血管的压迫,进而使之放松、畅通与伸张。所以,经络也是人的生命线。十二经脉(包括任、督两脉)的基本走向是“气”的主干道,由此分流出来直至皮部的小的通道,就是“络气”的通道。经、络疏通是相辅相成的。研究经络重点是研究“气”的运行、成份、变化与作用,这必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当然,疏通经络可增大气的通道有利于科学发现。灸经中只有“脉”字,无“经脉” 或“络脉”之称。其所述“脉”,是指内经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外的十一经脉,而且经脉之间没有相互的衔接联系,也无全身的循环流注。在内经中“脉”既用以指“经脉”,又用以指“血管”。“络”既用以指“络脉”(如十五络),又用来指“血络”。古人将“经”、“络”、“脉”三者,看作是病邪可以走行的路径。这三个概念在内经时代无实质性区分,具有同质性。故有人认为“中医的经脉学说实质是古人对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混淆不清的朴素认识”。 经脉与络脉,其中心词在“脉”上。“经”与“络”说明“脉”中纵行的主干与横行的支路。医学入门:“经,径也,径直者为经,经之支派旁出者为络”。“经络”一词实际上是“经脉”和“络脉”的合称。经络概念始终包括了血管实体。但“经脉”的概念却不一定是指血管。 经络系统理论形成的可能途径 古人如何发现了经络,到目前为止,没有确凿的证据,因此有多种推测。有人认为古人先发现了有治疗作用的穴位,然后按一定的线索将穴位联系起来形成经络,并逐步完善;有人认为首先发现经络现象,在经络的基础上发现穴位,以后又不断充实内容,形成经络系统。 虽然经络系统建立的立论依据不清楚,但从古代文献和现代针灸临床实践以及现代经络研究来看,经络系统可能是在对前人针灸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并通过推演的思维方法而建立起来的,并逐步完善形成经典的经络系统理论。 综合分析发现,单纯依据针刺穴位的“得气”及循经感传等现象。建立十四经脉循行路线,是不可能的。近年研究发现,显性循经感传等循经现象出现率较低,即使出现也往往只是循经脉的某一段。而经典的经脉的循行路线,不仅长距离跨越躯体多个部位(例如足三阳经从足走头),而且与脏俯均有络属关系。经脉的无穴通道,自非刺所宜,那也就不会有循经感传现象,也不可能是由功能相近的穴位联系起来而形成。如手少阴心经的无穴通路有一支上达头面:“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从临床角度来看,更象是一种病理联系的描述或归纳。因此无穴通路可能不是两点之间的直接连线。有穴经脉走行的形成也可能依据针刺的治疗效应。“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即是说明经脉的循经治疗效应。 有关络脉的描述,灵枢经脉:“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从胫骨外廉到头项,如此长距离未提及其他解剖部位,如果由循经现象获知络脉循行路径,必然应该描述这两个部位间的走行,因此依据病理联系或针刺治疗效应建立经脉的可能行较大。其中“合诸经之气”的描述则明显带有推演的成分。 经络实质的研究,首先要研究早期关于经络的论述才能找到最原始的资料,理解经络的最初含义,寻找经络实质研究的有效线索。另一方面,应注意到古代经络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应考虑到其描述不准确、不完备、甚至不正确的可能性。 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从古代文献看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脉与脑在解剖结构上有直接联系。如督脉,“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再如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灵枢大惑论中对视觉器官有这样一段论述:“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脑相连的结构可能是对视神经的描述,也许这是内经时代接近发现神经的一个例子。 现代研究揭示经络系统与神经系统的联系:经络系统是人体的调控系统,在生理功能上与神经系统有相似性。就经络的实质而言,古人发现的具有一定循行路径的十四经脉是否存在,其实质是什么,才是经络实质研究的核心内容。循经感传以及其他经络现象的客观存在,成为经脉存在的有力证据。古代文献以及针灸临床实践证实,针刺的疗效依赖于“得气”。有时可出现针感循古典经脉路径传导的现象。由于循经感传提示古典经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循经感传现象成为近年研究经络实质的切入点。围绕经络实质的研究,近年已提出多种学说。 (1)经络的生物进化观 目前已知在脊椎动物体内同时还保留着低等神经系,如人体内除神经管外还有部分链状神经系(交感神经链)和网状神经系(肠壁神经网)的某种保留,主要已转化为植物神经的组成部分。从进化的连续性来看,子午干神经系在人体无疑也有所保留,可能是经络原型。经典的经络系统可能依然在已经高度分化的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起作用,并与神经系统有直接的解剖上和功能上的联系。 (2)神经中枢扩散说 截肢者的幻肢觉提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躯体可能存在镜像关系。当外周肢体离断后,其在中枢的镜像依然存在。同理,针刺产生的针感传入中枢后可能在中枢定向传递,从而产生循经感传现象。有学者认为,针刺穴位后循经感觉的产生,是中央后回与皮肤经络路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被兴奋的结果。有人提出“经络链”的设想,实际上也是经络的中枢观。认为针感不需要通过外周,而是在神经中枢传导的过程。 (3)植物神经反射联动说 认为植物神经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经脉线实质为体表上富含神经末稍的组织带,穴区则有着更为丰富的神经末稍。穴位受到刺激,所激发的交感神经反射接力的兴奋点所到之处,使肥大细胞释放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刺激相应的躯体或内脏传入神经末稍,产生各种感觉,即循经感传。由于脊髓节段的有序性,导致交感神经反射弧的相继激活有序地定向传导。古人确定的经络线路并不一定是实际的“通道”,而只是效应线路。这也许是为什么多年对经络的形态学研究,经络和穴位并没有找到新的或特异性的实体结构,而只是发现了一些已知组织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的特异性分布的原因。近年对穴位的研究发现,穴位具有低电阻特性。低电阻的穴位下确实分布着比周围更多的交感神经末梢;毁损皮肤内交感神经后,穴位也不再具有低电阻特性。从针灸临床实践来看,产生针感的必定是某种特定的结构。这就是为什么针刺时,若不得气就需调整针刺方向、角度和深度的原因。在调整过程中,一旦刺中穴位便迅速产生针感。内脏牵涉痛的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但是内脏牵涉痛提示躯体与内脏之间存在解剖学上的某种联系,可作为研究经络的“内联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功能的参考。 (4)经络的中枢-外周说 认为经脉感传现象是中枢与外周共同作用的结果。“八五国家攀登计划”的首席科学家胡翔龙先生认为:循经感传可能是“体表”的神经感受装置被针刺时沿经传导着的某种“动因”所兴奋,神经冲动相继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从而产生了主观感受到的感传。有学者持相似观点,认为循经感传现象发生,类似“多米诺骨牌效应”,即一系列轴突反射效应(针感)传入到达大脑皮层中央后回的感觉区,使相对应的大脑细胞兴奋,从而产生“感传”现象。 古人提出的经络系统,是具有广泛生理功能的机体调节系统。可能包括人体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总体功能。当代对于经络实质研究并不等同于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经络实质研究重点在于揭示古人提出的有明确循行走向的经脉和穴位的实质。中国古人是怎样发现经络的明确走向和穴位的具体位置的?呵呵,我在中央电视台看介绍中医的纪录片,上面对其产生作出了马克思主义式的解释:说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的结果。但不知道,具体是怎么样的?莫非,老百姓得了病,莫名其妙的自己拿针往身上刺。其实,在考察中医的起源时,我们是一定不能回避道教的。所谓医道一家。中医包括穴位都是道士们修仙炼丹的副产品。其中我们考察中医哲学时,就发现与道教哲学有相似之处。所以,尽管没有详细的文献记录,穴位是怎么发现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做科学的推测。穴位,是中国古代的职业僧侣本着修道成仙的目的,一步步在自己(或伙伴)身上实验成功的,与炼丹追求的是同样的目的。个人觉得这个解释比央视说的,更符合事实。因为一个科学发现,需要的目的和时间。而这两样在道士那里都有。“经络学说”究竟说什么 经络部编后黄龙祥 经络是什么?这是我在与经络实验研究人员接触中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长时间受这个问题的围困,是我写前面这40万字专论的重要理由。但正如读者已经看到的那样,贯穿于这部书稿始终的主导思想却在于启发人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古人构建的“经络学说”用来解释什麽临床经验或生命现象?任何一种科学假说必然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对象,以下是一些在科学史上较著名的假说:假说解释对象火微粒说燃烧的本质燃素说热素说热的本质“阐门”学说痛觉的本质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说地球构造运动经脉学说 络脉学说?经筋学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一直认为只有正确地填补出上表中的问号时,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古代经络学说的科学内涵,明确我们的研究目标及研究价值。我知道一定有人会大惑不解地问:“经络学说”不就是解释经络现象的吗?难道这还有什么疑问吗?那么“经络现象”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问得更加多余,因为经络实验研究者早就对此问题给出了明确的一致性意见:经络现象多指人体出现的沿古代文献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常见的是循经感传现象。假设“经络学说即对所谓经络现象的解释”这一提法可以成立,那么依此类推,是否可以说:经脉学说是解释“络脉现象”?经筋学说是解释“经筋现象”?如果再进一步类推,“燃素学说”是否说明“燃素”的?“热素学说”是否说明“热素”?“阐门学说”是否说明“阐门”呢?读到这里,“经络学说就是解释经络现象”提法的不合理性已看得非常清楚,但是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我们说了几十年的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话怎么一下于就说不通了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考察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实例:十七世纪下半叶,化学界提出了一种解释燃烧现象的学说燃素说,其基本观点是:火是由火微粒组成的,火微粒总称之为“燃素”;燃素含于万物之中,它的流动及变化产生了关于燃烧的一切现象;所有关于燃烧的化学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物体吸收燃素与释放燃素的过程。这种认识来源于人们对燃烧过程的直观感觉(现在看来显然是一种错觉),即物质燃烧时,好像有某种东西从物体中逸出了。那么,将“经络的研究”与“燃素的研究”放在一起类比如何?相信只要对近代科学史稍有了解的入一定会恍然大悟,立刻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因为从提法上看,“经络的研究”与“燃素的研究”如出一辙,“燃素的研究”是要寻找能够引起燃烧并随着燃烧过程而失去的某种未知的微小物质,“经络的研究”似乎也是要寻找到与古代文献记载经脉循行线相吻合并具备相应功能的某种未知结构(“七五”、“八五”期间的主导思想)。而十八世纪化学界所走过的“寻找燃素”的这段漫长的弯路,至今仍作为“因出发点错误造成失误”的典型例证被人们反复提起。如果说“经络的研究”的性质与“燃素的研究”是相同的,那么它的结局也只能与后者相同。如此看来,无论“经络的研究”的本义如何以及此命题是否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其提法本身太容易让人误解为是要寻找与古代文献记载的经脉循行线相应的某种未知的物质结构。无怪乎直到今天,还有学者在指责我们仍在走朝鲜金凤汉的老路。看来,我们早己说顺口的“经络的研究”这一提法的科学性很成问题。那么科学的提法是什么呢?同样只有首先回答了上表中的问号后,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正是因为经络实验研究一直没有搞清楚“经络学说说什么”这一关键问题,于是在同一时期对这同一科学问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假说,而且有不少假说还是相互对立的,这在科学发展上是罕见的。因为我们不明白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所以提出的假说不能直接接受实践或实验的检验,而只是根据各人的理解用古人的假说来评价。由于缺乏客观、统一的实验检验标准,新的假说便没有足够的理由取代旧假说,加之不少假说本来说的就不是一回事,因此假说越说越多,越说越玄。正如“燃素说”没有正确解释燃烧现象一样,经络学说同样也没有对解释对象作出科学的解释,那么其科学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恩格斯曾经说过:“在任何一门科学中,不正确的观念如果抛开观察的错误不讲归根到底都是对于正确的事实的不正确的观念。事实终归是事实,尽管关于它的现有观念是错误的。”那么,经络学说究竟是关于什么事实的认识?归结为一句话:经络学说即对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及体表与内服内外之间特定联系现象的一种直观解释。至于这种特定联系规律的具体内容,已在本编“引论”第七篇详述。只要能通过严格的实验确认其中“正确的事实”,补充其欠缺的事实,并搞清其适用范围,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伟大发现。正如元素周期率巨大的科学意义并不因为其发现者门捷列夫当时没能给出完整、科学的解释而受丝毫影响;魏格纳发现了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有惊人的相似性,并进一步考察发现了相关大陆大地质、岩石、动植物和古气候等方面的相似性,揭开了大陆构造学上的崭新一页,但他至死也没能对其所获得的伟大发现做出科学、完整的解释。也就是说,门捷列夫、魏格纳对科学做作出的巨大贡献在于对自然规律的发现,而不是对所发现规律做出的解释(他们所发现的自然规律的科学解释都是由后人完成的)。今天经络问题的研究所要做的,同样应当通过史学与实验的方法从古代经络学说中确认其“正确的事实”,然后给出科学、完整的解释。根据以上理解,关于经络问题的研究可概括为“体表体表内脏特定联系规律及机理研究”(可能还有更精炼的科学表达),经过这样的提炼后,此项目的研究内容及其科学意义明显凸现出来,不容易引起误解。这时我们就会发现:以往我们对“体表体表上下相关”的研究几乎还是一个空白,而通过对古代经络学说的系统考察可知:经络学说蕴涵的“体表。体表相关”假说有更多的实践基础,而且其中部分内容也已被中外针灸临床研究所验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外一些实验室已经初步揭示了这些经过现代针灸临床所检验的“体表体表上。下相关”现象的本质,其研究成果也已在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发表,国内经络重点实验室也获得类似的实验结果。我相信,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及现有的工作基础,一定能在不长的时间内阐明这一规律的本质,继人体解剖图、基因序列图谱之后,绘出人体的第三种“联络图”,在世界科学史上谱写出中国人科学理论建树的闪光一页。在“经络研究”的各阶段都列为重要研究内容的“经穴。脏腑相关”的研究,实际上是揭示古代经络学说的第二个重要假说体表内脏相关。关于此专题的研究,在提法上最好采用“体表内脏相关”(理由已在引论第七篇中详述)。我以为这方面的研究要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应当首先解决好以下基本问题:体表与内脏的联系,究竟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乃至于“多对多”的关系?内脏与体表的联系,究竟是点状的(内脏与体表某一或某几个穴点或非穴点联系)、线状的(即某一内脏与体表整条经线或非经线联系),还是片状的(即内脏与体表某一特定区域联系)?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之上,也只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实验研究才具备科学意义,最后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有效地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于以往对于古代经络学说精髓的提炼及现代表达上的不到位,还直接使人们对我们的研究的科学性产生了一个很大的疑问:“经脉”是未知的,中医的“脏腑”又是非实证的,两边都是未知数,如何相关,又如何研究?其实,在古人眼中“经脉”、脏腑都是实实在在的,古人所谓“经脉”指的就是血脉。我想人们一定会指出:没有任何一条血管,无论是动脉还是静脉,是从脚至头连续分布的,所以古人描述的不可能是血管。可是人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古代文献记载的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并不是通过解剖的方法确定的,所以不可能与现代解剖学中相应的血管走行分面吻合。接下来人们还会问第二个问题:既然“经脉”就是血管,那还必要研究吗?!这实际上正是我在整个经络部反复阐述的中心思想:经络学说的科学价值在于其中揭示的人体体表与体表、体表与内脏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而不在于古人对于这些规律所作的直观的(现在看来是错误的)解释。最后,人们还可能会问第三个问题:怎么“经络的研究”研究到最后反倒把“经络”给研究没了呢?这里我想反问一句:三百多年前那场在近代科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燃素的研究”,如果最后不是彻底推翻了“燃素”的概念,那么我们今天的化学书中能看到科学的氧化燃烧理论吗?除了从近代科技史大背景纵向比较之外,从同时代相关领域横向考察也能进一步看清当前“经络的研究”的症结所在。通过对现代经络研究发展史的考察发现:目前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都包括在七十年代中期针麻醉原理研究范畴,而且在提法上比起当下流行的说法还更明确些。当时相关的提法如下:经络感传现象研究体表内脏联系途径的研究这两个方面也是当今“九五”攀登项目“经络的研究”课题的基本研究内容。如果说,人们以往所理解的具有联系人体上下内外功能,特定的未知“经络”结构确实存在,那么针刺镇痛及针刺麻醉自然也是要通过这种“结构”实现的,而以往的研究表明:针刺镇痛的效应既不是通过古人通过直观观察所推断的血脉联系实现的,也不是我们今天所推测的某种未知的特定结构实现的,而是在针的刺激下,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级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诸多因素的复杂动态过程。首先针刺激发的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主要经 类神经纤维进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神经冲动上传至脑,通过某些神经核团,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这就从另一方面有力地证明:经络学说所揭示了人体特异相关的二点(上下或内外)的联系并不是古人以为的最简单的直线联系,而是通过非常复杂的多级神经环路实现,整个过程中还伴随有神经递质、调质及其他活性物质的变化。那么,针刺镇痛及针刺麻醉与经络问题的研究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在针刺镇痛及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中,如果对针麻拔牙手术临床研究中,能在确认合谷穴(手阳明原穴)止牙痛特异性的基础上,或者在针灸治疗胃痛临床观察中,在验证冲阳(足阳明原穴)、足三里(足阳明合穴)止胃痛的特异性基础上,阐明其作用途径及作用过程,诸如此类的研究便是地地道道的“经络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的初期,人们之所以将针麻与经络研究作为同一范畴看待,恐怕也是基于这一认识。关于疼痛的本质,中医经典也有专论,其总的假说是: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这段关于疼痛的论述,被后人概括为“不通则痛”。另外对于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疼痛的本质,内经也皆据经脉气血失调立论,并且对于“经脉”的概念皆明确指血脉而言(详见素问举痛论)。然而现代的“针刺镇痛机理研究”并没有将证实内经关于疼痛本质的假说作为研究目标,而是在古典医籍所记载的针灸治痛经验的启发下,重新观察止痛及防痛的针刺取穴及操作规律,通过大量严格的实验确认其“正确的事实”,然后给予事实以科学的解释。而“经络学说”的现代研究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它一开始就以证实古代的关于人体上下内外联系的假说为最终目标寻找与十二条经脉相吻合的特定结构。世界科学发展史向人门揭示了这样一个规律:古人或前人的发现对科学的贡献永远都体现在其发现的“事实”,而不是其给出的“解释”。然而不幸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古人发现的是“经络”,即经络学说是解释“经络”的,我们的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到古人几千年前发现的“经络”。试想:如果说古人于数千年前在人体上所发现某种实在的结构,今天的学者采用种种尖端技术、设备,经数十年的探寻也不能够发现,这岂不是对现代人及现代科学莫大的讽刺!这里我想再次强调: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路线及其与内脏的关系,在古代有多种不同的记载,今天我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们是不是对这些不同说法的“经脉”都要找出相应的特异实体呢?另外,我们在苦苦找寻特异的“经络”结构时,有没有想过:下一步如何用同样的方法找到特异的“络脉”、“经筋”的结构呢?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几十年来对于对于“经络的研究”争论很多很大,但不同专业持不同观点的研究者几乎都共认:“经脉一脏腑相关”是经络学说的核心内容,而恰恰是对于这一核心问题的研究一直采用了与针刺镇痛相同的研究思路及方法。如果没有任何可靠的证据证明以往的相互印证的针刺镇痛与经穴一脏腑相关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是错误的,那我们还有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沿着“寻找经络”的老路继续走下去吗?最后谈一谈“循经感传的机理研究”。应当说,在以往的研究中该项研究的科学基础最好,也最有希望首先取得突破。如果将感传现象的研究只是作为一个具体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课题,它的研究意义是很明确的,其研究思路也是正确的,最后的研究结果可以得到科学地评价。但如果要将此问题简单地与经络问题的研究直接挂钩,则应当首先论证:“循经感传”是不是经络学说所揭示的人体上下联系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颅脑病变引起的自发性感传现象与针刺(特别是正常人体)引起的感传现象的性质是否相同,如果这二种感传各有不同的机制,那么哪一种可能与人体上下特定联系有关。从逻辑上分析,如果说经络学说就是对循经感传现象的解释,那么研究循经感传规律就应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融资租赁平台管理办法
- 通信网络信息安全保密与应急响应处理合同
- 银川渣土车管理办法
- 青贮饲料购销合同合同纠纷解决途径与法律适用
- 萧山装饰装修管理办法
- 融资租赁台账管理办法
- 集体房产证持有人房屋整栋购买及后续运营合作协议
- 通讯费管理办法详细
- 资料评审费管理办法
- 中医推拿养生管理办法
- 静脉治疗知识培训课件
- 学风建设科研诚信宣教课件
- 《机械制图(多学时)》中职全套教学课件
- 新教科版小学1-6年级科学需做实验目录
- DL-T-5759-2017配电系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部编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全册教案
- 矿山开采设计用计算公式
- 医院输血科技术人员绩效考核指标
- 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薪酬体系
- 冲击式水轮机演示
- 杰美康机电伺服调试软件使用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